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在5G、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技术驱动的背景下,通讯互联网行业新生代员工(95后/00后)呈现技术敏感度高但稳定性低、追求扁平化协作与快速反馈(如反感冗长会议)、职业价值锚定“技术影响力”(如拒绝纯执行类岗位)等特点。本课程聚焦行业特性,通过“心理洞察-关系重构-能力加速-愿景共塑”四步法,帮助管理者应对“技术人才争夺战”“跨代际协作摩擦”“项目交付压力大”等痛点,实现从“管控者”到“技术赋能者”的角色进化。
课程收益
1. 工具落地:掌握盖洛普Q12测评诊断技术岗敬业度、4D职业规划模型匹配通讯人才需求;
2. 场景突破:化解“技术骨干拒绝参与低价值重复工作”“空降管理者与95后团队冲突”等高频问题;
3. 文化重塑:构建“技术共创型组织”(如开源协作社区)、推动“敏捷开发+人性化关怀”融合;
4. 行为转变:通过沙盘演练打破管理者“技术恐惧症”,建立平等对话的“技术-业务”桥梁。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各级管理者、技术总监、项目经理、团队Leader
课程特色
· 行业深度定制:聚焦通讯互联网高频痛点(如技术债务、代码审查冲突、AIGC技术冲击);
· 技术场景融合:结合Scrum敏捷开发、DevOps实践、技术中台建设等场景;
· 工具链升级:引入GitHub Issue管理、Jira看板协作等IT团队常用工具作为管理载体。
课程大纲:
模块一:知彼解己——破解通讯互联网新生代的“技术人格密码”
1.1 技术员工的“需求图谱”
· 测评工具:盖洛普Q12技术版解析(重点关注“技术自主权”“创新支持”“学习资源”维度);
· 案例:某通信巨头因“算法工程师无权参与产品决策”导致30%人才流失。
1.2 技术人的“思维模式解码”
· 工具:通讯互联网人才性格画像卡(逻辑型/完美主义型/极客型/社交型);
· 演练:分析“程序员拒绝写技术文档”的深层动机(技术洁癖 vs 价值不被认可)。
1.3 建立信任的技术管理者“三板斧”
· 工具:技术术语翻译表(将业务需求转化为开发者语言);
· 案例:某AI公司CTO通过“代码审查双盲机制”消除资历偏见。
成果输出:《通讯互联网员工需求优先级矩阵》《技术需求翻译手册》
模块二:善解人意——构建技术团队的“人性化操作系统”
2.1 敏捷开发中的“人情算法”
· 理论:结合Scrum框架设计“人性化冲刺周期”(如每日站会替代周报);
· 案例:某云计算团队通过“失败复盘会”将新人犯错率降低60%。
2.2 远程协作中的“情感连接点”
· 工具:虚拟团队凝聚力评估量表(工具依赖度/非正式交流频率);
· 演练:设计“线上团建活动”化解异地开发团队的疏离感。
2.3 技术人的“尊严保卫战”
· 工具:非暴力技术评审四步法(事实陈述-影响分析-方案探讨-共识落地);
· 案例:某游戏公司通过“Bad Code Award”仪式化解代码质量问题引发的冲突。
成果输出:《敏捷开发人性化清单》《远程团队情感联结方案》
模块三:言传身教——从“技术领导力”到“教练式赋能”
3.1 技术主管的“辅导双刃剑”
· 工具:GROW模型在技术攻关中的应用(如“如何在两周内优化算法性能”);
· 案例:某芯片公司导师通过“代码重构沙盒”帮助新人突破思维定式。
3.2 用技术语言传递管理意图
· 工具:需求优先级矩阵(技术价值/业务价值/实现难度);
· 演练:将“提高系统稳定性”转化为开发者可执行的“SLA指标拆解”。
3.3 批评技术的艺术
· 工具:技术改进反馈三明治法(肯定现有贡献-建议优化方向-提供资源支持);
· 案例:某开源社区通过“友好PR评论指南”提升新人提交代码积极性。
成果输出:《技术GROW辅导记录表》《需求优先级决策矩阵》
模块四:激活梦想——用技术理想驱动组织进化
4.1 4D职业探索在通讯互联网行业的落地
· 工具:技术岗位兴趣测评(前端/后端/算法/运维)与企业技术路线图对照;
· 案例:某云服务商通过“技术专家-产品经理”双轨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4.2 重构工作的“技术意义感”
· 工具:工作重塑技术版四象限(代码自由度/技术挑战性/行业影响力/协作愉悦度);
· 演练:为“测试工程师”岗位设计“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者”角色标签。
4.3 构建技术人的“游戏化职业生涯”
· 工具:技术能力成长树(从“代码贡献者”到“开源布道师”);
· 案例:某区块链公司通过“链上成就徽章系统”将代码提交量提升3倍。
成果输出:《技术人才4D发展路径图》《技术岗位意义重塑方案》
模块五:实战沙盘与文化落地
5.1 通讯互联网管理危机沙盘推演
· 任务:分组解决“技术团队抵制新监控系统上线”事件(需求分析-文化宣导-激励设计)。
5.2 技术领导者的“价值观翻译”
· 机制:“技术-业务”对齐工作坊(用用户故事地图呈现技术方案价值);
· 成果输出:《个人技术领导力改进计划》《团队技术文化宣言》。
课程设计亮点
1. 深度行业适配:所有案例均来自互联网大厂、AI初创企业、开源社区等典型通讯互联网场景;
2. 技术工具融合:将Jira、GitHub、Scrum看板等工具嵌入管理方法论;
3. 双向赋能思维:强调管理者需同步提升“技术敏感度”与“人性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