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湖南理工应用化学专业中韩合作可以考国内的研究生吗

可以。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中外合作的本科学历是国家认可的,只要是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都可以考研,具体专业要看自己的兴趣,因为研究生的专业和本科不同,研究生是按学科分专业。湖南理工学院(英文名称:Hu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缩写为HNIST),学校住所为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湘北大道,主管单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该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

yanhee防晒霜是物理防晒还是化学防晒?

对于具体产品,如何辨别是物理防晒还是化学防晒呢?从大的分类来看,除特别说明为纯物理防晒的产品外,各类防晒粉底液/乳/霜、防晒粉饼等,也都是纯物理防晒。而其它绝大多数的防晒霜、隔离霜都是化学防晒、或兼具物理与化学两种防晒剂的;今年的新品中有的还添加了防晒以外的功效,如玉兰油防晒隔离修颜乳液SPF30PA+++能去角质并修复受损皮肤、CLARINS抗皱防晒霜SPA30能强效抵抗自由基等。另外,所有含防晒指数的面霜、乳液,也都是化学防晒的。 另一种分辨方式,当然是看成分了。物理防晒剂主要是二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化学防晒剂比较难记,最常见的是欧莱雅集团专利的 Mexo-rylXL全波长紫外线隔离系统,旗下的巴黎欧莱雅、薇姿、理肤泉、兰蔻、碧欧泉、HR等各品牌都采用了这个化学防晒成分。如果记这些化学名词太烦,还可以去“揣摩”产品说明书———通常物理防晒剂被描述为紫外线“防护屏”、“反射剂”、“光隔离成分”等,化学防晒剂则被描述为紫外线“吸收剂”、“过滤器”、“光线滤除剂”等。看一下说明书根据情况判断

化学产品中有一种俗名叫脱硫废液的化学品是什么啊?有什么危害?焦化厂里很多。

HPF法脱硫产生的硫铵盐副产品,不排出会影响脱硫效果。脱硫废液污染环境。HPF工艺在脱硫的同时,会发生副反应生成硫氰酸铵、硫代硫酸铵、硫酸铵等副产盐类。当这些副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对脱硫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脱硫塔堵塞等问题。脱硫废液的处理现已成为焦化行业的热点,国内大部分焦化厂将脱硫废液配入炼焦煤中进行处理,但对设备腐蚀大,污染环境,更严重的是硫在系统内循环,会加大脱硫装置的处理负荷,降低脱硫效率。建成了脱硫废液处理装置,使脱硫废液得到了综合利用

1/7/8/16号四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1号,H。7号,N。8号,O。16号,S。所以硫酸铵 (NH4)2SO4 或 硫酸氢铵 NH4HSO4

金属硫化物及硫酸盐税率是多少?无机化学原料的税务编码是什么

金属硫化物及硫酸盐的税率为:13%金属硫化物及硫酸盐的税务编码为:107020110金属硫化物及硫酸盐简称:无机化学原料说明:包括金属硫化物、金属多硫化物、金属硫酸盐、金属亚硫酸盐、次亚硫酸钠、硫代硫酸盐、过硫酸盐等金属硫化物及硫酸盐、硫酸锆、三盐基硫酸铅、硫酸铁铵、硫酸亚铁铵、硫酸铁钾、硫酸铬钾、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硫酸亚锡、次亚硫酸钠、连二亚硫酸钾、连二亚硫酸钙、连二亚硫酸镁、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二亚硫酸二钠、亚硫酸铵、亚硫酸氢铵、亚硫酸氢钾、二亚硫酸二钾、亚硫酸氢钙、中性亚硫酸钙、亚硫酸锌、硫代硫酸钠、硫代硫酸铵、硫代硫酸钙、硫代硫酸钡、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S+O2=SO2(反应条件:点燃)。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蓝紫色火焰,而不是火星四射。二氧化硫有漂白性,但只能漂白品红等极少数物质,漂白原理是与有机色素化合生成无色物质,且漂白有暂时性,因为化合物会分解。硫的相关用途:硫在工业中很重要,比如作为电池中或溶液中的硫酸。硫被用来制造火药。在橡胶工业中做硫化剂。硫还被用来杀真菌,用做化肥。硫化物在造纸业中用来漂白。硫酸盐在烟火中也有用途。硫代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铵在照相中做定影剂、肥料。硫制造硫酸、亚硫酸盐、杀虫剂、塑料、搪瓷、合成染料、橡胶硫化、漂白、药物、油漆、硫磺软膏等。硫矿物最主要的用途是生产硫酸和硫磺。硫酸是耗硫大户,中国约有70%以上的硫用于硫酸生产。化肥是消费硫酸的最大户,消费量占硫酸总量的70%以上,尤其是磷肥耗硫酸最多,增幅也最大。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硫

浓硫酸与硫代硫酸铵反应产物,浓硫酸与硫氰酸铵反应产物分别是什么,请给予帮助!以化学方程式说明!谢谢

(NH4)2S2O3+3H2SO4(浓)=加热=3SO2+(NH4)2SO4+H2ONH4SCN+4H2SO4(浓)=加热=4SO2+CO2+(NH4)2SO4+2H2O

硫代硫酸铵水解化学式

硫代硫酸铵水解化学式为NH4++H2O=NH3.H2O+H+。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硫酸铵铵根水解程度大于硫酸氢铵铵根离子水解程度,硫酸氢铵中氢离子是完全电离的,硫酸铵铵根只是部分水解。

汶上一中的老师,现在带32班班主任并兼化学老师,是高二的叫曾凡社。问下大家他教的怎么样?好不好

真的很好的

泉州北师大附中初中用什么版本教材啊,关键知道英语和数学生物化学物理。要真的知道才回答啊

英语用仁爱,语文用语文版的,数学用华师大 ,生物用人教。物理用上海科技 化学书很大本去新华书店看看九上封面是一个很像DNA链的图,九下是分子放大图,我有点忘了。 嘻嘻嘻 历史地理生物用人教版的 政治用广州一个出版社出的书,新华书店有卖,泉州书城一个都没。 我啊。是读北师大的,学校比别的相对大,可学风不好,如果在哪学习要和好同学在一起,要Hoid住自己 还是有前途的 好好学习

有人知道钴铬钨合金的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吗

钴铬钨合金的典型牌号有:Hayness188,Haynes25(L-605),Alloy S-816,MP-159,FSX-414,X-40,Stellite6B等,中国牌号有:GH5188(GH188),GH605,K640,DZ40M等。与其它高温合金不同,钴铬钨合金不是由与基体牢固结合的有序沉淀相来强化,而是由已被固溶强化的奥氏体fcc基体和基体中分布少量碳化物组成。铸造钴铬钨高温合金却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碳化物强化。纯钴晶体在417℃以下是密排六方(hcp)晶体结构,在更高温度下转变为fcc。为了避免钴铬钨高温合金在使用时发生这种转变,实际上所有钴铬钨合金由镍合金化,以便在室温到熔点温度范围内使组织稳定化。钴铬钨合金具有平坦的断裂应力-温度关系,但在1000℃以上却显示出比其他高温下具有优异的抗热腐蚀性能,这可能是因为该合金含铬量较高,这是这类合金的一个特征。一般钴铬钨合金缺少共格的强化相,虽然中温强度低(只有镍基合金的50-75%),但在高于980℃时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抗热疲劳、抗热腐蚀和耐磨蚀性能,且有较好的焊接性。适于制作航空喷气发动机、工业燃气轮机、舰船燃气轮机的导向叶片和喷嘴导叶以及柴油机喷嘴等。碳化物强化相 钴铬钨合金中最主要的碳化物是 MC﹑M23C6和M6C,在铸造钴铬钨合金中,M23C6是缓慢冷却时在晶界和枝晶间析出的。在有些合金中,细小的M23C6能与基体γ形成共晶体。MC碳化物颗粒过大,不能对位错直接产生显着的影响,因而对合金的强化效果不明显,而细小弥散的碳化物则有良好的强化作用。位于晶界上的碳化物(主要是M23C6)能阻止晶界滑移,从而改善持久强度,钴铬钨高温合金HA-31(X-40)的显微组织为弥散的强化相为 (CoCrW)6 C型碳化物。在某些钴铬钨合金中会出现的拓扑密排相如西格玛相和Laves等是有害的,会使合金变脆。钴铬钨合金较少使用金属间化合物进行强化,因为Co3 (Ti﹐Al)﹑Co3Ta等在高温下不够稳定,但近年来使用金属间化合物进行强化的非钴铬钨合金也有所发展。钴铬钨合金中碳化物的热稳定性较好。温度上升时,碳化物集聚长大速度比镍基合金中的γ 相长大速度要慢,重新回溶于基体的温度也较高(最高可达1100℃),因此在温度上升时,钴铬钨合金的强度下降一般比较缓慢。钴铬钨合金有很好的抗热腐蚀性能,一般认为,钴铬钨合金在这方面优于镍基合金的原因,是钴的硫化物熔点(如Co-Co4S3共晶,877℃)比镍的硫化物熔点(如Ni-Ni3S2共晶645℃)高,并且硫在钴中的扩散率比在镍中低得多。而且由于大多数钴铬钨合金含铬量比镍基合金高,所以在合金表面能形成抵抗碱金属硫酸盐(如Na2SO4腐蚀的Cr2O3保护层。但钴铬钨合金抗氧化能力通常比镍基合金低得多。早期的钴铬钨合金用非真空冶炼和铸造工艺生产。后来研制成的合金,如Mar-M509合金,因含有较多的活性元素锆、硼等,用真空冶炼和真空铸造生产。钴铬钨合金中的碳化物颗粒的大小和分布以及晶粒尺寸对铸造工艺很敏感,为使铸造钴铬钨合金部件达到所要求的持久强度和热疲劳性能,必须控制铸造工艺参数。钴铬钨合金需进行热处理,主要是控制碳化物的析出。对铸造钴铬钨合金而言,首先进行高温固溶处理,温度通常为1150℃左右,使所有的一次碳化物,包括部分MC型碳化物溶入固溶体;然后再在870-980℃进行时效处理,使碳化物(最常见的为M23C6)重新析出。钴铬钨合金的堆焊 钴铬钨堆焊合金含铬25-33%,含钨3-21%,含碳0.7-3.0%。,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其金相组织从亚共晶的奥氏体+M7C3型共晶变成过共晶的M7C3型初生碳化物+ M7C3型共晶。含碳越多,初生M7C3越多,宏观硬度加大,抗磨料磨损性能提高,但耐冲击能力,焊接性,机加工性能都会下降。被铬和钨合金化的钴铬钨合金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抗腐蚀性和耐热性。在650℃仍能保持较高的硬度和强度,这是该类合金区别于镍基和铁基合金的重要特点。钴铬钨合金机加工后表面粗糙度低,具有高的抗擦伤能力和低的摩擦系数,也适用于粘着磨损,尤其在滑动和接触的阀门密封面上。但在高应力磨料磨损时,含碳低的钴铬钨合金耐磨性还不如低碳钢,因此,价格昂贵的钴铬钨合金的选用,必须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才能发挥材料的最大潜力。合金工件的磨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表面的接触应力或冲击应力的影响。在应力作用下表面磨损随位错流动和接触表面的互相作用特征而定。对于钴铬钨合金来说,这种特征与基体具有较低的层错能及基体组织在应力作用或温度影响下由面心立方转变为六方密排晶体结构有关,具有六方密排晶体结构的金属材料,耐磨性是较优的。此外,合金的第二相如碳化物的含量、形态和分布对耐磨性也有影响。由于铬、钨和钼的合金碳化物分布于富钴的基体中以及部分铬、钨和钼原子固溶于基体,使合金得到强化,从而改善耐磨性。在铸造钴铬钨合金中,碳化物颗粒尺寸与冷却速度有关,冷却快则碳化物颗粒比较细。砂型铸造时合金的硬度较低,碳化物颗粒也较粗大,这种状态下,合金的磨料磨损耐磨性明显优于石墨型铸造(碳化物颗粒较细),而粘着磨损耐磨性两者没有明显差异,说明粗大的碳化物有利于改善抗磨料磨损能力。

L605是什么材料L605化学成分

L605、ALS1670、UNS R30605(美国)、 KC20WN(法国)GH605 是以20Cr和15W固溶强化的钴基高温合金,在815℃以下具有中等的持久和蠕变强度,在1090℃以下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同时具有满意的成形、焊接等工艺性能。GH605概述适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和导向叶片等要求中等强度和优良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的热端高温零部件。也可在航天发动机和航天飞机上使用。可生产供应各种变形产品,如薄板、中板、带材、棒材、锻件、丝材以及精密铸件。1、GH605热处理制度板材、带材:1175~1230℃,快速冷却;GH605固溶强化的钴基高温合金环形件:1175~1230℃,保温不少于15min,水冷或快速空冷;棒材(机加工用):1175~1230℃,快速冷却。2、GH605品种规格与供应状态可以生产δ≤14mm的热轧中板、δ≤4mm的冷轧板材、δ0.05~0.80mm的冷轧带材、δ0.20~0.80mm的冷硬带材、d0.2~10.0mm的焊丝、d≤300mm的棒材和各种直径及壁厚的环形件。中板和薄板经固溶、碱酸洗、切边;焊丝以硬态、半硬态、固溶加酸洗、光亮固溶处理状态成盘,也可以直条;环形件经固溶处理粗加工或除氧化皮;机加工用棒材经退火后酸洗或磨光,热加工用棒材可经退火并磨光。3、GH605熔炼与铸造工艺合金采用电弧炉或非真空感应炉熔炼后再经电渣重熔,或采用真空感应熔炼加电渣重熔。4、GH605应用概况与特殊要求主要在引进机种上使用,用于制造导向叶片、涡轮外环、外壁、涡流器、封严片等高温零部件。该合金对硅含量很敏感,硅可促使合金在760~925℃之间暴露时形成Co2W型L相,从而使合金的室温塑性下降,因此合金中的硅含量应控制小于0.4%。1.1、材料牌号GH6051.2、相近牌号L605,HS25,WF-11,AlS1670,UNSR30605 (美国)、KC20WN(法国)1.3、材料的技术标准WS9 7053-1996 《GH605合金热轧板材、冷轧薄板和带材》Q/5B 4021-1992 《GH605合金环形锻件技术条件》Q/5B 4031-1992 《GH605合金棒材》Q/5B 4032-1992 《GH605合金带材》Q/5B 4033-1992 《GH605合金带材(硬态)》Q/5B 4059-1992 《GH605高温合金冷拉焊丝》热性能2.1.1、熔化温度范围 1330~1410℃密度ρ=9.13g/cm3工艺性能与要求1、该合金具有满意的冷热成形性能,热加工温度范围在1200~980℃,锻造温度应足够高以减少晶界碳化 物,也应足够低以控制晶粒度,适宜的锻造温度约为1170℃。2、该合金的晶粒度平均尺寸与锻件的变形程度、终锻温度密切相关。3、合金可用溶焊、电阻焊和纤焊等方法进行连接。4、合金固溶处理:锻件和锻棒1230℃,水冷。

GH605化学成分性能简介 GH605钴基高温合金

>> GH605钴基高温合金 GH605特性及应用领域概述: 该合金是以20Cr和15W固溶强化的钴基高温合金,在815℃以下具有中等的持久和蠕变强度,在1090℃以下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同时具有满意的成形、焊接等工艺性能。适用于制造航空高温合金材料哪家强?首选上海秉争发动机燃烧室和导向叶片等要求中等强度和优良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的热端高温零部件。也可在航空发动机和航天飞机上使用。主要在引进机种上使用,用于制造导向呈片、涡轮外环、外壁、涡流器、封严片等高温零部件。 GH605相近牌号: L605、HS25、WF-11、ALS1670、UNSR30605(美国)、KC20WN(法国) GH605金相组织结构: 该合金时效后可板出一些碳化物和金属间化合物,包括M7C3、M23C6、M6C、a-C03W、β-C03W、L-C02W和μ-C07W6。 G H605工艺性能与要求: 1、该合金具有满意的冷热成形性能,热加工温度范围在1200~980℃,锻造温度应足够高以减少晶界碳化物,也应足够低以控制晶粒度,适宜的锻造温度约为1170℃。 2、该合金的晶粒度平均尺寸与锻件的变形程度、终锻温度密切相关。 3、合金可用溶焊、电阻焊和纤焊等方法进行连接。 4、合金固溶处理:锻件和锻棒1230℃,水冷。

国产gh605钴基变形高温合金化学性能怎么样

GH605钴基高温合金GH605特性及应用领域概述:该合金是以20Cr和15W固溶强化的钴基高温合金,在815℃以下具有中等的持久和蠕变强度,在1090℃以下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同时具有满意的成形、焊接等工艺性能。适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和导向叶片等要求中等强度和优良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的热端高温零部件。也可在航空发动机和航天飞机上使用。主要在引进机种上使用,用于制造导向呈片、涡轮外环、外壁、涡流器、封严片等高温零部件。GH605相近牌号:L605、HS25、WF-11、ALS1670、UNSR30605(美国)、 KC20WN(法国)

p335gh化学成分

高温合金主要牌号:固溶强化型铁基合金:GH1015、GH1035、GH1040、GH1131、GH1140时效硬化性铁基合金:GH2018、GH2036、GH2038、GH2130、GH2132、GH2135、GH2136、GH2302、GH2696固溶强化型镍基合金:GH3030、GH3039、GH3044、GH3028、GH3128、GH3536、GH605,GH600时效硬化型镍基合金:GH4033、GH4037、GH4043、GH4049、GH4133、GH4133B、GH4169、GH4145、GH4090国外的高温合金叫包含inconel系列 incoloy系列 Hastelloy系列成分和性能镍基合金是高温合金中应用最广、高温强度最高的一类合金。其主要原因,一是镍基合金中可以溶解较多合金元素,且能保持较好的组织稳定性;二是可以形成共格有序的 A3B型金属间化合物γ"[Ni3(Al,Ti)]相作为强化相,使合金得到有效的强化,获得比铁基高温合金和钴基高温合金更高的高温强度;三是含铬的镍基合金具有比铁基高温合金更好的抗yang化和抗燃气腐蚀能力。镍基合金含有十多种元素,其中Cr主要起抗yang化和抗腐蚀作用,其他元素主要起强化作用。根据它们的强化作用方式可分为:固溶强化元素,如钨、钼、钴、铬和钒等;沉淀强化元素,如铝、钛、铌和钽;晶界强化元素,如硼、锆、镁和稀土元素等。

遭遇化学武器中毒后急救的原则是什么

(一)人员在沾染区的行动在沾染区内行动的人员,要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也可用毛巾捂住口鼻,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衣服、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的皮肤遮住。不在露天吃东西,不在地上坐卧,不打闹戏嘻和触摸受染物体。乘车时,除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门窗,盖严蓬布,加大车距,上下车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等沾染部位。室内人员,要关闭车窗减少室外活动。(二)对放射性沾染的消除人员和物体受染后,要想办法及时消除。1、消除人员皮肤沾染,有局部消除法和全身消除法。局部消除是用毛巾或纱巾擦拭人员身体暴露部位(头、脸、颈、手)上的放射性物质。全身消除是用水冲洗全身。2、消除服装沾染,有拍抖法和洗刷法。拍抖:利用扫帚或树枝站在侧风方向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轻到重地拍打或抖拂。洗刷法即用水冲洗,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3、消除粮食沾染,有过筛法、加工脱壳法、风吹法、水洗法等。对沾染的粮食,用筛子过筛;或加工脱壳消除沾染;或将沾染的粮食用风车或簸箕吹尘消除;或将沾染的粮食用水洗或淘洗消除。4、消除饮水沾染,有土壤净化法、吸附混凝法、过滤法。土壤净化:以每升水加纯粘土一把,再加适当的明矾搅拌,沉淀后倒出清水使用。吸附混凝:以每升水加净化剂、混凝剂各1包,搅拌澄清后取清水使用。滤水桶(井)过滤:用碎石、细砂、木炭等作滤料净化。江河湖泊等水源受沾染时,可在距离岸边5至10米处挖一滤水井,使水渗入水井内即可饮用。5、消除蔬菜沾染。主要是剥去表层,去其根皮,用水冲洗。6、消除地面、工事、道路沾染。视情况采用铲除、扫除或用水冲洗等方法实施。消除时,应从上风方向开始,尽量避免灰尘飞扬。对集中起来的灰尘,应进行掩埋处理。毒剂的种类很多,按毒害作用可分为五类。一、神经性毒剂它是破坏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毒剂,主要有沙林、梭曼、维埃克斯。沙林有苹果味,主要通过呼吸道中毒;梭曼有樟脑味,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中毒;维埃克斯有硫醇味,主要通过接触中毒;中毒症状:瞳孔缩小、抽筋、流口水、呼吸困难等。此类毒剂毒性大,伤害作用快,中毒后如救治不及时,很快致死。二、糜烂性毒剂是一类渗透性强,能直接破坏组织细胞、糜烂皮肤、伤害人体器官的毒剂,主要有芥子气和路易氏气。芥子气具有大蒜味,路易氏气具有竺葵味,二者均呈油状流体,难以挥发,能造成长时间染毒。中毒症状:皮肤红肿、起泡、腐烂;鼻、咽、喉部干燥难受、刺痛、灼热、流鼻涕、干咳嗽,严重时呼吸困难或窒息。三、全身中毒性毒剂是一种破坏组织细胞氧化功能,造成缺氧而引起全身性中毒的毒剂,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氢氰酸具有苦杏仁味,氯化氰具有较强的刺激味。这两种毒剂是无色,极易挥发的流体,容易使空气染毒。战斗使用成气状、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舌尖麻木、胸闷、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强烈抽筋而死。氯化氰对眼睛和呼吸道还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四、窒息性毒剂是一种损伤肺部组织,引起肺水肿,使人窒息而死的毒剂,主要有光气。光气具有烂苹果味或烂干草味,为无色气体,易溶于水而失去毒性。人员吸入光气后感到胸闷、咽干、咳嗽、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皮肤青紫,最后导致机体严重缺氧窒息而死。五、失能性毒剂是一种使精神失常、四肢瘫痪的毒剂,主要有毕兹。毕兹是固体毒剂,使用时呈烟状,主要通过呼吸道引导中毒。中毒后产生幻觉,判断能力和注意力减退,出现狂躁、激动、口干、皮肤潮红等症状,但一般不会死亡。第三节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消毒和急救 一、发现染毒征候的一般方法发现毒剂的方法,除专业人员利用专业设备侦察外,一般人员则主要依靠眼、耳、鼻的功能来判断。看。看异常情况,如敌机低飞喷洒大量烟雾,炸弹坑浅弹片大,敌人穿防毒面具和衣服,人员或动物出现中毒症状,植物大面积枯萎变色和发现油状物等。听。听化学袭击警报声和化学武器爆炸声。化学武器爆炸的声音低沉或发出特殊啸音。闻。闻到异常的气味,如烂苹果味、大蒜味和杏仁味等。二、防护防护是阻止毒剂通过各种途径与人员接触的措施。当听到化学武器袭击信号或进入毒区时,要进行防护,听到解除警报信号或得到人防部门允许后才能解除防护。防护措施有两种,一种是集体防护,即进入有三防设施的人防工事,它能有效地防护各种状态的所有毒剂;另一种是个人防护,即用防毒面具保护人的呼吸道和眼睛,用防毒衣保护人的身体。三、消毒使毒剂失去毒害作用的措施叫做消毒。消毒的方法主要是用消毒药剂破坏毒剂的毒性,可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对呈液滴状的毒剂(如芥子气、维埃克斯、梭曼)特别需要消毒,而对光气、氢氰酸等呈气状的毒剂,一般不需要消毒。消毒的方法和消毒药剂随消毒对象的不同而异。(一)对人员皮肤消毒。先用清洁棉球吸去毒剂液滴,后用各种皮肤消毒液进行局部或全身消毒,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如果没有消毒液,用肥皂、面碱、小苏打、草木灰等水溶液洗涤。(二)对服装的消毒。在远离居住区的下风方向,用碱水煮沸1-2小时即可消毒,对暂时不用的衣物制品,可在下风方向吹晒。(三)对水源的消毒。有过滤法。过滤法:根据水中毒剂含量加入调制好的漂白粉浆和混凝剂,搅拌静置沉淀后再过滤。消毒后的水经检验无毒后方可使用。(四)对染毒食品消毒。对没有包装的食品,一般应予销毁。对有包装的罐头食品,对其表面消毒后即可食用。四、急救急救是对判明中毒人员采取的紧急救护措施,尤其对沙林类、氢氰酸类等速效性毒剂的中毒人员至关重要。(一)急救的原则1、先自救,后互救。2、把中毒伤员移出毒区或给他戴上防毒面具,防止继续吸入毒剂。3、急救必须及时,越早效果越好。4、一定要在确定毒剂种类的基础上,使用急救药物。当没有专门急救药品时,也可采用曼陀萝之类的中草药或针炙方法对含磷毒剂中毒人员进行急救。对误食染毒食品者,除急救外,应尽快喝些甘草水、豆浆、豆汤等。(二)解磷针解磷针内装有抗毒药,能对抗神经性毒剂及有机磷农药,供自救、互救时使用。解磷针的形式很多,本书只介绍其中的一种。解磷针的结构及使用方法:首先取下护针帽,以拇、食、中三指持针头底部,迅速将针头向下垂直插入中毒者肌肉内(臀部外侧、大腿、上臂三角肌),深约2厘米,用力折断安瓿细颈的标志部位,药液自动注入肌肉,待药液刚流尽时,快速拔出针头。紧急情况下,可省去消毒,隔衣注射,以免延误时机。思考题:1、什么叫做化学武器?2、化学武器与常规武器相比有哪些特点?3、毒剂按毒害作用可分为哪几类?4、沙林、芥子气中毒后,人员主要症状是什么?5、毒剂伤害人员主要有哪些途径?梭曼与氢氰酸分别以什么途径伤害人员?6、怎样区分沙林和氢氰酸中毒?7、如何判断是否遭到了化学武器的袭击?8、对化学武器的防护主要有哪几种方法?9、遭化学武器袭击时,进行急救要遵守哪些原则?10、对神经性毒剂中毒者怎样急救?第四课 生物武器第一节 生物武器简述 生物战剂及施放武器、器材总称生物武器。生物战剂是指在战争中用于杀伤人、畜的致病微生物和毒素。 一、生物战剂的分类 按对人员伤害程度分类,有失能性战剂(如布氏杆菌)和致死性战剂(如鼠疫杆菌、黄热病)。按所致疾病有无传染性分类,有传染性战剂(如鼠疫、天花)和非传染性战剂(如肉毒毒素)。 二、生物战剂的使用方式 生物战剂可装在多种兵器和器材中使用,基本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施放生物战剂气溶胶生物战剂分散成微小的粒子悬在空中,这种微粒与空气的混合体叫气溶胶。它能随风飘移,污染空气、地面、食物,并能渗入无防护设施的工事,人员吸入即能致病。(二)投放带菌昆虫、动物和其它媒介物昆虫、动物和杂物被生物战剂感染或污染后,以各种形式将病原体传给人员,使人致病。(三)其它方式 用生物战剂污染水源、食物、通风管道或遗弃带菌物品、尸体等。 三、生物战剂侵入人体的途径(一)吸入生物战剂污染的空气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人体,感染致病,如鼠疫、天花等。(二)误食食用被生物战剂污染的水、食物而致病,如霍乱等。(三)接触带菌物品生物战剂可直接经皮肤、粘膜、伤口进入人体,如炭疽杆菌等。(四)带菌昆虫叮咬被带有生物战剂的昆虫叮咬而致病。四、生物武器的特点(一)致病力强生物战剂致病力很强,少量病菌进入人体即可发病,甚至死亡,如有20-30个野兔热杆菌侵入人体,就能发病。(二)污染面积大,传染性强生物战剂能在人、畜之间互相传播,造成疾病流行,形成疫区,如鼠疫、霍乱等。一架飞机喷洒生物战剂,在下风方向可造成几百至几千平方公里的污染区。染菌昆虫奔飞,人员行动,车辆行驶也能使疫区扩展。(三)不易被发现生物战剂气溶胶无色无味,加之敌人多在黄昏、夜间、拂晓、多雾时施放,所投昆虫、动物容易和当地原有昆虫、动物混淆,不易被人们发现。第二节 对生物武器的防护 一、生物武器袭击的发现 遇有以下可疑迹象应仔细观察,并尽快报告。(一)施放迹象飞机低空飞行时尾部有云雾或撒下其它杂物;炸弹爆炸时,弹坑周围有粉末或水珠残迹,昆虫、小动物出现的数量与季节场所反常等。(二)发病情况在短时间内发现大批症状相同的病人、病畜;发生当地没有的疾病或与发病季节反常等现象。 二、生物武器的防护生物武器的使用方法是布撒生物战剂气溶胶和投放带菌的昆虫等。因此,对生物武器的防护主要是针对生物战剂气溶胶和敌投昆虫的防护。对生物战剂气溶胶的防护与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基本相同,对化学武器的各种防护方法,均适用于对生物武器的防护。三、在生物战剂污染区内的行动(一)注意识别污染区的标志,遵守污染区内的行动规则。 (二)发现病人时,先进行隔离,报告医务人员妥善处理,尽量不与病员接触。(三)对污染区内的房屋、器具和环境应彻底消毒。(四)杀虫、灭鼠。杀灭昆虫的方法可用打、捕、烧、熏或灞洒农药,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安全。对老鼠可采用打、捕、挖、灌及毒药灭之,使用鼠药时也要注意安全。思考题:1、什么叫生物武器?2、生物武器的使用方式有哪些?3、生物武器对人员的伤害途径有哪些?4、生物战剂有什么特点?5、生物武器袭击时有哪些迹象?6、在生物战剂污染区内如何行动?第五课 个人防护器材个人防护器材,是个人用于防护毒剂、放射性尘埃和生物战剂气溶胶的各种器材的总称。有制式器材,也有简易器材。第一节 制式防护器材 制式个人防护器材,通常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蓬、防毒手套、防毒靴套、急救消毒包等。一、防毒面具(一)构造与性能防毒面具用于保护人员的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免受毒剂、生物战剂和放射性尘埃的伤害。目前使用的主要是过滤式防毒面具,它由面罩、滤毒罐和面具袋组成。面罩用于保护面部免受伤害;滤毒罐用于将受毒染的空气过滤成洁净的空气供人员呼吸(注:滤毒罐有滤烟层和装填层两部分,滤烟层能滤除毒烟、毒雾、生物战剂及放射性灰尘。装填层能有效地吸附空气中的毒剂蒸气);面具袋用于携带和保护面具。我国目前生产的64型、65型、69型过滤式防毒面具均有可靠的防毒能力。(二)防毒面具使用前的准备在使用防毒面具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1、选配面具。根据头型大小确定合适的面具号码。2、检查面具。检查面具各部件是否齐全、完好。3、消毒试戴。先将面具擦干净,用消毒酒精消毒后再试戴。试戴时,要调整头带松紧直至基本合适为止。4、气密性检查。用手堵住面具的进气口,用力吸气,感到憋气,说明面具气密性好。否则,应沿进气路线进行检查,直至查出漏气部位并采取气密措施。有条件的,应在毒室检查面具的气密性。(三)防毒面具佩戴方法战时应将面具各部件连接好,随身携带,使面具处于随时使用状态。当听到毒袭警报信号时,应迅速佩戴面具。佩戴的要领:迅速闭眼、憋气,双手配合取面具,套入面部调整好,睁眼之前深呼一口气。佩戴的标准:眼窗中心位于两眼中央偏下,头带垫位于头的后上方,头带拉力适中。当听到解除毒袭警报或专业人员下令时,方可脱面具。脱面具时,人员皮肤应避免与面具受染部位接触。二、皮肤防护器材制式皮肤防护器材由防毒衣、防毒斗蓬、防毒手套及防毒靴套等组成。防毒衣由不透气的橡胶布制作,上、下连身,在一定的时间内,它能防所有的毒剂和毒素,保护人员的皮肤。穿脱防毒衣从上体胸襟布处进行,穿戴时要注意密实,行动中尽量减少直接接触毒剂液滴。防毒斗蓬、防毒手套及防毒靴套为局部皮肤防护器材。这类器材适合于防放射性沉降物,只能一次性使用,用后即作掩埋或焚烧处理。在遇敌毒袭或通过沾染区时,人员必须进行全身防护。脱皮肤防护器材时,要避免未染部位与已染部位接触。

长期吸入化学气体对身体有什么

长期吸入化学气体对身体有什么 长期吸入化学气体对身体有什么,危险化学品,新化学物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危害。那么你知道长期吸入化学气体对身体有什么吗,快来看看吧 长期吸入化学气体对身体有什么1 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呢 刺激 刺激意味着身体同化学品接触已相当严重,一般受刺激的部位为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 皮肤 当某些化学品和皮肤接触时,化学品可使皮肤保护层脱落,而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疼痛,这种情况称作皮炎,许多化学品能引起皮炎。 眼睛 化学品和眼部接触导致的伤害轻至轻微的、暂时性的不适,重至永久性的伤残,伤害严重程度取决于中毒的剂量,采取急救措施的快慢。 呼吸系统 雾状、气态、蒸气化学刺激物和上呼吸系统(鼻和咽喉)接触时,会导致火辣辣的感觉,这一般是由可溶物引起的,氨水、甲醛、二氧化硫、酸、碱,它们易被鼻咽部湿润的表面所吸收。处理这些化学品必须小心对待,如在喷洒药物时,就要防止吸入这些蒸气。 危险化学品的燃烧危险: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均可能发生燃烧而导致火灾事故。 危险化学品的爆炸危险: 除了爆炸品之外,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等都有可能引发爆炸。 危险化学品的毒性 :除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外,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等中的一些物质也会致人中毒。 长期吸入化学气体对身体有什么2 化学气体有哪些 ①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②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刺激性气体的危害 刺激性气体的危害与预防许多工业生产过程都存在刺激性气体,如电焊、电镀、冶炼、化工、石油等行业。这些气体多具有腐蚀性,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可造成急性中毒。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毒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对眼、呼吸道粘膜及皮肤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一般以局部损害为主,但也可引起全身反应。 “三酸”蒸气既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也可引起皮肤烧伤;长期接触低浓度酸雾,还可刺激牙齿,引起牙齿酸蚀症。氯、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水溶性大,遇到湿润部位即易引起损害作用。 如吸入这些气体后,在上呼吸道粘膜溶解,直接刺激粘膜,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增加,产生化学性炎症反应,出现流涕、喉痒、呛咳等症状。氮氧化物、光气等水溶性小,它们通过上呼吸道粘膜时,很少引起水解作用,故粘膜刺激作用轻微;但可继续深入支气管和肺泡,逐渐与粘膜上的水分起作用,对肺组织产生较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长期吸入化学气体对身体有什么3 化学气体有哪些 1、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3、极易溶于水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 4、易液化的气体:NH3、Cl2 。 5、有毒的气体:F2、HF、Cl2、H2S、SO2、CO、NO2、NO、Br2(g)、HCN。 6、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NH3、HF、HCl、HBr、HI。 7、常温下不能共存的气体:H2S和SO2、H2S和Cl2、HI和Cl2、NH3和HCl、NO和O2、F2和H2。 8、其水溶液呈酸性的气体:HF、HCl、HBr、HI、H2S、SO2、CO2、NO2、Br2(g)。 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 9、有漂白作用的气体:Cl2(有水时)和SO2,但两者同时使用时漂白效果减弱。检验Cl2常用Cl2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10、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和SO2,但通入过量气体时沉淀又消失。 11、在空气中可以燃烧的气体:H2、CO、CH4、C2H4、C2H2、H2S。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或淡蓝色)的气体:H2S、H2、CO、CH4。 12、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F2、Cl2、Br2(g)、NO2、O2、O3;具有强或较强还原性的气体:H2S、H2、CO、NH3、HI、HBr、HCl、NO;SO2和N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13、与水可反应的气体:Cl2、F2、NO2、Br2(g)、CO2、SO2、NH3;其中Cl2、NO2、Br2(g)与水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且都是歧化反应),只有F2与水剧烈反应产生O2。 14、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Cl2、NO2、Br2(g)、O3。 对人体的危害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 毒物引起的中毒易造成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如常见毒物铅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及肾脏损害。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造血系统的损害。此外,有毒化学物质对机体的危害,尚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和条件,如毒物本身的特性(化学结构、理化特性),毒物的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毒物的联合作用,个体的感受性等。总之,机体与有毒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毒后的表现千变万化,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和表现,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化学物质中毒的防治。

光气的化学式是什么?人体吸入光气会如何?

光气是二氯亚砜:SOCl2 光气 品名 光气; 碳酰氯; 氧氯化碳; Phosgene; Carbonyl Chloride; CAS:75-44-5 理化性质 无色,高毒性气体,有窒息性气味; 空气稀释时,有一种干草的霉味。在0℃时冷凝为透明无色发烟液体。分子式 COCl2。分子量98.92。相对密度 1.381(20/4℃)。熔点 -118℃。沸点 8.2 ℃。蒸气压 161.96kPa (20℃)。蒸气密度3.4。微溶于水;易溶于苯、甲苯、冰乙酸和许多液态烃类。遇水缓慢分解, 生成一氧化碳和氯化氢。加热分解, 产生有毒和腐蚀性气体。万一有光气漏逸, 微量时可用水蒸汽冲散; 较大量时, 可用液氨喷雾解毒,也可被苛性钠溶液吸收。COCl2+4NH3→CO(NH2)2+2NH4Cl 侵入途径 可经呼吸道吸入 毒理学简介 属高毒类。为窒息性毒气。毒性比氯气大10倍。大鼠吸入20分钟的LC50为100mg/m^3。较低浓度时无明显的局部刺激作用,经一段时间后出现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损害,而导致肺水肿。较高浓度时可因刺激作用而引起支气管痉挛, 导致窒息。人的嗅觉阈为0.4~4mg/m^3。8mg/m^3对眼和鼻有轻度刺激作用。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吸入一定量的光气当时可出现轻度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流泪、咽部不适、咳嗽、胸闷; 或无明显症状。经1~24小时或长些时间的症状缓解期,后迅速出现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并发纵膈及皮下气肿、气胸等。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胸部X线片呈支气管炎或肺水肿的表现。 部分患者在肺水肿消退后2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胸部X线片示两肺满布粟粒阴影。处理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绝对卧床静息。密切接触者即使无症状,亦应观察24~48小时, 注意呼吸率及肺部听诊等。 及时观察血气分析及胸部 X线片变化。 给予对症治疗。防治肺水肿, 给予合理氧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 应用支气管解痉剂,肺水肿发生时给去泡沫剂如消泡净,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早期、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可按病情轻重程度, 给地塞米松10~60mg/日,分次给药, 待病情好转后即减量,大剂量应用一般不超过3~5日,重症者为预防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可酌情延长小剂量应用的时间; 短期内限制液体入量。合理应用抗生素。脱水剂及吗啡应慎用。强心剂应减量应用。

光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什么基团?

光气,又称碳酰氯,剧毒,不燃,化学反应活性较高,遇水后有强烈腐蚀性。微溶于水,溶于芳烃、苯、四氯化碳、氯仿、乙酸等多数有机溶剂。由一氧化碳和氯气的混合物通过活性炭制得。光气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腐草味,低温时为黄绿色液体,化学性质不稳定,遇水迅速水解,生成氯化氢。是氯塑料高温热解产物之一。用作有机合成、农药、药物、染料及其他化工制品的中间体。脂肪族氯烃类(如氯仿、三氯乙烯等)燃烧时可产生光气。环境中的光气主要来自染料、农药、制药等生产工艺。

氯遇光产生光气的化学方程试是什么?

光气是COCl2,是由氯仿与氧反应得到的2CHCl3+O2=2COCl2+2HClCl遇光好像不会生成光气。氟利昂在紫外线作用下回分解生成Cl等极其活泼的单原子O3<=>O2+O这是可逆反应Cl+O3=ClO+O2O+ClO=Cl+O2这样Cl可以反复参与反应,消耗O3

化学课只讲过光气,请问什么是三光气?

三光气 Bis(trichloromethyl)carbonate 分子式C3Cl6O3 分子量: 296.75 CAS No.: 32315-10-9 质量指标外观: 白色结晶 物化性质沸点203-206℃(部分分解);有类似光气的气味;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醚、四氢呋哺、苯、环乙烷、氯仿等有机溶剂。几乎可在极毒的光气和催泪性极强的双光气的所有反应中实现替代。 用途用于合成氯甲酸酯、异氰酸酯、聚碳酸酯和酰氯等…

化学式:三光气,是什么气体。作用是什么?

三光气  Bis(trichloromethyl)carbonate   分子式C3Cl6O3   分子量: 296.75   CAS No.: 32315-10-9   质量指标外观: 白色结晶   物化性质沸点203-206℃(部分分解);有类似光气的气味;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醚、四氢呋哺、苯、环乙烷、氯仿等有机溶剂。几乎可在极毒的光气和催泪性极强的双光气的所有反应中实现替代。   用途用于合成氯甲酸酯、异氰酸酯、聚碳酸酯和酰氯等…

光气的化学式是什么?人体吸入光气会如何?

光气又称“氧氯化碳”、“碳酰氯”分子式:COCl2光气剧毒,是一种强刺激;窒息性气体。吸入光气引起肺水肿;肺炎等,具有致死危险。详细资料: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主要损害呼吸道,导致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患者有流泪、畏光、咽部不适、咳嗽、胸闷等;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患者出现轻度呼吸困难、轻度紫绀;重度中毒出现肺水肿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泡沫痰、呼吸窘迫、明显紫绀。肺水肿发生前有一段时间的症状缓解期(一般1-24小时)。可并发纵隔及皮下气肿。

化学,光气的化学式和电子式分别是什么?

光气的化学式COCl2电子式Cl-C-Cl || O

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作者简介

张学记,1994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并于1995年至1999年分别在斯洛文尼亚国家化学研究所(ETH,苏黎世)和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在传感器领域有18年的研究经验及产业化经验。现任美国World Precision Instruments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及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名誉教授,“Frontiers in Bioscience”杂志副主编。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并有多项传感器及装置实现了产业化。在国际会议及20多个国家的大学做了50余次大会报告及特邀报告。

高分问几个关于化学.生物.英语的高一题

第6题: 你好!你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证明某种物质一定含有离子键?关于化学健,在中学阶段你只需记住“一条规律+两种特例”。 “一条规律”:一般情况下,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的是离子键;非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键是共价键。 “两种特例”: ①Al3+与Cl-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共价键(所以AlCl3是共价化合物,而不是离子化合物); ②NH4+与其它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学健是离子健(所以,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而不是共价化合物。比如NH4Cl、NH4HCO3等等)。 除此之外,你只要根据上面的一般规律去判断即可。 当然还可能有其它的特殊情况存在,但在高中不作要求。 你的第二个问题是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么?原理是什么?这是关于物质导电性的问题。 我们先来分析几个概念: 什么是电解质? 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来分类可分为: 1.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如食盐、氢氧化钠等。 2.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如蔗糖、酒精。 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电解质能导电原因是: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阴阳离子。 比如食盐(NaCl)的水溶液(或熔化成液体)能导电,是因为存在Na+和Cl-。(当插入电极,连接直流电源时,Na+向阴极移动,Cl-向阳极移动,因而它能导电。) 再如硫酸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在硫酸溶液中存在H+和SO4 2-(硫酸根离子)。 如果是液态的硫酸(即相当于熔融状态)能否导电呢?答案是不能。因为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离子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氧化钙等),不论是在水溶液中,还是在受热熔化的(熔融)状态下,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都能导电。 而共价型化合物(如各种酸——硫酸、盐酸、醋酸等),则只有在水的作用下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如果在熔融状态下,因为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则不能导电。

初中化学 物理

化学:1、氟、Ar2、+13 2 8 3,+8 2 83、NH4+,OH-4、Mg+S=MgS5、3NaOH+H3PO4=Na3PO4+3H2O6、g,f7、将粉末状的h放入冷水中反应很慢,加热后剧烈反应,放出大量气体;将i放入冷水中几乎不反应,加热后产生少量气体。

初中化学 物理

化学:1、氟、Ar2、+13 2 8 3,+8 2 83、NH4+,OH-4、Mg+S=MgS5、3NaOH+H3PO4=Na3PO4+3H2O6、g,f7、将粉末状的h放入冷水中反应很慢,加热后剧烈反应,放出大量气体;将i放入冷水中几乎不反应,加热后产生少量气体.从制度上保证教授发挥好抓学科、带学术、管教学、正学风的作用

高三化学方程式汇总

高考前必须掌握的化学方程式集锦ⅠA族元素的常见反应式锂单质及其化合物1. 2Li+H2= 2LiH2. 4Li+O2= 2Li2O3. 2Li+2H2O(冷)=2LiOH+H2↑4. Li2O+H2O=2LiOH钠单质及其化合物1. 4Na+O2=2Na2O(空气中)2. 2Na+O2= Na2O23. 2Na+H2 =2NaH4. 2Na+2H2O=2NaOH+H2↑5. NaH+H2O=NaOH+H2↑6. Na2O+H2O=2NaOH7. 2Na2O2+2H2O=4NaOH+O2↑8. 2Na2O2+2CO2=2Na2CO3+O29. 4NaOH =4Na+2H2O+O2↑(电解)10. 2NaOH+2Al+2H2O=2NaAlO2+3H2↑11. 2NaOH+Zn+2H2O=Na2[Zn(OH)4]+H2↑12. 2NaOH+Al2O3=2NaAlO2+H2O13. 2NaOH+ZnO=Na2ZnO2+H2O14. NaOH+H3AlO3=NaAlO2+2H2O15. 2NaOH+Zn(OH)2=Na2ZnO2+2H2O钾、铷、铯单质及其化合物1. 4K+O2=2K2O(空气中)2. 2K+O2=K2O2(127℃以上缓缓进行)3. 2K+2O2= K2O4(纯氧中)4. 2K+2H2O=2KOH+H2↑5. 2K2O2+2H2O=4KOH+O2↑6. 2KOH+Al2O3=2KAlO2+H2O7. 2KMnO4 =K2MnO4+MnO2+O2↑(加热)8. 2Rb+2H2O=2RbOH+H2↑9. 2Cs+O2=Cs2O2(室温)10. 2Cs+2H2O=2CsOH+H2↑11. Cs2O+H2O=2CsOHⅡA族元素的常见反应式铍单质及化合物1. 2Be+O2 =2BeO2. Be+H2O(气)=BeO+H2↑3. Be+2HCl=BeCl2+H2↑4. Be(OH)2 =BeO+H2O5. Be(OH)2+2NaOH=Na2BeO2+2H2O镁单质及其化合物 1. 2Mg+O2= 2MgO2. Mg+H2O(气)= MgO+H2↑3. Mg+Cl2 =MgCl24. Mg+S= MgS5. 3Mg+N2 = Mg3N2(点燃)6. 2Mg+CO2 =2MgO+C7. Mg+2HCl=MgCl2+H2↑8. MgCl2•6H2O =Mg(OH)Cl+HCl↓+5H2O(加热)10. MgCl2+2NaOH=Mg(OH)2↓+2NaCl11. Mg3N2+6H2O=3Mg(OH)2↓+2NH3↑钙单质及其化合物1. Ca+H2 =CaH22. 2Ca+O2=2CaO3. Ca+2H2O =Ca(OH)2+H2↑4. CaO+H2O=Ca(OH)2锶钡单质及其化合物1. 2Sr+O2= 2SrO2. 2Ba+O2= 2BaO3. BaO+H2O = Ba(OH)24. BaCO3+2HCl=BaCl2+H2O+CO2↑5. BaCO3+2HNO3=Ba(NO3)2+CO2↑+H2O6. BaCO3= BaO+CO2↑ⅢA族元素的常见反应式硼单质及其化合物1. 4B(无定形)+3O2 =2B2O32. B2O3+3H2O=2H3BO33. 2H3BO3= B2O3+3H2O(加热)铝单质及其化合物1. 4Al+3O2=2Al2O32. 2Al+6H2O=3H2↑+2Al(OH)3(去掉氧化膜)3. 2Al+Cr2O3= Al2O3+2Cr4. 10Al+3V2O5 =5Al2O3+6V5. 2Al+Cr2O3 =Al2O3+2Cr6. 2Al+MoO3 =Al2O3+Mo7. 2Al+WO3= Al2O3+W8. 4Al+3MnO2 =2Al2O3+3Mn9. 8Al+3Mn3O4= 4Al2O3+9Mn10. 2Al+Fe2O3= Al2O3+2Fe11. 8Al+3Fe3O4 =4Al2O3+9Fe12. 2Al2O3 =4Al+3O2↑(熔融电解)13. 2Al(OH)3= Al2O3+3H2O(加热)镓、铟、铊单质1. 4Ga+3O2 =2Ga2O32. 4In+3O2 =2In2O33. 4Tl+3O2 =2Tl2O3ⅣA族元素的常见反应式碳单质1. C+O2(充足)=CO22. 2C+O2(不充足)= 2CO3. C+2CuO =2Cu+CO2↑(加热)4. C+Cu2O =2Cu+CO↑(加热)5. 3C+2Fe2O3= 4Fe+3CO2↑(加热)6. C+FeO= Fe+CO↑(加热)7. C+2PbO= 2Pb+CO2↑(加热)碳的氧化物 1. 2CO+O2 =2CO22. CO + CuO =Cu+CO2(加热)3. 3CO+Fe2O3 =2Fe+3CO2(加热)4. CO2+2Mg =2MgO+C(点燃)5. CO2+2Cu+H2O+O2=Cu2(OH)2CO36. 3CO2+4Fe+3H2O+3O2=Fe2(CO3)3•2Fe(OH)37. CO2+H2O =H2CO38. 2CO2+2Na2O2=2Na2CO3+O2↑9. CO2+CaO=CaCO310. CO2+2NaOH=Na2CO3+H2O11. CO2+Ba(OH)2=BaCO3↓+H2O12. CO2+2KOH=K2CO3+H2O13. CO2+Ca(OH)2=CaCO3↓+H2O14. CO2+CaCO3+H2O=Ca(HCO3)2碳酸盐1.MgCO3 =MgO+CO2↑3.CaCO3= CaO+CO2↑(加热)4.Na2CO3+H2O =NaHCO3+NaOH(水解)5.Na2CO3+SiO2 =Na2SiO3+CO2↑(高温)6.Na2CO3+Ca(OH)2=2NaOH+CaCO3↓7.Na2CO3+Ba(OH)2=2NaOH+BaCO3↓9.2NaHCO3 = Na2CO3+H2O+CO2↑(加热)10.NaHCO3+H2O = NaOH+H2CO3(水解)11.NaHCO3+NaOH=Na2CO3+H2O12.Mg(HCO3)2 MgCO3+H2O+CO2↑13.Mg(HCO3)2+2Ca(OH)2=Mg(OH)2↓+2CaCO3↓+2H2O14.CaCO3+SiO2 =CaSiO3+CO2↑15.Ca(HCO3)2+Ca(OH)2=2CaCO3↓+2H2O硅、锗、锡、铅单质及其化合物1.Si+O2 =SiO2(加热)2.Si+2FeO =SiO2+2Fe(高温)3.Si+2NaOH+H2O= Na2SiO3+2H2↑4.SiO2+2Mg =Si+2MgO(加热)5.3SiO2+4Al =2Al2O3+3Si(加热)6.SiO2+CaO =CaSiO3(高温)7.SiO2+2NaOH = Na2SiO3+H2O8.SiH4+2O2=SiO2+2H2O(在空气中自燃)9.H4SiO4=H2SiO3+H2O(加热)10.H2SiO3 =SiO2+H2O(加热)11.2H4SiO4+3Ca(OH)2=Ca3(HSiO4)2+6H2O12.Na2SiO3+2H2O= 2NaOH+H2SiO3(水解)13.Na2SiO3+2HCl=H2SiO3↓+2NaCl14.Ge+O2 =GeO2(点燃)15.H2SnO3 =SnO2+H2O16.2Pb+O2 =2PbO17.PbO+H2 =Pb+H2O(加热)ⅤA族元素的常见反应式氮单质1. N2+6Na=2 Na3N2. N2+6K=2 K3N3.N2+3Ca= Ca3N24.N2+3Mg= Mg3N25.N2+6Li=2Li3N氮的氢化物 1.4NH3+5O2=4NO+6H2O (催化氧化)2. 4NH3+3O2= 2N2+6H2O(在纯氧中燃烧)3. 2NH3(适量)+3Cl2= N2+6HCl4. 8NH3(过量)+3Cl2= N2+6NH4Cl5. 2NH3(液)+2Na=2NaNH2+H2↑6. 2NH3+H2S=(NH4)2S7.2NH3+3CuO =3Cu+N2+3H2O8.NH3+H2O =NH3•H2O = NH4++OH-9.4NH3+Zn(OH)2=[Zn(NH3)4](OH)210.4NH3+Cu(OH)2=[Cu(NH3)4](OH)211.NH3+HNO3=NH4NO312.3NH3+2H3PO4=(NH4)2HPO4+NH4H2PO4安福粉13.3NH3+H3PO4=(NH4)3PO414.2NH3+H2SO4=(NH4)2SO4氮的氧化物 1.2N2O(笑气) =2N2+O22.2NO+O2=2NO23.NO+NO2+H2O=2HNO24.NO+NO2+2NaOH=2NaNO2+H2O5.N2O3+2KOH=2KNO2+H2O6.2NO2(红棕)= N2O4(无色) (可逆)7.3NO2+H2O=2HNO3+NO8.2NO2+2NaOH=NaNO3+NaNO2+H2O9.2N2O5=4NO2+O210.N2O5+H2O=2HNO311.N2O5+2KOH=2KNO3+H2O氨水1.NH3•H2O =NH3↑+H2O(加热)2.NH3•H2O+H2S=NH4HS+H2O氰化物1.2HCN(无水)+2Li=2LiCN+H2↑2.HCN+NaOH=NaCN+H2O氮的含氧酸1.4 HNO3= 4NO2↑+2H2O+O2↑(加热)2.2HNO3= N2O3↑+H2O+O2↑(加热)3.5HNO3+3P+2H2O=3H3PO4+5NO↑4.5HNO3(浓)+3As+2H2O=3H3AsO4+5NO↑5.4HNO3(浓)+C= 4NO2↑+2H2O+CO2↑6.HNO3+8[H]=NH3↑+3H2O7.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8.4HNO3(浓)+Cu=Cu(NO3)2+2NO2↑+2H2O9.4HNO3(稀)+3Ag=3AgNO3+NO↑+2H2O10.2HNO3(浓)+Ag=AgNO3+NO2↑+H2O11.10HNO3(极稀)+4Zn=4Zn(NO3)2+NH4NO3+3H2O12.10HNO3(稀)+4Zn=4Zn(NO3)2+N2O↑+5H2O13.8HNO3(稀)+3Zn=3Zn(NO3)2+2NO↑+4H2O14.4HNO3(浓)+Zn=Zn(NO3)2+2NO2↑+2H2O15.8HNO3(冷稀)+6Hg=3Hg2(NO3)2+2NO↑+4H2O16.8HNO3(热稀)+3Hg=3Hg(NO3)2+2NO↑+4H2O17.4HNO3(浓)+Hg=Hg(NO3)2+2NO2↑+2H2O18.6HNO3(浓)+Fe=Fe(NO3)3+3NO2↑+3H2O19.4HNO3(稀)+Fe=Fe(NO3)3+NO↑+2H2O20.4HNO3+Ni=Ni(NO3)2+2NO2↑+2H2O21.2HNO3(浓)+P2O5=N2O5+2HPO322.2HNO3+MgO=Mg(NO3)2+H2O23.6HNO3(浓)+Al2O3=2Al(NO3)3+3H2O24.2HNO3+CuO=Cu(NO3)2+H2O25.10HNO3(浓)+3FeO=3Fe(NO3)3+NO↑+5H2O26.HNO3+NaOH=NaNO3+H2O27.2HNO3+Ca(OH)2=Ca(NO3)2+2H2O28.3HNO3+Al(OH)3=Al(NO3)3+3H2O29.2HNO3+Cu(OH)2=Cu(NO3)2+2H2O30.2HNO3+CaCO3=Ca(NO3)2+H2O+CO2↑31.6HNO2+4NH3=2N2+3N2O+9H2O32.HNO2+AgNO3=AgNO2↓+HNO3氮化物1.Mg3N2+6H2O=3Mg(OH)2↓+2NH3↑2.Ca3N2+6H2O=3Ca(OH)2+2NH3↑3.NaCN+H2O =NaOH+HCN(水解)4.KCN+S=KSCN5.4FeCl3+3K4[Fe(CN)6]=Fe4[Fe(CN)6]3↓+12KCl普鲁士蓝6.3FeCl2+2K3[Fe(CN)6]=Fe3[Fe(CN)6]2↓+6KCl滕士蓝硝酸盐1.NaNO3+H2SO4(浓)= NaHSO4+HNO3↑2.2NaNO3= 2NaNO2+O2↑(加热)3.2AgNO3 =2Ag+2NO2↑+O2↑(加热)4.2Pb(NO3)2= 2PbO+4NO2↑+O2↑(加热)5.2Cu(NO3)2 =2CuO+4NO2↑+O2↑(加热)6.NH4NO3=NH3↑+HNO3(较低温分解)7.2NH4NO3=2N2↑+4H2O+O2↑(突然加热至高温)8.2NH4NO3= N2↑+2NO↑+4H2O9.3NH4NO3= 2N2↑+N2O3+6H2O10.4NH4NO3 =3N2↑+2NO2↑+8H2O(加热)11.5NH4NO3 =4N2↑+2HNO3+9H2O(加热)12.NH4NO3=N2O↑+2H2O(190—300℃)13.2AgNO3+Cu=2Ag+Cu(NO3)214.2AgNO3+2NaOH=2NaNO3+Ag2O↓+H2O15.3AgNO3+Na3PO4=3NaNO3+Ag3PO4↓16.NH4HCO3 =NH3↑+H2O+CO2↑(加热)磷单质1.4P+3O2=2P2O3 (不充分燃烧)2.4P+5O2=2P2O5 (充分燃烧)3.4P+5O2+6H2O=4H3PO44.2P+Mg= Mg3P25.2P+3Ca= Ca3P26.2P+5FeO+3CaO=5Fe+Ca3(PO4)27.4P+3KOH+3H2O=3KH2PO2+PH3↑8.PH3+2O2 =H3PO4磷的氧化物 1.P2O3+3H2O=2H3PO32.P2O5+5C =2P+5CO3.P2O5+H2O=2HPO3(冷水)4.P2O5+3H2O=2H3PO4(热水)5.P2O5+2H2O=H4P2O7(焦磷酸)磷酸1.2H3PO4= H4P2O7+H2O(加热)2.2H3PO4+CaO=Ca(H2PO4)2+H2O3.H3PO4+NaOH=NaH2PO4+H2O4.2H3PO4+Ca(OH)2=Ca(H2PO4)2+2H2O5.H3PO4+Ba(OH)2=BaHPO4↓+2H2O6.H3PO4+Na2CO3=Na2HPO4+H2O+CO2↑7.4H3PO4+Ca3(PO4)2=3Ca(H2PO4)28.H3PO4+CaHPO4=Ca(H2PO4)2磷化物1.Mg3P2+6H2O=2PH3↑+3Mg(OH)2↓2.Ca3P2+6H2O=2PH3↑+3Ca(OH)2磷酸盐1.NaH2PO4+NaOH=Na2HPO4+H2O2.Na2HPO4+NaOH=Na3PO4+H2O3.Na3PO4+H2O=Na2HPO4+NaOH4.Ca(H2PO4)2+2Ca(OH)2=Ca3(PO4)2↓+4H2O5.(NH4)3PO4 =3NH3↑+H3PO4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1.4As+3O2 =2As2O3(加热)2.2As+6NaOH=2Na3AsO3+3H2↑3.2AsH3 =2As+3H2↑(加热)4.As2O3+3H2O=2H3AsO35.As2O3+2NaOH+H2O=2NaH2AsO36.4Bi+3O2 =2Bi2O37.Bi2O3+3C= 2Bi+3CO↑ⅥA族元素的常见反应式硫单质 1.S+H2= H2S(高温加热)2.S+2Na=Na2S3.2S+C =CS2(加热)4.S+Fe= FeS5.S+3C+2KNO3=K2S+N2↑+3CO2↑6.3S+6KOH=2K2S+K2SO3+3H2O7.S+2HNO3=H2SO4+2NO↑8.S+2H2SO4=3SO2↑+2H2O硫的氢化物1. H2S+Zn=ZnS+H2↑2.H2S+Mg=MgS+H2↑3.2H2S+O2=2H2O+2S(不完全燃烧)4.2H2S+3O2=2H2O+2SO2(完全燃烧)5.2H2S+SO2=3S↓+2H2O6.H2S+NaOH=NaHS+H2O7.H2S+2NaOH=Na2S+2H2O8.H2S+2KOH=K2S+2H2O9.H2S+2HNO3=2H2O+2NO2↑+S↓10.3H2S+2HNO3(稀)=3S↓+2NO↑+4H2O11.H2S+H2SO4(浓)=2H2O+SO2↑+S↓12.5H2S+3H2SO4+2KMnO4=K2SO4+2MnSO4+8H2O+5S↓13.3H2S+8HCl+K2Cr2O7=2CrCl3+7H2O+3S↓+2KCl14.H2S+Pb(NO3)2=2HNO3+PbS↓(棕黑色)15.H2S+CuSO4=H2SO4+CuS↓(黑色)16.H2S+2AgNO3=2HNO3+Ag2S↓(黑色)17.H2S+CdSO4=H2SO4+CdS↓(黄色)18.H2S+Hg(NO3)2=2HNO3+HgS↓(朱红色)19.H2S+2FeCl3=2FeCl2+S↓+2HCl20.H2S+Fe2(SO4)3=2FeSO4+S↓+H2SO4硫的氧化物 1. SO2+2H2S = 2H2O +3S2.SO2+2NH3+H2O=(NH4)2SO33.SO2+H2O = H2SO34.SO2+CaO=CaSO35.SO2+NO2=SO3+NO6.SO2+NaOH=NaHSO37.SO2+2NaOH=Na2SO3+H2O8.SO2+Ba(OH)2=BaSO3↓+H2O9.5SO2+2H2O+2KMnO4=2H2SO4+2MnSO4+K2SO410.SO3+H2O=H2SO411.SO3+Na2O=Na2SO412.SO3+MgO=MgSO4硫的含氧酸 1.2H2SO3+O2=2H2SO42.H2SO3+Na2O=Na2SO3+H2O3.H2SO3+NO2=H2SO4+NO4.H2SO3+2NaOH=Na2SO3+2H2O5.H2SO4(浓)+3H2S=4S↓+4H2O6.H2SO4(浓)+2Na =2 H2O+SO2↑+Na2SO47.H2SO4(稀)+2Li=Li2SO4+H2↑8.H2SO4(稀)+Mg=MgSO4+H2↑9.3H2SO4(稀)+2Al=Al2(SO4)3+3H2↑10.H2SO4(稀)+Fe=FeSO4+H2↑11.2H2SO4(浓)+C =CO2↑+2H2O+2SO2↑12.2H2SO4(浓)+Cu =CuSO4+SO2↑+2H2O13.2H2SO4(浓)+2Ag =Ag2SO4+2H2O+SO2↑14.H2SO4(稀)+Zn=ZnSO4+H2↑15.2H2SO4(浓)+Zn= ZnSO4+SO2↑+2H2O16.4H2SO4(浓)+3Zn =3ZnSO4+S↓+4H2O17.5H2SO4(浓)+4Zn 4ZnSO4+H2S↑+4H2O18.2H2SO4(浓)+2Hg = Hg2SO4+2H2O+SO2↑19.6H2SO4(浓)+2Fe =Fe2(SO4)3+3SO2↑+6H2O20.H2SO4+2NH3=(NH4)2SO421.H2SO4+NH3=NH4HSO422.3H2SO4+Al2O3=Al2(SO4)3+3H2O23.H2SO4+CuO=CuSO4+H2O24.H2SO4(稀)+FeO=FeSO4+H2O25.3H2SO4+Fe2O3=Fe2(SO4)3+3H2O26.6H2SO4(浓)+2FeS =Fe2(SO4)3+3SO2↑+2S↓+6H2O27.H2SO4+2NaOH=Na2SO4+2H2O28.H2SO4+NaOH(不足)=NaHSO4+H2O29.H2SO4+Ba(OH)2=BaSO4↓+2H2O 30.H2SO4+Zn(OH)2=ZnSO4+2H2O31.H2SO4+Cu(OH)2=CuSO4+2H2O32.H2SO4+2NaHSO3 =Na2SO4+2H2O+2SO2↑33.H2SO4+Na2SO3=Na2SO4+H2O+SO2↑34.H2SO4(浓)+NaNO3= NaHSO4+HNO3↑35.H2SO4+2NaHCO3=Na2SO4+2H2O+2CO2↑36.H2SO4+Na2CO3=Na2SO4+H2O+CO2↑37.H2SO4+Na2SiO3=Na2SO4+H2SiO3↓38.8H2SO4+2KMnO4+10FeSO4=5Fe2(SO4)3+2MnSO4+K2SO4+8H2O39.H2SO4+CaCO3=CaSO4+H2O+CO2↑40.H2SO4+Ba(NO3)2=BaSO4↓+2HNO3硫化物1.Na2S+H2O= NaHS+NaOH2.NaHS+H2O= NaOH+H2S3.Na2S+Pb(NO3)2=PbS↓+2NaNO34.Na2S+CuSO4=CuS↓+Na2SO45.Na2S+2AgNO3=Ag2S↓+2NaNO36.Na2S+FeSO4=Na2SO4+FeS↓7.3Na2S+8HNO3(稀)=6NaNO3+4H2O+3S↓+2NO↑8.Al2S3+6H2O=3H2S↑+2Al(OH)3↓9.3CuS+8HNO3=3Cu(NO3)2+3S↓+2NO↑+4H2O10.ZnS+2HCl=ZnCl2+H2S↑11.FeS2= FeS+S12.FeS+12HNO3(浓)=Fe(NO3)3+H2SO4+9NO2↑+5H2O硫的含氧酸盐1.Na2SO3+S =Na2S2O32.2Na2SO3+O2=2Na2SO43.Na2SO3+2AgNO3=Ag2SO3↓+2NaNO34.2KAl(SO4)2+6NH3•H2O=3(NH4)2SO4+K2SO4+2Al(OH)3↓5.MgSO4+2NaOH=Mg(OH)2↓+Na2SO46.CaSO4+Na2CO3=CaCO3↓+Na2SO47.CaSO4+Ba(NO3)2=Ca(NO3)2+BaSO4↓8.Al2(SO4)3+6H2O =2A(OH)3+3H2SO4 (水解)9.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10.(NH4)2SO4+Ca(OH)2 =CaSO4+2NH3↑+2H2O11.3(NH4)2SO4 =N2↑+4NH3↑+6H2O+3SO2↑12.CuSO4+Fe=Cu+FeSO413.CuSO4+2NaOH=Cu(OH)2↓+Na2SO414.CuSO4+Ba(NO3)2=Cu(NO3)2+BaSO4↓15.ZnSO4+2NaOH=Zn(OH)2↓+Na2SO416.ZnSO4+4NaOH=Na2ZnO2+Na2SO4+2H2O17.CuSO4•5H2O =CuSO4+5H2O(加热)18.FeSO4•7H2O FeSO4+7H2O19.Fe2(SO4)3+Fe=3FeSO4硒碲的单质1.Se+H2= H2Se(加热)2.Se+O2= SeO2(加热)硒碲氢化物和氧化物1.SeO2+H2O= H2SeO32.H2SeO4+NH3=(NH4)2SeO43.H2SeO3+2NaOH=Na2SeO3+2H2O4.Te+O2= TeO25.H2Te =H2+Te(加热)6.H2Te+2NaOH=Na2Te+2H2O7.TeO2+H2O=H2TeO38.TeO2+2NaOH=Na2TeO3+H2O

化学方程式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MgCO3+2HCl=MgCl2+H2O+CO2↑ 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uO +COΔ Cu + CO2 黑色逐渐变红色,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冶炼金属 Fe2O3+3CO高温 2Fe+3CO2 冶炼金属原理 Fe3O4+4CO高温 3Fe+4CO2 冶炼金属原理 WO3+3CO高温 W+3CO2 冶炼金属原理 CH3COOH+NaOH=CH3COONa+H2O 2CH3OH+3O2点燃2CO2+4H2O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蓝色火焰、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热 酒精的燃烧 Fe+CuSO4=Cu+FeSO4 银白色金属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湿法炼铜、镀铜 Mg+FeSO4= Fe+ MgSO4 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无色 Cu+Hg(NO3)2=Hg+ Cu (NO3)2 Cu+2AgNO3=2Ag+ Cu(NO3)2 红色金属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 镀银 Zn+CuSO4= Cu+ZnSO4 青白色金属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镀铜 Fe2O3+6HCl=2FeCl3+3H2O 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铁器除锈 Al2O3+6HCl=2AlCl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Na2O+2HCl=2NaCl+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2HCl=CuCl2+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2HCl=ZnCl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2HCl=MgCl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CaO+2HCl=CaCl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NaOH+HCl=NaCl+ 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H)2+2HCl=CuCl2+2H2O 蓝色固体溶解 Mg(OH)2+2HCl=MgCl2+2H2O 白色固体溶解 Al(OH)3+3HCl=AlCl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Fe(OH)3+3HCl=FeCl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Ca(OH)2+2HCl=CaCl2+2H2O HCl+AgNO3= AgCl↓+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Cl—的原理 Fe2O3+3H2SO4= Fe2(SO4)3+3H2O 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铁器除锈 Al2O3+3H2SO4= Al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H2SO4=CuSO4+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H2SO4=Zn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H2SO4=Mg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蓝色固体溶解 Ca(OH)2+H2SO4=CaSO4+2H2O Mg(OH)2+H2SO4=MgSO4+2H2O 白色固体溶解 2Al(OH)3+3H2SO4=Al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2Fe(OH)3+3H2SO4=Fe2(SO4)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Ba(OH)2+ H2SO4=Ba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的原理 BaCl2+ H2SO4=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的原理 Na2O+2HNO3=2NaNO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2HNO3=Cu(NO3)2+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2HNO3=Zn(NO3)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2HNO3=Mg(NO3)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CaO+2HNO3=Ca(NO3)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NaOH+HNO3=NaNO3+ H2O Cu(OH)2+2HNO3=Cu(NO3)2+2H2O 蓝色固体溶解 Mg(OH)2+2HNO3=Mg(NO3)2+2H2O 白色固体溶解 Al(OH)3+3HNO3=Al(NO3)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a(OH)2+2HNO3=Ca(NO3)2+2H2O Fe(OH)3+3HNO3=Fe(NO3)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3NaOH + H3PO4=3H2O + Na3PO4 3NH3+H3PO4=(NH4)3PO4 2NaOH+CO2=Na2CO3+ H2O 吸收CO、O2、H2中的CO2、 2NaOH+SO2=Na2SO3+ H2O 2NaOH+SO3=Na2SO4+ H2O 处理硫酸工厂的尾气(SO2) FeCl3+3NaOH=Fe(OH)3↓+3NaCl 溶液黄色褪去、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AlCl3+3NaOH=Al(OH)3↓+3NaCl 有白色沉淀生成 MgCl2+2NaOH = Mg(OH)2↓+2NaCl CuCl2+2NaOH = Cu(OH)2↓+2NaCl 溶液蓝色褪去、有蓝色沉淀生成 CaO+ H2O = Ca(OH)2 白色块状固体变为粉末、 生石灰制备石灰浆 Ca(OH)2+SO2=CaSO3↓+ H2O 有白色沉淀生成 初中一般不用 Ca(OH)2+Na2CO3=CaCO3↓+2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Ba(OH)2+Na2CO3=BaCO3↓+2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Ca(OH)2+K2CO3=CaCO3↓ +2K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CuSO4+5H2O= CuSO4·H2O 蓝色晶体变为白色粉末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u2022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 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 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 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36、 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 2HCl + O2 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 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 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 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 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 CuSO4 + 2H2O + SO2↑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 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 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 51、氨水受热分解:NH3u2022H2O △ NH3↑ + H2O 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 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 NH3↑ + HCl↑ 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 △ NH3↑ + H2O↑ + CO2↑ 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 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 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 2HCl 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 59、SO2 + CaO = CaSO3 60、SO2 + Na2O = NaSO3 61、SO2 + 2NaOH = Na2SO3 + H2O 62、SO2 + Ca(OH)2 = CaSO3↓ + H2O 63、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 64、SO2 + 2H2S = 3S + 2H2O 65、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

在暴走日报看到的这图、什么意思阿?(化学)

分析化学实验中sdr是什么意思

分析化学实验中sdr是什么意思在非水滴定中,溶剂选择的原则及选择溶剂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答:(1)在非水滴定中,溶剂的选择应本着提高溶质的酸(碱)性,从而提高滴定反应的完全程度(在滴定曲线上表现为较大的滴定突跃)的原则来进行。(2)选择溶剂时需要考虑到下列因素:uf06a溶剂应能溶解试样及滴定反应产物。uf06b可采用混合溶剂。混合溶剂能增强对样品的溶解性并且能增大滴定突跃。uf06c溶剂应不引起副反应,并且纯度要高,不能含有水分。

中山市龙山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的电话号码?

到百度贴吧来发帖问问吧。这里全是那里的学生,应该有知道的。http://tieba.baidu.com/f?kw=%C1%FA%C9%BD%D6%D0%D1%A7

化学的历史:1.古代2.近代3.现代4.将来

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当时这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它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前进。化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古时候,原始人类为了他们的生存,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发现和利用了火。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食用熟食;继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如发现在翠绿色的孔雀石等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在中国,春秋战国由青铜社会开始转型,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推动了化学的发展。[3] 这样,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的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人类逐步学会了制陶、冶炼;以后又懂得了酿造、染色等等。这些由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为古代文明的标志。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丹药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而后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现。虽然炼丹家、炼金术士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时出现的“化学”一词,其含义便是“炼金术”。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实际上,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与此同时,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这些都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许多器具和方法经过改进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学实验中沿用。炼丹家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发现了若干元素,制成了某些合金,还制出和提纯了许多化合物,这些成果我们至今仍在利用。燃素时期这个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继之,化学又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这一时期,不仅从科学实践上,还从思想上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做了准备,这一时期成为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炼金术转向生活和实际应用,继而更加注意物质化学变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学概念建立后,通过对燃烧现象的精密实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氧化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随后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为化学进一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期这个时期从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学发展的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突出地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与古代原子论的一个主要区别。近代原子论使当时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这些都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下半叶,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之后,不仅澄清了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相继建立了溶液理论、电离理论、电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的诞生,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对矿物的分析,发现了许多新元素,加上对原子分子学说的实验验证,经典性的化学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体系。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原子价概念的产生、苯的六环结构和碳价键四面体等学说的创立、酒石酸拆分成旋光异构体,以及分子的不对称性等等的发现,导致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对分子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现代时期二十世纪的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并广泛地应用了当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化学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化学分支学科。近代物理的理论和技术、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对现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为化学在20世纪的重大进展创造了条件。在结构化学方面,由于电子的发现开始并确立的现代的有核原子模型,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而且发展了分子理论。应用量子力学研究分子结构。从氢分子结构的研究开始,逐步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先后创立了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化学反应理论也随着深入到微观境界。应用X射线作为研究物质结构的新分析手段,可以洞察物质的晶体化学结构。测定化学立体结构的衍射方法,有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等方法。其中以X射线衍射法的应用所积累的精密分子立体结构信息最多。研究物质结构的谱学方法也由可见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扩展到核磁共振谱、电子自选共振谱、光电子能谱、射线共振光谱、穆斯堡尔谱等,与计算机联用后,积累大量物质结构与性能相关的资料,正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不断提高,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分子的结构。经典的元素学说由于放射性的发现而产生深刻的变革。从放射性衰变理论的创立、同位素的发现到人工核反应和核裂变的实现、氘的发现、中子和正电子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发现,不仅是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亚原子层次,而且创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和理论;不仅实现了古代炼丹家转变元素的思想,而且改变了人的宇宙观。作为20世纪的时代标志,人类开始掌握和使用核能。放射化学和核化学等分支学科相继产生,并迅速发展;同位素地质学、同位素宇宙化学等交叉学科接踵诞生。元素周期表扩充了,已有109号元素,并且正在探索超重元素以验证元素“稳定岛假说”。与现代宇宙学相依存的元素起源学说和与演化学说密切相关的核素年龄测定等工作,都在不断补充和更新元素的观念。酚醛树脂的合成,开辟了高分子科学领域。20世纪30年代聚酰胺纤维的合成,使高分子的概念得到广泛的确认。后来,高分子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应用三方面保持互相配合和促进,使高分子化学得以迅速发展。各种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为现代工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军事技术,以及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多种性能优异而成本较低的重要材料,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高分子工业发展为化学工业的重要支柱。20世纪是有机合成的黄金时代。化学的分离手段和结构分析方法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纷纷获得圆满解决,还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的有机反应和专一性有机试剂,在此基础上,精细有机合成,特别是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方面,合成了各种有特种结构和特种性能的有机化合物;另一方面,合成了从不稳定的自由基到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基础物质。有机化学家还合成了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和有特效的药物。这些成就对促进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为合成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并与其他学科协同解决有生命物质的合成问题及解决前生命物质的化学问题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拓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另一方面,在与其它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

结构化学读书笔记

结构化学自测题* (2004.08.08)一. 填空题(1) 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力学共性有 , 和 。测不准关系式为 ,这一关系的存在是微粒具有 的结果。(2)动能为100eV的自由电子的波长λ= m。动能为0.1eV的自由中子的波长λ= m。能量等于 光子的波长λ= m。处于波尔轨道(n=100)的电子的波长λ= m。质量为0.3kg 、速度为10m/s的小球的波长λ= m。(3) 激光器给出一功率为1KW,波长为10.6 的红外光束,它每秒发射的光子数= 个。若输出的光子全被 的水吸收,它将水温从20℃升高到沸点需时 s 。(4)量子力学的几个假设有 , , , 和 。(5)函数 称为 的 函数。(6)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可用 描述,波函数必须满足 , 和 三个条件,称之为 函数。(7) = ,是 算符;能量算符 = 。坐标算符 = 。时间算符 = 。(8)动量算符 = , = , = , = , = , = , = 。(9)若力学量算符 作用到函数 上,有 ,且 是一常数,则所述方程称为 方程, 称为 值, 就是属于力学量算符 、本征值 的 函数。(10)算符 作用到其本征函数 上,所得函数的本征值为 。算符 作用到 上,可得 的本征值为 。(11)在边长为a的一维势箱中运动的粒子,当量子数n等于1,2,3时,其波函数 和能量E分别为 和 。(12)在边长为a的立方势箱中运动的粒子,其能级 的简并度是 , 的简并度是 。(13)若一维势箱的长度为0.1 nm , 则n = 1时箱中电子的德布罗依波长 = m;电子从n = 2向n = 1跃迁时辐射电磁波的波长 = m ;n=3时箱中电子的动能T = J 。(14)若一维谐振子的势能函数为 ,则该体系的定态薛定谔方程为 。(15) 粒子处于定态是指 的状态。(16) 氢原子1s电子的电离能是13.6eV , He+ 1s电子的电离能应是 。(17) 求解氢原子薛定谔方程时,经常采用的近似有 和 。(18) 求解氢原子的 方程时,可以得到复函数解 ,将复 函数解进行线性组合可以得到 ,依归一化条件 可求得A= 。(19) 已知径向分布函数为D(r),电子出现在半径等于x nm,厚度为1nm球壳内的概率P= (20) 采用原子单位后, 的哈密顿算符 = 。(21) 氢原子的 轨道波函数为 则轨道能级E = ,轨道角动量的绝对值 = 。轨道角动量M与Z轴的夹角 = ,该轨道节面是 平面。(22) He原子的哈密顿算符 = ,忽略电子互相作用时的薛定谔方程为 。(23) 磁量子数m=0,主量子数n≤2的可能的原子轨道为 , 氢原子及类氢离子的1s电子出现在半径为r , 厚度为dr的球壳内,各个方向的概率密度 。(24) 光谱项可分裂成 个光谱支项,在磁场中又分裂为 个能级。(25) 将电子的自旋运动和轨道运动类比,填充下表 轨道运动 自旋运动角动量M 量子数:l,m 角动量平方算符 角动量z分量算符 l—轨道角动量量子数m—轨道磁量子数 取值意义 共 个轨道角动量的方向 (26)丁二炔 分子中有 个正常离域 键,它们是 和 , 分子为 型.。(27) 配合物中的金属原子或离子称为 , 围绕中心原子周围的带有孤对电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 , 中直接与 配合的原子称为配位原子。(28) 电价配合物中往往含有 自旋平行电子,所以是 自旋配合物,共价配合物中往往含有 自旋平行电子,所以是 自旋配合物。(29) 晶体场理论认为:配合物中过渡金属离子的五个简并d轨道在 的作用下将发生 ,八面体配合物中t2g轨道的能量 eg轨道的能量,四面体配合物中eg轨道的能量 t2g轨道的能量 。(30) 分子轨道理论认为:中心原子的轨道与 配体群之间发生了重叠,形成 羰基配合物之所以稳定是由于羰基与中心原子之间形成 键所致。(31) 坐标为(X,Y,Z)的点P经过XY平面的反映得到P`的坐标是 ;点P`再经过坐标原点的反演得到点P``的坐标是 。(32) 象转轴Sn是对称元素 的组合元素。(33) 反式二氯乙烯分子因有对称中心而 偶极矩;顺式二氯乙烯分子因无对称中心而 偶极矩。(34) 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邻,间,对),其中 偶极矩为零。(35) 内自旋酒石酸不显旋光性的原因是 。(36) 14种空间点阵中,立方无底心型式是因为立方底心型式 ,而四方无底心型式是因为四方型式 。(37) 宏观对成类型为D2h点群的晶体属 晶系,特征对称元素为 ,其存在方向为 。晶胞参数特点为 ,可能具有的点阵型式有 。(38) 晶体衍射X射线的两个要素是 , 。(39) 在固体能带理论中,把金属晶体中的电子看作是在固定的原子核的 及电子的 中运动。(40) 某金属单质由6.02×1023 个组成,则其能带结构中2s能带含 个分子轨道,2s能带全充满时需要 个电子,半充满时需要 个电子。(41) 金属单质Mg的能带结构中,含有电子的能带有 , , , ,其中起成键作用的能带为 。(42) 金属单质中,金属原子之间距离越小,能带结构中能带的宽度 ,禁带宽度 。(43)根据能带理论,非导体中只有 和 ;半导体中只有 和 ,但两者间的 较非导体中的窄。导体中由于有 或 所以导体导电。(44) 密置双层中,球数:四面体空隙数:八面体空隙数为 ;在A3型密堆积型构型中,球数:四面体空隙数:八面体空隙数为 。(45) 等径圆球密堆积的三种主要型式中,属最密堆积的型式是 。(46) A3型密堆积中,原子的配位数 ,原子的分数坐标为 , 。晶体晶胞型式为 。(47) 在A3型密堆积中含有两种空隙,其中较大的空隙是 ,由 个球围成;较小的空隙是 ,由 个球围成。(48) 合金从结构上分为 和 两大类。其中组成为AxB(1-x)的完全互溶的置换式固体溶中,x的值变化范围是 。(49) TiC的熔点比Ti的熔点 ,Ti的硬度比TiC的硬度 。(50) 离子键的最基本特点是没有 和 ,它以 引力为基础。(51) 根据晶体学原理,离子晶体可以看成 的密堆积,在 因素允许的条件下,正负都将力图与 的反电荷离子接触。(52) 离子化合物一般都具有 熔点,易溶于 和熔融后 的性质。 (53) 离子晶体的晶格能是指 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从相互分别的 结合成离子晶体所 的能量。(54) 在晶格能计算公式中,m称 ,它与 有关;A称 ,它与 有关。(55) 鲍林单价离子半径与元素的 成反比,计算公式为 。(56) 根据哥希密特结晶化学定律,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是 , ,和 。(57) 离子极化就是离子的 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 的现象。(58) 离子极化增强会使离子晶体的 和 产生变异。(59)分子间作用力又称 力,它有三种来源即 , , 。(60) 静电力是 性分子的 之间产生的吸引作用。(61) 性分子在 性分子的偶极矩电场作用下发生 产生的偶极矩称为 。(62) 靠 力形成的晶体叫分子晶体,由于这种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所以分子晶体内部微粒都有形成 的趋势。(63) 在确定一些分子的模型时,其边界是由 半径决定的,分子内原子间距离则是由 半径决定的。(64) 氢键是H原子与 的原子形成的一种特殊作用力。(65).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性质有:①. ;② ;③ 。(66) 满足①. ;② ;③ 的波函数为品优波函数。(67).拉普拉斯算符的定义为: ;哈密顿算符定义为 。(68).若一个算符作用在一个函数上的结果是一个与该函数 的函数,则此函数就称为该算符的一个 ,而 为 值。 (69).由单个的受束缚粒子(势能为V)组成的作三维运动的微观系统,设其含时波函数 ,定态波函数 ,试分别对该系统建立:含时schrodinger方程: ;定态schrodinger方程: 。(70).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有①。 ;② ;③ ;④ ;⑤ 。 (71).在一维势箱中运动的粒子,其能量和波函数为:量子数n 能量E 波函数 1 E1= 2 E2= 3 E3= 能级nx,ny,nz 能量Enx=1,ny=1,nz=1 E111=nx=2,ny=2,nz=1 E221=nx=2,ny=2,nz=2 E222=nx=3,ny=2,nz=2 E322=(72).在三维立方箱中(边长为a),质量为m的粒子,其在以下各运动能级上的能量为:

au跟s是电性吸附还是化学键结合

化学键的种类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离子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的成因较为复杂,路易斯理论认为,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形成的,其他的解释还有价键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金属键是一种改性的共价键,它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流动的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一、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SO4 2-,NO3-等。 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二、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 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 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Z:+ ¨..S:=Z n→S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即原子晶体共价键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分子(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分子之间有分子间力作用着,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氢键。关于分子键精辟氢键后面要讲到。 三、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或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键。对于这种键还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好象把金属原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金属键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金属晶体中没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也叫分子式)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上述三种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但它没有包括所有其他可分类: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不是化学键,它是分子间力的一种)。离子键(ionic bond)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分类: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FeCl3、BeCl2等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金属键: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和佐默费尔德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定域键: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 σ键、一个C-C π键。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方法,比较形成该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原子量,一般来说,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更强。但是要注意,有极性键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极性化合物,例如甲烷,它就是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原因是正负电荷中心重合)。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化学价键理论?

  价键理论valence-bond theory,一种获得分子薛定谔方程近似解的处理方法。又称电子配对法。历史上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键理论。主要描述分子中的共价键和共价结合,其核心思想是电子配对形成定域化学键。  1927年W.H.海特勒和F.W.伦敦首次完成了氢分子中电子对键的量子力学近似处理,这是近代价键理论的基础。L.C.鲍林等加以发展,引入杂化轨道概念,综合成价键理论 ,成功地应用于双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的结构。  价键理论与化学家所熟悉的经典电子对键概念相吻合,一出现就得到迅速发展。但价键理论计算比较复杂,使得后来发展缓慢。随着计算技术日益提高,该理论还会有新发展。  1927年,Heitler和London用量子力学处理氢气分子H2,解决了两个氢原子之间化学键的本质问题,使共价键理论从典型的Lewis理论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共价键理论。  海特勒-伦敦方法处理氢分子 氢分子的哈密顿算符是:  式中rA1、rB1为核A、B与电子1之间的距离;r12为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RAB为两个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图1);1/RAB表示两个原子核之间的势能(氢核和电子电荷皆为 1基本电荷单位);1/rA1、1/rB1、…也是势能;墷是拉普拉斯算符。  海特勒-伦敦方法的要点在于如何恰当地选取基态H2的近似波函数Ψ(1,2)(或称尝试波函数),然后用变分公式使氢分子能量E为最低(假定Ψ是归一化的):  式中*表示复数共轭。考虑两个氢原子组成的体系,若两个氢原子A(有电子1)和B(有电子2)的基态波函数为:  φA⑴=πexp(-rA1)  φB⑵=πexp(-rB2)  假如两个氢原子相距很远,那么体系波函数是:  Φ1(1,2)=φA⑴φB⑵  实际上两个电子是不可区分的。同样合适的函数是:  Φ2(1,2)=φB⑴φA⑵  两个函数Φ1和Φ2都对应相同的能量。海特勒和伦敦就取两个函数的等权线性组合作为H2的变分函数:  Ψ(1,2)=c1Φ1+c2Φ2  解久期方程得c1=±c2,波函数和能量是:  式中  s称原子轨道的重叠积分。算出能量公式中各项,积分得:  式中Q、J、s都是R的函数。若用ΔE±表示分子能量与两个分离原子能量之差(图2):  ΔE±就是分子相对于分离原子能量为零时的能量。因为H11和H12都是负量,Ψ+态比Ψ-态能量更低,图2 中ΔE+曲线总处于ΔE-曲线的下面。图中虚线表示实验势能曲线。ΔE+曲线有极小值,表示形成了稳定的 H2。在平衡核间距 Re=0.87埃,计算得到离解能De=3.14电子伏(或称结合能)。与实验值Re=0.742埃,De=4.75电子伏略有差异,这反映了海特勒-伦敦法的近似程度。ΔE-在R 减小时一直升高。Ψ+称海特勒-伦敦函数,描述H2基态,Ψ-描述排斥态。  若考虑自旋,按照泡利原理,必须使分子波函数对电子交换是反对称的。则Ψ+必须乘以反对称自旋函数而给出自旋单重态:  Ψ-必须与对称自旋函数相乘得到自旋三重态:  Ψ+态描述了H2的共价键,其中电子自旋是配对的,故称共价键为电子对键。  电子密度分布  可以帮助理解共价键的本质。从波函数Ψ±出发可以计算总电子密度为两个单电子几率密度P±⑴和P±⑵的和乘以电子电量(a,u)。点(x,y,z)处的总电子密度为:  =  ⑴  若φA、φB为氢原子的1s轨道,则:  式中rA、rB分别表示从点(x,y,z)到核A和B的距离。总电子电荷密度沿核间轴分布如图3。由ρ+曲线可见,电子电荷从核外区移向两核之间的区域,相当于电子同时吸引两核,因而降低了势能。由式⑴可知,两原子核愈接近,重叠积分愈大,电荷在核间区愈密集,也即共价键愈牢固(最大重叠原则)。但原子核愈接近,核排斥能和电子排斥能也同时增加,所以氢分子有一稳定的平衡核间距。Ψ-态的电子电荷从核间区移向核外区,使得核间屏蔽减少,能量升高,形成排斥态。  电子电荷在两核间密集,影响分子的平均动能〈T〉和平均势能〈V〉。为深入理解共价键的本质,按双原子分子的维里定理计算出2的〈T〉和〈V〉:  又分子总能量E=〈T〉+〈V〉。如已知E 随R 的改变的(dE/dR),则得:  <T>=-【E+R(dE/dR)】  <V>=2E+R(dE/dR)  计算得到的H2基态E、<T>;、〈V〉都是R 的函数(图4)。  当核间距减少时,电子同核吸引的平均势能降低,但电子的排斥能的平均值增加,核的排斥能也增加。核间距达到某一值(1.401a0,a0为玻尔半径)时,平均总势能达到极小值,电子将在此势阱中运动,此时,dE/dR=0,平均动能等于平均总势能的负值的一半,氢分子的总能量则为势能平均值的一半。  处理氢分子的方法  价键理论是海特勒伦敦处理氢分子方法的推广,要点如下:①若两原子轨道互相重叠,两个轨道上各有一个电子,且电子自旋方向相反,则电子配对给出单重态,形成一个电子对键。②两个电子相互配对后,不能再与第三个电子配对,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③遵循最大重叠原则,共价键沿着原子轨道重叠最大的方向成键[1]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原子轨道通常在某个特定方向上有最大值,只有在此方向上轨道间才有最大重叠而形成共价键。不同原子轨道有不同成键能力。原子轨道的最大值作为原子轨道成键能力的度量,鲍林给出s、p、d、f等原子轨道成键能力依次为 1、6、10、14。在主量子数相同时,成键能力大的轨道形成的共价键较牢固。  氢分子中的化学键  量子力学计算表明,两个具有电子构型的H彼此靠近,两个1s电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形成电子对,使体系的能量降低。吸热,即破坏H2的键要吸热(吸收能量),此热量D的大小与H2 分子中的键能有关。计算还表明,若两个1s电子保持以相同自旋的方式,则r越小,V越大。此时,不形成化学键。如图中上方红色曲线所示,能量不降低。H2中的化学键可以认为是电子自旋相反成对,使体系的能量降低。从电子云角度考虑,可认为H的1s轨道在两核间重叠,使电子在两核间出现的几率大,形成负电区,两核吸引核间负电区,使H结合在一起。

化学价键理论?

  价键理论valence-bond theory,一种获得分子薛定谔方程近似解的处理方法。又称电子配对法。历史上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键理论。主要描述分子中的共价键和共价结合,其核心思想是电子配对形成定域化学键。  1927年W.H.海特勒和F.W.伦敦首次完成了氢分子中电子对键的量子力学近似处理,这是近代价键理论的基础。L.C.鲍林等加以发展,引入杂化轨道概念,综合成价键理论 ,成功地应用于双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的结构。  价键理论与化学家所熟悉的经典电子对键概念相吻合,一出现就得到迅速发展。但价键理论计算比较复杂,使得后来发展缓慢。随着计算技术日益提高,该理论还会有新发展。  1927年,Heitler和London用量子力学处理氢气分子H2,解决了两个氢原子之间化学键的本质问题,使共价键理论从典型的Lewis理论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共价键理论。  海特勒-伦敦方法处理氢分子 氢分子的哈密顿算符是:  式中rA1、rB1为核A、B与电子1之间的距离;r12为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RAB为两个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图1);1/RAB表示两个原子核之间的势能(氢核和电子电荷皆为 1基本电荷单位);1/rA1、1/rB1、…也是势能;墷是拉普拉斯算符。  海特勒-伦敦方法的要点在于如何恰当地选取基态H2的近似波函数Ψ(1,2)(或称尝试波函数),然后用变分公式使氢分子能量E为最低(假定Ψ是归一化的):  式中*表示复数共轭。考虑两个氢原子组成的体系,若两个氢原子A(有电子1)和B(有电子2)的基态波函数为:  φA⑴=πexp(-rA1)  φB⑵=πexp(-rB2)  假如两个氢原子相距很远,那么体系波函数是:  Φ1(1,2)=φA⑴φB⑵  实际上两个电子是不可区分的。同样合适的函数是:  Φ2(1,2)=φB⑴φA⑵  两个函数Φ1和Φ2都对应相同的能量。海特勒和伦敦就取两个函数的等权线性组合作为H2的变分函数:  Ψ(1,2)=c1Φ1+c2Φ2  解久期方程得c1=±c2,波函数和能量是:  式中  s称原子轨道的重叠积分。算出能量公式中各项,积分得:  式中Q、J、s都是R的函数。若用ΔE±表示分子能量与两个分离原子能量之差(图2):  ΔE±就是分子相对于分离原子能量为零时的能量。因为H11和H12都是负量,Ψ+态比Ψ-态能量更低,图2 中ΔE+曲线总处于ΔE-曲线的下面。图中虚线表示实验势能曲线。ΔE+曲线有极小值,表示形成了稳定的 H2。在平衡核间距 Re=0.87埃,计算得到离解能De=3.14电子伏(或称结合能)。与实验值Re=0.742埃,De=4.75电子伏略有差异,这反映了海特勒-伦敦法的近似程度。ΔE-在R 减小时一直升高。Ψ+称海特勒-伦敦函数,描述H2基态,Ψ-描述排斥态。  若考虑自旋,按照泡利原理,必须使分子波函数对电子交换是反对称的。则Ψ+必须乘以反对称自旋函数而给出自旋单重态:  Ψ-必须与对称自旋函数相乘得到自旋三重态:  Ψ+态描述了H2的共价键,其中电子自旋是配对的,故称共价键为电子对键。  电子密度分布  可以帮助理解共价键的本质。从波函数Ψ±出发可以计算总电子密度为两个单电子几率密度P±⑴和P±⑵的和乘以电子电量(a,u)。点(x,y,z)处的总电子密度为:  =  ⑴  若φA、φB为氢原子的1s轨道,则:  式中rA、rB分别表示从点(x,y,z)到核A和B的距离。总电子电荷密度沿核间轴分布如图3。由ρ+曲线可见,电子电荷从核外区移向两核之间的区域,相当于电子同时吸引两核,因而降低了势能。由式⑴可知,两原子核愈接近,重叠积分愈大,电荷在核间区愈密集,也即共价键愈牢固(最大重叠原则)。但原子核愈接近,核排斥能和电子排斥能也同时增加,所以氢分子有一稳定的平衡核间距。Ψ-态的电子电荷从核间区移向核外区,使得核间屏蔽减少,能量升高,形成排斥态。  电子电荷在两核间密集,影响分子的平均动能〈T〉和平均势能〈V〉。为深入理解共价键的本质,按双原子分子的维里定理计算出2的〈T〉和〈V〉:  又分子总能量E=〈T〉+〈V〉。如已知E 随R 的改变的(dE/dR),则得:  <T>=-【E+R(dE/dR)】  <V>=2E+R(dE/dR)  计算得到的H2基态E、<T>;、〈V〉都是R 的函数(图4)。  当核间距减少时,电子同核吸引的平均势能降低,但电子的排斥能的平均值增加,核的排斥能也增加。核间距达到某一值(1.401a0,a0为玻尔半径)时,平均总势能达到极小值,电子将在此势阱中运动,此时,dE/dR=0,平均动能等于平均总势能的负值的一半,氢分子的总能量则为势能平均值的一半。  处理氢分子的方法  价键理论是海特勒伦敦处理氢分子方法的推广,要点如下:①若两原子轨道互相重叠,两个轨道上各有一个电子,且电子自旋方向相反,则电子配对给出单重态,形成一个电子对键。②两个电子相互配对后,不能再与第三个电子配对,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③遵循最大重叠原则,共价键沿着原子轨道重叠最大的方向成键[1]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原子轨道通常在某个特定方向上有最大值,只有在此方向上轨道间才有最大重叠而形成共价键。不同原子轨道有不同成键能力。原子轨道的最大值作为原子轨道成键能力的度量,鲍林给出s、p、d、f等原子轨道成键能力依次为 1、6、10、14。在主量子数相同时,成键能力大的轨道形成的共价键较牢固。  氢分子中的化学键  量子力学计算表明,两个具有电子构型的H彼此靠近,两个1s电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形成电子对,使体系的能量降低。吸热,即破坏H2的键要吸热(吸收能量),此热量D的大小与H2 分子中的键能有关。计算还表明,若两个1s电子保持以相同自旋的方式,则r越小,V越大。此时,不形成化学键。如图中上方红色曲线所示,能量不降低。H2中的化学键可以认为是电子自旋相反成对,使体系的能量降低。从电子云角度考虑,可认为H的1s轨道在两核间重叠,使电子在两核间出现的几率大,形成负电区,两核吸引核间负电区,使H结合在一起。

化学中的分子概念,严格来说,还存在吗?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离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中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定义“化学”一词,若单是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人称化学为“中心科学”,因为化学为部分科学学门的核心,如材料科学、纳米科技、生物化学等。化学是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这也是化学变化的核心基础。现代化学下有五门二级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与高分子化学。[1] 特点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象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方法对各种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2元素周期表编辑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核心。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元素周期表简称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周期表中同一横列元素构成一个周期。同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周期的序数。同一纵行(第Ⅷ族包括3个纵行)的元素称“族”。族是原子内部外电子层构型的反映。例如外电子构型,IA族是ns1,IIIA族是ns2np1,O族是ns2np4, IIIB族是(n-1) d1·ns2等。元素周期表能形象地体现元素周期律。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推测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当年,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的周围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经过综合推测,成功地预言未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现科学家利用元素周期表,指导寻找制取半导体、催化剂、化学农药、新型材料的元素及化合物。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首先整理,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排列,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3历史编辑概述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当时这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它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前进。化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古时候,原始人类为了他们的生存,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发现和利用了火。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食用熟食;继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如发现在翠绿色的孔雀石等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在中国,春秋战国由青铜社会开始转型,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推动了化学的发展。[2] 这样,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的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人类逐步学会了制陶、冶炼;以后又懂得了酿造、染色等等。这些由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为古代文明的标志。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丹药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而后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现。虽然炼丹家、炼金术士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时出现的“化学”一词,其含义便是“炼金术”。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实际上,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与此同时,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这些都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许多器具和方法经过改进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学实验中沿用。炼丹家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发现了若干元素,制成了某些合金,还制出和提纯了许多化合物,这些成果我们至今仍在利用。燃素时期这个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继之,化学又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这一时期,不仅从科学实践上,还从思想上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做了准备,这一时期成为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炼金术转向生活和实际应用,继而更加注意物质化学变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学概念建立后,通过对燃烧现象的精密实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氧化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随后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为化学进一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期这个时期从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学发展的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突出地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与古代原子论的一个主要区别。近代原子论使当时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这些都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下半叶,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之后,不仅澄清了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相继建立了溶液理论、电离理论、电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的诞生,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对矿物的分析,发现了许多新元素,加上对原子分子学说的实验验证,经典性的化学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体系。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原子价概念的产生、苯的六环结构和碳价键四面体等学说的创立、酒石酸拆分成旋光异构体,以及分子的不对称性等等的发现,导致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对分子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现代时期二十世纪的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并广泛地应用了当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化学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化学分支学科。近代物理的理论和技术、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对现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为化学在20世纪的重大进展创造了条件。在结构化学方面,由于电子的发现开始并确立的现代的有核原子模型,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而且发展了分子理论。应用量子力学研究分子结构。从氢分子结构的研究开始,逐步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先后创立了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化学反应理论也随着深入到微观境界。应用X射线作为研究物质结构的新分析手段,可以洞察物质的晶体化学结构。测定化学立体结构的衍射方法,有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等方法。其中以X射线衍射法的应用所积累的精密分子立体结构信息最多。研究物质结构的谱学方法也由可见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扩展到核磁共振谱、电子自选共振谱、光电子能谱、射线共振光谱、穆斯堡尔谱等,与计算机联用后,积累大量物质结构与性能相关的资料,正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不断提高,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分子的结构。经典的元素学说由于放射性的发现而产生深刻的变革。从放射性衰变理论的创立、同位素的发现到人工核反应和核裂变的实现、氘的发现、中子和正电子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发现,不仅是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亚原子层次,而且创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和理论;不仅实现了古代炼丹家转变元素的思想,而且改变了人的宇宙观。作为20世纪的时代标志,人类开始掌握和使用核能。放射化学和核化学等分支学科相继产生,并迅速发展;同位素地质学、同位素宇宙化学等交叉学科接踵诞生。元素周期表扩充了,已有109号元素,并且正在探索超重元素以验证元素“稳定岛假说”。与现代宇宙学相依存的元素起源学说和与演化学说密切相关的核素年龄测定等工作,都在不断补充和更新元素的观念。酚醛树脂的合成,开辟了高分子科学领域。20世纪30年代聚酰胺纤维的合成,使高分子的概念得到广泛的确认。后来,高分子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应用三方面保持互相配合和促进,使高分子化学得以迅速发展。各种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为现代工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军事技术,以及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多种性能优异而成本较低的重要材料,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高分子工业发展为化学工业的重要支柱。20世纪是有机合成的黄金时代。化学的分离手段和结构分析方法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纷纷获得圆满解决,还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的有机反应和专一性有机试剂,在此基础上,精细有机合成,特别是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方面,合成了各种有特种结构和特种性能的有机化合物;另一方面,合成了从不稳定的自由基到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基础物质。有机化学家还合成了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和有特效的药物。这些成就对促进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为合成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并与其他学科协同解决有生命物质的合成问题及解决前生命物质的化学问题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拓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另一方面,在与其它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4学科分类编辑分科概述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粮食酿酒、动植物呼吸、光合作用……)。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类别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层次的许多分支。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分支。2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手段,导致这门学科从30年代以来飞跃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化学内容一般分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七大类共80项,实际包括了七大分支学科。根据当今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与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地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化学可作如下分类:具体分科无机化学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有机化学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分析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3] 高分子化学天然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高聚物应用、高分子物理。核化学放射性元素化学、放射分析化学、辐射化学、同位素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一般生物化学、酶类、微生物化学、植物化学、免疫化学、发酵和生物工程、食品化学、煤化学等。其它与化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还有:地球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环境化学、宇宙化学、星际化学等。5绿色化学编辑绪论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 “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定义用化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去消除对人体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因此也称环境友好化学或洁净化学。实际上,绿色化学不是一门全新的科学。绿色化学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说明化学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显现了人的能动性。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不但要有能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以防止化学污染;而且要让年轻的一代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为绿色化学作出应有的贡献。著名理论1、“原子经济性”,即充分利用反应物中的各个原子,因而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防止污染。原子经济性的概念是1992年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 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达到零排放。绿色有机合成应该是原子经济性的。原子利用率越高,反应产生的废弃物越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少。2、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R”上:第一是Reduction一一“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是Reuse——“重复使用”,诸如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这是降低成本和减废的需要;第三是Recycling——“回收”,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第四是Regeneration——“再生”,即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第五是Rejection ——“拒用”,指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这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方法。重要性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3亿吨~4亿吨,给环境造成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化学工业能否生产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甚至开发出不产生废物的工艺,有识之士提出了绿色化学的号召,并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积极响应。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国际上对此很重视。1996年,美国设立了“绿色化学挑战奖”,以表彰那些在绿色化学领域中做出杰出成就的企业和科学家。绿色化学将使化学工业改变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迄今为止,化学工业的绝大多数工艺都是20多年前开发的,当时的加工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能耗和劳动力的费用。由于化学工业向大气、 水和土壤等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以1993年为例,美国仅按365种有毒物质排放估算,化学工业的排放量为30亿磅。因此,加工费用又增加了废物控制、处理和埋放。环保监测、达标,事故责任赔偿等费用。1992年,美国化学工业用于环保的费用为1150亿美元,清理已污染地区花去7000亿美元。1996年美国Dupont公司的化学品销售总额为180亿美元,环保费用为10亿美元。所以,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的绿色化学。1990年美国颁布了污染防止法案。将污染防止确立为美国的国策。所谓污染防止就是使得废物不再产生。不再有废物处理的问题,绿色化学正是实现污染防止的基础和重要工具。1995年4月美国副总统Gore宣布了国家环境技术战略。其目标为:至2020年地球日时。将废弃物减少40~50%,每套装置消耗原材料减少20~25%。1996年美国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这些政府行为都极大的促进了绿色化学的蓬勃发展。另外。日本也制定了新阳光计划。在环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领域。确 定了环境无害制造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技术和二氧化碳固定与利用技术等绿色化学的内容。总之,绿色化学的研究已成为国外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与开发万向。 这对我国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分解反应中,一定会有化学键的断裂吗?

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 都是化学反应。几乎没有仅仅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的情况。化学键的本质是原子和离子之间共享电子云形成的稳定态。电子必定存在在原子不同的呈量子化的轨道上,打破原来的稳定态必定要在新的稳定态下存在,相当于旧的断裂新的同时要形成。

高中化学

据其他网页的不完全所有人的回答 这句话是对的 答案错了参见如下如果存在反例,那么反例中的化合物只能属于离子化合物、金属键间化合物(合金)两类。所有的配位化合物不在此列。金属间化合物固体即可导电,熔融态更无问题。离子化合物熔融态是否一定导电,取决于离子化合物的定义。在中学阶段常常将离子化合物简单理解为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合物,这种看法是不够正确的。典型的离子化合物都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非金属阴离子通过所谓的离子键结合形成。离子键实质上是共价键的一种特例,即共用电子对完全被阴离子占有,阴离子在理论上带有整数负电荷,相应的阳离子就带有整数负电荷。典型的共价键就是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非极性键,成键电子平均而言恰好位于两核中间,不偏向任何一方。对于不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极性共价键,成键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一侧,该原子将带有部分(非整数)负电荷,另一原子相应带有部分正电荷。电负性相差不太大的金属和非金属,形成的化学键介于典型的共价键和典型的离子键之间,或者说化学键中既有离子键的成分也有共价键的成分。即便是我们通常认为是离子化合物的NaCl经计算其中也含有8%的共价成分,即Cl原子只拥有0.92单位的负电荷,而不是1个单位负电荷,剩余的8%的公用电子云被Na原子所占有。在这样的理解中,只有那些非常典型的离子化合物(KF之类)才能被算作真正的离子化合物,其它的一般所谓的离子化合物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共价成分。假定某些金属非金属化合物在熔融态不导电(严格地说导电性很差,低于半导体),也就是说在熔融态下,这些化合物均以中性分子的形式存在,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些化合物实质上并非是离子化合物,与其将其称为离子化合物,不如称为共价化合物。例如CuI之类就是如此,在CuI中共价键的成分更多,但即便如此,融融的CuI个人认为其导电性能还是要显著超过一些半导体(例如纯硅、锗)。毕竟其中还有离子键的成分,在熔融时化学键断裂后,平均而言I还是要更多的获得共用电子对而带负电。综上所述,对于某些金属非金属构成的所谓离子化合物即便在熔融态不导电,我们也不能将这些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它们的化学键的本质就是比较典型的共价键,而非离子键。如果是离子键的成分显著,熔融后就应该导电

化学键有哪几种?

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例如,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 。化学键有3种极限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分子。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有电子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除此以外,还有过渡类型的化学键: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化学键称为配位键。极性键的两端极限是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离域键的两端极限是定域键和金属键。 1、离子键是右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吸引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 2、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 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物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 1、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2、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 3、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通过电子而产生的相互结合的作用。化学结构式中用短线(—)表示。 在有机物中除了CC单键 CC双键 CC三键 大∏键 请问还有什么键啊 他们是怎么成键的啊? 答:为什么我要把你提出的问题再打出来,就是为了答准.你的问题是在有机物中除上述外还有碳氧双键、碳氯单键、碳氮单键、碳硫单键等。 在无机物中有: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配位键、氢键(不属化学键范畴)、在共价键中又分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的相互作用,共价键是电子配对形成共用电子对的相互作用;金属键是中性原了和自由电子和少量金属带正电荷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讲成键就是公用电子对,那只讲了共价键的范围。

我想问关于化学上的几个学术问题?

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 从化学性质看金属是金属键连接,而非金属是靠离子键或共价键连接.从物理性质看,金属一般具有导电性,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并且大多数是固体只有汞常温下是液体.而非金属大多是绝缘体,只有少数非金属是导体(碳)或半导体(硅).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它们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不明显. 纳米技术的发展更使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  1定义: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分类: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  化学键的分类  在水分子H2O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 。化学键有3种极限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除此以外,还有过渡类型的化学键:由于粒子对电子吸引力大小的不同,使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化学键称为配位键。极性键的两端极限是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离域键的两端极限是定域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与共价键  1、离子键[1]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吸引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   2、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物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   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有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见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   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1、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   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叁键(C C)等。   (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   (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氨分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   (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等   2、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   3、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金属键  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  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1]。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Lorentz,1904)和佐默费尔德(Sommerfeld,1928)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实质

化学反应的定义是指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分子的过程,称为化学反应。在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物等,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反应是否生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在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物等。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反应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根据化学键理论,又可根据一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来判断其是否为化学反应。扩展资料: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是相关受质浓度随时间改变的的测量。反应速率的分析有许多重要应用,像是化学工程学或化学平衡研究。反应速率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反应物浓度:如果增加通常将使反应加速。活化能:定义为反应启始或自然发生所需的最低能量。愈高的活化能表示反应愈难以启始,反应速率也因此愈慢。反应温度:温度提升将加速反应,因为愈高的温度表示有愈多的能量,使反应容易发生。催化剂:催化剂是一种通过改变活化能来改变反应速率的物质。而且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不会破坏或改变,所以可以重复作用。反应速率与参与反应的物质浓度有关。物质浓度则可透过质量作用定律定量。

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那么这化学键到底是什么?肽键是化学键还是官能团?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你可以理解为胶水产生的那种把东西粘在一起的效果,化学键是连接原子形成分子的作用力肽键是蛋白质中的一个特征片段,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不是化学键,也不是官能团,它只是普通特殊的大分子聚合物片段

谁发明了化学键?是弹钢琴的吗?

1949年,Bjorksten和Lyaeger共同提出化学键理论。人类对物质结合方式的认识源远流长。在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用爱和恨说明物质间的结合和分离,德谟克利特则用原子的漩涡运动说明原子的聚集和分散。中世纪的J.R.格劳伯(1604~1670)提出了物质同类相亲、异类相斥的思想。其后还出现了关于物质结合的亲和力说,认为物质的微粒具有亲和力,由此互相吸引而结合在一起。 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 J.J.贝采利乌斯(1779~1848)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正负电相互吸引的观念基础上的电化二元说,从而使亲和力说更加系统化。阐明分子中原子相互作用的经典价键理论是在原子概念基础上形成的。1852年,英国化学家E.弗兰克兰(1825~1899)提出了原子价概念。1857年,德国 化学家 F.A.凯库勒(1829~1896)提出碳四价和碳链的概念;1865年,他又揭示出苯的环状结构。1874年,荷兰化学家J.H.范霍夫(1852~1911)等提出了碳原子的四个价键向正四面体顶点取向的假说。这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20世纪20年代,在N.H.D.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价键的实质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原子价的电子理论。该理论包括离子键理论和共价键理论。离子键理论是1916年由美国化学家W.科塞尔(1888~1956)提出的。同年,G.N.刘易斯(1875~1946)提出共价键理论。但这个理论不能解释共价键的方向性、氧分子的顺磁性等,也无法解释两个原子为什么共享一对电子时能相互结合。1927年,W.H.海特勤(1904~ )和F.伦敦(1900~1954)提出氢分子成键理论。该理论认为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由于电子密度的分布集中在两个原子核之间而形成化学键。现代价键理论是将这一成果推广到其他分子体系而形成的。它认为共价键由一对自旋反平行的耦合电子组成,并根据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认为分子中的电子只处于与化学键相连接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区域内。L.鲍林进而提出共振论对此作了补充。该理论认为分子在若干价键结构间共振。1928年,美国化学家R.S.穆利肯(1896~ )和F.洪德(1896~ )等人提出分子轨道理论,将分子看作一个整体,认为形成化学键的电子在整个分子区域内一定的分子轨道上运动。现代化学键理论是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使电价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获得满意的解释。这种理论目前还在进一步发展中。

鲍林是怎么创立化学键理论的?

19世纪末,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揭开了科学家研究微观世界的序幕。随着原子结构得到阐明,原子与原子之间如何结合生成各类分子,即化学键的本质问题也逐渐得到理论与实验日益符合的解释。现代化学键理论是获自分子薛定谔方程近似解的处理方法,也称电子配对法。关于化学键的理论,19世纪就有了原子价的概念。电子发现后,德国的阿培格在1904年提出了“八数规则”。玻尔原子模型建立后,德国化学家柯塞尔和美国化学家路易斯于1916年分别提出了电价键理论和共价键理论。量子力学建立后,1927年,德国的海特勒与美籍德国人伦敦首先用量子力学的近似处理方法研究最简单的氢分子。他们认识到,氢分子中两个原子所以能够相互结合成键,是由于电子密度分布集中在两个原子核之间,形成了一个“电子桥”,并把两个原子吸引在一起而稳定下来,从而形成分子,即电子云分布在原子核之间形成化学键。在此基础上,1931年4月1日,美国化学家鲍林等,将其成果定性推广到其他分子体系形成了价键理论:原子未化合前,若未成对电子的自旋方向是反平行的,就能两两组队,电子对运动所在的原子轨道就会交盖重叠,从而形成共价键;一个电子与另一个电子配对以后就不能再与第三个电子配对;原子轨道的重叠越多,所形成的共价键就越稳定。价键理论同人们所熟悉的经典价键理论相一致,比较直观,所以很快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并解释了基态分子成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对现代化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受电子对成键观点的束缚,它把电子的运动只局限于成键的两原子之间,无法解释氧气等分子的结构。

化学键包括什么?只要是相邻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都是化学键吗?

定义: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分类: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  化学键的分类  在水分子H2O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 。化学键有3种极限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除此以外,还有过渡类型的化学键:由于粒子对电子吸引力大小的不同,使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化学键称为配位键。极性键的两端极限是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离域键的两端极限是定域键和金属键。离子键与共价键  1、离子键[1]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吸引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   2、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物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   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有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见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   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1、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   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叁键(C C)等。   (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   (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氨分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   (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等   2、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   3、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的种类有都哪些?

化学键的种类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离子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的成因较为复杂,路易斯理论认为,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形成的,其他的解释还有价键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金属键是一种改性的共价键,它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流动的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一、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SO4 2-,NO3-等。 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二、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 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 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Z:+ ¨..S:=Z n→S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即原子晶体共价键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分子(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分子之间有分子间力作用着,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氢键。关于分子键精辟氢键后面要讲到。 三、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或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键。对于这种键还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好象把金属原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金属键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金属晶体中没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也叫分子式)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上述三种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但它没有包括所有其他可分类: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不是化学键,它是分子间力的一种)。离子键(ionic bond)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分类: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FeCl3、BeCl2等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金属键: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和佐默费尔德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定域键: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 σ键、一个C-C π键。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方法,比较形成该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原子量,一般来说,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更强。但是要注意,有极性键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极性化合物,例如甲烷,它就是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原因是正负电荷中心重合)。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化学键有哪几种

化学键(chemicalbond)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例如,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 化学键有3种极限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分子。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有电子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 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 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 除此以外,还有过渡类型的化学键: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化学键称为配位键。 极性键的两端极限是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离域键的两端极限是定域键和金属键。 1、离子键是右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吸引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 2、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 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 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 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电子发现以后,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 通过以后许多人,物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 1、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 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2、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 如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 3、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 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通过电子而产生的相互结合的作用。 化学结构式中用短线(—)表示。 在有机物中除了CC单键CC双键CC三键大∏键 请问还有什么键啊 他们是怎么成键的啊? 答:为什么我要把你提出的问题再打出来,就是为了答准.你的问题是在有机物中除上述外还有碳氧双键、碳氯单键、碳氮单键、碳硫单键等。 在无机物中有: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配位键、氢键(不属化学键范畴)、在共价键中又分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的相互作用,共价键是电子配对形成共用电子对的相互作用;金属键是中性原了和自由电子和少量金属带正电荷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讲成键就是公用电子对,那只讲了共价键的范围。

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500字)

化学键的概念:指分子或者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有3种极限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因为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旧的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化学键强弱对物质性质的影响:①对于离子化合物(或离子晶体),离子键的强弱影响物质的稳定性、熔沸点。离子半径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带电荷越多熔沸点也越高(MgO Al2O3的熔点较高就是离子键较强)。②对于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共价键的强弱会影响物质的稳定性。共价键强的分子稳定,如氮气分子很稳定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要注意氢键的影响。而对于原子晶体(C、Si、SiO2、SiC等)会影响熔沸点,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③对于金属晶体,金属键的强弱会影响熔沸点、单质的还原性和离子氧化性。金属离子半径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带电荷越多熔沸点也越高。半径大小和带电荷多少还影响金属的导电导热性,硬度,延展性等。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如氦、氖、氩等,它们的性质比较稳定,由此可知有化学键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化学键就是弱核力吗?

化学键是电磁力,是原子核与电子间的引力,不是弱力、弱核力。 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物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 1、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2、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 3、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0327.htm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断开化学键要?

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要放出能量。因为化学键的本质是电子间的吸引力,要破坏这种吸引力就需要吸收能量。而形成键的时候,要让两个那么活泼的电子聚在一起,应该要让释放能量让它们安定下来。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释放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能量高,还是产物的总能量高(跟活化能没什么关系)。这跟反应的吸热放热的原理是类似的。(热量也是一种能量)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高,那么反应物就应该吸收能量才能形成总体能量那么高的产物。反之亦然。

化学键能能影响物质的哪些性质

化学键能能影响物质的哪些性质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高中定义: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编辑本段]分类  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在水分子H2O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 .化学键有3种极限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除此以外,还有过渡类型的化学键:由于粒子对电子吸引力大小的不同,使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化学键称为配位键.极性键的两端极限是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离域键的两端极限是定域键和金属键. [编辑本段]离子键与共价键  1、离子键[1]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吸引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2、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物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见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1、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叁键(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氨分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等2、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3、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编辑本段]金属键  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1].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Lorentz,1904)和佐默费尔德(Sommerfeld,1928)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

化学键的种类有哪些?

化学键的种类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离子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的成因较为复杂,路易斯理论认为,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形成的,其他的解释还有价键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金属键是一种改性的共价键,它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流动的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一、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SO4 2-,NO3-等。 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二、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 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 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Z:+ ¨..S:=Z n→S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即原子晶体共价键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分子(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分子之间有分子间力作用着,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氢键。关于分子键精辟氢键后面要讲到。 三、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或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键。对于这种键还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好象把金属原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金属键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金属晶体中没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也叫分子式)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上述三种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但它没有包括所有其他可分类: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不是化学键,它是分子间力的一种)。离子键(ionic bond)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分类: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FeCl3、BeCl2等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金属键: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和佐默费尔德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定域键: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 σ键、一个C-C π键。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方法,比较形成该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原子量,一般来说,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更强。但是要注意,有极性键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极性化合物,例如甲烷,它就是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原因是正负电荷中心重合)。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化学元素的键是什么东东```

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 。化学键有3种极限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分子。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有电子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除此以外,还有过渡类型的化学键: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化学键称为配位键。极性键的两端极限是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离域键的两端极限是定域键和金属键。 1、离子键是右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吸引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 2、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 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物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 1、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2、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 3、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通过电子而产生的相互结合的作用。化学结构式中用短线(—)表示。

化学键的种类有哪些?

化学键的种类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离子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的成因较为复杂,路易斯理论认为,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形成的,其他的解释还有价键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金属键是一种改性的共价键,它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流动的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一、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SO4 2-,NO3-等。 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二、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 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 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Z:+ ¨..S:=Z n→S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即原子晶体共价键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分子(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分子之间有分子间力作用着,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氢键。关于分子键精辟氢键后面要讲到。 三、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或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键。对于这种键还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好象把金属原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金属键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金属晶体中没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也叫分子式)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上述三种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但它没有包括所有其他可分类: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不是化学键,它是分子间力的一种)。离子键(ionic bond)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分类: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FeCl3、BeCl2等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金属键: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和佐默费尔德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定域键: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 σ键、一个C-C π键。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方法,比较形成该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原子量,一般来说,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更强。但是要注意,有极性键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极性化合物,例如甲烷,它就是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原因是正负电荷中心重合)。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请问化学键有哪些种类啊?

化学键的种类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离子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的成因较为复杂,路易斯理论认为,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形成的,其他的解释还有价键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金属键是一种改性的共价键,它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流动的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一、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SO4 2-,NO3-等。 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二、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 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 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Z:+ ¨..S:=Z n→S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即原子晶体共价键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分子(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分子之间有分子间力作用着,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氢键。关于分子键精辟氢键后面要讲到。 三、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或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键。对于这种键还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好象把金属原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金属键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金属晶体中没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也叫分子式)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上述三种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但它没有包括所有其他可分类: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不是化学键,它是分子间力的一种)。离子键(ionic bond)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分类: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FeCl3、BeCl2等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金属键: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和佐默费尔德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定域键: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 σ键、一个C-C π键。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方法,比较形成该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原子量,一般来说,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更强。但是要注意,有极性键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极性化合物,例如甲烷,它就是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原因是正负电荷中心重合)。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化学键的种类有都哪些

化学键的种类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离子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的成因较为复杂,路易斯理论认为,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形成的,其他的解释还有价键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金属键是一种改性的共价键,它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流动的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一、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SO4 2-,NO3-等。 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二、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 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 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Z:+ ¨..S:=Z n→S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即原子晶体共价键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分子(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分子之间有分子间力作用着,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氢键。关于分子键精辟氢键后面要讲到。 三、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或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键。对于这种键还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好象把金属原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金属键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金属晶体中没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也叫分子式)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上述三种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但它没有包括所有其他可分类: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不是化学键,它是分子间力的一种)。离子键(ionic bond)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分类: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FeCl3、BeCl2等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金属键: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和佐默费尔德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定域键: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 σ键、一个C-C π键。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方法,比较形成该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原子量,一般来说,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更强。但是要注意,有极性键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极性化合物,例如甲烷,它就是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原因是正负电荷中心重合)。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化学键的种类有都哪些

化学键的种类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 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离子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的成因较为复杂,路易斯理论认为,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形成的,其他的解释还有价键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 金属键是一种改性的共价键,它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流动的电子形成的。 化学键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一、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 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SO42-,NO3-等。 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 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二、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 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 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 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极性共价键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 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Z:+¨..S:=Zn→S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即原子晶体共价键与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 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 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分子(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分子之间有分子间力作用着,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氢键。 关于分子键精辟氢键后面要讲到。 三、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或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 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键。 对于这种键还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好象把金属原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 金属键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金属晶体中没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也叫分子式)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上述三种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 但它没有包括所有其他可 分类: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 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 化学键有3种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不是化学键,它是分子间力的一种)。 离子键(ionicbond)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 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 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 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 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 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 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 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 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 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 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 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 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 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 (一吸,两斥) 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 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 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 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 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 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 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 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电子发现以后,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 通过以后许多人,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 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 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 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 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 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 共价键: 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 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 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 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 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 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 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 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 (2)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 (3)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 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 (4)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 如C—C。 )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 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 )等 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 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 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 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化合物分类: 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FeCl3、BeCl2等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 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 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金属键: 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 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 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 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 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 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 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 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 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 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 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 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和佐默费尔德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 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 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 定域键: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 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 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σ键、一个C-Cπ键。 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 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 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 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 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 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 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方法,比较形成该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原子量,一般来说,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更强。 但是要注意,有极性键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极性化合物,例如甲烷,它就是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原因是正负电荷中心重合)。 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 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 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 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 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 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 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如何深刻形象的理解化学键?

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  例如,在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 。化学键有3种极限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有电子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除此以外,还有过渡类型的化学键: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化学键称为配位键。极性键的两端极限是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离域键的两端极限是定域键和金属键。  1、离子键是右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吸引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   2、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   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物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   1、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2、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   3、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为什么叫键?

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要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

几种化学键的类型

化学键的种类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离子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的成因较为复杂,路易斯理论认为,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形成的,其他的解释还有价键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金属键是一种改性的共价键,它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流动的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一、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SO4 2-,NO3-等。 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二、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 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 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Z:+ ¨..S:=Z n→S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即原子晶体共价键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分子(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分子之间有分子间力作用着,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氢键。关于分子键精辟氢键后面要讲到。 三、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或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键。对于这种键还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好象把金属原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金属键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金属晶体中没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也叫分子式)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上述三种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但它没有包括所有其他可分类: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不是化学键,它是分子间力的一种)。离子键(ionic bond)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分类: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FeCl3、BeCl2等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金属键: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和佐默费尔德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定域键: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 σ键、一个C-C π键。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方法,比较形成该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原子量,一般来说,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更强。但是要注意,有极性键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极性化合物,例如甲烷,它就是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原因是正负电荷中心重合)。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化学键的分类?

化学键的种类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离子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的成因较为复杂,路易斯理论认为,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形成的,其他的解释还有价键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金属键是一种改性的共价键,它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流动的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一、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SO4 2-,NO3-等。 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二、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 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 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Z:+ ¨..S:=Z n→S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即原子晶体共价键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分子(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分子之间有分子间力作用着,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氢键。关于分子键精辟氢键后面要讲到。 三、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或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键。对于这种键还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好象把金属原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金属键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金属晶体中没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也叫分子式)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上述三种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但它没有包括所有其他可分类: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不是化学键,它是分子间力的一种)。离子键(ionic bond)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分类: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FeCl3、BeCl2等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金属键: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和佐默费尔德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定域键: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 σ键、一个C-C π键。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方法,比较形成该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原子量,一般来说,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更强。但是要注意,有极性键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极性化合物,例如甲烷,它就是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原因是正负电荷中心重合)。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什么是化学键

化学键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化学键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高中定义: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目录分类键合距离 Bonding distance离子键 Ionic Bond共价键 Covalent bond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金属键 Metallic bond定域键 localized bond极性键 Polarity chemical bond非极性键 Nonpolar chemical bond配位键 Coordination chemical bond泡利原理 Pauli principle洪特规则 Hong"s rule分类键合距离 Bonding distance离子键 Ionic Bond共价键 Covalent bond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金属键 Metallic bond定域键 localized bond极性键 Polarity chemical bond非极性键 Nonpolar chemical bond配位键 Coordination chemical bond泡利原理 Pauli principle洪特规则 Hong"s rule展开 编辑本段分类   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在水分子H2O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 。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极限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离子键是由带异性电荷的离子产生的相互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共价键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其中金属离子被固定在晶格结点上,处于离域电子的“海洋”之中。除此以外,还有过渡类型的化学键:由于粒子对电子吸引力大小的不同,使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化学键称为配位键。极性键的两端极限是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离域键的两端极限是定域键和金属键。编辑本段键合距离 Bonding distance  键合距离是指两个或以上的原子核之间形成化学键所必需的最短距离。编辑本段离子键 Ionic Bond  1.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吸引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   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   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   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   2.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   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   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保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编辑本段共价键 Covalent bond  1.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   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叁键(C≡C)等。   (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   (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氨分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   (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等   2.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 3.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编辑本段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原子之间依靠化学键组成有机小分子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请问化学键的种类有哪几种?

化学键的种类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离子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形成的。共价键的成因较为复杂,路易斯理论认为,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多对电子形成的,其他的解释还有价键理论,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金属键是一种改性的共价键,它是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自由流动的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一、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SO4 2-,NO3-等。 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二、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配对,此时原子轨道相互重叠,两核间的电子云密度相对地增大,从而增加对两核的引力。共价键的作用力很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原子轨道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 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 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Z:+ ¨..S:=Z n→S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即原子晶体共价键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在分子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分子(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分子之间有分子间力作用着,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氢键。关于分子键精辟氢键后面要讲到。 三、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自由电子,整个金属晶体的原子(或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化学键。这种键可以看成由多个原子共用这些自由电子所组成,所以有人把它叫做改性的共价键。对于这种键还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好象把金属原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金属键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和离子晶体、原子晶体一样,金属晶体中没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也叫分子式)通常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上述三种化学键是指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作用力。但它没有包括所有其他可分类: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不是化学键,它是分子间力的一种)。离子键(ionic bond)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分类: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FeCl3、BeCl2等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金属键: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和佐默费尔德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定域键: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 σ键、一个C-C π键。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方法,比较形成该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原子量,一般来说,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更强。但是要注意,有极性键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极性化合物,例如甲烷,它就是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原因是正负电荷中心重合)。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化学键怎么理解好,有点不懂

化学键(英语:Chemical Bond)是一种粒子间的吸引力,其中粒子可以是原子、离子或分子。透过化学键,粒子可组成多原子的化学物质。键由两相反电荷间的电磁力引起,电荷可能来自电子和原子核,或由偶极子造成。化学键种类繁多,其能量大小、键长亦有所不同;能量较高的“强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而分子间力、伦敦扩散力和氢键等“弱化学键”能量较低。离子键1.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吸引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2.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u207b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共价键1.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u208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2.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3.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金属键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Lorentz,1904)和佐默费尔德(Sommerfeld,1928)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

化学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1 拼音 huà xué jiàn 2 注解 分子或晶体中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离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化学键首先要强调分子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或氢键都不算化学键。相互作用主要是指邻近原子间。非邻近原子间虽也有作用但较弱,只是前者的百分之几。有些多原子分子,除了相邻的两个原子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外,邻近多个原子间通过共轭作用也会形成化学键,如苯、丁二烯[1, 3]、NO2等共轭分子中的离域大π键。在NaCl晶体中,无限多个离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离子键。强相互作用预示化学键的强度,可用键能定量估计。一般化学键的键能为一百到几百kJ/mol。氢键的键能约在40kJ/mol以下。化学键的形成把原子按一定方式牢固地结合成分子,所以它是使分子或晶体能稳定存在的根本原因。化学键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包括配位键)和金属键等。化学键的本质主要围绕共价键成因的研究,形成了以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为主体的化学键理论。

化学键的本质鲍林求助鲍林的《化学键的本质》

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一、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Ionic Bond),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但是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能有离子键,如氯化铵。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离子化合物不是由分子构成的。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可以看作是球形的,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氯化钠中一个钠离子可以六个氯离子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二、共价键。共价键(Covalent Bond)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三、金属键。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化学键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原子周围的电子在成键前后在空间中重新分配,而这种分配使得能体系的能量降低。以共价键为例,如两个氢原子,在成键前电子分别受各自的原子核吸引,在成键后处于两原子中间,同时受到两个原子核吸引,前后通过这个作用使得能量降低。这种电子的分配是原子核与电子共同的结果。有电磁力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那个尺度范围,受量子力学的支配。

化学键的本质是什么?

这要试成键粒子来说,主要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由于静电引力产生的。主要是是存在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电负性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阳离子的电子被吸电子能力较强的阴离子吸附,从而成键。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产生的吸引作用。两个或多个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在理想情况下达到电子饱和的状态,由此组成比较稳定和坚固的化学结构叫做共价键。其本质是原子轨道重叠后,高概率地出现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子与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性作用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横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天才化学家晚年又为何沦为被嘲弄的科学家

20世纪是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世纪之初的量子论、相对论、波粒二象性等物理学革命成果促使化学面貌焕然一新,鲍林这样一位天才化学家生逢其时,研究兴趣横跨化学、生物化学、医学并且成果丰硕,此外他还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积极推动反核事业,赢得「 ”和平老人”美誉,他的一生精彩无限,值此鲍林逝世25周年之际,谨以本文缅怀一代化学大师。 一、人物生平 1901年2月18日,鲍林出生于美国西海岸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他的家境并不宽裕,父亲是当地一名药剂师也是家中仅有的经济来源,然而父亲在他年幼之时突然因病离世,家境也因此急剧恶化。尽管生活艰难,鲍林却并未意志消沉,他在打工贴补家用的同时坚持学习,并且对化学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 1917年,鲍林考入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系,一度因家境困难辍学,1922年顺利获得学士学位后他又考入加州理工学院跟随当时著名的化学家诺伊斯(Noyes)从事晶体X射线衍射研究,并成功完成了辉钼矿(MoS2)晶体的全测定工作。1925年,鲍林获得化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又相继在欧洲多个重点实验室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也正是在那时候鲍林接触到新兴的量子力学理论和现代物理测试方法,为他后来提出化学键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鲍林便任教于母校加州理工学院,1969年又担任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他一生所涉领域颇多,也犯过错误,但丝毫不能掩盖他在科学史上光辉的一面,1994年8月19日鲍林在自家农场去世,走完了他非凡的一生。 图1 青年时代的鲍林 二、化学键本质的探索者 鲍林对化学的最大贡献当属他对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及其在物质结构方面的应用,这也正是他青年时代起就非常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物理学家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后不久,美国化学家路易斯(G. N. Lewis)提出「 ”共用电子对”达到稀有气体稳定结构的电子模型,几年后朗缪尔(I. Langmuir)接受和发展了路易斯的观点,提出以「 ”共价键”来表示共用的一对电子。然而他们仍然不能科学地阐释化学键的本质,即无法解释原子之间为何会选择「 ”共享”电子,将本该相互排斥的电子牢牢结合在一起的「 ”力”又是什么呢? 图2 美国化学家G. N. Lewis和I. Langmuir 受限于旧量子论,路易斯-朗缪尔的共价键理论本质上是个静态模型,不但无法阐明成键本质更无法解释氢分子(H2)独特的光谱现象。1927年,德国化学家海特勒(W. H. Heitler)和伦敦(F. W. London)创造性地将量子力学方法用于处理氢分子,标志着量子化学的诞生,也奠定了近代价键理论的基础。海特勒-伦敦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电子的波动性,原子间波的干涉作用使得原子轨道重叠区域电子密度增大,自旋相反的单电子(未成对电子)在相互接近过程中彼此呈现相互吸引的作用,并使体系能量降低,这也解决了化学键的本质问题。 图3 德国化学家W. H. Heitler和F. W. London 上述理论被称为价键理论(Valence Bond Theory),俗称的VB法,也时常被称作电子配对理论。它在解释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以及定性讨论分子结构方面取得很大成功,但理论初期的不完善性也显露无疑,例如有些分子的键角明显偏离原子轨道之间的夹角,有些原子的成键数目大于价层轨道中未成对电子数,VB法在解释这些现象时显得无能为力。 为了解释多原子分子的空间结构,鲍林于1931年在VB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合理解释了甲烷分子(CH4)的四面体构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VB理论。为了衡量化合物中原子对「 ”成键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鲍林又率先提出「 ”电负性”概念,他以热化学和键能数据为基础,系统给出了电负性标度数据,这些数据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在预测化合物及化学键的离子性或共价性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4 杂化轨道理论对甲烷分子成键的解释 除了以上贡献,还需要指出的是,鲍林是「 ”共振论”的创始人。诸如苯(C6H6)、臭氧(O3)分子在内的不少分子需要用两个或更多价键结构才能给出满意的描述,因此鲍林认为正是这些价键结构之间的「 ”共振”才完整构成了分子的真正结构。然而「 ”共振论”问世后的数十年中,争论不休,褒贬不一,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学者曾以「 ”唯心论”和「 ”机械论”从哲学方面对它进行简单化的错误批判,这种批判也影响到后来的中国学术界。站在现代化学角度来看,「 ”共振论”确有其弊端,但它毕竟与主流的分子轨道理论相比更加简明直观,在定性解释化合物的某些性质上依然实用,因而它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国内外教科书及文献著作中「 ”共振论”依然被广泛采用。 图 5 苯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的「 ”共振”结构 鲍林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致力于化学键的研究,1931年2月发表价键理论,此后陆续发表相关论文,1939年出版了化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化学键的本质》一书。该书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化学键的认识,将其从直观的、臆想的概念升华为定量的和理性的层次,由于鲍林在化学键本质以及复杂化合物物质结构阐释方面杰出的贡献,他赢得了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 三、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先行者 鲍林前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化学键理论,从中后期开始他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生物学和医学领域。1937年起,他便开始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进行研究,并正式确定蛋白质的a-螺旋体结构——这是蛋白质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后来确定DNA结构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鲍林最终没能正确揭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还和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有过关于DNA真实结构的争论,但无法否认他为后续蛋白质结构研究所奠定的重要基础。 图 6蛋白质的a-螺旋体结构(左)、DNA结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中)、DNA和RNA的螺旋结构(右)(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5年,鲍林开始了他对「 ”分子病”的研究,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仅仅是由红细胞变形引起的典型的细胞型疾病,鲍林却敏锐地意识到该疾病极有可能是一种血红蛋白分子的疾病。为此他借助电泳技术成功发现正常与异常血红蛋白在相同电场中表现出的迁移速度差异,1949年11月鲍林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详细讨论了异常血红蛋白与正常血红蛋白的差异,并且讨论了疾病成因和遗传机制等问题。鲍林对镰刀型细胞血红蛋白的研究第一次展示了这种疾病的分子基础,也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提出「 ”分子病”的概念,吸引了后续医学科研人员从分子层次上进行疾病研究。 图 7 正常的血红蛋白(圆饼状)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异常血红蛋白(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20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后不久,鲍林特别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问题。那时世界各国都在频繁地进行核试验,鲍林意识到核辐射对人类生存及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1955年他联合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反对研究和生产毁灭性武器。1958年,他又撰写了《不要再有战争》一书,书中以丰富的资料,说明了核武器对人类的重大威胁。1962年,鲍林因在反对核武器试验上做出的努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继居里夫人之后第二位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科学家,也是仅有的每次都是独立获奖的人。 图 8 鲍林撰写的《不要再有战争一书》 五、毁誉参半的「 ”维生素之争” 20世纪60年代,美国突然掀起一股维生素热潮,而这股热潮的制造者正是鲍林。他认为维生素C能够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对感冒有显著疗效,他更指出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还可使癌症得到缓解。为此,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人们对这位科学家深信不疑,霎时间维生素C成为「 ”明星分子”。此外,鲍林还认为维生素C是一种常见的「 ”正分子”并大肆宣扬所谓「 ”正分子医学”,然而这一观点严重挑战了传统医学认知,被认为是对传统医学的威胁,时至今日也从未得到主流医学界的认可。 图 9 商品化的维生素C和它的结构式(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鲍林的说法得到普通民众的热烈追捧,却一直未得到医学界和营养学界的认可,反对和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昔日的「 ”科学巨匠”也被攻击为「 ”江湖庸医”,他也被视为「 ”伪科学传播者”。时至今日,对于鲍林晚年极力推崇维生素C的争议仍未完全退却,学界也没有对维生素C的保健作用和服用剂量等达成共识。客观来说,无论争议的具体焦点如何,维生素对生命有机体的重要作用仍不失为20世纪的重要发现之一,这是毋庸置疑、也是无可争议的。 六、结束语 鲍林一生对化学的贡献颇多,对年轻一代化学家的影响也极其深远,他十分关切我国的化学事业,曾于1973年和1981年两度对我国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著名化学家唐有祺和卢嘉锡先生都曾在鲍林指导下研究和学习。 从现代化学的进程来评价鲍林,他创造性地提出杂化轨道、电负性、共振论等化学领域最基础又广泛使用的概念,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价键理论,成为当之无愧的「 ”现代结构化学奠基人”;横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他的研究又为后人指明方向;为世界和平奔走,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极好诠释。尽管晚年深陷争议,但鲍林敢为人先,积极探索新领域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赞赏。作为极富创造力的科学家和热心世界和平的社会活动家,鲍林完美诠释了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必将世代流传,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 参考资料: [1] 盛根玉. 化学键本质的探索者鲍林[J]. 化学教学, 2011 (11): 57-60. [2] 张宏志, 摇李建. 鲍林对于血红蛋白分子学领域的贡献[J]. 大学化学, 2012, 27(6). [3] 褚廷夫. 有「 ”第一流天才”与「 ”和平老人”美誉的鲍林[J]. 化学教学, 1998, 6: 10-11. [4] 田荷珍. 鲍林与现代化学[J]. 大学化学, 1987, 2(2): 56-59. [5] 周公度, 段连运. 结构化学基础(第5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6] 淮沙. 维生素之争[J]. 生命世界, 2010 (3): 26-31. [7] 吕仁庆等. 鲍林与共振论-关于共振论的论争[J]. 广东化工, 2010, 37(5): 23-24. 撰稿人:Geronimo

各类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关系

就以上面的例子吧,在C与O2燃烧时,O2中的O-O键断开,C之间的C-C键也断开,C与O之间形成了C-O键,从而形成了新物质CO2,至于化学键的本质可以去查百度百科,在这里不再说了。 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化学反应 2H2+O2=H2O分解反应:指一种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如加热,通直流电,催化剂等)分解成二种或二种以上较简单的单质或化合物 2H2O=2H2+O2置换反应: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2HCl+Fe=FeCl2+H2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H2SO4+BaCl2=BaSO4+2HCl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反应,反之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不再举例

以物理学的观点来看,有化学作用力这回事吗?

化学作用力就是常说的化学键,氢键,范德华力。化学键是指物质的最小分子中原子与原子的作用力;氢键指分子间或分子内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作用力(只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影响化学性质);范德华力是指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也只影响物理性质,不影响化学性质)。物理原因:因为原子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由于异性相吸,即有库仑力作用,而且电子不能与原子核接触,所以电子以库仑力为向心力做高速的圆周运动。本质就是电场的作用。氢键,范德华力,也都是由于电场的原因而产生的。

火烧纸,纸被碳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这应该是分子键断裂产能吧,我想不明白分子键断裂为什么会产能?

楼主的基本概念有些模糊,但这不是个例,带有相当的普遍性。1. 化学键的本质两个孤立原子(比方相距非常远)之间不存在化学键,当二者靠的很近的时候,两个原子的外层电子在空间的分布将发生变化,电子更多的出现在两个原子核中间,较少出现在其它区域,即两原子核间带有部分净的负电荷,这部分负电荷和两核间的库伦引力将使两个带正电的核(原本要相互排斥的)吸引到了一起,形成了稳定的分子,这种吸引作用称为化学键。化学键能就是化学键形成过程中吸引作用电势能(负值)与核间排斥电势能(正值)之和的相反数。如果引力势能的绝对值大于斥力势能,总的电势能为负值,键能为正值,可以形成稳定分子,形成稳定分子后,系统总能量(即总的电势能)降低。多余的能量将被释放到外界。反之两个原子将相互排斥,不能形成稳定分子。综上,化学键不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而是原子间的一种电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是能量降低的过程,反之拆散化学键是能量上升的过程。2. 化学反应的本质能量相对较高的分子转化为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旧物质分子中的化学键被打断(形成孤立原子,此过程要外界提供能量),然后孤立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新的分子中,化学键能更大,分子总的电势能更低,此过程中系统放出能量至外界,补偿前一过程的外界能耗还有多余)。总的来说,经过反应,系统的能量降低,降低的能量释放到外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放出的热量)。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反应都放热,吸热反应也是可以发生的。3. “能量即质量”这个说法是有疑问的,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化学反应释放的热量所等效的质量,比起核反应释放热量的等效质量微不足道(楼主不妨自行估算一下)。因此,化学反应中的质量亏损微乎其微,用现今最精密的仪器也无法测出,但理论上一定是存在的。由于这个质量亏损极其微小,因此才有化学上的质量守恒定律,即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系统总质量不变。但事实上这条定律存在极其微小的误差(只是不影响实际应用而已)。楼主如仍有疑问,欢迎进一步讨论。

化学键断裂为什么要吸收能量?

化学键的本质是电磁作用力。化学键断裂意味着两原子间的距离增大使得两原子的电磁力可以忽略。而这时断裂化学键是相当于克服力做功,所以是要吸收能量。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能量与键能有什么关系?

化学键能指1.01*10^5Pa和25摄氏度下(常温常压下),将1mol理想气体分子AB拆开为中性气态原子A和B所需要的能量(单位为KJ.mol-1)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键能是表征化学键强度的物理量,可以用键断裂时所需的能量大小来衡量。在101.3kPa和298K下,将1mol气态分子AB断裂成理想气态原子所吸收的能量叫做AB的离解能(KJ·mol-1),常用符号D(A-B)表示。即:AB(g)─→A(g)+ B(g)键能通常通过热化学方法或光谱化学实验测定离解能得到,我们常用键能表示某种键的强弱。(注:键能大小并不能被用于表示物质能量多少,而只表示物质与达到活泼态时自由能之差)由键能求焓变公式: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键能与物质本身的关系:键能越大,本身能量就越低,键能越小,本身能量越高。做为反应物的物质,在反应过程中需要吸热,产生上述原因是因为:能量低,本身结构稳定,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键能大。能量高,本身结构不稳定,需要吸收的热量低,键能小。所以您的说法是对的。~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O(∩_∩)O,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化学进化的过程

【最开始】古时候,原始人类为了他们的生存,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发现和利用了火。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食用熟食;继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如发现在翠绿色的孔雀石等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这样,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的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人类逐步学会了制陶、冶炼;以后又懂得了酿造、染色等等。这些有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为古代文明的标志。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  古人曾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企图追溯其本原及其变化规律。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中国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而五行则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的。此说法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此说为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之一。  【公元前4世纪】希腊也提出了与五行学说类似的火、风、土、水四元素说和古代原子论。这些朴素的元素思想,即为物质结构及其变化理论的萌芽。后来在中国出现了炼丹术,到了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代,炼丹术已颇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纪传到阿拉伯国家,与古希腊哲学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炼丹术,阿拉伯炼丹术于中世纪传入欧洲,形成欧洲炼金术,后逐步演进为近代的化学。  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深信物质能转化,试图在炼丹炉中人工合成金银或修炼长生不老之药。他们有目的的将各类物质搭配烧炼,进行实验。为此涉及了研究物质变化用的各类器皿,如升华器、蒸馏器、研钵等,也创造了各种实验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洁净、灼烧、熔融、升华、密封等。  与此同时,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这些都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许多器具和方法经过改进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学实验中沿用。炼丹家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发现了若干元素,制成了某些合金,还制出和提纯了许多化合物,这些成果我们至今仍在利用。【真正成为学科意义上的化学】  【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炼金术转向生活和实际应用,继而更加注意物质化学变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学概念建立后,通过对燃烧现象的精密实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氧化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随后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为化学进一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突出地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与古代原子论的一个主要区别。近代原子论使当时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这些都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矿物的分析,发现了许多新元素,加上对原子分子学说的实验验证,经典性的化学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体系。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原子价概念的产生、苯的六环结构和碳价键四面体等学说的创立、酒石酸拆分成旋光异构体,以及分子的不对称性等等的发现,导致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对分子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1 9世纪下半叶】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之后,不仅澄清了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相继建立了溶液理论、电离理论、电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的诞生,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十世纪至今】  二十世纪的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并广泛地应用了当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化学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化学分支学科。  近代物理的理论和技术、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对现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为化学在20世纪的重大进展创造了条件。  在结构化学方面,由于电子的发现开始并确立的现代的有核原子模型,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而且发展了分子理论。应用量子力学研究分子结构,产生了量子化学。  从氢分子结构的研究开始,逐步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先后创立了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佩位场理论。化学反应理论也随着深入到微观境界。应用X射线作为研究物质结构的新分析手段,可以洞察物质的晶体化学结构。测定化学立体结构的衍射方法,有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等方法。其中以X射线衍射法的应用所积累的精密分子立体结构信息最多。  研究物质结构的谱学方法也由可见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扩展到核磁共振谱、电子自选共振谱、光电子能谱、射线共振光谱、穆斯堡尔谱等,与计算机联用后,积累大量物质结构与性能相关的资料,正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不断提高,人们以可直接观察分子的结构。  经典的元素学说由于放射性的发现而产生深刻的变革。从放射性衰变理论的创立、同位素的发现到人工核反应和核裂变的实现、氘的发现、中子和正电子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发现,不仅是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亚原子层次,而且创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和理论;不仅实现了古代炼丹家转变元素的思想,而且改变了人的宇宙观。  作为20世纪的时代标志,人类开始掌握和使用核能。放射化学和核化学等分支学科相继产生,并迅速发展;同位素地质学、同位素宇宙化学等交叉学科接踵诞生。元素周期表扩充了,已有109号元素,并且正在探索超重元素以验证元素“稳定岛假说”。与现代宇宙学相依存的元素起源学说和与演化学说密切相关的核素年龄测定等工作,都在不断补充和更新元素的观念。  在化学反应理论方面,由于对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认识的提高,经典的、统计的反应理论以进一步深化,在过渡态理论建立后,逐渐向微观的反应理论发展,用分子轨道理论研究微观的反应机理,并逐渐建立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定律和前线轨道理论。分子束、激光和等离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不稳定化学物种的检测和研究成为现实,从而化学动力学已有可能从经典的、统计的宏观动力学深入到单个分子或原子水平的微观反应动力学。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子、电子结构和化学反映的量子化学计算、化学统计、化学模式识别,以及大规模术技的处理和综合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进展,有的已经逐步进入化学教育之中。关于催化作用的研究,以提出了各种模型和理论,从无机催化进入有机催化和增物催化,开始从分子微观结构和尺寸的角度核生物物理有机化学的角度,来研究酶类的作用和酶类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  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一方面,经典的成分和组成分析方法仍在不断改进,分析灵敏度从常量发展到微量、超微量、痕量;另一方面,发展初许多新的分析方法,可深入到进行结构分析,构象测定,同位素测定,各种活泼中间体如自由基、离子基、卡宾、氮宾、卡拜等的直接测定,以及对短寿命亚稳态分子的检测等。分离技术也不断革新,离子交换、膜技术、色谱法等等。  合成各种物质,是化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在无机合成方面,首先合成的是氨。氨的合成不仅开创了无机合成工业,而且带动了催化化学,发展了化学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后来相继合成的有红宝石、人造水晶、硼氢化合物、金刚石、半导体、超导材料和二茂铁等配位化合物。  在电子技术、核工业、航天技术等现代工业技术的推动下,各种超纯物质、新型化合物和特殊需要的材料的生产技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合成成功又向化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对零族元素的化学性质重新加以研究。无机化学在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中产生了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等新兴学科。  酚醛树脂的合成,开辟了高分子科学领域。20世纪30年代聚酰胺纤维的合成,使高分子的概念得到广泛的确认。后来,高分子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应用三方面保持互相配合和促进,使高分子化学得以迅速发展。  各种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为现代工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军事技术,以及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多种性能优异而成本较低的重要材料,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高分子工业发展为化学工业的重要支柱。 20世纪是有机合成的黄金时代。化学的分离手段和结构分析方法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纷纷获得圆满解决,还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的有机反应和专一性有机试剂,在此基础上,精细有机合成,特别是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方面,合成了各种有特种结构和特种性能的有机化合物;另一方面,合成了从不稳定的自由基到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基础物质。有机化学家还合成了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和有特效的药物。这些成就对促进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为合成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并与其他学科协同解决有生命物质的合成问题及解决前生命物质的化学问题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化学发展的趋势】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另一方面,在与其它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

化学的本质是电磁力吗?

完全正确!这才是化学键的本质。分子间作用力的本质也同样是电磁力。 世界上目前发现的一切作用力,都可以被归结为四种基本力(无一例外):万有引力、电磁力(其中包括库伦力)、强力、弱力。强力、弱力一般仅

化学键是否由强相互作用引起的吗?

强相互作用是作用于强子之间的力,是目前所知的四种宇宙间基本作用力最强的,也是作用距离第二短的(大约在 10^(-15)~10^(-10) m 范围内)。最早研究的强相互作用是核子(质子或中子)之间的核力,它是使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本质是原子周围的电子在成键前后在空间中重新分配,而这种分配使得能体系的能量降低。一切化学反应实质上就是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状态的改变;在化学反应中吸收或者释放的能量就叫做化学能,化学能的来源是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原子能级发生变化的结果”。两回事,化学键是核外电子的事,强相互作用是原子核内的事,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