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斯文明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我们要研究希腊古代遗迹米诺斯文明,必看的一本书是

《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中的 一些基本观点成为后人研究米诺斯文明的基础,故为正确答案。

克里特文明和米诺斯文明不是一个吗

是[编辑本段]克里特文明简介  青铜时代中、晚期文化。又称“米诺斯文明”(源于古代希腊神话中之克里特王米诺斯的名字)。地中海东部的克里特岛是古代爱琴文明的发源地,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中心。约公元前第3千纪末出现了青铜文化,公元前第2千纪初产生了欧洲最早的以克诺索斯为中心的奴隶占有制国家。克诺索斯位于克里特岛北部,这里最早的宫殿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兴建于新石器时代的居民点内。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得以发展,与东地中海沿岸的贸易频繁,与埃及、腓尼基、小亚细亚、西西里、意大利等地有广泛的联系。接着在法伊斯托斯、马利阿、扎克罗斯等地也都出现了宫殿。克诺索斯的后宫殿来毁于地震或战祸,旋又重建,而且更加雄伟。这是一个由多座两层以上楼房组成的完美建筑群,有专供举行祭祀的场所。公元前1500年左右,克诺索斯和法伊斯托斯等地的宫殿同时遭到破坏,有人认为是由于锡拉岛附近的火山爆发。公元前1450年左右,宫殿遭到人为破坏,可能是由于巴尔干半岛希腊人的入侵。从这时起希腊人成了克里特岛的主宰,并逐渐与当地原有居民融合,克里特文明亦随之结束。  爱琴文明最早起源于克里特岛,然后传播到希腊大陆和小亚细亚。公元前1700~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发展到它的全盛时期,不久突然衰退,爱琴文明的中心转移到希腊半岛的迈锡尼。  克里特文明开始很早,公元前3000年,那里已进入铜器时代,出现象形文字(尚未译解),并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物;约前十七至前十六世纪被毁(或因地震)。前二千年代中叶,克里特达到青铜时代全盛期,在诺萨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现相当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各种精制的工艺品及线形文字“A”(尚未译解);表明当时已经阶级社会,其居民据认为多半来自西亚。约前1400年可能毁于火山爆发。  “大约在公元前2250—1200年之间,克里特岛是一个海上帝国的中心,它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扩大它的影响及于爱琴海上诸岛,和大陆的海岸……它的自然主义的美术值得最高的赞美,它享受着在许多方面就其舒适而言比古代世界的其它任何地方更‘现代化"的文明。”  “克诺索斯的统治者领有当时最大的海军、迫使昔加拉第群岛(希腊半岛东南)称臣,并且建立了克诺索斯城在爱琴海上的霸权,……从公元前十七世纪起,(克里特岛)已经和希腊大陆有着频繁的往还。克里特航海者已经出现在迈锡尼、梯伦、科林斯地峡、彼奥提亚、阿提卡、特萨利亚等地……  “在公元前二千年克里特已经有如下的手工业者:武器匠、木匠、铁匠、皮革匠、制壶匠、青铜器匠、镂刻匠、象牙技师、画家、雕塑家等等。”  关于克里特的政制,史学界根据各方面的证据,推定在公元前1600年的第二克诺索斯时代。  “社会政治制度在许多方面类似古代东方王国。……否则,便难以解释那些大建筑物、多种手工业、奢侈品以及雅致的玩艺从何而来。……照东方的例子可以类推,奴隶劳动可能跟土人劳动一起使用来建官殿、筑道路、开石矿、做各种工艺,以至充当海员。  “正如埃及法老王那样,克诺索斯宫的统治者一身兼任祭司和军事首领之职。有一幅米诺斯后期彩色浮雕,清楚地证明了这点。这浮雕绘着一个人,高约三公尺,头戴王冠,冠上饰以一束彩色长羽毛,冠下露出长发卷,散垂于肩际,颈上有几排金项链,腕上有粗重的手镯。”  克诺索斯王的装饰类似埃及法老王,有的学者还推测克里特文明干脆是从埃及迁移过去的。  “所谓的米诺斯文明,是在青铜时代同时开始的,它就在这个时代繁荣于克里特岛的东部和中部……埃及的影响开始于第一王朝时代(公元前3500年),……以后,在前米诺斯第二期(公元前2800—2400年),埃及成分变得如此强烈,甚至在克里特可能建立了埃及的殖民地,就我们所能知道的而言,那是在第六王朝以下的事情。也许,发生于第一王朝之初和第五王朝倾覆时期的(埃及的)动乱,赶走了相当数量的人民集团,使他们到克里特去找和平和碰运气。而克里特原是住着有血缘关系的种族的。或者我们可以想象,冒险的克里特水手向南航行,——也可能被一阵风暴刮得离开他们的航程,——发现了尼罗河谷的奇迹。就这样,或者出于偶然,或者由于冒险,走上克里特到此为止从未享受过的文明道路的冲击力量来到了。”  克里特岛上的最初居民来自亚非草原,是有人种学上的证据的:  “分析克里特岛上最早居民体型遗迹的结果证明,这个岛上最初居民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是‘长头颅"人(亚非草原最早居民),而‘宽头颅"人(安那托利亚和希腊的最早居民)虽然最后占了优势,可是在原来克里特的人口当中,他们却毫无代表性或仅仅占一个少数,这个人种学上的证据。肯定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最早在爱琴群岛上任何一个岛屿上居住的人民,乃是由于亚非草原的‘干燥"而迁来的移民。”

米诺斯文明为什么会消失?

克里特岛面积8336平方千米,是爱琴海最大的岛屿。公元前26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岛上已有村落,开始孕育了爱琴海的古代文明。公元前2000年前后,克里特岛发展到青铜器全盛时期,以岛北克诺索斯城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全岛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700年前后,克诺索斯毁于地震。后人在废墟上重建新城,米诺斯王宫更加宏伟,迷宫名震遐迩。米诺斯文明为希腊大陆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可惜,公元前147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的爆发,毁灭了克里特岛的一切。随着岁月的消逝,城市和宫殿的废墟逐渐被泥沙掩埋了。后来移居岛上的居民,不清楚宫殿的位置。倒是一些外国学者从史籍的片言只语中,知道远古有个克诺索斯城,城中有座美丽而神秘的迷宫。这个谜存在了3000多年,以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克诺索斯文明

米诺斯文明比夏商周更早进入青铜时代,为何欧洲青铜源于米诺斯?

青铜时代作为人类文明历史发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中国的青铜时代起源于夏商周时代,不经让人发问,那么欧洲呢?欧洲的文明产生于古希腊文明,其中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两者比中国夏商周时期还要更早进入青铜时代。一、 为何说欧洲青铜时代的起源是米诺斯文明?米诺斯文明,是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更是希腊古典文明的前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精美的王宫建筑、壁画以及陶器、工艺品等。作为欧洲最古老的文明,按照生产工具的变革,米诺斯文明也同样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据历史记载,大约在公元3000年前,克里特岛进入了早期青铜时代,也称之为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下,生活在克里特岛上的人们已经开始摒弃石器时代的居住方式。开始慢慢学会使用金属打造器具,逐渐学会打造铜器,例如短刀、短斧、刀等。铜器的运用还促进了石器的加工改进,此时制陶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出现了灰色陶器、红色花样陶器等。通过考察和研究出土的文物,例如米诺斯王宫的壁画,这个契机,使的米诺斯文明吸收到先进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还有克里特岛附近其他地区的铜矿资源的提供与支持。克里特岛上并没有铜矿资源的存在,米诺斯文明却进入了早期青铜时代,出现了青铜文明,这与当时其他地区如:塞浦路斯等地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有关。这就要从克里特岛的地理位置说起,首先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的中部地区,其次克里特岛位于亚洲欧洲非洲这三大洲的海上交通要冲。优良的地理位置,不仅沟通了三个大陆的交流,同时也为克里特岛提供了非常方便紧密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契机。这三个地区的交流,促使欧洲小亚非洲的人民进入克里特岛,产生了新的文化元素,例如圆顶墓葬、两室墓葬。根据考古研究,当时的墓葬数量体现了克里特人的墓葬形式是集体合葬,所以说明氏族公社还未瓦解,当时社会还存有石器时代的产物。从大约公元2300年开始,克里特岛进入了中期青铜时代,这个时代克里特岛出现了铜和锡的合金产物——青铜。青铜的出现,基本取代了过去石器时代的石器。此时,青铜斧头、战斧、刮刀、短剑长剑和矛头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石器被取代,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的道路,阶级社会开始出现,因此最终诞生了国家。国家的诞生,是考古学家在克诺索斯、马利亚、法埃斯塔斯等地发现了王宫遗址,可见当时克里特岛小国林立,有着许多的王朝建立了国家,进入文明时代。克诺索斯统一克里特岛在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这就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王时期。米诺斯王是米诺斯文明之称的由来。其中,著名的线性文字A和壁画便是出现在这个时期。公元十四世纪左右,克里特文明走向衰落,其中原因众说纷纭,不仅有天灾也有人祸。通过对当时文字的研究,米诺斯王宫在公元前1450到前1400年左右,著名的线性文字A演变为线形文字B。根据史料记载,使用线形文字B的文明是迈锡尼文明,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是迈锡尼文明征服了克里特岛。二、 米诺斯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作为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爱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组成了欧洲青铜时代的一部分,是对米诺斯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根据考古资料的研究,迈锡尼文明进入青铜时代后,划分为竖井墓王朝和圆顶墓王朝。而在进入青铜时代之前的时期被称之为前王朝时期。这个时期下,迈锡尼人民进入早期的青铜时代,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由于受到米诺斯文明的影响,迈锡尼人渐渐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慢慢进入文明时期。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早期青铜时代是迈锡尼文明的萌芽时期。大约公元前1600年,迈锡尼人立国。氏族公社瓦解,国家建立,说明石器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式,阶级社会取代氏族公社,迈锡尼文明步入青铜时代。根据史料记载,人们称兴盛时期的迈锡尼为“富于黄金”的城市,因为当时迈锡尼以金银制品闻名于天下。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50年左右,是青铜时代末期却是迈锡尼文明发展的鼎盛阶段。根据现存的迈锡尼城堡来看,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除了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采用左右对称的雕刻形式,同时也是欧洲最为古老的雕刻艺术。除了城堡被发现,还有更多的遗址被后来的人们所挖掘,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当时迈锡尼文明的辉煌,以及灿烂的文化。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的发展在青铜时代之下熠熠生辉,传承古希腊文化,比中国的古文明发展要更早,同时更早地进入青铜时代。古希腊文化的青铜时代,并不鲜为人知,但却真实存在。在这个时期下的文化,人们看到了当时王朝的遗址感慨当时的辉煌,那是否有人曾去探究文明的发展原因?三、 文明需要沉淀和传承无论是亚洲欧洲,又或是非洲美洲,世界七大洲的文明各不相同,但是都在经历着类似的社会发展阶段。古老的文明以往灿烂的文化是否会在新的科技成果下被摒弃,又或是得到融合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增添新的文化内涵?在科技发展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我们看到每天不同的新闻热点,但更应该被人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我们所处的文明下,我们应该传承创新的文化。参考文献:《罗马史诗》《希腊史》

米诺斯文明的名称由来

“米诺斯”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在古希腊时代,米诺斯王已是传说人物,直至近代,学术界都认为有关米诺斯王的事迹纯属虚构。19世纪70年代初,德国考古学家先后发掘、迈锡尼城址(见)等,证实古希腊传说确有其历史背景。1878年,希腊考古学家卡洛凯里诺斯在克里特岛发现的一部分──陶瓶储藏库房,开始称此为米诺斯王宫。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阿瑟·爱文斯(Sir Arthur Evans)在希腊诺索斯(Knossos)挖掘出古代的王宫遗址(就是现在的诺索斯王宫博物馆)后,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米诺斯的迷宫。出土的大量、遗物表明,克里特青铜文化确实是世界古代文明重要中心之一。在克里特岛还发现多处王宫和城市遗址,重要者有马利亚王宫遗址、古尔尼亚遗址等。因此,爱文斯将此遗址所代表的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但人们并未确定传说中的米诺斯即是一位真实的米诺斯统治者。米诺斯人自己如何称呼自己的文明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米诺斯文明的石器简介

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的米诺斯文明的工匠们从青铜时代早期(约公元前 2500 年)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石头类型制作石器皿,这些石器经过艰苦的雕刻,可以制造出各种形状、大小和功能的器皿。这艘船持续了一千年,船只质量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找到了通往希腊大陆和爱琴海岛屿的道路。 技术 石花瓶是米诺斯 文明中最早幸存的一些手工艺品之一,其中包括公元前 2500 年至 2000 年米诺斯早期阶段的例子。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可能在早期受到埃及艺术家的影响,克里特工匠使用凿子、锤子、锯子和刀片来加工石块,有时还使用更硬的石器。这些容器是用从基克拉泽斯群岛纳克索斯进口的沙子或金刚砂等磨料研磨完成的。容器的内部是用铜雕刻出来的用弓转动钻头,然后再次使用磨料。钻头是空心的,因此剩余的石芯被折断,并使用第二个钻头完成工作。 大多数设计都是从陶器形状复制而来的,甚至将带有章鱼和贝壳的海洋风格等陶器装饰转移到石器上。 米诺斯工匠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石头,包括杂色大理石、石灰石、石膏和方解石(雪花石膏)、角砾岩、玄武岩、黑曜石、水晶、滑石(皂石)、片岩和蛇纹石。此外,设计和材料通常都经过精心搭配,以使优雅的形式突出石材的自然色彩变化。大多数设计似乎都是从当代陶器形状中复制而来的,甚至将带有章鱼和贝壳的海洋风格等陶器装饰转移到石器上。克里特岛生产了许多精美的粗陶器,包括Knossos、Phaistos、Malia、Mochlos、Palaikastro、Tylissos、Gournia 和Zakros。事实上,这就是米诺斯艺术家的成功,以至于船只甚至出口到希腊大陆,并穿过爱琴海到达基克拉泽斯群岛等岛屿。 形状和设计 流行的形状包括“燕窝”盖碗,底部明显变细,可能用于储存浓稠的油和软膏。从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500 年,整个克里特岛历经 1000 年的时间制作了该表格。形状相同但外部刻线简单的模仿花瓣的器皿被称为花碗,在受欢迎程度方面与“燕窝”品种相似,寿命也很长。这些容器最常见的材料是深灰色蛇纹石,不过,一个带有雕刻狗的著名盖子是由绿色片岩制成的。 随着艺术家的信心增强,其他更雄心勃勃和更大的器皿被制造出来,例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仪式花瓶或 rhyta。这些通常用金箔覆盖,在公元前 15 世纪特别流行,当时外表面再次装饰有浮雕场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蛇纹石的酋长杯,它描绘了一位穿着克里特岛服装、高筒靴和珠宝领的年轻王子手持权杖,在看似宫殿的地方向他的一位上尉发出命令. 单柄的圆锥形很受欢迎,但也可以制作成动物的形状,如狮子、公牛(见下文)甚至贝壳,例如来自 Malia 的海卫一贝壳,上面装饰着恶魔和浮雕的场景海洋生物。 石花瓶可能是米诺斯炻器中最常见的形状。高而优雅的圣杯由水平罗纹或垂直凹槽制成,有时呈四叶形。另一种是双柄花瓶,可能模仿金属容器,这种形式经常出现在米诺斯壁画中。还生产了更普通的圆柱形花瓶、带嘴的壶和带盖的盒子,还有一些小器皿,它们的腔体非常有限,只能作为祭祀的陪葬品。 随着迈锡尼人在公元前 15 世纪下半叶接管米诺斯遗址,除克诺索斯以外的所有遗址都停止了石器的生产。那些制造出来的器皿往往更大,形状更实用,甚至在公元前 14 世纪早期,这些器皿在克里特岛也消失了。 杰出的例子 也许最着名的石头rhyton例子是来自克诺索斯小宫殿(约公元前1600-1500年)的蛇形牛头,现在在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用镀金的木角、水晶般的眼睛和白色的玳瑁贝壳口吻,这只动物被完美地渲染,捕捉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姿势,直到一千年后的古典希腊雕塑才出现在艺术中。头部还被雕刻以描绘前额上方的短卷发和脸颊下方的较长毛发。喇叭已经修复(模仿迈锡尼的类似船只) 但其中一只眼睛是原始的,后面画着黑色的虹膜和红色的瞳孔。眼睛也被设置在一个薄的红色碧玉环绕中,这产生了一种充血的效果,使公牛更加逼真和具有威胁性。容器从颈部填充,液体从枪口的一个小孔中倒出。 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石头中的 rhyton 是克里特岛的 Hagia Triada 的蛇形收割机花瓶(约公元前 1500-1450 年)。曾被金箔覆盖,仅上部幸存的这艘船的浮雕场景描绘了一个不少于 27 个人物的播种节:一位披着斗篷的老年绅士,一位用拨浪鼓或埃及血统的歌手,一个唱诗班和几个人,他们的腰带上扛着锄头和成袋的玉米种子。 两个极好的水晶例子是来自迈锡尼的浅碗(但归因于公元前 16 世纪的米诺斯克里特岛),它有一个优雅的鸭头作为把手,最初可能用于存放化妆品。第二个引人注目的水晶容器是来自 Zakros(约公元前 1450 年)的水壶,它也可能用于在宗教仪式中倒入奠酒液。它有一个单独制作的水晶衣领和镀金的象牙圆盘,巧妙地隐藏了颈部和身体之间的连接。这个罐子有一个由 14 颗绿色大珠子制成的把手,同样是水晶,串在青铜线上。这艘船被发现破碎成数百个小块,但它经过精心修复,再次赢得了对米诺斯石工的技能和艺术性的钦佩。

米诺斯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的关系

米诺斯文明,也译作弥诺斯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 米诺斯文明,确切地说是应该是克里特地区文明。公元前2000年,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后来文明中心移至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克里特岛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历时800年,它是古代爱琴海文明的开端。 古希腊紧邻地中海和爱琴海,是海洋文明(西方文明)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