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在Z世代(95后)成为职场主力军的背景下,新生代员工的管理面临价值冲突(如追求意义感 vs 企业短期绩效)、代际认知鸿沟(如数字化原住民的工作习惯差异)、组织黏性下降(如“秒辞”现象频发)等挑战。本课程通过“心理洞察-关系构建-能力赋能-愿景激发”四步法,帮助管理者掌握新生代员工的底层逻辑与行为模式,实现从“控制导向”到“价值共创”的管理转型。
课程收益
1. 方法论掌握:运用盖洛普Q12测评诊断员工敬业度、4D未来探索模型设计职业发展路径;
2. 能力提升:构建同理心沟通框架、掌握非职权影响力技巧、设计个性化成长计划;
3. 行为改变:通过角色扮演打破管理者“经验主义”思维,建立“双向赋能”的新型领导关系;
4. 文化塑造:推动组织从“管控型”向“参与式”“游戏化”文化转型。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企业管理者、部门负责人、团队主管
课程特色
· 理论深度:整合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管理学(情境领导理论)、组织行为学(U型理论)的核心洞见;
· 工具闭环:覆盖测评诊断(Q12)、沟通工具(非暴力沟通四步法)、辅导模型(GROW+ORID反思法)、激励机制(游戏化积分系统);
· 场景全覆盖:涵盖招聘面试、绩效反馈、职业规划、团队冲突等高频管理场景。
课程大纲:
模块一:知彼解己——穿透代际差异的底层逻辑
1.1 新生代员工的“需求密码”
· 测评工具:盖洛普Q12敬业度测评解析(聚焦“员工优势发挥”“成长机会”“认可反馈”三大核心维度);
· 案例:某互联网企业通过离职面谈发现,80%的Z世代员工因“缺乏职业意义感”主动离职。
1.2 代际认知差异的冰山图谱
· 工具:代际价值观对比矩阵(稳定性 vs 变革性/独立性 vs 团队归属);
· 演练:分组分析“95后员工拒绝加班”事件的真实动机(表面抗拒 vs 深层价值冲突)。
1.3 建立信任的“破冰三板斧”
· 工具:非暴力沟通四步法(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 案例:某零售企业主管通过“周五咖啡闲聊会”化解与新员工的隔阂。
成果输出:《新生代员工需求调研报告》《非暴力沟通话术清单》
模块二:善解人意——构建人性化管理的底层操作系统
2.1 人性化管理的两大铁律
· 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职场中的适配(从“生存需求”到“自我实现”);
· 案例:某科技公司取消考勤制度后,研发效率反而提升25%。
2.2 新生代员工的“隐形痛点”
· 工具:员工情绪压力源雷达图(薪酬福利/人际关系/工作内容/发展空间);
· 演练:设计“如何回应‘这份工作没有未来’的抱怨”。
2.3 尊重人性的管理创新实践
· 工具:OKR目标协商五步法(提案-讨论-共识-承诺-复盘);
· 案例:某快消企业通过“项目制+弹性奖金”激活年轻团队创造力。
成果输出:《员工情绪管理手册》《OKR目标协商流程图》
模块三:言传身教——从“权威式”到“教练式”的范式转移
3.1 辅导者的核心能力模型
· 工具:GROW模型应用(目标设定-现状分析-方案选择-行动计划);
· 案例:某制造业导师通过“小目标拆解法”帮助新人三个月内独立承担项目。
3.2 非职权影响力的四大杠杆
· 工具:影响力金字塔(专业权威/人际联结/信息共享/人格魅力);
· 演练:模拟“新员工拒绝接受老员工指导”的场景应对。
3.3 批判性反馈的艺术
· 工具:三明治反馈法(肯定+建议+鼓励);
· 案例:某银行通过“月度改进之星评选”替代传统批评机制。
成果输出:《GROW辅导记录表》《非职权影响力行动清单》
模块四:激活梦想——用未来牵引当下的行动力
4.1 4D未来探索模型
· 工具:职业兴趣测评(霍兰德代码)+企业战略地图解码;
· 案例:某咨询公司为员工定制“职业发展双通道”(专业深耕 vs 管理晋升)。
4.2 设计“意义感”的工作场景
· 工具:工作重塑四象限(重要性/自主性/胜任力/关联性);
· 演练:为“数据录入员”岗位重新定义价值主张。
4.3 游戏化激励机制设计
· 工具:积分勋章系统搭建(任务积分/协作积分/创新积分);
· 案例:某电商平台通过“闯关晋级赛”将客服转化率提升40%。
成果输出:《4D职业发展路径图》《游戏化激励方案设计模板》
模块五:实战沙盘与文化落地
5.1 全天知识串联
· 任务:分组完成“00后实习生集体抗议加班”危机沙盘推演(需求诊断-方案制定-文化宣导)。
5.2 行动承诺与成果固化
· 机制:“管理者-新生代员工”角色互换剧场(体验式反思);
· 成果输出:《个人管理风格优化报告》《团队文化改进提案》。
课程设计亮点
1. 双视角融合:既覆盖新生代员工的心理需求,也提供管理者自我升级的工具;
2. 行业通用性:案例涵盖互联网、制造、金融、零售四大领域,适配不同行业背景;
3. 行为改变闭环:从测评诊断到行动计划形成完整链路,确保学习成果可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