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白头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古人花二十年写了一本书,结果被火烧了,一夜白头,然后又从头写起,

你说的应该是谈迁的《国榷》,被火烧应该是误传,因为现在借名人写励志的段子很多,大概有的说法就成火烧了。国外作家倒是有个火烧的例子,那是托马斯u2022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史》。《国榷》这是一本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鉴于经史官员垄断了明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谈迁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采,力求征信。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后经4年努力,终完成新稿。国外的例子:托马斯u2022卡莱尔是19世纪前期的英国作家,以《法国大革命史》和《英雄、英雄崇拜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两书而闻名于世。《法国大革命史》第一卷即将付印之前,卡莱尔答应友人——经济学家米尔的要求,把原稿先借给他看一看。可是,米尔又把它转借给泰拉夫人阅读。然而有一天,泰拉夫人把这部读了一半的原稿不小心放在房间的一角,自己出门去了。女仆进来打扫房间,把它当成了废纸,扔进了暖炉里生了火,珍贵的书稿顿时化成了灰烬。这怎么办呢?作者又没有留下副本。米尔和泰拉夫人急得团团转,也毫无办法,最后只得把情况如实告诉了卡莱尔。卡莱尔听到这一消息,脑袋“嗡”地一声,半天说不出话来。可对这无法挽回的损失他没发一句怨言,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安慰自己:“可怜的卡莱尔,我必须让你知道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然后,卡莱尔为了排解自己内心的焦急和苦恼,尽量克制自己,先是静静地坐下来读小说。据他自己说,他连续读了几个星期。继而忍着难以承受的痛苦,毅然而起,决定重新开始撰写。要想把头脑里的思想,已忘却的史实等重新思考和回忆一遍,该是多么艰难的事。可他最终战胜了自己的痛苦并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

伍子胥一夜白头怎么回事?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

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 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后来,伍子胥靠着这一头白发,混出了昭关。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在过河的时候,被一名渔夫所搭救,来到对岸之后,渔夫看到伍子胥饥肠辘辘的样子于心不忍。渔夫让伍子胥呆在岸边的大树之下,他回去给伍子胥准备饭食。等了渔夫好久的伍子胥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骗自己的,他怕渔夫引来官兵,于是藏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渔夫端着丰盛的饭食来到树下,发现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树下呼唤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吃饱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价值百金的佩剑,要送给渔夫,渔夫拒绝了,他说:“楚王的赏金比你这把宝剑值钱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贪念财富就不会救你了”。伍子胥听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向渔夫道谢之后,他又叮嘱渔夫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渔夫为了让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渔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与洗衣女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逃难到一个山间的一个小水潭旁边,看到潭边洗衣女子的身边有一个饭盒,饥饿难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洗衣女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了他吃,吃完后伍子胥对她说:“你放心,等我发迹之后,会以千金报你的一饭之恩的,但是请你不要将我的行踪泄露出去”。洗衣女对她说:“既然你怀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最后,洗衣女抱着一块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当上大官后,曾携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伍子胥就将千金扔到洗衣女自尽的那个水潭里。 伍子胥救主 伍子胥救主是一个历史小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这里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后世又将他称为白公胜,据传为白姓始祖。 楚国太子建被平王下令处死之前,得到当时边城司马的帮助,逃出了楚国,后来又和一同逃出楚国的伍子胥相遇,太子建和伍子胥一路躲过楚平王的追杀,来到了郑国。郑国是太子建生母的故国,所以,郑国国君收留太子建在自己的国家之中生活。 生活在郑国的太子建一心想要报仇,他开始打起了郑国的主意,太子建在郑国广收门客,结交郑国的一些大臣。太子建想暗中杀死郑国的国君,然后自己掌控郑国的大权,最后再率领郑国大军杀回楚国,为自己报仇。但是,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太子建的反叛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郑国君王知道了,郑国马上开始围剿太子建,太子建被杀害。 伍子胥带着他太子建唯一的儿子公子胜和公子胜的生母马氏逃到一座寺庙内,被郑国士兵重重包围。伍子胥对马氏说:“以我的能力只能保护幼主公子胜一人突围出去,不能带你一起走了,如果我带着两人的话看,可能都会死。为了确保幼主能够活命,只能牺牲你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马氏当然不肯自己去死,她试图说服伍子胥带着自己一起突围出去,但是不管她运用什么方法,伍子胥就是不肯带她一起走。无奈,马氏只得投井自尽,最终,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的包围圈,来到了吴国。 来到吴国的公子胜改名叫白公胜,后来楚国令尹子西将白公胜召回楚国担任大夫。

一夜白头典故

  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被楚平王所杀,只有他逃了出来。楚平王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悬赏捉拿。伍子胥逃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那里盘查很紧,伍子胥过不去,满怀忧愁,一夜间头发全白,面貌变了,这才混出关去。    伍子胥生平故事   伍子胥生于周灵王13年(公元前559年),死于公元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名员,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本为楚国人,能知天文、晓地理,有治国安邦之策;能布阵调兵,披坚执锐,有指挥雄兵百万之才。   其父伍奢和其兄伍尚被楚平王杀害后,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故事

说到端午节的起源,屈原是无人不晓的,而伍子胥则极少人认识。而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与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故事有关。特别是苏州人,端午节只祭拜伍子胥而不祭拜屈原,他们对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 伍子胥画像 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大夫,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平王因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欲杀伍奢并令其招回其两个儿子。伍子胥大哥为了救父回国,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伍子胥。伍子胥欲适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因太子建在宋,伍子胥奔宋,因宋国内乱,与太子一起奔郑。奈何太子为了和晋国联合谋取郑国的意图被郑国君知晓而被杀,子胥又奔吴国,过陈国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便是此地。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伍子胥二人碾转到了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扁鹊的弟子东皋公(扁鹊出生在公元前407年,这里说是扁鹊的弟子,传说的真假有待稽考)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例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 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的扮演者 伍子胥犹豫不决,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和公子胜装扮成仆人,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但是,官兵都认识皇甫讷,东皋公又与守关长官远越要好,于是,此事安然过去。 伍子胥的故事 端午节源于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荒不择路,逃到长江《东周列国u30fb春秋篇》里的伍子胥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 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伍子胥千金报恩的故事 伍子胥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端午起源与伍子胥有关? 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不谐,吴王赐剑自杀。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 伍子胥殉国 由于伍子胥尸沈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 与食粽子。 也因为其忠心为国,却惨遭赐死且沉尸水底,后人将他尊为海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论衡》也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传说故事:伍子胥一夜白发地点

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大夫,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平王因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欲杀伍奢并令其招回其两个儿子。伍子胥大哥为了救父回国,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伍子胥。伍子胥欲适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因太子建在宋,伍子胥奔宋,因宋国内乱,与太子一起奔郑.奈何太子为了和晋国联合谋取郑国的意图被郑国君知晓而被杀,子胥又奔吴国,过陈国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便是此地。 故事经过 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伍子胥二人碾转到了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扁鹊的弟子东皋公(扁鹊出生在公元前407年,这里说是扁鹊的弟子,传说的真假有待稽考)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例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 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犹豫不决,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和公子胜装扮成仆人,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但是,官兵都认识皇甫讷,东皋公又与守关长官远越要好,于是,此事安然过去。 七星龙渊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荒不择路,逃到长江《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伍子胥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 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千金报恩 伍子胥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端午起源 由于伍子胥尸沈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 与食粽子。 也因为其忠心为国,却惨遭赐死且沉尸水底,后人将他尊为海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论衡》也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伍子胥过昭关急的一夜白头的故事

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奢被杀。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子胥。子胥先奔宋国,因宋国有乱,又投奔吴国,路过陈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便是此地。由于名医弟子东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换装,伍子胥便混过了昭关,到了吴国。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音shù)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 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扁鹊的弟子东皋公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例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象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伍子胥狐疑不决,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和公子胜装扮成仆人,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但是,官兵都认识皇甫讷,东皋公又与守关长官远越要好,于是,此事安然过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 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音liáo),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音hé lǘ)。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伍子胥过昭关急的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奢被杀。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子胥。子胥先奔宋国,因宋国有乱,又投奔吴国,路过陈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便是此地。由于名医扁鹊弟子东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换装,伍子胥便混过了昭关,到了吴国。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扁鹊的弟子东皋公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例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象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伍子胥狐疑不决,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和公子胜装扮成仆人,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但是,官兵都认识皇甫讷,东皋公又与守关长官远越要好,于是,此事安然过去。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大夫,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平王因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欲杀伍奢并令其招回其两个儿子。伍子胥大哥为了救父回国,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伍子胥。伍子胥欲适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因太子建在宋,伍子胥奔宋,因宋国内乱,与太子一起奔郑.奈何太子为了和晋国联合谋取郑国的意图被郑国君知晓而被杀,子胥又奔吴国,过陈国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便是此地。 由于名医扁鹊弟子东皋公的巧妙安排,寻找了一个和子胥相貌相似之人代替子胥出关引起混乱.由于子胥头发花白,更衣换装后,无人辨识,伍子胥便混过了昭关.

伍子胥一夜白头是史实还是传说

“一夜白头”肯定是夸张,即使在瞬间体内的络氨酸酶全部失活,已经长出的头发是不会变白的。由于内在或外界的原因,体内的络氨酸酶失活后络氨酸无法正常合成,会出现白头,但要不少天。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平衡,人若能抵抗住外界的喧扰而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真实也是一种养生平衡。“伍子胥一夜愁白头” 历史故事春秋后期的楚国号称强楚,国君楚平王宠信奸臣,残害忠良,杀害了老忠臣太师伍奢及长子伍尚,伍奢的次子伍子胥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报父兄之仇逃离楚国,谁料楚平王画图下令,到处捉拿伍子胥。伍子胥到宋、郑两国不能存身,又奔吴国,过陈国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地势险要,又有重兵把守,传说伍子胥为了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专家分析过度恐慌、忧虑、精神过度疲劳等,这些可使毛发供应营养的血管发生痉挛收缩,使毛乳头制造黑色素的功能发生障碍,或虽然产生黑色素,但输入毛干的渠道受阻,亦可在短期内出现大量白发,过度精神紧张或忧愁,甚至导致一夜青丝变白发。平衡提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病和病症,还应具备完善的生活、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欲求身心健康,人不管身处乱世或盛世,都要镇静、从容,形动时仍要保持神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伍子胥生于周灵王13年(公元前559年),死于公元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名员,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本为楚国人,能知天文、晓地理,有治国安邦之策;能布阵调兵,披坚执锐,有指挥雄兵百万之才。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伍子胥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正在襄樊驻守的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要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就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  周敬王八年(前512),伍子胥在6年的时间里,与孙武等辅佐阖闾统领大军,在柏举(湖北麻城东北)将楚军主力击败,并长驱直入楚都郢(今荆州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阖闾死后,吴王夫差继位。周敬王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于吴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越王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应乘势灭越。夫差不采,坐视越国自大。伍子胥知道吴必为越所灭,为避祸而将儿子寄养到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如其所言。   争辩   后人为伍子胥“鞭尸三百”说正名   伍子胥一生出将入相,成就了一个国家,两代君王。太史公司马迁于《史记》中为其立传。可是,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广为流传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等经典故事外,就是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的不忠不义的话柄。但历史上,又对伍子胥鞭尸三百的说法存在争议。  一、鞭尸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史记·伍子胥列传》曰:“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二、鞭坟说。此说首先见于《吕氏春秋·首时》的记载,说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谷梁传·定公四年》则说他“挞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训》和《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也都说伍子胥鞭坟。  三、否定说。近代也有人完全推翻“鞭尸”和“鞭坟”两说。其主要理由是:《春秋》等记载春秋时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权威的典籍,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左传》仅记载楚平王杀伍奢一家的事,屈原也称赞并自拟于伍子胥。而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时代。孔子最容不得乱臣贼子,伍子胥引吴入室,掘墓鞭尸,可谓罪大恶极,但孔子言论却只字未提。  伍场村小学校长伍修荣说:“伍子胥鞭尸三百的说法,那是对伍子胥的污蔑。”  柳如梅老人,今年76岁,监利县文化馆退休职工。柳如梅老人研究伍子胥已经有近40年了,著有《伍子胥民间故事集》。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孙子兵法》栏目组采访时称,伍子胥是监利人没有任何争议。尽管他仇恨楚平王,但一个聪明的伍子胥雄才伟略,是不可能去鞭尸三百的。  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罗运环认为,鞭尸的说法可能性不大。从时间上,鞭尸的说法要晚,而且文字简略,都是一些传闻。明末顾炎武和清代学者梁玉绳也非常反对伍子胥鞭尸这一说法。梁玉绳认为,伍子胥挖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那么在位的楚昭王也可以挖伍子胥的祖坟。当时的伍子胥是不能不想到这点的。

伍子胥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一夜白头?

伍子胥大家一般只了解后半段故事,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报仇雪恨灭掉越国,但是却被奸臣挑拨离间,最终伍子胥惨死夫差手下。但是伍子胥这之前又经历了什么很少有人探访,一个官二代竟沦落至如此悲惨的下场。伍子胥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宰相,但是却被小人费无忌陷害惨死。伍子胥在众人的劝说下逃过一劫,准备寻找机会再回来复仇。楚王自然知道伍子胥的实力,让他流浪在外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所以下达了死命令,必须要抓到伍子胥。伍子胥本想逃到宋国,但是宋国国君昏庸无能,自己国家也是混乱不堪。伍子胥就打算到吴国去碰碰运气。但是楚国前往吴国一定要经过韶关。韶关外就是两座险峻的高山以及一条大河,如果不走关卡根本逃不出去,可是关卡守卫森严,士兵们拿伍子胥的画像仔细盘查丝毫不敢懈怠,伍子胥忧心忡忡。毕竟前方就可能是希望所在之地,并且只要过关就能逃出生天,复仇就有了希望,但是却一直过不去。伍子胥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这种事情越拖延变数就可能越多,竟然急火攻心在极大压力之下一夜白头,令人称奇。好在这时东皋公及时出现解围,推荐自己手下一位谋士长相与伍子胥极为相似,先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果不其然被抓了。边关士兵放松警惕,伍子胥趁乱逃出楚国,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旅。吴王果然也没让他失望,没过几年他就兵临楚国都城,报了自己灭门之仇。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师,他本来可以安安心心在楚国享乐,但楚国奸臣费无忌却改变了他的一生。楚国国君听信费无忌的谗言,不但将伍奢杀害,还派人去杀伍子胥。伍子胥接到消息后,立刻逃跑。伍子胥先逃到了宋国,但是宋国国内形势也不太好,所以他又决定到吴国。   伍子胥而是一个奇才,楚国国君知道如果让他逃脱,那么将来必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所以楚国上下都在全力缉捕伍子胥,而从楚国到吴国必须要经过韶关,韶关位于吴楚交界之地,向来有重兵把守,此时也已经有了伍子胥的画像,而韶关的关口前面是大江,两边山势陡峭,除非伍子胥有上天入地的本事,否则他只能乖乖的在韶关等着被抓。   伍子胥来到韶关,若能过了韶关,进入吴国国界,那么从此以后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是伍子胥死活也想不出办法,怎么过韶关。望着近在咫尺的自由,伍子胥陷入了一种折磨似的忧虑。伍子胥一边躲避追兵,一边在韶关苦死对策,但无论他怎么想,还是难以顺利通过韶关。在极端的忧虑下,伍子胥竟然一夜白头。   还好伍子胥命不该绝,万分危难之际,伍子胥遇到了东皋公。东皋公府上有一个人与伍子胥长的特别像,东皋公让这个人冒充伍子胥去过韶关。东皋公的计策很成功,当假伍子胥被抓时,真伍子胥趁乱出城。假伍子胥被抓时,韶关的将领下意识的放松了审查,加上真伍子胥,现在是一头白发,样貌变化巨大,所以真伍子胥得以顺利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