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求解!!急

(1)日产量(15*15+25*38+35*34+45*13)/100=29.5=30标准差{[(15-30)^2*15+(25-30)^2*38+(35-30)^2*34+(45-30)^2*13]/100}^(1/2)(2)甲组标志变异系数为9.6/36=0.267,乙标志变异系数为标准差/30,你看求出的两个数哪个数大,哪个大就是产量差异大(3)中位数在第二组,中位数=20+(50-15)/38*10=29.2众数也在第二组,众数=20+(38-15)/(38-15+38-34)*10=28.5供参考。

统计学原理的几个问题

11ABC12BCD13DE14AB15AD

几道统计学原理的填空题

1、数量 方法论2、统计量 参数3、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平均指标时间数量4、数量指标 质量指标

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学有什么区别

统计学包括了统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只是介绍点基本统计知识怎样学好就不懂了 多应用吧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统计分布的4种只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法  将统计分布以统计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二、图示法  在列表法的基础上,绘制分布图来表示统计分布,以便更直观地显示统计分布的特征。  常用的图有: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和饼图。  1.直方图  对于一个定量数据,直方图是一个常见的而且非常重要的图形。它的横坐标代表变量分组,纵坐标代表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这样,各组与相应的频数就形成了一个矩形,即直方图。  直方图的每个条形的宽度表示组距宽度,高度表示各组频数或频率。  直方图与条形图或柱形图的区别:直方图一般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组距式分组,而用条形图或柱形图来描述一组数据的单项式分组。  2.折线图  依次连接各组组中值上方的高度等于频数或频率的点而形成的图形。  折线图两端点应与横轴连线,连线的方法应从折线端点连到横轴两边组距的中点位置上。  3.曲线图  当数列的组数非常多,组距非常小时,折线就会近似地表现为一条平滑的曲线,这样就会形成统计分布的曲线图。  使用频率较高的是“正态分布曲线”,其特征:以标志变量的平均值为中心,沿对称轴向两边发展,越接近中心,分配的次数越多,离中心越远,分配的次数越小。

统计学原理书上的题目

统计学原理中统计调查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统计调查的方法主要的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和网上调查法等。 直接观察法优点是能够保证所搜集的调查资料的准确性,也有利于开展统计分析;缺点是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大,而且无法用于对历史统计资料的搜集。 报告法,我国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就是采用报告法搜集资料并逐级上报的。 采访法又可分为询问法和通讯法。 网上调查法其独特的优点:①需要的经费少②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查③传播快速且多媒体性④调查结果客观性较高⑤信息质量易检验和控制。 另外,在农产量调查中积极探索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法若运用得好,可以达到投资少、速度快、准确度高的要求。

统计学原理中的频率如何计算?光看书跟概念根本就看不明白,请帮帮忙,谢谢!

频率=频数/总数。还是举个例子好一些吧:某班统计学成绩分组为:90分以上 5人 (频数) 10% (频率=5/50)80—90分 22人(频数) 44%(频率=2250)70—80分 15人(频数) 30%(频率=15/50)60—70分 6人 (频数) 12% (频率=6/50)60分以下 2人 (频数) 4%(频率=2/50)合计 50人(总数) 100%这样该明白了吧,哈哈~~

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学基础这两门课的区别是什么,相同处是什么?

二者区别是:原理只是介绍,比较粗糙。基础比较详细。相同处是都介绍了原理概念!aqui te amo。

请教统计学原理作业高手!

题号:1 题型:单选题 “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其基础是( abcd)。选项: a、统计活动 b、统计资料 c、统计科学 d、统计分析题号:2 题型:是非题 统计研究社会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具有具体性。选项: 1、 错,应该是总体性题号:3 题型:单选题 如果生活费用指数上涨了20%,则现在的1元钱(b)。选项: a、只值原来的0.8元 b、只值原来的0.83元 c、与原来1元钱等值 d、无法与原来比较题号:4 题型:单选题 平均数是对(c)选项: a、总体单位数的平均 b、变量值的平均 c、标志的平均 d、指标的平均题号:5 题型:单选题某企业连续性生产,为检查产品质量,在24小时中每隔30分钟取下一分钟的产品进行全部检查,这是(a)选项: a、整群抽样 b、简单随机抽样 c、类型抽样 d、纯随机抽样题号:6 题型:单选题当所有样本观察值都落在一条回归直线上时,则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d)选项: a、等于0 b、等于1 c、等于负1 d、绝对值等于1题号:8 题型:单选题标志是说明(a)选项: a、总体单位的特征的名称 b、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 c、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的名称 d、总体量的特征的名称题号:9 题型:是非题 某地区2005年人均GDP是16000元,这是一个平均指标。 (2)选项: 1、 错 2、 对题号:10 题型:单选题 统计调查中,报告单位是(c)。选项: a、调查标志的承担者 b、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单位 c、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d、构成调查总体的每一个单位题号:11 题型:是非题 总量指标是统计中的基础指标,其他指标都是由总量指标派生出来的。 (2)选项: 1、 错 2、 对题号:12 题型:单选题 划分连续性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限必须(a)选项: a、相等 b、不等 c、重叠 d、间断题号:13 题型:是非题 指数体系中,不同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应固定在不同时期。 (2)选项: 1、 错 2、 对题号:14 题型:单选题 变量数列的两个构成要素是(b)选项: a、一个是单位数,另一个是指标数 b、一个是指标值,另一个是分配次数c、一个是分组,另一个是次数 d、一个是总体总量,另一个是标志值题号:15 题型:是非题 指数体系至少包含4个指数,是进行因素分析的依据。(1)选项: 1、 错 2、 对题号:16 题型:单选题分配数列各组标志值都增加2倍,每组次数都减少1/2,中位数(a)。选项: a、不变 b、增加2倍 c、减少1/2 d、无法判断题号:17 题型:是非题 扩大抽样误差的范围,可以提高抽样推断的把握程度;反之亦然。(2)选项: 1、 错 2、 对题号:18 题型:单选题 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d)选项: a、国内生产总值 b、人均利税额 c、流动费用率 d、股票价格题号:19 题型:单选题 某地区2001—2005年的人均粮食产量所形成的动态数列是(d)。选项: a、绝对数的时期数列 b、绝对数的时点数列 c、相对数动态数列 d、平均数动态数列题号:20 题型:单选题 标志变异指标中,计算方法最简单的是(c)选项: a、平均差 b、标准差 c、全距 d、标准差系数

谁帮我搜索一篇好的学习统计学原理的心得.

统计学学习心得2008-11-14 22:40花几天时间,整体复习了一遍统计学,准确的来说是从第一页开始较为仔细的阅读了一遍《统计学》这本教科书。随后统计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得以从不同的视角重新思考这门让我痛苦了一个学期的课程。至此统计学不再仅仅是一些无数抽象公式的代名词,而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工作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科学。《总论》和《统计数据》的内容比较简单,引出概念,复习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就在我们放松警惕,大呼统计学一点也不难的时候,《抽样估计》彻底震住了自鸣得意的我们。理论上来说《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的内容要难于《抽样估计》。但是个人觉得《抽样估计》的行文并不像《假设检验》那么好理解。《统计学》这本书喜欢先向学生介绍很多概念和公式,再将公式引用到例子中来解决问题。然而在介绍公式的同时,学生往往不了解这些公式真正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单纯的死记硬背效率颇低。拿《抽样估计》来说,计算抽样平均误差的公式之多,方法之众,让同学们的脑袋混沌了好久。大家私下交流,混沌的原因在于不知道这些公式的来龙去脉,只将条件带入相应的公式计算答案的方法是以前没有经历过的,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开篇给同学举了两个例子来阐明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个人认为,这两个例子是点睛之笔。在学习的开头就让学生了解到第五章的基本内容,以及假设检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就像写小说先抛出一个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阅读两个例子后我会不禁思考,如果实际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犯“弃真”或者“采伪”的错误。带着疑问去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相关与回归分析》同样吸引人。因为之前我片面的认为相关关系没有确切的规律可循,更不容说计算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了。然而科学证明,不但相关系数可以计算出来,回归方程也可以用来做分析预测。我想起了一句话:任何学科脱离了统计都将不是科学。只有统计能仅凭现象就能分析归纳出事务的内在联系,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更明朗的世界。《时间序列分析》在我看来是和我的专业---会计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分析出公司销售额的各种增长情况,公司的销售额有什么样的季节变化规律,还能建立一个模型对未来的财务情况做出预测。《统计指数与综合评价》中“综合法指数”的计算用到了《微积分》的相应知识。在《微积分》中不知所云的内容却可以通过统计学的学习恍然谈大悟。多亏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在短短一个学期里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新知识。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1.从标志与统计指标的对应关系来看,标志通常与( )相同。  2.某连续变量数列,其首组为开口组,上限为8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95,则首组的组中值为( )。  3.国民收入中消费额和积累额的比例为1:0.4,这是( )相对指标。  4.在+A的公式中,A称为( )。  5.峰度是指次数分布曲线项峰的( ),是次数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  6.用水平法求平均发展速度本质上是求( )平均数。  7.按习惯做法,采用加权调和平均形式编制的物量指标指数,其计算公式实际上是( )综合指数公式的变形。  8.对一个确定的总体,抽选的样本可能个数与( )和( )有关。  9.用来反映回归直线代表性大小和因变量估计值准确程度的指标称( )。  二、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统计史上,将国势学派和图表学派统称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派。  2.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变换关系。  3.学生按身高分组,适宜采用等距分组。  4.根据组距数列计算求得的算术平均数是一个近似值。  5.基尼系数的基本公式可转化为2(S1+S2+S3)。  6.对连续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应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方法。  7.分段平均法的数学依据是∑(Y-YC)2=最小值。  8.平均数、指数都有静态与动态之分。  9.在不重复抽样下,从总体N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则所有可能的样本个数为Nn个。  10.根据每对x和y的等级计算结果∑D2=0,说明x与y之间存在完全正相关。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综合统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归纳、 推断和预测的方法是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模型推断法  2.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形成  A.复合分组 B.层叠分组 C.平行分组体系 D.复合分组体系  3.交替标志方差的最大值为  A.1 B.0.5 C.0.25 D.0  4.如果采用三项移动平均修匀时间数列,那么所得修匀数列比原数列首尾各少  A.一项数值 B.二项数值 C.三项数值 D.四项数值  5.可变权数是指在一个指数数列中,各个指数的还有很多,但是,这里发不出去那么多字

统计学原理题目

1、增长量指标可以是_正,表示现象增加的水平 。也可以是_负,表示_现象减少的水平。2、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即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当发展速度大于1时,增长速度为 正 值,表示现象呈 逐期递增的 ,当发展速度小于1时,增长速度为 负 值,表示现象呈 逐期递减的 。3、当季节比率大于100%时,说明现象的发展处于 旺 季;小于100%时,说明现象的发展处于 淡 季。4、某高校在校学生2006年比2005年增加8%,2007年比2006年增加12%,2008年比2007年增加10%,则这三年共增加学生 1.08*1.12*1.1-1=33.056%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 错 )1、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都是总量指标。( 对 )2、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对 )3、用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只取决于最初发展水平和最末发展水平,与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无关。( 对 )4、呈直线趋势的时间数列,各环比发展速度大致相同。( 对 )5、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三、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某单位的营业收入为:200,220,250,300,320万元,则平均增长量为( B ) A. 24 B. 30 C. 1.1 D. 1.12 2、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为( A ) A. (102%×105%×108%×107%)-100% B. 102%×105%×108%×107% C. 2%×5%×8%×7% D. (2%×5%×8%×7%)-100% 3、某单位四年管理费用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3%,5%,8%,13%,则平均发展速度( C ) A. 6.28% B. 5.28% C. 107.18% D. 7.18% 4、下列是时点数列的有( D ) A.各月产量 B.各月人均利润 C.各月平均工资 D.各月储蓄余额 5、假定某产品产量2009年比2004年增加了35%,则2004—2009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B ) A. 0.81 B. 1.062 C.0.84 D.1.05四计算题1、2、3、4、题目没看懂!!5、某企业某种产品生产总成本2009年为12.9万元,比2008年多9000元,单位产品成本比2008年降低3%,试确定:(15分))生产总成本指数。(5分)12.9/12 *100%=101.05%()产品产量指数。(5分)101.05% / (1-3%)=104.18%(3)由于单位成本而节约的绝对额。267(元)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y与该商品的价格x有关,现对给定时期的价格和需求量进行观察,得到下表所示的数据。价格(元) 10 6 8 9 12 11 9 10 12 7需求量(吨) 60 72 拟合需求量对价格的直线回归方程。(公式省略)y=89.74-3.12x当价格为15时,需求量的估计值。x=15,y=51.94吨

统计学原理的题目

1。数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相对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用平均数或相对数表示。两者的关系表现为: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数量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而质量指标往往是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的结果。2。结构相对指标是指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以总体的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而求得的比值或比率。它反映总体中各组在总体内所占的比重,通过比重来说明现象的内部结构,故又称比重指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比例相对指标是反映同一总体内各组成部分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统计指标,是总体内部不同部分之比。强度相对指标它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它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通程度。3。同度量因素:使若干由于度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度到可以加总和比较而使用的媒介因素 同度量因素 是指批发不能相加的总体过渡到能够相加的总体的因素。为了计算总指数,必须把不能同度量的单位变为可以相加的指标,变成可以相加指标的关键是求出同度量因素。这个因素可以根据有关的经济方程式来确定,如: 单位产品价格×产品产量=产品产值 p×q=pq 单位产品成本×产品产量=总成本 z×q=zq 在以上方程式的右边,是经过同度量因素的作用,而可以相加或合并的总体。上面方程式左边第一个乘数为质量指标,第二个为数量指标。如果要计算数量指标指数(如产品产量),那么就可以用以上方程式的第一个乘数(如价格单位产品成本)作为同度量因素,即由于价格或单位成本的作用,使得不能相加的各种产品的产量变成了可以相加价值指标;对于质量指标指数可以采用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在计算总指数过程中,同度量因素除了首先起着同度量的作用外,同时还起着权数的作用。4。不是很具体的问题,如果在回归方程式Y=bX+a中之斜率b,称为回归系数,表X每变动一单位,平均而言,Y将变动b单位. 1。数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相对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用平均数或相对数表示。两者的关系表现为: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数量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而质量指标往往是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的结果。2。时期指标时期总量指标简称时期指标 时期指标:又称时期数,反映的是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累计总量水平的指标。 是表面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结果。时点指标是指针对具体某一个时间的的相关指标。时期指标中的各指标值可以相加,时点指标不可以! 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大小与所属的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指标没有必然关系! 时期指标中每个指标的数值一般采用连续登记法获得,时点指标一般采用间断法获得!3。抽样误差是指由于随机抽样的偶然周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对总体各单位结构的代表性差别,而引起的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如抽样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绝对离差,抽样成数与总体成数的绝对离差等等。 必须指出,抽样误差是抽样所特有的误差。凡进行抽样就一定会产生抽样误差,这种误差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控制,所以又称为可控制误差。抽样误差与另外两种误差不同。一种是调查误差,即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观察测量、登记、计算上的差错所引起的误差:另一种是系统偏误,即由于违反随机原则,有意地选择较好或较差单位进行调查,造成样本代表性不足所引起的误差。这两种误差是可以防止和避免的。 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主要有:(1)总体单位的标志值的差异程度。 差异程度愈大则抽样误差愈大,反之则愈小。 (2)样本单位数的多少。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单位数愈多,则抽样误差愈小。(3)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不同,抽样误差也不相同。一般说,重复抽样比不重复抽样,误差要大些。 (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其抽样误差也不相同,而且同一组织形式的合理程度也会影响抽样误差。4。这两种分析是统计上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办法。 相同点:他们都可以断定两组变量具有统计相关性。 不同点:相关分析中两组变量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能说一个是因,另外一个是果。或者他们只是跟另外第三个变量存在因果关系。而回归分析可以定量地得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可以看作是因,另一个看作是果。两者位置一般不能互换。

大学《统计学原理》题目

1、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误差等于总体标准差的开平方值,也就是40的开平方值,为6.3246。2、90%的置信水平下的允许误差=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误差*t(0.1/2,64-1)=6.3246*TINV(0.1,63)=10.56(将我的公式复制、粘贴至Excel上计算,不用查统计表格)注意,Excel的t分布临界值指的是双侧临界值。由于你的样本量比较大(大于50,最好是大于100),一些教科书有可能使用标准正态分布临界值来代替以上公式的t分布临界值,此时的计算机结果会有一些偏差:90%的置信水平下的允许误差=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误差*Z(0.1/2)=6.3246*NORMSINV(1-0.1/2)=10.40注意,Excel的标准正态分布临界值指的是单侧临界值,所以显著水平必须要除以2,这样才能转成双侧临界值。3、样本均值为200元时的90%置信区间下限=200-允许误差=200-10.56=189.44 样本均值为200元时的90%置信区间上限=200+允许误差=200+10.56=210.56

2010统计基础理论知识:统计学原理(3)

2.标志与指标 (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表现形式分   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不能用数量表示。主要用作分组的依据。   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可用数量表示。可进行计算。 (2)指标: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   一种是认为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适用于统计理论与统计设计   另一种认为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适用于实际统计工作。 (3)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①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单体单位特征的。   ② 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必须是能用数值表示的。 (4)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① 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直接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② 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关系。(当总体变成总体单位时,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是数量标志了) 3.变异与变量   在一个总体中,当某标志在每个总体单位上的具体表现都相同时,称此标志为不变标志。   当某标志在每个总体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同时,称为可变标志。可变标志的属性或数值表现在总体各单位之间存在着差异,统计上称之为变异。所以可变标志又称为变异标志。   变异标志又被称为变量,变量泛指一切可变标志,既包括可变的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的品质标志。变量的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   变量分类:   (1)分类变量: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如“性别”就是一个分类变量。   (2)顺序变量: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这类变量的具体表现就是顺序数据。   (3)数值型变量: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这类变量的具体表现就是数值型数据,称变量值。数值型变量根据其取值不同,可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例题·判断题] 在一个统计总体中,包含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标志,都是可变标志,没有不变标志。   答案:错误   [例题·单选题] 说明事物数学特征名称的变量称为( )。   A.分类变量 B.顺序变量 C.数值型变量 D.品质型变量   答案:C   [例题·单选题]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   A.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B.全国居民消费水平   C.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D.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数   答案:D 4.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整体。   目前我国统计上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体系是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组成 5.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   (1)静态数据:也称截面数据,是由若干相关现象在某一时点上所处的状态组成的,描述了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它反映一定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下诸相关现象之间存在的内在数值联系,是在相同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如: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   (2)动态数据:也称时间序列数据,是由某一现象或若干现象在不同时刻上的状态所形成的数据,描述了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它反映的是现象以及现象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性,是在不同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如:企业每期利润表上的数据。

统计学原理抽样调查

1-a=95% , 查表可知z=1.96,允许误差为2% ,P取最小值97% ,用样本容量公式计算得出n=z^2•p(1-p)/允许误差的平方 n=1.96^2•97%•(1-97%)/(0.02)^2=279.48≈280

《统计学原理》平均数有哪几种类型?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公式为:平均数=(a1+a2+…+an)/n如:3,4,5的平均数为:(3+4+5)/3=4几何平均数geometricmeann个正实数乘积的n次算术根.给定n个正实数a1,a2,…,an,其几何平均数为(a1*a2*……*an)^(1/n).特别是,两个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c=(a*b)^(1/2)是a与b的比例中项.任意n个正数a1,a2,…,an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即(a1*a2*……*an)^(1/n)≤(a1+a2+…+an)/n.这个不等式在研究其他不等式或极值等问题时常起特殊作用.调和平均数调和平均数(harmonicmean)是平均数的一种.但统计调和平均数,与数学调和平均数不同.在数学中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都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计算结果两者不相同且前者恒小于后者.因而数学调和平均数定义为:数值倒数的平均数的倒数.但统计加权调和平均数则与之不同,它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变形,附属于算术平均数,不能单独成立体系.且计算结果与加权算术平均数完全相等.主要是用来解决在无法掌握总体单位数(频数)的情况下,只有每组的变量值和相应的标志总量,而需要求得平均数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数据方法公式为:2/(1/a+1/b)加权平均数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为w1,w2,……w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x1w1+x2w2+……+xnwn)/(w1+w2+……+wn)说明:1)“权”的英文是weight,表示数据的重要程度.即数据的权能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2)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项的权相等时,加权平均数就是算术平均数.平方平均数公式为:M=[(a^2+b^2+c^2+…n^2)/n]^1/2望采纳!!!

统计学原理中,如何区分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1、含义上的区别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它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既可用于经常性调查,也可用于一次性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研究对象总体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中选取若干个总体单位进行系统周密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2、作用重点调查的主要作用在于反映调查总体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典型调查的主要作用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调查,并能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能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将典型调查与全面调查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全面调查的某些不足,验证全面调查数字的真实性。3、适用情况的区别重点调查选择的重点单位,要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而确定选取的重点单位及数量重点单位应尽可能少,而其标志值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应尽可能大;选择管理比较健全、业务力量较强、统计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作为重点单位。典型调查适用于调查总体同质性比较大,而调查者又对总体情况比较了解,同时又能比较准确地选择有代表性对象的情况。同时,它要求研究者有较丰富的经验,在划分类别、选择典型上有较大的把握 。适用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点调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典型调查

统计学原理心得大概1000字以内,主要概括怎么写

统计学的历史与今天——《 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理论 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据权威统计学史记载,从17世纪开始就有了“政治算术”、“国势学”,即初级的社会统计学,起源于英国、德国。几乎同时在意大利出现了“赌博数学”,即初级的概率论。直到19世纪,由于概率论出现了大数定理和误差理论,才形成了初级的数理统计学。 也就是说,社会统计学的形成早于数理统计学两个世纪。 由于社会统计学广泛地用于经济和政治,所以得到各国历届政府的极大重视,并得到系统的发展。而数理统计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概率论的发展,而得到飞速发展。经过近400年的变迁,目前世界上已形成社会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两大体系。两体系争论不休,难分伯仲。 王见定教授经过30年的学习与研究,发现了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它们的关系与著名牛顿力学与相对论力学关系非常相似。 相对论力学在接近光速时使用,而大多数情况下是远离光速的,此时使用牛顿力学既准确又方便。如果硬套相对论力学,则是杀鸡用了宰牛刀,费力不讨好。社会统计学在描写变量时使用,数理统计学在描写随机变量时使用。 我们知道变量与随机变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当变量取值的概率不是1时,变量就变成了随机变量;当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为1时,随机变量就变成了变量。 变量与随机变量的联系与区别搞清楚了,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就搞清楚了。以后,在描述变量时,大胆地使用社会统计学;在描述随机变量时,就用数理统计学。如果在描述变量时非用数理统计学,那就是杀鸡用了宰牛刀。 近70年,由于数理统计学的飞速发展,大有“吃掉”社会统计学的势头,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几乎认为统计学就是数理统计学。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王见定教授的研究已经说明了数理统计学永远“吃不掉”社会统计学,今后的日子,将是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共存与互补。 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争论可以结束了。 结束语 “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理论对近四百年历史的统计学进行了科学的梳理,规范了整个统计学的发展,结束了一百年来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之间的争论。由于经济是通过统计学进行计量和分析的,所以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必将从整体上提高经济学的分析水平。

《统计学原理(上)》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统计学原理(上)》(R.伯恩斯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YocibmfgpVa2uL6qYyYQtQ 提取码: 9pgj书名:统计学原理(上)作者:R.伯恩斯坦豆瓣评分:8.7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2-1-1页数:252内容简介:统计学是论述收集. 分析并解释数

什么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

什么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

统计学原理 宫春子主编 课后习题答案

●知识题1.单项选择题(1)C,(2)D,(3)B,(4)A,(5)B2.多项选择题(1)ABCDE,(2)ACDE,(3)ACD,(4)ABE, (5)CE3.判析题(1)×,(2)√,(3)×,(4)√,(5)×4.简答题(1)什么是统计?简述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①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数量变动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活动,它包括三层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②统计三种含义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则是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的理论概括,而统计学形成的理论又指导着统计工作;统计工作一方面受统计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又检验统计理论的正确与否,并推动和促进统计理论的发展。统计学与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之间的关系表明: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反过来又为统计实践服务,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是辩证统一的。(2)什么是总体?什么是总体单位?总体与个体有什么关系?①总体是统计研究对象的客观总体,是由所有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②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一个个别事物。③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一是总体和容量随个体的增减可变大或变小;二是随研究目的的变化,总体与总体单位也随之发生变化;三是随着研究范围的变化,总体与个体的角色可以变化。(3)什么是标志?什么是指标?二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①标志是用以描述或体现总体单位特征(或属性)的名称。②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③区别:A.指标是反映总体;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B.指标都是用数字表示的;标志既可以用数字表示,又可以用文字表示。④联系:A.指标通常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B.研究目的发生了变化,指标和标志也可以互相转化。(4)统计研究常用的方法有哪几种?为什么要用大量观察法?①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②大量观察法是指对要研究事物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的方法。统计要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而社会经济现象是受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因此,只选择其中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观察的结果往往不足以代表总体的一般特征,只有对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并加以分析,才可以使现象中的非本质和偶然因素相互抵消,从而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5)统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简述统计信息职能、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三者之间的关系。①统计的基本职能是计信息职能、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②统计信息职能、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收集和提供统计信息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统计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统计信息职能的完成,是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证;而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统计监督职能的最终实现又是对统计信息职能、统计咨询职能的促进。统计的三种功能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故又称为整体功能。●实务题(1)B,(2)C,(3)C,(4)ABC●实训题实训一在资料中总体是职工总人数,总体单位是每一个工人。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标志有每组销售额、每组平均销售额。反映总体的数量指标有职工人数16人、销售总额46500元、平均销售额2906.25元。实训二(略)

统计学原理

2:d4:d5:a6:c7:19:110:211:112:215:2我后天考统计,算是练兵吧,有些题我们没学过

请问统计学原理英文怎么说?

统计学原理:general theory of statistics 或者:Principle of Statistics 证券投资学:Security Analysis and Investment会计学基础:Basic Accounting数理统计 :Numerical Statistic 统计学原理 :general theory of statistics管理学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企业会计学:Enterprise Accounting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财务管理: Financial Cost Management 或者Financial management市场营销学:Marketing管理会计学:Management Accounting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经济预测与决策:Economic Projection and Policy-Making技术经济学:Technological Economics 运筹学:Operational Research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vb语言:Visual Basic Languagec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 C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 或者:the e-businessOA软件系统:QA Software system数据结构:Data organization数据编程语言课程设计Curriculum project of Database Programming Language或者Data programming language curriculum project

统计学原理 谢谢各位高手告诉我答案,谢谢了!

如图,望采纳。

高分悬赏_统计学原理2

1 c 如果是季度的季节指数为400% 那么十二个月就应该是1200% 2 c 强度相对指标是由两个不同性质而又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得到的4 c 一般而言 连续的变量的 上一组的上限=下一组的下限5 a 基本的概念6 c 7c 其他的是数量标志8c 9d 10 (对象指数?)11 单选还是多选啊~1213错14对15错16错17对18错19对20对

统计学原理 统计中的统计推断

统计推断   所谓统计推断就是以一定的置信标准要求,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的方法。统计推断是逻辑归纳法在统计推理的应用,所以称为归纳推理的方法。   (1)参数估计法:当总体的界限已划定,总体某一数量特征(如总体平均数、方差等)的数值就是确定的,所以把总体的数量特征称为总体参数。但是总体参数通常不知道,这就需要通过样本数据计算样本统计量,并以此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或取值区间,这种方法称之为参数估计法。   (2)假设检验法:假设检验的特点是,由于对总体的变化情况不了解,不妨先对总体的状况作某种假设,然后根据样本实际观察的资料对所作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行动的取舍。假设检验的方法是统计推断常用的方法。

2011年统计师初级基础知识解析:统计学原理(2)

五、抽样与抽样分布 (一)抽样推断的意义和概念 党的性质 总体、样本及样本容量、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常用的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矩、样本成数的概念。 熟悉抽样调查的意义和作用;熟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的概念 (二)抽样误差 掌握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成数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掌握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成数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掌握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抽样平均误差三者的关系。 熟悉抽样误差的概念和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熟悉抽样误差允许范围、误差及概率、概率度的含义。 了解计算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 (三)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掌握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方法。 熟悉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因素,及其与确定样本数目的关系。 (四)抽样分布 熟悉正态分布的概念。 了解总体分布、样本分布、抽样分布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了解几种常见的抽样分布-Z分布、t分布、X2分布、F分成的概念。 六、参数估计 (一)参数的点估计 熟悉参数估计的概念;熟悉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含义;熟悉矩估计法和估计法。 了解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性、有效性,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 (二)参数的区间估计 熟悉参数区间估计的概念;熟悉一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的求法。 七、假设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熟悉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了解单边和双边假设检验的概念。 (二)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掌握在总体方差已知或未知条件下,单个正态总体均值假设检验的方法。 (三)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掌握总体均值未知的条件下,单个正态总体方差假设检验的方法。 (四)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 熟悉总体成数假设检验的方法。 八、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相在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熟悉相关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相关关系的种类。 (二)相关分析 熟悉相关关系的描述方法-相关表与相关图;熟悉相关关系数的含义、相关系数的特点;熟悉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方法。 (三)回归分析的概念 熟悉回归分析的概念和回归分析包括的主要内容;熟悉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 (四)一元线性回归 掌握在最小二乘法准则下求回归方程的最小二乘法;掌握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的方法。 熟悉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方法;熟悉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基本形式。 (五)非线性回归 了解非线性回归的概念;了解几种常见的非线性回归式-双曲线型 、指数曲线型、幂函数曲线、对数曲线、抛物线型。 (六)多元线性回归 了解多元线性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方法,以及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的方法。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1、25-30:7,0.175; 30-35:8,0.2; 35-40:9,0.225; 40-45:10,0.25; 45-50:6,0.152、平均日产量=(27.5*7+32.5*8+37.5*9+42.5*10+47.5*6)/40=37.455如有不懂请追问,尽早采纳哦~~~

统计学原理都考什么呀?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统计一词有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的特征和数量关系。统计的基本方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常用三方法:大量观测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品质、数量)总体单位特征指标:(名称、数值)总体特征标志 统计指标说明 说明总体单位 构成 统计总体统计调查:是认识统计整体的起点被调查的总体范围: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重点(总体的基本情况)、典型(估计总体的大概情况)、抽样(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统计调查方案的核心:确定调查目的调查对象 调查总体调查单位 总体单位 标志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有时一致 有时不一致单一表(只有一个调查单位)一览表什么叫普查?1. 专门组织的 2。一次性的 3。某一时点的统计指标重点调查:客观存在的,一部分重点单位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取,代表性的单位抽样调查:随机地抽取,一部分统计整理的核心是统计分组,其核心问题是选择分组标志(统计分组的依据:分组标志)统计分组的种类:类型、结构、分析:品质、质量;简单、复合分配数列(总体、各组间、个体单位)总量指标(总规模、总水平)相对指标(判别题)

求助,统计学原理

一、DBBACC二、1.BE2.BCDE3.ABCD4.BC三、错错对错(应该是指数吧)四、五、答案发你信箱。

统计学原理的前言

统计学是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适应课程建设和教材更新的要求,我们组织多年从事统计教学的教师编写了本书。就统计学的学科特点而言,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的学科,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无论是进行宏观的国家经济调控管理,还是进行企业微观的生产经营管理,都需要准确及时地获取有关各类数据信息,并对这些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因此,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的要求,在总结多年统计学教学经验并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由多名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集体完成。在本书的总体规划上,按照“大统计”的观点来构建统计学的内容体系,力求实现统计理论与相关统计方法的融合,将一般的统计理论方法落实到实际指标的运用上;在写作思路上,本书从统计数据出发,以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为主线,突出统计在实际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在写作方法上,本书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实用新颖,每个项目后都有思考练习题,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以加强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配合本书的教学,出版社网站(http://www?esp?com?cn)提供了各项目的习题及参考答案。本书由多年从事统计学教学工作的王超主编,王永刚任第二主编,刘冬梅、张秀清、徐明昌、王妮娜、杨发岭、毛海舟、罗少郁、陈汉平任副主编,郭培俊、尹清杰、蔡火娣、梁丹婴也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工作。本书的编写分工如下:王超编写项目五、项目六;王永刚编写项目一、项目九;刘冬梅编写项目七、项目八;张秀清编写项目三、项目四;徐明昌编写项目二,最后由王超负责全书的总纂、修改和定稿工作。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或错误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及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统计学原理中相关与回归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1、相关: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等地位的随机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2、回归: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二、 研究对象不同1、相关:相关分析研究的是现象之间是否相关、相关的方向和密切程度,一般不区别自变量或因变量。2、回归:回归分析则要分析现象之间相关的具体形式,确定其因果关系,并用数学模型来表现其具体关系。三、侧重点不同1、相关:相关分析侧重于发现随机变量间的种种相关特性。2、回归:回归分析侧重于研究随机变量间的依赖关系,以便用一个变量去预测另一个变量。扩展资料:正确应用回归分析预测时应注意:1、用定性分析判断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2、避免回归预测的任意外推;3、应用合适的数据资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关分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归分析

求助 统计学原理

http://baike.baidu.com/view/1734428.htm我不能做这些题目,但我可以给你一些参考资料

统计学原理

(112-34)/6=13组距14

统计学原理中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是什么

时期指标:一段时间内的累积量。时点指标:一个具体时点上的确定量。比如你统计的最小时间周期设定为分钟,那么5月19日上午9:45分,深万科股票成交1125手,就是一个时点指标,而深万科股票5月19日全天成交265325手,就是一个时期指标。(以上数值为举例所用,非真实数据)

统计学原理疑问

1、强度相对指标的比较内容是性质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 例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全国人口数 国民生产总值与全国人口数性质不同,但是因为产值由人创造,所以二者又有联系 平均指标是比较性质相同的 例如:求两个考试成绩不同的人的平均成绩,这就是平均指标,比较的都是成绩,同质2、可以由1的解释来看3、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大小,样本单位数,抽样方法,抽样的组织形式。

统计学原理1

1:C;12:C;20:1;

统计学原理作业

统计学原理作业1.表2-1列示了10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的酬金、行业分类、年销售额和首席执行官酬金对股东报酬等级数据(Business Week,1997.4.12)。CEO酬金对股东报酬等级为1表示公司处于具有最好的CEO酬金对股东报酬比率的公司组别内;等级2表示公司与那些有很好但不是最好的CEO酬金对股东报酬比率的公司相似。最差的CEO酬金对股东报酬比率的公司的等级为5。 a.这一数据集中有多少变量? b.哪些变量是品质型的,哪些变量是数量型的? 表2-1 一个有10个公司的样本的CEO酬金CEO报酬 销售额 CEO酬金对股东报酬等级公司序号 /千美元 行业 /百万美元 1 8925 金融业 9565 32 2437 饮料业 18546 53 1410 食品业 5567 14 696 电子业 1239 25 1847 电子业 27973 46 1490 出版业 2968 37 3414 零售业 38236 48 3344 电信业 14045 49 1490 零售业 12140 2 10 2861 金融业 3解:a.变量有:ceo报酬、行业、销售额、ceo酬金对股东报酬等级b.行业、ceo酬金对股东报酬等级是品质型变量,ceo报酬和销售额是数量型2.某市1996年至2000年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 单位:亿元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工业增加值 320 332 340 356 380试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市1996-2000年各年工业增加值的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解:单位:亿元 1996~1997 1997~1998 1998~1999 1999~2000逐期增长量 12 8 16 24累计增长量 12 20 36 603.已知甲地区2000年计划国内生产总值为180亿元,实际完成的数值为194.4亿元。该年年初人口数为295万人,年末人口数为300万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如表2-2所示: 计划数(亿元) 实际数(亿元)国内生产总值 180.0 194.4第一产业 45.0 44.7第二产业 81.0 85.5第三产业 54.0 64.2又知该地区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8亿元。乙地区2000年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95亿元。根据以上资料,运用各种相对数进行统计分析。解:甲地区:人口增长率=(300-295)/295*100%=1.69% 计划完成率(%)国内生产总值 100第一产业 99.3第二产业 100第三产业 100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4.4-168)/168*100%=15.7% 年均人口=(295+300)/2=297.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4.4/297.5*10000=6534.5元/人乙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95/194.4=1.0034.已知某炼铁厂铁水的含碳量服从正态分布N(4.55,0.1082),现在测定了九炉铁水,其平均含碳量为4.484。如果估计方差没有变化,可否认为现在生产的铁水平均含碳量为4.55( =0.05)?解:H0:μ=4.55 H1:μ≠4.55 z= =-1.83>-1.96=z(-0.025)认为现在生产铁水的平均含碳量为4.555.已知某工厂生产的铁丝抗拉力服从正态分布,且已知其平均抗拉力为570公斤,标准差为8公斤。由于更换材料,虽然标准差不会有变化,但不知平均抗拉力是否与原来一样。现从生产的铁丝中抽取样品10个,求得平均抗拉力为575公斤。试问,能否认为平均抗拉力无显著变化( =0.05)?解:H0: H1: z=1.976>1.96=z(0.025) 认为平均抗拉力有显著变化6.某公司年度会计报表指出,其应收账款的平均计算误差不超过50元。审计师从该公司年度内应收账款中抽取17笔进行调查,结果平均计算误差为56元,标准差为8元。问当 取1%时,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平均误差是否超过50元?解:H0: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平均误差不超过50元 H1: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平均误差超过50元 Z=3.09>2.33=z(0.01) 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平均误差超过50元。7.某保险公司总经理希望估计一下其所在城市居民参加财产保险的比例。业务部门经理认为大约有80%的居民参加了财产保险。总经理希望在 =0.05情况下检验“参加财产保险的居民户为80%”这一假设。 该题不完整

统计学原理:分配数列是什么?

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分配数列,也称分布数列或次数分布. 分配数列包括两个要素:一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二是各组所占有的总体单位数. 分配数列在统计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分配数列是统计分组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表明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布特征、结构状况,并在这个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标志的构成、平均水平及其变动规律性.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分配数列根据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 变量数列又分为单值数列和组距数列. 1、单值数列:指每个组值只用一个具体的变量值表现的数列. 编制条件:变量是离散变量 ;变量的不同取值个数较少(同时具备) 【例】己知某车间有24名工人,他们的日产量(件)分别是:20,23,20,24,23,21,22,25,26,20,21,21,22,22,23,22,22,24,25,21,22,21,24,23.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编制变量数列. 日产量(件)X 工人数(人) f 20 21 22 23 24 25 26 3 5 6 4 3 2 1 合计 24 2、组距数列:指每个组的变量值用一个区间来表现的变量数列 编制条件:变量是连续变量; 或:总体单位数较多变量不同取值个数也较多的离散变量. 组距数列又分为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 等距数列:变量值变动区间的长度相等. 异距数列:变量值变动区间的长度不完全相等. 相关概念: 组限:指每组两端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各组的最小值为下限(low limit) ,最大值为上限(upper limit) . 组距:每组变量值变动区间的长度,为上下限之差. 组中值:每组变量取值范围的中点数值 . 组中值=(上限+下限)∕2

统计学原理

一、1.BDE;2.ABD;3.AG。二 、1.DE;2.ADE;3.ABCDE。四、1.ACE。

统计学原理求救!

DABBD CCABD BDC 一、单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52 分。)V 1. 下列总体中,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d)。 A. 全国的人口数 B. 水塘养的鱼 C. 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 D. 工业中连续大量生产的产品产量满分:4 分 2. 人均收入,人口密度,平均寿命,人口净增数,这四个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满分:4 分 3. 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b)。 A. 简单分组 B. 复合分组 C. 分析分组 D. 结构分组满分:4 分 4. 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分组的统计方法是(b )。 A. 品质标志分组 B. 复合标志分组 C. 混合标志分组 D. 数量标志分组满分:4 分 5. 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的确定能够完全排除主观意识作用影响的是(d )。 A. 重点调查 B. 统计报表制度 C. 专门调查 D. 抽样调查满分:4 分 6. 某学校有100名教职工,把他们的工资加总除以100,这是对100个( c)求平均数 A. 变量 B. 标志 C. 变量值 D. 指标满分:4 分 7. 区别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标志是( c)。 A. 调查单位数目不同 B. 收集资料方法不同 C. 确定调查单位标准不同 D. 确定调查单位目的不同满分:4 分 8. 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为( a)。 A. 一致性 B. 目的性 C. 同质性 D. 相关性满分:4 分 9. 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b)。 A. 该企业的全部职工 B. 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C. 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D. 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满分:4 分 10. 某个班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5分、71分、80分和87分,这四个数字是(d ) A. 指标 B. 标志 C. 变量 D. 标志值满分:4 分 11. 保定市工商银行要了解2000年第一季度全市储蓄金额的基本情况,调查了储蓄金额最高的几个储蓄所,这种调查属于( b) A. 典型调查 B. 重点调查 C. 抽样调查 D. 普查满分:4 分 12. 要对50名职工的工资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则总体单位是( d) A. 50名职工 B. 50名职工的工资总额 C. 每一名职工 D. 每一名职工的工资满分:4 分 13. 对于经常性的人口总量及构成情况进行的调查,适宜采用(c )。 A. 典型调查 B. 重点调查 C. 抽样调查 D. 普查满分:4 分

统计学原理的图书目录

第1章 总论1.1 统计的产生和发展1.2 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特点和作用1.3 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 经济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1.5 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第2章 统计调查2.1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2.2 统计调查方案2.3 统计报表2.4 其他统计调查方式第3章 统计整理3.1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3.2 统计分组3.3 分配数列3.4 统计表第4章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4.1 总量指标概述4.2 相对指标概述4.3 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与应用4.4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计算和运用原则第5章 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5.1 平均指标的意义和作用5.2 算术平均数5.3 质量指标的算术平均数5.4 几何平均数5.5 众数和中位数5.6 平均指标的运用5.7 标志变异指标第6章 动态分析6.1 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6.2 动态分析的水平指标6.3 动态分析的速度指标6.4长期趋势测定6.5 季节变动测定第7章 指数7.1 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7.2 综合指数7.3 平均数指数7.4 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法7.5 平均指标指数的计算及分析7.6 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第8章 抽样推断8.1 抽样推断的意义和作用8.2 抽样推断中的基本概念8.3 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8.4 抽样估计方法8.5 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8.6 各种抽样调查组织形式与抽样误差计算第9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9.1 相关分析的概念和种类9.2 直线相关的测定9.3 直线回归分析第10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10.1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10.2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综合指标附表A:自测题及答案附表B: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附表C:统计表参考文献

统计学原理

1.03的平方乘以1.05的平方再乘以1.06,然后开5次方根,2000年—2005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043931。

人口普查中的统计学原理

一、1、统计信息、统计咨询、统计监督 2、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3、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二、错、错、错、对、对、对三、DACDB ACCCA 四、1、ABCE 2、ACD 3、BCD 4、AD 5、ACE 五、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实际产值/计划产值=(1+15%)/(1+10%)=104.55% 成本计划完成程度=实际成本/计划成本=(1-3%)/(1-5%)=102.11% 据上可知:产值超额4.55%完成计划,成本未完成降低计划.

统计学原理是高数吗

不是是高数的一部分,统计学原理比较抽象,还有高数的内容,比较难学

统计学原理中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标志和指标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2.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然而不论什么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标志与指标的主要联系是:1.有些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指标值汇总得到的,如一个县的粮食实际入库总产量是所属各乡村粮食实际入库量的汇总数,一个工业主管局的总产量是所属各企业总产量的总和等等;2.在一定的研究范围内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当研究目的改变,如原来的总体变为总体单位,则相应的统计指标就变为数量标志了,反之亦然(转载)

统计学原理

由题的:q1/q0=115%(量多了) 因为p1q1=p0q0,即p1q1/p0q0=1 所以(p1/p0)*(q1/q0)=1,即p1/p0约等于87% 所以价格指数等于87%

统计学原理中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标志和指标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2.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然而不论什么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标志与指标的主要联系是:1.有些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指标值汇总得到的,如一个县的粮食实际入库总产量是所属各乡村粮食实际入库量的汇总数,一个工业主管局的总产量是所属各企业总产量的总和等等;2.在一定的研究范围内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当研究目的改变,如原来的总体变为总体单位,则相应的统计指标就变为数量标志了,反之亦然(转载)

统计学原理中统计分组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统计数据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和各组界限的划分。  (一)分组标志的选择  分组标志的选择是统计分组的核心问题,分组标志就是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的标准或依据。选择正确分组标志,是统计分组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总体单位一经分组,就突出了各单位在分组标志下的差异,同时则掩盖了总体单位在其他标志下的不同。所以,同一总体由于选择的分组标志不同,对其认识可能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为了保证统计分组科学合理,选择分组标志必须遵循穷尽的原则、互斥原则和反映事物本质的原则。  (二)统计分组方法  分组标志一经选定,就要在分组标志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相邻组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特征,统计总体可以按品质标志分组,也可以按数量标志分组。  1 按品质标志分组  按品质标志分组是按对象的属性特征分组,它又分简单品质分组和和复杂品质分组两种情况。  (1)简单的品质标志分组 简单的品质分组是指分组标志一经确定,组的名称和组数也就随之确定,而且各单位应分在哪一组也比较明确,不存在组与组之间界限区分的困难分组。例如,人口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具体到每一个人应该分在哪一组是一目了然的。  (2)复杂的品质标志分组 有些现象按品质标志分组是比较复杂的,如工业部门分类、人口职业分类等。对这些复杂问题的分组,统计学上称为分类。统计分类不仅涉及复杂的分组技术,而且涉及国家的政策和科学理论。为保证各种分类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完整性,便于各个部门掌握和使用,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统一的分类目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如商品分类目录、工业产品分类目录、工业部门分类目录等。  在统计分类中,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经济形式分类,它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基础的重要的经济分类。  ②国民经济部门(行业)分类,我国采用部门、大类、中类和小类4级分类制。  ③三次产业分类,它是在部门(行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  ④社会生产的甲乙部门分类。它是根据马克思再生产原理,按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进行分类的。  ⑤工业部门分类。它是先把工业分为采掘业和制造业两大部分,然后再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  ⑤隶属关系分类。它是按企业的业务隶属关系和行政领导关系进行的分类。  ⑦地区分类。它是按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进行的分类。  ⑧在业人口的职业分类。它是以在业人口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的分类。  2 按数量标志分组  按数量标志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根据其变异范围区分各组界限,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  例如,研究居民家庭贫富状态时,按恩格尔系数(即食品类支出占整个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分组,将其在60%以上的划分为贫困家庭;50%~60%的为温饱家庭;40%~50%为小康家庭;40%以下的为富裕家庭。  再如,我国在研究人的成长状况时,按年龄分组,0~6岁为婴幼儿;7~17岁为少年儿童;18~59岁为中青年;60岁(其中,女性为55岁)以上为老年。  数量标志反映的是事物特定内容的数量特征,其概念是具体明确的,但按数量标志分组,并不是单纯地确定各组间的数量差异,而是要通过分组体现的数量变化来确定现象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因此,根据变量值的大小来准确划分性质不同的各组界限并不容易,这要求在按数量标志分组时,首先分析总体中可能有多少种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再研究确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界限。  根据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变动特征,可供选择的分组方式有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两种。  (1)单项式分组 单项式分组是指按每一个具体变量值对现象总体所进行的分组。  单项式分组一般适用于离散型变量,且变量值不多、变动范围较小的情况。当离散型变量变动范围比较大、总体单位数又很多的情况下,若采用单项式分组,把每一变量值作为一组,则必然会使分组的组数过多,各组次数过于分散,不能反映总体内部各部分的性质和差异,从而失去了统计分组的真正意义。至于连续型变量,由于其变量值无法—一列举,更不能采用单项式分组,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就需要采用组距式分组方法。  (2)组距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是指按变量值的一定范围对现象总体所进行的分组。在现象总体的变动范围内,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各区间内的所有变量值作为一组,其性质相同,组与组之间的性质相异。与单项式分组相比较,各组的变量值不是某一具体的点值,而是一个区间。例如,某市职工家庭户平均收入分组情况如表3.2所示。  组距式分组一般在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大的条件下采用。在组距式分组中,涉及到组限、组距、组数、组中值等分组要素。  ①组限 组限是用来表示各组之间界限的变量值,是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其中,在每一组中最小的变量值为下组限,简称为下限;最大的变量值为上组限,简称为上限。  ②组距 组距是指一组变量值的区间长度,也就是每一组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即:组距=上限-下限。  组距式分组中,根据各组的组距是否相等可以分为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各组组距都相等的分组称为等距分组,各组组距不相等的分组则称为异距分组,或称不等距分组。  ③组数 组数即分组个数。在所研究总体一定的情况下,组数的多少和组距的大小是紧密联系的。一般说来,组数和组距成反比关系,即组数少,则组距大;组数多,则组距小。如果组数太多,组距过小,会使分组资料繁琐、庞杂,难以显现总体现象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如果组数太少,组距过大,可能会失去分组的意义,达不到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目的。在确定组距和组数时,应注意保证各组都能有足够的单位数,组数既不能太多,也不宜太少,应以能充分、准确体现现象的分布特征为宜。  ④组中值 组中值即组距的中点数值,它是各组变量值的代表水平。在重合式组限的分组中,它是各组上限与下限的简单平均数;在非重合式组限的分组中,它是本组下限与后一组下限的简单平均数。  在组距式分组中,组距掩盖了分布在组内各单位的实际变量值,因此需要用组中值来代表该组的一般水平,这就是组中值在统计分析中被广泛采用的原因。

求助,统计学原理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内容:统计指标按其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a)选项:a、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b、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c、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d、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题号:2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内容:变量和指标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二者没有任何联系。 (1)选项:1、 错2、 对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内容: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d)同度量因素。选项:a、报告期数量指标b、基期数量指标c、报告期质量指标d、基期质量指标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内容: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为134.2%,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为96.3%,则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为(c)选项:a、139.36%b、129.23%c、71.76%d、39.36%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则样本容量(a)。选项:a、扩大为原来的4倍b、扩大为原来的2倍c、缩小为原来的1/2倍d、缩小为原来的1/4倍.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内容: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是(b )。选项:a、-∞<r<∞b、-1≤r≤1c、-1<r<1d、 0≤r≤1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内容:图形:选项:a、b、c、d、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内容:在国有企业的设备普查中,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是(c)。选项:a、调查对象b、调查项目c、报告单位d、调查单位题号:9 题型:是非题 本题分数:5内容: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有钟形、U型和J型三种。 (1)选项:1、 错2、 对题号:1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5内容: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之间(d)选项:a、是一致的b、是毫无区别的c、是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d、一般是有区别的,但有时也一致。

统计学原理

由题的:q1/q0=115%(量多了)因为p1q1=p0q0,即p1q1/p0q0=1所以(p1/p0)*(q1/q0)=1,即p1/p0约等于87%所以价格指数等于87%

统计学原理 请老师解答 十分感谢

1 A2 错 数量性和总体性 3 D 解析:(1+6%)8(1+8)-1=14.48% 4 A 5 D 6 A抽样平均误差是抽样误差的一般水平,抽样平均误差=标准差/样本单位数的平方根;抽样极限误差是可允许的误差范围,抽样极限误差=样本平均数减去总体平均数的绝对值;抽样极限误差是T倍的抽样平均误差。7你没弄上图,无法回答8 A 9 错,都是全面调查,统计报表制度经常性,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10 C

统计学原理的目录

:第一章 总 论(1)第-节 统计学的发展历史及研究对象(1)第二节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9)第三节 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25)第四节 案例资料分析(30)第五节 能力训练(33)第二章 统计调查(36)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36)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41)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案(52)第四节 统计调查方法(56)第五节 案例资料分析(71)第六节 能力训练(72)第三章 统计整理(76)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方法(76)第二节 统计分组(83)第三节 统计分配数列(91)第四节 统计表(104)第五节 案例资料分析(109)第六节 能力训练(111)第四章 综合指标(116)第一节 总量指标(116)第二节 相对指标(121)第三节 平均指标(132)第四节 变异指标(148)第五节 案例资料分析(156)第六节 能力训练(157)第五章 抽样估计(167)第一节 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167)第二节 抽样误差(174)第三节 抽样估计的方法(185)第四节 抽样组织设计(193)第五节 案例资料分析(207)第六节 能力训练(208)第六章 时间数列(216)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编制(216)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221)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231)第四节 长期趋势的分析测定(240)第五节 季节变动的测定(247)第六节 案例资料分析(252)第七节 能力训练(253)第七章 统计指数(259)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和种类(259)第二节综合指数(261)第三节 平均数指数(271)第四节 平均指标指数(278)第五节 利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283)第六节 指数数列(293)第七节 案例资料分析(296)第八节 能力训练 (297)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304)第一节 相关的意义和种类(304)第二节 相关图表和相关系数(308)第三节 回归分析(323)第四节 案例资料分析(334)第五节 能力训练(337)第九章 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346)第一节 统计综合分析的概念及一般步骤(346)第二节 统计比较(349)第三节 统计综合评价(358)第四节 案例资料分析(366)第五节 能力训练(369)第十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72)第一节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372)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374)第三节 SNA的主要综合指标(383)第四节 国民经济其他核算指标(399)第五节 案例资料分析(405)附录一 正态分布概率表(409)附录二 相关系数临界值表(411)

统计学原理 求助

一、1、统计信息、统计咨询、统计监督 2、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3、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二、错、错、错、对、对、对三、DACDB ACCCA四、1、ABCE 2、ACD 3、BCD 4、AD 5、ACE五、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实际产值/计划产值=(1+15%)/(1+10%)=104.55% 成本计划完成程度=实际成本/计划成本=(1-3%)/(1-5%)=102.11% 据上可知:产值超额4.55%完成计划,成本未完成降低计划。

统计学原理自考教材?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统计学原理自考教材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浙江自考教材的版本能在哪查询啊?你好,你可以上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上找一个叫《2014年4月浙江自学考试用书目录》进行查询下。以下是部分教材的信息,供你参考下,或者你补充下你要考的科目代码,我来帮你找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编著版本00009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外研社张雷声12090100020高等数学高等数学高等教育扈志明13040100022高等数学高等数学北京大学吴纪桃漆毅06080100023高等数学高等数学北京大学陈兆斗高瑞06080100024普通逻辑普通逻辑高等教育杜国平10100100031心理学心理学南开大学张厚粲02020100034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外研社刘豪兴12090100037美学美学华师大朱立元07090100040法学概论法学概论武汉大学吴祖谋05090100041基础会计学基础会计学中国财经李相志09090100042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复旦大学李洁明祁新娥第四版00043经济法概论经济法概论中国财经李仁玉10030100045企业经济统计学企业经济统计学中国统计钱伯海030702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外研社周山芙赵苹120301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对外经济管理概论武汉大学杜奇华05090100054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中国财经李晓光04090100055企业会计学企业会计学中国财经刘东明10030100058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学武汉大学郭国庆04090300060财政学财政学外研社梅阳121101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人民大学黄书田、刘娟04080100066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中国财经陈雨露13040100067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学中国财经王庆成李相国06060100071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学中国财经李晓林王绪瑾03070200072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财经马丽娟09090100073银行信贷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学中国财经陈颖10090100075证券投资与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人民大学任淮秀01020100076国际金融国际金融人民大学史燕平08020100077金融市场学金融市场学中国财经李德峰10030100078银行会计学银行会计学中国财经张超英12090100079保险学原理保险学上海财大钟明11020200087英语翻译英汉翻译教程外研社庄绎传99120200088基础英语英语英语人民大学吴顺昌黄震华00090200089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人民大学薛荣久08070100090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外研社黄国庆13030100091国际商法国际商法中国财经金春13年版改版00092中国对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人民大学黄晓玲06030200093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贸易人民大学王玉清赵承璧06090100094外贸函电外贸函电人民大学方春祥05090100096外刊经贸知识选读外刊经贸知识选读人民大学史天陆00090100097外贸英语写作外贸英语写作人民大学王关富等991001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外研社张静中许娟娟12030100099涉外经济法涉外经济法人民大学盛杰民张守义04090100100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运输与保险人民大学叶梅黄敬阳05030100101外经贸经营与管理外经贸经营与管理人民大学宋沛06040200102世界市场行情世界市场行情人民大学杨蓬华林桂军06040200107现代管理学现代管理学高等教育刘熙瑞07090200138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财经贺耀敏000602用旧版00139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财经刘凤良02100200140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中国财经佟家栋00030100141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财经于同申00030100142计量经济学经济计量学中国统计贺铿99080100143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史中国财经王志伟000702本回答由网友推荐统计学原理的前言统计学是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适应课程建设和教材更新的要求,我们组织多年从事统计教学的教师编写了本书。就统计学的学科特点而言,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的学科,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无论是进行宏观的国家经济调控管理,还是进行企业微观的生产经营管理,都需要准确及时地获取有关各类数据信息,并对这些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因此,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的要求,在总结多年统计学教学经验并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由多名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集体完成。在本书的总体规划上,按照“大统计”的观点来构建统计学的内容体系,力求实现统计理论与相关统计方法的融合,将一般的统计理论方法落实到实际指标的运用上;在写作思路上,本书从统计数据出发,以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为主线,突出统计在实际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在写作方法上,本书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实用新颖,每个项目后都有思考练习题,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以加强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配合本书的教学,出版社网站(?esp?com?cn)提供了各项目的习题及参考答案。本书由多年从事统计学教学工作的王超主编,王永刚任第二主编,刘冬梅、张秀清、徐明昌、王妮娜、杨发岭、毛海舟、罗少郁、陈汉平任副主编,郭培俊、尹清杰、蔡火娣、梁丹婴也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工作。本书的编写分工如下:王超编写项目五、项目六;王永刚编写项目一、项目九;刘冬梅编写项目七、项目八;张秀清编写项目三、项目四;徐明昌编写项目二,最后由王超负责全书的总纂、修改和定稿工作。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或错误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及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统计学原理

H0:新工艺对电阻无影响H1:有影响在H0下Xbar服从N(2.64,0.06/100)即sqrt(100)*(Xbar-2.640/sqrt(0.06)服从N(0,1)把Xbar=2.62带入算出检验统计量的绝对值与N(0,1)的0.995分位数比大小你给的那两个值后面应该是u0.005=2.58吧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是和u0.005比大小如果比u0.005大就拒绝H0即认为有显著影响

统计学原理

一、1、A 2、B 3、B 4、A 5、B二、1、BD 2、BCD

统计学原理2

11、平均增长速度是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的n次方根。 选项: 错12、错13、对14、错15、对16、对17、对18、错19、对20、对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统计学原理

7、错(统计量是样本指标) 8、错(它们不受极端值) 9、错(虽确定,但对于无限总体,它总是未知的) 10、对 《统计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求解!!急

(1)日产量 (15*15+25*38+35*34+45*13)/100=29.5=30标准差{[(15-30)^2*15+(25-30)^2*38+(35-30)^2*34+(45-30)^2*13]/100}^(1/2)(2)甲组标志变异系数为9.6/36=0.267,乙标志变异系数为标准差/30,你看求出的两个数哪个数大,哪个大就是产量差异大(3)中位数在第二组,中位数=20+(50-15)/38*10=29.2众数也在第二组,众数=20+(38-15)/(38-15+38-34)*10=28.5供参考。

统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什么是 侠义指数

1、狭义指数是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指数是指数分析的主要方面。2、从广义上说,反映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狭义的指数在于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

统计学原理

1.A2.C3.C4.D5.A6.A7.D8.A9.A10.C

统计学原理的目录

1 总论1.1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1.2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1.3 统计学的分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 统计学的基本范畴1.5 统计学的组织与管理2 统计调查2.1 统计调查概述2.2 统计调查方案2.3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2.4 利用Internet 搜集统计资料2.5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3 统计整理3.1 统计整理的定义与步骤3.2 统计分组3.3 分配数列3.4 统计资料的汇总3.5 统计表4 综合指标4.1 总量指标4.2 相对指标4.3 平均指标4.4 标志变异指标5 时间数列5.1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5.2 现象发展的水平指标5.3 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5.4 时间数列的平均指标5.5 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6 统计指数6.1 统计指数的概念和作用6.2 综合指数6.3 平均数指数6.4 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6.5 指数数列7 抽样推断7.1 抽样推断的意义及其基本概念7.2 抽样组织方式和抽样方法7.3 抽样误差7.4 抽样估计的方法7.5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8 相关与回归分析8.1 相关分析的意义和任务8.2 相关分析8.3 回归分析8.4 估计标准误差9 统计图10 统计分析与评价附录1 随机数字表附录2 标准正态分布概率表参考书目

统计学原理 题目

c/b/a/b/d/b/cf/c

统计学原理题目

1、增长量指标可以是_正,表示现象增加的水平 。也可以是_负,表示_现象减少的水平。2、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即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当发展速度大于1时,增长速度为 正 值,表示现象呈 逐期递增的 ,当发展速度小于1时,增长速度为 负 值,表示现象呈 逐期递减的 。3、当季节比率大于100%时,说明现象的发展处于 旺 季;小于100%时,说明现象的发展处于 淡 季。4、某高校在校学生2006年比2005年增加8%,2007年比2006年增加12%,2008年比2007年增加10%,则这三年共增加学生 1.08*1.12*1.1-1=33.056%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 错 )1、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都是总量指标。( 对 )2、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对 )3、用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只取决于最初发展水平和最末发展水平,与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无关。( 对 )4、呈直线趋势的时间数列,各环比发展速度大致相同。( 对 )5、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三、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某单位的营业收入为:200,220,250,300,320万元,则平均增长量为( B ) A. 24 B. 30 C. 1.1 D. 1.12 2、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为( A ) A. (102%×105%×108%×107%)-100% B. 102%×105%×108%×107% C. 2%×5%×8%×7% D. (2%×5%×8%×7%)-100% 3、某单位四年管理费用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3%,5%,8%,13%,则平均发展速度( C ) A. 6.28% B. 5.28% C. 107.18% D. 7.18% 4、下列是时点数列的有( D ) A.各月产量 B.各月人均利润 C.各月平均工资 D.各月储蓄余额 5、假定某产品产量2009年比2004年增加了35%,则2004—2009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B ) A. 0.81 B. 1.062 C.0.84 D.1.05四计算题1、2、3、4、题目没看懂!!5、某企业某种产品生产总成本2009年为12.9万元,比2008年多9000元,单位产品成本比2008年降低3%,试确定:(15分)(1)生产总成本指数。(5分)12.9/12 *100%=101.05%(2)产品产量指数。(5分)101.05% / (1-3%)=104.18%(3)由于单位成本而节约的绝对额。(5分)267(元)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y与该商品的价格x有关,现对给定时期的价格和需求量进行观察,得到下表所示的数据。(20分)价格(元) 10 6 8 9 12 11 9 10 12 7需求量(吨) 60 72 70 56 55 57 57 53 54 70(1)拟合需求量对价格的直线回归方程。(公式省略)y=89.74-3.12x(2)当价格为15时,需求量的估计值。x=15,y=51.94(吨)

求救。。急。统计学原理。在线等。。先谢谢了

DABBD CCABD BDC一、单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52 分。)V 1. 下列总体中,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d)。A. 全国的人口数B. 水塘养的鱼C. 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D. 工业中连续大量生产的产品产量 满分:4 分2. 人均收入,人口密度,平均寿命,人口净增数,这四个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满分:4 分3. 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b)。A. 简单分组B. 复合分组C. 分析分组D. 结构分组 满分:4 分4. 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分组的统计方法是(b )。A. 品质标志分组B. 复合标志分组C. 混合标志分组D. 数量标志分组 满分:4 分5. 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的确定能够完全排除主观意识作用影响的是(d )。A. 重点调查B. 统计报表制度C. 专门调查D. 抽样调查 满分:4 分6. 某学校有100名教职工,把他们的工资加总除以100,这是对100个( c)求平均数A. 变量B. 标志C. 变量值D. 指标 满分:4 分7. 区别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标志是( c)。A. 调查单位数目不同B. 收集资料方法不同C. 确定调查单位标准不同D. 确定调查单位目的不同 满分:4 分8. 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为( a)。A. 一致性B. 目的性C. 同质性D. 相关性 满分:4 分9. 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b)。A. 该企业的全部职工B. 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C. 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D. 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满分:4 分10. 某个班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5分、71分、80分和87分,这四个数字是(d )A. 指标B. 标志C. 变量D. 标志值 满分:4 分11. 保定市工商银行要了解2000年第一季度全市储蓄金额的基本情况,调查了储蓄金额最高的几个储蓄所,这种调查属于( b)A. 典型调查B. 重点调查C. 抽样调查D. 普查 满分:4 分12. 要对50名职工的工资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则总体单位是( d)A. 50名职工B. 50名职工的工资总额C. 每一名职工D. 每一名职工的工资 满分:4 分13. 对于经常性的人口总量及构成情况进行的调查,适宜采用(c )。A. 典型调查B. 重点调查C. 抽样调查D. 普查 满分:4 分

统计学原理1.什么是标志、指标?标志和指标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标志和指标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2.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然而不论什么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标志与指标的主要联系是:1.有些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指标值汇总得到的,如一个县的粮食实际入库总产量是所属各乡村粮食实际入库量的汇总数,一个工业主管局的总产量是所属各企业总产量的总和等等;2.在一定的研究范围内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当研究目的改变,如原来的总体变为总体单位,则相应的统计指标就变为数量标志了,反之亦然(转载)

统计学原理作业:

统计学原理作业1.表2-1列示了10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的酬金、行业分类、年销售额和首席执行官酬金对股东报酬等级数据(Business Week,1997.4.12)。CEO酬金对股东报酬等级为1表示公司处于具有最好的CEO酬金对股东报酬比率的公司组别内;等级2表示公司与那些有很好但不是最好的CEO酬金对股东报酬比率的公司相似。最差的CEO酬金对股东报酬比率的公司的等级为5。 a.这一数据集中有多少变量? b.哪些变量是品质型的,哪些变量是数量型的? 表2-1 一个有10个公司的样本的CEO酬金CEO报酬 销售额 CEO酬金对股东报酬等级公司序号 /千美元 行业 /百万美元 1 8925 金融业 9565 32 2437 饮料业 18546 53 1410 食品业 5567 14 696 电子业 1239 25 1847 电子业 27973 46 1490 出版业 2968 37 3414 零售业 38236 48 3344 电信业 14045 49 1490 零售业 12140 2 10 2861 金融业 3解:a.变量有:ceo报酬、行业、销售额、ceo酬金对股东报酬等级b.行业、ceo酬金对股东报酬等级是品质型变量,ceo报酬和销售额是数量型2.某市1996年至2000年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 单位:亿元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工业增加值 320 332 340 356 380试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市1996-2000年各年工业增加值的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解:单位:亿元 1996~1997 1997~1998 1998~1999 1999~2000逐期增长量 12 8 16 24累计增长量 12 20 36 603.已知甲地区2000年计划国内生产总值为180亿元,实际完成的数值为194.4亿元。该年年初人口数为295万人,年末人口数为300万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如表2-2所示: 计划数(亿元) 实际数(亿元)国内生产总值 180.0 194.4第一产业 45.0 44.7第二产业 81.0 85.5第三产业 54.0 64.2又知该地区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8亿元。乙地区2000年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95亿元。根据以上资料,运用各种相对数进行统计分析。解:甲地区:人口增长率=(300-295)/295*100%=1.69% 计划完成率(%)国内生产总值 100第一产业 99.3第二产业 100第三产业 100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4.4-168)/168*100%=15.7% 年均人口=(295+300)/2=297.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4.4/297.5*10000=6534.5元/人乙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95/194.4=1.0034.已知某炼铁厂铁水的含碳量服从正态分布N(4.55,0.1082),现在测定了九炉铁水,其平均含碳量为4.484。如果估计方差没有变化,可否认为现在生产的铁水平均含碳量为4.55( =0.05)?解:H0:μ=4.55 H1:μ≠4.55 z= =-1.83>-1.96=z(-0.025)认为现在生产铁水的平均含碳量为4.555.已知某工厂生产的铁丝抗拉力服从正态分布,且已知其平均抗拉力为570公斤,标准差为8公斤。由于更换材料,虽然标准差不会有变化,但不知平均抗拉力是否与原来一样。现从生产的铁丝中抽取样品10个,求得平均抗拉力为575公斤。试问,能否认为平均抗拉力无显著变化( =0.05)?解:H0: H1: z=1.976>1.96=z(0.025) 认为平均抗拉力有显著变化6.某公司年度会计报表指出,其应收账款的平均计算误差不超过50元。审计师从该公司年度内应收账款中抽取17笔进行调查,结果平均计算误差为56元,标准差为8元。问当 取1%时,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平均误差是否超过50元?解:H0: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平均误差不超过50元 H1: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平均误差超过50元 Z=3.09>2.33=z(0.01) 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平均误差超过50元。7.某保险公司总经理希望估计一下其所在城市居民参加财产保险的比例。业务部门经理认为大约有80%的居民参加了财产保险。总经理希望在 =0.05情况下检验“参加财产保险的居民户为80%”这一假设。 该题不完整

求统计学原理中几种公式,及其理解

请先了解以下概念1.组限:组距两端的值称为组限2.下限:一个组的最小值3.上限:一个组的最大值4.组距:上限与下限之差5.组中值:下限与上限之间的中点值6.相邻两组组限重叠,在统计中就应注意按“不包括上限”的原则.上表中相邻组限重合是等组距分组(1)组距都是10例如150-140=10(2)组中值:以第二组为例组中值=(140+150)/2=145=140+10/2=145=150-10/2=145这个表中相邻组距限不重合(1)组距也都是10例如220-210=229-219=10(2)组中值:以第十组为例组中值=(220+230)/2=225=220+10/2=225=230-10/2=225

《统计学原理》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统计学原理》(黄良文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vemEuc6jOSG3mz2wKMxNg 密码:h1ep书名:统计学原理作者:黄良文 编豆瓣评分:6.7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年份:2000-6页数:392内容简介:《统计学原理》加强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论的研究,以拓宽同学的思路,提高学科发展的适应能力。注意精简属于统计实务的内容,例如把统计对象方法、指标分类等合并为一章,把统计调查、整理、显示等合并为一章,而且不再包括统计组织管理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内容。还注意加强对同学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每章习题配备可供上机完成的案例。

统计学原理

样本为总体的1/50,那么不重复抽样可以近似为重复抽样,所以可以将400个样本看成独立同分布的简单随机样本。不合格率看做伯努利分布中的p,样本容量n=400,根据中心极限定理采用z检验。这个范围就是95%置信区间。格式如下,其中z是标准正态分布的0.025上分位数。

如何学好《统计学原理》?

任何一门课程,其前言、绪言中都有修练心法。要是那些东西不管用,大约得解决自己的定力了,呵呵。也可以理解成这样一我句话:抓住主要线索,理解基本概也念。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一、把握教材的体系和知识结构,分清重点难点,认真组织学习。 《统计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陈嗣成、冯虹主编的《新编统计学原理》。总体上看,大多数学员都认为该门课程是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二是有些内容涉及到一些数学知识,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三是该门课程的内容较多,不易于从总体上把握。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对该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体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学习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从学科性质上看,统计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方法论学科。它既包括适用于各个领域的一般性统计方法,如抽样估计、相关与回归等;也包括适用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特殊统计方法,如指数分析方法等,该门课程并不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特点和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对照课程教材可以看出,第一章统计绪论,在介绍了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之后,从总体上描述了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和统计的职能,使学员对统计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第二章阐述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通过这章的学习,要求学员了解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基本任务与要求;重点掌握统计调查方案和统计调查方法,统计整理的步骤,会阅读、运用和制作统计表。第三章介绍统计整理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分组和次数分布。统计分组是统计方法论的重要组成之一,次数分布是统计分组的结果。通过学习,学员要能根据统计目的的不同,对统计总体进行科学的分组,并对次数分布进行正确的描述。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三大综合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同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标志变异指标。对各类综合指标的特点,运用场合及其计算方法要求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我们学习第一、二、三、四章后,对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四章学习要求理解的内容多,概念性较强,而计算题量不多,计算方法较简单,学员往往容易忽视。须知这正是掌握统计学科的基础。建议在学习时,联系经济实际加深理解。 教材第六章抽样估计,第七章相关和回归分析,第八章统计指数,第九章时间数列分析,第十章平衡分析是在统计调查和整理以后,对各类经济统计数据和综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要求学员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由于第六、七、八、九、十章涉及的数学计算较多,公式难记,有的学员由于经济数学基础不牢,害怕计算,往往这几章都听不懂,做题困难。建议在学习时,以理解运用方法为主,不要去追求公式的推导,以掌握教材例题和计算程序为主,不要把经济统计课理解成为数学课。第六章抽样推断,要求掌握利用抽样资料来估计总体的数量特征,计算抽样误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指标和成数指标。第七章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和联系方式的重要方法。通过学习,要理解相关分析的有关概念,掌握计算相关系数和配合回归方程进行相关分析的方法。第六、七章与经济数学基础数理统计部分联系密切,这两章的学习,可以参阅经济数学基础相关的内容,增强对这些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能力。第八章指数分析,要求了解指数的意义,指数体系和指数数列。掌握各种指数的计算,编制综合指数,平均指数表,运用指数体系表进行因素分析。第九章时间数列分析,介绍了时间数列表的编制和分析方法,要求熟练掌握时间数列的各项分析指标及计算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变化过程。以上第六章至第十章分别讲授了统计分析、估计及各类指数体系制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统计分析技术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十二、十三章分别介绍统计综合分析、统计体制和法制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都以理解记忆为主。 二、注意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针对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提出几点看法,供学员们参考。 1.从整体、局部到知识点。在弄清教材内容体系及各章节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每一章时,应先了解该章在全书中的地位,与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弄清本章的内容组成,各节之间的联系,最后再去掌握每一节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 2.先理解、后记忆。 学习《统计学》,首先要掌握教材中的各个基本概念和范畴。这些概念和范畴很重要,但不能死记硬背,要通过理解来加强记忆,要抓住要点,能用自己的认识和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要能联系实际或其它课程的知识,并将它们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概念和范畴上去,因为这些概念和范畴都是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学习时也要能够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 统计学中的方法问题很多,许多计算公式也需要记住并会运用。初学统计的学员往往会认为,统计学中的计算都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套,只要数学基础好并记住公式,计算没有多大问题。然而,事实上有些学员即使记住了计算公式仍会做错习题。可见,仅仅具有数学基础和记住计算公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统计学毕竟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纯数学,如果对社会经济现象认识不清,即便背熟了计算公式,也未必能做到灵活运用。 怎样才能将统计学中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恰当运用到社会经济现象中去,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记住计算公式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内涵的理解。有些习题表面上看很简单,但其中却绕了不少的弯子,只有经过仔细剖析,真正理解其涵义,才能灵活运用各种计算公式。下面举 一例题说明。 某企业工业总值和职工人数资料 问:一季度人均产值是多少? 乍一看,这道题很简单,但要想得到正确的答案,还需要有分析能力加细心才行。因为像这类题最容易出现以下两种错误: 第一,不审清题意,错误地计算成了一季度的每月人均产值。 第二,分不清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不注意计算所需资料的时期与所给资料时期的界限,错误地将四月份的工业总产值当作一季度的产值加在一起计算。下面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个例子:首先,工业总产值是时期指标,习题要求是计算一季度的人均产值;因此,我们需先计算出一季度的工业总产值: ∑a=4910+4974+5116=15000(万元) 这里,四月份的产值不能加起来,因为习题中要求计算的是一季度的人均产值; 其次,月初人数是时点指标,且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都在每个月的月初,可见,这是时间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因而可用“首末折半法”公式进行计算(这里四月份的人数实际上可看成是三月末的人数),则一季度职工平均人数: 由于职工人数是时点指标,在一个季度之内,只能计算它的平均数,而不能将各月人数简单加总得到一季度的人数,这是显而易见的;最后,计算一季度人均产值: 即平均每个工人在一季度中共创产值15万元。从该例的剖析中可以看出,深入理解社会经济现象的涵义、灵活运用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是统计计算的关键所在。 3.多做习题,通过练习掌握方法和内容。 做习题是掌握统计方法和公式的重要手段,只记住公式,不做习题,不仅公式难以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会应用。有的学员只死记公式,不愿做练习题,结果考试做题时不知从何处人手,或者不会用公式,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做习题。在最初做题时,可先按照书上的例题去做,然后逐步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另外,做题时,要注意弄清楚给定的条件,不要盲目去套公式。要是有条件,到万方数据去看下面的文献,或者直接找印刷版杂志看看。抓住主要线索理解基本概念--如何学好《统计学原理》On How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 by Catching the Main Idea<<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林丽碧"抽象"和"难学"是初学<统计学原理>的学生的共同感受.如何使初学者尽快入门和渐入佳境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一位统计教师,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学习该门课的一些方法,以期对学生学好该门课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统计学原理 , 主要线索 , 基本概念 , 理解和掌握

求统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1.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其结果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如统计指标体系、分类目录、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等等。2.强度相对数:是表示在一定范围内,某现象的发生数与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之比,说明某现象出现的强度或频度(即频繁的程度)。3.相对指标:是用两个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综合指标。4.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5.时间数列:是将某一现象或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数列。

统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跪求!急!

http://hi.baidu.com/beken_chou/blog/item/bd77a2af754781cf7cd92abb.html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应用科学。具体地讲,是按照设计方案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对数据结果进行解释,从而做出比较正确的结论。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的集合。3、变异:同一性质的事物,其观察值(变量值)之间的差异。4、抽样研究:从所研究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用样本指标推论总体,最终达到了解总体的目的。这种用样本指标推论总体参数的方法称为抽样研究。5、统计描述:用统计图表或计算统计指标的方法表达一个特定群体的某种现象或特征。6、统计推断:根据样本资料的特性对总体的特性作估计或推论的方法称统计推断,常用方法是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7、概率:是指某事件出现可能性大小的度量,以符号P表示。8、医学参考值范围:参考值范围又称正常值范围。医学上常把包括绝大多数人某项指标的数值范围称为该指标的参考值范围。9、正态分布规律: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了解正态曲线下横轴上的一定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数,用以估计该区间的观察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数,或变量值落在该区间的频数或概率。10、可比性:是指对研究结果有影响的非处理因素在各处理组之间尽可能相 同或相近。11、动态数列: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统计指标,包括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用以说明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发展趋势。12、抽样误差:在同一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含量相同的若干样本时,样本指标之间的差异以及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差异。13、标准误:表示样本均数间变异程度。14、率的抽样误差:抽样过程中产生的同一总体中均数之间的差异称为均数的抽样误差,率之间的差异称为率的抽样误差。15、参数估计:是指用样本指标(称为统计量)估计总体指标(称为参数)。16、可信区间:总体参数的所在范围通常称为参数的可信区间或置信区间,即该区间以一定的概率(如95%或99%)包含总体参数。17、I型错误:拒绝了实际撒谎能够成立的H0,这类“弃真”的错误称为I型错误。18、II型错误:接受了实际撒谎能够不成立的H0,这类“存伪”的错误称为II型错误。19、检验效能:1-b称为检验效能又称为把握度。它的含义是:当两总体确实有差别时,按规定的检验水准a,能够发现两总体间差别的能力。20、四格表资料:两个样本率的资料又称为四格表资料,在四格表资料中两个样本的实际发生频数和实际未发生频数为基本数据,其他数据均可由这四个基本数据推算出来。21、列联表资料:对同一样本资料按其两个无序分类变量(行变量和列变量)归纳成双向交叉排列的统计表,其行变量可分为R类,列变量可分为C类,这种表称为R*C列联表。22、参数检验:是一种要求样本来自总体分布型是已知的(如正态分布),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对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进行统计推断的假设检验。23、非参数检验:是一种不依赖总体分布类型,也不对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进行统计推断的假设检验。24、秩次:即通常意义上的序号,实际上就是将观察值按顺序由小到大排列,并用序号代替了变量值本身。25、直线相关系数:它是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相关系数没有单位,取值范围是-1〈=r〈=1,r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两变量的关系越密切。26、完全负相关: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负相关关系,从散点图上可以看出,由x与y构成的散点完全分布在一条直线上,x增加,y相应减少,算得的相关系数r=-1。27、正相关:它是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存在有正的相关方向,即当x增加时,y有相应增大的趋势,所算得的相关系数r为正值。28、等级相关:是对等级数据作相关分析,它又称为秩相关,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29、评价:是通过对某些标准来判断观测结果,并赋予这种结果以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30、综合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相应的评价形式,据此选择多个因素或指标,并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因素或指标转化为能反映评价对象总体特征的信息。31、优序法:为了比较某几个事物或方案的优劣,在选定各项评价指标后,将待评价的对象或方案就各项评价指标的测量值大小分别排列,并分别对各序号(等级)以相应的评分值即优序数,然后综合诸评价指标,分别计算评价对象的总赋优序数,并按总赋优序大小评定其优顺序的方法即优序法。32、Topsis:Topsis法常用于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此外,也可用于效益评价、卫生决策和卫生事业管理等多领域。33、根本死因:WHO规定,根本死因是指:“(a)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或者(b)造成致命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34、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人们因疾病影响健康,引起人体正常活动的障碍,实际应当接受各种卫生服务的需要(如预防保健、治疗、康复)。35、卫生服务调查统计:是卫生统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卫生服务调查统计是从卫生服务资料的设计、收集、整理、分析的角度,来阐述卫生服务研究的特点、研究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使卫生服务研究服务更具有科学性。36、卫生服务调查:是指对卫生服务状况、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人群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卫生服务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所进行的一种社会调查。37、统计表:是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统计指标,它是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时的一种常用手段。38、统计图:是以各种几何图形(如点、线、面或立体)显示数据的大小、升降、分布以及关系等,它也是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时的一种常用手段。39、均数的抽样误差:统计学上,对于抽样过程中产生的同一总体中均数之间的差异称为均数的抽样误差。

统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1)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 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2)相关名词解释1、统计: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的特征及规律的科学方法,有3层含义,及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统计总体: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确定的所研究对象的全体。3、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 统计总体的特征:同质大量差异4、标志:指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概念或名称5、指标: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6、统计设计: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巩固在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 环节的通盘考虑 和安排,制定各种设计方案的过程。7、普查: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8、统计调查:根据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手机统计原始资 料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定量认识的阶段。9、 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规定的指标内容,统一规定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 由填报单位自上而下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10、统计整理: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和统计分析的要求,使统计调查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 总,或对简单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出能够反映事物总体特征资料的工作过程。11、统计分组: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和事物内在的特点,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的一种统计方法。12、分类数列:将各组别与次数按一定的次序排列所形成的数列。13、统计表:以表格来表现统计数据资料的一种形式。14、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15、相对指标: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数量的比率,用以反应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 例关系。平均指标: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或均值,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 变异指标:综合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16、时期指标:指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发展变化结果的总量指标。17、时点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状况上的总量指标。18、时间序列:指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生的一系列同类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19、发展水平: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20、增长量: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的指标。21、发展速度:以相对数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22、增长速度:反映现象数量增长方向和程度的动态相对指标。23、统计指数:指用来反映不能同度量的多种事物综合动态变化的特殊相对数。24、个体指数:指同一种现象的报告期与基期指标数值对比得到的发展数度指标。25、总指数:综合说明不能同度量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复杂现象总体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6、因素分析法:利用指数体系以数量上分析复杂现象总动态中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绝对效果祝你成功朋友,加油。。

统计学原理中统计分组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科学的统计分组应遵循两个原则:1、必须符合“穷尽原则”,就是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都应有组可归,或者说各分组的空间足以容纳总体的所有单位。2、必须遵守“互斥原则“,即总体任一单位都只能归属于一组,而不能同时或可能归属于几个组。扩展资料:统计分组的种类:1、任务作用分组类型分组的目的是划分经济类型,结构分类的目的是研究同质总体的构成,分析分组的目的是研究现象总体内部诸标志间的依从和制约关系。2、分组标志分组简单分组是将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复合分组是将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3、性质分组品质分组是将总体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如企业按经济成份、地理位置分组,职工按性别、文化程度分组等;变量分组是将总体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如企业按职工人数、劳动生产率分组,职工按工龄、工资分组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统计分组

统计学原理1.什么是标志、指标?标志和指标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标志和指标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标志和指标的主要区别是:1、标志指总体单位特征,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2、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而不论什么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标志与指标的主要联系是:1、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指标值汇总得到的;2、在一定的研究范围内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当研究目的改变,如原来的总体变为总体单位,则相应的统计指标就变为数量标志,反之亦然。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9-1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统计学原理期末重点

统计学原理期末重点如下:1、统桥老计表的作用,统计表能使统计数字条理化、系统化、能更清晰地表述统计资料的内容;便于分析研究对象各项目之间的互相关系,便于比较分析;便于把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显著的表述出来,同时便于显示各项目之间的显著差别;利用统计表便于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强度相对指标的定义与作用,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作用:说明一个国家、地区、部门、的经济实力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反映和考核社会经济效益;为编制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参考依据。3、统计分组的定义与作用,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按照某种或某几个标志,将总体单位划分档备若干性质不同的组的一种统计方法。作用:划分现象的类型、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作用:划分现象的类型,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分析现象的依存关系。4、抽样调查的特点,调查的样本单位通常是总体中的很少一部分,调查工作量小,因而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调查单位少,调查的准备时间、调查时间、数据处理时间等都可以大大缩减,从而提高数据的时效性。统计学就业方向及前景如下:统计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包括统计局,文献情报中心,标准化研究院及国家信息中心这类政府机构。在金融业领域,则与在美国的就业去向相近,比如说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部门,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各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质量检测部门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学是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描述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统计学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