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千古不绝?其中又蕴藏了哪些瑰宝精华?几经沉浮,几度沧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如何运用中国智慧经营幸福人生?《五福临门》暨中国智慧与中国式人生五部曲将在先贤与原典的指引下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精华,在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应用中国智慧。
上篇---正本溯源篇,概括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历史发展、主要特征、基本精神和核心理念构成,并结合企业经营的传统文化观及当代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阐明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篇---五福临门篇,解读中国式人生五部曲:
健康---中国式养生: 养心 养气 养精 养神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自强---中国式奋斗: 自省 自律 慎独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家庭---中国式关系: 夫妻关系 婆媳关系 亲子关系 兄弟关系
工作---中国式管理: 领导之道 执行之道 经营之道 沟通之道
社交---中国式相处: 处世交友 客情维护 上下级相处 同级相处
下篇---经典融合篇,运用“道、德、修、善、爱”五字真言结合易儒道禅医等各家经典具体阐释了仁爱孝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自律、奉献感恩、卓越担当、创新共赢、精忠报国、以民为本、天下大同、和而不同、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尊师重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
课程目标:
● 阐述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传承关系---为学日益
● 国学经典结合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五部经典
● 运用中国智慧经营中国式人生五部曲---五福临门
● 以古今案例为辅、融会贯通中国智慧---五字真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构建先进文化,重铸中华文明,本课程将带领大家以经营幸福人生的角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运用中国智慧,融汇贯通国学经典哲学智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用学的落地,助力企业永续经营、成就家族基业长青、达成人生美满幸福的理想目标!
授课时间:1-3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总裁班、公开课、企事业单位管理层、职场精英、国学爱好者
课 程 大 纲
上 篇 绪论---正本溯源篇
一、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什么是国学
1、国学的概念与分类之系统梳理
2、国学的起源与发展之道统承传
3、国学的传承与弘扬之辉煌时代
二、 中国智慧现实运用意义---为什么学习国学
1、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有利于正确的树立人生价值观
3、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三、 中华文化的因材与因需施教---学习国学的方法
1、学习国学的方法之历史辩证唯物
2、学习国学的技巧之中心与基本点
3、学习国学的态度之博审慎明笃行
四、 中国智慧的实用性---如何运用国学?
1、健康---中国式养生: 养心 养气 养精 养神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2、自强---中国式奋斗: 自省 自律 慎独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3、家庭---中国式关系: 夫妻关系 婆媳关系 亲子关系 兄弟关系
4、工作---中国式管理: 领导之道 执行之道 经营之道 沟通之道
5、社交---中国式相处: 处世交友 客情维护 上下级相处 同级相处
中 篇 五福临门篇
第一章 人有三宝---中国式养生
一、 找到身体心灵的压力之源---“怨恨恼怒烦”
1、自己体内生“怨”的原因与化解之道
2、外界施与的“怨”如何处理的身心解压
3、“烦躁”的来源以及六种变化对人的影响
4、 从易儒道禅医的角度阐述“五毒”的释怀
二、 释放身体心灵的七情--“喜怒思忧悲恐惊”
1、喜入心--心为君主,如何心生欢喜
2、怒伤肝--怒发冲冠,学会释放怒火
3、思伤脾--食饮有节,调养脾胃虚寒
4、悲伤肺--秋季养生,化解悲忧方法
5、恐伤肾--作强之官,如何自强不息
三、 身心双解压的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1、健康之本--和谐 人与自然的对应
2、疾病之源--不和 天人合一的调养
3、治疗之要--调和 修身养心的方法
四、 三魂七魄的身心双解压
1、睡眠--尸狗如何能够安心入眠
2、呼噜--臭肺如何缓解呼噜打鼾
3、非毒--毒素在体内的快速排解
4、吞贼--异物的转化与分解消化
5、除秽--身体能够恢复能量的开关
第二章 自强不息---中国式奋斗
一、 中国式奋斗建立三大管理体系
1、自我管理--自强不息与积极创新:为人智慧提升自我
2、行动管理--努力学习与知行合一:为学智慧成就人生
3、责任管理--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为政智慧经营企业
二、 修身当自强的中国式奋斗
1、勤能补拙---老天最爱笨小孩
2、静能自省---思考人生的善恶
3、克己复礼---君子人格的四非
4、敬能聚人---待以诚与事以敬
5、忍能成事---忍耐千万的功夫
6、恒能成功---坚持到底的毅力
三、 时乘六龙以御天的中国式奋斗
1、潜龙勿用 自强不息的智慧
2、见龙在田 把握机遇的智慧
3、惕龙乾乾 慎言慎行的智慧
4、跃龙在渊 与时俱进的智慧
5、飞龙在天 修齐治平的智慧
6、亢龙有悔 功成不居的智慧
第三章 中国式关系---家风 家训 家教 家和万事兴
第一章 五伦关系与家庭和谐
第一讲:六亲不和与六亲不认的内因与外因:父、子、夫、妻、兄、弟
1、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智慧相处:父慈子孝的具体实践
2、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情感延续:夫和妻柔的真实目的
3、兄弟姐妹之间的个体与关联:兄友弟恭的具体内容
4、金木水火土与夫妻子女祖:太极-家和万事兴的中国智慧
第二讲:运用国学智慧总结并解决的问题:
1、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尊重而不能放纵,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2、教育方式在家庭中实施的变化:《山水蒙卦》揭示家庭教育的阶段性
3、如何能孩子认识到孝敬的含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4、家务的范畴与家庭成员的分工:男有分,女有归;家务事提升责任感
5、夫妻相处融洽程度与孩子情商:阴阳调和的氛围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
6、家庭中学习氛围的相互影响:学习型家庭是家风家教中最好的类型
7、家庭风气的影响与孩子成长:穷人孩子早当家与慈母多败儿的思考
8、学霸家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家庭教育的因类施教与有教无类
第二章 家风廉洁---好家风的社会伦理与职场实践
第一讲:家教不严害子孙 家风不廉毁全家
1、霍光的高光时刻与霍妻的作死节奏:为政从不出错,持家一塌糊涂
2、和珅的欲壑难填与固伦和孝的智慧:权倾朝野纵欲,皇室儿媳明智
3、秦桧的贪恋权利导致家族臭名昭著:品德败坏下的能力越大破坏越大
4、范仲淹的心忧天下与为国为民情怀:廉洁家风与家族八百年长盛不衰
第二讲:好家风的社会伦理与职场实践
1、 好家风决定好未来---曾国藩从草根到封侯拜相的逆袭之因
2、 读书明理的家风---教育孩子拥有君子人格的终极法宝
3、 反思改过的家风---培养孩子修身不怨天不尤人的情商
4、 善待邻里的家风---以身作则教会孩子成为社交达人
5、 勤俭治家的家风---培养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风骨
6、 孝悌治家的家风---君子之本是成就职场大人的基础
7、 清廉刚正的家风---廉洁是家业百年长青不衰的秘密
第四章 人心·人性·人欲---中国式管理
一、中国式管理三部曲---内圣外王之道
自我管理(君子)、管理他人+接受管理(大人)、管理境界圆满(圣人)
一、自我管理--立志--做君子的人格
1、做一位优秀管理者---君子不器:全才、专才、平才、庸才
2、做一位合规管理者---君子四非: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3、做一位工匠管理者---君子四道:行恭、事敬、养民、使义
二、管理他人+接受管理--四合--做大人的格局
1、与天地合其德: 创造价值和解决问题
2、与日月合其明: 工作方法和意识形态
3、与四时合其序: 遵循规律和注重整体
4、与鬼神合其吉凶: 为人处世知行合一
三、管理境界的圆满---三立---有圣人的境界
1、立德:优秀的领导者首先要有公德---“为政以德”与“以德服人”
2、立功:卓越的领导者要用事实说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业绩
3、立言:言传身教的传承性与示范性---“成功的管理者更是一位教育者”
四、管理者的情绪压力自我解压---七情六欲与五毒六躁
1、知止后有定: 知所达目的方能志向坚定---目标的意义
2、定而后能静: 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格局的重要
3、静而后能安: 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胸的广阔
4、安而后能虑: 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想的深邃
5、虑而后能得: 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行动的收获
二、中国式管理与团队建设之识人用人智慧:知人心 通人性 用人欲
一、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知人心
1、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2、修己成仁:品德第一,懂事比能做事更重要
二、管理他人与教育他人---通人性
1、人性善恶与管理的方式方法
2、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对于企业管理的启迪
三、接受管理与接受教育---用人欲
1、孔子:富与贵,人之欲也;贫与贱,人之恶也
2、韩非子:舆人成舆与匠人成棺的利之所在
2、王阳明:减一分人欲,便复得一分天理
3、曾国藩:合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公
四、三同之道---组织内部的团队建设
1、认同智慧--同声相应:沟通的基本前提是尊重
2、赞同智慧--同气相求:相处中的彼此相互欣赏
3、和同智慧--和谐相处:如何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五、为政之道---儒家知道:打造卓越团队
1. 儒家管理智慧之干部素养:为政以德,干部的德决定了公司的企业灵魂
2. 儒家管理智慧之干部角色:为官为教,干部的管理者身份和教育者身份
3. 儒家管理智慧之干部职责:以身作则,干部言传身教和上行下效的影响
4. 儒家管理智慧之工作艺术:中正中和,干部把握人性和过犹不及的方式
5. 儒家管理智慧之治企理政:八政为重,干部六为施政和全员的高忠诚度
六、事业之道--道家三宝:企业永续经营
1、道家管理智慧之“慈”为团队成员自动自发动力
道家智慧大爱掌兵,企业伦理成事理清
2、道家管理智慧之“俭”为企业事业永续经营密码
寡欲恬淡福寿长,心境豁达则万事安
3、道家管理智慧之“不敢为天下先”的不有不恃不居、
智者行事皆知止,知止不殆则天下平
第五章 相处之道---中国式社交
一、人生若要贵人助 首先知道和谁处
1、君子自处:慎独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2、君子交友:与善人居--三交与三不交
3、君子处下:周而不比--取得群众信任
4、君子处上:信而后谏--得到上级支持
二、社交用五宝 相处没烦恼
1、自我独处的行为: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2、平级相处的标准: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3、成事不说的结果:牢记不做事后诸葛亮
4、遂事不谏的境界:既已发生的权变思想
5、既往不咎的核心:对下宽容的厚德载物
三、中国式社交之上位篇:用好上级
1、与上级相处的智慧:过于亲密则会过犹不及
2、被上级赏识的智慧:有能力、懂规则、无背景
3、被上司提携的智慧:高不成、先低就、耐得住
4、与上司沟通的智慧:先了解、得信任、再建议
四、中国式社交之共事篇:和谐平级
1、与志同道合的同事相处:三观相同的同事相处默契
2、与同道不同频的同事相处:三观不同的同事从容应对
3、对同志不同智的同事相处:唯贤是举宽容的积极推荐
五、中国式社交之御下篇:带兵之道
1、面对下属的进步:扬善于公庭的积极肯定
2、面对下属的错误:归过于私室的交心交情
3、面对下属的背叛:辩证分析是原谅与惩罚
4、激励下属的自觉:了解人欲更要把握人心
5、赏与罚的艺术性:不吝名利与秉公的赏罚
6、谈主义和讲利益:合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公
六、中国式社交之自处篇:内圣外王
1、修身是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慎独是君子:若人不知 己莫要为
3、身教是王道:以身作则方不令而行
4、晓事与办事:知上下轻重大小缓急
5、做人留余地:盛时想衰上场念下场
下 篇 国学经典融合篇---道 德 修 爱 善
一、幸福有道---道在心中更在行中
1、易经大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2、儒家本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道家几道:道法自然,故水几于道
4、医家知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5、兵家修道:修道而保法 惟民是保
二、德者得也---有德此有财
1、易经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创造价值
2、儒家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立身之本
3、道家玄德:不辞不有不恃不宰功成不居
4、医家全德:志贤少欲 心安不惧 病安从来
5、佛家功德:已生功德心 即无功德业的禅机
6、兵家五德:智信仁勇严与人生管理相结合
三、修齐治平---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1、儒家的修身:克己复礼的为人处世
2、道家的修为:清静无为的治世智慧
3、佛家的修行:精进般若的人生境界
4、医家的修真:精神内守的天地同寿
5、兵家的修道:修道保法的不败之地
四、让世界充满爱---爱是人类共需
1、儒家仁爱---亲亲尊尊 兼济天下
2、道家慈爱---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
3、佛家普爱---普度众生 离苦得乐
4、墨家兼爱---交相利 兼相爱
5、兵家爱兵---视卒爱子 可与俱死
6、基督博爱---恒久忍耐 爱人如己
7、古兰经至爱--至仁至慈 坚忍慈悯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五、友善之善---善心善念 善因善果
1、易经的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生是一个过程
2、儒家的善:止于至善---人生要清晰的最高目标
3、道家的善:上善若水---经营人生要有行为艺术
4、医家的善:乐善好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5、佛家的善:善哉善哉---人生最终结果是觉悟圆满
6、中国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之善
参考资料
1. 《易经》、《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六祖坛经》、 《史记》、《资治通鉴》,《传习录》;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宋明理学、心学;
2. 中国历史概况,中国革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思想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
4. ***系列重要讲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东方管理学》,苏东水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6.《中国式管理》,曾仕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6.《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宫玉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
7.《大国价值》,《大国精神》,《大国智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17年10月;
题外音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生智慧、教育理念和为政经验。本课程正是对国学经典智慧的修身养性之道,为人处世之道,人生成长之道,自我管理之道、修齐治平之道等等进行深刻剖析,结合企业管理阐述了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以期待对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能够带来帮助。
本课程学术视域宽广,追本溯源,采用比较式的教学方法来探索中华民族提倡的君子人格具体范畴,并在本课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聚焦在:自强日新、博学笃行;注重经典文献的解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语言优美流畅、平实生动,讲解深入浅出,逻辑线索清晰、环环相扣,是响应时代号召与组织发展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