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在智能制造与工业4.0浪潮下,制造业面临“技术断层”与“经验流失”双重挑战:新生代员工追求“技能成长”与“职业价值感”,而传统师徒制常陷入“经验依赖”与“代际冲突”的困境。本课程聚焦制造业场景下的教练式辅导技术,通过“自我突破-能力重塑-系统化流程”框架,帮助管理者掌握“技术赋能+文化共建”的双核辅导法,实现从“经验传授者”到“精益创新推动者”的角色进化。
课程收益
1. 方法论掌握:构建“设备操作标准化-工艺优化-人才梯队建设”的全周期制造管理体系;
2. 能力提升:掌握生产场景下的深度倾听、精准反馈与GROW提问技术;
3. 行为改变:通过沙盘演练突破“命令式”带教惯性,建立“问题解决型伙伴关系”;
4. 成果落地:输出《制造师徒带教计划》《技能传承标准化手册》《精益改善提案集》。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各级管理者、车间主任、工艺工程师、班组长、设备主管
课程特色
· 行业深度定制:聚焦制造业核心痛点(如设备故障预防、多代际协作、工匠精神培育);
· 工具链升级:结合MES(制造执行系统)、数字孪生、六西格玛改善等工业场景工具;
· 双向价值创造:强调导师需同步提升“工艺技术理解力”与“人性化管理能力”。
课程大纲:
模块一:导师的自我修炼——从“技术专家”到“赋能者”
1.1 制造师徒关系的本质重构
· 理论:从“权威管控”到“信任共生”的合作进化模型;
· 案例:某汽车工厂通过“师徒技能比武擂台赛”激发新人参与工艺改进的热情。
1.2 制造导师的四维胜任力
· 工具:制造导师能力雷达图(技术深度/设备敏感度/精益思维/跨代际领导力);
· 演练:分析“资深技工因指责新人操作失误引发团队对立”的根本原因。
1.3 自我突破的“技术-人文”双轨修炼
· 工具:技术反思日志模板(设备故障复盘/带教痛点挖掘);
· 案例:某家电企业导师通过“学习德国工匠精神课程”重建与95后团队的信任。
成果输出:《制造导师胜任力评估报告》《技术-人文双轨改进计划》
模块二:指导能力的核心突破——倾听、反馈与提问
2.1 倾听:解码制造人的“需求密码”
· 工具:三级倾听技术(设备异常捕捉/情绪信号识别/职业发展诉求挖掘);
· 案例:某精密加工车间通过“员工声音墙”发现新人渴望参与工艺创新项目。
2.2 反馈:在制造场景中激发潜力
· 工具:制造反馈升级版(情境-行为-技术影响-改进建议);
· 演练:针对“新人未按标准化流程操作设备”设计反馈话术。
2.3 提问:用价值提问引导深度思考
· 工具:GROW提问技术在工艺优化中的应用(目标澄清/瓶颈定位/方案探索);
· 案例:某工程机械企业通过“故障根因分析会”让新人自主提出设备改进方案。
成果输出:《制造三级倾听记录表》《GROW提问话术手册》
模块三:教学计划制定——精准赋能制造人才成长
3.1 目标设定的制造逻辑
· 工具:SMART-E目标模型(Specific/Measurable/Actionable/Relevant/Expiring/Enjoyable);
· 案例:某半导体企业通过“半年内实现良品率提升1.5%”的挑战目标,激发新人潜能。
3.2 制造岗位的成长路径设计
· 工具:制造人才画像与能力矩阵(操作技能/设备维护/质量管控/创新力);
· 演练:为“从普通操作工转型为设备维护主管”的徒弟定制学习计划。
3.3 教学资源的场景化整合
· 工具:OJT(在岗培训)四步法(设备演示/故障模拟/工艺优化/改善提案);
· 案例:某食品加工厂通过“虚拟仿真设备”降低徒弟试错成本。
成果输出:《制造师徒带教计划书》《技能成长路径图》
模块四:执行过程辅导——制造场景中的实战赋能
4.1 关键场景的“陪伴式指导”
· 工具:设备故障应急介入模型(报警响应/根因分析/修复验证/预防措施);
· 案例:某化工企业通过“导师现场带教”将设备停机时间缩短30%。
4.2 制造障碍的“破冰策略”
· 工具:问题溯源分析法(5Why追溯法/鱼骨图);
· 演练:解决“新人因恐惧高压环境拒绝操作特种设备”的心理障碍。
4.3 动态调整的“敏捷复盘机制”
· 工具:PDCA循环改进表(Plan-Do-Check-Act);
· 案例:某纺织企业通过“月度质量红黄牌评选”动态调整徒弟培养重点。
成果输出:《制造关键场景应对手册》《敏捷复盘报告模板》
模块五:成果固化与文化落地
5.1 技术传承的“生态化”实践
· 任务:分组设计“跨车间技能共享平台”(案例库建设/线上直播课);
· 案例: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导师认证体系”将核心岗位保留率提升至85%。
5.2 从“个体成长”到“组织竞争力”
· 机制:企业精益改善提案制度设计与“金点子奖”激励政策;
· 成果输出:《制造文化宣言》《导师认证考核标准》
课程设计亮点
1. 双线融合:将ICF教练技术与制造业特性(如精益生产、设备维护)深度结合;
2. 全流程覆盖:从技术痛点诊断到知识资产沉淀形成完整闭环;
3. 工具链升级:嵌入MES系统、数字孪生、六西格玛等工业场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