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部分企业先学到真知识!

张胜:质量风险管理(制造型企业)

张胜老师张胜 注册讲师 10查看

课程概要

培训时长 : 1天

课程价格 :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课程分类 : 品质管理

课程编号 : 38238

面议联系老师

适用对象

工程师、企业各部门基层、中层管理人员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不好,就不会有好的客户,盈利就无从谈起!现场是是制造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基本场所,企业中90%以上的问题都可以在现场得以展现。而除极少数设计问题外,几乎全部产品质量问题都可以在现场被避免、识别、暴露及解决。

那么是否保证现场就能够降低质量呢?不是!质量的控制是从新品开发阶段的客户沟通开始至稳定交付,且一直在持续进行。只有从整个链条上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成本才能够被控制并被降低。因此,掌握一些质量管理的工具或方法从而识别、分析及避免风险所有管理者都是必要的。

本课程的设计结合了导师二十余年在日资、美资、德资等世界头部企业的从业经验,以及近百家国内企业的咨询经验,选择了一些重要的品质工具进行讲解,以谋求企业能够同通过底层逻辑的学习快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课程收益

Ø 了解质量的基础知识

Ø 了解FMEA识别风险的基本逻辑

Ø 了解APQP的基础知识

Ø 了解现场品质管理的关键点

【课程特色】

多年企业工程师从业经历、管理经历及创业经历使得老师能够从具体实施角度、宏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讲解课程,并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循序渐进,善于从底层逻辑讲解。

张老师的课程脱离了模块化的通用培训或咨询逻辑,能够帮助学员快速识别、分析问题,并能结合企业当前阶段的实际资源及发展阶段制定“落地”的对策。

【课程时间】

1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

工程师、企业各部门基层、中层管理人员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

1. 定义及基础知识

Ø 风险的定义及影响

Ø 质量的定义及基本理念

Ø 顾客的呼声

Ø 质量波动

Ø 质量管理的五大工具

Ø 丰田生产系统

Ø 丰田公司解决问题的步骤

2. 数据

Ø 数据的分类与特性

Ø 指标设计与管控

Ø 思考:贵司哪些指标和质量相关?

3. 品质管理的基本要求

Ø 三不原则

Ø 三现主义

第二单元: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FMEA(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1. FMEA的基础知识

Ø 定义、分类与目的

Ø FMEA的分析对象

Ø 控制缺陷的三道防线

Ø FMEA适用范围

Ø FMEA的完成时间

Ø FMEA的更新

2. 风险管理的思维逻辑案例:PFMEA(过程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Ø PFMEA的作成基础

Ø 结构分析

Ø 功能要求分析

Ø 风险识别分析

Ø 风险评估

Ø 管理风险

第三单元:质量管理的核心工具: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程序)

1. APQP的基础知识

Ø 定义与目的

Ø APQP的五个阶段与要素

Ø APQP的关联知识

Ø FMEA适用范围

2. 策划阶段风险管控关键点

Ø 输入:了解顾客呼声

Ø 输入:确定产品/过程基准资料

Ø 输出:设计目标

Ø 输出:可靠性与质量目标

Ø 输出:初始材料清单

Ø 输出:产品/过程特殊特性

3. 产品设计与开发阶段风险管控关键点

Ø 输出:DFMEA(设计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Ø 输出:设计验证与评审

Ø 输出:样件控制计划

Ø 输出:图纸、标准与规范

Ø 输出:设计信息检查表

4. 过程设计与开发阶段风险管控关键点

Ø 输出:PFMEA(过程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Ø 输出:试生产控制计划

Ø 输出:过程指导书

5. 产品和过程确认阶段风险管控关键点

Ø 输出:初始过程能力研究

Ø 输出:生产件批准

6. 反馈、评估和纠正阶段风险管控关键点

Ø 输出:减少变差

第四单元 现场质量风险管理的关键点

1. 防错

Ø 防错的定义

Ø 防错的常见方法

Ø 防错案例

2. 现场质量管控

Ø 安灯装置

Ø 管理人员的职责

Ø 现场巡检的职责

Ø 现场关键质量文件及作用

Ø 强化现场五检

Ø 善用检查表/记录表

Ø 运用直方图识别过程能力

3. 设备管理

Ø 运用控制图

Ø 强化预防性维护

4. 供应链管理

Ø 供应商等级的评价与激励

Ø SQE的主要职责

Ø 来料检验的基本规则

5. 客户服务

Ø 哪些指标反映了客户的痛点?

Ø 客诉是改善的方向

6. 持续改进

Ø 运用帕累托图寻找改善点

Ø 强化合理化建议与员工激励

第五单元 总结与答疑

张胜老师的其他课程

• 张胜:研发与创新:萃智原理(发明问题解决办法-TRIZ)
【课程背景】 TRIZ是原苏联在上世纪用时15年解析了4万多件发明所汇总出来的理论,并对别国严格保密,这门技术也是原苏联和美国进行技术竞争的基础理论之一。在1992年随着苏联解体,才逐渐流转到世界各国,并极大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剧,仅仅停留在价格、质量、交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对企业而言,研发与创新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但是,研发与创新对大多数企业来讲都是比较困难的,这不仅是研发资金投入的问题,而是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是非常困难的,这导致大多数企业的产品缺乏技术性的创新,所以当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新技术导入的时候,有可能使得企业陷入困境。 那么,研发与创新真的很难吗?不是!本课程将通过TRIZ(发明问题解决办法)讲述如何综合运用已有的技术进行研发创新。这是思维与方法上的革命,学会了这些知识,即使是对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创新也变得更加简单! 【课程收益】 Ø 了解TRIZ的体系及优势 Ø 了解TRIZ技术系统的八大进化法则、S曲线及最终理想解的应用 Ø 了解TRIZ的40个发明原理及39个参数 Ø 能够简单运用40个发明原理及39个参数进行简单问题解决 【课程特色】 多年企业工程师从业经历、管理经历及创业经历使得老师能够从具体实施角度、宏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讲解课程,并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循序渐进,善于从底层逻辑讲解。 张老师的课程脱离了模块化的通用培训或咨询逻辑,能够帮助学员快速识别、分析问题,并能结合企业当前阶段的实际资源及发展阶段制定“落地”的对策。 【课程时间】 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 研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企业基层及中高层管理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TRIZ综述 1. TRIZ的定义及历史 2. 思考 Ø 案例 Ø TRIZ考虑的问题 3. 思维惯性 4. 发明、创造、创新 Ø 定义 Ø 何谓创新 Ø TRIZ是一种思维方式 Ø 创新的等级 5. TRIZ的39个参数 第二单元:TRIZ体系及优势 1. 常规问题与发明问题 2. TRIZ理论体系 Ø TRIZ理论核心思想和基本特征 Ø TRIZ理论体系 Ø TRIZ理论中发明问题解决路径 3. 相对于传统的创新方法,TRIZ理论的特点和优势 第三单元:TRIZ的技术系统的八大进化法则+S曲线 1. 八个基本进化法则的用途 2. 八个基本进化法则 Ø 技术系统法则1:完备性法则 Ø 技术系统法则2:能量传递法则 Ø 技术系统法则3:协调性法则 Ø 技术系统法则4:提高理想度法则 Ø 技术系统法则5: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 Ø 技术系统法则6: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 Ø 技术系统法则7:向微观级进化法则 Ø 技术系统法则8:向超系统进化法则 3. S曲线 Ø 婴儿期的特征、特点、建议 Ø 成长期的特征、特点、建议 Ø 成熟期的特征、特点、建议 第四单元:最终理想解(IFR) 1. 最终理想解的知识 Ø 最终理想解的定义及特点 Ø 寻找最终理想解的步骤 Ø 最终理想解的建议 2. 矛盾的解决 Ø 矛盾的分类树的分类 Ø TRIZ解决矛盾的流程 Ø 技术矛盾的定义与出现的情况 Ø 如何定义技术矛盾 Ø 案例 第五单元 40个发明原理 1. 40个发明原理概述 2. 40个发明原理定义及案例 Ø 分割 Ø 局部质量 Ø 抽取 Ø 非对称 Ø 结合 Ø 通用性 Ø 成套 Ø 平衡 Ø 优先考虑反作用 Ø 优先的行动 Ø 预先铺垫 Ø 均势 Ø 倒置 Ø 球形化 Ø 动态性 Ø 采取部分的或过分的行动 Ø 改变移动方向 Ø 机械振动 Ø 采取周期的行动 Ø 有效行动的持续性 Ø 采取迅速的行动 Ø 变害为益 Ø 反馈 Ø 中介 Ø 自我服务 Ø 拷贝 Ø 用低廉的短寿命的代替昂贵的,耐用的 Ø 机械系统替代 Ø 采用空气的或水利的结构 Ø 采用柔性的薄膜 Ø 采用多孔材料 Ø 改变颜色 Ø 同类性 Ø 抛弃和回收部件 Ø 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状态转变 Ø 相位变换 Ø 热涨 Ø 使用强氧化剂 Ø 不敏感的环境 Ø 复合材料 第六单元 TRIZ 39个参数的应用 1. 39个参数的概述 2. 39个通用工程参数及定义 3. 矛盾与问题解决 Ø TRIZ矛盾矩阵表 Ø 使用矛盾矩阵表解题的过程 Ø 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 4. 解决技术矛盾的核心思想 Ø 空间分离 Ø 时间分离 Ø 条件分离 Ø 系统分离 第七单元 TRIZ 矛盾矩阵使用案例 1. 矩阵使用方法 Ø 改善/恶化参数 Ø 选择位置 Ø 定义发明原理 2. 详细解题步骤 3. 案例
• 张胜:现场改善(标准作业与产线布局)
【课程背景】 对制造业而言,现场是创造价值的核心,产品是由员工生产出来的。对客户而言,低价格、高质量、短交付是客户的要求。那么如何实现客户的这些要求呢?标准作业是确保现场能够稳定、有序、高效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基本保证。 那么如何保证员工的标准作业呢?结合高效的现场管理,作业标准能够辅助现场管理者实现员工的标准作业。并且由于标准作业是在正式量产前完成的,IE工程师可以通过工序能力表、标准作业组合票、标准作业票这三项标准作业工具提前识别作业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制定满足生产的标准作业文件。 工站设计、物流与产线布局是实现各工序或段别生产平衡从而实现物料快速流转的基础,因此如何进行工站、物流与产线的设计也是IT工程师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本课程的设计结合了导师二十余年在日资、美资、德资等世界头部企业的从业经验,以及近百家国内企业的同步精益推行经验,选择了一些重要的精益改善方法及现场风险因素识别进行讲解,以快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课程收益】 Ø 了解丰田生产系统及精益的五大原则 Ø 了解标准作业与作业标准的用途 Ø 理解工时的采集方式 Ø 能进行基本的现场物流规划与布置 【课程特色】 多年企业高层管理经历及创业经历使得老师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讲解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循序渐进,从底层逻辑阐述方法、理论及方案的必要性。课程脱离了模块化的通用培训或咨询逻辑,能够帮助学员快速识别问题,并能结合企业实际资源及发展阶段制定对策。 【课程时间】 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 企业班组长、主管、工程师等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精益概述 1. 定义及起源 2. 丰田生产系统 Ø 丰田的硬实力 Ø 丰田的软实力 3. 精益五大原则 第二单元:标准作业与作业标准 1. 标准/基准的必要性 2. 标准作业的定义与目的 3. 作业标准的定义及推行背景 4. 标准作业管理重点 Ø 标准作业环境 Ø 作业质量 Ø 标准作业程序 5. 作业标准化的步骤 6. 作业标准化的前提 Ø 以人的动作为中心 Ø 重复作业 Ø 监督者设定 7. 消除不增值动作与空手浪费 第三单元:标准作业三要素与关联资料 1. 标准作业三要素的内容 2. 标准化的作业时间 Ø 具体要求 Ø 标准工时是标准作业的基础 Ø 相关名词 3. 标准的作业顺序 4. 标准手持数 Ø 标准手持数的定义 Ø 如何设定标准手持数 5. 标准作业的关联资料 Ø 时间关联资料 Ø 各工序产能表 Ø 安全指示书 Ø 作业顺序表(流程图) Ø 控制计划(QC工程图) Ø 作业指导书 Ø 标准作业票、标准作业组合票 第四单元:标准作业三工具与改善 1. 工序能力表 Ø 定义及计算方式 Ø 表格与案例 Ø 工序能力表练习 2. 标准作业组合票 Ø 定义 Ø 标准作业组合票案例 Ø 标准作业组合票练习 3. 标准作业票 Ø 定义与注意事项 Ø 标准作业票案例 4. 标准作业与改善 Ø PDCA循环 Ø 发现浪费的手法 Ø 发现浪费与改善 5. 产线平衡 第五单元:标准工时 1. 标准工时基知识 Ø 标准工时的定义 Ø 标准工时的取值方式 Ø 标准工时与成本的关系 2. 测量法 Ø 均值法 Ø 最小可循环法 3. 动作分析技法(Modapts法) Ø 模特法动作分析的概念 Ø 四个动作经济基本原则 Ø 体系代码 Ø 移动动作 Ø 终结动作 Ø 下肢和腰的动作 Ø 辅助动作 Ø 动作组合作业 Ø ECRS原则 Ø 改善方式 Ø 运用动作分析表解析动作 第六单元 布局规划与产线布置 1. 基本知识 Ø 布局的内容 Ø 生产布局的挑战 Ø 精益布局的10项指导原则 Ø 工厂布局的形式 2. 工厂布局设计流程 Ø 认识流程 Ø 浪费识别 Ø 数据收集 Ø 7种设计 Ø 布局评估 Ø 模拟 Ø 活动输出 3. 整体布局实施原则 Ø 制造部坚持的原则 Ø 物流部坚持的原则 4. 产线设计原则 Ø 标准作业 Ø 信息流程 Ø 物流顺畅 Ø 便于设备维护 Ø 确保安全 Ø 柔性生产 5. 工位设计原则 Ø 工位设计的基本规则 Ø 空间设计尺寸 6. 精益布局的全景
• 张胜:品质管理(QC)小组活动
【课程背景】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不好,就不会有好的客户,盈利就无从谈起!现场是是制造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基本场所,企业中90%以上的问题都可以在现场得以展现。而除极少数设计问题外,几乎全部产品质量问题都可以在现场被避免、识别、暴露及解决。 保证制造现场的品质稳定是每个管理者的重要责任。那么如何在现场进行有效的品质是管理?如何及时暴露问题以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决质量问题需要质量知识,也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因此,QC改善小组应运而生,这是快速解决质量问题的一种组织形式。 本课程的设计结合了导师二十余年在日资、美资、德资等世界头部企业的从业经验,以及近百家国内企业的咨询经验进行讲解,可以快速让学员掌握工具、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QC小组形式。 【课程收益】 Ø 掌握QC小组活动的形式 Ø 了解质量的定义及基本理念 Ø 理解QC七工具并能够进行初步运用 Ø 分析1~2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课程特色】 多年企业工程师从业经历、管理经历及创业经历使得老师能够从具体实施角度、宏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讲解课程,并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循序渐进,善于从底层逻辑讲解。 张老师的课程脱离了模块化的通用培训或咨询逻辑,能够帮助学员快速识别、分析问题,并能结合企业当前阶段的实际资源及发展阶段制定“落地”的对策。 【课程时间】 3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 质量/工艺/生产工程师、企业各部门基层、中层管理人员 【课程大纲】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 1. 质量的定义及理念 Ø 质量的定义及基本理念 Ø 产品的质量波动 2. TQM(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Ø TQM的定义及特点 Ø TQM的意义 Ø TQM的两大支柱 Ø TQM管理常用工具概述(QC七工具) Ø TQM的基本工作程序:PDCA循环 Ø TQM的战略计划 Ø TQM的“三全”管理 Ø 世界级质量的12个特征 3. QC改善小组基础知识 Ø QC小组的起源与目的 Ø QC小组的特点与 Ø QC小组活动的组建 Ø QC小组活动的案例 4. 数据 Ø 数据的分类 Ø 数据的特性 Ø 质量数据的收集 5. 质量改善基础工具 Ø 5W Ø 5W2H Ø 三现主义 第二单元 TQM/小组活动常用工具(QC七工具) 1. 帕累托图法 Ø 定义与应用范围 Ø 帕累托图制作步骤 Ø 帕累托图实例 Ø 帕累托图法练习:选择主要矛盾 2. 层别法 Ø 定义与目的 Ø 分层原则及方法 Ø 层别法的实施步骤 Ø 层别法的应用实例 Ø 层别法练习:问题分层 3. 因果图法 Ø 因果图法定义 Ø 因果图的作成步骤 Ø 因果图的注意事项 Ø 因果图案例讲解 Ø 因果图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质量问题现场解析 4. 检查表法 Ø 检查表法定义 Ø 检查表的制作方法 Ø 调查表项目与制作要点 Ø 检查表实例 Ø 检查表练习:将因果图案例所分析的问题,将发生原因和对策制作一个检查表 5. 相关图法 Ø 定义与目的 Ø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Ø 相关图法的制作方法 Ø 相关图法的注意事项 Ø 相关图法案例 Ø 相关图练习:各小组选择两个关联数据做出相关图 6. 直方图法 Ø 直方图法定义及目的 Ø 相关名词解释 Ø 直方图案例步骤 Ø 直方图制作的注意事项 Ø 直方图常见形态与案例 Ø 直方图的应用 Ø 直方图练习 7. 控制图法 Ø 控制图法定义及目的 Ø 关联数据算法 Ø 品质变异形成的原因与分类 Ø 上下控制界限的确定 Ø 案例与步骤 Ø 控制图法练习 第三单元 QC小组活动的组织 1. 团队成员的选择 2. QC小组的类别 Ø 问题解决型小组 Ø 基质量维持型小组 3. 问题解决型小组的活动程序 Ø 课题选择 Ø 现状调查 Ø 设立目标 Ø 原因分析 Ø 确立要因 Ø 对策实施 Ø 效果确认 Ø 巩固推广 Ø 总结和后续计划 4. QC小组汇报的模板 Ø PPT汇报的逻辑与模板 Ø A3汇报的逻辑与模板 5. QC小组汇报的监督与激励 Ø 指标应与满足顾客需求 Ø 监督应以客户指标为依据 Ø 激励应以实绩指标为基准 6. 持续不断的推进QC小组活动 第四单元 客户案例练习(视客户问题点的齐备程度与多少,预计时间1~2天) 1. 分组 2. 问题点描述(客户提供) Ø 注意:用近期3个月的数据描述,如损失金额、客户投诉数等,应具体阐述影响度 3. 定义主要问题点 Ø 老师逐一解析前3个主要问题 4. 目标设定 Ø 选择合适指标(基于问题点定义) 5. 根本原因分析 Ø 头脑风暴法 Ø 逻辑思路解析 6. 制定对策 Ø 5W2H法 7. 小组对策汇报 第五单元 总结与答疑

添加企业微信

1V1服务,高效匹配老师
欢迎各种培训合作扫码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