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现代主义辩证法的误读及其后果]

  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1939~),现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人文学科波恩讲席教授,著名的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作为批评家,他见证了1960年代现代主义式微,极简艺术、波普艺术和各种综合艺术的勃兴,但他坚执现代主义立场,深入地批判了极简艺术为突显“物性”而走向的“实在主义”及其对跨媒介的“剧场性”的追求;作为艺术史家,他以抗拒“剧场性”为线索,对“现代主义的前史”做了重新审视,从而在传统的风格研究之外发展出另一套艺术史的内部研究方法。可以说,他在批评实践中所形成的主要论题,构成了其史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且令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他通过批判极简艺术的“物性”而指向自己批评事业的领路人——格林伯格。本文将首先点出弗雷德批评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现代主义辩证法”,以此说明格林伯格对现代主义的本质主义式理解是如何误读了这种辩证法;进而在第二、三部分说明,极简艺术是如何实践了这种误读,因而屈从于物性的诱惑,最终走向现代主义的对立面一剧场性。   一、现代主义辩证法   令弗雷德在美国批评舞台崭露头角的,是他为诺兰德(Kenneth Noland)、奥列茨基(Jules Olitski)和史特拉(Frank Stella)的“三位美国画家展”(1965)撰写的目录论文。在其中,弗雷德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断言:类似一种现代主义辩证法的东西,已经在视觉艺术中运作了大约一个世纪。他认为,从马奈到综合立体主义和马蒂斯,“绘画从再现现实的任务中不断撤退”,“而日益关注那些内在于绘画自身的问题”。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艺术,已经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那般与外部社会密切相关,富于雄心的艺术越来越关心“各种内在于自身的问题和课题”,而内在于自身的问题主要是形式问题。这尤其是现代主义要致力于解决的东西。而艺术家对形式问题的不断解决,佐证了黑格尔式的艺术史观念:风格根据一种内在的动力或者辩证法而相互连续,而不是对整个社会中的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发展作出反应。   弗雷德试图用“现代主义辩证法”这个概念,来说明绘画艺术内部运行着的“持续的革命”,那种“不间歇的、彻底的自我批判”。显然,在弗雷德看来,存在相对独立于外部条件的“艺术的内部”,而现代主义就因专注于“内部”问题而不断发展。我们需要稍作辨析的是,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首先要求存在一个自我运动的主体——“精神”,那么弗雷德所谓的“现代主义辩证法”的主体是什么?显然是“形式”。但是,如果抛开艺术家而说形式在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就会像李格尔、沃尔夫林一样,染上黑格尔式的历史决定论腔调。弗雷德显然不能认同那种过强的黑格尔主义,而强调艺术家个体的作用,他在为格林伯格辩护时说到,如果存在“一种内在的艺术逻辑”,那也是艺术家们在致力于解决刚刚过去的艺术所抛出的形式问题时做出决定的结果。即,作为个体的众多艺术家对形式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构成了现代主义永无止歇的动力。   而现代主义中形式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显然源于对媒介的意识。应该说,构成画面的线条、色彩等形式要素,在抽象绘画出现之前,就已作为独立的价值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而且画家在画面上安排形式要素时,多少总要结合画布的物理特征(比如平面性、长宽的比例)——即对画布的实在特征有所意识。但是,只有到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理论,才将艺术家(比如塞尚、立体派画家)那里早已潜伏多年的媒介问题推到前台。他在《现代主义绘画》(1960)中指出,现代主义意味着以康德的方式,从内部展开不断的自我批判,以寻找到“每一种特殊艺术中独特的和不可还原的东西”,并且认为:   每一种艺术独特而又恰当的能力范围正好与其媒介的性质中所有独特的东西相一致。自我批判的任务于是成为要从每一种艺术的特殊效果中排除任何可能从别的艺术媒介中借来的或经由别的艺术媒介而获得的效果。因此,每一种都将成为‘纯粹的",并在‘纯粹性"中找到其品质标准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纯粹性"意味着自我界定,而艺术中的自我批判则成为一种强烈的自我界定。   现代主义因此是一个不断走向媒介纯粹性的过程。   与后来的弗雷德倚重于黑格尔不同,格林伯格构建现代主义理论主要借助康德的“批判”概念,其实多少拥有康德形而上学式的“奠基”冲动:探究各门艺术的根基——媒介的特性,从而划定其专属的有效范围。格林伯格这样做的结果,是倒向了一种还原论的本质主义。在《抽象表现主义之后》(1962)中,格林伯格很坚决地说:   在现代主义的检验下,越来越多的绘画艺术的惯例已被证明是可有可无的,并非根本性的。看起来,到现在为止已被证实的是,绘画艺术不可还原的本质只在于两个基本的惯例或者规范中:平面性以及对平面性的划定;仅仅对这两个规范的奉行就足以创造一个能被体验为一幅绘画的物品:所以,一张绷紧的或者钉在墙上的画布就已经作为一幅画存在——虽然未必就是一幅成功的画。   我们看到,格林伯格的“自我批判”最终落实到媒介的物理性质(平面性及其限定)上,并且将其理解为绘画艺术的本质。   就是在这点上,弗雷德与自己批评事业的领路人产生了分歧。我们能够想象:如果通过还原的方法,将绘画艺术的本质理解为媒介的物理性质,那么一旦实现这种本质就意味着现代主义的终结。而弗雷德在《三位美国画家》中所秉持的现代主义观念却是:“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它拒绝把某个特定的形式‘解决方案"视为最终方案,不管它如何成功、如何激动人心”,所以,“如果现代主义的辩证法在哪个地方一劳永逸地停下来,它就背叛了自身;现代主义奠基其上并且据以保持自身的彻底的自我批判行为不可能有终点”。对弗雷德来说更重要的是,如果张开的空白画布可以作为一幅画存在,那么艺术品与生活中的任意物品有何区别?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现代主义的后果与达达艺术之间表面上的相似性:“就像现代主义绘画能让人们把一块空白画布、一个随意滴洒的成果、一段着色的织物看作一幅画,达达与新达达能让人们把实际生活中的任何物品看作一件艺术作品”,“于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达达主义"对艺术领域的表面上的扩展,与现代主义绘画所达到的对绘画领域的扩展相应”。这也就是说,坚守艺术内部原则的现代主义,走到了质疑已有惯例、使用现成品的达达的道路上,尽管格林伯格对杜尚为代表的达达模式深表厌恶。后来的比利时批评家德·迪弗,专门讨论过空白画布作为一种“特殊的现成品”的问题。弗雷德没有去细致地论述这点,但出于对价值与品质的坚持,他不能容忍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理论可能导致的这个后果。

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高考题。要主观题的(要带答案的)。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爱你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12分)【答案】: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试题立意】:本题涉及考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以我国科研人员广大中医药文化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进行“论证和探究”【解析】:结合材料,尤其是最后一段材料,联系设问中的“广大中医药”,可以确定属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别进行概括、总结、然后对应相应的知识做答即可。【难度】: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10分)【答案】: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及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科研人员批判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试题立意】:本题涉及考点: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以我国科研人员广大中医药文化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的否定的知识对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进行“论证和探究”【解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先回答出关于“辩证的否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联系材料,从“批判继承”和“实践创新”两个角度做答即可。【难度】: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3)结合材料,就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答案】: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家扶持和发展特色中医药产业。【试题立意】:本题涉及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国科研人员广大中医药文化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论知识对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进行“论证和探究”【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要注重结合材料,从题目中我国科研人员的做法中概括出相应的哲学方法论即可。【难度】: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恩格斯在中是怎样揭示唯物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杜林(1833~1912)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毒害群众,疯狂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内容《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杜林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正是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他歪曲政治暴力和经济的关系,夸大暴力的作用,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他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意在为普鲁士地主资产阶级效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第六、七、八、九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杜林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用货币来表现,一个不用货币来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杜林认为,任何劳动时间都是等价的,企图否定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学说。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杜林硬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这是明目张胆的歪曲。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编共有五章,第一、二章已经收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第三、四、五章中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杜林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物,并从他的唯心史观出发,歪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把它归之于“群众消费水平低”,或个别资本家的急躁和个人考虑不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消费水平低并不是什么新情况,“群众消费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从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使这种情况达到危机的地步。”杜林否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从而否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性,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进他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在分工问题上,杜林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抗,“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选择职业上,“只要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状况和个人能力”就行了。为了深入批判杜林在这方面散布的谬论,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恩格斯批判了“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谬论,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领取他的全部劳动价值,这正是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翻版。恩格斯还论述了价值和货币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无所谓价值。商品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所以商品必须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当商品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商品来表现的。货币成为商品的价值尺度。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取迂迥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学习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心得与体会

自己好好写吧,以下是注意事项和相关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 “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 “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哲学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在把哲学通俗化、生活化、群众化上与以上著作是一脉相承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比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又如:“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再如:“高明的领导之所以高明,主要不在于他的脑袋比别人聪明,而在于他善于综合,善于概括,善于汲取更多人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这些话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总之,可读性强的优秀的哲学普及著作。会给指导人们如何社会与学习和工作。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某一原理,结合国内外形势、当前热点或者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哲学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在把哲学通俗化、生活化、群众化上与以上著作是一脉相承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比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又如:“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再如:“高明的领导之所以高明,主要不在于他的脑袋比别人聪明,而在于他善于综合,善于概括,善于汲取更多人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这些话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总之,可读性强的优秀的哲学普及著作。会给指导人们如何社会与学习和工作。

请结合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有关知识谈谈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自我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哲学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在把哲学通俗化、生活化、群众化上与以上著作是一脉相承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比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又如:“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再如:“高明的领导之所以高明,主要不在于他的脑袋比别人聪明,而在于他善于综合,善于概括,善于汲取更多人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这些话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用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工人的“异化劳动”进行解释?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的否定是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肯定又否定及克服又保留结合材料费一。唯物辩证法指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负,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等等)。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扩展资料: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所谓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恩格斯认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物辩证法

试用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工人的“异化劳动”进行解释?

马克思论[异化劳动]“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译者注:原稿为“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89页)“贪欲以及贪婪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唯一的车轮。”(90页)“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90页)“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41)。劳动的实现竟如此表现为失去现实性,以致工人从现实中被排除,直至饿死。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 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91页)“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42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91——92页)“现在让我们来更详细地考察一下对象化,即工人的生产,以及对象即工人的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丧失。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而,他首先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

魏则西事件与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指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