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马说》中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怎么翻译

2023-07-16 14:49:30
TAG: 翻译
共7条回复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且”为“况且”常马为普通马,等为等同,不可得为不可能办到 所以这句话翻译为 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不可能办到 文言文要句句落实

北有云溪

想要它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全句意思是:让千里马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和平常的马跑的一样快是做不到的)

ardim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翻译书上的)

血莲丿红尘

况且想要与平常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办不到

豆豆staR

况且要和平常的马一样.那是不可能的

北境漫步

就连想要跟平常的马一样都不可能办到

北营

想要它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相关推荐

《马说》翻译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第一种: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得千里马啊!第二种: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里受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凭借千里马的名称而称呼它。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得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
2023-07-16 02:40:352

现代文翻译《马说》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总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与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得到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良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但喂马的人不懂得应该怎末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因吃不饱而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品质也就没可能表现出来,即便想要跟普通的马等论尚且不能,又如何能要求它日行千里?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提着鞭子在它旁边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天下果真没有能跑千里的马吗?其实是他们不认识晓得千里马啊! 问题已解决可以采纳。
2023-07-16 02:40:422

马说的翻译,谢谢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
2023-07-16 02:41:142

文言文马说全文翻译

1.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解析:《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 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作者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 语文文言文《马说》全句解不是翻译,是像这种—食马者“不知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驾驭它不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 4. 文言文《马说》——全文翻译及详解,O(∩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 一、注释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故:所以 3于:在。 4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5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6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7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19 且:犹,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之:鞭打马。 26 策:名词,马鞭。 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7 之:指千里马,代词。 28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9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鸣:马叫, 34 之:无意义。 35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41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 5.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6. 请问《国马说》全文翻译 文言文 有乘国马者,与乘骏马者并道而行。 骏马啮国马之鬃,血流于地,国马行步自若也,精神自若也,不为之顾,如不知也。既,骏马归,刍不食,水不饮,立而栗者二日。 骏马之人以告国马之人。曰:“彼盖其所羞也,吾以马往而喻之斯可矣。” 乃如之。于是国马见骏马而鼻之,遂与之同枥而刍,不终时而骏马之病自已。 夫四足而刍者,马之类也;二足而言者,人之类也。如国马者,四足而刍,则马也;耳目鼻口,亦马也;四支百骸,亦马也;不能言而声,亦马也。 观其所以为心,则人也。故犯而不校,国马也;过而能改,骏马也。 翻译 有骑国马的人,和骑骏马的人同道并行。骏马咬国马的鬃毛,(国马)血流出来滴到地上,国马行走自然,精神自然,不因为这事而分心,如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后来,骏马回到家,不吃食,不饮水,站在那颤栗有两天。骏马的主人告诉国马的主人。 (国马的主人)说:“它那大概是由于感到羞耻啊,我把马送过来劝喻它应该会好的吧。”便(将骏马送)去了。 于是国马见到骏马就用鼻子触碰它(以示原谅),还和它在同一个槽里吃草,没到一个时辰骏马的病自愈了。 四条腿并且吃草的,是马的同类;两条腿能说话的,是人类。 如同国马的,四条腿吃草,是马;耳目口鼻的样子,也是马;四肢和全身的骨骸,都是马;不能说话只能发出声音,还是马。看它的情操,却是人啊。 所以被冒犯而不计较的,是国马啊;知错能改的,是骏马。 7. 【文言文{马说}的题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 1)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8. 《马说》白话文翻译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石。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这,指示代词。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欲:想要,要。 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⒃、鸣之:吆喝它。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⒄、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 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 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 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34306362“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 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 9. 文言文《马说》翻译 楼主你好: 《马说》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 10.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马说》 【作者】韩愈 【朝代】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736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扩展资料: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2023-07-16 02:41:311

马说的意思翻译

马说的意思翻译如下: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023-07-16 02:41:381

文言文马说

1. 文言文《马说》——全文翻译及详解,O(∩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 一、注释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故:所以 3于:在。 4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5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6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7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19 且:犹,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之:鞭打马。 26 策:名词,马鞭。 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7 之:指千里马,代词。 28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9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鸣:马叫, 34 之:无意义。 35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41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 2. 文言文《马说》详解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 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注释一、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二、通假字 (1)食马者:“ 食 ” 通 “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袛 ” 通 “ 只 ” ,只能。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 3.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4. 语文文言文《马说》全句解不是翻译,是像这种—食马者“不知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驾驭它不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 5. 文言文《马说》的翻译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都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马不按照正确鞭打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使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不识得千里马啊。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6. 求初中语文古文《马说》的全文翻译 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7. 【文言文{马说}的题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 1)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2023-07-16 02:42:051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如下:作者: 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翻译如下: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023-07-16 02:42:241

23课马说怎么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023-07-16 02:42:401

马说全文注音及翻译

《马说》全文注音如下图: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马说》整体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2023-07-16 02:42:471

韩愈写马说的用意是什么 马说原文内容及翻译

1、《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对人才的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希望统治者能够重用人才,同时表达了韩愈怀才不遇的悲愤。 2、马说 韩愈〔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023-07-16 02:43:111

马说虚词翻译

1、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2、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3、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2023-07-16 02:43:471

马说的翻译

译文:毕再遇(南宋名将)是兖州的将门世家。开禧(南宋皇帝宋宁宗的年号)北伐的时候,其他将领大多战败,只有毕再遇积累了很多的战功。金国人看到他的战旗就要躲避。多次升迁官职(镇江都统制、扬州承宣使、骁卫上将军)。后来因为年老体衰而退休才在湖州霅溪定居。毕再遇有一匹战马,外号叫“黑大虫”,非常神俊高大,只有他的主人毕再遇能驾驭他。等到毕再遇死后,他的家人用铁链把他拴在马房中。恰好碰到岳王祠(纪念岳飞的庙)迎神,听到鼓声雷动,以为是要赴沙场杀敌,于是就兴奋嘶叫,挣脱了束缚逃出了马房。毕再遇的家人怕马伤人,就命令十几个把他拉回去。趁机好言劝诫“将军已经死了,你不要多生事端祸及家人”。马竖起耳朵听到后,双眼泪汪汪,低声嘶叫几声就死了。哎,忘恩负义的人连异类都比不上,怎么能不惭愧呢?原文:毕再遇,兖州将家也。开禧用兵,诸将多败事,独再遇累有功。金人认其旗帜即避之。屡迁至镇江都统制、扬州承宣使、骁卫上将军。后以老病致仕,始居于霅。有战马,号黑大虫,骏驵异常,独主翁能御之。再遇既死,其家以铁羁之圉中。适遇岳祠迎神,闻金鼓声,意谓赴敌,于是长嘶奋迅,断组而出。其家虑伤人,命健卒十余,挽之而归。因好言戒之云:“将军已死,汝莫生事累我家。”马耸耳以听,汪然出涕,喑哑长鸣数声而毙。呜呼!人之受恩而忘其主者,曾异类之不若,能不愧乎?《毕将军马》出自《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书中所记,多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扩展资料此文写的是毕将军和他的马,毕再遇死后,“黑大虫”被用铁链拴在圈里。那天正好碰上岳庙迎神,金鼓之声由远而近。“黑大虫”初闻金鼓声,即振奋不已,以为要上阵杀敌,后不见有人为它解索,长嘶奋迅,极力挣踏,竟然挣断了铁链,冲出了大街!毕家人怕它伤人。急忙命令十几个家人去追。好不容易才把它牵回来。进了门,再把它拴好,家人在“黑大虫”的耳边说话:“将军已经死了,你也没仗可打了,千万别再跑出去惹事。”这马耸着耳朵听着,似乎可以听得懂对它说的话,一时眼泪喷涌而出,紧接着,以嘶哑的声音长鸣数声,竟然倒地而亡!相关人物介绍:毕再遇(约1148年-约1217年),字德卿。祖籍兖州(今山东兖州),临安西溪人 。南宋名将,武义大夫毕进之子。毕再遇容貌魁伟,武艺超群。初以恩荫补官,隶属侍卫马军司。开禧二年(1206年),随军北伐,屡立战功,迁为武功大夫。后因功历任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及骁卫大将军等职。因其勇猛过人,熟知兵略,且善于驾驭兵将,威名远扬。嘉定元年(1208年),被任为左骁卫上将军、保康军承宣使。“嘉定和议”签订后,毕再遇屡请回归田里,均不准。嘉定六年(1211年),提举太平兴国宫。嘉定十年(1217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不久去世。累赠太师,谥号“忠毅”。作者介绍: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流寓湖州(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湖州迁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宋宝祐(1253—1258)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景定二年(1261),任浙西帅司幕官。咸淳初为两浙运司掾属。十年(1274年)监丰储仓,端宗景炎闸知义乌县。宋亡,入元不仕,隐居弁山。后家业毁于大火,移居杭州癸辛街。周密善诗词,能书画,雅好医药。他的笔记集《齐东野语》、《志雅堂杂钞》、《癸辛杂识》《武林旧事》等,多载当朝史事传闻、杏林轶事、民俗风情,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珍贵索引。书中所载录的医事制度、医家史料、典籍训释、养生知识、各科医案,特别是治病疗疾的验方效剂。多为作者搜集、使用后的验证,大都真实可信。其作品《观潮》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尤其作品勤于辑录宋代文献。家藏图书极富。父周晋,积累旧书有4万卷。自称:家有三世积累,凡有书42000余卷及三代以来金石之刻1500余种。建藏书楼为“书种堂”、“志雅堂”、“浩然斋”等,常校雠其中。所著《齐东野语》亦简介历代藏书故实,对研究唐宋藏书史实有参考价值。编纂有《书种堂书目》、《志雅堂书目》,惜已早佚。
2023-07-16 02:43:551

马说翻译注释

马说 韩愈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祗:只是 辱,埋没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 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列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用鞭子打马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2023-07-16 02:44:222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023-07-16 02:44:431

《马说》的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2023-07-16 02:44:581

马说翻译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马,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鞭策它,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更多见参考资料
2023-07-16 02:45:083

马说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食马者:食——饲,喂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通假字: 食马者:食——饲,喂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大意: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023-07-16 02:45:263

《马说》的翻译。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吧! 英文版得也给你一份The world has Bo Le, and then has a winged steed. The winged steed often has, but Bo Le has no often. Therefore the horse, brings disgrace to hand of Yu slave people respectfully though well-known, parallel do not fit with long distance between dying of the slot manger, also. Once, long distance person of horse, eats or uses up one dan of millet. Food horse person is not aware of whose energy long distance but eats also. Be that the horse also, eats acoria , force deficiency though having energy , of long distance, only US sees nothing more than, desire and common horse etc. is not allowed to have to find a place for, seeking whose energy long distance at present also? Block of wood of scheme says that unable of food uses up whose material , express that but can not exchange whose intention with the person, holds a scheme but faces that , says: "Land under heaven have no the horse "! Give up the ghost! Does the person have no horse evil really? The person is not aware of a horse really also 《马说》解词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 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2023-07-16 02:45:332

《马说》文言文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
2023-07-16 02:45:402

急求韩愈的《马说》翻译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马说韩愈 〔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023-07-16 02:46:083

韩愈的马说的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 译: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只是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役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dan)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的待遇样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饲养马者用鞭子抽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字词翻译: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用。称,称为。千里:千里马。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i二声):吃一顿。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竹制的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食材。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2023-07-16 02:46:164

《马说》白话文翻译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②、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③、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④、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⑦、食:同“饲”,喂养。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⑨、是:这,指示代词。⑩、能:才能。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⑿、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⒃、鸣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相关故事: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马说》赏析(吴小如)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2023-07-16 02:46:574

急求韩愈的《马说》原文+翻译!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023-07-16 02:47:256

求文言文 马说 的翻译

马说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023-07-16 02:47:403

马说的翻译是什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2023-07-16 02:48:042

文言文《马说》的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2023-07-16 02:48:334

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马说》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dàn)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能完全使出来,它的才能和特长就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鞭子抽打马,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2023-07-16 02:48:491

马说 翻译及中心思想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与《龙说》有相似之处,建议大家去读读。
2023-07-16 02:48:593

急急急!《马说》韩愈,翻译成现代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023-07-16 02:49:222

《马说》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翻译?

你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不懂可追问,满意请采纳
2023-07-16 02:49:303

马说的翻译文

马说的翻译文如下: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赏析如下:《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自称郡望为昌黎韩氏,为韩姓三大郡望之一,昌黎郡在今天辽宁义县。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2023-07-16 02:49:451

初二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的全文翻译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2023-07-16 02:50:261

马说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
2023-07-16 02:50:361

什么是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1828年11月19日卒于同地。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小学教师,母亲是厨子。自于生活贫困,他们所生的14个孩子,只养大了5个。生平舒伯特小时由父亲教他小提琴,由哥哥伊格纳茨教他钢琴。11岁进当地的神学寄宿学校读书,开始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现在世界各国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歌曲《夏甲的悲叹》(1811),就是舒伯特在这所学校时创作的。1805年和1809年,拿破仑的军队两次入侵维也纳,奥地利人民英勇抗击,1809年5月21~22日,在维也纳多瑙河东岸的阿斯珀恩大败拿破仑。这一年奥地利西部阿尔卑斯山区的蒂罗尔人民,也在爱国者A.霍费尔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当时舒伯特还只是一个12岁的少年,但从这时起,舒伯特的幼小心灵,已经孕育了反对强暴热爱祖国的思想。1813年初,舒伯特离开寄宿学校不久,就由他的同学J.N.施保恩介绍,认识了青年爱国诗人T.克尔纳。克尔纳就在这一年参加了A.F.von律左将军领导的义勇军,献身于民族解放斗争,同年8月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克尔纳的遗诗由他父亲整理出版后,舒伯特在1815~1816年,为其中的15首爱国诗歌谱写了歌曲和重唱曲,包括充满战斗热情的《战斗中的祈祷》、《律左的野猎队》和《剑之歌》。1813年10月,拿破仑在莱比锡会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舒伯特满怀热情,创作了《歌颂德国胜利》的合唱曲。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舒伯特又写了《欧洲的解放者在巴黎》的男声合唱曲。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恢复了殴洲各国旧王朝的反动统治。梅特涅使奥地利帝国成为“各民族的监狱”。舒伯特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中,写下了大量作品,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痛苦心情和美好理想。1814年,舒伯特在父亲的学校里当助理教员。这期间他废寝忘食地从事创作,仅在1814~1815年就写了140多首歌曲。其中包括《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魔王》、《野玫瑰》、《迷娘之歌》等杰作,1816年舒伯特摆脱了助理教员的职务,和朋友F.von朔贝尔住在一起,忍受着生活的煎熬,专心从事作曲。朔贝尔是瑞典籍的业余诗人,舒伯特用他的诗写过12首歌曲,《致音乐》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1816年6月,舒伯特为H.瓦特罗特教授的命名日写作的康塔塔《普罗米修斯》,是他第一次从作曲中取得报酬的作品。像他这样在世时没有出名的作曲家,是当时出版商残酷剥削的对象。舒伯特赖以维持生活的稿费,是非常菲薄的。像《流浪者》这样举世闻名的歌曲,舒伯特当时只拿到两个古尔盾(每个约合1.69马克),而出版商在40年间,却赚取了27000个古尔盾。在梅特涅政府的反动统治下,维也纳流行着适应统治阶级麻醉人民需要的轻浮、庸俗的娱乐音乐。一些憎恨梅特涅反动统治,要求民主自由的诗人、画家、剧作家和音乐家则组成各种小组,从事于和这种庸俗艺术针锋相对的活动。舒伯特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中心人物。这个小组经常举行交谊会,演出歌舞、音乐和戏剧。这个小组共有40多人,其中的主要人物有研究法律和音乐的J.von施保恩、诗人J.迈尔霍费尔和朔贝尔、画家L.库佩尔维泽尔和M.von施温德、音乐家弗勒利希三姊妹作曲家A.许腾布伦纳、著名的男中音歌手J.M.福格尔,后者是舒伯特许多著名歌曲的最早的演唱者。1819年8~9月,德意志各邦君主代表在梅特涅主持下,集会于卡尔斯巴德,通过了镇压一切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卡尔斯巴德决议。1824年,在警察密布、特务横行的日子里,舒伯特在这年除夕所写的《战士之歌》,流露了对民族解放战争胜利成果为封建复辟势力所篡夺的无限愤慨。他的许多最成熟的交响曲室内乐和歌曲作品,都是在卡尔斯巴德决议以后最黑暗的反动年代里写成的。舒伯特十分崇敬L.van贝多芬,1822年曾把自己所作的法国歌曲主题四首钢琴变奏曲奉献给他。1827年贝多芬病危时,舒伯特两次探望他,3月2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1828年11月18日,舒伯特病得神志昏迷,还发出呓语说:“贝多芬不是睡在这里吗?”第二天,舒伯特就离开了人间,年仅31岁。他的哥哥费迪南德按照舒伯特要求葬在贝多芬墓旁的遗愿,在维也纳的韦灵公墓安置了他的坟墓,与贝多芬的墓地相毗邻,1888年,舒伯特和贝多芬的墓一起迁葬到维也纳的中央公墓。原来的韦灵墓地,成为舒伯特公园。创作在短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舒伯特写了遍及各种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他为J.w.von歌德(72首)、迈尔霍费尔(47首)、F席勒(46首)W.米勒(44首)等诗人的作品(主要是抒情诗)写了大量的歌曲,把音乐和诗歌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用富于表现力的旋律与和声来表达诗的境界。在他的歌曲中,抒情歌唱性曲调占有重要地位,但富于语言表现力的朗诵调,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叙事歌曲《魔王》和戏剧性歌曲《普罗米修斯》里。舒伯特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仅对旋律起了陪衬作用,而且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舒伯特的歌曲和奥地利、德国的民间音乐语言有着血缘关系,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舒伯特在1823年所写的《美丽的磨坊女》和在1827年所写的《冬日的旅行》都是以失意的流浪者为题材的声乐套曲,歌词作者都是诗人米勒。失意的流浪汉,是舒伯特作品中的重要形象。两首《流浪者》、《流浪者对月抒怀》、《流浪者夜歌》等歌曲以及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也都是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在当时的奥地利,人们虽然生活在故乡,却感到自己是举目无亲的异乡人。舒伯特的这些作品,正反映了这种残酷的现实。舒伯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1828)为德国诗人L.雷尔斯塔布的9首诗谱了曲。舒伯特死后,他的朋友们把这9首歌曲中的7首,连同舒伯特为H.海涅的诗谱写的6首歌曲和其他1首歌曲合为1集出版,名为《天鹅之歌》,意思是“最后的杰作”。它与《美丽的磨坊女》和《冬日的旅行》鼎足而三,是舒伯特歌曲的3本专集。舒伯特的10部交响曲中,比较重要的有c小调《第四交响曲》(别称《悲剧》交响曲,1816)、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1816)、b小调《第八交响曲》(别称《未完成交响曲》,1822)和c大调《第九交响曲》(别称《大交响曲》,1828)。b小调《第八交响曲》是1822年舒伯特寄寓朋友朔贝尔家时写的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只写了两个乐章就没有再写下去。它的手稿是在埋没了40多年后到1865年才被发现的。c小调和b小调交响曲都反映了悲剧性的现实生活。但c小调表现得比较软弱,b小调的内容则要深刻得多。舒伯特用歌曲型的主题,表现了悱恻动人的悲剧性形象,同时又热情洋溢地表现了英雄形象和悲剧性形象之间的冲突。1828年所作的c大调《第九交响曲》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昂奋的第1乐章,倾诉般的第2乐章,活力充沛的第3乐章,到气势磅礴的第4乐章,贯穿着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特别是第4乐章,充满了英勇豪迈的气概,标志着舒伯特创作的高峰。1825年8月,舒伯特和福格尔一同从萨尔茨堡到巴德加施泰因去旅行,在那里写了1部交响曲,但稿本已经散失,没有能够传世。舒伯特的著名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1824)、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2023-07-16 02:43:281

有没有人在瑞思学科英语上班的,少儿老师,待遇如何啊?离职率高吗,学校好不好啊?面试去的

有没有人在瑞思学科英语上班的,少儿老师,待遇如何啊,这个地方可能不太了解这个地方怎么去读书,还是去做什么,所以也没去过,所以这个问题帮你解答不了,希望你谅解
2023-07-16 02:43:3110

嬴琰是谁生的

嬴琰是宣太后芈八子与义渠王之子。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中,芈八子在嫁给秦惠文王赢驷之前,结识落魄在外的义渠王子,两人育有一子,就是芈琰。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以商地民众安葬商鞅与秦国镇压旧贵族叛乱为切入点,与第一部紧密相连,展开描写稳定强大的秦国东进中原,山东六国合纵抗秦,秦国连横分化六国的曲折故事。
2023-07-16 02:43:322

拿破仑全面战争地图有多大

包含32个地区。《拿破仑:全面战争》的剧本DLC名字是:半岛战争。半岛战争有独立的地图——伊比利亚半岛,包含32个地区。一共有三个可供选择的国家:西班牙,法国。
2023-07-16 02:43:341

为什么白小年的笔迹会和老鬼相似??谢谢

因为是周晓梦刻意模仿的白小年的笔记啊。她既然做的是地下工作,平日里自然要做好多重准备,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模仿白小年的字体发出一些消息。
2023-07-16 02:43:361

舒伯特的主要作品有什么?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1828年11月19日卒于同地。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小学教师,母亲是厨子。自于生活贫困,他们所生的14个孩子,只养大了5个。生平舒伯特小时由父亲教他小提琴,由哥哥伊格纳茨教他钢琴。11岁进当地的神学寄宿学校读书,开始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现在世界各国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歌曲《夏甲的悲叹》(1811),就是舒伯特在这所学校时创作的。1805年和1809年,拿破仑的军队两次入侵维也纳,奥地利人民英勇抗击,1809年5月21~22日,在维也纳多瑙河东岸的阿斯珀恩大败拿破仑。这一年奥地利西部阿尔卑斯山区的蒂罗尔人民,也在爱国者A.霍费尔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当时舒伯特还只是一个12岁的少年,但从这时起,舒伯特的幼小心灵,已经孕育了反对强暴热爱祖国的思想。1813年初,舒伯特离开寄宿学校不久,就由他的同学J.N.施保恩介绍,认识了青年爱国诗人T.克尔纳。克尔纳就在这一年参加了A.F.von律左将军领导的义勇军,献身于民族解放斗争,同年8月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克尔纳的遗诗由他父亲整理出版后,舒伯特在1815~1816年,为其中的15首爱国诗歌谱写了歌曲和重唱曲,包括充满战斗热情的《战斗中的祈祷》、《律左的野猎队》和《剑之歌》。1813年10月,拿破仑在莱比锡会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舒伯特满怀热情,创作了《歌颂德国胜利》的合唱曲。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舒伯特又写了《欧洲的解放者在巴黎》的男声合唱曲。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恢复了殴洲各国旧王朝的反动统治。梅特涅使奥地利帝国成为“各民族的监狱”。舒伯特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中,写下了大量作品,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痛苦心情和美好理想。1814年,舒伯特在父亲的学校里当助理教员。这期间他废寝忘食地从事创作,仅在1814~1815年就写了140多首歌曲。其中包括《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魔王》、《野玫瑰》、《迷娘之歌》等杰作,1816年舒伯特摆脱了助理教员的职务,和朋友F.von朔贝尔住在一起,忍受着生活的煎熬,专心从事作曲。朔贝尔是瑞典籍的业余诗人,舒伯特用他的诗写过12首歌曲,《致音乐》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1816年6月,舒伯特为H.瓦特罗特教授的命名日写作的康塔塔《普罗米修斯》,是他第一次从作曲中取得报酬的作品。像他这样在世时没有出名的作曲家,是当时出版商残酷剥削的对象。舒伯特赖以维持生活的稿费,是非常菲薄的。像《流浪者》这样举世闻名的歌曲,舒伯特当时只拿到两个古尔盾(每个约合1.69马克),而出版商在40年间,却赚取了27000个古尔盾。在梅特涅政府的反动统治下,维也纳流行着适应统治阶级麻醉人民需要的轻浮、庸俗的娱乐音乐。一些憎恨梅特涅反动统治,要求民主自由的诗人、画家、剧作家和音乐家则组成各种小组,从事于和这种庸俗艺术针锋相对的活动。舒伯特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中心人物。这个小组经常举行交谊会,演出歌舞、音乐和戏剧。这个小组共有40多人,其中的主要人物有研究法律和音乐的J.von施保恩、诗人J.迈尔霍费尔和朔贝尔、画家L.库佩尔维泽尔和M.von施温德、音乐家弗勒利希三姊妹作曲家A.许腾布伦纳、著名的男中音歌手J.M.福格尔,后者是舒伯特许多著名歌曲的最早的演唱者。1819年8~9月,德意志各邦君主代表在梅特涅主持下,集会于卡尔斯巴德,通过了镇压一切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卡尔斯巴德决议。1824年,在警察密布、特务横行的日子里,舒伯特在这年除夕所写的《战士之歌》,流露了对民族解放战争胜利成果为封建复辟势力所篡夺的无限愤慨。他的许多最成熟的交响曲室内乐和歌曲作品,都是在卡尔斯巴德决议以后最黑暗的反动年代里写成的。舒伯特十分崇敬L.van贝多芬,1822年曾把自己所作的法国歌曲主题四首钢琴变奏曲奉献给他。1827年贝多芬病危时,舒伯特两次探望他,3月2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1828年11月18日,舒伯特病得神志昏迷,还发出呓语说:“贝多芬不是睡在这里吗?”第二天,舒伯特就离开了人间,年仅31岁。他的哥哥费迪南德按照舒伯特要求葬在贝多芬墓旁的遗愿,在维也纳的韦灵公墓安置了他的坟墓,与贝多芬的墓地相毗邻,1888年,舒伯特和贝多芬的墓一起迁葬到维也纳的中央公墓。原来的韦灵墓地,成为舒伯特公园。创作在短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舒伯特写了遍及各种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他为J.w.von歌德(72首)、迈尔霍费尔(47首)、F席勒(46首)W.米勒(44首)等诗人的作品(主要是抒情诗)写了大量的歌曲,把音乐和诗歌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用富于表现力的旋律与和声来表达诗的境界。在他的歌曲中,抒情歌唱性曲调占有重要地位,但富于语言表现力的朗诵调,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叙事歌曲《魔王》和戏剧性歌曲《普罗米修斯》里。舒伯特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仅对旋律起了陪衬作用,而且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舒伯特的歌曲和奥地利、德国的民间音乐语言有着血缘关系,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舒伯特在1823年所写的《美丽的磨坊女》和在1827年所写的《冬日的旅行》都是以失意的流浪者为题材的声乐套曲,歌词作者都是诗人米勒。失意的流浪汉,是舒伯特作品中的重要形象。两首《流浪者》、《流浪者对月抒怀》、《流浪者夜歌》等歌曲以及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也都是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在当时的奥地利,人们虽然生活在故乡,却感到自己是举目无亲的异乡人。舒伯特的这些作品,正反映了这种残酷的现实。舒伯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1828)为德国诗人L.雷尔斯塔布的9首诗谱了曲。舒伯特死后,他的朋友们把这9首歌曲中的7首,连同舒伯特为H.海涅的诗谱写的6首歌曲和其他1首歌曲合为1集出版,名为《天鹅之歌》,意思是“最后的杰作”。它与《美丽的磨坊女》和《冬日的旅行》鼎足而三,是舒伯特歌曲的3本专集。舒伯特的10部交响曲中,比较重要的有c小调《第四交响曲》(别称《悲剧》交响曲,1816)、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1816)、b小调《第八交响曲》(别称《未完成交响曲》,1822)和c大调《第九交响曲》(别称《大交响曲》,1828)。b小调《第八交响曲》是1822年舒伯特寄寓朋友朔贝尔家时写的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只写了两个乐章就没有再写下去。它的手稿是在埋没了40多年后到1865年才被发现的。c小调和b小调交响曲都反映了悲剧性的现实生活。但c小调表现得比较软弱,b小调的内容则要深刻得多。舒伯特用歌曲型的主题,表现了悱恻动人的悲剧性形象,同时又热情洋溢地表现了英雄形象和悲剧性形象之间的冲突。1828年所作的c大调《第九交响曲》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昂奋的第1乐章,倾诉般的第2乐章,活力充沛的第3乐章,到气势磅礴的第4乐章,贯穿着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特别是第4乐章,充满了英勇豪迈的气概,标志着舒伯特创作的高峰。1825年8月,舒伯特和福格尔一同从萨尔茨堡到巴德加施泰因去旅行,在那里写了1部交响曲,但稿本已经散失,没有能够传世。舒伯特的著名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1824)、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2023-07-16 02:43:361

大秦帝国魏纾为什么恨楚国

大秦帝国魏纾恨的不是楚国,恨的是楚女。原因是吃楚女芈妃的醋。虽身为大妇,却因为大婚刺王杀驾,让秦惠文王有心里阴影。还因为芈妃太过形骸放浪和泼辣,严重刺激她三观。
2023-07-16 02:43:4015

土建资料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作为施工单位的资料员,主要是收集、整理工程施工中的各项资料,包括检验批、隐蔽及验收记录、材料及产品合格证备案证和检验报告等,最终要做到工程资料交档案馆存档工作。我不知你是否还兼做工地实验员,反正我是又做资料整理又跑着实验室,做各种材料检测及试块试压检测等,好累!至于隐蔽资料,有专门的表格(山东省出有鲁JJ规程表格,可下载用电子版打印,一般的资料软件都含有统一表格),当一道工序施工完毕后,需施工单位填写验收记录表格,报监理单位验收,就形成施工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检验批资料。其实资料员工作也并不复杂,你可以买本规程表格填写及其他资料整理书看看就明白了。也可以跟现场施工人员多学习一下。现在也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GB/T50328-200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规程》释疑等资料规范。
2023-07-16 02:43:421

拿破仑全面战争的各个国家各有什么特点?

英国 丝毫不弱于法国的线列步兵,在普通线列步兵方面强于法国,在精锐线列步兵方面稍逊于法国,齐全的兵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变态的海军,是反法同盟中最简单的一个势力,炮方面较弱。法国 士气爆表,步兵大炮骑兵样样不差,拿哥也是唯一个能以指挥军队打仗的皇帝,优秀的将领,打了鸡血的步兵,强大的炮兵,凶狠的骑兵,横扫大陆无压力。俄罗斯 独角兽炮横行天下,纵深战术无比蛋疼,是最靠东的一个国家,有奥地利,普鲁士两个国家在前面做缓冲,是反法同盟中较容易的一个国家。奥地利 ,要炮没炮要人没人,第2回合会遭奥斯曼宣战,内虚的将领,弱气的步兵,空虚的国库,反法同盟中最贫血的国家,被第一个灭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英国:这个岛国是拿战最容易上手最适合新手的国家。实力不俗的陆军和世界第一的海军是其强大的证明,君主立宪制也让其内阁不易腐败。谈谈海军,后台的海军大臣为海军打好了良好的基础,且开场就拥有最强的一支舰队(纳尔逊舰队)。国防方面,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且有强大的海军存在使其他国家很难踏进本土一步。经济方面,开场就有三个贸易点。由于其强大的海军实力,后期一统贸易点并不困难。劣势:陆军没有大口径的大炮。普鲁士:陆军优秀的军队士气丶射击水平。相对于主要敌人法国来说,只要保证汉诺威地区就可以无忧无虑。易于防守的地理位置让其可以保持中立,可以等实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再出师征讨。由于其独特的政治条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可能:1丶中立。2丶加入反法同盟。3丶加入法国同盟。这里仅仅列举并推荐中立政策。中立可以保持与多国的贸易,且能更加快速的发展自身国力。劣势:海军无能。奥地利:我人认为是最难上手的国家没有之一。陆军精英部队的招募数量多(匈牙利火枪可以招10队),开场就有两个战场:莱茵同盟战线和意大利北部战线。意大利北部战场很重要,但又很容易防守。所以建议主要注意莱茵同盟战线就好。莱茵同盟在开场不久就会并入法国,让法军剑指奥地利。但同时,有将近一半的概率,反法同盟的俄军会占领瑞士以协助奥地利。海军实力一般,但前期可以称为地中海一霸。劣势:地理因素使奥斯曼高概率宣战,让本国数面受敌(普鲁士有概率也会宣战)。前期正面对抗法国的国家没有之一,连年的征战不利于国家进步。陆军士气较低丶首都容易被围攻丶自动作战能力弱。所以个人认为奥地利是大国中最具挑战性的国家。俄罗斯:这个国家起手难度仅略高于起手难度最低的英国。陆军有着高昂的近战能力,拼刺刀闻名天下。独角兽是整个欧洲最优秀的火炮,甚至可以在一些大型战役中一度主宰战局。地理位置良好,远离欧洲大陆中心。唯一的近敌是奥斯曼帝国(要么奥斯曼宣奥地利的时候开打,要么它自己宣你),但奥斯曼实力是大国中最弱的,所以我个人建议开局就集结兵力,争取半年内占领奥斯曼全境(吞并奥斯曼后安心种田就好)。海军实力不错,可以占据希腊附近贸易点(前提是灭掉奥斯曼)。在法国打到本土前至少有几年时间,或者可以选择自主出击,痛击法军于奥地利境内。劣势:陆军射击能力整体偏低。距离主要战场太远,军队补给线过长丶精锐部队不方便补充丶无法快速影响战局。
2023-07-16 02:43:431

北京少儿英语哪个好?瑞思和慧读国际少儿英语哪个好?

不一样好吧!看你需求啦~我看好慧读国际。
2023-07-16 02:43:211

资料员的专业是什么?

建筑资料员属于什么专业啊??? 资料员棱是专业,也没有这个学科。 资料员属于一般职员,不热门,但是建筑单位必须设立,因来往函件的收集,文件整理都理不离资料员。有建筑就有资料员。工资不高。 资料员是学什么专业 建筑施工,或者可以使任何专业 资料员的岗位职责是什么? 资料员的岗位职责是工程资料整理归档、报验监理、协助甲方交付到档案馆等工作职责。工程资料员包括土建资料员、安装资料员、市政资料员、园林资料员等各个专业的资料员。 建筑工程资料员工作内容包括工程土建专业、安装专业等建筑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的整理、过程验收资料的整理、竣工资料的整理,竣工资料交付甲方,协助甲方提供资料到档案馆等工作。 从事资料整理工作需要具备如下技能: 1、建筑图纸的识图能力。 2、熟悉建筑施工流程,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施工流程要熟悉。 3、手工整理资料的能力。 4、熟悉资料整理归档规范。 5、熟练掌握资料整理软件。 6、熟练掌握隐蔽验收、分部验收、竣工验收的报验监理和质监站程序。 7、熟悉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流程。 资料员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一、资料员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如下: 1、中专以上学历,熟练操作计算机; 2、熟悉档案管理办法,掌握计算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3、好学上进,工作踏实认真,耐心细致,吃苦耐劳,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互助精神; 4、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二、资料员需要了解的知识: 1、了解建筑企业承包方式、合同签订、施工预算、现场经济活动分析管理的基本知识; 2、了解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了解国家、项目所在地各级 *** 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 二、资料员简介: 资料员,是负责工程项目的资料档案管理、计划、统计管理及内业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资料员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的资料员考试,取得资料员职业资格证才能去相关部门正式执业。资料员的考试的报名工作在每年的9月开展,开始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考试合格后,颁发由建设教育协会印制的资料员《全国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此证书全国通用。 建筑上的资料员属于什么行业类别 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简称:建筑三类人员)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埂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施工员则是工程建设现场专业管理岗位人员中的一种。而且资料员建筑项目管理类别 但是在工地现场是属于内业的,几乎在现场只要关于电脑要打出来的东西都需要资料员去打 资料员都是做什么的 工程资料员包括土建资料员、安装资料员、市政资料员、园林资料员等各个专业的资料员。 建筑工程资料员工作内容包括工程土建专业、安装专业等建筑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的整理、过程验收资料的整理、竣工资料的整理,竣工资料交付甲方,协助甲方提供资料到档案馆等工作。 从事资料整理工作需要具备如下技能: 1、建筑图纸的识图能力。 2、熟悉建筑施工流程,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施工流程要熟悉。 3、手工整理资料的能力。 4、熟悉资料整理归档规范。 5、熟练掌握资料整理软件。 6、熟练掌握隐蔽验收、分部验收、竣工验收的程序 7、熟悉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流程。 资料员报名时选哪个专业好? 建议选择建筑工程类的专业会好一点哦! 建筑工程资料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1.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工作;2.施工过程中各种质量保证资料的收集、检查、汇总等;3.施工中各种会议的记录、整理、会签、复印、分发等;4.施工中各种试块、试件的取样、送检、结果回索、上报、分类保管等;5.各种工程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必要时及时向领导汇报等。6.领导交办的一些其它工作。具体需要办的事情收集、归档整理各开发项目前期证照,合同等各类资料。收集、归档整理各开发项目图纸、配套、预决算等各类资料。安排建设工程项目的图纸及资料的收发工作。收集各类技术书籍、杂志。细化工作流程单据。资料员负责资料文件如:管理文件、通知单、有关技术文件、施工技术标准、工艺标准、施工规范、图集、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项目质量计划等的整理与保管。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如:施工技术交底、工程联系单、变更签证单、工程洽商记录、会议记要、工序检查表、设备安装检查表、调试记录、工程隐(预)检记录、设计变更的整理、保存和归档。资料编写,工程预结算书等文本的处理。干资料员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永远重复性的机械作业,用你的话说就是没有前途;一个就是努力工作,通过资料员工作全面了解、掌握你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资料员是建筑行业中最基础、最全面的工作。我觉得刚入行的新员工要想有所发展,一定要从资料员开始干起。资料员的工作看起来非常的琐碎,似乎是个人就能干的一项工作,但要想把资料员工作干好绝对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做到的。资料员接触的面太广了,建筑行业里有关安全、质量、技术以及现场全面管理的东西都有,法律法规、施工质量规范、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规定等等,你都可以接触。尤其是刚入行的新员工,只要你想好好干,至少资料员的工作给你提供了一个全面学习的高起点。在资料员的工作过程中,你可以有目的有意识的多着重哪一部分内容学习,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你逐渐展示自己某一领域才能的一个过程。 作为施工单位的资料员,主要是收集、整理工程施工中的各项资料,包括检验批、隐蔽及验收记录、材料及产品合格证备案证和检验报告等,最终要做到工程资料交档案馆存档工作 至于隐蔽资料,有专门的表格,当一道工序施工完毕后,需施工单位填写验收记录表格,报监理单位验收,就形成施工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检验批资料。所的资料员,比喻说试块龄期到了,送到实验室去做抗压试验这个是他要去做的,钢筋的抗拉抗弯试验这个也是他的事情,还有就是工地上面比喻说打砼了,是柱子或梁板,你得先做出报表出来,是隐蔽工程的话还要做隐蔽资料,先找监理方签字,其实这就是说监理方你已经验收过了,现在我可以浇筑砼了,甲方、监理方往来的文件,自己方下发的文件都要进行什么登记,都是他的事情,工程完工后你还得做竣工资料,那个资料是用来放到建筑档案馆的,做这项工作的最重要的是要会社交,懂得判定检测报告合格与否的处理,的会看检测报告,记得有某个工地的资料员不懂检测,也不会看检测报告,结果把不合格的钢筋检测报告存档啦,结果被质量监督部门检查出来,工地停工要求工地复检钢筋,如果不合格不允许继续施工,必须采取补救方案,最后发现现场人员已经做了复试,复试合格,大家说这个资料员给工地造成多大的损失啊。不懂业务,害死人啊。 -7- 在建筑大学里资料员属于什么专业 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都能做材料员,也包括楼下说的工程管理。其实资料员没有太难的要求。范本都有的,说白了别的专业的人下来让人教一顶也会。我们这小姑娘在技校下来的学建筑的都能做,其实技术员很好当,相对于技术员预算员压力比较小。 总之、建筑类的就好。学土木工程、安装、工民建等等都行。我是学暖通的。祝你好运 资料员是做什么工作的? 资料员岗位职责 资料员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资料档案管理、计划、统计管理及内业管理工作。 一. 负责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 1. 负责工程项目的所有图纸的接收、清点、登记、发放、归档、管理工作:在收到工程图纸并进行登记以后,按规定向有关单位和人员签发,由收件方签字确认。负责收存全部工程项目图纸,且每一项目应收存不少于两套正式图纸,其中至少一套图纸有设计单位图纸专用章。竣工图采用散装方式摺叠,按资料目录的顺序,对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建筑详图、结构施工图等建筑工程图纸进行分类管理。 2. 收集整理施工过程中所有技术变更、洽商记录、会议纪要等资料并归档:负责对每日收到的管理文件、技术文件进行分类、登录、归档。负责项目文件资料的登记、受控、分办、催办、签收、用印、传递、立卷、归档和销毁等工作。负责做好各类资料积累、整理、处理、保管和归档立卷等工作,注意保密的原则。来往文件资料收发应及时登记台帐,视文件资料的内容和性质准确及时递交项目经理批阅,并及时送有关部门办理。确保设计变更、洽商的完整性,要求各方严格执行接收手续,所接收到的设计变更、洽商,须经各方签字确认,并加盖公章。设计变更(包括图纸会审纪要)原件存档。所收存的技术资料须为原件,无法取得原件的,详细背书,并加盖公章。作好信息收集、汇编工作,确保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 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 1. 负责备案资料的填写、会签、整理、报送、归档:负责工程备案管理,实现对竣工验收相关指标(包括质量资料审查记录、单位工程综合验收记录)作备案处理。对桩基工程、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结构工程备案资料核查。严格遵守资料整编要求,符合分类方案、编码规则,资料份数应满足资料存档的需要。 2. 监督检查施工单位施工资料的编制、管理,做到完整、及时,与工程进度同步:对施工单位形成的管理资料、技术资料、物资资料及验收资料,按施工顺序进行全程督查,保证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 3. 按时向公司档案室移交:在工程竣工后,负责将文件资料、工程资料立卷移交公司。文件材料移交与归档时,应有“归档文件材料交接表”,交接双方必须根据移交目录清点核对,履行签字手续。移交目录一式二份,双方各持一份。 4. 负责向市城建档案馆的档案移交工作:提请城建档案馆对列入城建档案馆接收范围的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取得《建设工程竣工档案预验收意见》,在竣工验收后将工程档案移交城建档案馆。 5. 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技术资料(包括设备进场开箱资料)的保管: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技术交底记录、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洽商记录等技术资料分类保管交资料室。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经过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一项基建工程进行鉴定验收时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已竣工验收的工程项目的工程资料分级保管交资料室。 三. 负责计划、统计的管理工作 1. 负责对施工部位、产值完成情况的汇总、申报,按月编制施工统计报表:在平时统计资料基础上,编制整个项目当月进度统计报表和其他信息统计资料。编报的统计报表要按现场实际完成情况严格审查核对,不得多报,早报,重报,漏报。 2. 负责与项目有关的各类合同的档案管理:负责对签订完成的合同进行收编归档,并开列编制目录......
2023-07-16 02:43:201

拿破仑:全面战争的游戏模式

世嘉宣布的拿破仑全面战争帝国会战部分将首次同时包含单人和多人对战两种模式。众望所归的多人战役模式可以让玩家们在多人对战的环境中更好地体验拿破仑全战的深厚内涵– 你可以竭尽所能去阻止拿破仑继续前进,或者与他人对抗以取得比拿破仑更好的成就。拿破仑生涯中的三次大战---埃及、意大利、欧洲-------都将无比创造性地呈现在此双人回合制在线游戏中。另一个令人激动的拿破仑全战新增功能被称作“切入战斗”。当开始单人战役的时候,玩家会被给予一个是否允许切入战斗的选项。这对于全面战争的单人战役来说将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因为在即时战斗过程中你的敌军部队将有可能被来自于网络的另一名玩家控制(而非AI)。多人会战模式之所以能在拿破仑全战中得以实现,应归功于该模式之前在帝国全面战争上的测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该项测试始于2009年11月7日并得到超过15000名全战玩家的鼎力相助。客户的反馈可以说是相当积极正面的,并且由于测试仍在进行当中,因此客户们仍然可以继续参与其中并做出贡献。通过所有来自于参与测试玩家的良好反馈,育碧宣布拿破仑全战中的所有三个战役都同时兼容多人战役模式。拿破仑全面战争继承了该系列前作几乎所有的成功要素,比如全3D的陆海战斗,细致入微的战役地图,和丰富内涵的外交系统,拿破仑全战在此基础上将更上一层楼。
2023-07-16 02:43:191

舒伯特都写过哪些歌曲?

1、《美丽的磨坊少女》舒伯特在创作之时,赋予每一个角色固定的调性。例如小溪流用G大调表示,这条溪流引他进入一个爱情的漩涡,听过他的低声细诉,也提供他生命的最后归宿。心情愉快时表现磨坊用C大调,哀伤时则用C大调的关系小调A小调。描述爱情的幸福时一定是A大调,猎人的出现则用C小调。2、《野玫瑰》《野玫瑰》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舒伯特一生作品甚丰,仅艺术歌曲就有643首,被誉为“歌曲之王”。「野玫瑰」这首诗歌因其意境优美,将其谱曲的作曲家很多,其中以舒伯特 music 及威纳(H. Werner) music 所作二曲最为有名,亦流传最广。3、《美丽的磨坊少女》舒伯特在创作之时,赋予每一个角色固定的调性。例如小溪流用G大调表示,这条溪流引他进入一个爱情的漩涡,听过他的低声细诉,也提供他生命的最后归宿。心情愉快时表现磨坊用C大调,哀伤时则用C大调的关系小调A小调。描述爱情的幸福时一定是A大调,猎人的出现则用C小调。4、《未完成交响曲》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5、《音乐的瞬间》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的一种钢琴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钢琴曲体裁。此曲据说是1827年舒伯特在格拉茨之旅归来后所创作的,是1828年出版的《音乐瞬间》六首乐曲中的第三首。关于这首曲子,有这样一段传说:一天,舒伯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信手拿起一份手抄乐谱,弹奏之后,对其赞叹不已。随后他才知道这其实正是这位朋友记下的他本人即兴弹奏过的作品。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舒伯特有着很高的即兴创作能力。这是一首天真纯洁、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丽的磨坊少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野玫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丽的磨坊少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b小调第八交响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瞬间
2023-07-16 02:43:161

电影《风声》结局是什么?

《风声》电视剧五个人真实身份结局分别是:白小年:娘娘腔一个,什么用都没有,和伪政府的司令有点后台的关系,由于自己的笔迹被老鬼故意模仿所以头一个被害,用了钉椅、宫刑,最后司令为了撇清关系将他活活打死。李宁玉:测验后确定了她不是内奸,最后她活了下来。金生火:挺无辜的人,胆子小,看到同伴一个个被害,眼见着特务要把自己架走认为自己被用刑一定会生不如死,所以开枪自尽了。但是实际上特务拽走他的本意是想放了他,他的嫌疑已经被排除了,所以他死的很冤。顾晓梦:武田威胁她要杀害她的家人所以决定招供,却在最后一刻差点咬死武田(咬脖子),被杀,她把情报缝在自己的内衣上,靠尸体把情报送出。吴志国:吴志国伪装后杀死了已经被遣送回国的武田烈。《风声》评价对于俩位女主的感情描写则不够深刻、细致。剧本风声里不仅对每个人都丰富了其自身的背景设定,看完全剧,你几乎为里面的每一个人意难平,是一部非常好的群像剧。而其中的俩位女主角,更几乎是国产剧里少有的双女主,俩位都很优秀,互相欣赏,互相爱慕,编剧写百合真的太强了,应了桃白白的那句话,文化人写百合,不怕过不了审!里面没有一句表白,却凭着每一处细节告诉你,是的,我们的感情就是真的。
2023-07-16 02:43:151

北京崇文区瑞思和剑桥少儿英语哪家好/哪家师资比较高

对于瑞思,我还是知道一点的,效果蛮好的,我妹妹在那学英语好久了希望采纳
2023-07-16 02:43:121

拿破仑全面战争特殊兵种招募地点

耶路撒冷。根据查询《拿破仑:全面战争》官网得知,在游戏中特殊兵种的招募地点在地图中的耶路撒冷。《拿破仑:全面战争》是由CreativeAssembly研发的一款单机战略游戏。
2023-07-16 02:43:121

中国著名兵法书是什么书

《风后八阵兵法图》由黄帝与其大将风后研创。 《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 《吴子》又称吴起兵法,是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著名兵书,据说是战国时著名兵家吴起所作。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 《六韬》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的作品。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相传是姜子牙所写,但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旧题黄石公撰,传与汉初张良得以问世。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孟德新书》是曹操总结半生军事生涯、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并创新军事理论的成果。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唐李问对》、《问对》,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撰。 《卫公兵法》是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所撰。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 《纪效新林》明戚继光 《戊笈谈兵》是中国清朝有关兵书精要图籍的汇辑和评论。 ---------------------------------------------------------- 中国古代兵法书目 西周: 《六韬》..........吕尚 《太公阴谋》........吕尚 《太公金匮》........吕尚 《太公兵法》........吕尚 《群书治要六韬》.......吕尚 《太公兵法》佚文附录.....吕尚 春秋: 《吴子》....吴起 《鬼谷子》......王诩 《鹖冠子》......鹖冠子 《司马法》......司马穰苴 《司马法》逸文.....司马穰苴 《尉缭子》......尉缭 《范子计然》....范蠡 《孙膑兵法》.....孙膑 《孙子兵法》....孙武 《水战兵法》辑佚....伍子胥 汉: 《潜夫论》.....王符 《言兵事书》.....晁错 《三略》.......黄石公 《素书》.......黄石公 三国: 《将苑》......诸葛亮 《阴符经》.....诸葛亮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诸葛亮 《孙子略解》........曹操 晋、南北朝: 《战略》.....司马彪 《刘子》.....刘昼 《握奇经》.....马隆 《八阵总述》.....马隆 《古今刀剑录》......陶弘景 唐朝: 《策林》......白居易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 《卫公兵法辑本》......李靖 《黄帝问玄女兵法》.....佚名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王真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李筌 宋朝: 《权书》.......苏洵 《几策》.......苏洵 《守城录》......陈规、汤璹 《历代兵制》.....陈傅良 《美芹十论》.....辛弃疾 《何博士备论》.....何去非 《武经总要》.......曾公亮、丁度 明朝: 《百战奇略》......刘基 《练兵实纪》......戚继光 《乾坤大略》......王余佑 清朝: 《曾胡治兵语录》.....蔡锷 其他 《三十六计》 《孙子算经》 《兵制》 《军政、军志辑佚》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岑仲勉 ------------------------------------------------------------ 《孙子兵法》:孙武 《吴子兵法》:吴起 《司马法》:田和 《孙膑兵法》:孙膑 《尉缭子》:尉缭 《六韬》:姜尚 《风后握奇经》:轩辕臣 风后 撰 《三略》:黄石公 《言兵事书》:晁错 《魏武帝集》:曹操 《诸葛亮集》:诸葛亮 《唐李问对》:阮逸撰 《卫公兵法》:李靖 《太白阴经》:李筌撰 《武经总要》两部:宋朝编纂 《翠微先生北征录》:宋·陈傅良 《虎铃经》:南燕慕容家 《何博士备论》:北宋何去非 《兵筹类要》:余壹 《素书》:黄石公(一传张良) 《权书》:苏洵 撰 《美芹十论》:辛弃疾 《守城录》:陈规、汤璹 《阴符经》:相传此书出自轩辕黄帝 《历代兵制》:陈傅良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 《三十六计》:无真正作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三十六计实为今人汇集编撰) 《纪效新书》:自戚继光军营传出(真实作者无从考证,一说戚继光) 《火龙神器阵法》:明朝兵部 《练兵实纪》:戚继光 《筹海图编》:明·胡宗宪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 《兵学新书》:近代,徐建寅 =========================================== 其他零碎的兵书还有: 刘基 《百战奇略》 《兵法心要》 刘寅 《武经七书直解》 焦玉 《火龙神器阵法》 赵本学 《续武经总要》 《孙子书校解引类》 唐顺之 《武编》 郑若曾 《江南经略》 《海防图论》 《筹海图编》 戚继光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 何良臣 《阵纪》 李贽 《孙子参同》 程宗猷 《耕馀剩技》 王鸣鹤 《登坛必究》 《兵法百战经》 王守仁 《兵符节制》 无名氏 《草庐经略》 唐万龄 《闲暇清论》 王琼 《北虏事迹》 《西番事迹》 万表 《海寇议》 卜大同 《备倭记》 郭光复 《倭情考略》 尹耕 《塞语》 《乡约》 胡献忠 《武略神机》 赵士祯 《神器谱》 《车铳图议》 郑璧 《经世宏筹》 胡宗宪 《战略》 吕坤 《安民实务》 《救命书》 提要 徐光启 《兵机要诀》 《黄帝御夷界法》 何汝宾 《兵录》 西湖逸士 《投笔肤谈》 侯继高 《全浙兵制》 盛万年 《岭西水陆兵纪》 茅元仪 《武备志》 《督师纪略》 孙承宗、鹿继善、茅元仪 《车营百八扣答合编》 叶梦熊 《运筹纲目》 李盘 《武德全书》 周鉴撰、李盘增订 《金汤借箸十二筹》 吴惟顺、吴鸣球、吴若礼 《兵镜吴子》 何东序撰、刘敏宽删定 《武库益智录》 尹宾商 《白毫子兵垒》 提要 冯梦龙 《智谋总览》 于谦 《历代经武要略》 周承邦 《兵家要领》 龙正 《八阵合变图说》 提要 施永图 《武备秘书》 宋徵璧 《左氏兵法测要》 钱旃 《城守筹略》 庄应会 《经武要略》 顾炎武 《惧谋录》 魏禧 《兵迹》 《左氏兵谋》 《兵法》 陈禹谟 《左氏兵略》 曾益 《左略》 王馀佑 《乾坤大略》 邓子龙 《阵法直指》 惠麓酒民 《汧澼百金方》 李材 《将将纪》 冯时宁 《古今将略》 黄道周注断、陈元素纂 《广名将传》 何乔新 《十七史百将传续编》 李吕芬 《射经》 杨明乔 《马政记》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郭增光 《纬韬》 吴可参 《武学经史大成》 程辅图 《骑射》 冯嘉会 《万胜真韬》 张龙翼 《兵机类纂》 陈璠 《师律提纲》 范景文 《师律》 洪承畴 《明将平定略》 颜季亨 《经世急切时务九十九筹》 董承诏 《重订批点类辑练兵诸书》
2023-07-16 02: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