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化学羟基有什么性质?

所有的羟基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 如钠。和发生酯化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氧化成醛或酮酚羟基还可以与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

求教生物化学,关于转录的问题

因为起始端合成以后就变成3"了。这个问题画一张图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了

dna解旋酶作用的化学键

解旋酶作用的化学键是氢键, PCR技术体外扩增dna时DNA聚合酶代替了解旋酶的作用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的化学键是氢键 求采纳0.0

酵母的化学式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是生物,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化学物质,是不能写出化学式的,就像人一样。

酵母分子式及化学性质

酵母菌按化学来说是混合物,无化学式。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可用于酿造生产,有的为致病菌,是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酵母菌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可在缺氧环境中生存。目前已知有1000多种酵母,根据酵母菌产生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的能力,可将酵母分成三类:形成孢子的株系属于子囊菌和担子菌。不形成孢子但主要通过出芽生殖来繁殖的称为不完全真菌,或者叫“假酵母”(类酵母)。目前已知极少部分酵母被分类到子囊菌门。酵母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生长在偏酸性的潮湿的含糖环境中,而在酿酒中,它也十分重要。

逆转录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一般来说不同生物分离出的反转录酶具有不同结构,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或其亚结构如多肽,有一种比较重要的逆转录酶为端粒酶,是个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酸(RNA)-蛋白复合物,其RNA组分为模板,蛋白组分具有催化活性,以端粒3"末端为引物,合成端粒重复序列

求问哪些酶的化学本质是RNA

1、端粒酶:是一种由催化蛋白和RNA模板组成的酶,在细胞中负责端粒的延长的一种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 2、核酶:主要指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RNA,亦称RNA催化剂。自然界中已发现多种核酶,目前主要有四种核酶能用于反式切割靶RNA:四膜虫自身剪接内含子、大肠杆菌RNase P、锤头状核酶和发夹状核酶。 3、逆转录酶:是以RNA为模板指导三磷酸脱氧核苷酸合成互补DNA的酶。哺乳类C型病毒的反转录酶和鼠类B型病毒的反转录酶都是一条多肽链。鸟类RNA病毒的反转录酶则由两上亚基结构。真核生物中也都分离出具有不同结构的反转录酶。

反转录酶的形成哪种化学键?

反转录酶把RNA变成DNA,形成的是磷酸二酯键。

DNA的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理: DNA是大分子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DNA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值升高;当变性核酸可复性时,吸光值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温度、有机溶剂、酸碱度、尿素、酰胺等试剂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使得DNA双键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 DNA 指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和基因的组成部分) 脱氧核苷酸的高聚物,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遗传信息的绝大部分贮存在DNA分子中。 化学:【DNA修复】 DNA修复(DNA repairing)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DNA的损伤而能继续生存。也许这未能完全修复而存留下来的损伤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显示出来(如细胞的癌变等),但如果细胞不具备这修复功能,就无法对付经常在发生的DNA损伤事件,就不能生存。所以研究DNA修复也是探索生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与军事医学、肿瘤学等密切相关。对不同的DNA损伤,细胞可以有不同的修复反应。【DNA复制】 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这个过程是通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复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始阶段:解旋酶在局部展开双螺旋结构的DNA分子为单链,引物酶辨认起始位点,以解开的一段DNA为模板,按照5"到3"方向合成RNA短链。形成RNA引物。 DNA片段的生成:在引物提供了3"-OH末端的基础上,DNA聚合酶催化DNA的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过程,由于复制过程只能由5"->3"方向合成,因此一条链能够连续合成,另一条链分段合成,其中每一段短链成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s)。 RNA引物的水解:当DNA合成一定长度后,DNA聚合酶水解RNA引物,补填缺口。 DNA连接酶将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分子。 最后DNA新合成的片段在旋转酶的帮助下重新形成螺旋状。【单链DNA】 单链DNA(single-stranded DNA)大部分DNA以双螺旋结构存在,但一经热或碱处理就会变为单链状态。单链DNA就是指以这种状态存在的DNA。单链DNA在分子流体力学性质、吸收光谱、碱基反应性质等方面都和双链DNA不同。某些噬菌体粒子内含有单链环状的DNA,这样的噬菌体DNA在细胞内增殖时则形成双链DNA。【闭环DNA】 闭环DNA(closed circular DNA)没有断口的双链环状DNA,亦称为超螺旋DNA。由于具有螺旋结构的双链各自闭合,结果使整个DNA分子进一步旋曲而形成三级结构。另外如果一条或二条链的不同部位上产生一个断口,就会成为无旋曲的开环DNA分子。从细胞中提取出来的质粒或病毒DNA都含有闭环和开环这二种分子。可根据两者与色素结合能力的不同,而将两者分离开来。【连接DNA】 连接DNA (Linker DNA):核小体中除146bp核心DNA 外的所有DNA。【模板DNA】 模板DNA可以是单链分子,也可以是双链分子,可以是线状分子,也可以是环状分子(线状分子比环状分子的扩增效果稍好).就模板DNA而言,影响PCR的主要因素是模板的数量和纯度。【互补DNA】 互补DNA(cDNA, complementary DNA )构成基因的双链DNA分子用一条单链作为模板,转录产生与其序列互补的信使RNA分子,然后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以mRNA分子为模板,合成一条与mRNA序列互补的单链DNA,最后再以单链DNA为模板合成另一条与其互补的单链DNA,两条互补的单链DNA分子组成一个双链cDNA分子.因此,双链cDNA分子的序列同转录产生的mRNA分子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一个cDNA分子就代表一个基因.但是cDNA仍不同于基因,因为基因在转录产生mRNA时,一些不编码的序列即内含子被删除了,保留的只是编码序列,即外显子.所以cDNA序列都比基因序列要短得多,因为cDNA中不包括基因的非编码序列---内含子。

叶绿体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叶绿体(chloroplast):植物体中含有叶绿素等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在藻类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等,而且体积巨大,可达100um。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一)外被 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slator)才能通过内膜。(二)类囊体 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 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 由于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联结,全部类囊体实质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封闭系统。类囊体做为单独一个封闭膜囊的原始概念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所表示的仅仅是叶绿体切面的平面形态。 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三)基质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 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 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 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

叶绿体的化学本质

叶绿体(chloroplast):藻类和植物体中含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几乎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光能)。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是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Chloroplast)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它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同时产生氧。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体生存、繁殖和发展的根本源泉。一、形态与结构 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在藻类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等,而且体积巨大,可达100um。 叶绿体由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 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叶绿体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和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一)外被 叶绿体外被由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膜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磷酸甘油酸、丙糖磷酸,双羧酸和双羧酸氨基酸可以透过内膜,ADP、ATP已糖磷酸,葡萄糖及果糖等透过内膜较慢。蔗糖、C5糖双磷酸酯,C糖磷酸酯,NADP+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slator)才能通过内膜。(二)类囊体 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又称光合膜。 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称为基粒,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 lamella)。基粒直径约0.25~0.8μm,由10~100个类囊体组成。每个叶绿体中约有40~60个基粒。 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stroma lamella)。 由于相邻基粒经网管状或扁平状基质类囊体相联结,全部类囊体实质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封闭系统。类囊体做为单独一个封闭膜囊的原始概念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所表示的仅仅是叶绿体切面的平面形态。 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含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黄素蛋白、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复合物等。(三)基质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 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 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如,ctDNA、各类RNA、核糖体等。 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

叶绿体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叶绿体的包膜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对各种各样的离子以及种种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在叶绿体内部有基质、富含脂质和质体醌的质体颗粒,以及结构精细的内膜系统(片层构造,内囊体)。在基质中水占叶绿体重量的60%—80%,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离子、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酶、蛋白质、核糖体、RNA、DNA等。在绿藻、褐藻,红藻、接合藻、硅藻等许多藻类的叶绿体中存在着淀粉核。构成内膜系统微细结构基础的是内囊体。在具有基粒的叶绿体中重叠起内囊体或复杂地折叠起来,分化成所谓的基粒堆(granastack)和与之相联系的膜系统[基粒间片层(intergranalamellae)。各种光合色素和光合成电子传递成分、磷酸化偶联因子等存在于内囊体中,色素被光能激发、电子传递、直到ATP合成都在内囊体上及其表面附近进行。利用由此生成的NADPH和ATP在基质中进行二氧化碳固定。

生物化学相关名词解释

肽键:蛋白质中前一氨基酸的α-羧基与后一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形成的酰胺键。肽键平面:肽键中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旋转,因此,肽键中的C、O、N、H四个原子处于一个平面上,称为肽键平面。 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是指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在多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 亚基:在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中,每一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单位,称为亚基。 蛋白质的等电点:在某-pH溶液中,蛋白质分子可游离成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的兼性离子,即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等于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的现象。 协同效应: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另一亚基与配体结合的能力。(正、负)如血红素与氧结合后,铁原子就能进入卟啉环的小孔中,继而引起肽链位置的变动。 变构效应:蛋白质分子因与某种小分子物质(效应剂)相互作用而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其活性的现象。 分子伴侣:分子伴侣是细胞中一类保守蛋白质,可识别肽链的非天然构象,促进各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细胞至少有两种分子伴侣家族——热休克蛋白和伴侣素。 DN*的复性作用:变性的DN*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多核苷酸链又可重新通过氢键连接,形成原来的双螺旋结构,并恢复其原有的理化性质,此即DN*的复性。 杂交:两条不同来源的单链DN*,或一条单链DN*,一条RN*,只要它们有大部分互补的碱基顺序,也可以复性,形成一个杂合双链,此过程称杂交。 增色效应:DN*变性时,*260值随着增高,这种现象叫增色效应。 解链温度:在DN*热变性时,通常将DN*变性50%时的温度叫解链温度用Tm表示。 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的较松,用透析等方法易于与酶分开。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的比较牢固,不易与酶蛋白脱离。 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酶分子表面的一定区域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直接参与了将作用物转变为产物的反应过程,这个区域叫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必需基团:指与酶活性 有关的化学基团,必需基团可以位于活性中心内,也可以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外。 同工酶: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可逆性抑制作用:酶蛋白与抑制剂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使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将抑制剂除去,酶活力得以恢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酶与抑制以共价键相结合,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不能除去抑制剂,故酶活力难以恢复。 酶:是一类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和核糖核酸。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即为血糖。 糖酵解:糖酵解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缺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和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反应在胞液中进行。 糖原分解:糖原分解是指由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乳酸循环:乳酸循环又叫Cori循环。肌肉糖酵解产生乳酸入血,再至肝合成肝糖原,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至肌肉,再酵解成乳酸,此反应循环进行,叫乳酸循环。 糖异生: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和糖原和过程。 三羧酸循环:是由草酰乙酸与乙酰Co*缩合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的一系列反应的循环过程 脂蛋白与载脂蛋白 脂蛋白:是脂类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由血浆中的脂类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 载脂蛋白:指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 脂肪动员:脂库中的储存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以供其他组织利用,此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是脂肪酸在肝脏氧化分解的特有产物。酮症:脂肪酸在肝脏可分解并生成酮体,但肝细胞中缺乏利用酮体的酶,只能将酮体经血循环运至肝外组织利用。在糖尿病等病理情况下,体内大量动用脂肪,酮体的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量时,可引起酮症。此时血中酮体升高,并可出现酮尿。 必需脂肪酸:是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合成的少数不饱和脂肪酸,目前认为必需脂肪酸有三种,即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 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的氧化是从β-碳原子脱氢氧化开始的,故称β-氧化。 血脂:血浆中的脂类化合物统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自由的脂肪酸。 类脂:是一类物理性质与脂肪相似的物质,主要有磷脂、糖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等。 呼吸链: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排列顺序组成的链锁反应体系,它与细胞摄取氧有关,所以叫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氢经呼吸链传给氧化合成水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使*DP磷酸化为*TP的反应过程。 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成H2O、CO2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即为生物氧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指代谢物因脱氢或脱水等,使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转给*DP(或GDP),而生成*TP(或GTP)的反应称底物水平磷酸化。 P/O比值:每消耗1克原子氧所消耗无机磷的克原子数。通过P/O比值测定可推测出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高能化合物:化合物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大于21KJ/mol,此类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氧化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在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生成氨和α-酮酸的过程。 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的催化下,α-氨基酸的氨基与α-酮酸的酮基互换,生成相应的α-氨基酸和α-酮酸的过程。 联合脱氨基作用:由两种(以上)酶的联合催化作用使氨基酸的α-氨基脱下,并产生游离氨的过程。 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生成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 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质经消化而被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合成及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鸟氨酸循环:指氨与CO2通过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生成尿素的过程。 γ-谷氨酰基循环:指通过谷胱甘肽的代谢作用将氨基酸吸收和转运的过程。为在动物细胞中与氨基酸的吸收有关的肽转移、变化的循环。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再脱氨基,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酸,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腐败作用:在消化过程中,有一小部分蛋白质不被消化,还有一小部分消化产物不被 吸收,肠道细菌对这两部分所起的分解作用称为腐败作用。 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一些小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经过比较简单的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酶的变构调节:某些物质能与酶的非催化部位结合导致酶分子变构从而改变其活性。 酶的化学修饰调节:酶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在另一种酶催化下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途径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一步的酶,催化单向反应,它的活性改变不但影响代谢的总速度,还可改变代谢方向。 半保留复制:以单链DN*为模板,以4种dNTP为原料,在DDDP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DN*的过程,合成的子代DN*双链中一条来自亲代DN*,一条重新合成。故称半保留,子代DN*和亲代DN*完全一样故称复制。 反转录作用:以RN*为模板,以4种dNTP为原料,在RDDP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DN*的过程。 基因工程:用人工的方法在体外进行基因重组,然后使重组基因在适当的宿主细胞中得到表达。 冈崎片段:DN*复制时,随从链是断续复制的,这些不连续的DN*片段,称岗崎片段。 复制子:复制子是独立完成DN*复制的功能单位,习惯上把两个相邻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定为一个复制子,真核生物是多复制子的复制。 转录:以DN*的模板链为模板,以4种NTP为原料,在DN*指导的RN*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RN*的过程。 外显子,内含子:外显子和内启子,分别代表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和非编码序列。外显子,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的核酸序列。内含子,是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上被除去的核酸序列。 HnRN*:hnRN*是核内不均-RN*,是真核细胞mRN*的前体,需经加工改造后,才能成为成熟的mRN*。 模板链,编码链:DN*双链中按碱基配对规律能指引转录生成RN*的一股单链,称为 模板链,也称作有意义链或W*tson链。相对的另一股单链是编码链(codingstr*nd),也称为反义链或Crick链。 转录因子: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聚合酶的,则称为转录因子。密码子:mRN*分子上,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碱基三联体,它对应于一个氨基酸,此碱基三联体称密码子。 操纵子:操纵子是DN*分子中一个转录基本单位,由信息区和控制区两部分组成,信息区由结构基因组成,含有编码数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控制区包括启动基因(RN*聚合酶结合部位)和操纵基因。(控制RN*聚合酶向结构基因移动)。 分子病:由于DN*分子上基因的遗传性缺陷,引起mRN*异常和蛋白质合成障碍,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 顺反子:遗传学上将编码一个多肽的遗传单位称为顺反子。原核生物中数个结构基因常串联为一个转录单位,转录生成的mRN*可编码几种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为多顺反子。真核生物mRN*比原核生物种类更多,一个mRN*只编码一种蛋白质,为单顺反子mRN*。 基因表达(geneexpression):基因经过转录、翻译,产生具有特异生物学功能产物的过程。 基因组:一个细胞或病毒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或整套基因。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gene):某些基因在一个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 诱导与阻遏(induction*ndrepression):在特定的环境信号刺激下,相应的基因被激活,基因表达产物增加,这类基因称为可诱导基因,可诱导基因在特定环境中表达增加的过程称为诱导。基因对环境信号应答时被抑制,这类基因称为可阻遏基因,可阻遏基因表达产物下降的过程称为阻遏。 顺式作用元件(cis-*ctingelement):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DN*序列,称为顺式作用元件,真核生物常见的元件有增强子、启动子和沉默子等。 反式作用因子(tr*ns-*ctingf*ctor):由某一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通过与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影响另一基因的转录,这种转录调节因子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操纵子(operon):操纵子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完整单元,其中包括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纵序列和启动序列。 单顺反子(monocistron):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转录一个mRN*分子,经翻译成一条多肽链,此基因转录产物即为单顺反子。

拓扑异构酶的化学反应

DNA拓扑异构酶催化反应很多,其反应本质是先切断DNA的磷酸二脂键,改变DNA的链环数之后再连接之,兼具DNA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功能.然而它们并不能连接事先已经存在的断裂DNA,也就是说,其断裂反应与连接反应是相互耦联的。拓扑异构酶(包括Ⅰ型和II型)都可以用符号转化模型进行解释(下图左中)除了DNA拓扑异构酶可以产生异构变化以外,很多能够嵌入相邻碱基之间影响碱基堆集作用的试剂,特别是片状的染料分子.也能改变DNA的拓扑状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例如以SV40的CCC分子与溴化乙锭的结合试验为例,当没有染料时,此DNA为负超螺旋,具有较高的沉降常数(21S);当加入染料分子与核苷酸之比为0.05时,沉降数降至l6S,此时DNA为没有超螺旋的松弛形式;当染料分子和核苷酸的比值增加到0.09时,沉降常数又上升到大约21S,此时DNA分子为正超螺旋。这种关系如上图右所示,不过要注意的是,溴化乙锭并没有改变Lk值,只不过是由溴化乙锭分子的嵌入,增加了局部DNA二级结构的紧缠状态。因而,随着嵌入染料分子数的增多,起初表现为负超螺旋的减少与消失,随后便是正超螺旋的增加。这与单链DNA结合蛋白促进负超螺旋转变为泡状结构的情况是类似的。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通过切断DNA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然后重新缠绕和封口来改变DNA连环数的酶。DNA促旋酶。DNA拓扑异构酶 DNA topoisomerase为催化DNA拓扑学异构体相互转变的酶之总称。催化DNA链断开和结合的偶联反应,为了分析体外反应机制,用环状DNA为底物。在闭环状双链DNA的拓扑学转变中,要暂时的将DNA的一个链或两个链切断,根据异构体化的方式而分为二个型。切断一个链而改变拓扑结构的称为Ⅰ型拓扑异构酶(top- oisomeraseⅠ),通过切断二个链来进行的称为Ⅱ型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Ⅱ)。属于Ⅰ型的拓扑异构酶,有大肠杆菌的ω蛋白(ω-protein,由分子量11万的单个多肽链所成)及各种真核细胞中存在的切断-结合酶(nicking-closing enzyme,分子量约6万5千—7万的及分子量约10万的)。Ⅱ型拓扑异构酶,有存在于细菌中的DNA促旋酶、噬菌体T4的拓扑异构酶Ⅱ以及真核细胞中依赖ATP的拓扑异构酶Ⅱ等。另外,噬菌体λ的irt基因产物和噬菌体φX174的基因A的产物等也具有切断—结合酶的活性,可认为是拓扑异构酶之一种。Ⅰ型拓扑异构酶不需要ATP的能量而催化异构体化,作为反应的中间产物,在原核生物来说是游离型的5′-OH末端扣3′-磷酸末端与酶形成共价键,而真核生物是3′-OH末端5′-磷酸末端与酶形成共价键。此酯键中所贮存的能量,可能在切断端的再结合上起着作用。Ⅰ型拓扑异构化酶催化的反应有下列各种:使超螺旋DNA在每一切断—结合反应中,使L数(参见DNA拓扑学异构体)发生一种变化,即松弛(relaxation)(图1)。将互补的单链环状DNA转变成具有螺旋结构的双链环状DNA(图 2),使单链DNA打结(topological knot)或解结(图3)。另外在二个环状双链DNA一个分子的一个链切断时,形成链环状二聚体的分子(ca-tenane)。在Ⅱ型拓扑异构酶中,DNA促旋酶可单独催化闭环状DNA产生超螺旋,这是独特的。其它二个型的酶,除可使超螺旋松弛也需要ATP的能量外,还可催化促旋酶的催化反应。真核细胞的拓扑异构酶Ⅰ,参与核小体的形成,细菌的ω蛋白参与转录和某种转位子的插入。促旋酶和T4拓扑异构酶Ⅱ参与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DNA 拓扑异构酶 I (DNA Topoisomerase I)催化4种反应:①超螺旋的松弛;②绳结(knot)的形成;③环状双链分子的形成;④环状双链分子的连接。本酶由于来源于小牛胸腺,与来源于原核生物的酶性质不同,即使在Mg2+不存在的条件下也显示活性。而且,原核生物由来的DNA Topoisomerase I 只作用负链的超螺旋分子,而本酶则能使正负两方的超螺旋分子均形成松散型。

生物化学中DNA 分左螺旋和右螺旋怎么分的 ????????

DNA超螺旋是DNA在形成双链以后再次螺旋形成的,有正超螺旋,负超螺旋.一般的生命体是负超螺旋,可以减少DNA螺旋的圈数.正超螺旋可以增加螺旋数,有些细菌和病毒是正超螺旋 左手螺旋就是右手螺旋推理来的。其实安培定则说的是右手螺旋。简化定义名称要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左手螺旋还是别简化的好。 正超螺旋:两股以右旋方向缠绕的螺旋,在外力往紧缠的方向捻转时,会产生一个左旋的超螺旋,以解除外力捻转造成的胁变。这样形成的螺旋为正超螺旋。 负超螺旋:两股以右旋方向缠绕的螺旋在外力向松缠的方向捻转时,产生一个右旋的超螺旋以解除外力捻转造成的胁迫。这样形成的超螺旋为负超螺旋 不知道这样你听的懂吗?其实你自己可以用一跟长点的绳子做一个类似的实验的。将绳子两端打结。然后按照DNA双螺旋方向打转。当绳子转到一定程度后螺旋的绳子会产生一个反方向的自动螺旋,这样更有利于你理解这些理论式的定义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如下: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氢键。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称为蛋白质二级结构。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是氢键。维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肽键。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氢键。维系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疏水键。维系蛋白质四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疏水键。二级结构形式: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如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含有大量的α-螺旋,铁氧蛋白(ferredoxin)则不含任何的α螺旋。蛋白质中各种类型的二级结构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蛋白质中,不同蛋白质中β折叠和β-转角的数量也有很大的变化。1、肽键中的C-N键长0.132nm,比相邻的N-C单键(0.147nm)短,而较一般C=N双键(0.128nm)长,可见,肽键中-C-N-键的性质介于单、双键之间,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因而不能旋转,这就将固定在一个平面之内。2、肽键的C及N周围三个键角之和均为360°,说明都处于一个平面上,也就是说六个原子基本上同处于一个平面,这就是肽键平面。肽链中能够旋转的只有α碳原子所形成的单键,此单键的旋转决定两个肽键平面的位置关系,于是肽键平面成为肽链盘曲折叠的基本单位。3、肽键中的C-N既具有双键性质,就会有顺反不同的立体异构,已证实处于反位。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上的主链有规则的折叠方式。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Ω环等。靠氢键维持。

泰医请你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高级结构来阐述其含义,特点与化学键。

1一级结构,概念: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特点:(1)蛋白质种类及其繁多,其一级机构也各不相同;(2)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3)一级结构并不是决定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唯一因素。化学键:(1)肽键(2)二硫键2蛋白质二级结构:概念: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特点:(1)是一种局部的结构(2)仅仅是肽单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而不包含氨基酸侧链及其a啊了发-H原则所形成的构象,但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对二级结构的形成有影响;(3)二级结构有较多的类型,有a-螺旋,B-折叠,B-转角和无规卷曲,其中,a-螺旋和B-折叠是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B-转角通常有四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而无规卷曲则是指没有确定规律的或根本就没有规律的一些二级结构;(4)二级结构还可能成为超二级结构,如aa形式,BaB形式和BBB形式等结构。化学键:氢键。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概念: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特点:一条多肽链的三维空间结构。化学键:(1)疏水键(2)盐键(3)氢键(4)范德华力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概念: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特点:两条或两条以上多肽链所形成的三维空间构象。化学键:(1)疏水键(2)盐键(3)氢键(4)范德华力

硝酸根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磷酸根,铵根 的化学式分别是什么?

就这样

磷酸根的化学式?

磷酸根,化学式PO43-,(负3价)

磷酸根的化学式是什么?

PO 4 3-。磷酸根是一种酸根离子,化学式PO43-,化合价-3,主要用作化肥、发酵粉和用磷矿与焦炭、石英于高温制取白磷等。磷酸加工可制得磷酸盐。磷酸与足量碱生成正盐。磷酸与碱中OH-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生成一氢盐;为1:1时生成二氢盐。拓展:磷酸的盐类。皆为固体,溶解性按正盐、一氢盐、二氢盐依次渐增。其钠或钾盐的水解,其二氢盐呈微酸性,一氢盐微碱性,正盐碱性,正盐遇酸视酸量不同可转化为磷酸、二氢盐或一氢盐;一氢盐与酸亦可转化为磷酸或二氢盐;二氢盐与强酸则有磷酸生成。上述反应的另一生成物皆为CaSO4。磷酸盐主要用作化肥,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矿粉等单一磷肥和磷酸铵类复合磷肥以及喷施的磷酸二氢钾类磷肥;Na3PO4是常用的洗涤剂和锅炉防垢剂;其它用途如二氢盐用于发酵粉和用磷矿与焦炭、石英于高温制取白磷等。

跪求磷酸根的化学式怎么写?

磷酸根  ▓磷酸根 符号PO4 化合价-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磷酸的盐类。皆为固体,溶解性按正盐、一氢盐、二氢盐依次渐增。其钠或钾盐的水解,其二氢盐呈微酸性,一氢盐微碱性,正盐碱性,  正盐遇酸视酸量不同可转化为磷酸、二氢盐或一氢盐;一氢盐与酸亦可转化为磷酸或二氢盐;二氢盐与强酸则有磷酸生成。磷酸酸  加工可制得磷酸盐。磷酸与足量碱生成正盐。磷酸与碱中OH-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生成一氢盐;为1:1时生成二氢盐。磷酸的正盐与酸反应生成不同磷化合物,主要代表物为Ca3(PO4)2。如它与硫酸反应可生成Ca(H2PO4)2,是制高效磷肥重过磷酸钙的主反应。Ca3(PO4)2与H2SO4反应的量的关系(设na为H2SO4的物质的量,nb为Ca3(PO4)2物质的量)为:na/nb≤2生成CaHPO4、na/nb<2生成CaHPO4与Ca(H2PO4)2混合物、na/nb=2生成Ca(H2PO4)2、na/nb<3生成Ca(H2PO4)2与H3PO4的混合物,na/nb≥3生成H3PO4。上述反应的另一生成物皆为CaSO4。磷酸盐主要用做化肥,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矿粉等单一磷肥和磷酸铵类复合磷肥以及喷施的磷酸二氢钾类磷肥;Na3PO4是常用的洗涤剂和锅炉防垢剂;其它用途如二氢盐用于发酵粉和用磷矿与焦炭、石英于高温制取白磷等。

大学化学磷酸根问题

首先加入过量的硝酸钡,会形成硫酸钡和磷酸钡沉淀(如果有硫酸根和磷酸根的话),然后过滤,滤液中可能含有氯离子和碘离子,在沉淀中加入磷酸磷酸钡会溶解如果还有硫酸根,那么硫酸根形成的硫酸钡沉淀不会溶解,由此可以鉴定硫酸根。鉴别磷酸根可以用磷酸根的特征反应,加入浓硝酸和过量的钼酸铵然后用上面的滤液鉴别碘离子和氯离子: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沉淀过滤,加入过量的碳酸铵(氯化银会溶解形成银氨配合物)剩下黄色的碘化银沉淀。然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盐酸如果有白色沉淀析出说明有氯离子

多聚体化学式两边的氢和氢氧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种缩合脱水反应的产物,一个官能团提供氢原子,另一个官能团提供羟基,聚合时有水分子生成。但是两端的官能团会有一个保留了氢原子,另一个保留了羟基,这样会少生成一个水分子,因此写成了这样的结果。

磷酸根的化学式是什么?

磷酸根的化学式是:PO4。磷酸根的离子化学式PO4,化合价为-3价,也可以写成PO4(3-)。磷酸根的分子量为95,含有磷酸根的磷酸盐均为固体,其二氢盐H2PO4(-)呈酸性,一氢盐HPO4(2-)和正盐PO4(3-)呈碱性。磷酸的盐类:皆为固体,溶解性按正盐、一氢盐、二氢盐依次渐增。其钠或钾盐的水解,其二氢盐呈微酸性,一氢盐微碱性,正盐碱性,正盐遇酸视酸量不同可转化为磷酸、二氢盐或一氢盐;一氢盐与酸亦可转化为磷酸或二氢盐;二氢盐与强酸则有磷酸生成。上述反应的另一生成物皆为CaSO4。磷酸盐主要用作化肥,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矿粉等单一磷肥和磷酸铵类复合磷肥以及喷施的磷酸二氢钾类磷肥;Na3PO4是常用的洗涤剂和锅炉防垢剂;其它用途如二氢盐用于发酵粉和用磷矿与焦炭、石英于高温制取白磷等。

磷酸根的化学式是什么?

PO43-。磷酸根是一种酸根离子,化学式PO43-,主要用做化肥、发酵粉和用磷矿与焦炭、石英于高温制取白磷等。磷酸根的分子量为95,含有磷酸根的磷酸盐均为固体,其二氢盐H2PO4(-)呈酸性,一氢盐HPO4(2-)和正盐PO4(3-)呈碱性。磷酸根离子的特点磷酸根离子中心原子是P,周围有4个O原子,价电子对=(5+3)/2=4(氧族元素作配位原子时,不考虑其成键电子),孤电子对为0,所以应为正四面体。氨基离子是V型结构。中心原子是N,配位原子是2个H,价电子对=(5+2+1)/2=4(孤单电子当做电子对看待即可),孤电子对有2对(可以写一下电子式来验证),所以应为V型结构。但还不同于水的V型结构。

磷酸根离子化学式是什么?

磷酸根化学式是PO43-。磷酸根是一种酸根离子,化学式PO43-,主要用做化肥、发酵粉和用磷矿与焦炭、石英于高温制取白磷等。磷酸根的离子化学式PO4,化合价为-3价也可以写成PO4(3-),磷酸根的分子量为95,含有磷酸根的磷酸盐均为固体,其二氢盐H2PO4-呈酸性,一氢盐HPO4(2-)和正盐PO4(3-)呈碱性。相关简介各种磷酸根离子跟硝酸银反应生成的沉淀颜色不同,在硝酸中的溶解性不同酸化后跟蛋白溶液的作用也不同,利用这些性质可以鉴别各种磷酸根离子,磷酸加工可制得磷酸盐,磷酸与足量碱生成正盐,磷酸与碱中OH-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生成一氢盐,为1:1时生成二氢盐磷酸的正盐与酸反应生成不同磷化合物主要代表物为Ca3(PO4)2。

磷酸根的化学式

磷酸根的化学式PO43,4为下标,3-为上标。继德国商人波兰特发现磷、德国化学家孔克尔制出磷后,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也独立制出了磷,他也是最早研究磷性质及化合物的化学家,他在1682年发表的论文《一种观察到的冷光的新实验》中写到“磷在燃烧后生成白烟,白烟与水作用后生成的溶液具有酸性。”其中的白烟正是磷酸酐(五氧化二磷),而与水作用生成的溶液即为磷酸,然而他并未对磷酸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磷酸最早的化学家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72年,他做这样的实验:将磷放在以汞密封的钟罩里使其燃烧。实验结果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量的磷能燃烧于某容量的空气中;磷燃烧时生成无水磷的白色粉片,如细雪一般;燃烧后瓶中的空气约剩原来容量的80%;磷燃烧后较燃烧前约重2.5倍;白色粉片溶于水即成磷酸。拉瓦锡还证明磷酸可用浓硝酸和磷反应制得。大约过了一百多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做了许多农业化学的实验,揭开磷和磷酸对植物生命的价值。1840年李比希著的《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作用》中,科学地论证了土壤的肥力问题,并指出磷对植物的作用。同时,他还进一步探究了磷酸及磷酸盐作为肥料的应用,从此磷酸的生产进入大规模化时代。

磷酸根的化学式是什么?

磷酸根是一种酸根离子,化学式PO43-,主要用做化肥、发酵粉和用磷矿与焦炭、石英于高温制取白磷等。磷酸加工可制得磷酸盐。磷酸与足量碱生成正盐。磷酸与碱中OH-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生成一氢盐;为1:1时生成二氢盐。磷酸的正盐与酸反应生成不同磷化合物,主要代表物为Ca3(PO4)2。如它与硫酸反应可生成Ca(H2PO4)2,是制高效磷肥重过磷酸钙的主反应。Ca3(PO4)2与H2SO4反应的量的关系(设na为H2SO4的物质的量,nb为Ca3(PO4)2物质的量)为:na/nb≤2生成CaHPO4、na/nb<2生成CaHPO4与Ca(H2PO4)2混合物、na/nb=2生成Ca(H2PO4)2、na/nb<3生成Ca(H2PO4)2与H3PO4的混合物,na/nb≥3生成H3PO4。上述反应的另一生成物皆为CaSO4。磷酸盐主要用做化肥,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矿粉等单一磷肥和磷酸铵类复合磷肥以及喷施的磷酸二氢钾类磷肥;Na3PO4是常用的洗涤剂和锅炉防垢剂;其它用途如二氢盐用于发酵粉和用磷矿与焦炭、石英于高温制取白磷等。

硝酸根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磷酸根,铵根 的化学式分别是什么?

nh4+铵根so42-硫酸根co32-碳酸根po43-磷酸根no3-硝酸根(紧跟元素符号的数字为右下角标)后面的带+-数字的为电荷数,是右上角标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跪求磷酸根的化学式怎么写?

磷酸根  ▓磷酸根 符号PO4 化合价-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磷酸的盐类。皆为固体,溶解性按正盐、一氢盐、二氢盐依次渐增。其钠或钾盐的水解,其二氢盐呈微酸性,一氢盐微碱性,正盐碱性,  正盐遇酸视酸量不同可转化为磷酸、二氢盐或一氢盐;一氢盐与酸亦可转化为磷酸或二氢盐;二氢盐与强酸则有磷酸生成。磷酸酸  加工可制得磷酸盐。磷酸与足量碱生成正盐。磷酸与碱中OH-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生成一氢盐;为1:1时生成二氢盐。磷酸的正盐与酸反应生成不同磷化合物,主要代表物为Ca3(PO4)2。如它与硫酸反应可生成Ca(H2PO4)2,是制高效磷肥重过磷酸钙的主反应。Ca3(PO4)2与H2SO4反应的量的关系(设na为H2SO4的物质的量,nb为Ca3(PO4)2物质的量)为:na/nb≤2生成CaHPO4、na/nb<2生成CaHPO4与Ca(H2PO4)2混合物、na/nb=2生成Ca(H2PO4)2、na/nb<3生成Ca(H2PO4)2与H3PO4的混合物,na/nb≥3生成H3PO4。上述反应的另一生成物皆为CaSO4。磷酸盐主要用做化肥,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矿粉等单一磷肥和磷酸铵类复合磷肥以及喷施的磷酸二氢钾类磷肥;Na3PO4是常用的洗涤剂和锅炉防垢剂;其它用途如二氢盐用于发酵粉和用磷矿与焦炭、石英于高温制取白磷等。

组成微丝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

微丝是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的直径约为7纳米的纤维结构。微丝是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的直径约为7纳米的纤维结构。肌动蛋白单体(又被称为G-Actin,全称为球状肌动蛋白)为球形,其表面上有一ATP结合位点。肌动蛋白单体一个接一个连成一串肌动蛋白链,两串这样的肌动蛋白链互相缠绕扭曲成一股微丝。这种肌动蛋白多聚体又被称为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能被组装和去组装。当单体上结合的是ATP时,就会有较高的相互亲和力,单体趋向于聚合成多聚体,就是组装。而当ATP水解成ADP后,单体亲和力就会下降,多聚体趋向解聚,即是去组装。高ATP浓度有利于微丝的组装。所以当将细胞质放入富含ATP的溶液时,细胞质会因为微丝的大量组装迅速凝固成胶。而微丝的两端组装速度并不一样。快的一端(+极)比慢的一端(-极)快上5~10倍。当ATP浓度达一定临界值时,可以观察到+极组装而-极同时去组装的现象,被命为“踏车”。微丝的组装和去组装受到细胞质内多种蛋白的调节,这些蛋白能结合到微丝上,影响其组装去组装速度,被称为微丝结合蛋白。

甲基化的过程?化学式

有机化学的甲基化是指一个烷基化的过程传送一个CH3基团。这个过程一般都会使用亲电子的甲基源,如碘代甲烷、硫酸二甲酯、碳酸二甲酯,或是较少有但更强力的甲基化试剂,如三氟甲基磺酸甲酯或氟代磺酸甲酯。这些试剂都会经SN2亲核取代反应进行甲基化。例如一个烷氧盐(RO-)可以在氧气中被甲基化产生醚(ROCH3)。或是一个烯醇酮在碳中被甲基化产生一个新的酮。或者,甲基化可以涉及使用亲核的甲基化合物,如甲基锂(CH3Li)或格林尼亚试剂(CH3MgX)。例如,CH3Li可以在丙酮加上一个羰基(C=O),使之甲基化,并产生叔丁酯的锂烷氧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关于汞的生物甲基化和微生物抗汞机理虽比其他金属转化机理清楚,但有不同的见解和学说。微生物法除汞的研究,目前仅限于配水和小型试验。关于汞转化的遗传学控制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甲基化的过程?化学式

有机化学的甲基化是指一个烷基化的过程传送一个CH3基团。这个过程一般都会使用亲电子的甲基源,如碘代甲烷、硫酸二甲酯、碳酸二甲酯,或是较少有但更强力的甲基化试剂,如三氟甲基磺酸甲酯或氟代磺酸甲酯。这些试剂都会经SN2亲核取代反应进行甲基化。例如一个烷氧盐(RO-)可以在氧气中被甲基化产生醚(ROCH3)。或是一个烯醇酮在碳中被甲基化产生一个新的酮。或者,甲基化可以涉及使用亲核的甲基化合物,如甲基锂(CH3Li)或格林尼亚试剂(CH3MgX)。例如,CH3Li可以在丙酮加上一个羰基(C=O),使之甲基化,并产生叔丁酯的锂烷氧 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关于汞的生物甲基化和微生物抗汞机理虽比其他金属转化机理清楚,但有不同的见解和学说。微生物法除汞的研究,目前仅限于配水和小型试验。关于汞转化的遗传学控制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尿素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是什么

尿素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是什么尿素,又称碳酰胺(carbamide),是一种白色晶体。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之一。化学式:CO(NH2)2

尿素的化学式

尿素,为中性速效高含氮量化肥,缩二脲含量低,具有无色、无味、无臭、易溶于水、易施用等特点,颗粒均匀,饱满圆润,粉尘少. 尿素,英文名称:UREA,美国化学文摘(CAS)登记号:57-13-6 ,分子式:CON2H4或[CO(NH2)2],是一种白色结晶,含氮量46%左右,是目前固体氮肥含氮量最高的一种.按含氮量计算:1公斤尿素相当于1.35公斤硝酸铵,2.2公斤硫酸铵,90~100公斤新鲜人尿.尿素是一种中性肥料,对土壤无影响,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氮肥. 尿素有吸湿性,吸湿后还能结块,因此储存时也应该防潮,放在干燥的地方. 尿素在农业上是一种优质高效的中性氮素肥料.长期使用不会使土壤变硬和板结. 据一位从事医学美容的专家称,尿素在医学上有使用,如人们熟知的尿素软膏,用于治疗某些特殊的皮肤病.但当记者告诉她成都某些爱美女性直接将化肥水溶液抹在脸上用于美容时,她大吃一惊.她说,尿素软膏中所含的尿素成分是经过提纯和非常复杂的后期加工制造出来的,尿素软膏中还有许多其他成分,并非“尿素软膏”全部是“尿素”.尿素成分本身虽然对软化角质有一定的作用,但直接用化肥溶液涂抹皮肤,其不是在美容,而是在毁容,因为尿素毕竟是化学合成的肥料,含有毒素.另外,尿素和其他化妆品混合使用,彼此间将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产生什么样的物质则更难说了.

尿素化学名是什么?

尿素化学名是碳酰胺。其化学式是CH4N2O或CO(NH2)2,是由碳、氮、氧、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白色晶体。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之一,是哺乳动物和某些鱼类体内蛋白质代谢分解的主要含氮终产物。作为一种中性肥料,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小,是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也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工业上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尿素的理化性质:尿素易溶于水,在20℃时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05克,水溶液呈中性反应。尿素产品有两种。结晶尿素呈白色针状或棱柱状晶形,吸湿性强,吸湿后结块,吸湿速度比颗粒尿素快12倍。粒状尿素为粒径1~2毫米的半透明粒子,外观光洁,吸湿性有明显改善。20℃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但30℃时,临界吸湿点降至72.5%,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其吸湿性大大下降。以下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尿素

尿素的化学名称

尿素的化学名称,应该叫做碳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是动物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是一种化学式为CO(NH2)2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氨基化合物由两个-NH2连接在一个羰基 (C=O) 上构成。尿素同时也是一种中性肥料,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小,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工业上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尿素含氮量高,施用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肥害”。很多水果产区农户大量使用尿素,造成死树,后果十分严重。尿素含氮量高,施用后效果明显、无副作用,它既可作基肥、追肥,还可作根外追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但若施用方法不正确,施用时期不适宜,就会导致其利用率显着下降,严重时利用率仅为10%~20%。种植户既花了钱,又浪费了时间,但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引发引发“肥害”,危害作物,因此,正确、科学地追施尿素非常必要。

尿素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尿素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NH3=CO(NH2)2+H2O。尿素,又称碳酰胺(carbamide),其化学式为CON2H4、(NH2)2CO或CN2H4O,是由碳、氮、氧、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白色晶体,是动物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 作为一种中性肥料,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小,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工业上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

尿素的化学名称叫什么?

尿素化学名称是碳酰胺。是碳酸的二酰胺化合物,一种白色晶体。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之一。分子式为H2NCONH2(CO(NH2)2)。

尿素的化学方程式

尿素是由碳、氮、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又称脲(与尿同音)。其化学公式为 CON2H4、(NH2)2CO 或 CN2H4O,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为 Carbamide。外观是白色晶体或粉末。它是动物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通常用作植物的氮肥。  尿素在肝合成,是哺乳类动物排出的体内含氮代谢物。这代谢过程称为尿素循环。  尿素是第一种以人工合成无机物质而得到的有机化合物。活力论从此被推翻。  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    生理  尿素在肝脏产生后融入血液(人体内的浓度在每升2.5至7.5微摩尔之间),最后通过肾脏由尿排出。少量尿素由汗排出。  生物以二氧化碳、水、天冬氨酸和氨等化学物质合成尿素。促使尿素合成的代谢途径是一种合成代谢,叫做尿素循环。此过程耗费能量,却很必要。因为氨有毒,且是常见的新陈代谢产物,必须被消除。肝脏在合成尿素时,需要N-乙酰谷氨酸作为调节。  含氮废物具有毒性,产生自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即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在脱去氨基的过程,该过程生成的含氮化合物在肝脏中转化为尿素,不含氮部分转化为糖类或脂肪等)过程。大多数生物必须再处理之。海生生物通常直接以氨的形式排入海水。陆地生物则转化氨为尿素或尿酸再排出。鸟和爬行动物通常排泄尿酸,其它动物(如哺乳动物)则是尿素。例外如,水生的蝌蚪排泄氨,但在其蜕变过程转为排泄尿素;大麦町狗主要排泄尿酸,不是尿素,因为其尿素循环中的一个转换酶的基因坏了。  哺乳动物以肝脏中的一个循环反应产生尿素。这循环最早在1932年被提出,其反应起点是氨的分解。1940年代澄清瓜氨酸和精氨基琥珀酸的作用后,它已完全被理解。在这循环中,来自氨和 L-天冬氨酸的氨基被转换为尿素,起中介作用的是 L-鸟氨酸、瓜氨酸、L-精氨酸-琥珀酸和 L-精氨酸。  尿素循环是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排泄含氮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但别种生物亦然,如鸟类、无脊椎动物、昆虫、植物、酵母、真菌和微生物。  尿素对生物基本是废物,但仍有正面价值。比如,肾小管里的尿素被引入肾皮质以提高其渗透浓度,促使水份从肾小管渗透回身体再利用。   化学性质  分子式:CO(NH2)2,分子量 60.06 ,CO(NH2)2 无色或白色针状或棒状结晶体,工业或农业品为白色略带微红色固体颗机无臭无味。密度1.335g/cm3。熔点132.7℃。溶于水、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呈微碱性。可与酸作用生成盐。有水解作用。在高温下可进行缩合反应,生成缩二脲、缩三脲和三聚氰酸。加热至160℃分解,产生氨气同时变为氰酸。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   生产方法: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化学反应如下。  尿素在酸、碱、酶作用下(酸、碱需加热)能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  对热不稳定,加热至150~160℃将脱氨成缩二脲。若迅速加热将脱氨而三聚成六元环化合物三聚氰酸。(机理:先脱氨生成异氰酸(HN=C=O),再三聚。)  与乙酰氯或乙酸酐作用可生成乙酰脲与二乙酰脲。  在乙醇钠作用下与丙二酸二乙酯反应生成丙二酰脲(又称巴比妥酸,因其有一定酸性)。  在氨水等碱性催化剂作用下能与甲醛反应,缩聚成脲醛树脂。  与水合肼作用生成氨基脲。  2NH3+CO2→NH2COONH4→CO(NH2)2+H2O尿素易溶于水,在20℃时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05克,水溶液呈中性反应。尿素产品有两种。结晶尿素呈白色针状或棱柱状晶形,吸湿性强。粒状尿素为粒径1~2毫米的半透明粒子,外观光洁,吸湿性有明显改善。20℃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但30℃时,临界吸湿点降至72.5%,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目前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其吸湿性大大下降。   尿素是一种高浓度氮肥,属中性速效肥料,也可用了生产多种复合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畜牧业可用作反刍动物的饲料。 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的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尿素是有机态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尿素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8天施用。

尿素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尿素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NH3=CO(NH2)2+H2O。尿素,又称碳酰胺(carbamide),其化学式为CON2H4、(NH2)2CO或CN2H4O,是由碳、氮、氧、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白色晶体,是动物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作为一种中性肥料,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小,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工业上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

请教一下尿素的化学名称叫什么?

尿素,即:碳酰二胺、碳酰胺、脲CO(NH2)2,亦称脲。相当于碳酸的二酰氨。在人的蛋白质分解最终产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普通膳食的情况下,每日尿中可排出25—30克,接近尿中总氮量的87%。一般来说,两栖类的成体、软骨鱼类和哺乳类具有相同的倾向。因在这些生物体中,尿素是在鸟氨酸循环中形成的,所以排出尿素的动物具有所必需的整个酶系统,在动物中欠缺其中任何一种酶便排出尿酸(鸟类)或氨(硬骨鱼类)。刀豆和大豆植物的种子中存在很多的脲酶,它可使尿素水解为二氧化碳和氨。尿素也是很重要的肥料。尿素外观为白色晶体或粉末。是动物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通常用作植物的氮肥。尿素是哺乳类动物排出体内含氮代谢物的形式。它在肝合成,其过程被称为尿素循环。分子式:CO(NH2)2,分子量60.06,CO(NH2)2无色或白色针状或棒状结晶体,工业或农业品为白色略带微红色固体颗机无臭无味。密度1.335g/cm3。熔点132.7℃。溶于水、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呈微碱性。可与酸作用生成盐。有水解作用。在高温下可进行缩合反应,生成缩二脲、缩三脲和三聚氰酸。加热至160℃分解,产生氨气同时变为氰酸。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生产方法: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化学反应如下。2NH3+CO2→NH2COONH4→CO(NH2)2+N2O尿素易溶于水,在20℃时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05克,水溶液呈中性反应。尿素产品有两种。结晶尿素呈白色针状或棱柱状晶形,吸湿性强。粒状尿素为粒径1~2毫米的半透明粒子,外观光洁,吸湿性有明显改善。20℃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但30℃时,临界吸湿点降至72.5%,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目前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其吸湿性大大下降。

尿素化学式是什么 尿素是由什么组成

1、尿素的化学式为CH4N2O,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之一。 2、尿素(urea),又称脲、碳酰胺,化学式是CH4N2O,是由碳、氮、氧、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白色晶体。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之一,是哺乳动物和某些鱼类体内蛋白质代谢分解的主要含氮终产物。 3、作为一种中性肥料,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小,是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也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工业上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

尿素的化学式是什么?

尿素的化学式是CO(NH2)2尿素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 。是由碳、氮、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可以表示为CON2H4、CO(NH2)2 或 CN2H4O尿素是第一种以人工合成无机物质而得到的有机化合物。

常用的化学溶剂有哪些

1、酸性溶剂:这类溶剂给出质子的能力强于接受质子的能力,如甲酸、硫酸等。2、碱性溶剂:接受质子的能力较强的溶剂,如乙二胺(NH2CH2CH2NH2)等。3、两性溶剂:即给出质子和接受质子能力相当的溶剂,如水、甲醇、乙醇等。4、惰性溶剂:既不能给出质子也不能接受质子的溶剂,如苯、氯仿等。扩展资料:溶剂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溶剂非常重要,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溶解能力、挥发速度、安全性、经济性、来源性和贮存稳定性等。一种好的溶剂必须要有良好的溶解性能,这可由溶解度参数和氢键指数判断。胶粘剂的干燥速度与溶剂的挥发速度有直接关系,溶剂型胶粘剂溶剂最后应全部挥发,一般希望胶粘剂干得快,这就要选择沸点较低的溶剂。有机溶剂多数是容易燃烧的,当溶剂蒸气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发生爆炸,必须注意溶剂的安全性。大部分有机溶剂都有一定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生态环境,应引起足够重视。溶剂在溶剂型胶粘剂中占的比例较大,所以不能不考虑成本问题,应尽量先用廉价易得的溶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机溶剂

有机化学中常用溶剂

L上的写的太多了,有那么多“溶剂”吗?我就是做有机的:四氢呋喃(THF):沸点64℃,刺激性气味;常用于做反应的溶剂;二氯甲烷(CH2Cl2): 沸点40℃,,无刺激性,很清凉;常用于做反应的溶剂;苯和甲苯(C6H6,C7H8): 沸点80℃,110℃,甲苯有点难闻;常用于做反应的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沸点153℃,异味;常用于做反应的溶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己烷(CH3COOC2H5,混合物,C6H14):沸点77℃、60~90和90~120两种、69℃,优点香味儿,很清凉,容易挥发;常用于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的溶剂;无水乙醇、无水乙醚、丙酮:(CH3CH2OH、C2H5OC2H5、CH3COCH3):沸点78℃、35℃、56℃,也是易挥发,清凉,无刺激性;常用于浸泡TLC板,洗涤产品的溶剂四氯化碳(CCl4):沸点77℃,无刺激性;常用作分析试剂;

化学:有机溶剂有那些?详细!

溶剂按化学组成分为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   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它存在于涂料、粘合剂、漆和清洁剂中。经常使用有机溶剂,如,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   有机溶剂是能溶解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如油脂、蜡、树脂、橡胶、染料等)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具有较大的挥发性,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性质均无改变。   有机溶剂的种类 有机溶剂的种类较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①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②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③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④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⑤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⑥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⑦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⑧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⑨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⑩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生物化学判断题~求解~

10、错 糖异生是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糖的过程。在哺乳动物中,肝与肾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7、对 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维生素D 缺乏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而造成的代谢性骨骼疾病。2、错3、错 变性DNA常发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改变: 1)溶液粘度降低。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代之以柔软而松散的无规则单股线性结构,DNA粘度因此而明显下降。 2)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整个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分子局部的构性改变,使DNA溶液的旋光性发生变化。 3)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指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使DNA分子具有吸收260nm波长紫外光的特性。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藏入内侧,变性时DNA双螺旋解开,于是碱基外露,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1、错 鸟氨酸、瓜氨酸,同型半胱氨酸都不是人体内蛋白质的组成成分。4、对 UDPG:葡萄糖的活化形式,UDPG分子中葡萄糖基上的C1原子,因其羟基与UDP的磷酸集团形式酯键而活化。高能态的UDPG可容易的将其糖基供给糖原的合成。UDPG的生理意义:是合成糖原葡萄糖基的直接供体。8、 错吧? 具体不太清楚。但是可以进行合成制备,有生物和化学合成两种方法。生物合成法利用大肠杆菌脱羧酶的作用,将L-谷氨酸转化为GABA,再分离纯化得到GABA制品。5、6、9你查查课本吧,你问的实在是太多

化学溶剂有哪些?

常用的化学溶剂有哪些 水、甲醇、乙醇、乙腈、己烷、环己烷、丙酮等等,很多 化学中一类溶剂有哪些 一类有机溶剂是指已知可以致癌并被强烈怀疑对人和环境有害的溶剂。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这类溶剂。如果在生产治疗价值较大的药品时不可避免地使用了这类溶剂,除非能证明其合理性,残留量必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如:苯(2ppm)、四氯化碳(4ppm)、1,2-二氯乙烷(5ppm)、1,1-二氯乙烷(8ppm触、1,1,1-三氯乙烷(1500ppm)。希望能帮到你哦。 化学中哪些溶剂是有色的,分别是什么颜色 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什么是有机溶剂化学品 有机溶剂是一类由有机物为介质的溶剂,它是能溶解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具有较大的挥发性,在溶解过矗中,溶质与溶剂的性质均无改变。

生物化学中的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分别是什么意思?

1、增色效应在生物化学中,是指: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也就是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2、增色效应在分析化学中,是指: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也称浓色效应。3、减色效应在生物化学中,是指:若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260nm紫外吸收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减色效应。4、减色效应在分析化学中,是指: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也称为淡色效应。扩展资料:光的减色效应概括起来有以下规律:1、原色(红、绿、蓝)滤光器,只允许和本滤色镜颜色相同的色光透过,吸收其它色光。白光是由等量的红光、绿光、蓝光混合而成的。当白光通过红滤镜时,它只允许本色光透过,吸收绿光和蓝光。绿滤镜允许透过绿光,吸收红光和蓝光;蓝滤镜允许透过蓝光,吸收红光和绿光。2、补色(黄、品红、青)滤光器,也称中间色滤光器,它允许与本滤色镜颜色相同的色光透过,同时还允许形成这一补色的其它两种原色光透过,吸收其它色光。3、两种补色滤镜叠加使用,只允许形成这两补色所共有的一种原色光透过,吸收其它色光。4、两种原色滤镜叠加,各种色光均被吸收,或根据某一种滤色镜的浓淡程度,透过部分色光。5、三补色滤镜叠加,各种色光相继被吸收,最终都不能透过,而呈现出黑色效果。如果三补色颜色均较淡,叠加后三滤镜本身呈现中性灰色,这时白光还能透过一部分,但强度明显较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色效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减色效应

什么叫作θ溶液,关于高分子化学的

高分子θ溶液:是指高分子稀溶液在θ温度下(Flory温度),分子链段间的作用力,分子链段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恰好相互抵消,形成无扰状态的溶液。此时高分子—溶剂相互作用参数为1/2,内聚能密度为0.(2)理想溶液三个作用力都为0,而θ溶液三个作用力都不为0,只是合力为0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溶液理论

是物理化学研究的经典领域。高分子溶液的特点是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分子尺寸有很大的差异,这使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特别是混合熵)比小分子溶液更显著地偏离理想溶液的性质。高分子溶液理论的发展首先从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的理论开始,采用晶格模型的统计处理,为高分子稀溶液的平衡态性质的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溶液的对应态理论既适用于小分子-小分子溶液,也适用于高分子-小分子溶液。刚性链高分子溶液理论可以从分子轴比说明高分子液晶相的出现。由于高聚物共混体系在实用上的重要性,溶液理论研究又扩展到高分子-高分子固相溶液的相容性和相分离问题的阐明。从相变临界现象与高分子溶液性质的类比,还发展了标度理论,可以得出高分子的一些分子参数间和分子参数-溶液性质间幂函数关系中的幂数值。这种理论处理适用于从稀溶液到浓溶液的整个浓度范围。

材料化学专业为什么要学高分子物理

原因如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高分子材料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是高分子科学的基础。与化学的其它二级学科相比,它与现代物理学有着更加深刻的连带关系,其发展更加依赖于化学和物理学的进步同时也对这两大轴心科学的进步产生深刻影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化学、物理性质,设计、创制出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制品。近年来,工业发展对新材料的大量需求和现代科技尤其纳米科技的飞速进展,从两方面极大地推动了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具有高强度和耐高温、强辐射等恶劣环境条件的特种高分子材料,具有特殊光、电、磁性能以及高效率能量传递和转化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对化学和生物多种刺激发生智能反应的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医药高分子材料等不断涌现,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广阔的研究空间。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1、高分子可控合成与材料制备。2、高分子溶液及凝聚态物理。3、特种与高性能高分子材料。4、生物医用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5、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器件。

高分子材料与胶体化学基本原理之间的相关性

高分子化合物含有大量的亲水基与水形成牢固的水化膜。高分子溶液是胶体的一种,在合适的介质中高分子化合物能以分子状态自动分散成均匀的溶液,分子的直径达胶粒大小。 影响高分子溶液稳定性的因素: (1)盐析:电解质破坏水化膜,降低溶解性,凝结沉淀; (2)脱水:脱水剂乙醇、丙酮,降低溶解性,析出沉淀; (3)陈化:长期放置,凝结而沉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絮凝:盐、pH、絮凝剂等因素影响,凝结沉淀;

生物学中拟核的化学本质是 什么

答:生物学中拟核的化学本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拟核和成形细胞核的化学成分分别是什么

细胞核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DNA拟核的主要成分和染色体一样都是DNA和蛋白质。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拟核中的DNA与蛋白质是分离的,而染色体中的DNA是缠绕在蛋白质上。

形成蛋白质的生物化学反应是什么

具体的比较复杂,所以简单的来讲: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这个过程在核糖体中进行),再由肽链不断盘曲折叠形成更高级别的结构。(这个过程在内质网中进行)然后进一步加工处理(这个过程在高尔基体中进行)再形成囊泡排到细胞外,这是形成分泌蛋白的过程。在脱水缩合之前RMA还要转录DNA的遗传信息,这里就不详细说了因为太麻烦了。重点在于脱水缩合这个生物化学反应:本来一个L型α型氨基酸(高中时所学的氨基酸)左边是-N-H-H(氨基)右边是-C-O-O-H(羧基)当脱水缩合时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或羧基会与前一个氨基酸的氨基或羧基反应,使其连接起来形成肽键。肽键的化学式:-NH-CO-由于刚好脱去了一个H2O所以就叫脱水缩合肽链就是通过一个个脱水缩合才形成的。(这个过程在核糖体中进行)

形成磷酸二脂键的化学方程式

磷酸二脂键?有这种东西么?我只知道有磷酸二酯键。举个3,5-磷酸二酯键形成过程的例子吧:R1-H + (HO)3PO2→(一定条件,例如DNA连接酶和适宜的温度下)H2O+R1-O-PO2(OH)2R1-O-PO2(OH)2 + (HO)3PO2→(一定条件,例如DNA连接酶和适宜的温度下)H2O+R1O-PO2(OH)2-OR2其中R1、R2是2-脱氧核糖核苷。两个酯化反应分别在核糖环上的3、5号位上进行。形成的两个P-O-R磷酸酯键,合称3,5-磷酸二酯键。结构式不好打,将就着吧。。还有,分数太低了。。。

(生物)磷酸二酯键是不是化学键 磷酸二酯键有多种吗

磷酸二酯键   英文名称:phosphodiester linkage   一种化学基团,指一分子磷酸与两个醇(羟基)酯化形成的两个酯键。该酯键成了两个醇之间的桥梁。例如一个核苷的3ˊ羟基与另一个核苷的5ˊ羟基与同一分子磷酸酯化,就形成了一个磷酸二酯键。 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连接的键为磷酸二酯键。 定义:两个核苷酸分子核苷酸残基的两个羟基分别与同一磷酸基团形成的共价连接键。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核酸与基因(二级学科)他是一种化学键,而且是特定的,所以只有一种了

磷酸二酯键到底是不是化学键?DNA中有特殊的化学键吗?

磷酸二酯键是一个化学基团说的是1个磷酸分子和相邻的2个5碳糖上的醇羟基酯化,得到的2个酯键,这样的结构。并不是1个化学键在DNA分子中,这个基团相当于连接了多个脱氧核苷酸,形成链状。DNA中最特殊的化学键就这2个酯键,其他的都没他这么重要。【也就是说,我现在要分解DNA,我第一步要拆的就是这2个酯键,不是别的地方】

有关碳的化学方程式

一、碳在空气中燃烧:C+O2=(点燃)=CO2二、碳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2C+O2=(点燃)=2CO三、碳还原铜:C+2CuO=(高温)=2Cu+CO2↑四、高价碳与低价碳在高温下反应:CO2+C=(高温)=2CO五、碳在高温下还原二价铁:3C+2Fe2O3=高温=2Fe+3CO2↑六、碳在高温下与浓硫酸反应:C+2H2SO4(浓) =△= CO2↑+2SO2↑+2H2O七、碳在高温下与水起作用:C+H2O=高温=CO+H2八、碳在高温下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拉丁语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和生物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 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绝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

如何区分化学里的碳和炭

碳是元素,炭则是一种物质;碳之于炭其实有有如氢对于氢气;所以,碳氢化合物、含碳量、碳水化合物、碳酸等等词语都用“碳”;而木炭、煤炭、焦炭等等都用“炭”

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3、还原性 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 2CO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 高温= 2Cu + CO2↑

中文中(或化学中)的“碳”和“炭”有什么区别?

“碳”是指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IVA族,也是该族的代表元素(IVA族元素也称碳族元素)。也指这种元素的某些单质,如石墨、无定形碳等。“炭”无定形碳的俗称。木材、原煤经灼烧处理后,其中含有的有机物发生脱水、脱氨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只有碳元素以固体形式留存,这时的碳单质没有固定的熔沸点,也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属于非晶体,化学上称这种形态为无定形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木炭和焦炭。此外“炭”还指泥炭,是原煤在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埋藏在地表,呈褐色,含有大量沙土等杂质。

关于炭的所有化学方程式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 Cu + CO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MgCl2 + H2O + CO2↑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 H2CO3

化学中的 碳和炭 有什么区别

碳是指化学符号为C的炭则泛指焦炭、木炭等,其成分主要是C,但也有其它的成分在里面希望采纳

碳的化学方程式

碳的化学式:C;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O2=点燃=CO2

碳的化学性质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高温下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1、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放热,发出刺眼白光,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在空气中燃烧放热,持续红热,产生无色无臭能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3、作为还原剂碳作为还原剂拥有和氢气、一氧化碳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生成物不同),都可以从金属氧化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4、稳定性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不易反应,故古代名画现代能保存,书写档案要用碳素墨水。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拉丁语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和生物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碳及其化合物多种多样。碳还能与铁形成合金,最常见的是碳素钢;石墨和黏土混合可以制用于书写和绘画的铅笔芯,石墨还能作为润滑剂和颜料,作为玻璃制造的成型材料,用于电极和电镀、电铸,电动马达的电刷,也是核反应堆中的中子减速材料;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含碳的聚合物,从棉、麻、亚麻等植物中获取。纤维素在植物中的主要作用的维持植物本身的结构。来源于动物的具有商业价值的聚合物包括羊毛、羊绒、丝绸等都是碳的聚合物。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就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发生变化的缘故。

碳化学式是什么?

碳化学式是C。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C,具有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不易反应、极低的对人体的毒性,甚至可以以石墨或活性炭的形式安全地摄取,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碳既以游离元素存在(金刚石、石墨等),又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主要为钙、镁以及其他电正性元素的碳酸盐)。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是大气中少量但极其重要的组分。预计碳在地壳岩石中的总丰度变化范围相当大,但典型的数值可取180ppm;按丰度顺序,这个元素位于第17位,在钡、锶、硫之后,锆、钒、氯、铬之前。石墨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然而大多数几乎没有价值。大量的晶体或薄片存在于变性的沉积硅酸盐岩石中,如石英、云母、片岩和片麻岩;晶体大小从不足1mm到6mm左右(平均4mm)。

碳和炭有何区别和联系?(初三化学)

碳"与"炭"这两个词,在有关食品和药品的文 章中经常出现,如碳水化合物,活性炭等."碳"与"炭" 有时混用,意思表达不清,有时导致误解.本文就两者 的关系和区别作一简介. "碳"是化学元素C的中文名称,左旁"石"字表 明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碳代表原子序数为6的一类原 子.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非晶态碳,石墨,金刚石等 同素异形体而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则为数极多,最 简单的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无机化合物,而有机化 合物则都含碳元素.所以,"碳"是一个与化学的"元 素"密切相关的概念,是20世纪初西方近代化学传入 我国创造出来并流行的. "炭"是概括的工业性名词,我国用炭这个字已有 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木炭,煤炭和焦炭等.炭是化学成 分不纯,随着原料及制备工艺和条件不同而形成的无恒 定组成及性质的含碳物质.木炭随所用木料及烧制工艺 和条件的不同,其化学组成和性质也不同.煤炭有不同 种类,其成分及性质也有所不同.焦炭由于配煤及工艺 的不同,所含杂质和性质也经常变化. 与化学元素有关的名词均用"碳".例如:碳水化 合物,碳酸ffF酶,碳源,碳酸盐,碳化,渗碳,脱碳, 碳素钢,碳链,碳环,碳化物,二十碳酸,二十碳五烯 酸等."炭"则都是物质的名称,而所指的物质是混合 物.除上述木炭等外,还可举出骨炭,血炭,动物炭, 木质炭,活性炭,炭黑,炭砖,炭精电极,炭精棒等. 以上虽然就"碳"和"炭"两个词的关系和区别进 行了基本说明,但事物是复杂的,有时在区分上可能存 在不同的认识.在此情况下,就宜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

碳的化学性质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高温下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1、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放热,发出刺眼白光,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在空气中燃烧放热,持续红热,产生无色无臭能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3、作为还原剂碳作为还原剂拥有和氢气、一氧化碳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生成物不同),都可以从金属氧化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4、稳定性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不易反应,故古代名画现代能保存,书写档案要用碳素墨水。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拉丁语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和生物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碳及其化合物多种多样。碳还能与铁形成合金,最常见的是碳素钢;石墨和黏土混合可以制用于书写和绘画的铅笔芯,石墨还能作为润滑剂和颜料,作为玻璃制造的成型材料,用于电极和电镀、电铸,电动马达的电刷,也是核反应堆中的中子减速材料;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含碳的聚合物,从棉、麻、亚麻等植物中获取。纤维素在植物中的主要作用的维持植物本身的结构。来源于动物的具有商业价值的聚合物包括羊毛、羊绒、丝绸等都是碳的聚合物。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就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发生变化的缘故。

在化学中碳和炭有什么区别吗?

碳"是化学元素C的中文名称,左旁"石"字,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碳代表原子序数为6的原子.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非晶态碳,石墨,金刚石等 同素异形体而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则为数极多,最简单的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无机化合物,而有机化合物则都含碳元素.所以,"碳"是一个与化学的"元素"密切相关的概念,是20世纪初西方近代化学传入我国创造出来并流行的. "炭"是概括的工业性名词,我国用炭这个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木炭,煤炭和焦炭等.炭是化学成分不纯,随着原料及制备工艺和条件不同而形成的无恒定组成及性质的含碳物质.木炭随所用木料及烧制工艺和条件的不同,其化学组成和性质也不同.煤炭有不同种类,其成分及性质也有所不同.焦炭由于配煤及工艺的不同,所含杂质和性质也经常变化. 与化学元素有关的名词均用"碳".例如:碳水化合物,碳酸ffF酶,碳源,碳酸盐,碳化,渗碳,脱碳, 碳素钢,碳链,碳环,碳化物,二十碳酸,二十碳五烯酸等."炭"则都是物质的名称, 而所指的物质是混合物.除上述木炭等外,还可举出骨炭,血炭,动物炭,木质炭,活性炭,炭黑,炭砖,炭精电极,炭精棒等. 以上虽然就"碳"和"炭"两个词的关系和区别进行了基本说明,但事物是复杂的,有时在区分上可能存在不同的认识.在此情况下,就宜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为准.

碳的化学性质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高温下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1、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放热,发出刺眼白光,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在空气中燃烧放热,持续红热,产生无色无臭能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3、作为还原剂碳作为还原剂拥有和氢气、一氧化碳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生成物不同),都可以从金属氧化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4、稳定性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不易反应,故古代名画现代能保存,书写档案要用碳素墨水。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拉丁语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和生物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碳及其化合物多种多样。碳还能与铁形成合金,最常见的是碳素钢;石墨和黏土混合可以制用于书写和绘画的铅笔芯,石墨还能作为润滑剂和颜料,作为玻璃制造的成型材料,用于电极和电镀、电铸,电动马达的电刷,也是核反应堆中的中子减速材料;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含碳的聚合物,从棉、麻、亚麻等植物中获取。纤维素在植物中的主要作用的维持植物本身的结构。来源于动物的具有商业价值的聚合物包括羊毛、羊绒、丝绸等都是碳的聚合物。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就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发生变化的缘故。

碳的化学性质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高温下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1、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放热,发出刺眼白光,产生无色无味能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在空气中燃烧放热,持续红热,产生无色无臭能使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3、作为还原剂碳作为还原剂拥有和氢气、一氧化碳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生成物不同),都可以从金属氧化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4、稳定性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不易反应,故古代名画现代能保存,书写档案要用碳素墨水。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拉丁语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和生物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碳及其化合物多种多样。碳还能与铁形成合金,最常见的是碳素钢;石墨和黏土混合可以制用于书写和绘画的铅笔芯,石墨还能作为润滑剂和颜料,作为玻璃制造的成型材料,用于电极和电镀、电铸,电动马达的电刷,也是核反应堆中的中子减速材料;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含碳的聚合物,从棉、麻、亚麻等植物中获取。纤维素在植物中的主要作用的维持植物本身的结构。来源于动物的具有商业价值的聚合物包括羊毛、羊绒、丝绸等都是碳的聚合物。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就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发生变化的缘故。

碳的化学式是什么?

碳的化学符号为C。碳具有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不易反应、极低的对人体的毒性,甚至可以以石墨或活性炭的形式安全地摄取,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和生物之中。拉丁语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扩展资料:碳既以游离元素存在(金刚石、石墨等),又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主要为钙、镁以及其他电正性元素的碳酸盐)。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是大气中少量但极其重要的组分。预计碳在地壳岩石中的总丰度变化范围相当大,但典型的数值可取180ppm;按丰度顺序,这个元素位于第17位,在钡、锶、硫之后,锆、钒、氯、铬之前。石墨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然而大多数几乎没有价值。大量的晶体或薄片存在于变性的沉积硅酸盐岩石中,如石英、云母、片岩和片麻岩;晶体大小从不足1mm到6mm左右(平均4mm)。

碳化学式是什么

碳的化学式是C。碳这种物质发现得很早,常见的碳的自然形式有金刚石、炭和石墨。碳的无数化合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产品从尼龙和汽油、香水和塑料,到鞋油、滴滴涕和炸药等,范围广泛,种类繁多。碳的发现历史:碳在自然界中存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碳60,六方晶系陨石钻石(蓝丝黛尔石)。金刚石和石墨早已被人们所知。拉瓦锡做了燃烧金刚石和石墨的实验后,确定这两种物质燃烧都产生了CO2,因而得出结论,即金刚石和石墨中含有相同的“基础”,称为碳。正是拉瓦锡首先认为碳是元素。碳60是1985年由美国休斯顿赖斯大学的化学家哈里可劳特等人发现的,它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一种球状的稳定的碳分子,是金刚石和石墨之后的碳的第三种同素异形体。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碳

碳化学式是什么?

碳的化学式是C。碳这种物质发现得很早,常见的碳的自然形式有金刚石、炭和石墨。碳的无数化合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产品从尼龙和汽油、香水和塑料,到鞋油、滴滴涕和炸药等,范围广泛,种类繁多。碳的发现历史:碳在自然界中存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碳60,六方晶系陨石钻石(蓝丝黛尔石)。金刚石和石墨早已被人们所知。拉瓦锡做了燃烧金刚石和石墨的实验后,确定这两种物质燃烧都产生了CO2,因而得出结论,即金刚石和石墨中含有相同的“基础”,称为碳。正是拉瓦锡首先认为碳是元素。碳60是1985年由美国休斯顿赖斯大学的化学家哈里可劳特等人发现的,它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一种球状的稳定的碳分子,是金刚石和石墨之后的碳的第三种同素异形体。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碳

氧气的化学符号是什么?

1.在Word里先打O+2。2.再选中2。3. 按住shift+ctrl, 就得出氧气的化学符号。氧气,化学式量:32.00,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熔点-218.4℃,沸点-183℃。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 。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常温下不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这与氧原子的电负性仅次于氟有关。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占地壳质量的48.6%,是丰度最高的元素。在烃类的氧化、废水的处理、火箭推进剂以及航空、航天和潜水中供动物及人进行呼吸等方面均需要用氧。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包括有机物的腐败)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在金属的切割和焊接中。是用纯度93.5%~99.2%的氧气与可燃气(如乙炔)混合,产生极高温度的火焰,从而使金属熔融。冶金过程离不开氧气。为了强化硝酸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也需要氧。不用空气而用氧与水蒸气的混合物吹人煤气气化炉中,能得到高热值的煤气。医疗用气极为重要。氧气(Oxygen)希腊文的意思是“酸素”,该名称是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所起,原因是拉瓦锡错误地认为,所有的酸都含有这种新气体。日文里氧气的名称仍然是“酸素”。氧气的中文名称是清朝徐寿命名的。他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氧气,所以就命名为“养气”即“养气之质”,后来为了统一就用“氧”代替了“养”字,便叫这“氧气”。参考资料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A7%E6%B0%94/64782?fr=aladdin

怎么区分两个氧原子和氧分子的化学式

2个氧分子2O22个氧原子2O分子是带下标的,含多个原子原子就是元素符号氧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只能构成分子,如:O2H2OKCIO3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氧分子直接构成物质,如:氧气就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原子用元素符号来表示:O2O4O氧分子用化学式来表示:如:O22O23O2都是氧分子氧分...

氧的化学式是?

氧的化学式是:O。氧原子是氧化反应中最小的原子,化学符号为O,可以构成氧气(O2)以及氧化物(如:Fe3O4等)。氧原子非常活泼,自然界中不存在。存在形式单质氧气氧气,空气主要组分之一,比空气重,标准状况(0℃,101325Pa)下密度为1.429g/L。无色、无味。在水中溶解度很小,273K时溶解度为49.1mol/L。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约-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氧分子具有顺磁性。臭氧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鱼腥臭味的蓝色气体。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35公里的平流层顶部的臭氧层中。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熔点21K,沸点160.6K,溶解度较大,273k时为494mol/L,具有反磁性。
 首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