黄嘌呤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四黄嘌呤i对应的碱基

四黄嘌呤对应的碱基是和c配对,是一种特殊的碱基。

黄嘌呤的贮存方法

本品应密封阴凉干燥保存。

黄嘌呤类生物碱的共有反应是()

黄嘌呤类生物碱的共有反应是() A.铜吡啶反应B.维他立反应C.紫脲酸反应D.硫色素反应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

黄嘌呤氧化酶及其前身黄嘌呤脱氢酶主要存在于

D.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茶叶里含有副黄嘌呤吗?

茶叶的成分中主要包括有水、蛋白质、氨基酸、咖啡因、多元酚类、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植物色素、维生素、挥发性成分、有机酸,所以茶叶中应该没有副黄嘌呤。

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是

【答案】:DdTMP是由dUMP经甲基化而生成的,反应中需要N,N甲烯四氢叶酸作为甲基供体,而甲氨蝶呤是叶酸类似物,能竞争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还原成二氢叶酸和四氢叶酸,则甲烯基不能被携带参与由dUMP转变为dTMP的反应,从而使该反应不能正常进行。别嘌呤醇与次黄嘌呤结构相似,可竞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副黄嘌呤在身体里能被吸收吗?

咖啡因在肝脏中被分解产生副黄嘌呤(约84%),可可碱(约12%),茶碱(约4%),并且45分钟内被胃和小肠完全吸收。因此,副黄嘌呤理论上可以被身体吸收。

黄嘌呤氧化酶的结构

黄嘌呤氧化酶的分子量较大,约27万,并含有两分子FAD、两个钼原子和八个铁原子。酶中的钼以钼蝶呤辅因子的形式存在,是酶的活性位点。铁原子则为 [2Fe-2S] 铁氧还蛋白铁硫簇的一部分,参与电子转移反应。

甲基黄嘌呤的生产方法

可可碱从可可豆或可可豆壳中抽提而得。壳中含量为0.7-1.2%,整粒可可豆中含1.5-3.0%。合成法由4-氨基-5-甲酰胺基脲嗪与甲酰胺环合,再经甲基化制得。将甲酰胺搅拌加热至170℃,加入4-氨基-5-甲酰胺基脲嗪,升温至180-185℃,反应半小时后降温至60℃,离心甩干,加水洗涤,得黄嘌呤。将其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升温至95℃,加活性炭,搅拌半小时后静置半小时,过滤。将滤液滴加到硫酸二甲酯中,控制pH8.2-8.5,35-38℃反应,加毕,搅拌15min,降温至28℃,调pH至9,静置4h,甩干;水洗,得可可碱。

副黄嘌呤的副作用是什么?

因人而异,有少部分的人刚开始服用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肠胃不适的现象,但是服用几次后该现象会消失,建议一开始服用少量的副黄嘌呤。有睡眠障碍的人避免服用副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的产物为

尿酸。出自百度题库,原题为黄嘌呤氧化酶的产物为。答案为尿酸,具体详细问题解析,用户可前往百度题库进行查看阅读。

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

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 A.Na+B.Ca2+C.Mg2+D.Fe2+E.K+正确答案:Ca2+

黄嘌呤氧化酶的用途

黄嘌呤氧化酶 (9002-17-9)主要用于生化研究,常用诊断用酶,黄嘌呤、肌苷和鸟苷等的测定。

副黄嘌呤在人体内多久能代谢掉?

副黄嘌呤在人体的半衰期是3.1小时,所以一般情况下是15个小时左右后副黄嘌呤基本被代谢掉。但是每个人的代谢快慢是不一样的,代谢的时间也是因人而异的。

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有()

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有() A.镁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B.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C.铜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D.铁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E.钙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正确答案:E

黄嘌呤氧化酶存在于:

黄嘌呤氧化酶存在于: A.内皮细胞内 B.巨噬细胞 C.肌细胞内 D.结缔组织细胞内 E.白细胞内 正确答案:A

黄嘌呤核苷酸的缩写符号是

黄嘌呤核苷酸的缩写符号是imp。是一种在核糖核酸(RNA)中发现的核苷酸。在酶的作用下,由肌苷酸可以分解得到次黄嘌呤。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肌苷酸具有风味特性。

黄嘌呤氧化酶存在什么细胞内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都属于白细胞,由于黄嘌呤是核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因此黄嘌呤氧化酶主要存在于有核细胞内。黄嘌呤氧化酶的分子量较大,约27万,并含有两分子FAD、两个钼原子和八个铁原子。酶中的钼以钼蝶呤辅因子的形式存在,是酶的活性位点。铁原子则为 [2Fe-2S] 铁氧还蛋白铁硫簇的一部分,参与电子转移反应。扩展资料:1、黄嘌呤氧化酶外观呈浅黄色液体,系结晶悬浮于2.3mol/L硫酸铵、l0mmol/L磷酸钠缓冲溶液中,含1mmol/L EDTA、1mmol/L水杨酸钠,pH值约为7.8,是含铁-钼的黄素蛋白。2、能氧化次黄嘌呤、黄嘌呤和醛等,作用的最适pH值为8.2,等电点为5.3-5.4。3、激活剂为氧,抑制剂有重金属离子、氰化物、醛类、别嘌呤醇、磷酸盐、咪唑、氯化钠和氯化钾。4、粗酶在2℃时可保存数周活力不降低,在结冻状况下可长期保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嘌呤氧化酶

哪些食物含有黄嘌呤

甲基黄嘌呤黄嘌呤是一组通常用作温和的兴奋剂和支气管扩张剂,特别用于治疗哮喘症状。黄嘌呤包括咖啡因,茶碱,可可碱(主要在巧克力中发现) ,和马黛因。 主要的化合物,黄嘌呤,是嘌呤降解途径的产物,并会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转换为尿酸。

黄嘌呤与鸟嘌呤和腺嘌呤的关系

痛风(gout)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根据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继发性痛风是由于其它疾病、药物等引起尿酸生成增多或排出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而致。本条主要讨论原发性痛风。 本病是以拇趾、跖趾关节、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形成“痛风石”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病因及流行病学: 返回 根据血尿酸增高的原因,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常因肾脏疾病、高血压、骨髓增生及血液病、恶性肿瘤、多种药物等引起。 1.尿酸生成增多 人体的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尿酸是核酸的组成部分,即腺嘌呤与鸟嘌呤在人体内进行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是尿酸的直接前体,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次黄嘌呤氧化为黄嘌呤,黄嘌呤氧化为尿酸。在嘌呤合成和代谢过程中,首步反应是磷酸核糖焦磷酸由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所催化,腺苷酸、鸟苷酸和次黄嘌呤对它有抑制作用,是负反馈调节之一。谷胺酸同系物——重氮丝胺酸对该反应也有抑制作用。次黄嘌呤苷酸经次黄嘌呤苷酸磷酸脱氢酶作用转变为黄苷酸以及次黄嘌苓苷酸经腺嘌呤琥珀酸合成酶催化转变为腺苷酸的反应,也受腺苷酸和鸟苷酸的负反馈控制。因此嘌呤的合成和代谢速度是受合成嘌呤核酸所必需的基质——磷酸核糖焦磷酸和谷酰胺的量以及上述的负反馈来调节。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及谷酰胺的量增加,或腺苷酸、鸟背酸或次黄嘌呤苷酸不足,不能对嘌呤代谢起反馈控制;或由于遗传缺陷而致酶的缺乏或活性改变均可使嘌呤合成加速,尿酸合成增加。 2.尿酸排泄减少 人体的尿酸主要通过肾小球滤出、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来实现。许多原发性痛风病者高尿酸血症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其主要是由于肾小管分泌减少所致,可能属多基因遗传缺陷,但确切机理未明。 因此血液中尿酸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平衡。如尿酸的生成增多、增速或排泄减少、减慢;或虽已排出较正常人为多的量,但尿酸生成量超出排泄的速度,均可使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成为痛风发病的主要环节。 大多在30-40岁以后发病,男性约占95%,女性多发生于绝经期后;但由特异酶缺陷所致者可在青少年发病。

黄嘌呤氧化酶的概述

黄嘌呤氧化酶是一种专一性不高,既能催化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进而生成尿酸,又能直接催化黄嘌呤生成尿酸的酶,EC1.2.3.2。一种含钼、非血红素铁、无机硫化物、FAD的黄素酶。存在于牛乳、动物特别是鸟类的肝脏与肾脏、昆虫、细菌中。分子量10几万―30几万。底物专性较广,除以嘌呤衍生物为电子供体外,还可以蝶啶衍生物、醛(生成羧酸)为电子供体,表面上生成羟基化合物,氧原子来源于水。NADH也氧化。电子受体很多,有分子氧、硝酸盐、苯醌、硝基化合物、NAD 、铁氧还蛋白等,但依酶的来源而有所不同。在反应时生成过氧化物,引起连锁反应 。英文别名:xanthine oxidase grade I from*buttermilk; xanthine oxidase from microorganism; Xanthine Oxidase, Bovine Milk储存温度:2~8度

用于细胞培养的,黄嘌呤怎么溶解?

记得标准是用NaOH溶解……说明书上应该有写……

黄嘌呤氧化酶高对身体有危害吗

你好,黄嘌呤氧化酶是嘌呤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一种很重要的酶,催化由黄嘌呤形成尿酸以及次黄嘌呤形成黄嘌呤的氧化过程。黄嘌呤氧化酶高可导致尿酸的合成增加。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黄嘌呤生物碱的特征鉴别反应是

正确答案:C解析:考查具有黄嘌呤母核药物的特征鉴别反应。黄嘌呤生物碱的特征鉴别反应为紫脲酸铵反应,故选C答案。

trna碱基上有黄嘌呤吗?

没有。tRNA上只有四种碱基:A,G,C,U即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

黄嘌呤的分子结构数据

1、摩尔折射率:33.292、摩尔体积(m3/mol):92.83、等张比容(90.2K):276.24、表面张力(dyne/cm):78.25、极化率(10-24cm3):13.20

黄嘌呤为什么不容易溶解

再来是黄嘌呤 所以,次黄嘌呤和黄嘌呤跟尿酸一样,都是微溶于水的。至于为什么要生成尿酸,同意另一个...

黄嘌呤的合成方法

由4-氨基-5-甲酰氨基脲嗪与甲酰胺在180-185℃反应而得。

含黄嘌呤的水果有哪些

像苹果、梨子、桃、杏、香蕉、草莓、葡萄、猕猴桃等各类新鲜水果所含的嘌呤都非常低,很适合尿酸病人食用。除了水果生活中常见的低嘌呤食物还有大米、面食、黄瓜、茄子、西红柿、土豆、白菜、芋头、鸡蛋、牛奶、咖啡、可乐、巧克力、奶酪、果冻等等。而像动物内脏、海鲜、啤酒、虾、贝壳类、紫菜、藻类、大豆及其豆制品等这些常见食物含嘌呤非常高,尿酸高的病人应尽量避免食用。

黄嘌呤氧化酶过高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您好,依据你的描述黄嘌呤氧化酶过高可以引起尿酸过高,引起痛风,黄嘌呤氧化酶是一种专一性不高,既能催化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进而生成尿酸,又能直接催化黄嘌呤生成尿酸的酶,黄嘌呤包括咖啡因,茶碱,可可碱等主要的化合物,黄嘌呤,是嘌呤降解途径的产物,并会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转换为尿酸。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黄嘌呤氧化酶存在于

内皮细胞内。黄嘌呤氧化酶存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也存在干上皮细胞内,但不存在干巨噬细胞、白细朐、结缔组织细胞内。黄嘌呤氧化酶是一种专一性不高,既能催化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进而生成尿酸,又能直接催化黄嘌呤生成尿酸的酶。

黄嘌呤核苷酸氨基化,氨基的来源

黄嘌呤核苷酸氨基化,氨基的来源谷氨酰胺。黄嘌呤核苷酸转变为鸟嘌呤核苷酸核苷酸时需要氨基酸,其氨基来自谷氨酰胺。蛋白质二级结构除了螺旋、折叠、转角还有什么无规则卷曲。转氨酶的作用是催化氨基酸与相应酮酸之间进行氨基转移,主要的脱氨基作用是联合脱氨基作用。

黄嘌呤的物性数据

1. 性状:白色鳞片状或片状结晶。2. 密度(g/mL,25/4℃):不确定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不确定4. 熔点(oC):3005. 沸点(oC,常压):不确定6. 沸点(oC, 5.2kPa):不确定7. 折射率:不确定8. 闪点(oC):不确定9. 比旋光度(o):不确定10.自燃点或引燃温度(oC):不确定11.蒸气压(kPa,25oC):不确定12.饱和蒸气压(kPa,60oC):不确定13.燃烧热(KJ/mol):不确定14.临界温度(oC):不确定15.临界压力(KPa):不确定16.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不确定17.爆炸上限(%,V/V):不确定18.爆炸下限(%,V/V):不确定19.溶解性:本品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氨水和酸性溶液,微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有机溶剂

副黄嘌呤可以让人提神,是什么原理?

副黄嘌呤作用于中枢神经,阻断大脑和腺苷(腺苷是神经抑制剂,过量的腺苷会使人产生困意)的结合。

你好,想请教一下黄嘌呤在血浆中还是细胞中被黄嘌呤氧化酶氧化?

嘌呤是人体内存在的一种物质,起着能量供应、代谢调节等重要作用。嘌呤可在人体内氧化,转化为尿酸后从尿液中排出,如果身体内嘌呤含量过高,尿酸的生成与排出不平衡,可引发痛风、痛风石、肾脏结石、血管病变等一系列危害。1、痛风:嘌呤过高可引起痛风发作,常可表现为关节的发红、疼痛、肿胀,这种疼痛一般较为剧烈,症状可在2周或者数天内自行缓解;2、痛风石:当尿酸沉积在关节周围的皮下组织时,可导致痛风石形成,常出现的部位有关节、跟腱、耳廓等,并且大小不等,破溃后会有白色豆腐渣样物质渗出;3、慢性关节炎:如果嘌呤过高引起痛风发作,因尿酸盐结晶、沉积,患者可出现慢性关节炎,此时人体关节畸形、僵硬,逐渐也会出现活动受限等症状;4、肾脏结石:身体内嘌呤高而引起尿酸高时,容易在肾脏系统内形成结石,如果结石形成于泌尿系统,可能会造成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肾绞痛等症状,严重时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肾脏疾病;5、血管病变:嘌呤与人体内的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如果身体内的嘌呤比较高,患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会相应升高,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黄嘌呤溶液用什么配置成溶液

可以用乙醇配置成溶液。根据查询相关信息,乙醇可以溶于黄嘌呤并制成溶液,黄嘌呤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试剂,黄嘌呤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中。

黄嘌呤氧化酶存在于

黄嘌呤氧化酶存在于如下: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都属于白细胞,由于黄嘌呤是核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因此黄嘌呤氧化酶主要存在于有核细胞内。黄嘌呤氧化酶的分子量较大,约27万,并含有两分子FAD、两个钼原子和八个铁原子。酶中的钼以钼蝶呤辅因子的形式存在,是酶的活性位点。铁原子则为 [2Fe-2S] 铁氧还蛋白铁硫簇的一部分,参与电子转移反应。扩展资料:1、黄嘌呤氧化酶外观呈浅黄色液体,系结晶悬浮于2.3mol/L硫酸铵、l0mmol/L磷酸钠缓冲溶液中,含1mmol/L EDTA、1mmol/L水杨酸钠,pH值约为7.8,是含铁-钼的黄素蛋白。2、能氧化次黄嘌呤、黄嘌呤和醛等,作用的最适pH值为8.2,等电点为5.3-5.4。3、激活剂为氧,抑制剂有重金属离子、氰化物、醛类、别嘌呤醇、磷酸盐、咪唑、氯化钠和氯化钾。4、粗酶在2℃时可保存数周活力不降低,在结冻状况下可长期保存。

黄嘌呤核酸苷是酸性还是碱性

黄嘌呤核酸苷是酸性。肌苷酸又名次黄嘌呤核苷酸或次黄苷酸,英文简称IMP,是一种在核糖核酸(RNA)中发现的核苷酸。为白色细结晶,不吸湿,易溶于水呈现酸性,结晶状态的IMP稳定性较好,在水溶液和碱溶液中也稳定,但在酸性(pH小于4)溶液中稳定性较差,加热易发生降解。

黄嘌呤对尿酸偏高者有害吗?

有影响,这是肯定的。黄嘌呤是一种相对温和的兴奋剂和支气管扩张剂,临床上用于治疗哮喘症状。黄嘌呤是嘌呤降解途径的产物,并会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转换为尿酸。所以,一般情况下并不建议尿酸高的人使用黄嘌呤,因为它在降解的时候会变成尿酸,对于尿酸比较高尤其是已经出现痛风症状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然,有得就有舍,用药时可以征求医生的意见,告诉医生尿酸高的情况,医生会针对你的情况酌情用药,或者改变治疗方案。

黄嘌呤溶液可以久放吗

可以。黄嘌呤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器官及体液内的一种嘌呤碱,常用作温和的兴奋剂和支气管扩张剂,特别用于治疗哮喘症状,因此黄嘌呤溶液是可以久放的。

黄嘌呤在肾脏沉淀有什么害处

黄嘌呤是嘌呤降解途径的产物,会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转换为尿酸。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如果嘌呤(特别是次黄嘌呤)合成增加或代谢过多,体内产生的尿酸就增多,过多的尿酸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肾脏及皮下结缔组织等部位,便引起痛风发作。痛风是一种嘌吟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因此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引起嘌吟代谢紊乱的原因可能有:由于嘌呤合成与分解代谢中的酶有缺陷,引起尿酸生成增加。2. 由肾脏功能减低或物引起尿酸重吸收增加及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减少导致尿酸排泄减少。由于人体血中的尿酸一半来自体内合成,一半来自高蛋白高嘌呤饮食,因此痛风病应尽量少摄入嘌呤以减少体内尿酸生成。例如含嘌呤较少的食物有:谷类、蔬菜类; 含嘌呤较高的食物:高蛋白的肉类(尤其是内脏)、豆制品等。

什么是黄嘌呤类药物?

黄嘌呤类药物生物碱结构是由咪唑和嘧啶相骈合的二环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四个氮原子。典型药物有中枢兴奋药咖啡因和平滑肌松弛药茶碱。具有中枢兴奋、心脏兴奋、平滑肌松弛、利尿、骨骼肌兴奋等作用。口服、直肠或非肠道给药均可迅速吸收,吸收后可迅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亦可见于唾液、乳汁中。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咖啡因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范围与剂量有关,小剂量能兴奋大脑皮层,表现为精神兴奋、思维活跃,可减轻疲乏、消除困倦;大剂量引起精神紧张、手足震颤、失眠和头痛等。同时也兴奋延髓脑血管运动中枢和迷走神经中枢,使血压升高、心率减慢。2.心血管系统咖啡因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对脑血管作用相反,直接作用于大脑小动脉的肌层,使其血管收缩,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舒张小支气管和肺泡平滑肌时,还可使肺小动脉舒张和肺血流量增加。3.其他对支气管和胆道等平滑肌有舒张作用,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而具有利尿作用。

黄嘌呤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有哪些?

黄嘌呤,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5H4N4O2,分子量为152.111,白色至灰白色结晶粉末。黄嘌呤是一组通常用作温和的兴奋剂和支气管扩张剂,特别用于治疗哮喘症状。黄嘌呤的衍生物包括咖啡因,茶碱,可可碱(主要在巧克力中发现) ,和马黛因。 主要的化合物,黄嘌呤,是嘌呤降解途径的产物,并会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转换为尿酸。黄嘌呤(英语:xanthin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器官及体液内的一种嘌呤碱,常用作温和的兴奋剂和支气管扩张剂,特别用于治疗哮喘症状。咖啡因、茶碱及可可碱(主要在巧克力中发现)等常见的温和兴奋剂均由黄嘌呤衍生出来。黄嘌呤也是嘌呤代谢後的产物,并会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转换为尿酸。黄嘌呤是嘌呤衍生物,并且很少在核酸的成分中发现。黄嘌呤类药物生物碱结构是由咪唑和嘧啶相骈合的二环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四个氮原子。典型药物有中枢兴奋药咖啡因和平滑肌松弛药茶碱。

次黄嘌呤六位上是个羰基为什么被称为6-羟基嘌呤

互变异构体。

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的日文名称

イノシン酸<IMP>イノシン酸:肌苷酸因次黄嘌呤核苷酸也称肌苷酸、而肌苷酸的日语为“イノシン酸”,故次黄嘌呤核苷酸日语也为“イノシン酸”。

HGPRT(次黄嘌呤-鸟嘌磷酸核糖转移酶)参与下列哪种反应()

【答案】:C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有两种方式,参与补救合成的酶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腺苷激酶

黄嘌呤氧化酶的反应

黄嘌呤氧化酶催化的是如下反应:次黄嘌呤 + H2O + O2 → 黄嘌呤 + H2O2黄嘌呤 + H2O + O2 → 尿酸 + H2O2黄嘌呤 + H2O + 2O2 → 尿酸 + 2O2-(超氧阴离子) + 2H+(氢离子)

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减少尿酸的生成

【答案】:D别嘌醇主要作用在于:(1)别嘌醇及其代谢物氧嘌呤醇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降低血尿酸和尿尿酸含量。(2)防止尿酸形成结晶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有助于痛风患者组织内尿酸结晶重新溶解。(3)抗氧化,减少再灌注期氧自由基的产生。

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符号表示:HGPRT)参与下列哪种反应?(  )

【答案】:C嘌呤核苷酸的主要补救合成途径是嘌呤碱与5"-PRPP(5"-磷酸核糖焦磷酸)在磷酸核糖转移酶作用下形成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过程中需要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参与。

检查发现黄嘌呤含量高是怎么回事

嘌呤(Purine),是身体内存在的一种物质,主要以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存在,在作为能量供应、代谢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嘌呤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5H4N4,无色结晶,在人体内嘌呤氧化而变成尿酸,人体尿酸过高就会引起痛风。海鲜,动物的肉的嘌呤含量都比较高,所以,有痛风的病人除用药物治疗外(医治痛风的药物一般对肾都有损害),更重要的是平时注意忌口。嘌呤(purine,又称普林)经过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形成的产物(2,6,8-三氧嘌呤)又叫尿酸。嘌呤的来源分为内源性嘌呤80%来自核酸的氧化分解,外源性嘌呤主要来自食物摄取,占总嘌呤的20%,尿酸在人体内没有什么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体内产生的尿酸,2/3由肾脏排出,余下的1/3从肠道排出。体内尿酸是不断地生成和排泄的,因此它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正常人每升血中所含的尿酸,男性为0.42毫摩尔/升以下,女性则不超过0.357毫摩尔/升。在嘌呤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由于酶的先天性异常或某些尚未明确的因素,代谢发生紊乱,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结果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成了引起痛风的祸根。而痛风又会引起关节肿大。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导致的疾病是( )。

【答案】:C由于基因缺陷而导致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完全缺失的患儿,表现为莱施-奈恩综合征或称Lesch-Nyhan综合征,这是一种遗传代谢病。因此答案选C。

次黄嘌呤可以与哪些碱基配对?说明其生物学意义

可以与所有碱基配对,故常用来合成简并引物,减少简并度

尿酸、氧嗪酸钾、次黄嘌呤溶于CMC-Na吗

晚上好,不溶解。CMC是固体粉末它不能和尿酸、氧嗪酸钾和次黄嘌呤互溶也不属于固溶物,但是CMC水溶液中可以为这些化合物提供一定的胶束增溶作用类似乙二醇和丙三醇,请酌情参考。CMC水溶液对亲水性好的氧嗪酸钾的增溶幅度最高,其次是微溶于水的尿酸,次黄嘌呤因为不溶于水没有实际意义。

次黄嘌呤磷酸核酸核糖转化酶是

正确答案:C解析:1.次黄嘌呤磷酸核酸核糖转化酶是HGPRT。2.甲氨蝶呤是叶酸的拮抗药。

次黄嘌呤的缩写符号是()

次黄嘌呤的缩写符号是() A.GMP B.AMP C.XMP D.IMP 正确答案:d

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参与下列哪种反应()

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参与下列哪种反应() A.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 B.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 C.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 D.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 E.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 正确答案:C

HGPRT(次黄嘌呤-鸟嘌磷酸核糖转移酶)参与下列哪种反应()

【答案】:C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有两种方式,参与补救合成的酶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腺苷激酶

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参与的代谢途径是:

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参与的代谢途径是: A.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B.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C.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D.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E.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正确答案:B

次黄嘌呤可以与哪些碱基配对?说明其生物学意义 生物化学考研题,跪求答案,急!

次黄嘌呤是稀有碱基,可以与A、C、U配对;体外试验表明,有些情况下也可与与G配对;该现象称为摆动现象。由于存在摆动现象,使得一个tRNA反密码子可以和一个以上的mRNA密码子结合。从而降低了因基因突变导致编码的氨基酸改变的可能性。如果满意还请采纳,谢谢~

次黄嘌呤(I)为什么会与A、U、C配对?

这是由于结构的关系 次黄嘌呤(I) 是 G A 的前体 可以和A、U、C 以氢键配对 G因为比A少了一个 =0所以不行

次黄嘌呤的用途说明

1.次黄嘌呤 ,是集生物发酵,化学合成核苷类抗病毒药品2.次黄嘌呤可以帮助铁的吸收,智力的发育3.用作巯嘌呤和硫唑嘌呤的原料

次黄嘌呤的液相检测条件

次黄嘌呤的液相检测条件0.0406到0.4060范围内。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所示:次黄嘌呤,是集生物发酵,化学合成核苷类抗病毒药品,实验表明次黄嘌呤在0.0406~0.406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次黄嘌呤用 I 字母表示, 黄嘌呤用哪个字母表示?

Xanthine(黄嘌呤)的简写通常是Xan,在国外教材中没有发现用单字母表示的。

次黄嘌呤核苷酸位于trna哪里

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第一个核苷酸产物,即6-羟基嘌呤核苷酸。在谷氨酰胺转移酶作用下接受氨基合成腺嘌呤核苷酸(AMP),或经氧化生成黄嘌呤核苷酸(XMP)后再接受氨基合成鸟嘌呤核苷酸(GMP)。IMP主要存在于转运核糖核酸(tRNA)中。AMP在脱氨酶作用下分解生成IMP,GMP在鸟嘌呤核苷酸还原酶作用下分解亦生成IMP,即AMP和GMP之间可以通过IMP相互转变,以保持AMP,GMP含量的平衡。

次黄嘌呤→腺苷酸 由哪种物质提供氨基?

次黄嘌呤——腺苷酸是有脂肪提供氨基的!

人体中鸟嘌呤,腺嘌呤和次黄嘌呤,哪个可以被氧化成尿酸

看我用蓝线勾出的尿酸合成的系列方程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都可以通过转化为黄嘌呤继而氧化为尿酸

次黄嘌呤存在于trna中

A、tRNA具有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虽然密码子改变,但转运的氨基酸不变,A正确; B、由于tRNA的反密码子中次黄嘌呤可以与mRNA中相应密码子中的碱基A、C、U配对,所以翻译过程能正常进行,B错误; C、由于tRNA的反密码子中次黄嘌呤可以与mRNA中相应密码子中的碱基A、C、U配对,所以能与多种密码子结合,C正确; D、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中相应密码子也发生了改变,这种tRNA可以转运几种氨基酸,说明密码子不同,转运的氨基酸也不一样,因而能消除部分基因突变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次黄嘌呤(I)为什么会与A、U、C配对?

这是由于结构的关系次黄嘌呤(I) 是 G A 的前体可以和A、U、C 以氢键配对 G因为比A少了一个 =0所以不行

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符号表示:HGPRT)参与下列哪种反应?(  )

【答案】:C嘌呤核苷酸的主要补救合成途径是嘌呤碱与5"-PRPP(5"-磷酸核糖焦磷酸)在磷酸核糖转移酶作用下形成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过程中需要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参与。

腺嘌呤 黄嘌呤 次黄嘌呤的化学结构式及它们之间的代谢关系是什么?

腺苷酸分解产生次黄嘌呤,次黄嘌呤氧化成黄嘌呤。

次黄嘌呤的制备方法

氰乙酸乙酯与乙醇钠、硫脲经环合反应得到2-巯基-4-氨基-6-羟基嘧啶,再经亚硝化、还原、消除、环合,制得6-羟基嘌呤 。

次黄嘌呤(I)为什么会与A、U、C配对?

这是由于结构的关系 次黄嘌呤(I) 是 G A 的前体 可以和A、U、C 以氢键配对 G因为比A少了一个 =0所以不行

培养基中次黄嘌呤钠的作用

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次黄嘌呤或cAMP可增加配子体的产生,也有实验证明,cAMP对疟原虫有致死作用,不适用于诱导配子体产生。不同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甚至同一分离株的不同克隆产生配子体的能力也有明显差异,一些可产生较高的配子体血症,另一些则不产生明显的配子体血症。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体外培养技木已广泛用于研究疟原虫有性体的发育过程、免疫学及抗疟药物。

次黄嘌呤的介绍

本品水中溶解度为0.078/100m1(19℃)1.4g/100ml(100℃)。溶于稀酸和碱,如0.5mol/L硫酸或10mol/L氢氧化钠中,100℃,1h后小于5%分解。在生物学上,次黄嘌呤用大写字母“I”表示,可以由鸟嘌呤脱去一个氨基得到。

次黄嘌呤i对应的碱基是什么

次黄嘌呤i对应的碱基是稀有碱基。次黄嘌呤是稀有碱基,可以与A、C、U配对。体外试验表明,有些情况下也可与与G配对;该现象称为摆动现象。由于存在摆动现象,使得一个tRNA反密码子可以和一个以上的mRNA密码子结合。

次黄嘌呤核苷酸元素来源顺口溜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指,在肝脏、小肠粘膜和胸腺等器官中,以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为原料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 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 嘌呤环各元素来源如下:n1由天冬氨酸提供,c2由n10-甲酰fh4提供、c8由n5,n10-甲炔fh4提供,n3、n9由谷氨酰胺提供,c4、c5、n7由甘氨酸提供,c6由co2提供。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基础上逐步合成的,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的。 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prpp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prpp酰胺转移酶是一类变构酶,其单体形式有活性,二聚体形式无活性。imp、amp及gmp使活性形式转变成无活性形式,而prpp则相反。 从头合成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部位:嘌呤核苷酸合成起始阶段的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活性可被合成产物imp、amp及gmp等抑制;在形成amp和gmp过程中,过量的amp控制amp的生成,不影响gmp的合成,过量的gmp控制gmp的生成,不影响amp的合成;imp转变成amp时需要gtp,而imp转变成gmp时需要atp。

嘌呤 腺嘌呤 鸟嘌呤 黄嘌呤 次黄嘌呤 分别是什么,是什么关系?

  你好!首先祝你身体健康!以下我来给你谈谈关于“痛风与嘌呤”的问题。  痛风是一种嘌吟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因此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久病者有尿酸盐沉积,引起关节肿胀畸形,并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由于嘌岭代谢紊乱常伴有脂肪代谢紊乱,可引起高脂血症及心血管疾病。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如果嘌呤(特别是次黄嘌呤)合成增加或代谢过多,体内产生的尿酸就增多,过多的尿酸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肾脏及皮下结缔组织等部位,便引起痛风发作。  1)引起原因  引起嘌吟代谢紊乱的原因有以下二则:  1. 可能是由于嘌呤合成与分解代谢中的酶有缺陷,引起尿酸生成增加。  2. 是由肾脏功能减低或药物引起尿酸重吸收增加及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减少导致尿酸排泄减少。  不管是尿酸生成过多或者是尿酸排泄减少,最终都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并发生痛风。  在临床上,称前者为原发性痛风,后者为继发性痛风,一般说后者较前者多见。  2)食物含量  痛风病系由于嘌呤代谢失调,导致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而引起的反复发作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浓度增高。我们血中的尿酸一半来自体内合成,一半来自高蛋白高嘌呤饮食。所以痛风病应尽量少摄入嘌呤以减少体内尿酸生成。  1. 在日常生活中,含嘌呤较少的食物有:  ① 谷类,如精白米、富强粉、玉米、精白面包、馒头、面条、通心粉等。  ② 蔬菜类,如卷心菜、胡萝卜、芹菜、黄瓜等。各种蛋类、乳类和各种水果等。  2. 含嘌呤较高的食物主要是:  ① 高蛋白的肉类(尤其是内脏)、豆制品、凤尾鱼、沙丁鱼等。痛风病者应忌食或少食这类食品。  ② 由于长期限制肉类、豆制品等的摄入,故应适当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C、E等。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引物中使用次黄嘌呤

题主是否想询问“引物中能否使用次黄嘌呤”可以使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次黄嘌呤是一种DNA碱基修饰物,可以通过DNA甲基化酶将甲基基团添加到DNA上。在PCR扩增中,引物中使用次黄嘌呤可以增加PCR扩增的特异性和选择性,从而提高PCR扩增的效率和准确性。

次黄嘌呤核苷酸合成需要几个atp

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下列两条途径: (1)从头合成途径: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和co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此途径在肝细胞胞液中进行,反应步骤较为复杂,可分为两阶段 1)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共经历11步反应,其起始阶段的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是两个关键酶。 2)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和鸟嘌呤核苷酸(gmp)。 反应特点: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的,imp的合成需5个atp、6~p。amp或gmp的合成,再需消耗1个atp。 (2)补救合成途径:细胞利用现成的游离嘌呤碱或嘌呤核苷重新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其反应过程较简单,合成部位是脑、骨髓,两种特异性不同的酶——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和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参与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反应式

次黄嘌呤H2O+O2黄嘌呤H2O2+O2+2。次黄嘌呤是一种常见的嘌呤化合物,具有高活性的6-羟基功能团。黄嘌呤是嘌呤代谢后的一种产物,对人体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反应式是次黄嘌呤H2O+O2黄嘌呤H2O2+O2+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