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中胚层在动物进化上有何意义?

中胚层出现的进化意义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展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parenchyma)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中胚层在动物进化上有何意义?

中胚层出现的进化意义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展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 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 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parenchyma)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基因的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的对生物进化有何帮助?

一方面DNA的半保留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半保留复制又使生物产生多样性,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进化史上最早合成的酶是什么

如图进化史上最早合成的酶是ATP合成酶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体中的基因的数量是怎样增加的,为什么会增加?

进化过程中,群体中某些个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而若这些变异更能适应外界环境,这些特异基因个体就可能保留下来,替代老基因群体,随着生物进化各种组织结构的复杂化,生物体内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也在复杂化。所以增加么

基因测序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吗

是的。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和特征,通过对不同物种的基因进行测序和比较,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和演化历程,基因测序可以提供关于物种间基因差异的详细信息,从而揭示物种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的目录

第一章 进化的分子基础.1.1 生命的进化树1.2 进化机制1.3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1.4 DNA序列的突变1.5 密码子使用频率第二章 氨基酸序列的进化演变2.1 氨基酸差异和不同氨基酸的比例2.2 泊松校正(PC)和厂距离2.3 自展法的方差和协方差2.4 氨基酸的替代矩阵2.5 突变率和替代率第三章 DNA序列的进化演变3.1 两个序列间的核苷酸差异3.2 核苷酸替代数的估计3.3 厂距离3.4 进化距离的数值估计3.5 核苷酸序列的对位排列3.6 进化距离估计中有关序列间隔的处理第四章 同义与非同义的核苷酸替代.4.1 进化通径方法4.2 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的方法4.3 密码子3个不同位置的核苷酸替代4.4 用于密码子替代模型的似然法第五章 系统发育树5.1 系统发育树的种类5.2 拓扑差异5.3 构树方法第六章 系统发育推断:距离法6.1 UPGMA6.2 最小二乘(LS)法6.3 最小进化(ME)法6.4 邻接(NJ)法6.5 用于系统发育重建的距离测度第七章 系统发育推断:最大简约法7.1 寻找最大简约(MP)系统树7.2 MP树的搜索策略7.3 一致树7.4 分支长度的估计7.5 力口权简约法7.6 用于蛋白质数据的MP法7.7 共享的遗传特征第八章 系统发育推断:最大似然法..8.1 ML法的计算过程8.2 核苷酸替代模型8.3 蛋白质似然法0.4 ML方法的理论基础8.5 给定拓扑结构的参数估计第九章 系统树的精确性和统计检验9.1 最优原理和拓扑结构误差9.2 内部分支检验9.3 自展检验9.4 拓扑结构差异的检验9.5 不同树树方法的优缺点第十章 分子钟与线性树10.1 分子钟假说10.2 相对速率检验10.3 系统发育检验10.4 线性构第十一章 祖先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11.1 祖先序列推断:简约法11.2 祖先序列推断:贝叶斯方法11.3 祖先分支中的同义与非同义替代11.4 趋伺进化和平行进化第十二章 遗传多态性和进化12.1 遗传多态性的进化意义12.2 等位基因频率数据的分析12.3 再分群体中的遗传变异12.4 多个基因座位的遗传变异12.5 DNA多态性12.6 检测自然选择的统计检验第十三章 用遗传标记构建群体树13.1 等位基因频率数据的遗传距离13.2 限制性酶的DNA序列分析13.3 RAPD数据分析第十四章 展望14.1 统计方法14.2 基因组计划14.3 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参考文献附录...

基因组大小与物种进化等级高低间有什么规律?

基因组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程度是否有关系基因组大小(size of genome)是指单倍体细胞核中的所含的DNA的总量.在可以进行基因组测序之前,生物学家是用质量来衡量不同生物之间基因组的大小.通常使用的单位为pg(10e-12),这个值简称为C-value.通过简单的换算就可以知道大概的碱基的数量.不过,对于已经测序的基因组,直接数数就可以了,如 vihole所述.不过对于目前测序的基因组还是很少,估计在1千左右,而现存物种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也有200万种(Ref 1),因此C-value在估计基因含量和生物复杂度方面还是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单细胞生物是怎样进化成多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的问题,有很多推测,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群体学说 1.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最早的祖先是由类似团藻的球形群体,一面内陷形成多细胞动物的祖先。这样的祖先,因为和原肠胚很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所以赫克尔称之为原肠虫。 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该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的祖先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的群体,后来个别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内胚层,结果就形成为二胚层的动物,起初为实心的,后来才逐渐地形成消化腔,所以梅契尼柯夫便把这种假想的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叫做吞噬虫。 3.Barnes(1987)认为,团藻样动物虽被作为鞭毛虫群体祖先的原型,但是这些具有似植物细胞的自养有机体不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超微结构的证据表明,领鞭毛虫类原生动物更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领鞭毛虫有些是单体的,有些是群体的。 (二)合胞体学说 这一学说主要是由 Hadzi(1953)和 Harsan(1977)提出的,认为多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对该学说,持反对意见者较多。 (三)共生学说 该学说认为不同种的原生生物共生在一起,发属成为多细胞动物。但对于不同遗传基础的单细胞生物如何聚在一起形成能繁殖的多细胞动物?在遗传学上难以解释。

单细胞生物如何进化成多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的问题,有很多推测,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群体学说 1.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最早的祖先是由类似团藻的球形群体,一面内陷形成多细胞动物的祖先。这样的祖先,因为和原肠胚很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所以赫克尔称之为原肠虫。 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该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的祖先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的群体,后来个别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内胚层,结果就形成为二胚层的动物,起初为实心的,后来才逐渐地形成消化腔,所以梅契尼柯夫便把这种假想的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叫做吞噬虫。 3.Barnes(1987)认为,团藻样动物虽被作为鞭毛虫群体祖先的原型,但是这些具有似植物细胞的自养有机体不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超微结构的证据表明,领鞭毛虫类原生动物更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领鞭毛虫有些是单体的,有些是群体的。 (二)合胞体学说 这一学说主要是由 Hadzi(1953)和 Harsan(1977)提出的,认为多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对该学说,持反对意见者较多。 (三)共生学说 该学说认为不同种的原生生物共生在一起,发属成为多细胞动物。但对于不同遗传基础的单细胞生物如何聚在一起形成能繁殖的多细胞动物?在遗传学上难以解释。

为什么单细胞生物会“进化”为多细胞生物?

我个人认为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发展是一种进步。1.单细胞生物由于结构简单,遇到不利环境只能采取消极的躲避,所以往往无法经受环境的考验而死亡;2.单细胞生物之所以采用分裂这种繁殖方式,是与环境适应的结果。应该这样理解,正因为单细胞生物受环境影响大,并且不利的环境能使其大量死亡,所以才通过繁殖速度快来实现种族的延续;3.多细胞生物,随着结构逐渐复杂,不仅能适应环境,并且能通过影响环境使得种族的延续更容易实现,虽然繁殖方式复杂,繁殖速度相对单细胞生物慢,但是确保了后代的存活率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单细胞生物是怎样进化成多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的问题,有很多推测,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群体学说 1.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最早的祖先是由类似团藻的球形群体,一面内陷形成多细胞动物的祖先.这样的祖先,因为和原肠胚很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所以赫克尔称之为原肠虫. 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该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的祖先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的群体,后来个别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内胚层,结果就形成为二胚层的动物,起初为实心的,后来才逐渐地形成消化腔,所以梅契尼柯夫便把这种假想的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叫做吞噬虫. 3.Barnes(1987)认为,团藻样动物虽被作为鞭毛虫群体祖先的原型,但是这些具有似植物细胞的自养有机体不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超微结构的证据表明,领鞭毛虫类原生动物更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领鞭毛虫有些是单体的,有些是群体的. (二)合胞体学说 这一学说主要是由 Hadzi(1953)和 Harsan(1977)提出的,认为多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对该学说,持反对意见者较多. (三)共生学说 该学说认为不同种的原生生物共生在一起,发属成为多细胞动物.但对于不同遗传基础的单细胞生物如何聚在一起形成能繁殖的多细胞动物?在遗传学上难以解释.

多细胞生物的进化历史

曾经被认为是最早的多细胞生物是12亿年前中元古代延展纪时期的一种红藻Bangiomorpha pubescens的化石。多细胞生物必须解决从一个生殖细胞来产生整个生物的问题,来完成繁殖的任务。发育生物学是研究这个过程的学科。一般认为在延展纪出现的单细胞生物有性生殖是多细胞生物出现的前提条件。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假如丧失其规则发展的控制其生长的功能会导致癌症。但是2010年的一组新发现的古老生物化石将地球上最早的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时间提前。由法国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2010年7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称,他们对来自加蓬的化石的最新研究发现,多细胞生物起源于21亿年前。研究团队由法国普瓦捷大学的阿伯德拉扎克·阿尔巴尼教授领导。据研究人员介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迹象出现于35亿年前,是现存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群。然而,生命的多样化过程实际上发生于距今35亿年到6亿年前的元古代,在此期间出现了真核生物,它们与原核生物的最大不同是拥有细胞核,而且具有更复杂的组织和新陈代谢形式。不过,此前科学家很少发现中元古代(距今16亿年至10亿年前)之前多细胞生物存在的证据。研究团队于2008年在加蓬的弗朗斯维尔意外发现了250多个保存完好的生物化石,并对其中100多个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科学家对其周围沉积物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已有21亿年的历史,是地球上目前已知最早出现的多细胞体。据了解这些最早的多细胞生命体化石呈扁圆盘状,直径约为5英寸(12.7厘米),有扇贝状外缘和辐射状条纹——并不能归属于任何复杂单细胞生物或早期动物的范畴。  不过从任何一方面来看,这种古老生命体都标志着其跨越了一个重要的演化门槛,并且显示这一过渡是由于地球大气的显著变化诱发的。法国普瓦提埃大学(University of Poitiers)的古生物学家阿德拉扎克·阿尔巴尼(Abderrazak El Albani)说,“很明显,多细胞体的出现和氧气浓度的增加有关”。单细胞生物大约出现于34亿年前的“原始汤”(primordial soup),主要以原核生物形式存在,原核生物是一种无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包括细菌和蓝细菌。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各种生物以爆炸性的速度涌现,这种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单细胞生物出现之后又经过了14亿年才出现了最早的多细胞生命体——卷曲藻(Grypania)。卷曲藻可能是一个菌落,或者一种真核生物——其包裹在细胞膜内的细胞功能已经出现分化的生物体。无论卷曲藻属于何种类型,它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已知仅有的几类复杂生命体的案例。  此次新发现的化石使卷曲藻不再显得那么孤独,目前这种新发现的物种还没有命名。它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年代。卷曲藻生活在今天美国北部地区,而这一新发现化石的物种生活在加蓬。这一发现增加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多细胞生命体可能是一种趋势,而非是一种偶然,它同时还暗示了演化出复杂生命形式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何时演化出这样的生命形式。

进化是什么意思

进化,又称演化,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它是环境对物种进行优胜劣汰的结果。

人类进化的趋势是什么?

这世界越来越文明 越来越离兽性远 人越来越象个人 人的言行越来越合理

演化与进化的区别

演化与进化没有区别。进化,又称演化(evolution),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所谓性状是指基因的表现,在繁殖过程中,基因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原本中文对“evolution”这个字有两种翻译。“进化”一词是来自日语(日制汉语)。而严复则是最早反对使用“进化”的人之一,后人在《天演论》书尾的名词表中写到:“evolution一词,严氏译为天演,近人撰述多以进化二字当之。赫胥黎于本书导言中实尝有一节,立evolution之界说;谓为初指进化而言,继则兼包退化之义。严氏于此节略而未译,然其用天演两字,固守赫氏之说也”。也就是说,严复主张以“天演”取代“进化”。扩展资料:微观演化与宏观演化演化可以依据时间长短与差异程度,分成“微观演化”(微演化)与“宏观演化”(广演化)。微观演化指几个世代中,基因频率小范围的变化,例如现今世界各地人类的差异。宏观演化指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例如人类与灭绝祖先的关系。宏观演化的历史,包括生物群在化石纪录中突然出现突然丢失的环节、物种长期停滞不变等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延续时间5370万年左右的寒武纪地层中保存大量化石的现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化百度百科-演化

进化的动物有哪些

进化的动物有臭虫、科迪亚克棕熊、狗、蜥蜴。1、臭虫:进化得可以抵抗农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发现,纽约的臭虫数量增加了250倍,它比佛罗里达州的臭虫更能够抵抗农药。这是因为它们控制神经细胞弹性的基因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它们会产生较高水平的酶从而清除毒素。2、科迪亚克棕熊:变得越来越小科迪亚克棕熊有时也叫阿拉斯加棕熊,是如今现存的最大的熊类之一,已知地球上最大的科迪亚克棕熊体重超过了680公斤,事实上,它如今的体型要比过去更小许多。1990年,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在道格拉斯·查德威克的撰文中指出,科迪亚克棕熊的平均体型在逐年缩小。科迪亚克棕熊原产于阿拉斯加的一些偏远岛屿,那么造成如今它们体型变小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造成它们如此进化的原因显然就在于人类,特别是猎人。猎人们更多的猎杀了体型更大的棕熊,而留下较小的棕熊。留下的棕熊通常拥有更为小型化的基因。这也导致其后代的体型也越来越小。3、狗:大量人工培育不同种类狗可能是受到人类直接干预的最著名的例子了,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有大量的狗狗品种都是人类培育的。它们曾经是可以长到1.8米长,重达54公斤的狼,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控制着其繁殖的要素,培育出许多适用于不同领域的犬种。数百年来,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犬种。以前,大多数培育的犬种都有特定的用途,最初的贵宾甚至拥有强悍的嘴巴,可以用来帮助打猎;18世纪的时候,甚至还有耐力超强可以跟随马车奔跑的斑点狗,而这是财富的象征;而斗牛犬的出现则是为了帮助农场主控制牲畜。随着对狗的劳动力的依赖的下降,以陪伴人类,供人类娱乐为主要目的犬种开始大量出现。例如,吉娃娃和博美以其特别小巧的身材出现。但是这样的培育也为犬类带来了许多健康问题。4、蜥蜴:腿变长,脚的附着能力变强与狗不同,所有的动物都需要数百年的时间才能够慢慢进化,像蜥蜴这样的动物的适应力要相对更强许多。它们繁殖的速率也可以做到很快,因此进化的速度也会更快,在30至40年的时间里,它们就可以完成100代的繁殖。

进化的本质

“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又称演化,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进化的中心观点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所谓性状是指基因的表现,在繁殖过程中,基因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新性状又会因物种迁徙或是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而随着基因在种群中传递。当这些遗传变异受到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或随机的遗传漂变影响,在种群中变得较为普遍或不再稀有时,就表示发生了进化。

进化的动物有哪些?

恐龙、始祖鸟、、翼龙、鸟类、蝙蝠、鱼、蝾螈、龟、鸡、猪、牛、兔、蜥蜴、大象,猩猩等等。

人类进化的5个标志?

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二)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三)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四)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什么是进化?

进化是指同一种生物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 自身经过长期的适应外界生存条件而产生外观和机能 机体上的变化从而更能适应当地的生存条件.也可称适应性变化.比如巨龟之岛.达尔文25岁来到巨龟岛进行生物研究和采集标本.由于时间短没有发现岛上象龟的秘密.如果他发现了 进化论出版时间将要改写了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讲讲巨龟岛的秘密.巨龟岛分几个岛屿 距离相差不远.由于没有象龟天敌.象龟长的很大.其中有一个岛上长满灌木丛 另一个岛上却只有仙人掌.在长满灌木丛岛上的象龟 龟壳圆滑矮平 这是因为他们食物在地上.经常要穿越灌木丛的原因.而仙人掌岛上的象龟龟壳.头部向上翻翘 这是因为地面上没有食物他们吃仙人掌的花 这样的龟壳有利于抬头吃到仙人掌的花.这就说明同样是象龟.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生长的方向也不相同.出现了两种结果.这就是进化结果.(详情请看动物世界巨龟之岛)

演化与进化

  演化与进化,基本算是两码事。   演化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保证能活下来,作为种群的活下来,和作为个体的活下来。   但进化这个说法确实带有明显的方向性的,那就是:进。谓之进步者,总归是在某个标杆下比原来更“好”的。   中国由于历史传统,总喜欢说“进化论”这个极端错误的说法,而不是其本来的“演化论”。大概中国人都希望能活得比过去好吧,只不过每每持之此类想法的,都会往北辙走去。   当然,这篇东西并不打算就这两个生物源的名词做过多的纠结,而是打算讨论这么一个问题——  最开始让我想到这个话题的,是前天我坐出租去Lab威士忌酒吧的路中。   他们家的威士忌真的很不错,虽然我谈不上懂酒的人,当然也不算贪杯之人,但我还是觉得这个酒很不错。   嗯,跑题了。   出租里,司机放着广播。   广播里,主持人在谈一个新的产品,好像叫驾驶宝还是什么的,就是在方向盘的中间有一个黏性挂槽,你可以把手机放在上面,这样就不用用手拿手机了,直接就可以看到手机上的东西,很方便。   这个东西的另一个昵称,叫做司机杀手。   因为他让司机看手机更方便了,于是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司机就会花更多心思在看手机的信息上,可以更方便的开车刷微博。总之,司机会更容易分心,于是也就更容易发生事故。   发生事故也就算了,更因为它的所在位置是在方向盘的中央,而那里正好就是安全气囊弹出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当安全气囊弹出的时候,手机和这个驾驶宝会一起被弹出——于是,你懂的,高速撞击下,你本来是被安全气囊缓冲了一下,现在是被安全气囊弹出的手里剑刺了一下,光荣牺牲。   此谓之司机杀手。   这东西中,杀人的部分暂且不管,我比较在意的是:它在让司机使用手机更方便的同时,却也提高了危险系数。   让我们构思这么一个场景,新一代的驾驶宝不是被安置在安全气囊的位置,而是,比如说,GoogleGlass这样的存在。我们只要瞳孔聚焦调整到近距离,GG就自动被激活,开始在视网膜上显示信息,然后根据你眼球的运动测算出视点位置,进行操作。全程不需要手的参与,只需要动动眼球和视点,那该多方便啊。   这样的GG显然不会化身为安全气囊牌手里剑,所以不会成为司机杀手那么直观的存在。   可,它真的安全吗?   它让司机可以更方便地出神,更简单地开小差,更便捷地魂游四海,那么开车还会安全么?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何谷歌推出GG的同时也在推出无人驾驶汽车——因为如果人的注意力都在GG提供的“完美在线”(我的SF小说里的一个术语)上,那开车自然就有不上心的时候,于是就容易出问题,而此时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就弥补了这个缺陷。   当然,我这里不是在为谷歌做广告,而是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高科技在带来更方便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是否也在另外的方面降低危险出现的机会成本。  与之相对的,是最近在看的《设计中的设计》中有提到建筑家坂茂设计的一款四角形卫生纸桶。   寻常的卫生纸卷筒都是圆柱形的,很方便滚动,于是取纸方便。坂茂的四角形卫生纸卷筒,顾名思义,就是四角形的,所以滚动不方便(我们这里不考虑恒宽曲线比如罗勒斯三角形),取纸也就存在一定的障碍。   那么,建筑家坂茂为何要标新立异地设计这种不方便的设计呢?   因为这个设计的主题就是“环保”,就是“节约使用木材”——而,不方便的卫生纸卷筒,就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让使用者不再肆意使用卫生纸,而是有一定的节约,而这种节约正是不方便所带来的。   换言之,通过适当地增加使用难度和使用门槛,故意将设计从大众主流所预期的“方便”之道上拉回,比使用该物更重要的“环保”之立意得以彰显。  如果我们比较驾驶宝和四角卷筒,我们就会发现,前者在“更方便”的进化道路上撒丫子狂奔,而后者则背道而驰地向“更不方便”的叛逆之路上挺进。   可,你如果让我说谁更“好”,那我的选择恐怕是后者,那个更不方便的东西。   终于,我们引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科技到底是应该无止尽地满足我们对“便捷生活”的血盆大口,还是应该在恰当的程度上进行截断,甚至倒回?   以退为进的说辞当然不是第一天被提出。   余则成还说过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呢。   在老文 《怎么样的环境,与怎么样的人》 中,我提出了一个不算新的观点,那就是人与环境是协同演化的。   或者,更进一步可以说,一个演化系统与其所处的可变的外部环境是协同演化的。   这种协同演化的一个趋势,就是个体越来越趋向于环境所给出的状态,而环境也越来越趋向于个体所要求的状态。双方相互妥协,并最终向一个双方都可达到的稳定态演化。   这个过程中所遵守的,就和物理上所最常见的一样,就是从高能态向低能态演化,也就是俗语所云的“水往低处流”。   更方便的状态,就是人所要付出的劳力更少的状态,从而也就是更低能的状态,从而也就是在没有外加影响的情况下,整个系统最终将演化到的状态。   正所谓, 科技的革新是为了更好的偷懒 。   所有科技的出现,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为了将人类往更懒惰的方向推送。   这个过程中,演化的个体就是每个人,而演化的环境就是科技以及社会伦理和舆论所构造出的整体。   个体希望生活更方便,社会舆论也将更方便作为科技演化的方向来宣扬,科技本身自然也就朝着能让人更方便地生活的方向去演化了。   于是,最终的结果就是,在《Wall·E》中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每个人都躺在一张全自动多功能高科技躺椅里,不再运动,不再工作,只需要不停享乐,最终演化为一头头肥猪,就好了。    人类用了千万年的时间来演化,但最终却似乎只是为了在最后的千年里让自己演化成一头离开科技什么都不能做的肥猪。   嗯,这么说不免是有失偏颇的,但大概就是如此了吧。   你看,核心就是: 科技是否应该无限制地帮助人类将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物理上有一个术语,叫做截断。   当然,这个术语的出现本身是一种无奈——我们发现随着所计算尺度的越来越小或者所计算能级的越来越高,我们的计算结果会变得发散。   因此,我们人为规定了,在计算中,一定尺度以下或者一定能级以上我们就不算了——这个人为规定的尺度就叫做截断,而这整个计算过程就是传说中的正规化。   我们在一定程度之上就会人为喊停,这个做法是强制性的,而且我们相信背后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在凝聚态中这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这个尺度一下的物质不再是理论所假设的连续性的,而需要考虑更底层的基本物理内容:粒子构成的。   这种截断的思路当然并不只是物理中才有的。   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人为设置一条红线,一旦你踩上了这条红线,就要被人为地截断。   科技与人类的协同演化,理论上也应该设置这样一条截断能标。   当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就不能再为了人类的方便而演化了,应该设置适当的GAP,让人可以不用无限制地沉沦到便捷之狱中。   但,理论上是如此,实际上来说却很难做到,因为在这个协同演化的体系中,人毕竟是演化的主体。   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所以也是懒惰的,一切勤奋都是为了更好地偷懒——人类这个大基数中的少数异端我们自然可以忽略掉。   因此,如果有两款设备,一个让你只需要想一想就能做到想做的任何事,另一个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做一点体力上你的付出,你会选哪个?   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一个。   现在站在商家的角度,这样两款设备,如果造价相等,那么你会选择大力销售哪一个?   绝大部分商家都会选择第一个。   所以,事情就明朗了——更懒惰的需求是人类生活的刚需,人为设计的操作门槛,大部分人类是不会买账的。   也因此,当我们站在整个社会大系宗的角度来看的时候,“无限制的便捷”这个模因与“有一定门槛的便捷”这个模因相比,前者具有的选择压力更小,因此更容易留存下来。   最终,如果不存在某种人为的强制性操作来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选择一定门槛的编辑而非无限制的便捷,那么无限制的便捷将最终彻底横扫有门槛的便捷,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系宗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模因。   从这点来考虑的话,如果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强制机构来规范科技演化的截断线,那么人类最终变成肥猪几乎就是已成定局的事。   而且,从生物出现的一开始似乎就已经写进了基因里。   同时,也写进了整个地球的模因里。  想想这样的未来,就让人感觉——   这头烤乳猪几钱一斤啊?

什么是进化?

谈到进化论,我们必定会想到达尔文。正是达尔文根据自己20多年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机制的生物进化体系。从此,进化的思想开始照亮了生物学的未来之路。现代综合进化论的重要开创者杜布赞斯基说:Nothing in biology make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没有进化论的思想指导,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发展并形成学科的综合。进化论就像是指南针,引领生物学在科学的海洋里面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理解进化论我们才能理解生命的历史。今天,进化论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任何一个科学思想传播到公众中去的时候都难免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味儿。即便是我们的教师也未必能坚守住进化论的精髓思想或者对其解释含混不清,生物系的大学生恐怕也难以胜任这一任务,因为很少有学校会将进化论作为正儿八经的一门课程来对待。这是对进化论的忽视和轻视。将进化论理解为从猴子到人的过程是多么的肤浅和悲哀。将进化论引申到其它学科领域做出机械性的判定也是对进化论的误用。进化论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达尔文将他的进化思想描述为:"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指世系在代际间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生物随着时间在发生变化。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包括四个观点:1、物种是可变的。这一点不解释,毋庸置疑3、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还有其他一些机制也是推动进化的动力,比如中性选择。4、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渐变的。有些人对是不是所有的生命进化过程都是渐变的尚存疑问。进化理论包括四个主要部分的内容:1、种群遗传学是进化论的基础理论。如果我们知道哪一个生命的属性是由遗传控制的,种群遗传学就可以直接拿来用4、大尺度的进化事件。化石记录是检验大范围时间尺度进化事件的主要证据,这样的进化事件都是发生在以百万亿万年计的地质时间尺度的。生物进化从时间尺度上划分可以说包括两个层次:微进化和宏进化。微进化指的是生物群体中基因频率在代际间的变化;宏进化指的是从一个共同祖先经历很多代之后衍生出不同种类的后代的变化,即产生新种或者新类型。生物进化的核心思想是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具有一个共同祖先,打个比方就像是你和你的堂兄弟姐妹是同一个祖母一样。生物通过代际间的不断的遗传修饰,从一个共同祖先衍生出了惊人的生物多样性,看看你周围各种各样的生命以及纷繁复杂的化石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这可真是天下生命是一家啊,当然关系可能比较久远。想想你居然在N年前和大肠杆菌是一家,而现在你的这位亲戚生活在你的肠道里。进化论告诉我们所有不同的生命都是生命演化中的一个世系。我们可以说人类跟大猩猩关系比较近,但不能说人类就是大猩猩变来的。就像是虽然你和你的堂兄弟长的比较像,你不能说自己就是他变化来的一样,你们的辈分一样,你们是同一个祖母。进化树表示的生物进化史:

生物进化的定义是什么?

对的生物进化是一个量变过程,指的是生物在漫长的时间内逐渐演变的和环境高度协调的一个过程。而物种形成是生物进化到达一定程度,种群之间的基因差异达到一个阈值,而发生的一个质变的过程。

生物进化的原理方法

生物进化 这个问题当你进入高中生物第二册的时候就会有一章的内容来给你解释了.不过,先从很科学的术语上给你一些资料吧,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 进化思想的发展古代人们在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关于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注意到生物机体的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朴素的生物进化思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他那个时代有关动物的知识的系统整理,把540种动物按性状的异同分为有血的和无血的两大群,每群之下又分为若干类。他进一步提出生物等级即生物阶梯的观念,认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即从植物一直到人逐渐变得完善起来的直线系列。中国战国时期汇集的《尔雅》一书记载了生物类型的变化;汉初的《淮南子》一书,不仅对动植物作了初步分类,而且提出各类生物是由其原始类型发展而来的。 近代科学诞生以前,进化思想发展缓慢,当时广为流行的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这种观点直到18世纪仍在生物学中占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是瑞典植物学家 C.von 林耐(1707~1778)。他所提出的分类系统虽然有助于揭示生物物种之间的历史联系,但他却把物种看作是上帝创造的不可改变的产物。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新的与物种不变相矛盾的事实。在大量事实的影响下,甚至象林耐这样坚定的神创论者,在晚年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杂交的结果能产生新种。和林耐的观点相反,法国学者G.L.L.布丰(1707~1788)相信物种是变化的,现代的动物是少数原始类型的后代。他把有机体与居住环境联系起来,认为气候、食物和人的驯养等因素可引起动物性状的变异。1809年,另一位法国学者J.-B.de拉马克(1744~1829)在其《动物学哲学》中,用环境作用的影响、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的遗传等原理解释生物进化过程,创立了第一个比较严整的进化理论。1859年C.R.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 19世纪80年代以来,以A.魏斯曼(1834~1914)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把种质论和自然选择学说相结合,丰富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T.杜布尚斯基(1906~1975)等人为代表的综合进化论综合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古生物学等学科的成就,进一步发展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60年代末,日本学者木村资生等人提出中性学说,又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进化的某些特征,补充、丰富了进化论。 进化的进步性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①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② 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③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当环境条件变化时,高度特化的生物类型往往由于不能适应而灭绝,如爱尔兰鹿,由于过分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终于灭绝。对寄生或固着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退化。如有一种深海寄生鱼,雄体寄生在雌体上,雄体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别膨大,以保证种族繁衍。 有些研究者对进化的进步性表示怀疑,认为进步性不是进化的基本特征,也不是进化的本质。科学研究证明,进化不全都引起进步,进化过程中也有退化,但从有机界总的进化过程看,进步性发展是进化的主流和本质。 进化的方式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即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 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与达尔文的主张相反,早期遗传学家如荷兰的H.de弗里斯等相信,新种可由大的不连续变异即突变直接产生,并把这种方式看作是进化变化的主要源泉,认为自然选择对生物的进化不起积极作用。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种。 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数码宝贝都是什么进化?进化,超进化,究极进化?还是什么

滚球兽必杀技是泡沫亚古兽必杀技是小型火焰暴龙兽必杀技超级火焰机械暴龙兽必杀技是究极破坏炮战斗暴龙兽必杀技是盖亚能量炮战斗龙卷风和加鲁鲁兽合体是米娜修斯受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什么?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扩展资料:生物进化差异性产生原因:多细胞生物既有时间上的分化,又有空间上的分化。在个体的细胞数目大量增加的同时,分化程度越来越复杂,细胞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而且同一个体的细胞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在细胞间出现功能分工,头与尾、背与腹、内与外等不同空间的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差别。胚胎发育不仅需要将分裂产生的细胞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特异的细胞类型, 同时,要将一些细胞组成功能和形态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最后形成一个具有表型特征个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进化

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四个阶段。人类进化是查尔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这一理论得到一些生物学家及考古学家的支持。和其它由进化理论发展出来的理论一样,这一理论同样面对很多挑战和难以解释的现象。现时生物学及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对现代人类的早期演化历程主要有两种理论,即单地起源说和多地起源说。扩展资料自然选择不仅是进化生物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同时也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关键因素。从进化的观点看,能够生存下来的个体不一定就是最适者,只有那些生存下来并留下众多后代的个体才是最适者。美国耶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教授斯特恩斯认为,现代人仍然无法摆脱自然选择的进程。当遗传突变出现时,生命特征随之改变。代际之间传承有益突变,使得相关特征在人群中越来越普遍,进化实时发生。基因技术革命让生物学家能对数十万人的遗传信息进行比较,进而探究自然选择进程。通过跟踪多代人特定突变的相对增加或减少,可推断出哪些进化特征正在蔓延或缩减。科学家正尝试利用基因排序和其他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人类是如何持续进化的。他们认为,人类正在获得新的基因,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类进化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类还在进化吗?

什么叫进化?

很多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对于生物进化的精确定义很困惑。当我们讨论进化的时候,把进化的存在与多种关于进化机制的具体理论区别开来是非常重要的。 一位最受人尊敬的进化生物学家是这样定义进化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进化仅仅是一种变化,并且随处可见;星系、语言和政治体制概莫能外。生物进化……是生物种群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超出了单一个体的寿命。个体发生不是进化,孤立的生命体不进化。种群中可通过遗传物质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变化被认为是进化。生物进化可能是细微或显著的;它包含了从一个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比例的一切微小变化(如决定血型的基因),到把最早的原生物(Protoorganism)变成蜗牛、蜜蜂、长颈鹿和蒲公英的延续变化。”—— Douglas. J. Futuyma,进化生物学,Sinauer Associates 1986 生物进化是针对种群而非个体而言的,变化必须被传递到下一代,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实际上,这意味着:进化是在一个种群中导致延续多代的可遗传变化的过程。这是对于进化的一个有效的科学定义;它可以用来区分进化与不是进化的类似变化。另外一个通用的对于进化的简短定义可以在很多教科书中找到:“事实上,进化可以精确定义为:一个基因库中任何等位基因频率从一代到下一代的变化。”——Helena Curtis 和 N. Sue Barnes,生物学(第五版),1989 Worth Publisher,p.974 不幸的是,在科学界以外,对于进化的通常定义是不同的。例如,在牛津简明科学词典中我们找到如下定义: “进化:现今的各种动植物由早期最原始的生命演变而来的渐进过程,据信该过程过去30亿年间一直在进行。” 对于一部科学辞典,这是不可宽恕的。这个定义不仅把原核生物、原生动物和真菌排除在外,而且它明确地包含了“渐进的过程”这个词,它本不应该属于这个定义。更重要的是,这个定义似乎更注重于进化的历史而不是进化本身。使用这个定义可以用来讨论进化是否发生,然而却不能把进化和其他过程区分开来。例如,在过去几百年中高加索人身高的增长是否是进化的一个例子?胡椒蛾种群中颜色的变化是否意味着进化?这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 标准辞典更加糟糕: “进化:……高等生物由低等生物逐渐演化而来的一种学说……”——钱伯斯辞典(Chambers) “进化:物种、生命体或者器官形态从原始到现代、从简单到特化的发展;种系发生学或个体发生学” ——韦氏辞典(Webster"s) 这些定义完全错了。不幸的是,非科学专业的人士往往带着这样的定义加入关于进化的讨论。

进步与进化

进化与进步,也是一字之差,但结果却相差很大。 进步,一般是个体,在某个阶段,比如自己,从小到大,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个阶段。但不同阶段的进步,只有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得适时表现出来,要不然,别人看不见。比如学生,会通过分数表现出来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一方面体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在同年级的名次来体现进步的程度。这些都是需要看得见的“分数”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很多时候,自我感觉进步很大,但与同学一比,就默不作声了。 在学校里,至少还有学校老师把成绩公布出,能让自己有个比较的参照,自己能知道自己的状态,可以确定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继续努力。 但踏入社会以后,就与学校里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走出学校后,很多人就陷入了迷茫。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啰嗦,不知道怎样规划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没有进步,就意味着止步不前。 止步不前就等于是更落后了,这个容易理解,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不进步,就是落后! 进步就一定会进化吗? 确实不一定! 进化才是实质性的进步! 但进化的难度一定是更大的。 而进化,也是个体,也是进步,同样需要经历这些阶段。 但不一样的是,不管你看得见,还是看不见,进化都在进行着。 再说直白一点,其实进化就是寻求纳什均衡。而均衡随时都有可能打破。这是个动态的、进化的均衡。 进步真的是让自己及别人看得见的,但进化却也是真的“润物细无声”,无声处,才可能有惊雷!

动物的进化是怎么回事?

各种动物都会因时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非常缓慢而渐进的过程,生物学上把动物的这个变化过程叫做进化。动物的进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直线前进的,而是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动物的每一次进化在生物史上都是一次飞跃,但动物的每一次进化的完成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经过漫长的自然作用会被保存在岩层中,我们把这些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叫做化石。化石是研究动物进化的主要证据。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9世纪50年代,通过长期的实地科学考察和对各地采集来的化石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于1859年发表了轰动世界的巨著《物种起源》。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说明物种是可变的,而且也正确地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问题。自然选择说认为生物在长期繁衍过程中,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而那些不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则会被淘汰灭绝掉。因此,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对此达尔文还认为自然界的生物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突然出现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人类并不是神和上帝创造的,是由一种远古时期的古猿进化而来的,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是生物进化论确立的标志,它开启了生物学的新篇章。恩格斯把达尔文学说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给予了达尔文很高的评价。

什么是生物进化?

生物逐渐演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地球上本来没有生命,大约在30亿年前,在一定条件下才开始形成原始生命。后来,由于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生物不断进化,直到今天。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万个物种。30亿年前出现的原始生命并不具细胞结构,后来才逐渐出现一些单细胞生物。这种生物在不断分化、发展中,其中一部分进化为植物,另一部分进化为动物,直到约300万前才出现了人类。目前,人类发现并作了记录的物种约200万种,其中动物150多万种,植物40多万种。但是,上述数字与实际存在的种数可能有很大差距。生物进化不仅表现在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也表现在构造趋于不断完善和与环境相适应上。生物进化的主要方向是前进的、向上的、日臻完善的。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协调。但是,在生物界中也有退化的类型,这是因某些特殊环境因素作用引起的,如一些体内寄生虫的感观退化,栖息在澳洲的一些鸟类由于长期不受猛兽的威胁而丧失飞翔能力,鼹鼠等穴居动物的视觉也由于用进废退规律的作用而退化。

生物如何进化

生物进化(或叫演化)的动力,来自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等。变异为进化提供材料,自然选择筛选合适的变异,淘汰不合适的。这个只是很笼统的原理。另外,进化在外部表现形式上(即地球的生命历史)呈现明显的进步性的规律,也就是书本上说的“由低等到高等,简答到复杂”的规律性,而不是随意的无规律的“演化”。现在很多人开始反对“进化”而提倡“演化”,因为他们认为,生命的进化没有表现出“由低等到高等,简答到复杂”的规律性(即所谓的进步性)。他们甚至认为,这种说法是恩格斯为了迎合他哲学思想而错误的理解了达尔文的观点。实际上,有一点生物学常识的人,都会发现,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存在非常明显的进步性,一句话归纳,主要表现在:繁盛的类群,总是那些比较年轻的类群,总是那些形态上离祖先比较远的类群。或者说,变化小的类群,其繁盛程度最后总是会被变化大的类群超过。生物总体上,向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的趋势发展,在现象上,体现为,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类群,出现最晚,却总是最繁荣的。例子很多:现存的种子植物中,被子植物是出现最晚(最年轻),离种子植物祖先差别最大,进化程度最高,且最繁盛的类群。而裸子植物相反。现存的维管植物中,种子植物是出现最晚,离维管植物祖先差别最大,进化程度最高,且最繁盛的类群。而蕨类相反。动物中也很明显:有翅昆虫,是昆虫中是出现最晚(最年轻),离昆虫的共同祖先差别最大,进化程度最高,且最繁盛的类群。而无翅昆虫相反。羊膜卵动物是陆生四足动物中是出现最晚(最年轻),离陆生四足动物的共同祖先差别最大,进化程度最高,且最繁盛的类群。而两栖类相反。更明显的例子:真核生物是生物中出现最晚(最年轻),离真核原核共同祖先差别最大,进化程度最高,且最繁盛的类群。而细菌相反(出现时间早的多,发展时间长的多,但是却没有真核生物繁荣,变化也比真核生物小得多)。总之,例子不胜枚举。

生物进化需要什么条件

进化的条件:1、环境,决定进化的方向;2、变异,生物有机会出现适应环境变化的特征;3、遗传,变异后的特征可以稳定的在后代中表达。其中环境是决定性因素。

生物进化的进化方式

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如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如寒武纪大爆发),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 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在进化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进化较为沉寂的时期,新种的化石很少;有时大量的物种化石集中出现在较短的地质年代,如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研究证据表明,寒武纪大约是从距今5.44亿年前至距今5.05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大约是在距今38亿年前出现的。在从38亿年前到6亿年前这长达32亿年的时间里,生物进化的速率是十分缓慢的。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出现在35亿年前。最早的真核生物可能出现在20亿年前,从那时直至距今6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几乎都是单细胞生物。从寒武纪开始,地球上突然出现种类繁多的多细胞动物,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也叫“寒武纪大爆炸”。 也称为间断平衡说。该学说认为化石的不连续性是历史的真实反映,这正说明生物的进化是不连续的,新物种是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的,然后是长时间的进化停滞,直到另一次快速的物种形成出现。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人类还能继续进化吗?如果要进化,进化的方向是怎样的?

像任何物种一样,人类无疑将继续进化,但进化的程度、规模和形式将与我们过去所知道的进化非常不同。这是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物种像我们今天这样有能力驾驭外来物,特别是技术。让我们从进化的基本构件开始,即物种通过有选择地继承适应环境压力的形状而生存和繁荣的想法。那些不适应的,或者那些适应了但没有继承其形状的,被环境淘汰了。这一基本原则不仅适用于动物和植物,也适用于史前人类,例如我们直立行走的能力,以及执行语言等基本任务的能力。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化速度越来越慢,因为他们发展了越来越多的技能,可以用来应对环境的压力。例如,当我们没有猎取足够的食物时,我们发展了农业,而且农业的产量越来越高,人们不再需要担心基本的生存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形态的进化空间就越来越小。现代科学技术出现后,这种情况越来越突出。而随着生产力的丰富,人类正在有意识地努力克服对技术的单纯依赖。比如说,如果所有或大多数人每天都要码字、种地、敲键盘的人超过十小时,那么人体的手指、腰部等就会逐渐适应这种情况,几代人可能真的会像通俗动画片一样,再像黑猩猩一样向人弯曲了。幸运的是,我们社会的富裕让码农也能拿出相当多的时间来健身和运动;我们的社会也不断创造出各种职业和技术,让很多人远离了键盘(讽刺的是,全国各地的手机使用虽然有些低能,却让很多人摆脱了对键盘的依赖)。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进化的特征是什么?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①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②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③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进化的定义

进化 (Evolution)进化是指一个族群的基因库为了回应环境压力、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而逐渐(经过好几百万年)产生改变的过程。所有的生命形式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19世纪后用于生物学,专指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又称作演化。evolution这一词来自拉丁文evolutio,表示展开或把一个卷紧的卷松开的意思。 历史中 达尔文把以前的生物变化思想的发展 归跟于关于万物互相转化和演变的自然观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八卦说,把自然界还原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基本现象,并试图用“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世界复杂变化的规律。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世纪)认为生命最初由海中软泥产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经过蜕变(类似昆虫幼虫的蜕皮)而变为陆地生物。 具体可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8970.htm狠详细的哦。

如何理解进化?

  一. 想明白什么是进化 首先要看进化的定义:  定义1:生物的演化过程。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其遗传结构发生改变,并产生相应的表型和功能。  定义2:在选择压力下,生物群体的遗传组成随时间而发生优胜劣汰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使生物适应其生存环境。  自然界的进化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能使有利于生存与繁殖的遗传性状变得更为普遍,并使有害的性状变得更稀有。这是因为带有较有利性状的个体,能将相同的性状转移到更多的后代。经过了许多世代之后,性状产生了连续、微小且随机的变化,自然选择则挑出了最适合所处环境的变异,使适应得以发生。相对而言,遗传漂变会使性状在种群中的所占比例产生一些随机的变化,来自一些使个体能够成功繁殖的偶然因素。  二. 一个小孩到成年人长大算进化吗?  这不应该算进化.这只能算成长的第一个阶段————长大或长成。  人都是从小长到大的.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并不存在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其遗传结构发生改变,并产生相应的表型和功能.所以不能算进化.  三. 蠢货变人才算进化吗?(比如一生出来很蠢,通过后天的努力变成人才)  这应该算成长的第二个阶段————向成熟的阶段发展  成长中,我们会学会感恩、会学会团结、学会自立......会学会很多很多;我们也会认识:真、假、善、恶、美、丑。 成长是有坎坷的.哪会有人没有磕磕绊绊。经历的越多,成长的越快。所以一个人从蠢货变人才.只能说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经历使他学会了很多东西.这应该算成熟了.当然有些人一辈子也不会成熟.永远都不会成长.这是因人而异的.

进化是什么意思

进化,又称演化,是指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所谓性状是指基因的表现,在繁殖过程中,基因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新性状又会因物种迁徙或是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而随着基因在种群中传递。当这些遗传变异受到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或随机的遗传漂变影响,在种群中变得较为普遍或稀有时,就表示发生了进化。

进化是什么??

进化evolution19世纪后用于生物学,专指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又称演化。evolu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evolutio,表示展开或把一个卷紧的卷松开的意思。历史 达尔文以前生物变化思想的发展 关于万物互相转化和演变的自然观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八卦说,把自然界还原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基本现象,并试图用“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世界复杂变化的规律。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世纪)认为生命最初由海中软泥产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经过蜕变(类似昆虫幼虫的蜕皮)而变为陆地生物。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圣经把世界万物描写成上帝的特殊创造物。这就是所谓特创论。与特创论相伴随的目的论则认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从15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在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不变论。当时这种观点被I.牛顿和C.v林奈表达为科学的规律:地球由于所谓第一推动力而运转起来,以后就永远不变地运动下去on,生物种原来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到了18世纪下半叶,I.康德的天体论首先在不变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转变论的自然观就在自然科学各领域中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的一些生物学家,往往在两种思想观点中入门旁徨。例如林奈晚年在其《自然系统》一书中删去了物种不变的词句;法国生物学家G.-L.de布丰虽然把转变论带进了生物学 ,但他一生都在转变论和不变论之间徘徊。J.-B.de拉马克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生物转变论观点,并且始终没有动摇。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大多数动植物学家都没有认真地研究生物进化,而且偏离了古希腊唯物主义传统,坠入唯心主义。“活力论”虽然承认生物种可以转变,但把进化原因归于非物质的内在力量,认为是生物的“内部的力量”即活力驱动着生物的进化,使之越来越复杂完善。但活力论缺乏实际的证据,是一种唯心的臆测。最有名的活力论者就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9世纪后期出现的终极目的论或直生论,认为生物进化有一个既定的路线和方向而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后人把拉马克对生物进化的看法称为拉马克学说或拉马克主义,其主要观点是:①物种是可变的,物种是由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②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等级(阶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意志力量”驱动着生物由低的等级向较高的等级发展变化。③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生物会由此改进其适应;环境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化的根本原因。④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动物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定向变异,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如果环境朝一定的方向改变,由于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终于使生物发生了进化。拉马克学说中的内在意志带有唯心论色彩;后天获得性则多属于表型变异,现代遗传学已证明它是不能遗传的。达尔文学说 1858年7月1日C.R.达尔文与A.R.华莱士在伦敦林奈学会上宣读了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后人称他们的自然选择学说为达尔文-华莱士学说。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其核心自然选择原理的大意如下: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它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百余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还存在着若干明显的弱点:①他的自然选择原理是建立在当时流行的“融合遗传”假说之上的。按照融合遗传的概念 ,父、母亲体的遗传物质可以像血液那样发生融合;这样任何新产生的变异经过若干世代的融合就会消失,变异又怎能积累、自然选择又怎能发挥作用呢②达尔文过分强调了生物进化的渐变性;他深信“自然界无跳跃”,用“中间类型绝灭”和“化石记录不全”来解释古生物资料所显示的跳跃性进化。他的这种观点近年正越来越受到间断平衡论者和新灾变论者的猛烈批评。达尔文以后进化论的发展 1865年奥地利植物学家G.J.孟德尔从豌豆的杂交实验中得出了颗粒遗传的正确结论。他证明遗传物质不融合,在繁殖传代的过程中,可以发生分离和重新组合。20世纪初遗传学建立,T.H.摩尔根等人进而建立了染色体遗传学说,全面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本应弥补达尔文学说的缺陷,有助于进化论的发展;但当时大多数遗传学家(包括摩尔根在内),都反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人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信仰,发生了严重的危机。①新拉马克主义与新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出现过一些新的进化学说。荷兰植物学家H.德·弗里斯在20世纪初根据月见草属的变异情况提出“物种通过突变而产生”的突变论,而反对渐变论。这个理论得到当时许多遗传学家的支持。某些拉马克学说的追随者们虽然抛弃了拉马克的内在意志概念,但仍强调后天获得性遗传,并认为这是进化的主要因素。50年代在苏联由T.D.李森科所标榜的米丘林学说,强调生物在环境的直接影响下能够定向变异、获得性能够遗传。所有这些观点被称为新拉马克主义。A.F.L.魏斯曼在1883年用实验来证明获得性遗传的错误,强调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他的看法被后人称为新达尔文主义。②现代综合进化学说。20世纪20~30年代首先由R.A.费希尔、S.赖特和J.B.S.霍尔丹等人将生物统计学与孟德尔的颗粒遗传理论相结合,重新解释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形成了群体遗传学。以后C.C.切特韦里科夫、T.多布然斯基、J.赫胥黎、E.迈尔、F.J.阿亚拉、G.L.斯特宾斯、G.G.辛普森和J.W.瓦伦丁等人又根据染色体遗传学说、群体遗传学、物种的概念以及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许多学科知识,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建立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现代综合进化论彻底否定获得性状的遗传,强调进化的渐进性,认为进化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的现象,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进化学说。③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论。1968年,日本学者木村资生根据分子生物学的材料提出了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简称中性学说)。认为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进化改变和物种内的大多数变异,不是由自然选择引起的,而是通过那些选择上中性或近乎中性的突变等位基因的随机漂变引起的,反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自然选择万能论观点(见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972年N.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共同提出“间断平衡”的进化模式来解释古生物进化中的明显的不连续性和跳跃性,认为基于自然选择作用的种以下的渐进进化模式,即线系渐变模式,不能解释种以上的分类单元的起源,反对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唯渐进进化观点。争论仍在继续中(见间断平衡论)。小进化与大进化 美国遗传学家R.B.戈德施米特认为,通常的自然选择,只能在物种的范围内,作用于基因而产生小的进化改变,即小进化;而由一个种变为另一个种的进化步骤则需要另一种进化方式,即大进化。他认为大进化就是通过他所假设的系统突变(涉及整个染色体组的遗传突变)而实现的。这样就可以一下子产生出一个新种甚至一个新属或新科。美国古生物学家辛普森同意把进化的研究分成两大领域:研究种以下的进化改变的小进化和研究种以上层次的进化的大进化,但并不同意戈氏的观点,他并不认为小进化与大进化是各自不同的或彼此无关的进化方式。小进化研究种以下的进化改变,包括:①小进化的因素和机制,研究遗传突变、自然选择、随机现象(如遗传漂变)等因素如何引起群体的遗传组成的改变等。②种形成,研究新种的形成方式和过程,研究小进化因素如何导致同种的群体之间的隔离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种内分化和由亚种、半种到完全的种的发展过程等。大进化研究种以上的分类单元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进化改变,其对象主要是化石,最小研究单位是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种及种以上分类单元的起源和大进化的因素。②进化型式,在时间向度上进化的线系的变化和形态。③进化速度,形态改变的速度和分类单元的产生或绝灭速度,种的寿命等。④进化的方向和趋势。⑤绝灭的规律、原因及其与进化趋势、速度的关系等。小进化与大进化在物种这一层次上相互衔接,事实上小进化与大进化都研究物种形成。关于小进化与大进化的关系问题,近年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间断平衡学派认为不能以小进化的机制来解释大进化的事实;而现代综合进化论则认为小进化是大进化的基础,小进化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说明大进化的现象的。进化型式 从进化的观点看,同时生存的不同生物种在时间的向度上可以回溯到一个共同祖先。因此,按照祖裔关系可以将现时生存的和曾经生存过的生物相互联结起来,这种表示祖裔关系的生物进化系统称为种系发生。生物的种系发生可以形象地表示为一棵树:如果从树根到树顶代表时间向度,主干代表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进化线系,这就构成所谓种系发生树或进化树。所谓进化型式就是进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特征,也就是种系发生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进化树的形态上:枝干的延续和分枝方式、树干的倾斜方向和在空间上的配置、树干的中断等等,它代表着种系发生中线系进化、种形成、绝灭等方面的特征。在谱系进化中有两种性质不同的进化改变。一是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由简单、相对不完善到复杂和相对完善的前进性(进步的)改变,称之为前进进化;前进进化的结果是造成生物的等级从低级到高级。另一种进化改变是线系分枝,叫做分枝进化;分枝进化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分类单元和生物歧异度的增长。广义的前进进化包括除分枝进化以外的各种进化改变,既包括前进的(进步的)进化改变,也包括非前进的甚至退化的改变。既无前进进化,又无分枝进化的情况称为停滞进化,如活化石之类的情况。适应辐射 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从一个线系分枝出许多歧异的分类单元,叫做辐射。由于辐射分枝通常是向不同的方向适应进化的,所以又称为适应辐射。趋同进化与平行进化 不同的线系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叫做趋同进化,简称趋同。形态结构的进化趋同往往是由于功能的相似,而功能的相似又往往是由于适应于相似的环境。平行进化(简称平行)是指两个或多个有共同祖先的线系,在其祖先遗传的基础上分别独立进化出相似的特征。通常平行与趋同不易区分,一般说来平行进化既涉及同功又涉及同源;假若后裔间的相似程度大于各自的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则可称为趋同,若后裔之间的相似程度与其祖先之间的相似程度差不多则可称为平行(图1)。图1 适应辐射,趋同进化和平行进化的图解大进化的模式 ①渐变模式。认为形态进化速度多少是恒定的、匀速的,形态进化是逐渐的;形态改变主要是线系进化造成的,大多发生在种的生存期间,与种形成无关,种形成(线系分枝)本身只是增加新的进化方向。②间断模式。认为形态进化速度是不恒定、非匀速的,快速的“跳跃”与长期的停顿相交替,即在种形成期间进化加速,种形成后保持相对的稳定。进化的形态改变与种形成相关联,即大部分形态改变是发生在相对较短的种形成时期,在可能长达数百万年的种生存期内不会发生显著的形态改变(图2)。两种模式各有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但这些证据本身还需进一步研究才能证实。a 间断模式 b 渐变模式 图2 大进化的两种模式进化速率 单位时间内生物进化改变量。衡量进化速率必须确定两个尺度:时间尺度和进化改变量的尺度。时间尺度有两种,即绝对地质时间和相对地质时间,一般应使用绝对时间尺度;只在不得已时,才使用相对时间尺度。进化趋势 从长的时间尺度来看生物进化呈某种方向性,但这并非说自然界存在着既定的进化轨道,这里说的方向性是统计学的趋向。因此,进化趋势是任何因素(包括随机的非随机的因素)所造成的进化的统计学趋势。小进化趋势 小进化趋势是指在生物种的自然群体之内,自然选择作用所造成的表型进化改变的趋向性。这种进化趋势通常是适应局部环境的结果,进化改变发生在线系之内,所以也可称之为线系进化趋势,表现为线系在时间-进化改变坐标系内的倾斜。大进化趋势 大进化趋势是指在种系发生中线系分枝的主体的趋向性。大进化趋势发生在种以上的分类单元的谱系进化中,所以又可以称为谱系进化趋势,表现为谱系中的偏斜。为解释大进化趋势发生的原因,不少学者提出过种种假说,但由于缺乏证据,能够成立或有说服力的还很少见。进化是生物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简单发展到复杂。今天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极少是和远古时代的祖先一模一样的。同样,在未来,各种生物又会和今天不同,这就是进化的结果。进化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逐渐地演化。除了由低等进化到高等外,生物的种类也不断地增多。今天的物种远比5亿年前的物种多得多,今后还会不断地增加。

进化用英语怎么说

进化[jìn huà]词典evolution:演变;进化;发展。词典evolve:使发展;使进化;设计,制订出;发出,散发。词典anagenesis:进化。词典evolvement:演变;演化;进化;发展。词典Evolution:[电影]进化。

进化是什么意思

进化,又称演化(evolution),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所谓性状是指基因的表现,在繁殖过程中,基因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新性状又会因物种迁徙或是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而随着基因在种群中传递。当这些遗传变异受到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或随机的遗传漂变影响,在种群中变得较为普遍或稀有时,就表示发生了进化。简略地说,进化的实质便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中文学名进化拉丁学名evolution别 称生物进化分布区域地球生物圈中心观点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著名学者查尔斯·达尔文;托马斯·赫胥黎主要著作《物种起源》;《进化论与伦理》英文中的“evolu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evolvere”,原意是将一个卷在一起的东西打开,也指任何事物的生长、变化或发展,包括恒星的演变,化学的演变,文化的演变或者观念的演变。自从19世纪以后,演化通常用来指生物学上,不同世代之间外表特征与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尔文并未对“evolution”下过定义,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第一版中,也并未使用“evolution”这个字,当时达尔文是使用“经过改变的继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改变过程”(processof modification)或是“物种改变的原理”(doctrine of the modification of species)等词。evolution这个字在当时生物学上的意义,是胚胎发育过程,在当时一般用语中具有“进步”的含义,而达尔文反对将“进步”之类的用语来描述生物改变的过程。他曾在《物种起源》第7章中说:“(天择)的最后结果,包括了生物体的进步(advance)及退步(retrogression)两种现象”。而后来包括达尔文在内的学者,之所以改用evolution来描述生物演化现象,乃因英国哲学家赫伯特·史宾赛在许多著作里进行的名词统一。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理论,最早是由查尔斯·达尔文与亚尔佛德·罗素·华莱士所提出,详细论述则出现在达尔文出版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1930年代,达尔文自然选择说与孟德尔遗传合二为一,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连结了进化的“机制”(自然选择)与进化的“单位”(基因)[1] 。这种有力的解释及具预测性的理论,成为现代生物学的中心原则,使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统一说明。

进化的名词解释

进化的解释[evolution] 事物 逐渐 发展变化,特指生物从较低级、较简单的 状态 向较高级、较复杂的状态演变 详细解释 谓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而逐渐变化。 严复 《< 社会 通诠>序》 :“夫 天下 之羣众矣,夷考进化之阶级,莫不始於 图腾 ,继以宗法,而成於 国家 。” 瞿秋白 《再论翻译》 :“佛经的翻译从 汉 到 唐 的进化,正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进化。” 巴金 《生》 :“社会的进化, 民族 的盛衰,人类的 繁荣 ,都是 依据 这个法则而行的。” 词语分解 进的解释 进 (进) ì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 相对 :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妌 )。进而。 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 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 收入或买入:进 化的解释 化 à 性质 或形态 改变 :变化。分化。僵化。教(刼 )化。熔化。 融化 。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用在 名词 或 形容词 后,表示转变成 某种 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习俗 ,风

进化的意思?

问题一:进化是什么意思 进化释义: 事物逐渐发展变化,特指生物从较低级、较简单的状态向较高级、较复杂的状态演变 问题二:进化的意思 如果是生物进化的话就是指生物的结构变得越来越适应环境。 如果是社会进化的话就是指社会的 结构变复杂,规模变大,功能分化越细 问题三:进化是什么意思 进化释义:   事物逐渐发展变化,特指生物从较低级、较简单的状态向较高级、较复杂的状态演变 问题四:进化是什么意思 进化释义: 事物逐渐发展变化,特指生物从较低级、较简单的状态向较高级、较复杂的状态演变 问题五:口袋怪兽中通信进化是什么意思? 通信进化就是在满足其他进化要求的前提下,与别人进行宠物通信使得宠物进化。 GBA版的宠物小精灵游戏是在宠物小精灵中心的二楼进行通信的。 通信要求有至少两台主机,所以如果用模拟器玩的话比较麻烦。网上也有一些联机方法,LZ可以找找。例如: zhidao.baidu/question/28595837?fr=qrl 另外最近在某个论坛中逛的时候发现有达人对Rom进行了修改,使得一些要通过通信进化的小精灵变成等级或亲密度进化,LZ如果是玩模拟器的话,可以尝试找这样的Rom来玩 问题六:请问“进化”是什么意思? 先从最低级升到二级,拿数码宝贝举个例子,成长期-成熟期-完全体 就是慢慢等级变高 问题七:进化论是什么意思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 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曾这样说明进化论的先驱、法国杰出的博物学家拉马克〔拉马克(1744―1829)〕法国生物学家,现代进化论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法国植物志》《动物哲学》。对进化论的贡献,“他的功绩是伟大的,他第一个使人认识到这样一个假定的可能性: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一切变异是根据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由于神的干涉而发生的”。我们又看到,列宁在总结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时说:“达尔文的著作最后把上帝从自然界赶走了,生物科学便站立起来了。”这些论述首先表明了进化论在打击神学中的作用。 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自然科学受到哥白尼“日心说”的鼓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8世纪,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力学已经从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但是生物学仍然禁锢在神学之中。神学世界观在生物学中具体表现为物种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这两种观点主张:上帝是创造主,一切生物均为上帝所创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从造物主那里获得永恒不变的构造与功能,包括生活习性。显然,所谓物种特创论与物种不变论实质上就是搬到自然科学中的基督圣经。当时的生物科学只能是对圣经的注释,是“神学的婢女”。在这样一种不容置疑的社会思潮当中,进化思想是怎样占据了拉马克和达尔文等一批科学家头脑的呢?我们知道,从18世纪末开始,不仅有拉马克和达尔文,而且有一批自然科学家树立了进化论的思想。他们当......>>

进化的意思 关于进化是意思

1、进化是指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种类由少到多的逐渐发展变化。 2、进化是指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方式。 3、进化是指在生物学中是指族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所谓性状则是指基因的表现,这些基因在繁殖过程中,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而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新性状又会因为迁移或是物种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而随着基因在族群中传递。当这些遗传变异受到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或随机的遗传漂变影响,而在族群中变得较为普遍或稀有时,就表示发生了演化。

生物是怎么进化的。

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如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如寒武纪大爆发),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自然选择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渐进式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 。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种 。爆发式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在进化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进化较为沉寂的时期,新种的化石很少;有时大量的物种化石集中出现在较短的地质年代,如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研究证据表明,寒武纪大约是从距今5.44亿年前至距今5.05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大约是在距今38亿年前出现的。在从38亿年前到6亿年前这长达32亿年的时间里,生物进化的速率是十分缓慢的。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出现在35亿年前。最早的真核生物可能出现在20亿年前,从那时直至距今6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几乎都是单细胞生物。从寒武纪开始,地球上突然出现种类繁多的多细胞动物,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也叫"寒武纪大爆炸"。断续平衡论也称为间断平衡说。该学说认为化石的不连续性是历史的真实反映,这正说明生物的进化是不连续的,新物种是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的,然后是长时间的进化停滞,直到另一次快速的物种形成出现。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发展和进化的区别

发展和进化的区别在于过程性、局域性。发展意思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进化是指事物逐渐发展变化,特指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演变。

进化的意思是什么?

进化,又称演化(evolution),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1]之间的变化。所谓性状是指基因的表现,在繁殖过程中,基因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相关信息:新性状又会因物种迁徙或是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2],而随着基因在种群中传递。当这些遗传变异受到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或随机的遗传漂变影响,在种群中变得较为普遍或不再稀有时,就表示发生了进化。简略地说,进化的实质便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论述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1. 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2. 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3. 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人类是如何进化的

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二)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三)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四)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虽然经过达尔文等及其以后100多年来的努力挖掘和研究,至今仍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疑问.综合各家之说,试以本节作为全文的总结和结束.

进化的解释

进化的解释[evolution] 事物 逐渐 发展变化,特指生物从较低级、较简单的 状态 向较高级、较复杂的状态演变 详细解释 谓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而逐渐变化。 严复 《< 社会 通诠>序》 :“夫 天下 之羣众矣,夷考进化之阶级,莫不始於 图腾 ,继以宗法,而成於 国家 。” 瞿秋白 《再论翻译》 :“佛经的翻译从 汉 到 唐 的进化,正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进化。” 巴金 《生》 :“社会的进化, 民族 的盛衰,人类的 繁荣 ,都是 依据 这个法则而行的。” 词语分解 进的解释 进 (进) ì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 相对 :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妌 )。进而。 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 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 收入或买入:进 化的解释 化 à 性质 或形态 改变 :变化。分化。僵化。教(刼 )化。熔化。 融化 。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用在 名词 或 形容词 后,表示转变成 某种 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习俗 ,风

生物进化历程几个阶段

  1、生物进化分为五个阶段,即: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蕨类植物和两栖类动物时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   2、按达尔文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过程基本如下: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3、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

什么是进化的实质?

由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大致方向:单细胞如(草履虫)→腔肠动物(如珊瑚)→海绵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猪肉绦虫)→棘皮动物(海星)→有脊索动物(文昌鱼)→脊椎动物(原口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新性状又会因物种迁徙或是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而随着基因在种群中传递。当这些遗传变异受到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或随机的遗传漂变影响,在种群中变得较为普遍或不再稀有时,就表示发生了进化。简略地说,进化的实质便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什么是生物进化?包括哪几个过程?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 进化过程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 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当环境条件变化时,高度特化的生物类型往往由于不能适应而灭绝,如爱尔兰鹿,由于过分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终于灭绝。对寄生或固着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退化。如有一种深海寄生鱼,雄体寄生在雌体上,雄体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别膨大,以保证种族繁衍。   有些研究者对进化的进步性表示怀疑,认为进步性不是进化的基本特征,也不是进化的本质。科学研究证明,进化不全都引起进步,进化过程中也有退化,但从有机界总的进化过程看,进步性发展是进化的主流和本质。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146.htm

人类的进化分几个时期?

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二)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三)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四)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

什么是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后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也是基于这一理论而诞生。

人类的进化是什么?

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二)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三)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四)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虽然经过达尔文等及其以后100多年来的努力挖掘和研究,至今仍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疑问。综合各家之说,试作为以下的总结: 1.人类是灵长类进化的最高阶段,于中新世末期,大约1000万—1400万年以前开始从猿类分化出来,向着人类系统方向进化。 2.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他的起源和发展,即进化的过程是:腊玛古猿——南方古猿——早期直立人(包括能人,也称能干南方古猿)——(晚期)直立人(包括爪哇猿人,北京猿人,元谋猿人等)——早期智人(也称古人、尼人,包括中国的马坝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也称新人、克人,包括中国的河套人、山顶洞人等)——现代人(包括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或棕种人)。现代人在人类分类学上属于晚期智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而因为现代人在全新世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所以单独分立出来。 3.人类进化在体质上与猿类的主要区别,在于人能够用两足直立行走,头颅变大,变圆,原始的犬齿变短,全部牙齿靠近在一起。于是有灵便的双手,敏锐的头脑和适宜咀嚼的牙齿,能够制造工具,杂食,语言交流,扩大活动范围等。这些功能又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发展。 4.人类与猿类更重要和本质的区别是人类出现了文化,群体社会不断发展。 5.人类进化与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及由它引起的植被和地形的变化。第三纪气候温暖,而于第三纪中新世开始变冷,至中新世末,南、北两极已有冰盖,低纬度地区也变冷,森林范围缩小,部分被毁灭,出现草原和荒漠。原住在森林中的古猿逃向赤道地区,住在森林边缘和平原上,于是用四肢攀缘,林栖,主要吃果实的动物,逐渐进化为能够两足直立行走,杂食,狩猎的动物。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就保存下来,继续进化发展,不能适应的就灭绝了。第四纪更新世冰期来临,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冷—暖和干—湿交替变化,植物覆盖、冰川、河流以及海、陆发生相应的变迁,大大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得以适应变化巨大的生存环境。这时期,现代人的体质进化已经基本完成,而人类的行为,智力,文化和社会有显著进化。到全新世,气候变暖,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进代,由 原始公社进化为阶级社会,同时完成了人类的大迁徙,广布世界,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格局。 6.现代的猴和猿类与人类是亲戚,有着共同的祖先,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但是自从他们在远古时期分化以后,各自沿着不同的分支系统演化,适应一定的生活条件,已经形成具有独特的身体结构类型和习性。所以,现代的猴子和猿类不能再变成人。 7.现代人可以分为黄种,白种,黑种,或者还有棕种几个主要人种类群,他们是在发展、扩大分布过程中的地理区域差异,是完全一样和平等的。因此,任何“优种说”和对不同人种的歧视都是不合理的。 8.根据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可以认为生存环境的变化,劳动生产,分工合作,语言交流和文化技术是促进人类及社会进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或动力。而现今世界发达地区,高科技已进入到电子和信息时代,又面临着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试想,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头大身小的畸形物吗?这是科学幻想还是杞人忧天!! 想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还得去非洲,非洲有可能是和大猩猩、黑猩猩有着密切亲缘关系的类人猿生活过的地方……由于它们是目前最接近于人类祖先的动物,所以我们的远古祖先生活在非洲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各洲。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什么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扩展资料:生物进化差异性产生原因:多细胞生物既有时间上的分化,又有空间上的分化。在个体的细胞数目大量增加的同时,分化程度越来越复杂,细胞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而且同一个体的细胞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在细胞间出现功能分工,头与尾、背与腹、内与外等不同空间的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差别。胚胎发育不仅需要将分裂产生的细胞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特异的细胞类型,同时,要将一些细胞组成功能和形态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最后形成一个具有表型特征个体。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生物进化

“变化”与“进化”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到底有什么

变化[biàn huà]相关: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进化[jìn huà]谓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而逐渐变化。

人类为什么会进化 人类会进化的原因详解

1、猿能进化成为人,靠的是直立行走,是工具的使用,是劳动创造了人。 2、这里面的因素都不是古猿的属性,而是人类的属性,使用工具和劳动都是人才可能有的属性,而直立行走对人的进化是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但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直立行走,有其他灵长类动物也能偶尔直立行走而它们却未能进化;由此推断,直立行走并不能说是猿人进化到人的最初的决定因素。 3、究竟什么是人类进化的决定因素呢?是什么拨动了古猿向人类进化的发条呢? 能够使低级动物进化到高级动物,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熟食。 4、上古时期的大火,把大地上的谷物和一些动物烧熟,古猿食用了这些烧熟的食物,自身用于消化食物的时间大大缩小了,这类食物十分丰富并且容易消化吸收,古猿人不必像以前那样花费大量时间去为食物奔忙。觅食和消化的时间缩小,大量的血液不必再长时间用于胃部,可以充裕地分配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样因为熟食使疾病也减少了,这样古猿就越来越健壮,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 5、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古猿就可以进行更多的活动,可以尝试各种新的活动,这就是进化的开始。他们在不断进行新的活动时,要解决困难就会使用大脑,体内血液的空闲和营养充足,可以提供给大脑足够的能源,猿人的大脑就开始不断增大,思维能力就越来越强了。 6、要说明猿人进化的独一性,我们来看看其他动物的情况。在大火烧熟了谷物和动物之时,其他动物有没有进食熟食呢?对于大型食肉动物来说,烧熟的动物并不合适它们食用,因为食肉兽捕食动物,很大的需要是食物的血液,它们需要血液来补充它们的体液,而烧熟的动物已经没有新鲜的血液可以供应,而且在大火的周围,水的储存也相对缺乏,烧熟的食物对猛兽不适合。猿人则可以采摘新鲜的或是被烧熟的水果补充水分。再者,食肉兽它们尽可以在其他动物集居处可以得到血液和肉,不必去食用熟食,所以它们没有改变食用习惯。同样食草动物也是因为水的问题而不能食用烧熟的谷物,它们同样没有改变它们的食用习惯。不打破习惯就不会有进化的可能,即使是人类到了目前的阶段,要进步,要创造发明,打破习惯仍然是一个必须的条件。最大的疑问,就是那些跟猿人食用习惯几乎一样的灵长类动物,它们为何没有像猿人一样进化成高级动物呢?这里应该是 一个机缘的因素。不能排除其他灵长类动物有着与古猿同样的进化可能,但是机遇或者是当时的情况可能刚好是古猿首先食用熟食,相对强壮的猿人霸占了这些熟食,使的猿人发展迅速,数量增多,再反过来垄断了这些熟食。同时,当古猿食用了谷物和肉类后,对果实的需求剧减,使得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食物丰富许多,他们无需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从而失去了进化的机会。 7、到了现代人们饲养的家禽如猪、猫、狗、等,这类动物基本也是食用人类喂养它们的熟食,可以看出,这类动物的智商要比其他野生动物要高,也比它们原生本进化了许多,可以说明熟食对动物大脑的益处。但这些家禽目前是不可能有人类进化的那种特变,因为它们没有了自己的社会,没有自己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离开人类它们几乎不能生存。 再反过来看,如果没有熟食,猿人是否可以进化为人呢?从食物的结构来说,古猿所食用水果等果实,含量最多的是维生素,蛋白质和脂肪比较少,即使猿人也可能会食用一些昆虫之类的蛋白质,但是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蛋白质和脂肪对大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蛋白质使得大脑细胞得到供养和增加;脂肪能保护大脑神经,使神经之间得到很好的绝缘。如果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猿人的大脑就不可能有成倍数的增长,也就不可能进化成人。 8、古猿生吃食物,要受到季节的影响。水果在春冬两季来源很少,生的谷物不能食用,使得古猿要像其他动物一样,在有食物的季节大量觅食,到了春冬就大量睡眠减少消耗,根本就没有空暇时间进行其他活动。只有解决了食品的问题,才能谈得上进化。被大火烧熟的谷物可以食用,使古猿因而联想到把谷物储存起来,到冬天时烧熟食用,解决冬天食品短缺的问题, 这个想法可能是猿人第一次真正的思维活动。 熟食带给古猿空闲时间,能够让古猿大量使用大脑,从而进化成今天的人类。由此而言,闲暇是人类进步的原因。即使是现代,如果人类要不断的创造新的东西,不断地发展大脑,不断地提高智商,闲暇时间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类是怎样进化的?

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 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 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 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如狐猴、眼镜猴)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 注: 中国“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原猴,也就是说所谓“曙猿“实际上还是猴子,根本谈不上人类的起源,如果说“曙猿“是猴子的起源还差不多. 约2500万年前,猴类开始了向猿类的进化,原始猿类出现并逐渐从猴类分离出来.此时准确而言尚不属人类范畴. 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 约1,200万年前, 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 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 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湿润的树丛, 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 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 就注定了它们的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 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 降雨量渐次减少, 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 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 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 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 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 避开了灭绝的危机. 约600万年前, 出现了一种大型的, 勉强以双足着地, 双手作辅助的灵长类动物-----古猿, 由于祗分布于非洲大陆南部, 故名为南方古猿. 1).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 约600万年前,现代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即人类的起源.最早出现在非洲大陆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动物. 此后,原始人类逐渐从猿类分离出来. 3). 能人(Homohabilis) 约150万到250万年,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猿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 旧石器时代开始;后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 能人最终为被新品种的人类: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与后代直立人曾共存过一段时间. 4). 直立人(Homoerectus) 约20万到200万年,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 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 约80万年前,直立人来到现在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约20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 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 5). 智人(Homosapiens) 早期智人(early Homosapiens) 约3万到25万年,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尼安德特人都属于早期智人). 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近东. 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过一段时间. 随着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来,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之后约6万年前,随着冰河期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发困难,终于在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灭绝. 晚期智人(late Homosapiens) 约1万到5万年,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既属于晚期智人). 后向欧亚非澳美5大洲各地扩张包括高纬度区,这是人类第3次走出非洲. 这时,艺术出现.能够人工取火. 母系氏族公社. 旧石器晚期. 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 这其间,猛犸和剑齿虎灭绝. 附1). 1987年,根据相关线粒体DNA研究,著名的“夏娃假说”被提出,即今天地球上所有人的线粒体都是从大约20万年前非洲的同一位妇女传下来的,她的后代在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来到了欧亚大陆。 1990年,对线粒体DNA(mtDNA)的研究发现,不论黑红黄白种人,女性的线粒体DNA相同,这证明了现代人类来自一个共同的智人祖先,根据考古学分子生物学推算确定,是非洲的一个女性; 之后,根据对女性线粒体DNA男性Y染色体基因和猿猴DNA研究综合推算,人类共同智人祖先出现的比较科学可信的年代大约是5万到10万年前; 繁衍路径:非洲--->亚洲--->欧洲-->美洲. 注: 仅存于细胞质中线粒体中的DNA,在受精过程中,由于卵细胞中含大量线粒体而精子中含量极少,因而个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认为仅来自母亲。可用线粒体DNA来研究母系遗传。 附2). 1997年,根据线粒体DNA的研究分析证实尼尼安德特人不属于现代人类的进化路程,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是另外一个人类分支,与现存人类的祖先无关.尼安德特人这个人类分支约在3万年前,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晚期智人淘汰并最终完全消亡的. 附3). 遗传学Y染色体研究证明,东亚的现代人具有共同的非洲起源. 约5万年前,最早的一批走出非洲的智人进入东亚的南部,然后随着东亚的冰河期的逐渐结束,在以后的数万年中逐渐向北迁移,进入东亚大陆,遍及中国大陆,北及西伯利亚。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祖先从东南亚进入中国南方,而后越过长江进入北方地区.另一批非洲智人从东南亚向东逐渐进入太平洋群岛。随后, 约8500年前,中国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萌芽。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早期.中国三皇传说时代. 约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新石器后期.中国五帝传说时代.埃及金字塔出现. 约4000年前,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 注: Y染色体是人类23对染色体中的性染色体,男性专有,因此传递方式只能是从父亲到儿子,可用于研究父系遗传,如姓氏的遗传等。 附4). 2003年,美英科学家对西伯利亚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因进行的比较分析表明: 1). 90%的中美洲印第安人和50%的北美洲印第安人,来自同一个父亲。繁衍路径:西伯利亚东北亚-->通过百令海峡的陆桥-->阿拉斯加,这时,来自东北亚的一群西伯利亚人中,其中的一个西伯利亚男人的生殖细胞Y染色体刚好起了变化,名为“M242”,大概发生在距今1.8万年前(此时是最近的冰河期中末期,海平面下移,使连结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间的白令海峡可以通行)也就是说: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西伯利亚人首次进入美洲不早于1.8万年前.且只有这个男人的子孙生存并繁殖下来,随后,他们的后代慢慢往南迁徙。 2). 此后不久,几百或几千年后,另外一群东北亚人也同样的来到了阿拉斯加,他们的后代繁衍构成另外的一半美洲印第安人;但不知为何止步于北美洲,未有继续南徙。 附5). 中亚是欧亚大陆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在研究过的所有欧亚人类群体中,中亚群体是欧亚大陆上最古老的人类群体,它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乌兹别克群体. 中亚地区是西伯利亚、美洲及部分欧洲地区人类群体的祖先。这个地区是两次主要迁移浪潮的起源地,中亚人类群体向北迁移至西伯利亚后,一支向东迁移至美洲,另一支向西迁移至欧洲. 欧洲现在的人类群体基本上是在旧石器晚期(约4.5万年前)及新石器早期(约1万年前)这两个时期组成. 附6). 有关中国倡导的多地区进化说. 所谓多地区进化说,即:自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展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在此期间各地区之间有些许的基因交流。 对于中国就是说: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即:北京猿人(直立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北京早期智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现代人(现代中国人).即:北京猿人是来自非洲的直立人,但之后未被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淘汰取代,而是一直存活下来并独自发展进化,最后演化成为现代中国人. 但是,目前的人类考古学和现代遗传学基因研究结果都显示了中国早期智人的灭绝并被晚期智人新移民彻底取代的事实.在最重要的考古化石证据上, 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出现了据今4-10万年间的化石断层,断层时间大致与第四纪冰期相符。也就是说,中国的早期智人由于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的存在(约7.5万年前,在苏门答腊岛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次火山喷发在约6,7万年前,造成全球进入冰河期),使得这一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绝大多数的生物种类由于恶劣的气候而难以存活。 因此,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是来自非洲的晚期智人,在冰河时期中末期,经由东南亚由南及北进入中国。 认为中国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的人类起源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也就是说,北京的那个山顶洞人根本不是本地人,而是个千里迢迢来自非洲的移民老外. 附7). 特例: 对约6万年前的澳洲人类遗骸提取出的线粒体DNA分析发现:它与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据认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类的古老DNA在遗传上没有联系。这表明:在澳大利亚出现的早期现代人,其演化路线并非来自于非洲 注: 现生智人分为四大人种. 中国人、东亚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欧洲、北非和南亚是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非洲是黑种人;澳洲是棕种人(澳大利亚人种). 附8). 人类走出非洲并不只是一次。 至少在40万年到80万年前就已经有部分人(直立人)走出非洲了。 以线粒体及Y染色体估算,绝大部分人类(智人)走出非洲的时间是8万年到15万年前, 之后发生了几次人群回流非洲的趋向(可能是受全球进入冰河时期的影响) 再以后又进一步扩张(随着冰河时期结束,受气候逐渐回暖的影响) 随后,一批批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相互融合,构成现代的世界人群。 附9).人口 约100万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50万 约7万年前,最近的冰河时期,由于环境恶劣,生存困难,人口曾下降到只有约2--3万人. 约1.1万年前,冰河时期结束,气候回暖,挪亚方舟大洪水时代,全球人口总数约有100万 约5万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300万 约1万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500万 约7000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3000万 约3000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1亿.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709143.html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由原始蛋白质集合形成单细胞生物,为了更好适应环境,单细胞生物聚集形成多细胞生物。之后形成原始海洋植物和原始海洋动物,之后动植物上岸,蕨类植物、两栖爬行生物出现,恐龙出现;恐龙灭绝,鸟类、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出现,被子植物出现,人类出现。   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总结为:   1、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在进化过程中,有新物种出现,也有一些物种绝灭;   3、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生物进化的进化内容

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种群都有它独特的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但基因库却代代相传,并在传递过程中得到保持和发展。种群越大,基因库也越大,反之,种群越小基因库也越小。当种群变得很小时,就有可能失去遗传的多样性,从而失去了进化上的优势而逐渐被淘汰。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基因频率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如果在种群足够大,没有基因突变,生存空间和食物都无限的条件下,即没有生存压力,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交配又是随机的情况下,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是不变的。但这种条件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存在的,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很难做到。实际情况是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基因频率变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所以生物的进化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设二倍体生物种群中的染色体的某一座位上有一对等位基因,记作A1和A2。假如种群中被调查的个体有N个,三种类型的基因组成,A1A1、A1A2和A2A2,在被调查对象中所占的个数分别为n1、n2和n3 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知识可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在深刻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就容易得多,也很能够将这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选择即环境对变异的选择,即保存有利变异和淘汰不利变异的过程。选择的实质是定向地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 选择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主导因素,已经发生的变异能否保留下来继续进化或成为新物种的基础必须经过自然选择的考验,则自然选择决定变异类型的生存或淘汰。自然选择只保留与环境相协调的变异类型(有利变异),可见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经过无数次选择,使一定区域某物种的有利变异的基因得到加强,不利变异的基因逐渐清除,从而改变了物种在同区域或不同区域内的基因频率(达尔文只是在个体水平上注意到不同性状的保留与否,而不能从分子水平对自然选择的结果加以分析),形成同一区域内物种的新类型或不同区域内同一物种的亚种,或经长期的选择,使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的程度,便形成新的物种。选择决定着不同类型变异的命运,也就决定了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方向。遗传漂变是指:如果种群太小,含有某基因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数量又很少的情况下,可能会由于这个个体的突然死亡或没有交配而使这个基因在这个种群中消失的现象。一般而言,种群越小,遗传漂变就越显著。迁移是指含有某种基因的个体在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机会不均等,而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一对等位基因A和a,如果含有A基因的个体比含有a基因的个体更多地迁移到一个新的地区,那么在这个新地区建立的新种群的基因频率就发生了变化。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可遗传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理论中,常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内部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根据突变发生的条件可分为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两类。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突变,都是随机的,没有方向性。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异,染色体数量的变异又包括个体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非整倍数变化)和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整倍数变化)两种类型。其中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与非整倍数变异,由于破坏了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平衡,所以一般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不利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不大。但染色体整倍数的变化没有破坏原有遗传物质的平衡,能够加强生物体的某些生命活动,对生物的进化,特别是某些新物种的形成有一定的意义如自然界中多倍物种的形成。基因重组是指染色体间基因的交换和组合。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一个核内染色体复制后发生重组和互换,结果就产生了大量与亲本不同的基因组合的配子类型。又由于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进一步增加了后代性状的变异类型。基因重组实际包括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但有利和不利不是绝对的,这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改变了,原先有利的变异可能变得不利,而原先不利的变异可能变得有利。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并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基因重组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只是给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隔离是指将一个种群分隔成许多个小种群,使彼此不能交配,这样不同的种群就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物种。隔离常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种。地理隔离是指分布在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地理空间上的隔离即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定的地理隔离及相应区域的自然选择,可使分开的小种群朝着不同方向分化,形成各自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产生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分类学上把只有地理隔离的同一物种的几个种群叫亚种。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的后代的现象。一定的地理隔离有助于亚种的形成,进一步的地理隔离使它们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继续朝不同方向发展,形成更大的差异。把这样的群体和最初的种群放一起,将不发生基因交流,说明它们已经和原来的种群形成了生殖屏障,即生殖隔离。如果只有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的小种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只能产生生物新类型或亚种,绝不可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真正的界线。生殖隔离保持了物种间的不可交配性,从而也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生殖隔离分受精前隔离和受精后隔离。教材中提到生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开花季节、花形态等的不同而不能受精属于受精前生殖隔离。胚胎发育早期死亡或产生后代不属于受精后生殖隔离。

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有哪几个阶段?

人类是怎样起源与进化的? 世界上,人们对于自己的祖先都很感兴趣,常想:我们来自何处?我们的祖先是谁?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以怎样的程序,慢慢地衍生、分化,并遍布全世界的?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和猿有一定的近亲关系,人和猿的共同远祖是3000~3500万年前生活于埃及法尤姆洼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由这个共同远祖分成两支:一支成为猿类,一支发展为人类.至于属于“人科成员”是怎样变为人的,一般认为,是由一支古猿从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等进化而来,最后演化为现代人的.其主要理由,是比较了人类与猿类在生理特征、社会性特征上的异同点而得出结论的. 经生物学家、人类学家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人和猿无论在外表形态、解剖学、生理学、血液的生物化学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其相似的特征.从外表形态观察,猿的身躯与人相似,只是人科成员能站得更直,而猿类则处于半垂直位置,后肢可以暂时直立,或用两条腿走路;脸部无毛或少毛,没有尾巴;五官位置和形象与人极其相似;猿类同人类一样,有32颗牙齿,牙齿的结构也大体和人相似;从身体结构上看,猿类骨胳大体上和人类具有同样的类型;从基本生理现象上,猿与人有许多地方相似,尤其是猿的早期胎儿和人的胎儿非常相似;从血液的生物化学方面来看,猿与人也有十分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有A、B、O、AB等血型;从类人猿的染色体证明猿类的染色体形态和位置也和人类的相近. 从脑容量来分析他们的进化过程:300万年前的非洲南猿的脑容量为440立方厘米;100万年前的能人的脑容量为600—650立方厘米;约100—150万年前的直立猿人的脑容量为940立方厘米;与此相应的中国“蓝田猿人”距今约100万—80万年,它的脑容量是780立方厘米;中国和县猿人生活在距今约24万到28万年前,它的脑容量为1025立方厘米,与周口店的北京人相接近. 当然,类人猿在生理结构、语言和社会性三个方面,与人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比如,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更能适应环境,人有记忆力、好奇心,人能理性、有预见地推理自己的行为,人能抽象思维,人有自我意识和想象力、有幻想等等,总而言之,在从事社会劳动,制造工具,能动地改造自然方面是人类所独有的.人的脑结构具有更高层次、更加复杂的进化特征.人类与猿类的本质区别还在于人类有语言.人类和猿类的另一个重要的本质区别还在于人类的社会性. 猿类进化成人的主要过程一般分为以下两个大的步骤:第一步,从猿到人的过渡,经历了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两个阶段.第二步,人类发展至原始公社时期,成为完全的人,经历了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阶段.一般认为,劳动在猿变成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在人类起源与进化的问题上,学术界至今仍有不少的争论. 此外,有关现代人是怎样起源的,也有不同说法. 现代人的起源指的是现在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棕色人,他们是怎样起源的,有两种理论.一种叫“单一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是某一地区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这个地区过去认为是亚洲西部,近年来则改为非洲南部.另一种叫“多地区起源说”,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都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来的.就中国人的起源来讲,考古学家认为中国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由当地古代人进化而来的.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什么?

地球由于处于太阳系的特殊有利区域,孕育了大量的生命。从细菌到单细胞,从单细胞到复杂生命,这之间的历程承载了46亿年的地球历史。那么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什么呢? 1、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2、 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以上就是关于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什么的全部内容。

进化的意思

进化定义:进化是指在生物学中是指族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所谓性状则是指基因的表现,这些基因在繁殖过程中,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而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新性状又会因为迁移或是物种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而随着基因在族群中传递。当这些遗传变异受到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或随机的遗传漂变影响,而在族群中变得较为普遍或稀有时,就表示发生了演化。名词起源:英文中的“evolu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evolvere”,原本的意思是将一个卷在一起的东西打开,也可以指任何事物的生长、变化或发展。包括恒星的演变,化学的演变,文化的演变或者观念的演变。自从19世纪以后,演化通常用来指生物学上,不同世代之间外表特征与基因频率的改变。

动物的进化历程是怎样的?

Ⅴ‘一‘三一一一一一/`|||`忄

进化的概念起源

英文中的“evolu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evolvere”,原意是将一个卷在一起的东西打开,也指任何事物的生长、变化或发展,包括恒星的演变,化学的演变,文化的演变或者观念的演变 。自从19世纪以后,演化通常用来指生物学上,不同世代之间外表特征与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尔文并未对“evolution”下过定义,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第一版中,也并未使用“evolution”这个字,当时达尔文是使用“经过改变的继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改变过程”(processof modification)或是“物种改变的原理”(doctrine of the modification of species)等词。evolution这个字在当时生物学上的意义,是胚胎发育过程,在当时一般用语中具有“进步”的含义,而达尔文反对将“进步”之类的用语来描述生物改变的过程。他曾在《物种起源》第7章中说:“(天择)的最后结果,包括了生物体的进步(advance)及退步(retrogression)两种现象”。而后来包括达尔文在内的学者,之所以改用evolution来描述生物演化现象,乃因英国哲学家赫伯特·史宾赛在许多著作里进行的名词统一。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理论,最早是由查尔斯·达尔文与亚尔佛德·罗素·华莱士所提出,详细论述则出现在达尔文出版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1930年代,达尔文自然选择说与孟德尔遗传合二为一,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连结了进化的“机制”(自然选择)与进化的“单位”(基因) 。这种有力的解释及具预测性的理论,成为现代生物学的中心原则,使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统一说明。

进化和变异的区别在哪?

首先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的,而变异以个体为单位。其次,变异对进化起促进作用,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进化的条件。

人类的进化过程(图)

450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产生腊玛古猿,以后在由腊玛古猿演化成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再发展为现代人类。关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一般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2、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人类的进化历程是怎样的?

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二)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三)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四)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虽然经过达尔文等及其以后100多年来的努力挖掘和研究,至今仍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疑问。综合各家之说,试以本节作为全文的总结和结束。1.人类是灵长类进化的最高阶段,于中新世末期,大约1000万—1400万年以前开始从猿类分化出来,向着人类系统方向进化。2.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他的起源和发展,即进化的过程是:腊玛古猿——南方古猿——早期直立人(包括能人,也称能干南方古猿)——(晚期)直立人(包括爪哇猿人,北京猿人,元谋猿人等)——早期智人(也称古人、尼人,包括中国的马坝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也称新人、克人,包括中国的河套人、山顶洞人等)——现代人(包括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或棕种人)。现代人在人类分类学上属于晚期智人,是智人的一个亚种,而因为现代人在全新世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所以单独分立出来。3.人类进化在体质上与猿类的主要区别,在于人能够用两足直立行走,头颅变大,变圆,原始的犬齿变短,全部牙齿靠近在一起。于是有灵便的双手,敏锐的头脑和适宜咀嚼的牙齿,能够制造工具,杂食,语言交流,扩大活动范围等。这些功能又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发展。4.人类与猿类更重要和本质的区别是人类出现了文化,群体社会不断发展。5.人类进化与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及由它引起的植被和地形的变化。第三纪气候温暖,而于第三纪中新世开始变冷,至中新世末,南、北两极已有冰盖,低纬度地区也变冷,森林范围缩小,部分被毁灭,出现草原和荒漠。原住在森林中的古猿逃向赤道地区,住在森林边缘和平原上,于是用四肢攀缘,林栖,主要吃果实的动物,逐渐进化为能够两足直立行走,杂食,狩猎的动物。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就保存下来,继续进化发展,不能适应的就灭绝了。第四纪更新世冰期来临,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冷—暖和干—湿交替变化,植物覆盖、冰川、河流以及海、陆发生相应的变迁,大大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得以适应变化巨大的生存环境。这时期,现代人的体质进化已经基本完成,而人类的行为,智力,文化和社会有显著进化。到全新世,气候变暖,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进代,由原始公社进化为阶级社会,同时完成了人类的大迁徙,广布世界,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格局。6.现代的猴和猿类与人类是亲戚,有着共同的祖先,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但是自从他们在远古时期分化以后,各自沿着不同的分支系统演化,适应一定的生活条件,已经形成具有独特的身体结构类型和习性。所以,现代的猴子和猿类不能再变成人。7.现代人可以分为黄种,白种,黑种,或者还有棕种几个主要人种类群,他们是在发展、扩大分布过程中的地理区域差异,是完全一样和平等的。因此,任何“优种说”和对不同人种的歧视都是不合理的。8.根据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可以认为生存环境的变化,劳动生产,分工合作,语言交流和文化技术是促进人类及社会进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或动力。而现今世界发达地区,高科技已进入到电子和信息时代,又面临着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试想,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头大身小的畸形物吗?这是科学幻想还是杞人忧天!!想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还得去非洲,非洲有可能是和大猩猩、黑猩猩有着密切亲缘关系的类人猿生活过的地方……由于它们是目前最接近于人类祖先的动物,所以我们的远古祖先生活在非洲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各洲。

口袋怪兽的所有进化方式

1、绝大多数怪兽达到进化等级就会进化;2、有些怪兽需要进化石才能进化,如水依贝需要对依贝使用水之石才会进化。这种怪兽不受到等级限制,一用进化石就会进化;3、有些怪兽需要通信交换才会进化,如胡地。意思是说,用两台机子连线,然后把需要进化的怪兽与对方的怪兽交换。这种怪兽不受等级限制,一交换就会进化,有很少一部分怪兽需要携带特殊物品交换才能进化。这种方法在模拟器里不适用;4、有一些特殊的怪兽要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进化。大多数是指亲密度进化。如耿鬼,需要鬼斯通进一步提高亲密度才会进化(在游戏里的某些场所能进一步提高亲密度);再如光依贝,需要依贝在白天把亲密度进一步提高才会进化。大体上是这样了。

人是 怎么进化的

人类未来将进化成什么样?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认为提前对人类未来发展进行预测是一种轻率的行为。因为科学家甚至连人类未来一千年怎样适应环境变化都无法准确预测,更别提上百万年了。但有人不这么认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古生物学家彼得·沃特在《未来进化》一书中推断,人类至少还能再存在5亿年。根据过去的进化理论和目前人类发展趋势,科学家给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5种道路。 单一人: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眼睛比现代人大,种族特征逐渐消失。 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专家斯图亚特·皮姆指出,人类非但不再分化,反而一直在“聚合”。他说:“人类目前拥有6500种语言。如果到了下几代,很有可能只剩下600种。” 一百万年后,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可能是不同人种均被同化,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种族特征逐渐消失。进化为“单一人”会实现所谓世界大同。但是,像所有单一物种一样,单一人种也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因为基因的可变性能够在一些病毒来袭时保护基因多样化的物种不受大规模的伤害。 幸存人:具有抗辐射能力,他们的眉毛和皮肤都能防辐射。 如果不同人群被长期分隔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种族就会自然产生。比如,如果全球遭受致命生化恐怖袭击,对该生化病毒具有抵抗力的人将存活下来并在被污染的环境下繁衍具有免疫力的后代。而那些没有免疫力但在庇护所求生的人就在被隔离的区域形成自己的种族。 但是如果灾难不期而至,人类还能幸存吗?从大洪水、瘟疫、核战争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些灾难有可能一夜之间将人类文明完全摧毁,使得劫后余生的人们走上他们自己的进化道路。在科幻电影中,人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最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都能活下来。正如进化理论所称,即使人类出现种族分化,最后也会有一个种族完全取代或同化其竞争者。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尼安德特人的灭亡。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虽然尼安德特人在体格上比我们的祖先智人健壮得多,却由于智力上的劣势,最终被能制造高级武器的智人取代。 基因人:基因和药物相结合,使其智力增强,体格更健壮。 社会评论家约耳·加罗认为,基因技术目前发展迅速,塑造“基因人”也代表着人类进化的新类型。这种基因进化要比生物进化、甚至是文化进化来得更加迅猛。生物进化用了数百万年,那么基因进化成一个新的人种又需要多长时间呢?加罗的答案是20年。 布朗大学肯·米勒教授指出,科学家对疾病的遗传根源了解越来越多。可以想见,一旦科学家找到衰老和疾病的基因特征,那么我们到了百岁仍能保持最佳状态。如果有人达到这样的状态,那么他或她很可能就会寻找将这些基因传到自己后代的方法,这最终将导致新人种的产生。目前,基因疗法只能在个人身上奏效。如果想令“基因人”具有遗传性,科学家将面临伦理道德问题。由于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还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半机械人:人类同机械结合,最终将无所畏惧。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一些专家开始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超过智人天生的聪明才智。 未来,技术的发展允许科学家在人类大脑内植入智能芯片,让我们更加聪明。但问题是,在身体中加入了智能机器后,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还会存在吗?有科学家推测,真正具有智能的机器人很可能在2030年前诞生。当机器人进化到完全超出人类的层面时,他们的地位甚至会高于人类,成为新一代的地球主宰。 太空人:在星际旅行期间,他们的形体和头发会发生变化。 如果人类的寿命足够长,那么为了生存,我们只能向其它星球扩张,从而形成新的人种。想到达遥远的星球,科学家就必须建造大型太空飞船。低重力状态下人类的四肢无需像在地球般发达,人类的毛发也不再有用。 科学家还提出了其它几种方案。“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的科学家塞思·索斯塔克说,最终的方法是将制造人的指令、而不是把人类本身送到目的地。机器人在某个行星上建设了基地之后,利用收到的人类指令制造出新的人类。

进化的近义词是什么?

变化 演化 演变都是进化的近义词

人是怎么进化而成的啊??

开始是森林古猿,后来由于环境变化,结果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到了地面活动,为了对抗其他地面动物,森林古猿开始逐渐学会用前肢拾取石块等作为武器,再后来开始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慢慢的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古猿越来越聪明,开始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再然后逐渐有了文字、语言……一直进化到现代人了。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是由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人的形体也是演化而成,如四肢,由于常用前肢携物、劳动,后肢就承担了行走的任务,逐渐就进化到直立行走。有人根据这个学说,甚至推测人的祖先是一只断了前肢的“病猴”。前肢既断只好用后肢行走,进而将这个特点遗传给后代,逐渐演化成人。 然而,很多绝非动物所为的人类史之前的遗物遗迹,用进化论观点根本无法解释,新的人类起源假说就应运而生。 太空人基因与雌猿结合的杂交说。 某些娇小恐龙是人类祖先的恐龙起源说。 人是太空人的合成品的合成说。 来自海洋生物的海洋生成说。 这些假说面无惧色地向进化论提出了挑战,使深入人心的进化论产生了动摇。这种动摇,主要来自于进化论自身的缺陷,人们看清了进化论很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 对于人类起源问题,历来纷争不止,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争论的实质所在,即一次性生成还是逐渐演化而来。 在神话与宗教中,人都是被神一次性造出来的。而在现代科学中,人是自然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界的宠儿。纵观现在人类起源假说,其实质仍是“一次性”与“进化论”的争论,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众多的假说中,附议“一次性”的,还仅仅只有合成说,但也不是全部,其余假说,不管杂交说、恐龙起源说、海洋起源说等,分析起来,都属“进化论”范畴,仍没能脱离“逐渐演化”的巢臼,与“进化论”的区别仅在于“种子”的不同罢了。 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达尔文,一个伟大者的名字。他出生于英国南安普特郡,从小热爱大自然。1831年,他以植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海军“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他对热带与亚热带的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1836年回国以后,潜心从事科学实验和著述,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书中认为,物种的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主要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归纳起来就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他还将进化论用于动物及人类,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根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人和现代的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进化来的。森林古猿最初在茂密的森林里过树上生活。后来,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那里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地来生活,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人类。赤道附近的古猿,仍然生活在森林里,它们逐渐进化成为现代的类人猿。森林古猿进化成为人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恩格斯对这个进化过程作了解释。恩格斯指出,下地来生活的古猿,它们用后肢走路,用前肢来取食物,用树枝或石块来防御敌害。在运用这些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工具。这样,人的祖先就有了劳动。由于劳动,手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同时,也引起了身体其他器官的变化,特别是大脑得到高度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建立了社会。于是,劳动就使森林古猿变成了人。 最早的人出现在非洲大裂谷周围,后因环境改变,被迫直立行走,随着大脑的形成,逐渐出现了语言。劳动改变了手的形状。随着定居生活的产生,逐渐地演变成了现代人。 参考资料:无

生物为什么会进化?

进化的方式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即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与达尔文的主张相反,早期遗传学家如荷兰的H.de弗里斯等相信,新种可由大的不连续变异即突变直接产生,并把这种方式看作是进化变化的主要源泉,认为自然选择对生物的进化不起积极作用。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种。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人类进化的过程分几个阶段

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 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 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 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如狐猴、眼镜猴)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 注: 中国“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原猴,也就是说所谓“曙猿“实际上还是猴子,根本谈不上人类的起源,如果说“曙猿“是猴子的起源还差不多. 约2500万年前,猴类开始了向猿类的进化,原始猿类出现并逐渐从猴类分离出来.此时准确而言尚不属人类范畴. 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 约1,200万年前, 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 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 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湿润的树丛, 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 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 就注定了它们的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 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 降雨量渐次减少, 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 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 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 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 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 避开了灭绝的危机. 约600万年前, 出现了一种大型的, 勉强以双足着地, 双手作辅助的灵长类动物-----古猿, 由于祗分布于非洲大陆南部, 故名为南方古猿. 1).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 约600万年前,现代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即人类的起源.最早出现在非洲大陆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动物. 此后,原始人类逐渐从猿类分离出来. 3). 能人(Homohabilis) 约150万到250万年,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猿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 旧石器时代开始;后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 能人最终为被新品种的人类: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与后代直立人曾共存过一段时间. 4). 直立人(Homoerectus) 约20万到200万年,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 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 约80万年前,直立人来到现在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约20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 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 5). 智人(Homosapiens) 早期智人(early Homosapiens) 约3万到25万年,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尼安德特人都属于早期智人). 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近东. 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过一段时间. 随着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来,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之后约6万年前,随着冰河期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发困难,终于在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灭绝. 晚期智人(late Homosapiens) 约1万到5万年,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既属于晚期智人). 后向欧亚非澳美5大洲各地扩张包括高纬度区,这是人类第3次走出非洲. 这时,艺术出现.能够人工取火. 母系氏族公社. 旧石器晚期. 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 这其间,猛犸和剑齿虎灭绝. 附1). 1987年,根据相关线粒体DNA研究,著名的“夏娃假说”被提出,即今天地球上所有人的线粒体都是从大约20万年前非洲的同一位妇女传下来的,她的后代在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来到了欧亚大陆。 1990年,对线粒体DNA(mtDNA)的研究发现,不论黑红黄白种人,女性的线粒体DNA相同,这证明了现代人类来自一个共同的智人祖先,根据考古学分子生物学推算确定,是非洲的一个女性; 之后,根据对女性线粒体DNA男性Y染色体基因和猿猴DNA研究综合推算,人类共同智人祖先出现的比较科学可信的年代大约是5万到10万年前; 繁衍路径:非洲--->亚洲--->欧洲-->美洲. 注: 仅存于细胞质中线粒体中的DNA,在受精过程中,由于卵细胞中含大量线粒体而精子中含量极少,因而个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认为仅来自母亲。可用线粒体DNA来研究母系遗传。 附2). 1997年,根据线粒体DNA的研究分析证实尼尼安德特人不属于现代人类的进化路程,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是另外一个人类分支,与现存人类的祖先无关.尼安德特人这个人类分支约在3万年前,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晚期智人淘汰并最终完全消亡的. 附3). 遗传学Y染色体研究证明,东亚的现代人具有共同的非洲起源. 约5万年前,最早的一批走出非洲的智人进入东亚的南部,然后随着东亚的冰河期的逐渐结束,在以后的数万年中逐渐向北迁移,进入东亚大陆,遍及中国大陆,北及西伯利亚。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祖先从东南亚进入中国南方,而后越过长江进入北方地区.另一批非洲智人从东南亚向东逐渐进入太平洋群岛。随后, 约8500年前,中国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萌芽。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早期.中国三皇传说时代. 约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新石器后期.中国五帝传说时代.埃及金字塔出现. 约4000年前,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 注: Y染色体是人类23对染色体中的性染色体,男性专有,因此传递方式只能是从父亲到儿子,可用于研究父系遗传,如姓氏的遗传等。 附4). 2003年,美英科学家对西伯利亚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因进行的比较分析表明: 1). 90%的中美洲印第安人和50%的北美洲印第安人,来自同一个父亲。繁衍路径:西伯利亚东北亚-->通过百令海峡的陆桥-->阿拉斯加,这时,来自东北亚的一群西伯利亚人中,其中的一个西伯利亚男人的生殖细胞Y染色体刚好起了变化,名为“M242”,大概发生在距今1.8万年前(此时是最近的冰河期中末期,海平面下移,使连结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间的白令海峡可以通行)也就是说: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西伯利亚人首次进入美洲不早于1.8万年前.且只有这个男人的子孙生存并繁殖下来,随后,他们的后代慢慢往南迁徙。 2). 此后不久,几百或几千年后,另外一群东北亚人也同样的来到了阿拉斯加,他们的后代繁衍构成另外的一半美洲印第安人;但不知为何止步于北美洲,未有继续南徙。 附5). 中亚是欧亚大陆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在研究过的所有欧亚人类群体中,中亚群体是欧亚大陆上最古老的人类群体,它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乌兹别克群体. 中亚地区是西伯利亚、美洲及部分欧洲地区人类群体的祖先。这个地区是两次主要迁移浪潮的起源地,中亚人类群体向北迁移至西伯利亚后,一支向东迁移至美洲,另一支向西迁移至欧洲. 欧洲现在的人类群体基本上是在旧石器晚期(约4.5万年前)及新石器早期(约1万年前)这两个时期组成. 附6). 有关中国倡导的多地区进化说. 所谓多地区进化说,即:自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展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在此期间各地区之间有些许的基因交流。 对于中国就是说: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即:北京猿人(直立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北京早期智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现代人(现代中国人).即:北京猿人是来自非洲的直立人,但之后未被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淘汰取代,而是一直存活下来并独自发展进化,最后演化成为现代中国人. 但是,目前的人类考古学和现代遗传学基因研究结果都显示了中国早期智人的灭绝并被晚期智人新移民彻底取代的事实.在最重要的考古化石证据上, 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出现了据今4-10万年间的化石断层,断层时间大致与第四纪冰期相符。也就是说,中国的早期智人由于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的存在(约7.5万年前,在苏门答腊岛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次火山喷发在约6,7万年前,造成全球进入冰河期),使得这一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绝大多数的生物种类由于恶劣的气候而难以存活。 因此,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是来自非洲的晚期智人,在冰河时期中末期,经由东南亚由南及北进入中国。 认为中国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的人类起源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也就是说,北京的那个山顶洞人根本不是本地人,而是个千里迢迢来自非洲的移民老外. 附7). 特例: 对约6万年前的澳洲人类遗骸提取出的线粒体DNA分析发现:它与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据认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类的古老DNA在遗传上没有联系。这表明:在澳大利亚出现的早期现代人,其演化路线并非来自于非洲 注: 现生智人分为四大人种. 中国人、东亚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欧洲、北非和南亚是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非洲是黑种人;澳洲是棕种人(澳大利亚人种). 附8). 人类走出非洲并不只是一次。 至少在40万年到80万年前就已经有部分人(直立人)走出非洲了。 以线粒体及Y染色体估算,绝大部分人类(智人)走出非洲的时间是8万年到15万年前, 之后发生了几次人群回流非洲的趋向(可能是受全球进入冰河时期的影响) 再以后又进一步扩张(随着冰河时期结束,受气候逐渐回暖的影响) 随后,一批批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相互融合,构成现代的世界人群。 附9).人口 约100万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50万 约7万年前,最近的冰河时期,由于环境恶劣,生存困难,人口曾下降到只有约2--3万人. 约1.1万年前,冰河时期结束,气候回暖,挪亚方舟大洪水时代,全球人口总数约有100万 约5万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300万 约1万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500万 约7000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3000万 约3000年前,全球人口总数约有1亿. 注: 随着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和科学研究的进展,人类进化史可能有所调整。参考资料:http://www.sinology.cn/Article/2004/Article_333.html 楼主,我这是复制粘贴的,但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人是怎么进化的呢?拜托了各位 谢谢

能够使低级动物进化到高级动物,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熟食。上古时期的大火,把大地上的谷物和一些动物烧熟,古猿食用了这些烧熟的食物,自身用于消化食物的时间大大缩小了,这类食物十分丰富并且容易消化吸收,古猿人不必像以前那样花费大量时间去为食物奔忙。觅食和消化的时间缩小,大量的血液不必再长时间用于胃部,可以充裕地分配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样因为熟食使疾病也减少了,这样古猿就越来越健壮,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 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古猿就可以进行更多的活动,可以尝试各种新的活动,这就是进化的开始。他们在不断进行新的活动时,要解决困难就会使用大脑,体内血液的空闲和营养充足,可以提供给大脑足够的能源,猿人的大脑就开始不断增大,思维能力就越来越强了。 要说明猿人进化的独一性,我们来看看其他动物的情况。在大火烧熟了谷物和动物之时,其他动物有没有进食熟食呢?对于大型食肉动物来说,烧熟的动物并不合适它们食用,因为食肉兽捕食动物,很大的需要是食物的血液,它们需要血液来补充它们的体液,而烧熟的动物已经没有新鲜的血液可以供应,而且在大火的周围,水的储存也相对缺乏,烧熟的食物对猛兽不适合。猿人则可以采摘新鲜的或是被烧熟的水果补充水分。再者,食肉兽它们尽可以在其他动物集居处可以得到血液和肉,不必去食用熟食,所以它们没有改变食用习惯。同样食草动物也是因为水的问题而不能食用烧熟的谷物,它们同样没有改变它们的食用习惯。不打破习惯就不会有进化的可能,即使是人类到了目前的阶段,要进步,要创造发明,打破习惯仍然是一个必须的条件。最大的疑问,就是那些跟猿人食用习惯几乎一样的灵长类动物,它们为何没有像猿人一样进化成高级动物呢?这里应该是 一个机缘的因素。不能排除其他灵长类动物有着与古猿同样的进化可能,但是机遇或者是当时的情况可能刚好是古猿首先食用熟食,相对强壮的猿人霸占了这些熟食,使的猿人发展迅速,数量增多,再反过来垄断了这些熟食。同时,当古猿食用了谷物和肉类后,对果实的需求剧减,使得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食物丰富许多,他们无需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从而失去了进化的机会。 到了现代人们饲养的家禽如猪、猫、狗、等,这类动物基本也是食用人类喂养它们的熟食,可以看出,这类动物的智商要比其他野生动物要高,也比它们原生本进化了许多,可以说明熟食对动物大脑的益处。但这些家禽目前是不可能有人类进化的那种特变,因为它们没有了自己的社会,没有自己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离开人类它们几乎不能生存。 再反过来看,如果没有熟食,猿人是否可以进化为人呢?从食物的结构来说,古猿所食用水果等果实,含量最多的是维生素,蛋白质和脂肪比较少,即使猿人也可能会食用一些昆虫之类的蛋白质,但是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蛋白质和脂肪对大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蛋白质使得大脑细胞得到供养和增加;脂肪能保护大脑神经,使神经之间得到很好的绝缘。如果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猿人的大脑就不可能有成倍数的增长,也就不可能进化成人。 古猿生吃食物,要受到季节的影响。水果在春冬两季来源很少,生的谷物不能食用,使得古猿要像其他动物一样,在有食物的季节大量觅食,到了春冬就大量睡眠减少消耗,根本就没有空暇时间进行其他活动。只有解决了食品的问题,才能谈得上进化。被大火烧熟的谷物可以食用,使古猿因而联想到把谷物储存起来,到冬天时烧熟食用,解决冬天食品短缺的问题,这个想法可能是猿人第一次真正的思维活动。 熟食带给古猿空闲时间,能够让古猿大量使用大脑,从而进化成今天的人类。由此而言,闲暇是人类进步的原因。即使是现代,如果人类要不断的创造新的东西,不断地发展大脑,不断地提高智商,闲暇时间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跟猿人食用习惯几乎一样的灵长类动物,它们为何没有像猿人一样进化成高级动物呢?这里应该是 一个机缘的因素。不能排除其他灵长类动物有着与古猿同样的进化可能,但是机遇或者是当时的情况可能刚好是古猿首先食用熟食,相对强壮的猿人霸占了这些熟食,使的猿人发展迅速,数量增多,再反过来垄断了这些熟食,使别的灵长类动物失去了进化的机会。 到了现代人们饲养的家禽如猪、猫、狗、等,这类动物基本也是食用人类喂养它们的熟食,可以看出,这类动物的智商要比其他野生动物要高,也比它们原生本进化了许多,可以说明熟食对动物大脑的益处。但这些家禽目前是不可能有人类进化的那种特变,因为它们没有了自己的社会,没有自己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离开人类它们几乎不能生存。 再反过来看,如果没有熟食,猿人是否可以进化为人呢?从食物的结构来说,古猿所食用水果等果实,含量最多的是维生素,蛋白质和脂肪比较少,即使猿人也可能会食用一些昆虫之类的蛋白质,但是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蛋白质和脂肪对大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蛋白质使得大脑细胞得到供养和增加;脂肪能保护大脑神经,使神经之间得到很好的绝缘。如果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猿人的大脑就不可能有成倍数的增长,也就不可能进化成人。 古猿生吃食物,要受到季节的影响。水果在春冬两季来源很少,生的谷物不能食用,使得古猿要像其他动物一样,在有食物的季节大量觅食,到了春冬就大量睡眠减少消耗,根本就没有空暇时间进行其他活动。只有解决了食品的问题,才能谈得上进化。被大火烧熟的谷物可以食用,使古猿因而联想到把谷物储存起来,到冬天时烧熟食用,解决冬天食品短缺的问题,这个想法可能是猿人第一次真正的思维活动。 熟食带给古猿空闲时间,能够让古猿大量使用大脑,从而进化成今天的人类。由此而言,闲暇是人类进步的原因。即使是现代,如果人类要不断的创造新的东西,不断地发展大脑,不断地提高智商,闲暇时间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类是怎么进化而成的

人类是生命进化的产物,人类的祖先是古猿。古猿为了适应环境气候的变化而渐渐进化成人类.古猿由同为灵长类动物,较为低等的古代猴子一类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古猿与现代的猩猩类似,都是没有尾巴的,而现代猩猩的近亲中还有长有尾巴的猴子一类.他们直接来源于古代的低等灵长类动物.人本身也是动物,但人类制造及会使用工具、进行劳动。人在生物中属于真核总界动物界。人在动物界中属于后生动物亚界后口动物总门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羊膜总纲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人在灵长目中属于真猴亚目。人在真猴亚目中属于窄鼻猴次目。再往下分,人在窄鼻猴次目中属于类人猿超科。人在类人猿超科中属于单一个科,人科。 其实人科只是俗名,在动物学上的学名为裸猿科。荣海王 2008-04-21 21:28 ~糖、瑷丄ǒ 的感言:人类是进化而来的,这个说法得到了科学的保证 您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好(0)不好(0) 相关问题61 人类是怎样进化而成的?61 人类还将进化成什么61 人类以后会进化成什么?61 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61 人类是通过怎样的进化而来的?其他答案一、生命的起源:46亿年前,刚刚形成的地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那时,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包围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原始大气层。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完全不同,没有氧,也没有臭氧层,太阳的紫外线直射到地面上。在紫外线、宇宙射线、闪电、高温等巨大的自然条件长期作用下,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不断发生合成或分解反应,形成了多种简单的有机物,这就为原始生命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后来(大约在39亿年前),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但火山的喷发仍然很频繁,地壳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地方隆起形成高原和山脉,有些地方下降形成洼地和山谷。同时,大气中的水蒸气不断增多。当水蒸气达到饱合状态,冷却以后,便成为雨水降落到地面,汇入洼地,形成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的简单有机物也随着雨水进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这些简单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地进行反应,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小结:由此可知,原始生命窃谠嫉厍蛱跫拢煞巧镏示渎さ乃暝拢鸾バ纬傻摹?br>科学家们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来研究生命的起源。1965年我国生物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简单的蛋白质分子一一结晶牛胰岛素。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首次模拟原始大气成分,合成出了简单的有机物。这些实验对人们认识生命起源的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人们对生命起源的详细过程知道的还不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提高,人类总有一天会揭开生命起源的全部秘密。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生命的产生,揭开了生物进化发展的新纪元。原始生命产生后,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原始生命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进行自养生活的原始藻类;一部分原始生命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靠摄取现成有机物为生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再各自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这是一棵动物进化历程树。从树干基部到树梢表明了动植物进化的历程。越靠近树干基部的植物或动物,出现的时间离现在越久远、越低等;越靠近树梢的植物或动物出现的时间离现在越近、越高等。树干上有两个大的分枝,左边的表示动物的进化历程,右边的表示植物的进化历程。在每个分枝上又有许多小的分枝,这些小分枝依次表明了各个类群的动物和植物的进化顺序,以及进化地位。 1植物进化的历程:自然界的植物有四个主要的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提问:各个生物类群的特征反映了它们在进化历程中的地位,根据藻类植物的特征,我们应该把它放在生物进化历程树的什么位置? 答:藻类植物的特征表明了宏观世界是低等的植物类群,所以应该位于进化历程树的最下边的分枝上。 (2)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是茎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3)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根、茎和叶,并且根、茎和叶里具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植株较高大,受精离不开水,大多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是由原始藻类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但是,从二者的特征来看,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因此,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等。 由于苔藓植物在结构和生殖上的特点,限制了苔藓植物进一步向陆生生活发展,而蕨类植物由于能更好地适应陆生生活,一部分原始蕨类植物逐渐进化成为种子植物。 提问: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两大类植物,哪一类更高等,为什么? 被子植物更高等。因为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有利于保护种子,繁殖后代,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所以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植物进化的规律,身体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地位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水中逐渐过渡到陆地。 2动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动物可以分成几个大类群? 答: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1)我们先来看无脊椎动物的进货历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无脊椎动物分为哪几个主要的门? 从结构上看,最低等、最原始的无脊椎动物是原生动物,由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进化到多细胞的腔肠动物;由二胚层的腔肠动物进化到三胚层的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出现了肛门;环节动物出现了真正的体腔;节肢动物是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的无脊椎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动物的结构越来越复杂,逐渐出现了组织的分化,出现了器官和系统,生活环境逐渐从水中到陆地。 (2)在无脊椎动物中有一类叫做棘皮动物,海星、海参、海胆都是这一类动物。由原始的棘皮动物进化成了原始的脊椎动物。 提问:我们学过的脊椎动物有几个纲? 脊椎动物是高等动物,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古代的鱼类生活在水中,后来由于地球气候变化,湖水、池塘等干涸,古代鱼类中的总鳍鱼类,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成原始的两栖类。 两栖动物是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但是,两栖动物还没完全摆脱水的束缚,必须在水中产卵、孵化以及渡过幼体阶段。 原始的两栖动物逐渐进化成为原始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在陆地上产卵、孵化,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陆地生活环境的复杂多变,为动物的进化提供了新的生态环境和适应方向,原始的爬行动物向各个方向分化和发展,分别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 小结:由此看来,与植物的进化历程一样,动物也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进化。 3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生物的进化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人类的出现: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人类是生物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产物,那么人究竟是由哪类古生物进化来的呢? 与所有哺乳动物一样,人体也具有恒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这说明了人类与哺乳动物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在生物分类中,人类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在灵长目中,除人科外,还有猴科、长臂猿科、类人猿科等。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