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英国科学家最近在实验中合成了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相近的苏糖核

D

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相近的苏

A.同系物中官能团的数目相同,葡萄糖中含5个-OH,二者不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B.苏糖与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均为CH2O,则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C.含-OH,可发生取代反应,含-CHO,可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D.含-CHO,可发生银镜反应,故D正确;故选A.

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相近的苏糖核

A.同系物中官能团的数目相同,葡萄糖中含5个-OH,二者不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B.苏糖与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均为CH 2 O,则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C.含-OH,可发生取代反应,含-CHO,可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D.含-CHO,可与Cu(OH) 2 反应,故D正确;故选A.

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相近的苏糖核

A.同系物中官能团的数目相同,葡萄糖中含5个-OH,二者不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B.苏糖与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均为CH2O,则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C.含-OH,可发生取代反应,含-CHO,可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D.含-CHO,可与Cu(OH)2反应,故D正确;故选A.

质粒和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还有拟核中的DNA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么??什么是裸露的环状DNA分子?

质粒和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还有拟核中的DNA都是裸露的DNA,也就是DNA外面没有蛋白质包裹。而且它们都是环状的。不同点是拟核DNA中核苷酸数较多,而质粒及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都是小型的。

叶绿体的DNA会不会基因突变

会的,叶绿体的DNA也是会产生基因突变,但是因为叶绿体的DNA总量相对较小,突变的可能性也小,而且叶绿体也是在不断的消亡更新的,所以即使突变出问题了也会很快瓦解消失了。

为什么线粒体和叶绿体有dna和rna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真核cell内共生的细菌和蓝藻.线粒体来源于细菌,即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线粒体.叶绿体来源于蓝藻,被原始真核cell摄入胞内,在共生关系中,形成了叶绿体.主要论据:①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的相似.②线粒体核叶绿体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能独立合成蛋白质.③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内膜的结构和成分差异很大.④线粒体和叶绿体能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这与细菌的繁殖方式类似.⑤线粒体和叶绿体能在异源细胞内长期生存.⑥线粒体的祖先很可能来自反硝化副球菌或紫色非硫光合细菌.⑦发现介于包内共生蓝藻与叶绿体之间的结构---蓝小体,其特征在很多方面可作为原始蓝藻向叶绿体演化的佐证.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位置在哪里?

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这两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原核生物细胞结构类似

都什么细胞器含有RNA?什么细胞器含有DNA?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它们具有半自主性(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和酶),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少量的RNA和DNA能直接或根本上控制一部分性状。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 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 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 000~2 500 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 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线粒体 叶绿体 核糖体 染色体 都含有DNA对吗

不对。叶绿体和线粒体内既有DNA,又有RNA;但核糖体是由RNA(准确的说是rRNA)和蛋白质构成。

叶绿体中的DNA算不算基因

当然算,包括线粒体也含有基因,细胞里的基因分为核基因和质基因,叶绿体中的基因属于质基因。

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是否能够进行复制表达?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决定自身的线粒体、叶绿体合成,在细胞复制时它俩会复制,还有在代谢旺盛时可合成。记住,线粒体、叶绿体的合成只由自己的DNA决定.几乎与细胞核的基因无关

叶绿体中的DNA能被染色吗?

可以被染色。甲基绿可以使DNA呈现绿色,但由于叶绿体含有叶绿素,也是绿色,干扰DNA颜色的观察。

如果把目的基因导人叶绿体DNA中,就可以避免"基因污染",原因是 .

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所以在减数分裂生成精子或卵细胞的时候,其中的DNA是随着细胞质一起传给下一代的.而我们知道,精子成熟之后失去了大部分的细胞质,其中不含叶绿体;而在受精卵中,细胞质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卵细胞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叶绿体都来自卵细胞.所以精卵结合的时候,父本的叶绿体DNA无法传给下一代,而母本的叶绿体DNA则可以传给下一代,这就是所谓的母系遗传.当我们把目的基因导入叶绿体DNA中时,那么生物体所产生的花粉(内含精子)中就不会携带有叶绿体DNA,也就无法把目的基因传给下一代,这就是题目所说的"可以避免‘基因污染""。但应注意的是,这种说法并不科学,除非你导入目的基因的植株开的是单性花而且只有雄花,否则的话,植株产生的受精卵中也会携带有目的基因,那就可以传给下一代了。

dna分子的结构是什么结构(dna检测一次多少钱)

dna分子的结构是什么结构双螺旋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每个单核苷酸又由3种比较简单的化合物即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各一分子组成。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主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主要遗传物质,被称为“遗传微粒”,因为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半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单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性状的几乎所有蛋白质和RNA分子的全部遗传信息;编码和设计生物有机体在一定的时空中有序地转录基因和表达蛋白完成定向发育的所有程序;初步确定了生物独有的性状和个性以及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所有的应激反应,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极少数为RNA。D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每个单核苷酸又由3种比较简单的化合物即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各一分子组成。碱基有嘌呤和嘧啶两大类,嘌呤中主要有腺嘌呤和鸟嘌呤,嘧啶中主要有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这些嘌呤和嘧啶均为含氮的杂环化合物,称为含氮碱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内侧,通过氢键形成的碱基对,使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稳固地并联起来。另外,碱基对之间纵向的相互作用力也进一步加固了DNA分子的稳定性。各个碱基对之间的这种纵向的相互作用力叫做碱基堆集力,它是芳香族碱基π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普遍认为碱基堆集力是稳定DNA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再有,双螺旋外侧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同带正电荷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的离子键,可以减少双链间的静电斥力,因而对DNA双螺旋结构也有一定的稳定作用。dna检测一次多少钱可以将dna亲子鉴定多少钱分三种来讨论:个人亲子鉴定、司法亲子鉴定、胎儿亲子鉴定。以下是三种亲子鉴定价格及详细说明:一、个人亲子鉴定:鉴定费用:1000元/样本。说明:个人亲子鉴定报告没有司法效力,仅作个人了解;优势为充分保护个人的隐私,不需提供个人任何信息,可自己采样,快递到本中心。二、司法亲子鉴定:鉴定费用:1500元/样本。说明:司法亲子鉴定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可用于落户、公证、移民、打官司等,但需鉴定人亲自到我中心,并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自己提供样本无效。三、胎儿亲子鉴定:绒毛鉴定鉴定费用:2021手术费+4500鉴定费鉴定时间:10周-13周半。羊水鉴定鉴定费用:3000手术费+4500鉴定费鉴定时间:16周-25周。※胎儿鉴定注意事项:孕妇做手术检查前不要求空腹,可以吃早饭,手术后当天不可以洗澡,半个月不可有性生活,提醒客户注意天气情况,不要感冒。DNA是什么结构1、dna结构是双链结构,DNA即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染色体的一个成分而存在于细胞核内。功能为储藏遗传信息。2、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它主要由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等组成。更多关于dna结构是什么,进入:查看更多内容dna是什么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由两条平行的链组成,两条链互相绕成螺旋状,称为双螺旋。每条链都由称为脱氧核糖的糖分子与磷酸在交替连接而成。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扩展资料DNA分子由两条平行的`链组成,两条链互相绕成螺旋状,称为双螺旋。每条链都由称为脱氧核糖的糖分子与磷酸在交替连接而成。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哪些部分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哪些部分?答案: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着丝粒、染色体两个臂、主溢痕、次溢痕、随体。一般染色体的类型有:V型、L型、棒型、颗粒型。

叶绿体的形成是否与核DNA有关

在个体发育中叶绿体由原质体发育而来,原质体存在于根和芽的分生组织中,由双层被膜包围,含有DNA,一些小泡和淀粉颗粒的结构,但不含片层结构,小泡是由质体双层膜的内膜内折形成的。 在有光条件原质体的小泡数目增加并相互融合形成片层,多个片层平行排列成行,在某些区域增殖,形成基粒,变成绿色原质体发育成叶绿体。 在黑暗性长时,原质体小泡融合速度减慢,并转变为排列成网格的小管的三维晶格结构,称为原片层,这种质体称为黄色体。黄色体在有光的情况下原片层弥散形成类囊体,进一步发育出基粒,变为叶绿体。 叶绿体能靠分裂而增殖,这各分裂是靠中部缢缩而实现的,在发育7天的 幼叶的基部2-2.5cm处很容易看到幼龄叶绿体呈哑铃形状,从菠菜幼叶含叶绿体少,ctDNA多,老叶含叶绿体多,每个叶绿体含ctDNA少的现象也可以看出叶绿体是以分裂的方式增殖的。 成熟叶绿体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再分裂或很少分裂。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DNA的来源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一般公认的是内共生起源学说即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前身是原核生物,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线粒体和叶绿体。所以其中的DNA来自原核生物(一般认为是好氧细菌和蓝藻),其DNA结构与原核生物相似也是该学说的有力证据之一。更详细的信息LZ可以查阅百度百科,网址如下:

为什么叶绿体染色体中间也会有DNA

绿体中没有染色体,反而依靠吞噬者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叶绿体只能合成自身需要的部分蛋白质,但有DNA。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古代蓝藻形成叶绿素,植物也由此产生。叶绿体可能起源于古代蓝藻。叶绿体DNA呈环状、20-30种tRNA和约90多种多肽,它们吞下的某些蓝藻没有被消化。某些古代真核生物靠吞噬其他生物维生,基因组的大小因植物而异,长40~60μm,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在长期共生过程中。已知由叶绿体DNA编码的有4种rRNA,一般约200bp-2500bp。叶绿体能靠分裂而增殖

叶绿体中的DNA有无等位基因

没有。叶绿体中的DNA是不托附于染色体独立存在的,而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基因,也就是说,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通过显隐性来控制性状的基因。叶绿体中的DNA并没有在染色体上出现,更没有在同源染色体上成对出现,因此它是没有等位基因。

DNA存在于叶绿体的哪个结构

叶绿体基因组也叫叶绿体DNA(cpDNA),双链环状,每个叶绿体中约含12个cpDNA分子。叶绿体具有独立基因组,被认为是内共生起源的细胞器。叶绿体基因组主要用于编码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一些蛋白和一些核糖体蛋白。叶绿体基因表达调控是在不同水平上进行的,光和细胞分裂素对叶绿体基因的表达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叶绿体DNA的叶绿体基因组 - 相关研究

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叶绿体基因组的特点是具相同或相关功能的基因组成复合操纵子结构。这一特点有利于叶绿体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例如rpoB-rpoC-rpoC 2操纵子是由编码RNA聚合酶各个亚基的基因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而psbI-psbK-psbD-psbC操纵子则编码PSⅡ的部分蛋白质。叶绿体基因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  转录水平调节。转录后调节与修饰。莱茵衣藻核基因组与叶绿体基因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以及许多光合途径缺陷突变体的分离为研究转录后调节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模式系统。遗传分析表明RNA加工和RNA编辑为影响叶绿体基因表达转录后调节的因素。翻译水平调节。翻译水平调节可使生物快速地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特别对于高效表达基因,当环境条件不利时,可通过翻译水平快速调节,从而减少代谢能源的消耗。RNA水平和细胞器代谢状态影响叶绿体蛋白的翻译, 这种调节可能是通过核糖体蛋白反式磷酸化来完成的。翻译后调节与修饰。对于质体编码的叶绿素。  在每个叶原基细胞增殖过程中,位置信息决定细胞命运,因而不同细胞如叶肉细胞、皮层细胞、保卫细胞中对叶绿体的发育进行微调,大多数是通过调节RNA稳定性、剪接、翻译以及蛋白质稳定性来实现的,并显示核基因可以控制那些核和质体共同编码的、最终装配为复合体的蛋白基因。当发育为叶片时,不同细胞类型的核基因表达有所不同,不同细胞的位置信息,通过不同的基因调节机制,引起质体和核基因的细胞特异表达。最后,叶片细胞以关掉编码叶绿体蛋白的基因和核基因表达而进入衰老阶段。  基因表达调控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调控机制组成的。不同的调节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对特定基因起调节作用,不同的调节策略可使不同植物来适应各自的生存条件,如:光、温、水和营养条件可调节植物的代谢活动。除上面提到的环境因素外,还涉及叶绿体基因转录及转录后调节、翻译与翻译后修饰调节、核基因对叶绿体基因在转录与翻译过程中的调节和质体产生的信号对核编码的质体蛋白的表达调节等等。因此,很难对叶绿体基因表达找出一个固定模式。在未来的研究中,核基因组和质体基因组如何在质体发育过程中起到相互调节作用将会成为一个最可能出成果的研究领域。蓝藻和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原核的蓝藻和真核植物(包括其他藻类)中的叶绿体,都同样进行放氧的光合作用,这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氧气、能源和原料。对叶绿体和蓝藻的细胞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作分析,证明真核生物的叶绿体可能起源于蓝藻祖先的内共生。这使蓝藻在20多年来已成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模式生物。  蓝藻基因组的作图和测序由日本Kazusa DNA研究所以S.Tabata博士领导的研究组,于1994年开始对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 PCC6803)作分析,已于1996年完成。最近他们又基本完成了对鱼腥藻(Anabaena sp. PCC7120)的全序列测定。集胞藻6803的基因组大小为3,573,470bp,含有3168个编码蛋白的潜在基因,占全基因组87%。它的基因密度为1.1kb/基因,一个基因表达的产物平均长度为326个氨基酸残基,这些都是细菌基因组的典型数据。在3168个潜在基因中,1416个基因(45%)与已知的相似,尚有1752个基因(55%)需要鉴定。1416个已知基因中,按生物学功能可分成15类,其中与光合和呼吸有关的有131个,与转录有关的为24个,与翻译有关的144个。  把10种叶绿体的光合器蛋白和光合代谢中蛋白与蓝藻比较同一性发现,进化上差异越大,它们的同一性越差;在不同基因的同一性也有不同,如编码光合器的同一性较高,编码光合代谢的基因同一性差些。在编码光合器的蛋白中,光系统I和II反应中心的蛋白同一性较好。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解释从蓝藻进化到叶绿体失去了绝大部分基因及为何在叶绿体进化中保留下来的蛋白在同一性上有这样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上能否得到启示来改造基因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和RNA有什么作用?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它们具有半自主性(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和酶),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少量的RNA和DNA能直接或根本上控制一部分性状。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 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 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 000~2 500 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 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线粒体与叶绿体中的DNA从哪来

线粒体和叶绿体本身是具有DNA的,细胞复制的时候它们也自己会复制。就好像一个小型的细胞。而且它们的DNA一点都不像细胞核的DNA,反而更像原核生物的DNA,所以很多科学家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最早是被真核细胞吞噬的原核生物,结果留在真核细胞体内和真核细胞共存下来,进化到今日而形成的。

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的DNA是否裸露的

不是。裸露的DNA现在在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才能见到。一般是存在在细胞核中。另外在线粒体以及叶绿体中也有。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是不是都含有DNA和RNA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它们具有半自主性(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和酶),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少量的RNA和DNA能直接或根本上控制一部分性状. 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 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 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 000~2 500 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 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 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植物叶绿体DNA的提取步骤?

先将植物细胞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得到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然后把原生质体放入蒸馏水中使其胀破,然后进行离心,分离出叶绿体(比较明显,一层绿色的),然后把分离得到的叶绿体打碎(用搅拌机),把打碎后的物质溶于,滤液中含有要提取的DNA,然后,滤取不溶物(DNA)(此时NaCl浓度为0.14mol/L),又把不溶物(DNA)溶于2mol/L的NaCl溶液中,过滤不溶物(杂质),取滤液,向滤液中加蒸馏水,又至有丝状不溶物析出,如此重复几次,最后把丝状物捞出,就得到粗取的叶绿体DNA了。鉴定的话用二苯胺试剂水浴加热,会有蓝色出现。

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和RNA分别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存在?

植物细胞中;细胞质中无DNA,只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 动物细胞中;细胞凡是有DNA存在就一定有染色体 原核单细胞生物中:有些DNA有染色体,如拟核,也有些DNA不存在染色体,具有放射性的a DNA 这个涉及高等生物,高中的生物中不可能出现的 也就是说,高中生物细胞质中有DNA就一定由染色体构成噢的,动物细胞中不可能会有单独存在的DNA 但是植物细胞可能,也就是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存在DNA,而无染色体是因为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它不允许由脂肪构成的酶透过,也就是核糖聚合酶,它是将DNA和蛋白质聚合到一起形成染色体的酶,线粒体和叶绿体没有这酶也就不能形成染色体,却有DNA

叶绿体DNA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

根据内共生学说理论,叶绿体和线粒体其前身是原核生物,被包裹进一个大的吞噬细胞而形成细胞器的。所以其dna与原核生物的dna相似,都是双链环状形式存在,即质粒形似存在。

有丝分裂中线粒体 叶绿体数量怎么增加,其DNA如何复制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半自主性细胞器的概念: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 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 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 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 000~2 500 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 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细胞中叶绿体,线粒体的DNA与细胞核的相同吗?

不相同。叶绿体,线粒体的DNA是环状的,也细菌中的质粒DNA是一样的,而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的DNA则是线状的。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的遗传物质有什么特点

细胞质遗传是由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也就是由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DNA所决定的形状。细胞质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也就是子代与母本的性状相同。而伴性遗传中的显隐性还不一样,并且,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叶绿体的DNA位于?

位于叶绿体基质,它是像质粒一样的环状结构,叶绿体中大部分蛋白质都是由它编码,只有少数是由核基因编码。

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如何遗传?

植物受精卵也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精子几乎所有细胞器都消失了,所以可以说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子结合罢了,这样子,父本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就无法参与植物的遗传,子代的非核DNA与母本的是一致的,所以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形状是只是可能由母本遗传给子代的。------------------------------------------------------------------补充:线粒体和叶绿体DNA在各自的基质中进行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利用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进行复制,利用游离的核苷酸进行转录,利用游离的氨基酸进行翻译,从而表达出该生物的某些性状。也细胞质DNA是双螺旋结构,按半保留方式复制,与核基因的突变率相同。。但是它们的DNA一点都不像细胞核的DNA哟!反而更像原核生物的DNA,所以很多科学家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最早是被真核细胞吞噬的原核生物,结果留在真核细胞体内和真核细胞共存下来,进化到今日而形成的。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哟!O(∩_∩)O~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dna吗

能控制部分性状。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它们具有半自主性(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和酶),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少量的RNA和DNA能直接或根本上控制一部分性状. 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 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 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 000~2 500 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 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 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叶绿体内含有DNA吗?

有啊,有叶绿体DNA。至于为什么有我还真解答不出来……类似于你问我人体内有心脏么,为什么有……我一样答不出来……我只知道有…… 如果说功能的话……叶绿体本身也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具有遗传信息的表达系统,可以转录、翻译生成蛋白质,但是叶绿体中绝大多数蛋白质都是由核DNA编码并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后再运送到叶绿体各自的功能位点上 接待完毕吧算是……

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以裸露的形式存在,而且还是环状的,就像细菌中的质粒一样。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和RNA有什么作用?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它们具有半自主性(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和酶),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少量的RNA和DNA能直接或根本上控制一部分性状. 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 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 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 000~2 500 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 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 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环状dna上的基因如何表达?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没有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不一定要核糖体啊..线粒体内的DNA可以自主合成RNA 并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如果说核糖体没有信使RNA作为模板 核糖体也是不能合成蛋白质的.线粒体DNA结构、复制及蛋白质合成在真核细胞中,作为重要遗传物质的DNA分子,过去一直被认为只存在于细胞核中,从而把细胞核看成是唯一的遗传控制中心。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发现细胞质中某些重要细胞器,如线位体及叶绿体等也都含有自己特殊的DNA分子,并能依靠它所贮存的遗传信息进行独立的蛋白质合成,而成为一套核外遗传系统。目前,对线粒体的研究日趋深入,现仅就对线粒体DNA的认识作一简单介绍。一、线粒体DNA的发现1962—1963年首先是瑞斯(Ris)等用电子显微镜在藻类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观察到了呈小细纤维状的DNA分子。接着纳斯(Nass)等又在鸡肝细胞的线粒体中也相继发现了DNA。它既可被DNA专一性染料(醋酸尿嘧啶)染色,又能被特异性DNA酶所消化。从而为DNA在线粒体中的存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此后,在各种低等或高等的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被普遍确认存在有DNA。特别是在胎儿的组织细胞、培养细胞、以及癌细胞等增殖旺盛的细胞线粒体中就更为多见。二、线粒体DNA的一般形态线粒体DNA是不与组蛋白结合的(相似于细菌染色体),如果将分离出来的线粒体用震荡方法进行破坏,这种裸露DNA便可以游离出来。首先是Luck等在红色面包霉的线粒体中将DNA成功的分离出来。后来又相继在鸡的胚胎,鼠、牛等心脏、肝脏等细胞的线粒体中分离出DNA。如果用蛋白质单分子膜法将分离出来的DNA分子在水面上扩展,同时用醋酸尿嘧啶染色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便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动物细胞的线粒体DNA,其大小均为5微米左右(原生动物和植物的线粒体DNA要长一些),分子量约为9.6×106道尔顿,是一种双链环状分子。在这些环状DNA分子当中,有的是呈闭链环状(Ⅰ型),也有的是开链环状(Ⅱ型)。显然,这种Ⅱ型开链环状分子是由于Ⅰ型闭链环状分子发生部分单链切断所形成的。如果其双链都发生这种切断的话,便可以形成线形DNA分子(Ⅲ型)(图1)。如果将这种环状DNA分子做热变性处理(水浴加热)则双链之间的氢键可被打开,各自成为单链的DNA分子而成凝聚状态,其S值(沉降系数)增大。但是其热变性熔点却比核DNA高(约90℃)。目前,有人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已经成功地分离出来各种形态的线粒体环状DNA分子。其中可见,大部分是呈双链单环状的单体结构也有少部分是以两个单环状DNA分子连锁起来而形成的环状二聚体结构以及呈单环状的二聚体结构等等(图2)。三、线粒体DNA的核外遗传系统1.线粒体DNA的复制事实表明,被分离出来的线粒体,可以用自身的DNA为模板合成出新的DNA。这就说明线粒体DNA也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并具有自己的DNA聚合酶。在电镜下所见到的线粒体DNA复制过程,基本上与细菌、病毒等复制方式相类似,也为半保留复制,并出现有叉型复制形分子。值得注意的是,线粒体DNA的复制周期与线粒体的增殖是平行进行的,但是线粒体DNA的复制过程与核DNA的复制过程不是平行进行的。一般认为,核DNA复制是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而线粒体DNA复制是发生在细胞周期的G2期。并且,凡是分裂增殖快的细胞,几乎它的线粒体DNA合成也都十分旺盛。显然线粒体DNA的复制,能够保证线粒体本身DNA在生命过程中的连续性。2.线粒体RNA与线粒体核蛋白体利用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可以看到被分离出来的线粒体能够在体外,以自身DNA为模板独立的转录合成线粒体RNA。并具有为这种合成所必需的RNA聚合酶(分子量为64,000道尔顿的单一多肽)。线粒体RNA聚合酶是不同于核RNA聚合酶的,但与细菌等却极为相似。如用能使细菌RNA合成受到抑制作用的一定浓度的特异性抑制剂(利福平)做实验,可以看出线粒体中的RNA合成也同样会受到抑制。但是对细胞核中的RNA合成却没有抑制能力。最近,也有人报道,已经在线粒体中分离出来多聚核蛋白体。如酵母菌线粒体中的核蛋白体就是为74S的颗粒。一般认为动物细胞的线粒体核蛋白体比前者要小,约为55—60S被称为小核蛋白体。Attardi等人已从人的HeLa细胞的线粒体中成功的分离出来12SrRNA (小亚基rRNA)和16SrRNA(大亚基rRNA)以及4StRNA等。3.线粒体DNA的基因位点Attardi等还应用DNA-RNA分子杂交实验,并在电镜下观察已确认出某些与RNA碱基具有互补作用的线粒体DNA分子的基因位点。并初步绘制出了人的HeLa细胞线粒体DNA的基因图。目前已被公认在H链(重链)上分别有12S以及16S rRNA的基因位点和9个tRNA基因位点。在L链(轻链)上有3个tRNA基因位点。并且确定出它们的排列顺序。至于在它们的空隙区域内将有怎样的mRNA基因存在,尚在研究之中(图3)。4.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某些特异性抑制剂的使用,可以用来鉴定线粒体中的蛋白质成分是由细胞质内合成的,还是由线粒体本身所合成。比如,氯霉素等某些抗生素只能特异性的抑制细菌以及线粒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而对真核细胞细胞质内的蛋白质合成却没有影响作用。利用这种特异性实验,可以证明线粒体内的部分蛋白质成分是在线粒体本身的DNA支配下所合成的。如:用于构成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系,及氧化磷酸化系机构有关的蛋白质,ATP酶(ATPase)的四种内源性蛋白质亚基、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种亚基、以及细胞色素b+c1的亚基等等。至于构成线粒体结构的其它部分蛋白质成分,看来还要依靠核DNA蛋白质合成系统所合成。这就是说,构成线粒体结构的蛋白质成分,除靠自己合成外,还需要有核DNA蛋白质合成系统的协助。另外某些实验还推测,线粒体DNA的基因活性,不仅能够转译合成部分蛋白质,它还可以通过合成出某种阻遏性蛋白质,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或阻遏)核DNA基因的转录活性的表达。从以上这些事实,不难得出如下结论:1.线粒体由于含有自己的DNA等并能进行自我复制和转录、合成蛋白质而成为一套完整的核外遗传系统。2.线粒体的结构物质,除部分可以自身合成外,同时又要依靠核DNA遗传系统的输入,是一种半独立性的细胞器。3.真核细胞内所具有的两种遗传体系是处于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复杂矛盾状态之中,核DNA遗传系统看来是居于主导地位。http://nczxh.bokee.com/6084293.html三、叶绿体的半自主性线粒体与叶绿体都是细胞内进行能量转换的场所,两者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①均由两层膜包被而成,且内外膜的性质、结构有显著的差异。②均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因此绿色植物的细胞内存在3个遗传系统。叶绿体DNA由Ris和Plaut 1962最早发现于衣藻叶绿体。ctDNA呈环状,长40~60μm,基因组的大小因植物而异,一般约200Kb-2500Kb。数目的多少植物的发育阶段有关,如菠菜幼苗叶肉细胞中,每个细胞含有20个叶绿体,每个叶绿体含DNA分子200个,但到接近成熟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150个,每个叶绿体含30个DNA分子。和线粒体一样,叶绿体只能合成自身需要的部分蛋白质,其余的是在细胞质激离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必需运送到叶绿体,才能发挥叶绿体应有的功能。已知由ctDNA编码的RNA和多肽有:叶绿体核糖体中4种rRNA(20S、16S、4.5S及5S),20种(烟草)或31种(地钱)tRNA,约90多种多肽。由于叶绿体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遗传体系等方面与蓝细菌相似,人们推测叶绿体可能也起源于内共生的方式,是寄生在细胞内的蓝藻演化而来的。四、叶绿体的增殖在个体发育中叶绿体由原质体发育而来,原质体存在于根和芽的分生组织中,由双层被膜包围,含有DNA,一些小泡和淀粉颗粒的结构,但不含片层结构,小泡是由质体双层膜的内膜内折形成的。在有光条件原质体的小泡数目增加并相互融合形成片层,多个片层平行排列成行,在某些区域增殖,形成基粒,变成绿色原质体发育成叶绿体。在黑暗性长时,原质体小泡融合速度减慢,并转变为排列成网格的小管的三维晶格结构,称为原片层,这种质体称为黄色体。黄色体在有光的情况下原片层弥散形成类囊体,进一步发育出基粒,变为叶绿体。叶绿体能靠分裂而增殖,这各分裂是靠中部缢缩而实现的,在发育7天的 幼叶的基部2-2.5cm处很容易看到幼龄叶绿体呈哑铃形状,从菠菜幼叶含叶绿体少,ctDNA多,老叶含叶绿体多,每个叶绿体含ctDNA少的现象也可以看出叶绿体是以分裂的方式增殖的。成熟叶绿体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再分裂或很少分裂。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内,含有叶绿素。电镜观察表明: 叶绿体外有光滑的双层单位膜,内膜向内叠成内囊体,若干内囊体垛叠成基粒。基粒内的某些内囊体内向外伸展,连接不同基粒。连接基粒的类囊体部分,称为基质片层;构成基粒的类囊体部分,称为基粒片层。在个体发育上,叶绿体来自前质体,由前质体发育成叶绿体。 http://baike.baidu.com/view/28826.htm

为什么叶绿体线粒体中有DNA和RNA

从两种细胞器的起源来看,有内共生假说。以线粒体为例:线粒体体来源于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性细菌;这种细菌和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演化成了线粒体。所以线粒体和叶绿体维持了原来原核细胞的结构,存在核酸和核糖体。

叶绿体内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所需atp是暗反应产生的吗?

不是。叶绿体这种细胞器内部含有少量的DNA,这些DNA也可以像细胞核中的DNA一样复制并且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因为这些生理过程都合成了大分子,故都需要储存能量,这些能量就来自于ATP水解提供。所以叶绿体在细胞器中也属于半自主性的细胞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物是ATP,但这些ATP都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了。故叶绿体中的DNA的复制有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的ATP应该是细胞呼吸提供的ATP。

叶绿体DNA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 是不是以质粒的形式?

根据内共生学说理论,叶绿体和线粒体其前身是原核生物,被包裹进一个大的吞噬细胞而形成细胞器的.所以其dna与原核生物的dna相似,都是双链环状形式存在,即质粒形似存在.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的作用?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它们具有半自主性(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和酶),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少量的RNA和DNA能直接或根本上控制一部分性状。 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 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 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 000~2 500 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 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 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叶绿体 线粒体中的DNA有何用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它们具有半自主性(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和酶),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少量的RNA和DNA能直接或根本上控制一部分性状。 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 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 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 000~2 500 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 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 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线粒体与叶绿体中的DNA是如何复制的呢?有同源染色体吗?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半自主性细胞器的概念: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 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 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 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 000~2 500 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 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植物细胞中;细胞质中无DNA,只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 动物细胞中;细胞凡是有DNA存在就一定有染色体 原核单细胞生物中:有些DNA有染色体,如拟核,也有些DNA不存在染色体,具有放射性的a DNA 这个涉及高等生物,高中的生物中不可能出现的 也就是说,高中生物细胞质中有DNA就一定由染色体构成噢的,动物细胞中不可能会有单独存在的DNA但是植物细胞可能,也就是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存在DNA,而无染色体是因为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它不允许由脂肪构成的酶透过,也就是核糖聚合酶,它是将DNA和蛋白质聚合到一起形成染色体的酶,线粒体和叶绿体没有这酶也就不能形成染色体,却有DNA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的dna参与控制生物性状吗

能控制部分性状。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它们具有半自主性(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和酶),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少量的RNA和DNA能直接或根本上控制一部分性状.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 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 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 000~2 500 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 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DNA位于叶绿体的哪里

位于叶绿体基质,它是像质粒一样的环状结构,叶绿体中大部分蛋白质都是由它编码,只有少数是由核基因编码.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有什么作用?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是半自主性的的遗传物质,它们里面包含了一些特有的基因,这些基因只表达对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结构或代谢反应所需要的特有的蛋白质。也就是说,形成叶绿体和线粒体所需要的所有结构元件,以及它们所进行的所有代谢反应所需的酶类,不完全是细胞核基因表达的结果,有一部分是它们自身的DNA携带的遗传信息。

叶绿体上有DNA吗?

有额 叶绿体与线粒体上都有DNA RNA 他们同为半自主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是不是都含有DNA和RNA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它们具有半自主性(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和酶),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少量的rna和dna能直接或根本上控制一部分性状。很多学者把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000~2500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μm。每个线粒体中平均约含有6个线粒体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平均约含12个叶绿体dna分子。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都可以自我复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线粒体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而且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叶绿体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都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都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

检测mirna与dna序列直接作用用什么方法

microRNAs(miRNA)是一种大小约21-23个碱基的单链小分子RNA,是由具有发夹结构的约70-90个碱基大小的单链RNA前体经过Dicer酶加工后生成,不同于siRNA(双链),但是和siRNA密切相关。据推测,这些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参与调控基因表达,但其机制区别于siRNA接到的mRNA降解。第一个被确认的miRNA是在线虫中发现的lin-4和let-7,随后多个研究小组在包括人类、果蝇、植物等多种生物物种中鉴别出数百个miRNA。miRNA有高等生物基因组编码,通过和靶基因mRNA碱基配对引导沉默复合体(RISC)降解mRNA或阻碍其翻译。其在物种进化总相当保守,在植物、动物和真菌中发现的miRNAs只在特定的组织和发育阶段表达,miRNA组织特异性和时序性,决定组织和细胞的功能特异性,表明miRNA在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的调节过程中其多种作用。microRNAs的作用机制miRNA是一类多细胞动物或植物基因组的前体mRNA内含子,miRNA独立转录单位或miRNA基因簇编码的19-25个核苷酸大小的内源性单链RNA,他们在转录后水平沉默特定基因从而对生物体基因表达起到精细调节的作用[1]。绝大多数miRNA基因在RNA聚合酶Ⅱ的作用下形成较长的茎环结构,称为初级miRNA(primary miRNA ,pri- miRNA)。pri- miRNA在Drosha-DGCR8复合体的作用下形成长度约60-70个核苷酸的发夹状RNA,成为前体miRNA(precursor miRNA,pre-miRNA)。随后,pre- miRNA在Exprotin-5复合物[2]的作用下被转运出胞核,在胞浆中由Dicer剪切成为miRNA复合体, miRNA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lex,RISC)[1]与该miRNA的3"翻译区(3"UTR)结合到位于胞浆的P-body(processing bady)中[3]:如果miRNA与靶mRNA匹配完全,则该复合体降解mRNA;若两者序列部分匹配,尤其是miRNA的5"端2-8个被称为种子序列(seed sequence)的核苷酸与靶mRNA匹配完好,则通过抑制靶mRNA的翻译来沉默特定基因。此外,某些miRNA,如miRNA-16能够特异结合于某些基因3"UTA的富含AU元件(AU rich element,ARE),指导Ago等组成RISC区的蛋白与TTP结合,从而改变相应mRNA的半衰期,加速靶mRNA的降解。此外,miRNA也可能抑制5"UTR含有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rnal ribosome entry sites,IRESs)的靶标分子[4]。miRNA的表达调控机制①顺时调控元件 大多数miRNA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含有TA盒,并且含有影响miRNA表达的细胞特异转录调节元件。miRNAs作为转录因子重要的靶分子在细胞功能调控中发挥核心作用。②表观遗传学 最近一些研究提示,表观遗传学变化会影响miRNA 基因,从而调节miRNA表达。分析基于miRNAse(release 8.0)数据库的332个人miRNA基因序列时,发现其中155个miRNA的基因序列上游或下游2000bp处含有CG岛在miR-127[6],miR-24a[6],let-7a-3[7]和miR-370[8]基因中,均含有CpG岛,并且在相应地肿瘤组织中呈现高度甲基化,这些miRNA在肿瘤中的甲基化沉默将导致他们的靶基因-原癌基因(BCL6,CDK6和MAP3K8等)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发育。转录因子PRDM5可能参与了调解miRNAs基因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在HEK293细胞中,PRDM5可以募集蛋白甲基化转移酶G9a和一类组蛋白去乙酰基酶等组蛋白修饰到has-mir-135b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行使抑制功能[9],miRNA在癌症细胞中的表达一般低于正常组织细胞,这表明多数miRNAs可能作为肿瘤抑制因子而发挥作用。原癌基因的低度甲基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高度甲基化被认为是癌症表观遗传学的主要决定因素。miRNAs基因在肿瘤中的异常甲基化使表观遗传学调控癌症机理更加复杂。③单核苷酸多态性 存在于pri-mRNAs,pri-mRNA或成熟miRNAs基因序列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能够潜在地影响miRNA调节的细胞功能网络。miRNA基因或靶结合位点及其临近靶位点区域的多态变化时,于miRNA的生物合成及靶位点选择和抑制效应据重要的意义。④RNA编辑 (RNA editing)是基因在初级转录物上增删或取代某些核苷酸而改变遗传信息的过程,从而可调节基因的表达。RNA编辑在miRNA调控基因默过程中其重要作用,不仅影响miRNA表达,而且影响特异miRNA的靶向分子的调控。此外,At编辑也有可能存在于靶分子的种子互补区域。

pcDNA3.1(+)-靶基因-SiRNA是什么啊?

pcDNA3.1(+)是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siRNA是用于RNA干扰的一段长约21-25nt并且和靶基因mRNA的某段序列互补的序列,用于在转录后水平上沉默基因。所以这个“pcDNA3.1(+)-靶基因-siRNA”很可能是一个用于gene knockdown的质粒。

rna编辑改变dna的编码序列吗

非编码RNA指的是不被翻译成蛋白质的RNA,如tRNA,rRNA等,这些RNA不被翻译成蛋白质,但是其中有一些会参与蛋白质翻译过程. 此外还有snRNA,snoRNA等参与RNA剪接和RNA修饰, miRNA也是非编码RNA,是小的RNA分子,与转录基因互补,介导基因沉默(RNAi),  gRNA又称引导RNA,真核生物中参与RNA编辑的具有与mRNA互补序列的RNA; eRNA,从内含子或DNA非编码区转录的RNA分子,精细调控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效率; SNP RNA,信号识别颗粒RNA,细胞质中与含信号肽mRNA识别,决定分泌的RNA功能分子;  pRNA,噬菌体RNA,fi29噬菌体中用6个同样的小RNA分子利用ATP参与DNA的包装;   tmRNA,具有tRNA样和mRNA样复合的RNA,广泛存在细菌中,识别翻译或读码有误的核糖体,也识别那些延迟停转的核糖体,介导这些有问题的核糖体的崩解; 最后就是mRNA中的非翻译区,含有核糖体识别元件如5"-UTR,3"-UTR等.

非编码RNA是编码区的DNA转录后形成的并不完全成熟的RNA吗?

楼上很全,对的。

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

核酸(nucleic acid)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的构件分子是核苷酸(nucleotide)。天然存在的核酸可分为: ╭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 ╰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DNA贮存细胞所有的遗传信息,是物种保持进化和世代繁衍的物质基础。RNA中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有三类: ╭ 转移RNA(transfer RNA,tRNA) ∣ 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 ╰ 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20世纪末,发现许多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RNA,几乎涉及细胞功能的各个方面。核苷酸可分为: ╭ 核糖核苷酸:是RNA的构件分子 ╰ 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构件分子。细胞内还有各种游离的核苷酸和核苷酸衍生物,它们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核苷酸由: ╭ 核苷(nucleoside) ╰ 磷酸核苷由: ╭ 碱基(base) ╰ 戊糖碱基(base):构成核苷酸中的碱基是含氮杂环化合物,由嘧啶(pyrimidine)和嘌呤(purine)构成。核酸: ╭ 嘌呤碱 : ╭ 腺嘌呤 ∣ ╰ 鸟嘌呤 ╰ 嘧啶碱 : ╭ 胞嘧啶 ∣ 胸腺嘧啶 ╰ 尿嘧啶╭ DNA中含有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胸腺嘧啶主要存在于DNA中。∣╰ RNA中含有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尿嘧啶主要存在于RNA中。在某些tRNA分子中也有胸腺嘧啶,少数几种噬菌体的DNA含尿嘧啶而不是胸腺嘧啶。这五种碱基受介质pH的影响出现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体。在DNA和RNA中,尤其是tRNA中还有一些含量甚少的碱基,称为稀有碱基(rare bases)稀有碱基种类很多,大多数是甲基化碱基。tRNA中含稀有碱基高达10%。戊糖:核酸中有两种戊糖DNA中为D-2-脱氧核糖(D-2-deoxyribose),RNA中则为D-核糖(D-ribose)。在核苷酸中,为了与碱基中的碳原子编号相区别核糖或脱氧核糖中碳原子标以C-1",C-2"等。脱氧核糖与核糖两者的差别只在于脱氧核糖中与2"位碳原子连结的不是羟基而是氢,这一差别使DNA在化学上比RNA稳定得多。核苷:核苷是戊糖与碱基之间以糖苷键(glycosidic bond)相连接而成。戊糖中C-1"与嘧啶碱的N-1或者与嘌吟碱的N9相连接,戊糖与碱基间的连接键是N-C键,一般称为N-糖苷键。RNA中含有稀有碱基,并且还存在异构化的核苷。如在tRNA和rRNA中含有少量假尿嘧啶核苷(用ψ表示),在它的结构中戊糖的C-1不是与尿嘧啶的N-1相连接,而是与尿嘧啶C-5相连接。核苷酸:核苷中的戊糖5"碳原子上羟基被磷酸酯化形成核苷酸。核苷酸分为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两大类。依磷酸基团的多少,有一磷酸核苷、二磷酸核苷、三磷酸核苷。核苷酸在体内除构成核酸外,尚有一些游离核苷酸参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与代谢调节,如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能量载体;三磷酸尿苷参与糖原的合成;三磷酸胞苷参与磷脂的合成;环腺苷酸(cAMP)和环鸟苷酸(cGMP)作为第二信使,在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核苷酸还参与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组成:如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核酸的分子结构:一、 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组成DNA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主要是dAMP、dGMP、dCMP和dTMP,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主要是AMP、GMP、CMP和UMP。核酸中的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构成无分支结构的线性分子。核酸链具有方向性,有两个末端分别是5"末端与3"末端。5"末端含磷酸基团,3"末端含羟基。核酸链内的前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和下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故核酸中的核苷酸被称为核苷酸残基。。通常将小于50个核苷酸残基组成的核酸称为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大于50个核苷酸残基称为多核苷酸(polynucleotide)。

CRISPRCas9基因敲除需要加入donor DNA吗?

如果是细胞系做knockout的话,不需要加入donor,做Knockin或者mutation就需要;如果是菌的基因编辑,一般都是需要加donor。

基因敲除是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上进行的吗?

基因敲除(knockout)是指一种遗传工程技术,针对某个序列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序列,改变生物的遗传基因,令特定的基因功能丧失作用,从而使部分功能被屏障,并可进一步对生物体造成影响

什么是腺病毒OBP-401,它的分子量,其DNA的结构和分子量,求生物专业的大牛来回答!!谢谢!还可以加分的

腺病毒(adenovirus)及腺病毒载体相关知识:http://baike.baidu.com/view/178121.htmOBP-401是腺病毒载体介导表达的Telomelysin-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外源表达的基因是Telomelysin融合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Telomelysin是日本溶瘤细胞病毒公司产品,也叫OBP-301,据称对多种人类癌细胞具有靶向作用。(腺病毒)OBP-401用作癌症的靶向荧光标记,指插入OBP-401基因表达序列的腺病毒载体,经过包裹后生成携带OBP-401基因表达序列的腺病毒颗粒,该病毒颗粒感染细胞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OBP-401在细胞中表达,形成绿色荧光标记。没有特殊需要,生物专业不研究病毒载体DNA的结构和分子量。

腺相关病毒载体携带目的基因转染细胞,目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为什么可以持续表达?

只有当病毒启动子(一般基因工程都用CMV启动子)和目的基因一起整合,才能持续表达

腺病毒属于DNA病毒,腺病毒感染有何症状?70.平时怎么区分普通感冒和腺病毒?

1、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直径为70~90 nm的颗粒,由252个壳粒呈廿面体排列构成。每个壳粒的直径为7~9 nm。衣壳里是线状双链DNA分子,约含35 000 bp,两端各有长约100 bp的反向重复序列。由于每条DNA链的5"端同相对分子质量为55X103Da的蛋白质分子共价结合,可以出现双链DNA的环状结构。2、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又称反转录病毒,是RNA病毒的一种,它们的遗传信息不是存录在脱氧核糖核酸(DNA),而是存录在核糖核酸(RNA)上,此类病毒多具有逆转录酶。反转录病毒的DNA基因组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的位点是随机的。每个受感染的细胞一般有1~10份前病毒拷贝。反转录病毒DNA的整合是复制病毒RNA的必经阶段。反转录病毒的DNA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时,在5"LTR的U3左端和3"端LTR的U5右端各丢失2 bp,而在宿主染色体插入位点上生成4~6 bp的重复序列。只有当受感染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期间,反转录病毒DNA基因组才能接触到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因此,反转录病毒只能在分裂中的细胞内复制。3、冠状病毒在系统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冠状病毒属的病毒是具外套膜(envelope)的正链单股RNA病毒,直径约80-120nm,其遗传物质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只感染人、鼠、猪、猫、犬、禽类脊椎动物。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属于RNA病毒。冠状病毒最先是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病毒颗粒的直径60-200nm,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个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棘突有明显的差异。在冠状病毒感染细胞内有时可以见到管状的包涵体。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或HIV),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的缺陷的一种病毒。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5、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7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0.7%~3.1%,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aware天猫

可以利用DNA分子探针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吗? 老师说不能,但没给出说服性的解释!

而用探针的话 先要将DNA加热至93℃ 然后在于被标记的目的基因于受体内的基因进行降温处理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会有一部分标记基因代替原先未标记的目的基因的位置 这样就证明和原基因中含有目的基因 不过都快100度了 细胞肯定挂了但是确实能检测出是否存在,这样的话受体细胞不在了 这个过程就没有意义了 这句话重点是受体细胞 而不能考虑成该细胞分裂而成的其他细胞所以这就错在没有意义上 而不是不能检测

移植后供体细胞dna嵌合率多少为正常

正常人外周血中一般看不见幼稚的干细胞的,只存在有极少量的造血干细胞,其含量为0.01%左右。如果幼稚细胞的比例大幅增加,有可能是类白血病。正因为存在0.01%的造血干细胞,可利用细胞分离的技术(血细胞自动分离机),将外周血中含有造血干细胞的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保存,重复数次达一定细胞数量后,回输给患者以之代替骨髓而进行的干细胞移植,称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人类垃圾DNA真的无用?卫星DNA意义有哪些

垃圾DNA指的是不编码蛋白质的片段,因为不了解它的功能被认为是垃圾,但在动物的DNA上同样也发现了,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 外星人 在人类DNA上面的编码,它也是至今DNA序列中最神秘的部分。这是什么样的DNA呢,对于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和本站共同探讨一下。 人类垃圾DNA 可能有人想问了所谓垃圾DNA到底是什么东西,实际上在人类的基因中,卫星DNA占据着极大的比例,但是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没用的DNA,所以称为垃圾DNA。 外星DNA是由比较简单的,同时还基本相似的基因序列组成,之前科学家研究或认为,其中不含任何可以生成蛋白质的指令。同时它们有着高度重合的特性,最终基因组可能容易受损和生病,整体不是很稳定,最终称之为垃圾DNA。但是最近研究后发现,似乎这些DNA有着自己特别的作用。 卫星DNA意义有哪些 不过后来来自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和同事进行讨论,想知道假如细胞失去了这些卫星DNA,最终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 不过想要去掉卫星DNA并不是简单的,因为卫星DNA有着特别长的重复序列,研究人员也没办法让他们发生改变,最终想到了从卫星DNA相捆绑的蛋白质D1着手。他们在果蝇身上做实验,试着将细胞的蛋白质D1移除。 最终实验结果让人惊讶,本来可以成功发育成为精子或者卵子的生殖细胞突然走向了死亡。而这些细胞的外部有着一些微细胞核,细胞核不能完全包裹着基因组最终细胞没办法存活下来。 后来研究人员认为,蛋白质D1可以成功绑定了卫星DNA,最终染色体成功进入细胞核。蛋白质D1不能成功结合卫星DNA的话,最终细胞核也会失去了形成细胞核的能力,最终结局还是死亡。 这个团队继续用老鼠做实验,最终结果是一样的。研究人员认为,卫星DNA对于细胞来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来说都是这样的。蛋白质D1有着固定点,可以成功和染色体结合,最终固定在一个位置,避免染色体跑出去。而DNA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复杂的,之前还有DNA变异出超级人类的设想,但是最终也没有实现。 总的来说人们一直对于卫星DNA有着误解,实际上它们在生物体内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噬菌体在生物中的分类是什么? 病毒的核酸的碱基有几种? 人是DNA遗传,那么为什么有5种碱基?

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的核酸有两种 DNA或者RNA 二者的碱基都分别是ATCG和AUCG 也就是说病毒的核酸碱基共5种 但是要看是一种病毒它的核酸碱基只会有4种人的遗传物质是DNA但是DNA 会转录出RNA进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也就是说 人体的细胞里DNA和RNA都有 所以有5种生物的核酸碱基 就是ATCGU这五个种类 只是DNA 中有ATCG RNA中有AUCG

为什么DNA只采用了5种碱基

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的核酸有两种dna或者rna二者的碱基都分别是atcg和aucg也就是说病毒的核酸碱基共5种但是要看是一种病毒它的核酸碱基只会有4种人的遗传物质是dna但是dna会转录出rna进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人体的细胞里dna和rna都有所以有5种生物的核酸碱基就是atcgu这五个种类只是dna中有atcgrna中有aucg

组成DNA,RNA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磷酸种类分别是2,5,8,1,他们都是哪些

五碳糖:核糖,脱氧核糖碱基:包嘧啶,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DNA里才有),尿嘧啶(RNA里才有)核苷酸:(根据嘌呤或嘧啶还有五碳糖的不同)1.包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2.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3.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4.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5包嘧啶核糖核苷酸,6腺嘌呤核糖核苷酸,7鸟嘌呤核糖核苷酸,8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磷酸就是磷酸分子一种(核算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分两种,DNA和RNA,单位都是核苷酸,核苷酸都是由五碳糖,碱基,磷酸组成的)还有什么不懂再问吧

细胞核DNA数目限制细胞长大,是正确的为什么

这两者的关系是一种尾大不掉的关系。机构太大就会指挥不灵活。细胞太大了,物质运输效率将会大打折扣,新陈代谢效率就会大为降低DNA经常是翻译出蛋白质才能完成生命活动的,翻译出来的蛋白质要运输出去,细胞越大运输路径就越长,时间越长效率就越低下。DNA不能无限制的增大是因为DNA要完成特定的生命功能,他的核酸碱基对不会无限制的加长,因为如果加长的话就会产生许多重复的甚至错乱的片段,DNA表达出的“指令”就错误百出

DNA,RNA,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初步水解产物、水解的最终产物,代谢的最终产物分别是什么

DNA:脱氧核苷酸(初步水解、基本单位)终产物:含氮碱基、脱氧核糖、磷酸,RNA:核糖核苷酸(初步水解、基本单位)终产物:含氮碱基、核糖、磷酸,蛋白质:氨基酸,终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

通常既不见于dna又不见于rna的碱基是

通常既不出现在DNA分子中,又不出现在RNA分子中的碱基通常是一些稀有碱基,例如二氢尿嘧啶(D),假尿嘧啶Ψ,次黄嘌呤(I)。碱基,在化学中本是“碱性基团”的简称。有机物中大部分的碱性基团都含有氮原子,称为含氮碱基,氨基(-NH2)是最简单的含氮碱基。碱基,在生物化学中又称核碱基、含氮碱基,是形成核苷的含氮化合物,核苷又是核苷酸的组分。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等单体构成了核酸的基本构件。核碱基间可以形成碱基对,且彼此堆叠,所以,它们是长链螺旋结构,例如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典型的双螺旋DNA中。每个碱基对都含有一个嘌呤和一个嘧啶:A与T配对通过2个氢键相连,C与G配对或Z配P或S配B是通过3个氢键相连。这些嘌呤-嘧啶间的配对现象被称为碱基互补,连接DNA两条链的碱基通常被比喻成梯子中的横档梯级。嘌呤和嘧啶间配对的部分原因是受到空间的限制,因为这种配对组合使得DNA螺旋成为一个具有恒定宽度的几何形状。 A-T和C-G配对在互补碱基的胺和羰基之间形成双或三氢键。

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五种DNA核碱基

4月26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份研究称,科学家在陨石中首次发现了嘧啶类核碱基,这使得从陨石中发现的碱基分子类型涵盖了构建DNA和RNA的所有五个碱基分子。这也暗示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来源于外太空。 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承载着生物重要的遗传物质。它们由五种基础有机分子构成,分别是鸟嘌呤(G)、腺嘌呤(A)、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 它们分为两大类核碱基(nucleobase),一类叫做嘌呤(Purine);另一类叫做嘧啶(Pyrimidine)。以前,科学家从落到地球的陨石内发现的都是嘌呤类核碱基。这份新研究从陨石内发现了嘧啶类核碱基。 主要研究者之一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天体化学家大场康弘(Yasuhiro Oba)告诉space.com网站:“在陨石中发现这五种碱基对早期地球上生命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加拿大、美国和澳洲的三块碳质陨石,发现其中T、C和U碱基分子的含量,和实验模拟的太阳系形成初期环境下的含量相当。 虽然DNA和RNA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但是还需要氨基酸、糖和脂肪酸等其它物质,科学家也不知道这些物质究竟怎样相互作用才会产生生命。大场康弘告诉路透社:“这项结果不足以直接解释地球上生命的来源,但是我认为这增进了我们对生命出现之前地球环境内有机分子的认知。” 这份研究4月26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五种DNA核碱基

陨石将五种碱基分子带到地球的概念图。(NASA Goddard/CI Lab/Dan Gallagher) 4月26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份研究称,科学家在陨石中首次发现了嘧啶类核碱基,这使得从陨石中发现的碱基分子类型涵盖了构建DNA和RNA的所有五个碱基分子。这也暗示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来源于外太空。 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承载着生物重要的遗传物质。它们由五种基础有机分子构成,分别是鸟嘌呤(G)、腺嘌呤(A)、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 它们分为两大类核碱基(nucleobase),一类叫做嘌呤(Purine);另一类叫做嘧啶(Pyrimidine)。以前,科学家从落到地球的陨石内发现的都是嘌呤类核碱基。这份新研究从陨石内发现了嘧啶类核碱基。 主要研究者之一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天体化学家大场康弘(Yasuhiro Oba)告诉space.com网站:“在陨石中发现这五种碱基对早期地球上生命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加拿大、美国和澳洲的三块碳质陨石,发现其中T、C和U碱基分子的含量,和实验模拟的太阳系形成初期环境下的含量相当。 虽然DNA和RNA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但是还需要氨基酸、糖和脂肪酸等其它物质,科学家也不知道这些物质究竟怎样相互作用才会产生生命。 研究者之一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丹尼·格拉文(Danny Glavin)告诉路透社:“这些化合物怎样在地球上产生生命——第一个会自我复制的系统,仍然有很多未知的因素。这份研究无疑丰富了生命出现之前、地球早期环境下可能存在的化合物种类清单。” 大场康弘告诉路透社:“这项结果不足以直接解释地球上生命的来源,但是我认为这增进了我们对生命出现之前地球环境内有机分子的认知。” 这份研究4月26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澳大利亚陨石验出5种DNA核碱基,可能涉及地球生命起源

日本放送协会(NHK)称,北海道大学副教授大场康弘等国际研究团队研究多颗陨石所含物质,包括1969年坠落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穆契生镇的“穆契生陨石”。 结果发现,“穆契生陨石”上含有在DNA与RNA中具有生命设计图功能的所有5种核碱基物质,包括腺嘌呤、胸腺嘧啶、脲嘧啶等。 研究团队指出,这是首度从同一颗陨石上验出所有5种核碱基。此外,陨石上还有发现其他13种核碱基。 研究团队并检视陨石掉落地点土壤中所含有的核碱基种类与浓度,经比较后,研判陨石上所验出的核碱基是原本即存在,不是受到土地影响。 这些核碱基并非外星生命的例证,而是证实了一个理论,即地球首次出现生命体所需的有机混合物,重要源头有可能来自陨石。 行星科学家莎冈1990年代时就曾暗示,“穆契生陨石”这类小型陨石所含的有机物质浓度虽然小,但远古时代的地球遭陨石撞击的比例要高出许多,落在地表的有机物质数量也多出许多。 大场康弘也表示,源自外星的核碱基量够丰富,或许就足以在远古地球产生进一步的化学反应。他说:碱目前的研究结果也许无法直接说明地球生命的起源,但我相信,这可以增进我们对于地球有生命之前,地球初期有机分子存量的了解。

科学研究|科研人员从三种陨石中发现 DNA 和 RNA 的关键成分

使用最先进的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在三种碳质陨石中(包括默奇森、默里和塔吉什湖陨石)中检测到不同的核碱基套件——包括经典碱基对(例如,腺嘌呤-尿嘧啶、鸟嘌呤-胞嘧啶、腺嘌呤-胸腺嘧啶)和一些非经典碱基对(例如,异鸟嘌呤-异胞嘧啶)和黄嘌呤-2,4-二氨基嘧啶) 近日, 发表在《 自然通讯》杂志 上的一篇研究文章报道,来自北海道大学的 Yasuhiro Oba 博士及其同事确定了科学家们未能发现的最后两个核碱基。 形成 DNA 和 RNA 需要两种化学结构单元或核碱基。 这些是嘧啶,包括胞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以及嘌呤,例如鸟嘌呤和腺嘌呤。 到目前为止,在陨石中只发现了嘌呤核碱基和尿嘧啶。 然而,这次北海道大学的 Yasuhiro Oba 博士及其同事发现了先前研究未能发现的最后两个核碱基。 “我想知道为什么嘌呤和嘧啶是特殊的,因为它们在碳质陨石中没有显示出与氨基酸和碳氢化合物等其他有机化合物不同的结构多样性,”Oba 博士说。 “由于嘌呤和嘧啶可以在外星环境中合成,正如我们自己的研究所证明的那样,人们预计会在陨石中发现这些有机分子的广泛多样性。”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研究员丹尼·格拉文博士补充说:“我们现在有证据表明,当生命出现时,今天生命中使用的一整套核碱基本可以在地球上获得。” 新发现的一对核碱基,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在之前的分析中一直难以捉摸,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结构更精细,当科学家之前提取样品时,它们可能已经降解。 在早期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创造了一种“陨石茶”,将陨石颗粒放入热水浴中,让样品上的分子提取到溶液中,然后分析外星肉汤的分子组成。 “我们研究这些水提取物,因为它们含有好东西,古老的有机分子,它们可能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关键组成部分,”格拉文博士说。 由于这两个核碱基非常脆弱,研究作者最初对在样本中看到它们持怀疑态度。 但有两个因素可能促成了这一新发现:首先,他们使用冷水而不是热甲酸来提取化合物——甲酸非常活泼,可能会破坏之前样品中的这些脆弱分子。其次,采用了更敏感的分析,可以检测到更少量的这些分子。 这一发现并没有提供关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太空获得帮助还是仅在地球婴儿期的益生元汤中出现的确凿证据。 但是,除了样本中发现的其他分子之外,完成构成今天生命的一组核碱基,为试图了解生命起源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的化合物。 “这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发现,现在已经发现陨石含有糖和碱,”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研究员杰森·德沃金博士说。 “看到从太空制造生物学基本分子的进展令人兴奋。”

DNA或RNA核酸碱基互补特点

第一、在双链DNA中:①在数量上,两个互补的碱基相等,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恒等;②在碱基比率上,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总碱基数的50%。 由DNA中互补的α、β两条链在结合时互补碱基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有:Aα=Tβ,Tα=Aβ,Gα=Cβ,Cα=Gβ; 从而得A=T、G=C,进而得:A+G=C+T或(A+G)/(C+T)=1(嘌呤碱等于嘧啶碱,这是双链DNA的特点)。由于DNA单链中不同DNA分子碱基数量及排列的特异性,四种碱基不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所以,一般A+T≠G+C。从上式进一步综合可得:A+G=C+T=A+C=G+T,A+T≠G+C;或(A+G)/(T+C)=(A+C)/(G+T)=1,(A+T)/(G+C)≠1。也即是;在双链DNA中,两互补的碱基数量相等,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数量相等。在只存在四种碱基的情况下,由于两不互补碱基之和刚好占总碱基数的一半,所以,在碱基的百分比中,有: A+G=C+T=A+C=G+T=50% 即: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总碱基数的一半。已知一碱基含量就可由此式直接求出另一碱基的含量。 只有互补的双链DNA有此特点,单链DNA无此等量关系。同样,双链DNA中的任一单链也无此等量关系。例1(1993年高考题):在一个标准的双链DNA分子中,含有35%的腺嘌呤,它所含的胞嘧啶应该是( )。 A、15% B、30% C、35% D、70% 解:根据A+C=50%,从而选择A。另见1998年上海高考题:在含有四种碱基的DNA区段中,有腺嘌呤a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 C )A.b≤0.5 B.b≥0.5 C.胞嘧啶为a(1/2b-1)个 D.胞嘧啶为b(1/2b-1)个例2(1991年“三南”高考题):DNA分子的某——区段上有300个脱氧核糖和60个胞嘧啶,那么该区段胸腺嘧啶的数量是( )。A、90 B、120 B、180 D、240 解:根据T+C=50%,T=150-60=90,从而选择A。例3(90年版课本练习):某DNA分子的碱基中鸟嘌呤的分子数占22%,那么胸腺嘧啶的分子数占( )。 A、11% B、22% C、28% D、44% 解:根据G+T=50%,从而选择C。另见1999年广东高考题: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由该DNA转录出来RNA,其胞嘧啶的比例是……………………( D )A.10% B.20% C.40% D.无法确定例4:假设一段mRNA上有60个碱基,其中A 15个,G25个,那么转录该mRNA的DNA分子区段中,C和T的个数共有( )。 A、15 B、25 C、40 D、60解:此题解法多种.但根据C+T=50%以及DNA单链转录的特点,可知DNA中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恒等于DNA转录的mRNA的总碱基数,从而选择D选项,最为快捷。第二、在双链DNA中互补的α、β两条链之间存在两种关系:①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的比值在两条互补单链中呈倒数关系,即:(A+G)α/(C+T)α=(C+T)β/(A+G)β,(A+C)α/(G+T)α=(G+T)β/(A+C)β;②、两个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在两条互补单链中呈恒等关系。由于Aα=Tβ,Gα=Cβ,所以:(A+G)α=(T+C)β;由于Tα=Aβ,Cα=Gβ,所以:(T+C)α=(A+G)β,故存在(A+G/T+C)α=(T+C/A+G)β。即单链中不互补碱基和的比值在两条互补链中呈倒数关系。同理可有:(A+C/G+T)α=(G+T/A+C)β,由于Aα=Tβ,Tα=Aβ,所以:(A+T) α=(A+T)β。同理可有:(G+C) α=(G+C) β,但一般Aα≠Aβ,Gα≠Gβ,Cα≠Cβ,Tα≠Tβ,从而有:(A+T/G+C)α=(A+T/G+C)β。例5(1991年高考题):DNA的一条单链中A+G/C+T=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单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 A、0.4和0.6 B、2.5和1.0 C、0.4和0.4 D、0.6和1.0解:根据以上规律可迅速选择B选项。例6(1992年高考及“三南”高考题):下列哪项对双链DNA分子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 A、若一条链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条链A和T的数目也相等 B、若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2倍,则另条链G的数目为C的0.5倍 C、若一条链的A∶T∶G∶C=1∶2∶3∶4,则另条链相应碱基比为2∶l∶4∶3 D、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条链的C∶A=2∶1解:由Aα=Tβ,Tα=Aβ,可推知选项A正确。由于碱基只有四种,所以单链中互补碱基的比A/T和G/C,可以看成是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和的比,在两条互补链中呈倒数关系,所以选项B和C也正确。故正确答案应选D。另外,根据互补碱基的恒等,也知选项D中的比应为相等,而不应呈倒数关系。另如2001年广东、河南高考题:下列关于双链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 若一条链上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的A和T数目也相等B. 若一条链上A的数目大于T,则另一条链上的A的数目小于TC. 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也是A∶T∶G∶C=1∶2∶3∶4D. 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为A∶T∶G∶C=2∶1∶4∶3例7:某生物DNA分子上基因a的一条链中(C+T)/(G+A)=0.8,在基因b的一条链中(A+T)/(G+C)=1.25,那么和它们互补的链中相应的碱基的比例依次分别是( )。A、0.2、0.8 B、0.8、0.8C、1.25、1.25 D、1.25、0.8解:根据以上两规律,直选C项。第三,在DNA及其转录的RNA之间有下列关系:①、在碱基数量上,在DNA和RNA的单链内,互补碱基的和恒等,且等于双链DNA的一半;②、互补碱基和占各自总碱基的百分比在双链DNA、有意义链及其互补链中恒等,且等于RNA中与之配对碱基的和的百分比。由于DNA的单链转录,以及两互补链中任一碱基数量一般不等(如Aα≠Aβ),所以,就不能直接从DNA中某—碱基数量及百分比求出单链及RNA中某一碱基的数量百分比,以及反过来由RNA求DNA。但是,由DNA双链的互补碱基和的恒等关系,以及DNA转录时,DNA有意义链与RNA特定配对碱基之间的恒等关系,在数量上就有:(A+T)α=(A+T)β=(A+U)RNA=1/2(A+T)DNA;(G+C)α=(G+C)β=(G+C)RNA=1/2(G+C)DNA;且一般Aα≠Aβ≠ARNA,同理G、C等在DNA和RNA中也不相等。而且,由于有意义链碱基数量与它转录的RNA相等,等于双链DNA的一半。所以,单链中互补碱基和所占的百分比也等于双链中互补碱基和占双链的百分比。故如考虑互补碱基和占各自总碱基的百分比,则存在:(A+T)α=(A+T)β=(A+U)RNA=(A+T)DNA;(G+C)α=(G+C)β=(G+C)RNA=(G+C)DNA。利用此恒等式就可迅速解决有关转录过程中DNA和RNA的碱基计算,是解题的必经之路,也是捷径所在。例8:某一细菌的基因含有20%的A+T,那么它的信使RNA中G+C的含量是( ) A、20% B、40% C、60% D、80%解:由A+T=20%,得G+C=80%,由恒等式可迅速选择D项。例9:从真核细胞的mRNA分析得知.尿嘧啶占14.5%,腺嘌呤占7.5%,那么,用来转录此mRNA的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 )。 A、78% B、56% C、30% D、28%解:由A+U=22%,得G+C=78%.从而DNA中的G+C=78%,选A。例10:某转录下来的mRNA的碱基,其中U占16%,A占20%,则模板DNA(双链)中的鸟嘌呤占( )。 A、36% B、32% C、64% D、无法确定解:由A+U=36%,得DNA中的G+C=64%,从而G=32%,选B。例11:对从某种生物组织中提取的DNA进行分析,得知其分子中四种碱基的比例是:G与C之和占全部总碱基数的46%,其中一条链(称H链)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22%是胞嘧啶。问:与H链对应的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总碱基数的百分比是( )。 A、22% B、24% C、26% D、28%解法一:称H链的对应链为H"链。 ∵DNA中的G+C=46%, ∴(A+T)H"=(A+T)H=(A+T)DNA=54%, H"中的T与H中的A相等,TH"=28%, ∴A H"=(A+T) H"-T H"=54%一28%=26%。解法二:∵(G+C)DNA=46%, ∴(G+C) H"=(G+C)DNA=46%,TH"=28%, ∴AH"=1一(G+C+T) H"=1—46%一28%=26%解法三:∵(G+C)DNA=46%, ∴(G+C) H =46% ∴A H"=T H =l-(A+G+C) H =1-28%-46%=26% 。解法四:∵(A+C) H =28%+22%=50%∴(A+C) H"=(G+T) H =1-50%=50%∵(G+C) H =46%∴C H"=G H =(G+C) H -C H =46%-22%=24%∴A H"=(A+C) H"- C H"=50%-24%=26%所以选择C项。从以上结果看出,找不出DNA单链和双链之间互补碱基和的恒等关系,是无法计算出结果的。另外要注意,单链中A+C=50%,以及G+T=50%,这只是由已知条件产生的特殊情况,并不是恒等关系,这在前面已提及。某刊物及某些同学用此式作恒等规律,直接解题得到与正确答案相同的结果,并无任何依据,是错误的。例12:以上例中的H链为模板转录的mRNA中,A+U及A的百分率各为多少?若以H链的互补链为模板,这个比率又各为多少?解:根据恒等式:(A+U)RNA =(A+T)DNA =1-46%=54% mRNA中的A=(A+U)-U=(A+U)-A H =26%从结果看出:mRNA中的A等于H链的互补链的A,这是因为: H"链及mRNA都和H链是互补配对的,相同的碱基数量必相等。据此,若以H链的互补链为模板,则其mRNA中的A+U仍然等于54%,从而A=28%。例13(2002年广东河南高考题):在含有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和ATP的条件下,分别以不同生物的DNA为模板,合成新的DNA。问:(1)分别以不同生物的DNA为模板合成的各个新DNA之间,(A+C)∶(T+G)的比值是否相同?为什么?[(2)略](3)在一个新合成的DNA中,(A+T)∶(G+C)的比值是否与它的模板DNA任一单链的相同?解:由以上所述规律可知,(1)(2)两小题的答案均应为“相同”。例14(2006年上海高考生物题)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4%,其中一条链中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和28%,则由该链转录的信使RNA中鸟嘌呤与胞嘧啶分别占碱基总数的---( )A.24%,22% B.22%,28% C.26%,24% D.23%,27%解:由以上规律得:GmRNA=CH=1-(A+G+T)H=1-(54%+22%)=24%,或GmRNA=CH=(G+C)H-GH=(1-54%)-22%=24%,或由CmRNA=GH=22%,直接选择A。例15(2006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I)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应该--------------------------------------( )A.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率 B. 分析碱基类型,分析核糖类型C.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碱基类型D. 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核糖类型解:根据规律直接选择A。例16(2002年上海高考题)已知一段mRNA含有30个碱基,其中A和G有12个,转录该段mRNA的DNA分子中应有C和T的个数是------------( )A.12 B.24 C.18 D.30解:同例4类似,选择D。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用的高考试题还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从上述可见,借助碱基比率的规律性解题,既快速又准确。主要参考文献:罗绍书.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推论在解题中的应用.《中学生物教学》1994年第4期.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谁能解释一下DNA转录为tRNA的过程

谁能解释一下DNA转录为tRNA的过程启动RNA聚合酶正确识别DNA模板上的启动子并形成由酶、DNA和核苷三磷酸(NTP)构成的三元起始复合物,转录即自此开始。DNA模板上的启动区域常含有TATAATG顺序,称普里布诺(Pribnow)盒或P盒。复合物中的核苷三磷酸一般为GTP,少数为ATP,因而原始转录产物的5′端通常为三磷酸鸟苷(pppG)或腺苷三磷酸(pppA)。真核DNA上的转录启动区域也有类似原核DNA的启动区结构,和在-30bp(即在酶和DNA结合点的上游30核苷酸处,常以—30表示,bp为碱基对的简写)附近也含有TATA结构,称霍格内斯(Hogness)盒或TATA盒。第一个核苷三磷酸与第二个核苷三磷酸缩合生成3′-5′磷酸二酯键后,则启动阶段结束,进入延伸阶段。延伸σ亚基脱离酶分子,留下的核心酶与DNA的结合变松,因而较容易继续往前移动。核心酶无模板专一性,能转录模板上的任何顺序,包括在转录后加工时待切除的居间顺序。脱离核心酶的σ亚基还可与另外的核心酶结合,参与另一转录过程。随着转录不断延伸,DNA双链顺次地被打开,并接受新来的碱基配对,合成新的磷酸二酯键后,核心酶向前移去,已使用过的模板重新关闭起来,恢复原来的双链结构。一般合成的RNA链对DNA模板具有高度的忠实性。RNA合成的速度,原核为25~50个核苷酸/秒,真核为45~100个核苷酸/秒。终止转录的终止包括停止延伸及释放RNA聚合酶和合成的RNA。在原核生物基因或操纵子的末端通常有一段终止序列即终止子;RNA合成就在这里终止。原核细胞转录终止需要一种终止因子ρ(四个亚基构成的蛋白质)的帮助。真核生物DNA上也可能有转录终止的信号。已知真核DNA转录单元的3′端均含富有AT的序列〔如AATAA(A)或ATTAA(A)等〕,在相隔0~30bp之后又出现TTTT顺序(通常是3~5个T),这些结构可能与转录终止或者与3′端添加多聚A顺序有关。

为什么脱氧核苷三磷酸才是DNA的合成原料?

DNA的组成为脱氧核糖核苷酸,为dNMP 但是合成DNA时所用的是dNTP,因为每链接上一个dNTP需要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形成一个ipp

为什么dna复制消耗脱氧核苷酸

很简单,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DNA复制)的原料。就如同盖房子需要消耗建筑材料一样。

为什么脱氧核苷三磷酸才是DNA的合成原料?

DNA的组成为脱氧核糖核苷酸,为dNMP但是合成DNA时所用的是dNTP,因为每链接上一个dNTP需要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形成一个ipp

为什么脱氧核苷三磷酸才是DNA的合成原料?

DNA的组成为脱氧核糖核苷酸,为dNMP但是合成DNA时所用的是dNTP,因为每链接上一个dNTP需要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形成一个ipp

为什么DNA复制用的是核苷三磷酸而不是核苷一磷酸

因为 核苷三磷酸 实际上 三磷酸腺苷(ATP)而ATP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直接能源物质。DNA复制也需要大量能量,当然是它了。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