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部分企业先学到真知识!

李修平:中高层管理者战略管理

李修平老师李修平 专家讲师 2查看

课程概要

培训时长 : 1天

课程价格 :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课程分类 : 中高层管理

课程编号 : 43668

面议联系老师

适用对象

制造业中高层管理者(CEO、COO、生产总监、供应链负责人、研发主管等)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制造业面临技术升级加速​(如工业4.0、智能制造)、全球化竞争加剧​(如跨国供应链协同)、组织变革阻力​(如传统生产模式与数字化转型的冲突)等挑战。中高层管理者需通过战略管理实现:

战略穿透力:将“精益生产”“绿色制造”等战略转化为部门可落地的行动(如某家电企业通过“灯塔工厂”项目实现交付周期缩短50%);

资源聚焦:在研发创新(如新能源技术)与成本控制(如供应链优化)间平衡投入;

风险韧性:构建应对原材料短缺、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如某汽车厂商“双供应商”战略)。

​课程收益​

方法论掌握:深度应用SWOT分析、战略条件矩阵等工具链;

工具落地:学会用WBS拆解战略目标、通过SMART原则明确部门职责;

场景覆盖:覆盖技术路线选择(如芯片制造工艺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如C2M定制化生产)、生态合作(如工业互联网平台联盟);

文化塑造:推动“精益共生”文化(如全员参与质量改善)与“数据驱动决策”文化(如实时生产数据共享)。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制造业中高层管理者(CEO、COO、生产总监、供应链负责人、研发主管等)

​课程特色​

深度行业适配:案例基于典型场景(如丰田“零缺陷生产”、宁德时代“电池产业链协同”);

工具结构化:提供《战略优先级评估矩阵》《部门目标SMART分解表》;

强互动性:角色扮演(如“生产部与采购部的成本谈判”)、沙盘推演(如“春节前供应链断链应急指挥”)。

课程大纲:

​模块一:战略管理的底层逻辑​

​1.1 什么是战略管理?

案例:某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全球化本地化”战略突破欧美市场封锁;

数据:战略清晰的企业,员工执行力得分比模糊企业高52%(麦肯锡调研)。

​1.2 战略失效的典型场景​

工具:战略健康度诊断模型(方向偏离/资源错配/执行乏力);

练习:分析“某车企因过度追求产能导致库存积压”案例的根源。

​1.3 制造业的战略特殊性​

案例:某家电企业通过“智能家居生态链”战略提升客单价30%;

数据:采用“智能制造”战略的企业,生产成本降低18%(德勤研究)。

成果输出:《企业战略健康度评估报告》

​模块二:战略分析与解读​

​2.1 经营业务分析(SWOT)​​

工具:动态SWOT矩阵(结合行业趋势调整优先级);

案例:某服装制造商通过“补强短板(数字化设计)”实现市场份额逆袭。

​2.2 战略条件矩阵​

工具:波士顿矩阵变体(技术成熟度 vs. 市场需求强度);

练习:为“某工业机器人企业”评估“工业机器人本体销售”与“自动化解决方案”业务的优先级。

​2.3 战略选择:机会成本分析​

工具:决策树模型(技术路线选择成本收益分析);

案例:某模具企业通过“轻资产模式”战略节省每年2000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

成果输出:《战略优先级路线图》

​模块三:战略目标拆解与执行​

​3.1 战略目标拆解(WBS)​​

工具:战略解码工作坊(如特斯拉“超级工厂”目标拆解);

案例:某半导体企业通过“晶圆良品率”WBS指标将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9%。

​3.2 部门目标明确(SMART)​​

工具:SMART目标分解模板(如某汽车企业将“交付准时率提升”拆解为物流部、生产部、质检部的KPI);

练习:为“新能源汽车电池产能爬坡”战略制定研发部、采购部、生产部的SMART目标。

​3.3 跨部门资源博弈与协调​

工具:资源冲突调解矩阵(紧急程度/战略价值);

案例:某钢铁企业通过“联合实验室”化解技术与采购的工艺标准争议。

成果输出:《部门战略目标分解表》

​模块四:战略落地与风险管控​

​4.1 战略落地的关键障碍​

工具:变革阻力评估模型(利益相关者权力/态度分析);

案例:某传统制造企业因“部门文化冲突”导致数字化转型失败。

​4.2 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

工具:技术风险雷达图(发生概率/影响程度/技术依赖度);

练习:设计“某芯片企业因光刻机禁运”应急预案(替代方案储备周期≤18个月)。

​4.3 持续迭代与复盘机制​

工具:战略执行仪表盘(KPI看板+OKR进度跟踪);

案例:某家电企业通过“月度战略复盘会”及时调整变频空调技术路线。

成果输出:《战略风险应急预案库》

​模块五:实战演练与成果固化​

​5.1 全天知识串联​

任务:分组完成“某新能源汽车企业战略规划”全案(SWOT分析→目标拆解→风险预案)。

​5.2 成果展示与反馈​

机制:采用“行业专家评审团”(含制造企业高管、精益顾问)现场评分;

成果输出:《企业战略规划书(含10套工具模板)》。

​课程设计亮点​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经典战略模型(如波特五力)与制造业工具(如TPM设备管理);

行业深度适配:覆盖智能制造、供应链韧性、质量管控等核心场景;

文化落地指导:提供《跨部门协作公约》《质量红黄线管理制度》模板。

李修平老师的其他课程

• 李修平:中层管理者流程管理
​课程背景​ 制造业中层管理者常面临生产流程冗余​(如设备空闲率高)、跨部门协作低效​(如采购与生产计划脱节)、质量问题频发​(如供应商来料不合格)等挑战。本课程通过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方法论,帮助管理者构建以精益生产为核心的敏捷流程体系,实现成本降低、质量提升、交付周期缩短的三重目标。 ​课程收益​ ​行业针对性:掌握制造业专属方法论(如精益生产五大原则、TOC约束理论); ​工具落地化:学会使用生产异常追溯表、鱼骨图分析、价值流图(VSM)​等制造业核心工具; ​场景全覆盖:覆盖车间排产优化、供应链协同、质量管理体系搭建等高频场景; ​数据驱动决策:通过关键绩效指标(KPI)​量化流程改进效果(如OEE提升、库存周转率优化)。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制造业中层管理者(车间主任、生产主管、供应链经理、质量总监等) ​课程特色​ ​深度行业适配:案例全部基于制造业场景(如汽车生产线瓶颈排查、家电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 ​工具结构化:提供可直接套用的《精益生产改善提案模板》《供应商评估矩阵》; ​强互动性:通过模拟工厂停产应急指挥、跨部门协作沙盘推演深化学习成果。 ​课程大纲​ ​模块一:流程思维——从局部优化到全局价值流动​ 制造业流程管理的核心痛点​ 案例:某家电企业因“注塑车间与装配线工序不衔接”导致每月200小时产能浪费; 数据:制造业85%的效率损失源于流程断点​(如信息传递延迟、设备闲置)。 流程诊断工具​ 工具:​价值流图(VSM)​——识别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动​(如过量生产、等待时间); 练习:分析“某食品加工厂原料库存积压”问题,绘制从采购到成品的全流程价值流图。 场景模拟:汽车生产线突发设备故障应急响应​ 角色:生产主管、维修工程师、班组长、质检员; 任务:在45分钟内启动应急预案(停机隔离→抢修→试运行),最小化停产损失。 成果输出:《制造流程价值流诊断报告》 ​模块二:流程设计——构建标准化与柔性化并存的体系​ 2.1 制造业流程设计的双轨逻辑​ 对比: ​标准化流程:丰田的“看板系统”实现零库存生产; ​柔性化流程: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如医疗器械按订单加工)。 2.2 设计工具​ 工具: ​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作业程序(SOP)模板​(含操作步骤、质量控制点); ​柔性化流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排程表​(如ERP系统动态调整产能)。 练习:为“定制化机械设备生产”设计兼顾效率与灵活性的流程框架。 2.3 场景模拟:智能工厂的数字化流程落地​ 任务:生产主管如何通过MES系统集成设备数据,实现故障自动报警与工单派发联动。 成果输出:《制造流程标准化/柔性化设计说明书》 ​模块三:流程运营——从纸上谈兵到动态管控​ 3.1 流程落地的三大支柱​ 案例:某服装企业引入自动化裁剪设备后,因员工培训不足导致3个月故障停机率达40%; 数据:制造业70%的流程改进失败源于员工抗拒变革​(引用麦肯锡调研)。 3.2 运营监控工具​ 工具: ​生产看板系统:实时监控设备OEE(综合效率)、良品率等关键指标; ​供应链协同平台:跟踪供应商交货准时率、库存周转率。 练习:使用生产KPI仪表盘分析“注塑车间次品率波动”问题,制定改进方案。 3.3 场景模拟:春节前赶工期的跨部门协调​ 角色:生产经理、采购主管、物流负责人; 任务:通过RACI矩阵分配赶工责任,协调资源确保订单按时交付。 成果输出:《流程运营监控与改进计划》 ​模块四:流程优化——持续改进的精益方法论​ 4.1 制造业优化模型​ 理论:​精益生产五大原则​(消除浪费、定义价值、流动、拉动、尽善尽美); 案例: ​海尔通过“人单合一”模式减少管理层级,提升响应速度; ​特斯拉工厂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将零部件数量减少75%。 4.2 优化工具箱​ 工具: ​根因分析法:​5Why分析定位“设备频繁故障”的根本原因; ​A/B测试:对比不同模具参数对产品合格率的影响。 练习:针对“某化工企业包装材料损耗率高”问题,提出流程优化方案。 4.3 场景模拟:供应商质量管理联合改善项目​ 任务:质量主管如何联合采购部、技术部推动供应商工艺改进,将来料不良率从5%降至1.5%。 成果输出:《流程优化实施路线图》 ​综合演练:制造业全场景流程优化实战​ 4.1 全天知识串联​ 任务:分组完成“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线良品率提升”(流程优化)与“家电企业供应商交货准时率改善”(流程设计)双案例分析,输出完整方案。 4.2 成果展示与反馈​ 机制:采用​“制造业评审团”​模式,由精益生产顾问、车间主任组成评审组进行现场评分。 成果输出:《制造业标准化流程管理手册》(含10套工具模板) ​课程设计亮点​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精益生产理念​(如消除浪费)与数字化工具​(如MES系统集成); ​行业深度适配:案例覆盖设备管理、质量控制、供应链协同等核心场景; ​文化落地指导:提供《流程管理推行手册》(含员工激励机制、变革管理话术)。
• 李修平:中高层管理者教练式管理
​课程背景​ 制造业面临技术迭代加速​(如工业机器人普及)、团队能力断层​(如传统技工与数字化人才的代际鸿沟)、创新效率低下​(如设备改造停滞)等挑战。中高层管理者需通过教练式管理实现: · ​人才快速培养:缩短技术工人成长周期(如从“学徒工”到“多能工”); · ​生产流程优化:推动传统车间向智能化、柔性化转型; · ​组织韧性强化:应对供应链中断、设备故障等突发危机的快速响应能力。 ​课程收益​ 1. ​方法论掌握:深度理解教练式管理在制造行业的独特价值与底层逻辑; 2. ​工具落地:学会使用GROW模型、精益生产复盘法、非暴力沟通四步法等工具; 3. ​场景覆盖:覆盖技术工人技能提升​(如数控机床操作)、跨部门协作创新​(如研发与生产协同)、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如六西格玛改进); 4. ​文化塑造:推动工匠精神​(如精密加工标准)与数据驱动文化​(如SPC过程控制)融合。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制造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工厂长、生产总监、技术研发主管、供应链负责人等) ​课程特色​ · ​深度行业适配:案例全部基于制造场景(如特斯拉超级工厂的“黑灯车间”、海尔“人单合一”模式); · ​工具结构化:提供可直接套用的《制造团队技能成长路线图》《精益生产改进checklist》; · ​强互动性:通过角色扮演​(如“技术工人技能辅导冲突”)、沙盘推演​(如“春节前赶工期的资源协调”)深化学习成果。 ​课程大纲​ ​模块一:教练式管理的概念与价值​ **1.1 什么是教练式管理?**​ · 案例:某家电企业通过​“一线主管教练计划”​将良品率从92%提升至99%; · 数据:采用教练式管理的制造团队,员工主动改进提案数量是传统团队的3倍(麦肯锡调研)。 1.2 教练式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 工具:​管理风格矩阵​(任务导向型 vs. 成长导向型领导风格对比); · 练习:分析“某车间主任因过度干预设备调试引发员工抵触情绪”的管理问题。 1.3 制造行业的教练式场景​ · 案例: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精益生产教练制”​将库存周转率提升40%; · 数据:技术团队接受教练式辅导后,工艺改进效率提升30%(制造业标杆企业研究)。 成果输出:《制造团队教练式管理转型方案》 ​模块二:教练的核心能力​ 2.1 能力一:深度倾听与需求挖掘​ · 工具:​​“三级倾听法”​​(事实捕捉→情感共鸣→需求挖掘); · 案例:某工程机械企业通过​“一线员工声音计划”​发现设备润滑流程缺陷,年节约成本超500万元。 2.2 能力二:目标设定与精益改进​ · 工具:​GROW模型在制造场景的应用(如“缩短注塑成型周期”); · 练习:为“新入职质检员”设定首月质量管控目标(漏检率≤0.5%)。 2.3 能力三:冲突化解与团队赋能​ · 工具:​​“非暴力沟通四步法”​​(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 案例:某食品加工厂通过​“跨班组协作调解机制”​将设备交接故障率降至10%以下。 场景模拟: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的“工艺标准争议”​​ · 角色:生产主管、工艺工程师、CTO; · 任务:通过​“价值-可行性”矩阵平衡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要求。 成果输出:《制造管理者教练能力评估表》 ​模块三:教练的工具与方法​ 3.1 工具一:精益生产复盘与反思​ · 工具:​ORID反思法​(客观事实→主观反应→价值解析→行动决策); · 案例:某钢铁企业通过​“故障停机复盘会”​将同类事故发生率降低75%。 3.2 工具二:行动学习与实践​ · 工具:​​“问题即项目”​方法(将设备故障频发点转化为改进课题); · 练习:设计“老旧机床自动化改造”行动学习项目(含技术骨干分工与里程碑)。 3.3 工具三:反馈与激励技巧​ · 工具:​​“三明治反馈法”​​(肯定→建议→鼓励); · 案例:某造船企业通过​“技能比武擂台赛”​将员工参与改进提案率提升60%。 场景模拟:生产主管对下属的绩效改进辅导​ · 角色:生产主管、一线工人、HRBP; · 任务:通过​“事实-行为-影响”沟通法解决“操作不规范导致次品率上升”问题。 成果输出:《制造团队教练工具箱》 ​综合演练:制造企业全场景教练实战​ 4.1 全天知识串联​ · 任务:分组完成“某汽车零部件企业供应链中断”案例分析,输出完整的教练式管理转型方案​(能力提升计划+工具落地路径)。 4.2 成果展示与反馈​ · 机制:采用​“制造业评审团”​模式,由精益生产顾问、车间主任组成评审组进行现场评分。 成果输出:《制造行业教练式管理标准化手册》(含20套工具模板) ​课程设计亮点​ ·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精益生产理念​(如消除浪费)与数字化工具​(如MES系统数据采集); · ​行业深度适配:案例覆盖设备管理、质量控制、供应链协同等核心场景; · ​文化落地指导:提供《制造团队价值观宣言模板》《工匠精神培养计划》。
• 李修平:中高层管理者风险预防
​课程背景​ 制造业面临技术升级加速​(如工业4.0、智能制造)、全球化供应链波动​(如芯片短缺、地缘政治风险)、组织转型阻力​(如传统生产模式与数字化转型的冲突)等挑战。中高层管理者需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 · ​风险前置化: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如某家电企业通过“供应商备选库”降低芯片断供风险50%); · ​决策高效化:利用结构化工具(如RASIC矩阵)快速定位风险责任人; · ​组织韧性强化:构建跨部门协同的危机响应机制(如某跨国车企“全球供应链应急指挥中心”)。 ​课程收益​ 1. ​方法论掌握:深度应用RASIC矩阵、双重P-I矩阵等工具链; 2. ​工具落地:学会通过风险讨论会识别潜在风险、利用风险登记册跟踪管理; 3. ​场景覆盖:覆盖设备故障、供应链中断、质量事故、环保合规等制造行业高频风险领域; 4. ​文化塑造:推动“风险共担”文化(如全员设备点检机制)与“敏捷响应”文化(如48小时故障修复承诺)。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制造业中高层管理者(CEO、COO、生产总监、供应链负责人、质量部门主管等) ​课程特色​ · ​深度行业适配:案例基于制造行业典型场景(如丰田“零缺陷生产”、宁德时代“电池产业链协同”); · ​工具结构化:提供《制造行业风险优先级评估矩阵》《部门风险登记表》; · ​强互动性:角色扮演(如“生产部与采购部的风险责任争执”)、沙盘推演(如“突发设备故障全厂停产应急指挥”)。 课程大纲: ​模块一:风险管理的底层逻辑​ ​1.1 什么是风险预防?​ · ​案例:某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全球多基地布局”降低单一国家政策风险70%; · ​数据:建立完善风控体系的制造企业,质量事故损失较无体系企业减少62%(麦肯锡调研)。 ​1.2 风险失效的典型场景​ · ​工具:风险健康度诊断模型(识别盲区/响应迟缓/责任模糊); · ​练习:分析“某车企因刹车系统设计缺陷导致全球召回”案例的根源。 ​1.3 制造行业的风险特殊性​ · ​案例:某家电企业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5%; · ​数据:采用“预防性维护”策略的制造企业,设备停机时间减少40%(德勤研究)。 成果输出:《企业风险健康度评估报告》 ​模块二:风险准备与识别​ ​2.1 风险准备工具(RASIC矩阵)​​ · ​工具:RASIC矩阵(Responsible, Accountable, Informed, Consulted, Sign-off); · ​案例:某半导体企业通过RASIC矩阵明确“光刻机故障”事件中设备部、生产部、法务部的职责边界。 ​2.2 双重P-I矩阵应用​ · ​工具:Probability-Impact Matrix(可能性-影响矩阵)× Priority Index(优先级指数); · ​练习:为“某汽车制造商”评估“芯片短缺”“电池召回”“工厂火灾”三类风险的优先级。 ​2.3 风险识别实战:风险讨论会​ · ​方法论: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 · ​案例:某钢铁企业通过跨部门风险讨论会识别出“碳排放政策收紧”高风险项。 成果输出:《企业风险清单(制造行业专用版)》 ​模块三:风险评估与分级​ ​3.1 双重P-I量表详解​ · ​工具:定量评分表(1-5分制)+ 定性描述(低/中/高/极高); · ​案例:某化工企业通过双重P-I量表将“化学品泄漏”风险评为“高影响(5分)-中概率(3分)”。 ​3.2 风险登记册建立​ · ​工具:风险登记册模板(风险编号、描述、类别、责任人等); · ​练习:为“某精密仪器企业”完善“高精度部件热膨胀系数异常”风险条目。 ​3.3 风险地图绘制​ · ​工具:三维风险地图(可能性×影响×可控性); · ​案例:某电子厂通过风险地图直观呈现“电压波动”对整条产线的影响分布。 成果输出:《制造企业风险登记册(含100+风险条目模板)》 ​模块四:风险应对策略与计划​ ​4.1 风险应对四象限​ · ​工具:规避/减轻/转移/接受矩阵; · ​案例:某家电企业通过“多国本土化生产”规避国际贸易摩擦风险(规避策略)。 ​4.2 应急预案制定(72小时行动框架)​​ · ​工具:危机响应流程图(预警→启动→执行→复盘); · ​案例:某汽车制造商设计“芯片断供应急预案”,确保核心车型停产不超过72小时。 ​4.3 跨部门协同机制​ · ​工具:风险联席会议制度(频次/议程/决策规则); · ​案例:某新能源企业通过“供应链风险应急小组”实现锂矿供应风险共担。 成果输出:《制造企业风险应对预案库(含5类通用模板)》 ​模块五:实战演练与成果固化​ ​5.1 全天知识串联​ · ​任务:分组完成“某跨国制造企业风险规划”全案(风险识别→评估→应对)。 ​5.2 成果展示与反馈​ · ​机制:采用“高管评审团”(含制造业专家、外部审计顾问)现场评分; · ​成果输出:《制造企业风险管理标准化手册(含20+工具模板)》。 ​课程设计亮点​ ·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经典风险管理模型(如RACI)与制造行业工具(如设备健康度监测系统); · ​行业深度适配:覆盖设备故障预测、供应链韧性、质量追溯等核心风险领域; · ​文化落地指导:提供《全员风险责任制》《48小时故障响应SOP》模板。

添加企业微信

1V1服务,高效匹配老师
欢迎各种培训合作扫码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