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路人假
-
《略胜一筹: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出路》
内容简介
中国未来的商界领袖需要新的思维和能力。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中国企业家掌握在新生存环境下的制胜之道。作者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企业未来成功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思路,回答了中国企业家最急迫、最关心的问题,为中国企业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强手指明了方向。
作译者回到顶部↑本书提供作译者介绍
曾鸣,1 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1998年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University of,Illinols at Urbana-Champaign)国际商务及战略学博士学位。
曾鸣现任长江商学院教授兼高层管理培训中心学术主任,同时受聘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是目前惟一在世界顶级商学院讲授战略学的中国学者。
曾教授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Organization Sci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Harvard Business Review》、《California Mana.. << 查看详细
作者: 曾鸣
曾鸣博士,2006年加入间里巴巴集团,现任中国雅虎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1998-2002年任教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2002年加入长江商学院,任战略学教授。1998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国际商务及战略学博士学位。.. << 查看详细
[同作者作品]
财产保险及案例分析
略胜一筹: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出路
龙行天下(2008年商业必读第一书 柳传志,张瑞敏,张维迎等强力推荐)
推介一柳传志专文推介
推介二王石专文推介
自序
致谢
前言
第1章新的生存环境
市场竞争的全面展开
全球化的经济整合
企业生命周期的新轮回
第2章新的竞争规则
寻租时代的游戏规则
战略时代的竞争规则
第3章大舍才能大得
多元化扩张的必然阶段
多元化经营的历史合理性
企业发展需要“归核”
“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的误区
“可不可做”与“该不该做”
第4章大赌才能大赢
.超越时代的战略突破
大赌的战略原则
成功的战略转型
欲求大赢惟有大赌
第5章大拙才能大巧
从核心竞争力到系统管理能力
适时修补短板
缩短建立竞争能力的周期
第6章凤凰涅檠
强烈的危机意识
超越自我的观念更新
战略定位决定如何大舍
果断选择后全力大赌
企业家的脱胎换骨
附录A华为公司大事记
附录B东方希望集团大事记
附录C万科公司大事记
曾鸣博士简介
十字路口的中国企业何去何从
在中国经济发展充满希望的时候,为什么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却开始陷入迷茫?谁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的产业领袖?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开放20年来,一批本土企业迅速崛起,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然而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中国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土企业面对崭新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少数企业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跃上一个台阶,真正开始向世界一流迈进。但对于大多数的本土企业而言,如果不能适应新的挑战.只能意味着没落的开始。”机会经营者”与“产品经营者”
纵观20年来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的轨迹.从总体上可以归于两类:一类我们称为”机会经营者”,另一类称为”产品经营者”。
“机会经营者“所擅长的是把握住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先机,寻求由于宏观环境和市场的剧烈变化所带来的机遇,整合资源,获得跳跃式发展。由于这类企业以机会为先导,什么挣钱做什么,往往成长为大型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与“机会经营者”不同,“产品经营者”的起点是一个明确的产品和行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中国市场出现了大量的空白点,这些市场空白点极少存在竞争。最初的短缺经济为”产品经营者”度过生存阶段、获得原始积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先的空白点变成了利润丰厚的市场空间,“产品经营者”由于占据了先发优势,形成了强有力的行业地位,从而成为大赢家。“产品经营者”的快速成长直接得益于中国市场需求的爆炸式发展。较大行业的”产品经营者”,例如联想、华为等,都是专业化的企业。而一些进入较早成熟的行业的”产品经营者”,如家电企业,已经逐渐开始向其他的产业扩张了。
随着市场环境逐步规范、增长速度渐趋平纹,无论是“机会经营者”还是“产品经营者”,它们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何充分利用多年的积累,在新的生存环境下获得下一轮的发展,是当前中国本土企业所面临的生死挑战。
对于众多的“机会经营者”来说,市场环境的逐步成熟和规范,意味着由政策变化等因素所带来的“机会”将越来越难以寻觅。利用运作手腕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寻觅机会进行套利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便偶尔能够有所收获,也不足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习惯了经营机会的企业家们找不着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法让庞大的集团落地扎根,只好继续在机会导向的圈子中打转。他们努力地维持着本已绷紧的资金链和纷繁复杂的多元化业务。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他们的大量投资出现巨额亏损。很多人身不由己,犹如顺着峭壁向下奔跑,停下来会被后面的人踩死,不停下来就会摔死,大家都在比谁的“气”长,可以“熬出头”。
对于”产品经营者”来说,市场的爆炸性增长已经结束,而行业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拓,越来越多的“产品经营者”发现,原有的核心业务已经做到了极限。这些企业必须寻找新的主业和新的增长点.这也就是现实意义上的”二次创业”。然而,与原先的创业环境有所不同,由于市场空白点越来越少,白手起家、小打小闹、慢慢积累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行业进入壁垒越来越高。往往在企业进入一个新行业的第一时间,就会遇到竞争对手(包括巨型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强大狙击。左冲右突之后,大批企业逐渐地迷失了自己,他们发现摊子越铺越大,效益越来越差,管理越来越难,可新的突破口却怎么也找不到。
十字路口中国企业的去向
十字路口的中国企业何去何从?谁能成为中国未来的商界领袖?谁最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的强手?
本书的使命就是回答这些中国企业家最急迫、最关心的问题。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证研究,本书将深入地探讨中国企业未来成功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解决思路。
第1章阐述了市场竞争的全面展开和全球整合的真正开始如何导致中国企业生存环境的本质变化。第2章分析了环境的巨变如何引起企业的基本思路和战略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企业的传统经营思路可以总结为:机会导向,资源基础,巧妙运作。但是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必须以战略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走向全面的系统管理。这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大思路,也是新环境下成功所必须遵循的新规则。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中国企业在新游戏规则下的战略选择。第3章”大舍才能大得”强调了抓住历史时机完成从多元化扩张到专业化经营的转变,是决定中国企业未来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迅速果断地放弃很多看似诱人的机会,砍掉许多还在盈利的业务,“弃子争先”,企业才能够大刀阔斧地前进,取得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4章“大赌才能大赢”指出,在战略上突破、集中力量“大赌“是中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必经之路。战略的实施需要企业长期的坚持和持续的资源投入,如果企业的战略方向失误,这些投入就会成为沉没成本,企业将损失惨重。但是,任何战略,由于其前瞻性,都会有冒险的成分。因此,成功的战略在初期一定带有“大赌”的味道。准确地判断并承担这种风险,是一个成功的战略家必备的素质。这种建立在敏锐的战略观基础上的“大赌”,既不同于中国企业传统的“拍脑袋”的盲目冒险,也不同于打着“规避风险”名义的四面出击、浅尝辄止。高层次的战略观和判断力是中国企业家目前最为欠缺的。正是为了坚定中国企业家决策的信心和执行的魄力,我们才特意强调了未来要想大赢必须大赌的观点,在明确的战略指导下,选定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然后倾全力投入。
第5章“大拙才能大巧”指出,一个好的战略,其优势往往要5年、甚至10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过早的调整战略决策有可能毁掉企业获得成功的机会。战略的难点在于贯彻和坚持,而贯彻的基础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与战略相匹配的系统管理能力。企业系统管理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大巧“来自于”大拙”,而所谓“大拙”就是对战略的长期坚持以及全面、系统的配套管理能力的建立。管理上越扎实,战略上才会有越高的灵活性。
第6章讨论企业如何才能顺利地实现战略转型,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持续发展。我们强调,企业家首先必须培养强烈的危机意识、清醒的自我认识、主动改变自己的观念,超越自我,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并据此选择未来竞争的方向,全力以赴,才有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未来的商界领袖需要新的思维和能力。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中国企业家掌握在新生存环境下的制胜之道,为中国企业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强手指明方向。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与创新 》
内容简介我国家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扩大进出口贸易、提高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推进市场化过程和促进家庭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家族企业也有众多的困惑,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家族企业传承问题、人才流失问题、产品质量问题、技术问题、市场开拓和营销问题、资金“瓶颈”问题、农民工流失率居高不下问题、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等一直伴随家族企业,影响着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书共收集了34篇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章,希望对家族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目录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外部因素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因素探析
二、欧盟环保壁垒对浙江民营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三、网络的功能演进与家族企业的战略重构
第二章 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家族企业存在基础和现代企业存在基础比较
二、影响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内部因素分析
三、浙江省中小家族企业不同寿命周期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调查与分析
四、中小家族企业发展中的六类问题研究
五、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六、宁波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第二篇 人才篇
第三章 员工管理
一、家族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工作倦怠、人际信任关系研究
二、家族企业员工人际关系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员工选拔与管理研究
第四章 领导者管理
一、论打造“全球化家族企业领袖”
二、宁波民营企业家人格障碍及克服
三、运用人才替代策略管理企业核心人才
四、继任态度与继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篇 文化篇
第五章 家族企业文化的建设
一、当今中国文化的建构
二、论家族企业内部“大家”文化的构建
第六章 家族企业文化研究
一、家族企业文化探析
二、中国特色家族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三、我国家族企业的道德风险
四、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第四篇 发展与创新篇
第七章 融资
第八章 中小企业创新
第九章 公司治理
《时代光华—中国模式:家族企业成长纲要 》
内容简介创业靠老板英明 成长因制度伟大
激励制度增加好人 管理制度减少坏人
自己管理自己是最有效的管理
没有管理的管理是最伟大的管理
亲情是文化的内核 文化是亲情的标尺
小企业管好用利益 大企业掌控靠文化
没有亲情有规有矩是企业家的能力
只有老板优秀 员工才能卓越
只有蠢笨的老板 没有无能的员工目录自序
上篇 家族企业:伟大的中国模式
第一章 为家族企业正名
一、家族企业的定义
二、功过评述:恶魔还是美女
三、家族企业的综合评述
第二章 伟大的中国模式
一、经济增长与管理的多样化模式
二、家族式管理面对的否定
三、中国经济奇迹引发的反思
四、中国模式的学术逻辑:比谁更像家庭
五、中国模式的比较效率
六、中国模式振兴中国
七、中国模式的问题
八、中国模式的出路
第三章 家族企业的领袖们
一、企业家——企业最重要的稀缺资源
二、企业家与企业的关系
三、企业家是怎样产生的
四、企业家在家族企业中的位置
五、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
六、社会应大力保护企业家
第四章 管好家族企业的理性与逻辑
一、管好家族企业的关键是什么
二、现代商学理论中的悖论
三、管好家族企业的逻辑起点
中篇 家族企业的激励制度
第五章 知识经济的伟大变革
一、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三、关于激励制度的总结
第六章 家族企业的三权分立模式
一、家族企业的三种权力及其组合
二、国有企业的运营模式(类家族化模式)
三、完全家族化的经营模式(传统型家族企业)
四、职业经理人制家族企业
第七章 慧聪变法:从劳动股份制到知识经济
一、变法就是创业
二、慧聪的劳动股份制
三、变法与制度变迁
四、蒙牛展示的逻辑
五、变法的逻辑力量
第八章 看《乔家大院》,做“知本老板"
一、伟大的晋商模式
二、晋商的财股与身股制
三、看懂《乔家大院》
四、二百年不衰的大盛魁
第九章 股权变革的艺术和细节
一、给多少合适
二、给什么人
三、怎样给
四、企业组织结构对股权变革的影响
第十章 家族企业的资本革命
一、资本革命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我的资本历程及心得
三、资本革命前家族企业领袖的思考
四、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实行资本革命
五、家族企业领袖怎样跟资本共舞
下篇 家族企业的管理制度
第十一章 管理制度概论
一、什么是管理制度
二、企业管理规模的研究
三、慧聪管理制度升级的痛苦与沿革
第十二章 家族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与理性
二、不同阶段的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三、婴儿期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英雄型企业家
四、学步期、青春期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冲锋型企业家
五、壮年期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领袖型的企业家
六、稳定期的法人治理结构与职业型企业家
七、孤独型的企业家
八、企业家的类型与分工
第十三章 成长型家族企业的战略管理
一、中小型家族企业的战略是什么
二、战略之一:专注、专注、再专注
三、战略之二:用挣来的钱再投入专注的行业
四、战略之三:叠加互动
第十四章 科技提升管理
一、完善营销体系
二、管好你的钱
三、采购体系的科学化
第十五章 家族企业的亲情与文化
一、有关文化的理解
二、制度矛盾与文化冲突
三、家族企业领袖们的文化误区
四、亲情是核心竞争力
五、亲情向何处去
六、亲情冲突:功臣与能臣
七、科技创造新的企业文明
第十六章 家族企业领袖的用人之道
一、建好用人的制度
二、知人善用须面对的问题
三、用人哲学
四、德的企业标准
五、企业发展不同阶段老板的用人特点
六、企业家用人的“三、二、一”原则
第十七章 家族企业传承的理性与思考
一、家族企业传承什么
二、家族企业传承中的难解之谜
三、后代的反叛
四、个别传承成功的DNA解析
五、血脉传承与企业传承的共同追述
六、优质传承的定律
第十八章 家族企业传承的制度设定
一、家族企业的传承方式
二、家族企业的亲情传承
三、家族企业的非亲情传承
四、伟大的中国模式——伟大的中国式传承
代跋 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与企业发展》
内容提要
--------------------------------------------------------------------------------
2007年7月,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上海市经济史学学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企业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本书即是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会议论文的结集。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近代中国外资企业在华创业和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北洋政府时期公司注册制度研究,近代中外合资银行的经营特色刍议,试论抗战时期刘鸿生火柴企业的技术内化及其发展,社会环境与洋务企业的地区差异,中国博览会事业的衰变与趋新等。
本书所收之论文,虽然具体选题以及分析的思路和对象各有不同,但是以其所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这些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理念、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体现了当今海内外经济史学界,对于近代中国企业史研究共同关心的问题、发展的趋向,以及所达到的学术水准。如果以研究的共性来说,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有两个方面的方法论问题是尤为明显,即一是“制度”,二为“关系”,或者说是“网络”。所谓制度,是说本书所收的论文,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制度研究”的痕迹,可以说是从宏观、微观各个不同的视角,对近代中国企业发展中的制度问题进行了各有千秋的探讨;而所谓的“关系”或者说“网络”,则表明上述论文有很多都是从关系和网络的角度,对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之问的关系,进行了不同视野的探索。所表现出来的是,在这些论文中,我们的学者,我们的研究,尽管都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所研究的大都是某一具体的问题,但是,论文的作者,谁都不满足于简单的“讲故事”式的历史事实陈述,而都力图使自己的研究有一个分析的框架,有一个观察的视角,有一个理论的归纳和分析;而且,这一分析框架,这一观察视角,又必须具有学术探讨的共性,必须具有建立学术范式的可能。可以这样说,在本书所收的这些论文以及在这些论文的讨论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者,几乎都认同在当前的中国企业史研究中,制度问题和网络关系,已经成为我们思考和解读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和方法。由此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在经济史的研究中,资料、档案固然重要,但是,研究的理念、理论、方法则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所收的这些论文,一定程度上确实体现了经济史学界对近代中国企业史研究的新水平,并且展示了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的趋向。
目录
--------------------------------------------------------------------------------
前言
关于近代中国外资企业在华创业和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企业管理公司的新思考
北洋政府时期公司注册制度研究
南京国民政府工业奖励政策之检讨——以特种工业奖励法为例(1929~1934)
略论南京政府时期国有企业的资本收益及其分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规模估计的问题与方法——以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的规模估计为例
1945~1949年南京政府中央银行反通货膨胀政策及其绩效评析
1930年代中国银行与冀豫晋三省纺织工业的重组
公司借款:20世纪初期上海公司的筹资问题
试论列强主导格局下的中国民族企业行为——以近代棉纺织工业企业为例
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家族化的实证分析——以机器纺织企业为中心
制度变迁与企业发展:近代报关行初探
近代中外合资银行的经营特色刍议
企业与家庭关系——上海刘氏家族
网络、层级与市场——久大精盐有限公司(1914~1919)
从模仿到创新——范旭东企业集团技术发展模式分析
申新纺织公司扩张时期经营状况分析
董浩云与近代天津航业公司
从招商局的发展历程看近代中国的政企关系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舞弊案的应对
中国旅行社与“服务社会”理念(1923~1949)
“商战”与“商情”:论近代驻华英美烟公司的商业情报活动
试论抗战时期刘鸿生火柴企业的技术内化及其发展
近代工商社团行业管理功能的SWOT分析
流通市场分级与关系网络的构建——近代上海绸缎业商人行业组织研究(1900~1930)
近代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经济协调作用——以近代上海经济群体为中心
试论中华民国时期的工业团体问题
社会环境与洋务企业的地区差异
近代中国买办制度再议——以买办契约为分析中心(1860~1940)
中国博览会事业的衰变与趋新
- clc1
-
看 德鲁克 的书,不错啊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公司的概念》《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这就是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