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中,短时间保温,搅拌,离心

保温的作用是为噬菌体和细菌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让其都能正常的生长繁殖下去,让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能顺利地进入细菌体内,利用细菌体内的蛋白质(没标记没有放射性)合成新的蛋白质外壳,保温时间过长会加入“子代噬菌体是噬菌体本身繁殖产生的,它既要本身核糖核酸的复制,也要本身蛋白质外壳(被标记有放射性)的复制”的概念,这样的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是有放射性的,而本实验是为了证明遗传物质主要为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能控制合成蛋白质外壳,而不是蛋白质的自我复制,所以子代噬菌体应该要在细菌体内繁殖产生而不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自我复制,所以要赶在细菌破裂之前结束保温,即保温时间不宜过长。搅拌和离心都是为了提取核糖核酸,只不过搅拌是为了让蛋白质外壳充分破裂,离心是为了让核糖核酸聚集并和蛋白质外壳分层,好检测不同成分的放射性。

描述M13丝状单链噬菌体克隆载体的应用步骤?

M13丝状单链噬菌体克隆载体是一种常用于分子克隆和DNA测序等实验中的工具,其应用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插入DNA序列:首先需要将待克隆的DNA片段插入到M13载体的多克隆位点(Multiple Cloning Site, MCS)中。这可以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标DNA和载体DNA,利用DNA连接酶将两者连接起来完成。转化大肠杆菌细胞:将已经成功构建的M13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E. coli)等适宜的宿主细胞中。转化方法通常包括化学法、电穿孔法等不同方式。鉴定正向克隆子:通过蓝白斑筛选(Blue-White Screening)等方法,鉴定哪些大肠杆菌细胞成功地含有了带有目标DNA的M13载体,并筛选出正向克隆子进行后续研究。提取纯化DNA:从大肠杆菌菌落中提取目标DNA,通常使用类似碱裂解法、酚/氯仿提取法等标准的DNA提取方法。序列分析:对纯化得到的DNA进行Sanger测序等检测手段的分析,以确认插入DNA序列的正确性和质量。总而言��,M13丝状单链噬菌体克隆载体的应用步骤涉及DNA插入、细胞转化、筛选、DNA提取和测序等环节,需要在实验过程中精确操作和严格控制各项参数,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一噬菌体dna长度17,则它含有__对碱基,螺旋数__。

DNA双螺旋的结构参数:每旋转一周有10个核苷酸,每个螺旋的高度是3.4nm,即每个碱基对上升的高度是0.34nm。所以长度为17μm的DNA:含有的碱基对数目是:17×10^3/0.34 = 5×10^4;螺旋数目是5×10^4/10 = 5×10^31bp:1 base pair,即1个碱基对。

下列关于T7噬菌体表达载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T7噬菌体表达载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载体含有大肠杆菌复制起点,并利用了噬菌体T7启动子B.T7启动子为强启动子,外源基因处于该启动子下可以实现高效转录C.T7启动子可以被大肠杆菌RNA聚合酶识别并启动转录D.T7噬菌体载体必需配合整合有噬菌体RNA聚合酶编码基因的宿主使用正确答案:T7启动子可以被大肠杆菌RNA聚合酶识别并启动转录

为什么体外转录中所用的rna聚合酶要用来源于噬菌体的

体外转录中所用的RNA聚合酶要用来源于噬菌体的,其原因是来源于噬菌体的RNA聚合酶更简短、更高效。某些噬菌体特有的RNA聚合酶则要小得多,仅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噬菌体内的转录仅需一条"最小"的机构。然而这种酶只能识别噬菌体本身所有的少数几个启动子;它们不能识别其他启动子。例如噬菌体T3和T7的RNA聚合酶分子很相似,二者都不过是一条多肽链,分子量约11000。它们能很快合成RNA。其速率在37℃时可达约200核苷酸/秒。一些噬菌体在转录的时序调控中不是采用级联取代,也不是像T4噬菌体那样对核心酶进行修饰,而是根据自动的感染特点采用了RNA聚合酶的代换来进行时序转录的调控。这种调控机制也有利于体外转录的高效进行。

诱导表达蛋白为什么要使用t4噬菌体的启动子而不用大肠杆菌自己的启动子

原核表达系统中通常使用的可调控的启动子有Lac(乳糖启动子)、Trp(色氨酸启动子)、Tac(乳糖和色氨酸的杂合启动子) 、lPL (l噬菌体的左向启动子)、T7噬菌体启动子等。(1)Lac启动子:它来自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是DNA分子上一段有方向的核苷酸序列,由阻遏蛋白基因(LacI)、启动基因(P)、操纵基因(O)和编码3个与乳糖利用有关的酶的基因结构所组成。Lac启动子受分解代谢系统的正调控和阻遏物的负调控。正调控通过CAP(catabolite gene activation protein)因子和cAMP来激活启动子,促使转录进行。负调控则是由调节基因产生LacZ阻遏蛋白,该阻遏蛋白能与操纵基因结合阻止转录。乳糖及某些类似物如IPTG可与阻遏蛋白形成复合物,使其构型改变,不能与O基因结合,从而解除这种阻遏,诱导转录发生。(2)trp启动子:它来自大肠杆菌的色氨酸操纵子,其阻遏蛋白必须与色氨酸结合才有活性。当缺乏色氨酸时,该启动子开始转录。当色氨酸较丰富时,则停止转录。b-吲哚丙烯酸可竞争性抑制色氨酸与阻遏蛋白的结合,解除阻遏蛋白的活性,促使trp启动子转录。(3)Tac启动子:Tac启动子是一组由Lac和trp启动子人工构建的杂合启动子,受Lac阻遏蛋白的负调节,它的启动能力比Lac和trp都强。其中Tac 1是由Trp启动子的-35区加上一个合成的46 bp DNA片段(包括Pribnow 盒)和Lac操纵基因构成,Tac 12是由Trp的启动子-35区和Lac启动子的-10区,加上Lac操纵子中的操纵基因部分和SD序列融合而成。Tac启动子受IPTG的诱导。(4)lPL启动子:它来自l噬菌体早期左向转录启动子,是一种活性比Trp启动子高11倍左右的强启动子。lPL启动子受控于温度敏感的阻遏物 cIts857。在低温(30℃)时,cIts857阻遏蛋白可阻遏PL启动子转录。在高温(45℃)时,cIts857蛋白失活,阻遏解除,促使PL启动子转录。系统由于受cIts857作用,尤其适合于表达对大肠杆菌有毒的基因产物,缺点是温度转换不仅可诱导PL启动子,也可诱导热休克基因,其中有一些热休克基因编码蛋白酶。如果用l噬菌体cI+溶源菌,并用丝裂霉素C或萘啶酮酸进行诱导,可缓解这一矛盾。(5)T7噬菌体启动子:它是来自T7噬菌体的启动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只有T7RNA聚合酶才能使其启动,故可以使克隆化基因独自得到表达。T7RNA聚合酶的效率比大肠杆菌 RNA聚合酶高5倍左右,它能使质粒沿模板连续转录几周,许多外源终止子都不能有效地终止它的序列,因此它可转录某些不能被大肠杆菌RNA聚合酶有效转录的序列。这个系统可以高效表达其他系统不能有效表达的基因。但要注意用这种启动子时宿主中必须含有T7RNA聚合酶。应用T7噬菌体表达系统需要2个条件:第一是具有T7噬菌体RNA聚合酶,它可以由感染的l噬菌体或由插入大肠杆菌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拷贝产生;第二是在一个待表达基因上游带有T7噬菌体启动子的载体。

什么是T7噬菌体DNA聚合酶?

T7噬菌体DNA聚合酶(T7:phage:DNA:polymerase)来源于T7噬菌体感染的emphasis:role=italicE.coliemphasis,为两种紧密结合的蛋白质复合体,一种是噬菌体基因5蛋白,另一个是宿主蛋白的硫氧还蛋白。T7噬菌体DNA聚合酶是所有DNA聚合酶中持续合成DNA能力最强的一个,在DNA测序时有优势,它的聚合活性功能与T4噬菌体DNA聚合酶和Klenow:DNA聚合酶类似,但3′→5′外切活性更强,为Klenow的1000倍,T7噬菌体DNA聚合酶可替代T4DNA聚合酶的聚合功能并可用于长模板的引物延伸。

某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嘌呤碱基占52%,嘧啶碱基占48%,此生物一定不是(  )A.噬菌体B.大肠杆菌C.

A、噬菌体是DNA病毒,只含有DNA一种核酸,且DNA为双链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其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这与题干内容不符,A错误;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且D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B正确;C、烟草是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且D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C正确;D、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RNA为单链结构,其中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D正确.故选:A.

为什么嘌呤碱基占58%,嘧啶碱基占42%的生物不可能是T4噬菌体?

因为噬菌体内只有DNA,嘌呤碱基占50%。嘧啶碱基占50%,这是肯定的。如果存在RNA或是DNA与RNA都有的生物,才可能嘌呤碱基占58%,嘧啶碱基占42%

什么是05噬菌体的位点特异性重组?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入是什么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由介导基因重组的重组酶和相应的特异性位点组成。重组酶是源于细菌或酵母,可识别特异位点发生精确重组的一类酶。根据序列的同源性及催化氨基酸的特性,重组酶可分为酪氨酸和丝氨酸两个家族[2]。重组酶Cre、Flp、R以及Xis均属于酪氨酸家族,loxp、frt、rs和attp为相应的特异性位点,这些特异性位点DNA序列各异,但大体结构相似,一般均由几十个碱基组成,含有一个6~8bp的核心区域和一对反向重复序列。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始于对λ噬菌体溶源化的过程研究,之后人们对其他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的重组酶、识别位点、重组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3-4]。特异性重组系统在控制植物外源DNA序列的整合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产生基因的定位。

貌似什么 T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中的载体.可载体不是要为DNA的吗?

目前经常使用的载体,主要有质粒和病毒两类.携带目的基因的质粒,它本身就是一种稳定而独立的重组DNA分子.因此重组质粒进入受体细胞后,常不需要把所携带的基因转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去,就会进行自我复制,异源性DNA也得到了复制.另外,叶绿体和线粒体DNA等作为新型运载体,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也是游离在细胞质中.   除了质粒之外,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也可以作为载体.利用病毒作为基因运载体时,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一般需要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中去,才能成为稳定的结构而独立复制传递.例如λ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并不伤害受体细胞地和细菌拟核DNA整合到一起,随着细菌拟核DNA复制而复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而导入的外源基因,通常都是被整合到染色体DNA中,因此由此获得的转基因植物相关性状呈孟德尔式遗传.   在自然界中,SV40等致癌病毒侵染后形成的DNA就是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进行复制的;HIV侵入宿主细胞后经过逆转录形成DNA,形成的DNA再拼接到宿主细胞的核DNA中.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利用入噬菌体载体表达

【答案】:B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利用λ噬菌体载体表达能与抗原结合的蛋白片段,备选答案中只有Fab是能与抗原结合的抗体蛋白片段。

替换型噬菌体载体为何不需要筛选标记

替换型噬菌体载体具有唯一性。 替换型载体又叫做取代型载体(substitutionvector),是一类在λ噬菌体基础上改建的、在其中央部分有一个可以被外源插入的DNA分子所取代的DNA片段的克隆载体。λ噬菌体载体不具有质粒载体的抗生素抗性的标记基因。

噬菌体的裂解周期和溶原化的区别

噬菌体的裂解周期和溶原化的区别,即噬菌体结合在细菌细胞表面。侵入,即噬菌体将自身核酸注入细菌细胞内部。生物合成,即噬菌体核酸利用细菌胞内能量和酶合成自。

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的噬菌体称为()

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的噬菌体称为() A.前噬菌体B.毒性噬菌体C.温和噬菌体D.λ噬菌体E.转导噬菌体正确答案:B

怎么把目的基因导人噬菌体

呵呵,最近怎么这么多人问噬菌体啊。。。用λ噬菌体做为载体。1. BamH1酶解载体DNA,回收λ噬菌体DNA基因组的长臂与短臂2.同样用BamH1或其他适合的酶酶解基因并回收目的片段3.用碱性磷酸酶处理以防止片段间相互连接。4. 臂与目的片段在较高浓度下相互连接形成较长的线性产物 uf06c噬菌体在体内复制产生多拷贝的基因组线性分子。 这些多连体在cos位点处切开,产生单个λ基因组,再被包装进噬菌体颗粒。 噬菌体外壳蛋白及其DNA加工酶的混合液可在体外将连接后的线性分子包装成噬菌体颗粒。 不含插入片段的λ末端连接物,或远远小于或大于最佳长度20kb的插入片段以及同时含有两条左臂或右臂的重组体是不能生存的。提纯重组后的λ噬菌体先将高浓度未被侵染的,可培养形成连续菌苔的细胞涂布于琼脂板上2.再涂布来自包装反应的被侵染的大肠杆菌细胞 3.在培养后的菌苔上由于反复感染和裂解循环,单个感染细胞处会形成空白区域既噬菌斑。uf0a7重组λDNA 的纯化从噬菌斑中分离出噬菌体颗粒再纯化 从用特异重组噬菌斑感染的培养物的上清中纯化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利用λ噬菌体载体表达

【答案】:B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利用入噬菌体载体表达能与抗原结合的蛋白片段,备选答案中只有Fab是能与抗原结合的抗体蛋白片段。

分别解释动物植物病毒和噬菌体进入细胞的机制

  植物病毒  早在1576年就有关于植物病毒病的记载,举世闻名的、美丽的荷兰杂色郁金香,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谓郁金香碎色花病毒造成的。1892年Д.И.伊万诺夫斯基与1898年M.W.拜耶林克证明,烟草花叶病为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所引起,可通过病叶汁液传染。20世纪初,已经知道昆虫能传播植物病毒病,如叶蝉传播水稻矮缩病。1930年,Н.Н.麦金尼和汤清香发现病毒可以变异,产生致病力强弱不等的毒株,而且不同毒株之间有干扰作用。1935年,美国W.M.斯坦利第一次把烟草花叶病毒(TMV)提纯结晶,F.C.鲍登和N.W.皮里进一步证实结晶物为核酸与蛋白质所构成的核蛋白,从而揭露了病毒的本质。1939年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 TMV烟草花叶病毒是杆状颗粒。1956年证明TMV的核糖核酸(RNA)能独立侵染烟草,第一次证明RNA也是遗传信息的载体。60年代将TMV外壳蛋白和 TMV的RNA在试管内重组成完整的、有侵染性的TMV颗粒。TMV的外壳蛋白的一级结构是第一个被完全测定的病毒蛋白。利用 TMV第一次证实病毒核酸的突变反映在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上。  特点  植物细胞最外层有以纤维素为材料构成的细胞壁,足以抵抗病毒的侵入,因而植物病毒的特点之一是必须通过寄主的伤口方能侵入。实验室内常用摩擦叶面造成轻微伤口来接种某些植物病毒。农田操作、人口移植、摘心、整枝、打杈时手沾染含病毒的汁液,均可造成病毒传染。病毒也可通过嫁接或植物根在土壤砂砾中伸长时所造成的伤口而传染。但在自然界中,植物病毒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是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见昆虫纲)和螨类(见蜱螨亚纲)。已知大约有 400种昆虫可传播200种以上的病毒,其中以叶蝉和蚜虫最为主要,仅桃蚜就能传播约70种病毒。某些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病毒既能在植物体内、也能在昆虫体内繁殖。传播介体除昆虫外,还有真菌、线虫、兔丝子等。  植物病毒的另一特点是植物体内没有象高等动物那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感染后病毒能在植物体内无限期地存活,直到寄主死亡,或通过营养繁殖体和块茎、块根、蔓藤、枝条等继续传播。除个别的可通过花粉传染(如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外,一般植物病毒很难进入植物茎尖的分生组织,也不能通过种子传播。  绝大多数植物病毒是由核酸构成的核心与蛋白质构成的外壳组成的,极少数还含有脂肪和非核酸的碳水化合物。植物病毒核酸类型有 ssRNA(单链RNA)、dsRNA(双链RNA)、ssDNA (单链DNA)和dsDNA(双链DNA)。但绝大多数含ssRNA,无包膜,其外壳蛋白亚基或呈二十面体对称,或呈螺旋式对称排列,形成球状或棒状颗粒(图1)。大多数植物病毒是由单一种外壳蛋白组成形态大小相同的亚基,多个亚基组成外壳。外壳内含有携带其全部基因的病毒核酸。有的植物病毒的核酸分成 1~4段,分别装在外壳相同的颗粒中,如烟草脆裂病毒的RNA分成两段,分别装在两种颗粒中,分子量大的一段装在长棒状颗粒中,小的一段装在短棒中,故称二分体基因病毒;又如雀麦花叶病毒的RNA分成4段,RNA1、RNA2、RNA3和RNA4分别装在外形大小相同的3种球形颗粒中,故称三分体基因组病毒。二分或三分总称为多分体基因组病毒。噬菌体是由D.Herelle和Twort各自独立发现的。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本世纪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噬菌体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体都是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  噬菌体分布极广,凡是有细菌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噬菌体的存在。在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或污染的井水、河水中,常含有肠道菌的噬菌体。在土壤中,可找到土壤细菌的噬菌体。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在易感宿主菌体内,故可利用噬菌体进行细菌的流行病学鉴定与分型,以追查传染源。由于噬菌体结构简单、基因数少,是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良好实验系统。  噬菌体颗粒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别,一般可分成三种类型,即无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和线状体,迄今已知的噬菌体大多数是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  噬菌体颗粒感染一个细菌细胞后可迅速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每个子代颗粒又可感染细菌细胞,再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如此重复只需4次,一个噬菌体颗粒便可使几十亿个细菌感染而死亡。当把细菌涂布在培养基上,长成一层菌苔时,一个噬菌体感染其中一个细菌时,便会同上面所说的那样,把该细菌周围的成千上万个细菌感染致死,在培养基的菌苔上出现一个由于细菌被噬菌体裂解后造成的空斑,这便称为噬菌斑(plaque)。每一噬菌体除了能使宿主细菌裂解死亡外,还有一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使细胞死亡,称为温和噬菌体,这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将其自身的基因组整合进宿主细胞的基因组,此时,这种宿主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内存在的整套噬菌体DNA基因组称为原噬菌体(prophage),溶原性细菌不会产生许多子噬菌体颗粒,也不会裂解;但当条件改变使溶原周期终止时,宿主细胞就会因原噬菌体的增殖而裂解死亡,释放出许多子代噬菌体颗粒。  溶原性细菌有两个特点。第一,溶原性细菌在被噬菌体感染并溶原化后,不会被同种噬菌体再次感染,这是超感染免疫性。第二,经过若干世代后,溶原性细菌会开始进入溶菌周期,即溶原性细菌的诱发。此时,原噬菌体从宿主基因组上切离下来进行增殖。  λ噬菌体载体不具有质粒载体的抗生素抗性的标记基因;因此,对λ重组分子的选择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 cI基因功能选择 c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可使感染了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进入溶原化状态。如果在插入型载体的克隆位点上,或是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一个cI基因,当外源DNA插入或取代时,便破坏了cI基因,使出现cI-表型。此时,λ重组分子生成的是透亮的噬菌斑,而未重组的λ噬菌体由于仍保有cI基因,所以宿主细菌是溶原化的,就生成混沌的噬菌斑。  ②lac Z基因功能选择 lac Z基因的产物为卢—半乳糖苷酶,在Xgal—IPTG培养基上显现蓝色。在插入型载体的lac Z基因序列中引入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点,外源DNA插入这个克隆位点就会破坏lac Z基因,于是在上述培养基上出现无色的噬菌斑。如果没有同外源DNA形成λ重组分子,则lac Z基因未遭破坏,在培养基上出现蓝色的噬菌斑。  ③spi-选择 λ噬菌体的red和gam基因产物可抑制噬菌体在宿主细菌中正常生长,red-和gam-突变型λ噬菌体则可正常生长。当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red和gam基因后,外源DNA片段取代了置换片段,则同时除去了red、gam基因,就可在宿主菌中生长,否则就不能正常生长。

噬菌体和噬菌体载体的区别

噬菌体[1] 是在1915年和1917年分别由Twort和D,Herelle各自独立发现。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本世纪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作为病毒的一种,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不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只含有单一核酸。可视为一种“捕食”细菌的生物。噬菌体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体都是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噬菌体主主要有双链噬菌体和单链丝状噬菌体两大类。双链噬菌体为λ类噬菌体,单链丝状噬菌体有M13、f1、fd噬菌体。 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噬菌体克隆载体主要有λ类噬菌体和M13噬菌体。载体条件:① 分子量小,携带外源DNA片段进入受体细胞; ② 复制子,能独立于染色体进行自主复制; ③ 多克隆位点(MCS); ④ 标记基因,便于选择; ⑤ 拷贝数高,易于分离; ⑥ 安全.λDNA的特点 ① 噬菌体为温和噬菌体.② DNA为双链线性DNA,长度为48502 bp,具有多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便于外源DNA片段的插入和置换.③两端有cos位点,可以环化.cos位点(cohensive-end site):DNA两端各有12bp的粘性末端,粘性末端形成的双链区域称为cos位点.λ噬菌体基因组特点 DNA上有66个基因,有一半是必需的,与自身的活动有关;其他约1/3是非必需基因.λ噬菌体载体的优点 比一般质粒载体容量大的多,可达20kb; 体外包装反应效力高,通常比质粒载体克隆效率 高100倍,适于构建cDNA文库和真核生物基因组文库

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是否会杀死宿主的DNA?如果没有,则那宿主的DNA又怎么了?详细点哈。

怎么说呐,杀死DNA是什么概念呐?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来把过程给你简单介绍下吧,你判断下是不是“杀死”了宿主DNA把,嘿嘿首先,侵染过程你没问我也就不说了,说下噬菌体的DNA吧噬菌体也分为很多种的,我们常说的是T偶数噬菌体或者λ噬菌体,均为双链DNA,即dsDNA。T偶数噬菌体进入宿主体内后会整合进宿主的DNA中,开始利用宿主体内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以其核酸为蓝图,使宿主细胞代谢系统改变,适应其复制。说白了就是,在宿主DNA中加了一段,改变了其整个调节与功能。大量复制自己,最终裂解宿主释放出自带噬菌体。λ噬菌体则会整合进入宿主DNA中,但是有时候表现出溶源性,即插入一段,对其完全没有任何影响。甚至随着宿主的分裂与其一同复制分裂。那么,你觉得噬菌体杀死宿主的DNA了么?呵呵~

为什么λ噬菌体被HindIII 酶切后的电泳,处于中间位置的一条带比两边的暗许多?

这么专业的问题,幸好遇见我了:)λ-HindIII digestion 由于其自身的末端带有COS粘性序列,可以自身结合在一起,这会影响23K和4K片段的亮度。如果4K条带明显暗就说明自身粘连比较严重。因此在电泳前应该60度预热5分钟。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系统

2.1 单链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1)PⅢ展示系统。丝状噬菌体是单链DNA病毒,PⅢ是病毒的次要外壳蛋白,位于病毒颗粒的尾端,是噬菌体感染大肠埃希菌所必须的。每个病毒颗粒都有3个~5个拷贝PⅢ蛋白[3],其在结构上可分为N1、N2和CT 3个功能区域[4-5],这3个功能区域由两段富含甘氨酸的连接肽G1和G2连接。其中,N1和N2与噬菌体吸附大肠埃希菌菌毛及穿透细胞膜有关[6],而CT构成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的一部分,并将整个PⅢ蛋白的C端结构域锚定于噬菌体的一端[7]。PⅢ有2个位点可供外源序列插入,当外源的多肽或蛋白质融合于PⅢ蛋白的信号肽(SgⅢ)和N1之间时,该系统保留了完整的PⅢ蛋白,噬菌体仍有感染性;但若外源多肽或蛋白直接与PⅢ蛋白的CT结构域相连,则噬菌体丧失感染性,这时重组噬菌体的感染性由辅助噬菌体表达的完整PⅢ蛋白来提供。PⅢ蛋白很容易被蛋白水解酶水解,所以有辅助噬菌体超感染时,可以使每个噬菌体平均展示不到一个融合蛋白,即所谓“单价”噬菌体。(2)PⅧ及其他展示系统。PⅧ是丝状噬菌体的主要外壳蛋白,位于噬菌体外侧,C端与DNA结合,N端伸出噬菌体外,每个病毒颗粒有2 700个左右PⅧ拷贝[8-9]。PⅧ的N端附近可融合五肽,但不能融合更长的肽链,因为较大的多肽或蛋白会造成空间障碍,影响噬菌体装配[2,10-11],使其失去感染力。但有辅助噬菌体参与时,可提供野生型PⅧ蛋白,降低价数,此时可融合多肽甚至抗体片段。 此外,尚有丝状噬菌体PⅥ展示系统的研究报道[12]。PⅥ蛋白的C端暴露于噬菌体表面,可以作为外源蛋白的融合位点,可以用于研究外源蛋白C端结构区域功能。从所掌握的文献来看,该系统主要用于cDNA表面展示文库的构建,并取得了不错的筛选效果。2.2 λ噬菌体展示系统(1)PV展示系统。λ噬菌体的PV蛋白构成了它的尾部管状部分,该管状结构由32个盘状结构组成,每个盘又由6个PV亚基组成。PV有两个折叠区域,C端的折叠结构域(非功能区)可供外源序列插入或替换。用PV系统已成功展示了有活性的大分子蛋白β-半乳糖苷酶(5 ku)和植物外源凝血素BPA(120 ku)等[13]。λ噬菌体的装配在细胞内进行,故可以展示难以分泌的肽或蛋白质。该系统展示的外源蛋白质的拷贝数为平均1个分子/噬菌体,这表明外源蛋白质或多肽可能干扰了λ噬菌体的尾部装配。(2)D蛋白展示系统。D蛋白的分子质量为11 ku,参与野生型λ噬菌体头部的装配。低温电镜分析表明,D蛋白以三聚体的形式突出在壳粒表面[13]。当突变型噬菌体基因组小于野生型基因组的82%时,可以在缺少D蛋白的情况下完成组装,故D蛋白可作为外源序列融合的载体,而且展示的外源多肽在空间上是可以接近的。病毒颗粒的组装可以在体内也可以在体外,体外组装即是将D融合蛋白结合到λD-噬菌体表面,而体内组装是将含D融合基因的质粒转化入λD-溶源的大肠埃希菌菌种中,从而补偿溶源菌所缺的D蛋白,通过热诱导而组装。该系统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噬菌体上融合蛋白和D蛋白的比例可以由宿主的抑制tRNA活性加以控制,这对于展示那些可以对噬菌体装配造成损害的蛋白质时特别有用。2.3 T4噬菌体展示系统T4噬菌体展示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展示系统。它的显著特点是能够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外源多肽或蛋白质,分别与T4衣壳表面上的外壳蛋白SOC(9 ku)和HOC(40 ku)融合而直接展示于T4噬菌体的表面,因此它表达的蛋白不需要复杂的蛋白纯化,避免了因纯化而引起的蛋白质变性和丢失。T4噬菌体是在宿主细胞内装配,不需通过分泌途径,因而可展示各种大小的多肽或蛋白质,很少受到限制。吴健敏等成功地将大小约215 aa SOC/m E2融合蛋白展示于T4噬菌体衣壳表面[14]。令人值得关注的是,SOC与HOC蛋白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T4的生存和繁殖。SOC和HOC在噬菌体组装时可优于DNA的包装而装配于衣壳的表面,事实上,在DNA包装被抑制时,T4是双股DNA噬菌体中唯一能够在体内产生空衣壳的噬菌体(SOC和HOC也同时组装)。因此,在用重组T4做疫苗时,它能在空衣壳表面展示目的抗原,这种缺乏DNA的空衣壳苗,在生物安全性方面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14]。

利用噬菌体可以防治

应该选B 早在1958年,我国第一位细菌学博士余贺教授,就利用噬菌体成功治疗了绿脓杆菌对烧伤病人的感染,成为微生物学界的一段佳话。这件事情还被拍成了一部名为《春满人间》的电影。 附录噬菌体是由D.Herelle和Twort各自独立发现的。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本世纪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噬菌体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体都是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 噬菌体分布极广,凡是有细菌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噬菌体的存在。在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或污染的井水、河水中,常含有肠道菌的噬菌体。在土壤中,可找到土壤细菌的噬菌体。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在易感宿主菌体内,故可利用噬菌体进行细菌的流行病学鉴定与分型,以追查传染源。由于噬菌体结构简单、基因数少,是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良好实验系统。 噬菌体颗粒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别,一般可分成三种类型,即无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和线状体,迄今已知的噬菌体大多数是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 噬菌体有裂解性噬菌体(lytic phage)和溶原性噬菌体(temperate phage)两种类型。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裂解性噬菌体。裂解性噬菌体被看作正常表现的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则是:当它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这种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溶原性噬菌体。 噬菌体颗粒感染一个细菌细胞后可迅速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每个子代颗粒又可感染细菌细胞,再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如此重复只需4次,一个噬菌体颗粒便可使几十亿个细菌感染而死亡。当把细菌涂布在培养基上,长成一层菌苔时,一个噬菌体感染其中一个细菌时,便会同上面所说的那样,把该细菌周围的成千上万个细菌感染致死,在培养基的菌苔上出现一个由于细菌被噬菌体裂解后造成的空斑,这便称为噬菌斑(plaque)。每一噬菌体除了能使宿主细菌裂解死亡外,还有一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使细胞死亡,称为溶原性噬菌体,这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将其自身的基因组整合进宿主细胞的基因组,此时,这种宿主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内存在的整套噬菌体DNA基因组称为原噬菌体(prophage),溶原性细菌不会产生许多子噬菌体颗粒,也不会裂解;但当条件改变使溶原周期终止时,宿主细胞就会因原噬菌体的增殖而裂解死亡,释放出许多子代噬菌体颗粒。 溶原性细菌有两个特点。第一,溶原性细菌在被噬菌体感染并溶原化后,不会被同种噬菌体再次感染,这是超感染免疫性。第二,经过若干世代后,溶原性细菌会开始进入溶菌周期,即溶原性细菌的诱发。此时,原噬菌体从宿主基因组上切离下来进行增殖。 λ噬菌体载体不具有质粒载体的抗生素抗性的标记基因;因此,对λ重组分子的选择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 cI基因功能选择 c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可使感染了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进入溶原化状态。如果在插入型载体的克隆位点上,或是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一个cI基因,当外源DNA插入或取代时,便破坏了cI基因,使出现cI-表型。此时,λ重组分子生成的是透亮的噬菌斑,而未重组的λ噬菌体由于仍保有cI基因,所以宿主细菌是溶原化的,就生成混沌的噬菌斑。 ②lac Z基因功能选择 lac Z基因的产物为卢—半乳糖苷酶,在Xgal—IPTG培养基上显现蓝色。在插入型载体的lac Z基因序列中引入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点,外源DNA插入这个克隆位点就会破坏lac Z基因,于是在上述培养基上出现无色的噬菌斑。如果没有同外源DNA形成λ重组分子,则lac Z基因未遭破坏,在培养基上出现蓝色的噬菌斑。 ③spi-选择 λ噬菌体的red和gam基因产物可抑制噬菌体在宿主细菌中正常生长,red-和gam-突变型λ噬菌体则可正常生长。当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red和gam基因后,外源DNA片段取代了置换片段,则同时除去了red、gam基因,就可在宿主菌中生长,否则就不能正常生长。 早在1958年,我国第一位细菌学博士余贺教授,就利用噬菌体成功治疗了绿脓杆菌对烧伤病人的感染,成为微生物学界的一段佳话。这件事情还被拍成了一部名为《春满人间》的电影。 噬菌体有时有益,有时有害,益是因为它会“吃”掉某些在人体内的病菌,可能起到治病的效果。害是因为它可能会“吃”掉一些益菌或其它本身属于害菌但被人利用做一些有益的事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酵母菌等)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λ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是多少?

(感染阶段 ) 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的第一步是“吸附”,即噬菌体的尾部附着在细菌的细胞壁上,然后进行“侵入。先通过溶菌酶的作用在细菌的细胞壁上打开一个缺口,尾鞘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作用一样收缩,露出尾轴,伸入细胞壁内,如同注射器的注射动作,噬菌体只把头部的DNA注入细菌的细胞内,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壁外,不参与增殖过程。 (增殖阶段 ) 噬菌体DNA进入细菌细胞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细菌的DNA合成停止,酶的合成也受到阻抑,噬菌体逐渐控制了细胞的代谢。噬菌体巧妙地利用寄主(细菌)细胞的“机器”,大量地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形成完整的噬菌体颗粒。噬菌体的形成是借助于细菌细胞的代谢机构,由本身的核酸物质操纵的。据观察,当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后,细菌的细胞质里很快便充满了DNA细丝,10 min左右开始出现完整的多角形头部结构。噬菌体成熟时,这些DNA高分子聚缩成多角体,头部蛋白质通过排列和结晶过程,把多角形DNA聚缩体包围,然后头部和尾部相互吻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成熟阶段 ) 噬菌体成熟后,在潜伏后期,溶解寄主细胞壁的溶菌酶逐渐增加,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感染细胞,可以直接看到细胞的裂解现象。T2噬菌体在37 ℃下大约只需40 min 就可以产生100~300个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后,又去侵染邻近的细菌细胞,产生子二代噬菌体。

噬菌体.黏粒和fosmid有什么异同点

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其特别之处是专以细菌为宿主,较为人知的噬菌体是以大肠杆菌为寄主的T2噬菌体。跟别的病毒一样,噬菌体只是一团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的遗传物质,大部分噬菌体还长有“尾巴”,用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体内。噬菌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体,而且经常都伴随着细菌。通常在一些充满细菌群落的地方,如:泥土、动物的内脏里,都可以找到噬菌体的踪影。目前世上蕴含噬菌体最丰富的地方就是海水。黏粒英文cosmid,指带有黏端位点(cos)的质粒。黏粒是由人工构建的含有λ噬菌体DNA的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载体。黏粒的组成包括质粒复制起点(ColE1)、氨苄青霉素抗性标记、cos位点。黏粒有4个特点:①具有λ噬菌体的特性。黏粒在克隆了外源DNA在体外包装成噬菌体颗粒后,可以感染宿主菌并在细菌内按照λ噬菌体DNA的方式环化起来。但黏粒载体不含有λ噬菌体的全部必要基因,因此不会使宿主菌裂解,无法形成子代噬菌体颗粒。②具有质粒的特性。黏粒具有质粒复制子,可在宿主菌内像质粒DNA一样进行复制。③克隆外源DNA的容量大。黏粒自身相对较小,一般只有5~7kb,而最大的克隆片段可达45 kb左右。④能与有同源序列的质粒进行重组。

1、插入型噬菌体载体和替换型噬菌体载体的区别是什么?

外源的DNA克隆到插入型的λ载体分子上,会使噬菌体的某种生物功能丧失效力,即所谓的插入失活效应。插入型的λ载体又可以分为免异(inactivatiortofimmunityfunction)和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inactlvatlonofE.coliβgalactosidase)两种亚型。免疫功能失活的插入型载体:在这类插入型载体的基因组中有一段免疫区,其中带有一两种核酸内切限制酶的单切割位点。当外源DNA片段插入到这种位点上时,就会使载体所具有的合成活性阻遏物的功能遭受破坏,而不能进入溶源周期。因此,凡带有外源DNA插入的λ重组体都只能形成清晰的噬菌斑,而没有外源DNA插入的亲本噬菌体就会形成混浊的噬菌斑。β-半乳糖苷酶失活的插入型载体:它们的基因组中含有一个大肠杆菌的lac5区段,其中编码着β半乳糖着酶基因lacZ。由这种载体感染的大肠杆菌lac-指示菌,涂布在补加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平板上,会形成蓝色的噬菌斑。如果外源DNA插入到lac5区段上,阻断了β-半乳糖着酶基因lacZ的编码序列,不能合成β-半乳糖昔酶,只能形成无色的噬菌斑。替换型载体又叫做取代型载体(substitutionvector),是一类在λ噬菌体基础上改建的、在其中央部分有一个可以被外源插入的DNA分子所取代的DNA片段的克隆载体。λNM781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这个替换型载体中,可取代的EcoRI片段,编码有一个supE基因(大肠杆菌突变体tRNA基因),由于这种λNM781噬菌体的感染,寄主细胞lacZ基因的琥珀突变更被抑制了,能在乳糖麦康基氏(MacConkey)琼脂培养基上产生出红色的噬菌斑,或是在Xgal琼脂培养基上产生出蓝色的噬菌斑。如果这个具有supE基因的EcoRI片段被外源DNA取代了,那么所形成的重组体噬菌体,在上述这两种指示培养基上都只能产生出无色的噬菌斑

下列噬菌体中属于温和噬菌体的有()。

下列噬菌体中属于温和噬菌体的有()。 A.λ噬菌体B.Mu噬菌体C.T4噬菌体D.P1噬菌体正确答案:λ噬菌体;Mu噬菌体;P1噬菌体

关于噬菌体

噬菌体是细菌病毒的总称。噬菌体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体都是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 噬菌体颗粒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别,一般可分成三种类型,即无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和线状体,迄今已知的噬菌体大多数是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 噬菌体颗粒感染一个细菌细胞后可迅速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每个子代颗粒又可感染细菌细胞,再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如此重复只需4次,一个噬菌体颗粒便可使几十亿个细菌感染而死亡。当把细菌涂布在培养基上,长成一层菌苔时,一个噬菌体感染其中一个细菌时,便会同上面所说的那样,把该细菌周围的成千上万个细菌感染致死,在培养基的菌苔上出现一个由于细菌被噬菌体裂解后造成的空斑,这便称为噬菌斑(plaque)。每一噬菌体除了能使宿主细菌裂解死亡外,还有一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使细胞死亡,称为温和噬菌体,这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将其自身的基因组整合进宿主细胞的基因组,此时,这种宿主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内存在的整套噬菌体DNA基因组称为原噬菌体(prophage),溶原性细菌不会产生许多子噬菌体颗粒,也不会裂解;但当条件改变使溶原周期终止时,宿主细胞就会因原噬菌体的增殖而裂解死亡,释放出许多子代噬菌体颗粒。 溶原性细菌有两个特点。第一,溶原性细菌在被噬菌体感染并溶原化后,不会被同种噬菌体再次感染,这是超感染免疫性。第二,经过若干世代后,溶原性细菌会开始进入溶菌周期,即溶原性细菌的诱发。此时,原噬菌体从宿主基因组上切离下来进行增殖。 λ噬菌体载体不具有质粒载体的抗生素抗性的标记基因;因此,对λ重组分子的选择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 cI基因功能选择 c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可使感染了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进入溶原化状态。如果在插入型载体的克隆位点上,或是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一个cI基因,当外源DNA插入或取代时,便破坏了cI基因,使出现cI-表型。此时,λ重组分子生成的是透亮的噬菌斑,而未重组的λ噬菌体由于仍保有cI基因,所以宿主细菌是溶原化的,就生成混沌的噬菌斑。 ②lac Z基因功能选择 lac Z基因的产物为卢—半乳糖苷酶,在Xgal—IPTG培养基上显现蓝色。在插入型载体的lac Z基因序列中引入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点,外源DNA插入这个克隆位点就会破坏lac Z基因,于是在上述培养基上出现无色的噬菌斑。如果没有同外源DNA形成λ重组分子,则lac Z基因未遭破坏,在培养基上出现蓝色的噬菌斑。 ③spi-选择 λ噬菌体的red和gam基因产物可抑制噬菌体在宿主细菌中正常生长,red-和gam-突变型λ噬菌体则可正常生长。当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red和gam基因后,外源DNA片段取代了置换片段,则同时除去了red、gam基因,就可在宿主菌中生长,否则就不能正常生长。http://www.foodmate.net/topic/term/14318.html

pbr32质粒是一种什么样的载体粘粒质粒噬菌体

pbr32质粒是一种什么样的载体粘粒质粒噬菌体载体条件: ① 分子量小,携带外源DNA片段进入受体细胞; ② 复制子,能独立于染色体进行自主复制; ③ 多克隆位点(MCS); ④ 标记基因,便于选择; ⑤ 拷贝数高,易于分离; ⑥ 安全。λDNA的特点 ① ?噬菌体为温和噬菌体。 ② ?DNA为双链线性DNA,长度为48502 bp,具有多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便于外源DNA片段的插入和置换. ③两端有cos位点,可以环化。 cos位点(cohensive-end site): ?DNA两端各有12bp的粘性末端,粘性末端形成的双链区域称为cos位点。λ噬菌体基因组特点 ?DNA上有66个基因,有一半是必需的,与自身的活动有关;其他约1/3是非必需基因。 λ噬菌体载体的优点 比一般质粒载体容量大的多,可达20kb; 体外包装反应效力高,通常比质粒载体克隆效率 高100倍,适于构建cDNA文库和真核生物基因组文库

培育转基因羊时,可用λ噬菌体作载体吗

大体上应该是可以的,因为噬菌体有环状DNA分子。可以作为载体

噬菌体的DNA是单链还是双链?还是环状的呢?

λ噬菌体是最早使用的克隆载体,λ噬菌体的基因组是一长度约为50kb的双链DNA分子,它在宿主细胞有两种生活途径,其一是裂解生长,环状DNA分子在细胞内多次复制,合成大量噬菌体基因产物,装配成噬菌体颗粒,裂解宿主菌再进行下一次感染;其二是溶源性生长,即感染细胞内λ噬菌体DNA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DNA中与之一起复制,并遗传给子代细胞,宿主细胞不裂解。

λ噬菌体载体的主要用途

利用λ噬菌体作载体,主要是将外来目的DNA替代或插入中段序列,使其随左右臂一起包装成噬菌体,去感染大肠杆菌,并随噬菌体的溶菌繁殖而繁殖。现在广泛使用的λ噬菌体载体也是已作过许多人工改造的,主要的改造是:①设计去除λDNA上的一些限制性酶切点。这是因为λDNA较大,序列中的限制性酶切点过多,妨碍其应用。②在中段非必需区,替换插入某些标志基因如上述的可供蓝白筛选lacI-lacZ"序列,和多克隆位点等。由此可构建出两类λ噬菌体作载体;一类是插入型载体,可将外来序列插中段,常用的λgt系列载体,一般容许插入5-7kb外来DNA;另一类是转换型载体,即可用外来DNA替代中段,如IMBL系列载体。插入或置换中段外来的DNA长度是有一定限制的,当噬菌体DNA长度大于野生型λ噬菌体基因组105%或小于78%时,包装而成的噬菌体存活力显著下降。所以λ噬菌体载体可插入长5-20kb的外来DNA,这比质粒载体能插入的DNA长得多;而且包装的λ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要比质粒转化细菌的效率高得多,所以λ噬菌体载体常用于构建cDNA文库或基因组文库。但λ噬菌体载体的克隆操作要比质粒载体复杂。如果将左右臂和中段都去除,仅留下λDNA而端包装噬菌体所必需的cos序列,再加上质粒的复制序列、标志基因、多克隆位点等,就可构成cos质粒或称为粘粒的载体。粘粒可插入45kb长的外源DNA,然后用λ噬菌体外壳蛋白包装成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粘粒的DNA能以质粒的形式在细菌中繁殖而被克隆。所以粘粒主要用于DNA文库的构建。

λ噬菌体在作为遗传工程载体时,有哪些优点

高中阶段出现的这个问题,一般来说给予4个特点:1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2有标记基因、3能在宿主细胞内稳定保存并大量复制、4对宿主细胞无害

在进行λ噬菌体感染实验时,通常加入微量的麦芽糖培养细菌,请解释实验原理。

噬菌体能够识别大肠杆菌表面的LamB受体,而这个受体的功能是转运麦芽糖进细胞,所以在培养基加入麦芽糖可以保持大肠杆菌表面受体的敏感性,促进噬菌体结合。

λ噬菌体菌株的什么基因突变后会产生100%的溶解感染

噬菌体菌株的什么基因突变后会产生100%的溶解感染噬菌体的生活史分成两种途径—裂解途径和溶原途)。 仅能裂解生长的噬菌体叫烈性噬菌体(virulent)。 溶原反应只存在在双链DNA噬菌体中,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temperate),它们感染细胞质,并不复制。 染色体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此时的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当它可导致敏感性细菌裂解,故称“溶原”。

λ噬菌体的基因组有多大?急。。。

λ噬菌体的基因组长达50 Kb,共61个基因。

噬菌体的DNA是单链还是双链?是环状还是线状?

噬菌体的核酸有DNA或者RNA构成,这些核酸有单链或者双链的形式。就DNA噬菌体来说,核酸一般双链的,成线状或者环状。但也有特殊的,比如M13是一种单链丝状DNA噬菌体,常作为DNA载体

貌似什么 T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中的载体。可载体不是要为DNA的吗?

目前经常使用的载体,主要有质粒和病毒两类。携带目的基因的质粒,它本身就是一种稳定而独立的重组DNA分子。因此重组质粒进入受体细胞后,常不需要把所携带的基因转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去,就会进行自我复制,异源性DNA也得到了复制。另外,叶绿体和线粒体DNA等作为新型运载体,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也是游离在细胞质中。  除了质粒之外,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也可以作为载体。利用病毒作为基因运载体时,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一般需要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中去,才能成为稳定的结构而独立复制传递。例如λ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并不伤害受体细胞地和细菌拟核DNA整合到一起,随着细菌拟核DNA复制而复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而导入的外源基因,通常都是被整合到染色体DNA中,因此由此获得的转基因植物相关性状呈孟德尔式遗传。  在自然界中,SV40等致癌病毒侵染后形成的DNA就是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进行复制的;HIV侵入宿主细胞后经过逆转录形成DNA,形成的DNA再拼接到宿主细胞的核DNA中。

前噬菌体是什么?

前噬菌体是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处于前噬菌体状态下,噬菌体基因组的增殖与细菌染色体的增殖紧密联系着,此时前者可插入后者中作为拟核的一部分,也可作为拟核外的质粒存在。例如大肠杆菌中的λ噬菌体等,通常以插入拟核特定部位的形式存在;而P1噬菌体等则以质粒形式存在。带有前噬菌体的菌称为溶源菌,它们具有无需由外部感染而可产生噬菌体的遗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可传递给后代。扩展资料噬菌体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体都是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其特别之处是专以细菌为宿主,较为人知的噬菌体是以大肠杆菌为寄主的T2噬菌体。跟别的病毒一样,噬菌体只是一团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的遗传物质,大部分噬菌体还长有“尾巴”,用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体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前噬菌体

噬菌体的DNA结构是单链还是双链?有哪些是单链的?

噬菌体是一种双链DNA噬菌体一般有些病毒的DNA是单链线性的,比如细菌病毒-噬菌体:丝杆病毒科,细小病毒科,双粒病毒科,微病毒科

噬菌体的相关介绍

溶原性细菌特点第一,溶原性细菌在被噬菌体感染并溶原化后,不会被同种噬菌体再次感染,这是超感染免疫性。第二,经过若干世代后,溶原性细菌会开始进入溶菌周期,即溶原性细菌的诱发。此时,原噬菌体从宿主基因组上切离下来进行增殖。λ噬菌体载体不具有质粒载体的抗生素抗性的标记基因;因此,对λ重组分子的选择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①cI基因功能选择 c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可使感染了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进入溶原化状态。如果在插入型载体的克隆位点上,或是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一个cI基因,当外源DNA插入或取代时,便破坏了cI基因,使出现cI-表型。此时,λ重组分子生成的是透亮的噬菌斑,而未重组的λ噬菌体由于仍保有cI基因,所以宿主细菌是溶原化的,就生成混沌的噬菌斑。②lac Z基因功能选择 lac Z基因的产物为卢—半乳糖苷酶,在Xgal—IPTG培养基上显现蓝色。在插入型载体的lac Z基因序列中引入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点,外源DNA插入这个克隆位点就会破坏lac Z基因,于是在上述培养基上出现无色的噬菌斑。如果没有同外源DNA形成λ重组分子,则lac Z基因未遭破坏,在培养基上出现蓝色的噬菌斑。③spi-选择λ噬菌体的red和gam基因产物可抑制噬菌体在宿主细菌中正常生长,red-和gam-突变型λ噬菌体则可正常生长。当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red和gam基因后,外源DNA片段取代了置换片段,则同时除去了red、gam基因,就可在宿主菌中生长,否则就不能正常生长。

p1噬菌体载体和λ噬菌体载体有何异同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的总称,作为病毒的一种。而噬菌体载体是用作基因工程中具有限制酶切点的载体。

噬菌体衍生物是什么?

λ噬菌体衍生物是用于基因工程的载体。由天然λ噬菌体改造而来。天然噬菌体在侵染宿主细胞后会使其裂解,这是不能用于基因工程的。而λ噬菌体衍生物可以将外援基因(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又不会破坏受体细胞。

由E.coli的λ噬菌体作为遗传工程中的载体,具备以下五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遗传背景清楚$可与外源基因一起整合并在宿主中复制$宿主范围窄、安全$其黏性末端有助于构建载体$感染率高

噬菌体载体有哪些?携带能力分别有多大?

插入型:克隆能力小,不到10kb置换型:克隆能力大,20~25kb

那请问下,噬菌体的DNA是单链还是双链??

λ噬菌体是最早使用的克隆载体,λ噬菌体的基因组是一长度约为50kb的双链dna分子,它在宿主细胞有两种生活途径,其一是裂解生长,环状dna分子在细胞内多次复制,合成大量噬菌体基因产物,装配成噬菌体颗粒,裂解宿主菌再进行下一次感染;其二是溶源性生长,即感染细胞内λ噬菌体dna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dna中与之一起复制,并遗传给子代细胞,宿主细胞不裂解。

为什么λ噬菌体的衍生物不可作为动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λ噬菌体的衍生物是一种经过人工改造的λ噬菌体,可用于基因工程的载体。它是一种温和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专门侵染大肠杆菌。因此,不可作为动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比较柯斯质粒和λ噬菌体为载体进行DNA克隆的异同。

【答案】:柯斯质粒(cosmid)是利用部分λ噬菌体DNA与部分细菌质粒DNA序列组建而成的。柯斯质粒具有λ噬菌体的cos序列(12 bp)和细菌质粒的复制原点。(1)具有λ噬菌体的特性:在克隆了外源片段后可在体外被包装成噬菌体颗粒,与噬菌体一样能高效地感染对λ噬菌体敏感的大肠杆菌细胞。(2)进入寄主的柯斯质粒DNA分子,按照λ噬菌体DNA的方式环化,但无法按噬菌体的方式生活,更无法形成子代噬菌体颗粒。(3)具有高容量的克隆能力:柯斯质粒本身一般只有5~7.kb左右,而它克隆外源DNA片段的极限值竞高达45kh,远远超过质粒载体及λ噬菌体载体的克隆能力。同时,由于包装限制,柯斯质粒载体的克隆能力还存在一个最低极限值。例如,5kb大小的柯斯质粒载体,插入的外源片段至少不能小于30kb。

试述λ噬菌体的转录调控方式

λDNA进入宿主细胞后由两个黏性末端连接成环形后,利用宿主RNA聚合酶开始转录,整个转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前早期转录,从两个早期启动子P1和PR起始,这两个早起启动子分别位于阻遏基因eI的左侧和右侧,左向转录终止在tll产生出编码N蛋白的mRNA,右向转录终止在trn1位点,产出白你妈,cro蛋白的mRNA.2)后早期转录,λ噬菌体从前早期转录向后早起转录的转换是由N蛋白介导的的抗终止作用实现的N蛋白mRNA,译成N蛋白后就结合在右向转录的RNA的nutR区。在结合到RNA聚合酶上,中和宿主编码的终止因子,使右向转录通过终止子tr1和tr2从而转录出复制因子O和P和调节基因3)晚期转录,λ噬菌体Q蛋白也是抗终止子与晚期基因转录有关,P"R是整个晚期基因区的转录启动子,对于从P"R启动子起始的RNA合成,Q蛋白是一个抗终止子,Q蛋白缺乏的情况下从P"R合成一个非常短的RNA分子翻译成Q蛋白。

基因工程载体的噬菌体载体

λ噬菌体由头和尾构成,其基因组是长约49kb的线性双链DNA分子,组装在头部蛋白质外壳内部,其序列已被全部测出。λ噬菌体感染时,通过尾管将基因组DNA注入大肠杆菌,而将其蛋白质外壳留在菌外。DNA进入大肠杆菌后以其两端12bp的互补单链粘末端环化成环状双链,可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繁殖(图2):①溶菌性方式(lytic pathway):在营养充足,条件适合细菌繁殖时,利用宿主菌中的酶类和原料,λDNA上基因可按调控的顺序表达合成构成噬菌体头、尾和尾丝所需的各种蛋白质,λDNA经多次复制合成许多子代λDNA,于是装配成许多子代的λ噬菌体,最后裂菌,释放出许多新的λ噬菌体。②溶原性方式(lysogenic pathway):进入细菌的λDNA可整合(integrate)入细菌的染色质DNA中,随细菌染色体DNA复制,传给细菌后代,这个稳定潜伏在细菌染色质DNA中的λDNA称为原噬菌体(prophage),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菌(lysogen)。λDNA的整合是可逆的,原噬菌体可从宿主DNA中切出,进入溶菌性方式的繁殖。图2 λ噬菌体的溶菌和溶原繁殖方式λ噬菌体整个基因组如图3所示,可分为三个部分,①左臂:从A到J长约20kb,其中的基因编码构成头部、尾部、尾丝对组装完整噬菌体所需要的蛋白质。②中段:长约20kb,是λDNA整合和切出,溶原生长所需的序列。③右臂:长约10kb,是调控区,控制溶菌和溶原生长最重要的调控基因和序列、以及λDNA复制起始均在这区域内。左右臂包含λDNA复制、噬菌体结构蛋白合成、组装成熟噬菌体、溶菌生长所需全部序列;对溶菌生长来说,中段是非必需的。 利用λ噬菌体作载体,主要是将外来目的DNA替代或插入中段序列,使其随左右臂一起包装成噬菌体,去感染大肠杆菌,并随噬菌体的溶菌繁殖而繁殖。现在广泛使用的λ噬菌体载体也是已作过许多人工改造的,主要的改造是:①设计去除λDNA上的一些限制性酶切点。这是因为λDNA较大,序列中的限制性酶切点过多,妨碍其应用。②在中段非必需区,替换插入某些标志基因如上述的可供蓝白筛选lacI-lacZ"序列,和多克隆位点等。由此可构建出两类λ噬菌体作载体;一类是插入型载体,可将外来序列插中段,常用的λgt系列载体,一般容许插入5-7kb外来DNA;另一类是转换型载体,即可用外来DNA替代中段,如IMBL系列载体。图3 野生型λ噬菌体DNA及相应的λ噬菌体DNA图谱插入或置换中段外来的DNA长度是有一定限制的,当噬菌体DNA长度大于野生型λ噬菌体基因组105%或小于78%时,包装而成的噬菌体存活力显著下降。所以λ噬菌体载体可插入长5-20kb的外来DNA,这比质粒载体能插入的DNA长得多;而且包装的λ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要比质粒转化细菌的效率高得多,所以λ噬菌体载体常用于构建cDNA文库或基因组文库。但λ噬菌体载体的克隆操作要比质粒载体复杂。如果将左右臂和中段都去除,仅留下λDNA而端包装噬菌体所必需的cos序列,再加上质粒的复制序列、标志基因、多克隆位点等,就可构成cos质粒或称为粘粒的载体。粘粒可插入45kb长的外源DNA,然后用λ噬菌体外壳蛋白包装成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粘粒的DNA能以质粒的形式在细菌中繁殖而被克隆。所以粘粒主要用于DNA文库的构建。

λ噬菌体与噬菌体有什么区别。基因载体能否用噬菌体

载体条件: ① 分子量小,携带外源DNA片段进入受体细胞; ② 复制子,能独立于染色体进行自主复制; ③ 多克隆位点(MCS); ④ 标记基因,便于选择; ⑤ 拷贝数高,易于分离; ⑥ 安全。 λDNA的特点 ① 噬菌体为温和噬菌体。 ② DNA为双链线性DNA,长度为48502 bp,具有多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便于外源DNA片段的插入和置换. ③两端有cos位点,可以环化。 cos位点(cohensive-end site): DNA两端各有12bp的粘性末端,粘性末端形成的双链区域称为cos位点。 λ噬菌体基因组特点 DNA上有66个基因,有一半是必需的,与自身的活动有关;其他约1/3是非必需基因。 λ噬菌体载体的优点 比一般质粒载体容量大的多,可达20kb; 体外包装反应效力高,通常比质粒载体克隆效率 高100倍,适于构建cDNA文库和真核生物基因组文库

请预测具有下列突变的λ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表型,并说明原因:

【答案】:产生蛋白酶抗性cⅡ蛋白的λ噬菌体突变体会导致溶原(lysogeny)。λ噬菌体感染过程中,在N蛋白(从PL的左侧表达)使基因表达不在N基因下游终止前,所有的生理功能都是正常的。抗终止导致cⅡ及cro基因下游的表达,从而cⅡ蛋白合成。由于λcⅡ蛋白的突变体具有蛋白酶抗性,它的活性并不依赖于被感染细胞的状态(健康的或病态的),而且cⅡ蛋白并不维持cⅡ蛋白的整合。由此导致的高浓度cⅡ蛋白有助于从PRE和P1启动子的转录,因此cⅠ蛋白(阻抑蛋白)、cro反义:RNA和整合酶(λ噬菌体整合所需)被合成。阻抑蛋白占据OR和OL,操纵基因,通过自调节促进自身的合成(从PRM表达),从而防止更多的N蛋白和Cro蛋白的合成。$能够阻止蛋白质结合的OR2突变体会导致裂解。OR2突变体能够防止Cro蛋白和阻抑蛋白与之结合。cro基因表达不需要诱导物,因此可以高水平表达。Cro至蛋白也能与OR3进行非协同结合,由于有这种结合以及阻抑基因表达需要自身产物的自诱导,因此不能形成阻抑蛋白。Cro最终会关闭所有早期基因的表达,并通过诱导从PQ开始的表达从而诱发中期和后期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Cro会摆脱阻抑蛋白的影响。$失活λN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灭活和降解。N基因的产物是一个抗终止子,是N和cro基因外的其他基因表达所需的。其结果为大量缺陷的N蛋白和Cro蛋白的合成。因此噬菌体既不能进入溶原状态也不能进入裂解途径,DNA最终被降解。$编码cⅠ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快速裂解。产生没有功能的阻抑蛋白,不能与OR和OL操纵基因结合,由于没有了竞争,Cro会摆脱阻抑蛋白的影响。

λ噬菌体的整合反应需要什么

λ噬菌体的整合(integration[1]) λ噬菌体编码λ整合酶(integrase)。这个酶能指导噬菌体DNA插入E.coli染色体中。这种插入作用是通过两个DNA分子的特异位点进行重组,将两个环状DNA分子变成一个大环。用四种成份混合起来组成反应系统:纯的整合酶;来自E.coli的一种辅助蛋白,称为整合作用宿主因子(IHF,integration host factor);镁离子;和含有噬菌体和细菌DNA发生重组交叉的特异位点(称为attP和attB,att源自attachment)的DNA片段。前病毒受到诱导时即产生又一种蛋白质,称为切出酶(excisionase)。切出酶和整合酶一起催化前病毒DNA两端的杂种att位点之间的重组。AC

λ噬菌体和m13噬菌体比较

1、增殖不同λ噬菌体是一种温和噬菌体,它通过尾管将基因组DNA注入大肠杆菌,其蛋白质外壳留在菌外。进人细菌后的DNA以两端12bp互补单链黏性末端连成双链环状,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增殖。M13噬菌体和与其密切相关的丝状噬菌体fd和f1均为非裂解性噬菌体,它们在增殖期间均不裂解宿主菌。2、作用不同M13噬菌体只用简单的PEG沉淀方法就足以将噬菌体与其他所有污染的细胞蛋白分开。而其他用于噬菌体展示的噬菌体,如T7, T4和Lambda噬菌体,均为裂解性噬菌体,每轮淘选之间都需要花时间进行纯化,以避免淘选扩增的噬菌体污染有细胞蛋白。特点:λ噬菌体是长尾噬菌体科的一种温和噬菌体。λ噬菌体是双链DNA噬菌体,有直径55nm的二十面体头部,末端有细长尾丝的非收缩尾。DNA是线性分子,有黏性末端即单链延伸12个核苷酸,故感染后线性基因组可立即环化。λ DNA有一个噬菌体结合位点,可与细菌结合位点形成碱基配对,细菌结合位点位于大肠杆菌染色体上半乳糖或gal操纵子和生物素操纵子之间。两个位点配对后,整合酶在一种特异宿主蛋白的辅助下催化病毒和细菌DNA链和物理交换,环状λ DNA以线性整合进大肠杆菌DNA上毗邻gal操纵子的位置,称之为前噬菌体。

λ噬菌体的特点

λ噬菌体是长尾噬菌体科的一种温和噬菌体。λ噬菌体是双链DNA噬菌体,有直径55nm的二十面体头部,末端有细长尾丝的非收缩尾。DNA是线性分子,有粘性末端即单链延伸12个核苷酸,故感染后线性基因组可立即环化。 λ DNA有一个噬菌体结合位点,可与细菌结合位点形成碱基配对,细菌结合位点位于大肠杆菌染色体上半乳糖或gal操纵子和生物素操纵子之间。两个位点配对后,整合酶在一种特异宿主蛋白的辅助下催化病毒和细菌DNA链和物理交换,环状λ DNA以线性整合进大肠杆菌DNA上毗邻gal操纵子的位置,称之为前噬菌体。 λ噬菌体的基因组长达50 Kb,共61个基因,其中38个较为重要。其生活史如图8-15所示,可分为裂解周期和溶原周期。细菌处于溶原化状态时,细胞质中有一些λ CI基因的产物CI蛋白(见第十八章),这是一种阻遏蛋白,可以阻止λ左、右两个早期起动子的转录,使之不能产生一些复制及细胞裂解的蛋白。λ的DNA随着宿主的染色体复制而复制。但在UV诱导下Rec蛋白可降解CI蛋白(见第17章),诱导90%的细胞裂解。有时λ也可自发地(10-5)从宿主的染色体上游离出来,进行复制,最终导致宿主细胞的裂解,此称为治愈(curing)。游离在细胞质中的λ可以进行滚环复制,产生多个拷贝,并合成头部和尾部蛋白,包装成完整的λ噬菌体,使细胞裂解,释放出λ噬菌体再感染新的细胞。(图8-19)。因为λ噬菌体的DNA也有整合在染色体上和游离于细胞质中两种状态,所以也称做附加体。但和F因子不同,λ噬菌体有细胞外形式,而F因子无细胞外形式。

λ噬菌体的整合反应需要什么

λ噬菌体的整合(integration[1]) λ噬菌体编码λ整合酶(integrase)。这个酶能指导噬菌体DNA插入E.coli染色体中。这种插入作用是通过两个DNA分子的特异位点进行重组,将两个环状DNA分子变成一个大环。用四种成份混合起来组成反应系统:纯的整合酶;来自E.coli的一种辅助蛋白,称为整合作用宿主因子(IHF,integration host factor);镁离子;和含有噬菌体和细菌DNA发生重组交叉的特异位点(称为attP和attB,att源自attachment)的DNA片段。前病毒受到诱导时即产生又一种蛋白质,称为切出酶(excisionase)。切出酶和整合酶一起催化前病毒DNA两端的杂种att位点之间的重组。AC

试以λ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基因的表达调控如何影响其生活周期。

【答案】:λ噬菌体是一种温和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存在2种可选择的发育途径:裂解细菌;或者使细菌处于溶源状态。噬菌体对这2种途径的选择,取决于噬菌体2种蛋白质之间的竞争。而这2种蛋白质都属于λ噬菌体的调节基因。一种是cⅠ蛋白,能阻断噬菌体的DNA酶基因、DNA聚合酶基因等的表达,避免细菌DNA被降解和噬菌体DNA自我复制,从而,产生噬菌体与细菌“和平共处”的结果。另一种是Cro蛋白,能阻抑cⅠ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噬菌体向裂解途径转变。

要包装噬菌体颗粒,对重组噬菌体dna有什么要求

虽然噬菌粒载体携带有M13的IG区,能够合成单链DNA,但是它没有M13的功能基因,没有M13基因2的产物存在,所以不能合成单链DNA。而辅助噬菌体具有M13的所有功能基因,但是IG区是缺陷的,辅助噬菌体本身的DNA不能进行单链复制,于是就可以为噬菌粒提供基因2产物和包装蛋白。辅助噬菌体必需具备如下条件:(1)助噬菌体的DNA IG区必需失去功能,其本身的DNA不会被包装到成熟的噬菌体颗粒中;(2)由于辅助噬菌体的IG区失活,其本身的基因不能表达,要使辅助噬菌体的所有功能基因都能进行表达,必须在辅助噬菌体的基因组中导人新的复制起点;(3)辅助噬菌体的基因组中具有选择标记,便于识别和收集一定数量的辅助噬菌体。

M13噬菌体载体与噬菌质粒有何不同?

【答案】:M13噬菌体载体是基于大肠杆菌M13丝状噬菌体基因组构建的载体,在M13噬菌体基因组基因间隔区中插入β-半乳糖苷酶N端一小段编码序列(内插入若干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切点)及其调控序列。M13载体一般只能克隆300~400bp的外源DNA片段,常用于制备单链DNA探针、定位诱变模板,也可用于噬菌体展示。噬菌质粒是噬菌体M13的基因间隔区(内含有M13的复制起点)插入到细菌质粒载体中构建而成的质粒。噬菌粒在大肠杆菌细胞内以质粒的复制起点进行复制,产生双链DNA。当含噬菌粒的大肠杆菌被辅助噬菌体感染后,在辅助噬菌体基因产物作用下,噬菌粒基因间隔区特定位点被切开,然后以M13的复制起点进行复制,产生单链DNA,并利用辅助噬菌体提供的装配蛋白和外壳蛋白装配成重组噬菌体颗粒,释放至胞外。噬菌质粒载体本身分子小,约为3kb,便于分离和操作;可克隆10kb的外源DNA片段,克隆能力强于M13噬菌体载体。

噬菌体展示筛出来的质粒表达不出来

没有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整合。噬菌粒(phagemid)是带有丝状噬菌体复制起始点的质粒。展示筛出来的质粒表达不出来是没有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整合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死亡的菌体分泌一些降解酶,使得表达检测失败。

噬菌粒和噬菌体颗粒的区别

噬菌粒(phagemid)实际上是带有丝状噬菌体大间隔区的质粒载体,是集质粒和丝状噬菌体的有利特征于一身的载体,具有 ColE1 复制起点及抗生素抗性选择标记的质粒,以及丝状体噬菌体的间隔区。 噬菌体颗粒就是噬菌体

噬菌粒载体是由噬菌体和质粒载体重组而成的么

噬菌粒是一类人工构建的含有单链噬菌体包装序列、复制子以及质粒复制子、克隆位点、标记基因的特殊类型的载体。它是包含了丝状噬菌体大间隔区域的质粒,是一种双链质粒,含噬菌体来源的复制子,在细菌的细胞中出现有辅助噬菌体的情况下,可被诱导成单链DNA噬菌粒,同时具有噬菌体和质粒的特征,可以像噬菌体或质粒一样复制。它兼具丝状噬菌体与质粒载体的优点。噬菌粒具有以下令人瞩目的特征:1.双链DNA既稳定又高产,具有常规质粒的特征;2.免除了将外缘DNA片段从质粒亚克隆于噬菌体载体这一繁琐又费时的步骤;3.由于载体足够小,故可得到长达10kb的外源DNA区段的单链。

噬菌体克隆载体是怎样构成的?

(1)λ噬菌体克隆载体:λ噬菌体由DNA(λDNA)和外壳蛋白组成,对大肠杆菌具有很高的感染能力。λDNA在噬菌体中以线状双链DNA分子存在,全长48502bp。其左右两端各有12个核苷酸组成的5′凸出黏性末端(cohesive:end),而且两者的核苷酸序列互补,进入宿主细胞后,黏性末端连接成为环状DNA分子。把此末端称为emphasis:role=italiccosemphasis位点(cohesive:end:site)。并且λDNA上约有20kb的区域,约占总长度13的区段对λ噬菌体的生长不是绝对需要的,可以缺失或被外源DNA片段取代,这就是用λDNA构建克隆载体的依据。构建λ噬菌体克隆载体的策略是:①用合适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去λDNA上的部分或全部非必需区,相应保留这种酶的1个或2个识别位点作为克隆位点,并用点突变或甲基化酶处理等方法使必需区内的这种酶的识别序列失效,避免外源DNA片段插入必需区;②若有必要可在非必需区插入选择标记基因;③构建的λDNA载体不应小于36.4kb。(2)λ噬菌体载体的主要类型:λ噬菌体载体分两类,即插入型载体和置换型载体。通过特定的酶切位点允许外源DNA片段插入的载体称为插入型载体(insertion:vectors)。由于λ噬菌体对所包装的DNA有大小的限制,因此一般插入型载体设计为可插入6kb外源DNA片段,最大11kb。允许外源DNA片段替换非必须DNA片段的载体,称为置换型载体。一般情况下,置换型载体克隆外源片段的大小范围是923kb,故而该载体主要用来构建基因组文库。λ-DNA作为载体的优点:①λ-DNA可在体外包装成噬菌体颗粒,能高效转染大肠杆菌;②λ-DNA载体的装载能力最大为25kb,超过质粒的装载量;③重组λ-DNA分子的提取和筛选较为方便;④λ-DNA载体适合克隆和扩增外源DNA片段,但不适合表达外源基因。(3)λ噬菌体载体的主要应用:λ噬菌体载体属于克隆载体,主要用于克隆DNA片段、构建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并从中筛选目标基因,也可用在大容量载体(如黏粒)中增殖的外源DNA片段和亚克隆。λ噬菌体载体克隆外源DNA片段的原理与质粒载体的工作原理是类似的,只是在形式上有许多差别。载体和外源DNA片段经过酶切以后,外源DNA片段插入到载体的适当位置,或置换载体的填充片段。这种连接后的重组DNA仍保留增殖性能,但由于分子量太大,不能像重组质粒DNA那样可通过转化方法进入大肠杆菌。一般可通过提取λ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将在体外重组的噬菌体DNA进行包装,形成噬菌体颗粒。这样的噬菌体颗粒保留对大肠杆菌的感染能力,从而可将被包装的重组噬菌体DNA注射到宿主菌中,通过宿主菌的裂解生长,可增殖重组噬菌体。在构建基因文库时,不同的重组噬菌体DNA经过裂解生长过程最终形成大量的噬菌斑,这些噬菌斑的集合,就构成了基因文库,用λ噬菌体载体构建基因文库时,文库是以噬菌斑的形式存在的,而质粒载体构建的文库是以菌落的形式存在的。λ噬菌体载体用转导法可使1μg重组DNA分子获得10superscript6superscript个以上的噬菌斑,适合用于建立cDNA基因文库,也可用于克隆外源目的基因。

腺病毒与噬菌体的区别

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直径为70~90 nm的颗粒,由252个壳粒呈廿面体排列构成。每个壳粒的直径为7~9 nm。衣壳里是线状双链DNA分子,约含35 000 bp,两端各有长约100 bp的反向重复序列。由于每条DNA链的5"端同相对分子质量为55X103Da的蛋白质分子共价结合,可以出现双链DNA的环状结构。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其特别之处是专以细菌为宿主,较为人知的噬菌体是以大肠杆菌为寄主的T2噬菌体。跟别的病毒一样,噬菌体只是一团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的遗传物质,大部分噬菌体还长有“尾巴”,用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体内。噬菌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体,而且经常都伴随着细菌。通常在一些充满细菌群落的地方,如:泥土、动物的内脏里,都可以找到噬菌体的踪影。目前世上蕴含最丰富噬菌体的地方就是海水 。腺病毒与噬菌体的区别:腺病毒的宿主是动物,噬菌体的宿主是细菌。

噬菌体在生物中的分类是什么? 病毒的核酸的碱基有几种? 人是DNA遗传,那么为什么有5种碱基?

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的核酸有两种 DNA或者RNA 二者的碱基都分别是ATCG和AUCG 也就是说病毒的核酸碱基共5种 但是要看是一种病毒它的核酸碱基只会有4种人的遗传物质是DNA但是DNA 会转录出RNA进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也就是说 人体的细胞里DNA和RNA都有 所以有5种生物的核酸碱基 就是ATCGU这五个种类 只是DNA 中有ATCG RNA中有AUCG

噬菌体在生物中的分类是什么? 病毒的核酸的碱基有几种?

噬菌体在生物中的分类是:病毒,属于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即细菌病毒。病毒的核酸的碱基有:4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RNA或者DNA,不能同时具备RNA和DNA。RNA病毒的碱基有:A、G、C、U;DNA病毒的碱基有:A、G、C、T。人属于真核生物,细胞中同时存在RNA和DNA,所以碱基有5种:A、G、C、T、U。生物的碱基种类判断方法:对于具有细胞的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同时具有DNA和RNA,所以碱基有5种:A、G、C、T、U(DNA中的是A、G、C、T;RNA中的是A、G、C、U)。对于不具有细胞的生物(即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所以碱基只有4种:A、G、C、T(DNA病毒)或者A、G、C、U(RNA病毒)。若还有疑问,欢迎追问。。。

噬菌体dna复制酶来源于

逆转录酶原本来自病毒,是它们突破细胞防御的手段,后来却在感染时把制造这种酶的基因遗留在了细胞内,结果赋予了共祖逆转录的能力,核糖细胞因此进化成了逆转录细胞,共祖从此开始把DNA用作遗传物质。那么,当时的共祖要怎样复制DNA呢?严格地说,作为逆转录细胞的共祖还不能复制DNA,它们只是先把DNA转录成RNA,再把RNA逆转录成DNA,整个过程中都不存在中心法则最左边那个从DNA到DNA的箭头。它们甚至还不能自主地解开DNA的双螺旋,因为白烟囱里的温度波动已经足以解开双链,而且效率可能非常高,共祖没有足够的选择压力进化出一套专门的解旋酶。但是随着末祖逐渐分化成细菌和古菌,拥有了越来越独立自主的物质能量代谢,就会试探着向白烟囱里的“偏远地区”扩散,那里的氢离子梯度更小,温度波动也更不明显,所以细菌和古菌还必须各自进化出一套DNA复制系统,让中心法则也独立自主起来。这就是尤金·库宁的推测了。福泰尔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病毒学家,在他的眼中,这个推测很好,但是远远不够充分。他认为随着末祖一同探索“偏远地区”的,必然还有那些感染末祖的病毒,病毒虽然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但它们传递遗传信息的需求恐怕会比末祖更加迫切。毕竟那就是它们唯一的生存之道,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复制自己,才有可能继续感染更多的细胞。所以病毒面临着同样的选择压力,同样需要进化出一套独立复制DNA的酶系统。当然,病毒只是进化这套酶系统的基因出来,真正把这套基因变成酶系统的,还是那些受感染的细胞。这种“殖民关系”让病毒的进化成果随时可能转移到细胞的基因组里。所以,我们既然要揭开DNA复制系统起源之谜,如果只关注细胞而不考虑病毒,那就未免有些狭隘了。病毒自己没有新陈代谢的能力,全靠“劫持”细胞的酶系统才能复制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毒就完全没有自己的酶系统,恰恰相反,专门编码一些最适合自己,能够大幅提高感染后的复制效率的酶,所以复制DNA的酶系统在病毒的基因组里非常多见。病毒的DNA基因组有单链的,也有双链的。单链DNA复制起来与单链RNA完全一样,就连使用的聚合酶都非常类似,没什么可讨论的。而双链DNA就有不同的情况了。双链RNA病毒和某些双链DNA病毒,比如经常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的腺病毒,根本就没有解决上一节的难题,它们真的是先等解旋酶把双链彻底解开,才从整个后随链的3"端开始另一次DNA聚合。这样做的确很简单,它们使用的DNA聚合酶也都与RNA聚合酶像极了,但是后随链的复制也延迟得太多了:在解旋酶解旋的时候,前导链已经复制了一条,等后随链终于开始复制的时候,那个前导链也可以开始第二轮复制了。而且前导链每复制一次,都意味着同时产生了又一条后随链,结果就是一轮一轮地复制下来,数不清的后随链都堆积在那里来不及复制,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另外一些双链DNA病毒就开始缩短后随链的延迟,它们不等后随链的3"端完全解开,就能选择一个局部的3"端开始复制了

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里,能把噬菌体同时标记S P吗?为什么???

(1)可以同时标记S和P,方法是在培养细菌的培养液中,加入含有放射性S和P物质,使细菌细胞内同时含有放射性的S和P,再用这种细菌培养噬菌体,就可以把噬菌体同时用放射性的S和P标记。(2)但在本实验中,不能同时标记。原因是,本实验的结果是检测放射性的存在与否,都标记和都不标记,没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来说,放射性标记如同是用红色染料来标记,如果将DNA和蛋白质都用标记成红色,那怎么能区分出那是DNA那是蛋白质呢。)

噬菌体对食品发酵的坏处!

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噬菌体对实践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发酵工业的危害上。当发酵液受噬菌体严重污染时,会出现:①发酵周期明显延长;②碳源消耗缓慢;③发酵液变清,镜检时,有大量异常菌体出现;④发酵产物的形成缓慢或根本不形成;⑤用敏感菌作平板检查时,出现大量噬菌斑;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可见到有无数噬菌体粒子存在。当出现以上现象时,轻则延长发酵周期、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重则引起倒罐甚至使工厂被迫停产。这种情况在谷氨酸发酵、细菌淀粉酶或蛋白酶发酵、丙酮丁醇发酵以及各种抗生素发酵中是司空见惯的,应严加防范。 要防治噬菌体的危害,首先是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建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预防噬菌体污染的措施主要有: (1)决不使用可疑菌种 认真检查斜面、摇瓶及种子罐所使用的菌种,坚决废弃任何可疑菌种。 (2)严格保持环境卫生。 (3)决不排放或随便丢弃活菌液 环境中存在活菌,就意味着存在噬菌体赖以增殖的大量宿主,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为此,摇瓶菌液、种子液、检验液和发酵后的菌液绝对不能随便丢弃或排放;正常发酵液或污染噬菌体后的发酵液均应严格灭菌后才能排放;发酵罐的排气或逃液均须经消毒、灭菌后才能排放。 (4)注意通气质量 空气过滤器要保证质量并经常进行严格灭菌,空气压缩机的取风口应设在30~40米高空。 (5)加强管道及发酵罐的灭菌。 (6)不断筛选抗性菌种,并经常轮换生产菌种。 (7)严格执行会客制度。 如果预防不成,一旦发现噬菌体污染时,要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例如,①尽快提取产品,如果发现污染时发酵液中的代谢产物含量已较高,即应及时提取或补加营养并接种抗噬菌体菌种后再继续发酵,以挽回损失;②使用药物抑制,目前防治噬菌体污染的药物还很有限,在谷氨酸发酵中,加入某些金属螯合剂(如0.3~0.5%草酸盐、柠檬酸铵)可抑制噬菌体的吸附和侵入;加入1~2μg/ml金霉素、四环素或氯霉素等抗生素或0.1~0.2%的“吐温60”、“吐温20”或聚氧乙烯烷基醚等表面活性剂均可抑制噬菌体的增殖或吸附;③及时改用抗噬菌体生产菌株。

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和cosmid质粒载体各有何优缺点

1、质粒载体:优点:质粒载体通常带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选择性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和一个人工合成的含有多个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的多克隆位点序列,并去掉了大部分非必需序列,使分子量尽可能减少,以便于基因工程操作。缺点:质粒对宿主生存并不是必需的。2、噬菌体载体:插入型载体只能承受较小分子量(一般在10kb以内)的外源DNA片段的插入。3、粘粒载体:外源片段克隆在粘粒载体中是以大肠杆菌菌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噬菌斑。这样所得到的菌落的总和就构成了基因文库。扩展资料:根据质粒DNA复制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或在宿主细胞的拷贝数的多少,可以将质粒分为两种不同的复制类型:严紧型和松弛型。严紧型质粒复制受宿主染色体DNA复制的严格控制,拷贝数较小一般只有1~3个拷贝。疏松型质粒的复制宿主的控制比较松,在宿主中的拷贝数比较多,一般有10~200个拷贝,有时可达到700个。外源的DNA克隆到插入型的λ载体分子上,会使噬菌体的某种生物功能丧失效力,即所谓的插入失活效应。插入型的λ载体又可以分为免疫功能失活的(inactivatiortofimmunityfunction)和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失活的(inactlvatlonofE.coliβ-galactosidase)两种亚型。

名词解释一下噬菌斑 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富营养化

噬菌斑 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宿主细胞混合后,将此混合液与 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在培养皿中充分混匀,铺平后培养。经数小时至10余小时后,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可以用肉眼看到一个个透亮不长菌的小圆斑,这就是噬菌斑。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 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该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或溶源噬菌体。宿主称溶源菌。此现象称溶源现象。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 过高而引起的水体交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繁殖的现象。

一个噬菌体粒子为什么可以形成一个噬菌斑

噬菌体,也称为细菌病毒,它主要有蛋白外壳和DNA构成,他以细菌为食,当他吸附到细菌上后,就会通过尾部将DNA注入到细菌体内,以细菌体内的脱氧核苷酸为基础,合成自身的DNA,然后在自身DNA的指导下,合成蛋白外壳,然后组装,最后裂解细菌,这样,一个细菌的死亡换来了千千万万个噬菌体的新生,这千千万万个噬菌体,马上又去侵染千千万万个细菌,这样,在噬菌体周围的细菌都会被其杀死,于是,就形成了噬菌斑.

利用噬菌斑的形态和特点,可进行噬菌体的鉴定,分离和计数吗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效价的测定 1 目的1.1 了解噬菌体效价的含义及其测定原理。1.2 学会检查噬菌体的方法。1.3 掌握用双层琼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操作技能。2 原理噬菌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其个体形态极其微小,用常规微生物计数法无法测得其数量。当烈性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会迅速引起敏感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然后它们再扩散和侵染周围细胞,最终使含有敏感菌的悬液由混浊逐渐变清,或在含有敏感细菌的平板上出现肉眼可见的空斑──噬菌斑。了解噬菌体的特性,快速检查、分离,并进行效价测定,对在生产和科研工作中防止噬菌体的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检样可以是发酵液、空气、污水、土壤等(至于无法采样而需检查的对象,可以用无菌水浸湿的棉花涂拭表面作为检查样品)。为了易于分离可先经增殖培养,使样品中的噬菌体数量增加。采用生物测定法进行噬菌体检查,约需12h左右,因而不能及时判断是否有噬菌体污染。通过快速检查可大致确定是否有噬菌体污染,以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根据正常发酵(培养)液离心后菌体沉淀,上清液蛋白含量很少,加热后仍然清亮;而侵染有噬菌体的发酵(培养)液经离心后其上清液中因含有自裂解菌中逸出的活性蛋白,加热后发生蛋白质变性,因而在光线照射下出现丁达尔效应而不清亮。此法简单、快速,对发酵液污染噬菌体的判断亦较准确。但不适于溶源性细菌及温合噬菌体的诊断,对侵染噬菌体较少的一级种子培养液也往往不适用。噬菌体的效价即1mL样品中所含侵染性噬菌体的粒子数。效价的测定一般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由于在含有特异宿主细菌的琼脂平板上,一般一个噬菌体产生一个噬菌斑,故可根据一定体积的噬菌体培养液所出现的噬菌斑数,计算出噬菌体的效价。此法所形成的噬菌斑的形态、大小较一致,且清晰度高,故计数比较准确,因而被广泛应用。

哪种噬菌体能产生透明噬菌斑,ФX174还是M13?为什么?

【答案】:只有ФX174能产生清亮噬菌斑,因为M13不裂解其宿主。

溶源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的噬菌斑的区别

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宿主细胞混合后,将此混合液与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在培养皿中充分混匀,铺平后培养。经数小时至10余小时后,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可以用肉眼看到一个个透亮不长菌的小圆斑,这就是噬菌斑。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该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或溶源噬菌体。宿主称溶源菌。此现象称溶源现象。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的水体交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繁殖的现象。

以置换型λ噬菌体作为载体进行克隆时,为什么说能够形成噬菌斑的就一定是重组体?

λ噬菌体载体不具有质粒载体的抗生素抗性的标记基因;因此,对λ重组分子的选择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① cI基因功能选择 c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可使感染了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进入溶原化状态。如果在插入型载体的克隆位点上,或是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一个cI基因,当外源DNA插入或取代时,便破坏了cI基因,使出现cI-表型。此时,λ重组分子生成的是透亮的噬菌斑,而未重组的λ噬菌体由于仍保有cI基因,所以宿主细菌是溶原化的,就生成混沌的噬菌斑。②lac Z基因功能选择 lac Z基因的产物为卢—半乳糖苷酶,在Xgal—IPTG培养基上显现蓝色。在插入型载体的lac Z基因序列中引入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点,外源DNA插入这个克隆位点就会破坏lac Z基因,于是在上述培养基上出现无色的噬菌斑。如果没有同外源DNA形成λ重组分子,则lac Z基因未遭破坏,在培养基上出现蓝色的噬菌斑。③spi-选择 λ噬菌体的red和gam基因产物可抑制噬菌体在宿主细菌中正常生长,red-和gam-突变型λ噬菌体则可正常生长。当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red和gam基因后,外源DNA片段取代了置换片段,则同时除去了red、gam基因,就可在宿主菌中生长,否则就不能正常生长。

名词解释一下噬菌斑 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富营养化

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宿主细胞混合后,将此混合液与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在培养皿中充分混匀,铺平后培养。经数小时至10余小时后,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可以用肉眼看到一个个透亮不长菌的小圆斑,这就是噬菌斑。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该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或溶源噬菌体。宿主称溶源菌。此现象称溶源现象。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的水体交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繁殖的现象。

名词解释一下噬菌斑 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富营养化

噬菌斑 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宿主细胞混合后,将此混合液与 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在培养皿中充分混匀,铺平后培养。经数小时至10余小时后,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可以用肉眼看到一个个透亮不长菌的小圆斑,这就是噬菌斑。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 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该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或溶源噬菌体。宿主称溶源菌。此现象称溶源现象。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 过高而引起的水体交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繁殖的现象。

M13KO7噬菌体感染TG1,不见噬菌斑

M13KO7噬菌体感染TG1,不见噬菌斑噬菌体有烈性的和非烈性噬菌体.烈性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会快速造成细菌菌体裂解,培养液呈现清凉透明有破碎残渣.非裂解性的可以铺顶层琼脂板(可以查阅噬菌体滴度的测试实验方案),培养后看顶层琼脂层中有没有噬菌斑,也可以在底层培养基中加些IPTG/X-gal若噬菌体带有lacZ的还有蓝白斑筛选的作用(如M13KE的噬菌斑显现蓝斑).

测量噬菌体效价的实验中,为什么琼脂越稀噬菌斑越大?

最近发现,食菜过咸亦是引起流感的诱发因素,因为盐吃多了,一是减少唾液分泌,使病毒在口腔内有落脚之地;二是钠盐渗透性高,口腔和咽喉部上皮细胞的防御能力会被抑制,易使流感病毒进入人体。 法国有句俗语,叫估“美女生在山上,不生在海边。”意思是说,因为在海边的女性平时摄入的盐量较多,所以皮肤很容易长出皱纹。而山区的女性较少吃盐,皮肤往往光滑细腻。 盐吃多了为什么容易长皱纹呢?法国国家医学院网站上的专家解释说,食盐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于人体血液和体液中,它们在保持体渗透压、酸碱平衡和水分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吃盐过多,体内钠离子增加,就会导致面部细胞失水,从而造成皮肤老化,时间长了就会使皱纹增多。 医学专家们提醒大家,每天盐分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吃盐多了不仅会造成高血压,还会直接影响容貌。要想皮肤好,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多喝水,帮助皮肤排毒。 == 医学研究发现,日常进食盐量过多,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因而提倡低盐饮食。另外,吃盐过多,还会导致上呼吸道感染。这是因为高盐饮食可使口腔唾液分泌减少,溶菌酶亦相应减少,再加上高盐饮食的渗透作用,使上呼吸道粘膜抵抗疾病侵袭的作用减弱,导致感染上呼吸道疾病。长期吃太咸的东西,还会影响骨骼生长。因为钠质与钙质同属矿物质,经过肾脏时,钠质会较钙质优先被身体回收再用,故摄取太多钠质,会间接增加钙质在尿液中流失,影响骨骼发育。 总结:A 进食盐量过多也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B 长期进食盐量过多影响骨骼生长。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摄入盐量应不超过6克,我国人均食盐摄入量已达12克/天。人的口味轻重是一种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决不应该认为你本身就必须吃这么咸的食物。相反,吃清淡的菜肴,才能体会到各种菜肴独特的味道。 总结:每天青少年吃盐不要超过4克,成人每天吃盐不要超过6克。 1、有意识地培养清淡口味。 2、平日煮菜时最好使用新鲜的材料,避免食用罐头和腌制的食物如咸鱼、腊味、腌菜等。 3、配料亦要以天然为主,例如多采用蒜茸、姜、葱等,少用盐、豉油和鸡粉。 4、某些种类的酱油、味精、咸菜和香肠、熏肠制品等加工食品都是高盐食物,也应少吃。 盐高害处多 1、升高血压: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高盐饮食有升高血压的作用。2、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3、致胃癌:高浓度食盐可破坏胃黏膜,诱发胃癌。4、易患感冒:多吃盐的人易患感冒。因为高浓度食盐能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抑制其抗病能力;同时还可减少唾液,使口腔内溶菌酶减少,增加病毒和病菌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5、加快骨钙丢失:多吃盐易患骨质疏松症。动物实验表明,给小兔喂食高盐饲料12个月后,其骨密度降低50%。 限盐促健康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低于10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更低,每人每日3至5克。具体可采用如下限盐方法:1、早餐喝牛奶或豆浆等,同时吃些面包或馒头一类面食,完全不加盐。2、午餐或晚餐吃些甘薯,既可减少食盐摄入量,又能增加钾的摄入量。3、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加食盐,为了提味,可少加些糖、醋或辣味。4、不吃或少吃咸菜和含盐量多的食品,如腌肉制品等。5、适当多吃豆类、蔬菜和水果等含钾多的食物。豆类、干豆类含钾量最多;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的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可选芋头、竹笋、土豆、荸荠、油菜、芹菜、小白菜、蕃茄等,水果中可选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此外,瘦肉、鱼类、奶类含钾量也较多。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