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在制造业智能化与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管理者普遍面临复杂问题处理能力不足(如局部优化导致全局失衡)、决策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分析框架)、解决方案短视(治标不治本)等挑战。本课程通过“问题诊断-重构-策略-落地”全链条训练,帮助管理者掌握系统性分析方法,提升决策质量与组织韧性。
课程收益
1. 方法论掌握:学会“问题树分析”“根因分析法(RCA)”“利益相关者地图”等系统性工具;
2. 能力提升:具备跨部门协作、资源统筹、长期价值导向的决策能力;
3. 行为改变:通过案例模拟推动从“经验直觉”到“结构化思维”的转变;
4. 文化塑造:构建制造业特有的“问题即机遇”创新文化。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制造企业高管、车间主任、生产主管、供应链负责人
课程特色
· 行业深度适配:案例覆盖丰田TPS精益生产、宁德时代供应链优化、西门子工业4.0转型等标杆实践;
· 工具链完整:整合问题分析(鱼骨图)、策略制定(SWOT-RCA)、行动计划(OGSM)三大体系;
· 场景化训练:模拟“设备突发故障应急调度”“跨部门产能冲突”“供应商交期延误”等高频复杂挑战。
课程大纲:
模块一:问题明确——穿透表象,定位本质
1.1 制造型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 案例:某汽车工厂因“焊点不良率高”盲目增加质检环节,反而导致产线停滞(表面问题:质量不稳定 vs. 根本矛盾:设备精度不足);
· 工具:问题分类矩阵(战略层/战术层/操作层)。
1.2 问题描述的黄金法则
· 工具:5W2H分析法(Why-What-Where-When-Who-How-How Much);
· 演练:针对“注塑车间模具频繁损坏”事件完成问题陈述框架。
1.3 问题优先级判定
· 工具:艾森豪威尔矩阵(紧急/重要四象限);
· 案例:波音通过“关键路径法”聚焦737 MAX机型安全问题修复。
成果输出:《问题定义与优先级矩阵》
模块二:问题重构——跳出框架,全局视角
2.1 制造系统的核心矛盾
· 案例:某家电企业因“过度标准化”导致定制化订单交付延迟(流程效率 vs. 客户需求灵活性);
· 工具:系统动力学(SD)模型简介(反馈循环与延迟效应)。
2.2 根因分析法(RCA)实战
· 工具:5Why分析法(某电子产品“退货率高”案例追溯);
· 演练:分组分析“冲压车间废料率超标”的根本原因。
2.3 利益相关者地图绘制
· 工具: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利益矩阵;
· 案例:某工程机械企业平衡“生产部门降本诉求”与“售后服务质量要求”。
成果输出:《根因分析报告》《利益相关者行动清单》
模块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创新与可行性平衡
3.1 制造战略的三大维度
· 工具:SWOT-RCA整合框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根因关联);
· 案例:特斯拉通过“垂直整合+超级工厂”重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3.2 制造业创新方案生成
· 工具:SCAMPER创新法(某家电企业“模块化设计”降低生产成本);
· 演练:为“传统燃油车工厂电动化转型”提出突破性方案。
3.3 方案可行性评估
· 工具:风险评估矩阵(概率×影响)与技术可行性分析;
· 案例:某芯片制造商通过“阿米巴经营”激活车间级改善活力。
成果输出:《可行性方案评估表》《创新提案路演PPT》
模块四: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从决策到落地
4.1 制造行动计划的黄金公式
· 工具:OGSM模型(Objective-Strategies-Gaps-Actions-Measurements);
· 案例:海尔通过“人单合一”模式实现全球研发协同。
4.2 跨部门协作与资源统筹
· 工具:RACI矩阵在“新产品试产”中的实践;
· 演练:模拟“研发部与采购部在原材料选型上的冲突调解”。
4.3 制造变革管理与风险控制
· 工具:变革阻力应对策略(如“紧迫性-重要性”四象限);
· 案例:某纺织企业通过“文化重塑”化解自动化改造员工抵制。
成果输出:《跨部门协作行动计划》《变革风险管理方案》
实战沙盘与成果固化
4.1 全天知识串联
· 任务:分组完成“某跨国车企‘芯片短缺危机’沙盘推演”(问题诊断-策略制定-资源调配)。
4.2 成果展示与反馈
· 机制:“红队挑战+蓝队优化”模拟“管理层强制推行‘零库存’政策引发供应链震荡”争议场景;
· 成果输出:《系统性问题解决能力评估报告》《个人改进承诺书》。
课程设计亮点
1.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经典管理理论(系统动力学、RCA)与制造业工具(TPS、六西格玛、VSM);
2. 分层适配性:覆盖高层战略决策(如技术路线规划)、中层策略执行(如跨部门协同)、基层问题解决(如设备点检标准化);
3. 行为改变驱动:通过“设备故障应急演练”“跨部门抢修竞赛”等高还原度场景推动认知到行为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