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诺贝尔化学奖有什么意义

我们身体内分布着数十亿个受体:他们位于细胞质膜上,作用是使细胞能够感知搜寻周围环境,并可以与其他细胞进行沟通。G蛋白偶联受体是人体感受味道和气味的探测器。2012年,因为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生命工厂脱氧核糖核酸DNA可组成遗传指令。而DNA是由微小的工厂核糖体“生产”出来的。每一个核糖体都会生产出上千个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各种物质。而这个工厂的结构如何?三位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和阿达·约纳特因(Ada Yonath)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因此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基因的奥秘科学家经过13年的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结果是:人类基因组有30亿个碱基对,人类基因数目约为2万个。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 Sanger)和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因为他们的DNA测序方法获得了1980年的诺贝尔奖

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主要事迹

索迪。索迪(Frederick Soddy 1877一1956),英国人,物理学家、化学家。索迪于1910年提出了同位素假说, 1913年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的位移规律,为放射化学、核物理学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索迪荣获了19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19世纪、20世纪之交发生的物理因此而生长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学科,促成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的实验手段的出现,揭开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在这场伟大的科技革命中,一些化学家也建立了永载史册的业绩,卢瑟福、居里夫人、索迪就是其中的代表。索迪于1910年提出了同位素假说, 1913年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的位移规律,为放射化学、核物理学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荣获了19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英裔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与日本科学家吉野彰共同获得此奖,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3人将均分900万克朗(约合人民币650万元)的奖金。3位科学家研发的锂电池,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自从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以来,锂电池就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可以储存大量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使无化石燃料社会成为可能。约翰·古迪纳夫是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是二次电池产业的重要学者。他目前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斯坦利·惠廷厄姆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化学教授;吉野彰是日本化学家,现任旭化成公司研究员、名城大学教授。今年97岁的古迪纳夫成为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打破了2018年以96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阿瑟·阿什金的年龄纪录。他最早在美国耶鲁大学就读的专业是文学和数学,而化学只是大一时的选修课,但古迪纳夫后来却在锂电池领域获得辉煌成绩,被形容为“为锂电池而生”的科学家。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前往实验室,研究与锂电池相关的课题,至今仍未退休。追溯起来,上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成为学术界关切的问题。今年的获奖者之一惠廷厄姆,正是从那时起致力于开发无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方法。他与古迪纳夫因在锂电池领域取得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在2015年被汤森路透预测为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而从1981年开始研究锂电池的吉野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做研究的原始动力是我的好奇心,它驱使着我前进。”上述3人都被誉为“锂电池之父”。多年来,锂电池一直被各种诺奖预测“看好”,今日众望终有所归。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190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1907。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1908。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1909。威廉·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1910。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1911。玛丽·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1912。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1913。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1914。阿尔弗雷德·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1915。理查德·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1916-1917。空1918。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1919。空1920。瓦尔特·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1921。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1922。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1923。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1924。空1925。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1926。西奥多。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1927。海因里希·O·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1928。阿道夫·O·R·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1929。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冯。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1930。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1931。卡尔·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1932。欧文·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1933。空1934。哈罗德·克荣顿·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1935。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1936。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1937。瓦尔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1938。理查德·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1939。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1940-1942。空1943。盖奥尔格·冯·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1944。奥托·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1945。阿尔图巴·I·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1946。詹姆斯·B·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1947。罗伯特·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1948。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1949。威廉·F·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2000。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2001。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2003。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2004。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2005。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舍特曼)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2014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诺贝尔化学奖在什么时候颁布

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根岸英一(ねぎし えいいち,1935年7月14日-),毕业于东京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日本著名的化学家和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其与理查德·赫克、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三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三人虽然研究领域相同,但多年来从未合作过,这在诺贝尔联合获奖的历史上相当罕见。

历史上高分子获得的四次诺贝尔化学奖分别是什么?

1、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德国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因对高分子聚合原理、结构构型和基本理论方法的研究而获奖。2、1963年卡尔·齐格勒和居里奥·纳塔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发明并改进了用于高分子聚合的Ziegler-Natta催化剂而获奖。3、1974年保罗·弗洛里因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而获奖。4、2000年艾伦·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因发现导电性聚合物而获奖。5、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200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谁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欧文·罗斯,由于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1947年10月1日出生于英属巴勒斯坦保护国(今以色列)海法,以色列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色列科学家,1937年出生于匈牙利的考尔曹格,1969年获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哈达萨赫医学院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赫尔什科是以色列理工学院拉帕波特医学研究学院的著名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文·罗斯1926年7月16日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194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本科毕业,1952年又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经主持位于美国费城的福克斯·蔡斯癌症研究中心的工作,生前他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 Irvine)担任教授。

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多少

诺贝尔奖的奖金是不固定的,包括化学奖。每年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按规定,每年要从基金利息中抽出10%加入基金,另加上一部分没有发出的奖金也并入基金,因此基金的数目越来越大。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由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一人独享。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由George P. Smith 和Sir Gregory P. Winter以及Frances H. Arnoid三位英美科学家获得,其中Frances H. Arnoid因研究酶的定向进化而分享一半奖金。扩展资料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 )、吉野彰(Akira Yoshino)。3名科学家将均分900万克朗奖金,

诺贝尔物理,化学奖依次揭晓 哪些概念股将迎来爆炒

今年的诺贝尔概念股又会牵涉哪些上市公司呢?  信威集团 20.67 4.39%  10月6日、7日,备受瞩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相继揭晓,中微子以及DNA和相关基因概念股已进入部分嗅觉敏锐的资金的视野。  兴业证券:信威集团等涉及中微子  10月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此奖项由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摘得,原因是其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证实了中微子有质量。  “这次颁发的两个诺贝尔物理奖项分别是大气中微子振荡和太阳中微子振荡,其他的还有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和加速器中微子振荡,从来源上说基本上就是这四种研究手段。”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俊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反应堆中微子振荡领域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  曹俊所说的“最好”,指的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该实验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2003年提出,利用我国大亚湾核反应堆群产生的大量中微子,研究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方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我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不断稳步推进,继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之后,由中国主持的第二个大型中微子实验站——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于今年初也已经广东省江门开平市金鸡镇正式启动建设。  资料显示,中微子是一种质量极小,又不带电的中性基本微粒。它能以近光速进行直线传播并极易穿透钢铁、海水,以至整个地球,而本身能量损失很少,因此是一种十分理想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中微子可以广泛应用在通讯、地质以及天文等多个领域。  兴业证券发布研报指出,未来在包括中微子通信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等信息传播领域,以及未来先进军事高科技武器和新医疗技术等高精端科研领域,中微子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A股上市公司中,信威集团、零七股份(000007,股吧)(以及三维通信(002115,股吧)均涉足相关领域,有望率先获益。  此外,万讯自控(300112,前收盘价22.07元)此前曾表示,已与相关方就“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进行论证并进行了样机实验,公司为该项目提供信号调理器产品(属公司二次仪表产品系列)。而“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与世界上正在运行的 “美国散裂中子源”、“日本散裂中子源”和“英国散裂中子源”一起构成了世界四大脉冲散裂中子源。  太平洋证券:基因测序公司有机会  10月7日,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和阿奇兹·桑贾尔分享了这一奖项,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资料显示,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分子,双链结构,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  DNA修复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研究DNA修复不仅是探索生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与军事医学、肿瘤学等领域密切相关。  实际上,以“基因编辑”等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医疗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着力发展的一大新兴领域。今年1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即宣布,美国将开展精准医疗计划,致力于治愈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让所有人获得个性化健康信息。  太平洋证券研究员景莹认为,随着基因测序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精准医疗计划也蓄势待发,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测序仪器及设备的千山药机;为基因测序行业提供数据服务的荣之联;提前布局产前筛查以及肿瘤诊断等领域的北陆药业、达安基因等,均有较大市场机会与空间。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奖者是谁?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奖者是 Walter Kohn (US) and John A. Pople (UK) Chemistry: Walter Kohn (U.S.) and John A. Pople (U.K.) for their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molecules and the chemical processes in which they are involved. Kohn"s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 simplifies the mathema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bonding beeen atoms within molecules making it possible for scientists to study large plex molecules. Pople was cited for his development of puter techniques that make it possible to create models of chemical reactions that cannot otherwise be recreated in the laboratory. infoplease/ipa/A0766042 199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由科举家科恩与波普分享。他们发现了「黏合」原子与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特性。他们亦研究出运算方法来计算分子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科恩认为要了解电子运动,毋须计算每颗电子的轨迹,而只须计算在某特定空间里电子可能出现的机会率。他的理论简化了原子结合的计算基础,创立了「密度函数理论」。这理论有助我们研究极大的分子,并成为量子化学中最普遍使用的理论之一。 波普发展出的计算方法,能研究出分子的特质和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情况。只要将分子或化学反应的数据输入电脑,就能运算出分子的结构或化学变化的结果。这个计算结果往往用作阐明或解释不同的实验。波普所设计及发展的「GAUSSIAN」电脑程式让研究员更容易运用他的运算理论。这程式现已广为全球学术及商业机构应用。 bthcampus/~bth-chem/prize_1998

生物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Bertozzi)、丹麦科学家莫腾·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以及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从左至右分别为贝尔托齐、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在这两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开奖前,不少媒体都预测,奖项获得者可能与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有关,然而这次三位获奖人再次让大家“落了空”。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主要凭借“点击化学”获奖,而夏普莱斯则是凭借“生物正交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夏普莱斯曾经在2001年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因此他成为了第二位两次获得该奖项的人士。此外,贝尔托齐也成为了第八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通过梳理最近几年的化学奖得奖者规律,人们大概总结出两个趋势:其一,奖项归属还是以基础科学规律为主;其二,委员会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生物化学领域。拥有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化学奖涉及的学科广泛,除了化学以外,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曾斩获化学奖,因此人们也把诺贝尔化学奖戏称为“诺贝尔理综奖”。从今年的结果来看,这一外号仍然名副其实。靠什么得的奖?在中学我们就知道,将分子以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科学家们可以完成形形色色的化学合成,从而制造出很多具有特定功能的生命大分子。比如说一种植物有药用,那么科学家可以锁定具有药性的具体成分,获得其分子结构。如果我们能人工地合成这种分子结构,并大规模生产,那么就制造出了一种药物。然而将不同的分子强行拼凑在一起并不是件容易事,以合成抗生素美罗培南为例,化学家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来研发。为了更高效地创造出不同的分子结构,人们需要一把“锁”,有了这把“锁”,不同分子一相遇,就会“啪”的一声“吸”在一起,这样科学家们就能更加方便地组合出更多分子结构。大约在2000年,夏普莱斯发明出了这把“锁”,提出了“点击化学”概念——利用本身就有“吸引力”的小单元的拼接,快速可靠地完成分子的化学合成。在提出“点击化学”概念后不久,夏普莱斯又和梅尔达尔分别独立地发现了一种效率更高的“锁”,即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the copper catalys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由于其高效性,这种反应方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药品制造、绘制DNA图谱等领域。点击化学反应(图源:诺贝尔奖官网)夏普莱斯和梅尔达尔凭借着“点击化学”和“铜催化的叠氮-烷环化反应”获奖。然而,他们的发现主要还是应用在制药业,并没有想过这种方式可以运用在活体中——这也是今年第三位获奖者贝尔托齐出现在名单上的原因。为了绘制细胞表面重要但难以捉摸的生物大分子--糖类,卡罗琳开发了能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点击反应。她的反应方式能够在活体细胞或组织中,以不干扰生物自身生化反应的情况下进行——也称为生物正交反应。利用卡罗琳的发现,科学家们可以探索细胞和跟踪生物过程。研究人员也可以改善癌症药物的靶向性等,目前,这些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按照诺贝尔奖官网的话说,“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反应已经将化学领入了功能主义时代,这将给人类带来最大好处。”诺贝尔化学奖盘点把遗嘱中的一大笔财富拿出来成立诺贝尔奖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就是一名化学家。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对化学展现出极大兴趣,从18岁开始,他就致力于钻研如何安全地控制炸药,让炸药可以用于开山挖路等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场景。在阿尔弗雷德一生获得的355项专利中,129项都和炸药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化学对于他的研究和事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其有关诺贝尔奖的遗嘱中,化学也是排在物理之后,第二个被提及的学科领域。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奖是在1901年,至今一共颁奖114次,共有191位获奖者。在这191名获奖者中,63位是一人“独享”大奖的,25位与一名同伴共享奖项,26位与两名同伴共享奖项。其中,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弗雷德里克·约里奥。1935年,35岁的约里奥与夫人伊伦·居里,因为发现稳定的人工放射性而获得该奖项。最年长的是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那年他97岁,获奖原因是在“锂离子电池开发”上做出了杰出贡献。1.3万粉丝福建关注2022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今年又成了诺贝尔“理综奖”风声岛2022-10-06 20:45福建总监关注除了化学以外,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曾斩获化学奖。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Bertozzi)、丹麦科学家莫腾·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以及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从左至右分别为贝尔托齐、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在这两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开奖前,不少媒体都预测,奖项获得者可能与新冠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有关,然而这次三位获奖人再次让大家“落了空”。梅尔达尔和夏普莱斯主要凭借“点击化学”获奖,而夏普莱斯则是凭借“生物正交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夏普莱斯曾经在2001年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因此他成为了第二位两次获得该奖项的人士。此外,贝尔托齐也成为了第八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通过梳理最近几年的化学奖得奖者规律,人们大概总结出两个趋势:其一,奖项归属还是以基础科学规律为主;其二,委员会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生物化学领域。拥有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化学奖涉及的学科广泛,除了化学以外,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曾斩获化学奖,因此人们也把诺贝尔化学奖戏称为“诺贝尔理综奖”。从今年的结果来看,这一外号仍然名副其实。靠什么得的奖?在中学我们就知道,将分子以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科学家们可以完成形形色色的化学合成,从而制造出很多具有特定功能的生命大分子。比如说一种植物有药用,那么科学家可以锁定具有药性的具体成分,获得其分子结构。如果我们能人工地合成这种分子结构,并大规模生产,那么就制造出了一种药物。然而将不同的分子强行拼凑在一起并不是件容易事,以合成抗生素美罗培南为例,化学家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来研发。为了更高效地创造出不同的分子结构,人们需要一把“锁”,有了这把“锁”,不同分子一相遇,就会“啪”的一声“吸”在一起,这样科学家们就能更加方便地组合出更多分子结构。大约在2000年,夏普莱斯发明出了这把“锁”,提出了“点击化学”概念——利用本身就有“吸引力”的小单元的拼接,快速可靠地完成分子的化学合成。在提出“点击化学”概念后不久,夏普莱斯又和梅尔达尔分别独立地发现了一种效率更高的“锁”,即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the copper catalys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由于其高效性,这种反应方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药品制造、绘制DNA图谱等领域。点击化学反应(图源:诺贝尔奖官网)夏普莱斯和梅尔达尔凭借着“点击化学”和“铜催化的叠氮-烷环化反应”获奖。然而,他们的发现主要还是应用在制药业,并没有想过这种方式可以运用在活体中——这也是今年第三位获奖者贝尔托齐出现在名单上的原因。为了绘制细胞表面重要但难以捉摸的生物大分子--糖类,卡罗琳开发了能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点击反应。她的反应方式能够在活体细胞或组织中,以不干扰生物自身生化反应的情况下进行——也称为生物正交反应。利用卡罗琳的发现,科学家们可以探索细胞和跟踪生物过程。研究人员也可以改善癌症药物的靶向性等,目前,这些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按照诺贝尔奖官网的话说,“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反应已经将化学领入了功能主义时代,这将给人类带来最大好处。”诺贝尔化学奖盘点把遗嘱中的一大笔财富拿出来成立诺贝尔奖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就是一名化学家。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对化学展现出极大兴趣,从18岁开始,他就致力于钻研如何安全地控制炸药,让炸药可以用于开山挖路等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场景。在阿尔弗雷德一生获得的355项专利中,129项都和炸药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化学对于他的研究和事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其有关诺贝尔奖的遗嘱中,化学也是排在物理之后,第二个被提及的学科领域。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奖是在1901年,至今一共颁奖114次,共有191位获奖者。在这191名获奖者中,63位是一人“独享”大奖的,25位与一名同伴共享奖项,26位与两名同伴共享奖项。其中,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弗雷德里克·约里奥。1935年,35岁的约里奥与夫人伊伦·居里,因为发现稳定的人工放射性而获得该奖项。最年长的是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那年他97岁,获奖原因是在“锂离子电池开发”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居里夫人 (图源:诺贝尔奖官网)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也是个较为特殊的存在,因为他是唯一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人物。在1958年和1980年,桑格分别凭借在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和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获得该奖项。截至目前,诺贝尔化学奖一共见证了8位女性获奖者。她们分别是:1911年得主玛丽·居里(发现镭和钋元素)、1935年得主伊伦·居里(发现稳定的人工放射性)、1964年得主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2009年得主阿达·约纳特(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2018年得主弗朗西斯·阿诺德(酶的定向演化等)、2020年得主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杰和珍妮弗·道德纳(开发了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以及今年的卡罗琳·贝尔托齐。

近五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今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J·莱福特霍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与布莱恩·K·卡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61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奖。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准晶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固体物质结构的原有认识,由此带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有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领域。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61赫克与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而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2009年,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61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61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61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而获奖。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61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61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1993年 K.B.Mullis 穆利斯 美国 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M.Smith 史密斯 加拿大 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 Kary B.Mullis 1944年生于美国。乔治亚理工科大学毕业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力分校获得博士学位。1979年任塞托斯公司的研究员。1993年因开发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简易DNA扩增法 获诺贝尔化学奖。自1988年以来,他以核酸化学方面的私人顾问身份向各类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出任副经理及会长。http://baike.baidu.com/view/513614.htm迈克尔·史密斯 又名: Michael Smith 主题关键词: 科普 原文1932年生于英国。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后任该大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部的生物工程学研究所教授。1993年因开发了对DNA特定位置进行定点诱变法而获诺贝尔化学奖。http://baike.baidu.com/view/410719.htm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在“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生于剑桥。1916-1919年在英国陆军服役。退役后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学习。曾获利兹大学、设菲尔德大学和法国索邦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25-1931年任伊曼纽尔学院研究员。1937-1965年任剑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系主任。1965年被选为荣誉教授。1942-1945年任英国供应部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1953-1955年任法拉第学会会长,1957-1959年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副会长。196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波兰科学院、德国格廷根科学院名誉院士,波兰化学会、瑞典乌普萨拉皇家学会名誉会员。1978年6月7日在英国剑桥去世,享年81岁。诺里什主要研究极端快速化学反应。用短暂能量脉冲干扰化学平衡,使10万亿分之1秒的反应分析成为可能。由于这一成就,1967年,诺里什与乔治·波特、曼弗雷德·艾根同获诺贝尔化学奖。诺里什还曾获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奖章

历年有机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化学奖

1990年,美国科学家科里以其有机合成理论和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1年的今天,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超分辨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2年,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对化学系统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3年,美国科学家莫里斯因其“聚合酶链反应”的发明和基因研究的突破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加拿大的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因其开创性的“定点寡核苷酸突变”方法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94年,美国科学家奥拉因在碳氢化合物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德国科学家克鲁根、莫利纳和美国科学家罗兰解释了臭氧层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破坏了臭氧层,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96年,美国科学家科尔、英国科学家克莱顿和美国科学家斯莫利因发现了一种新形式的碳元素——富勒球(又称巴克球)C60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7年的今天,美国科学家博伊尔、英国科学家沃克和丹麦科学家斯科特因发现了一种负责人类细胞能量储存和转移的离子转运体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8年,奥地利科学家科恩和英国科学家波普因其密度泛函理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求分析化学有关的诺贝尔奖工作原始文献

日前,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开端推动了表面化学动力学的发展。这也是合成氨研究领域诞生的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就开始应用哈伯-博施法合成氨,但是没有人能解释合成过程的作用机理。埃特尔成功揭示了氢原子、氮原子与金属催化剂表面的作用过程,解答了这个遗留了六十多年的古老谜题。  截至2007年,氮肥领域的研究已经催生了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70多年来,埃特尔是继兰茂尔之后再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表面化学研究者。1932年,欧文·兰茂尔(Irving Langmuir)曾经因为表面化学领域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埃特尔开创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为催化反应和表面化学领域的研究者广泛使用,并创造了巨大的工业和经济效益。  埃特尔获奖的另一个理由是,解释了一氧化碳在金属催化剂表面转化为二氧化碳的化学机理。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 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 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 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 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 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 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究” 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未颁奖       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 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 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 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 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 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英国 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 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 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 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 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 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 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 “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 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 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 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 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 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中国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 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 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 “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 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 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 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 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1995年 保罗·克鲁岑 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 马里奥·莫利纳 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 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 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 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 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 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丹麦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 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 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 美国 白川英树 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野依良治 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约翰·贝内特·芬恩 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 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 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 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 2008年 下村脩 日本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 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 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 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 2011年 丹·谢赫特曼 以色列 “准晶体的发现” 2012年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美国 “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 2013年 马丁·卡普拉斯 美国 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 迈克尔·莱维特 亚利耶·瓦谢尔 2014年   埃里克·贝齐格 美国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斯特凡·黑尔 德国 威廉·莫纳[1] 美国  2015年 托马斯·罗伯特·林达尔 瑞典 DNA修复的机理研究[2] 保罗·莫德里奇 美国 阿齐兹·桑贾尔 土耳其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简介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0日17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二人将平均分享800万瑞典克朗奖金。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美国公民。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6年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MD。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教授、生物化学教授。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美国公民。1955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Little Falls。1981年从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得MD。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分子与细胞生理学教授。(克比尔卡《自然》文章: G蛋白偶联受体“停靠站”结构被确定)(《自然》特写文章报道克比尔卡)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谁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语: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于荷兰鹿特丹,逝于德国柏林,荷兰化学家,1901年由于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1875年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又称范霍夫—勒·贝尔模型),即一个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初步解决了物质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这项研究结果立刻在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是毁誉参半;有机化学家咸利森努斯教授写信给范霍夫说:“您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在您的文章中,不仅看到了说明迄今未弄清楚的事实的极其机智的尝试,而且我也相信,这种尝试在我们这门科学中……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德国莱比锡的赫尔曼·柯尔贝教授则认为:“有一位乌德勒支兽医学院的范霍夫博士,对精确的化学研究不感兴趣。在他的《立体化学》中宣告说,他认为最方便的是乘上他从兽医学院租来的飞马,当他勇敢地飞向化学的帕纳萨斯山的顶峰时,他发现,原子是如何自行地在宇宙空间中组合起来的。”不久,阿姆斯特丹大学聘为讲师,1878年升化学教授,曾任化学系主任。1877年,范霍夫开始注意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1884年,出版《化学动力学研究》一书。1885年被选为荷兰皇家科学院成员。1886年范特荷甫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范特荷甫定律——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数就是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1887年8月,与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共同创办《物理化学杂志》。

1901年至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有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具体如下: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1902年,埃米尔u2022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1904年,威廉u2022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1905年,阿道夫u2022冯u2022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1906年,亨利u2022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1907年,爱德华u2022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1908年,欧内斯特u2022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1909年,威廉u2022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1910年,奥托u2022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1911年,玛丽u2022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1912年,维克多u2022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1913年,保尔u2022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u2022威廉u2022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1914年,阿尔弗雷德u2022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1915年,理查德u2022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1916-1917年,空1918年,弗里茨u2022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1919年,空1920年,瓦尔特u2022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1921年,弗雷德里克u2022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1922年,弗朗西斯u2022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1923年,弗里茨u2022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1924年,空1925年,理查德u2022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1927年,海因里希u2022Ou2022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1928年,阿道夫u2022Ou2022Ru2022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1929年,阿瑟u2022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1930年,汉斯u2022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1931年,卡尔u2022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u2022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1932年,欧文u2022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1933年,空1934年,哈罗德u2022克荣顿u2022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1935年,弗雷德里克u2022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u2022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1936年,彼得u2022J.Wu2022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1937年,瓦尔特u2022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u2022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1938年,理查德u2022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1939年,阿道夫u2022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u2022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1940-1942年,空1943年,盖奥尔格u2022冯u2022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1944年,奥托u2022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1945年,阿尔图巴u2022Iu2022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1946年,詹姆斯u2022Bu2022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u2022霍华德u2022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1947年,罗伯特u2022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1948年,阿恩u2022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1949年,威廉u2022Fu2022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1950年,奥托.P.Hu2022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u2022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1951年,艾德温.Mu2022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1952年,阿切尔u2022J.Pu2022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u2022L.Mu2022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1953年,赫尔曼u2022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1954年,菜纳斯u2022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1955年,文森特u2022杜u2022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1956年,西里尔u2022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u2022Nu2022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1957年,亚历山大u2022Ru2022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1958年,弗雷德里克u2022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1959年,雅罗斯拉夫u2022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1960年,威拉德u2022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1961年,MELVINCALVIN1962年,约翰u2022考德里u2022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1963年,卡尔u2022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u2022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1964年,多罗西u2022克劳宣特u2022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1965年,罗伯持u2022伯恩斯u2022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1966年,罗伯持u2022桑德逊u2022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1967年,曼弗雷德u2022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u2022G.wu2022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u2022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1968年,拉斯u2022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1969年,德里克u2022哈罗德u2022理查德u2022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u2022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1970年,卢伊斯u2022弗德里科u2022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1971年,格哈特u2022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1972年,克里斯廷u2022波默u2022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1973年,恩斯持u2022奥托u2022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u2022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1974年,保尔u2022约翰u2022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1975年,约翰u2022沃卡普u2022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u2022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1983年,H.陶布(美国人)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u2022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u2022夏普莱斯 美国人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u2022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u2022维特里希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u2022阿格雷和罗德里克u2022麦金农年,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u2022切哈诺沃、阿夫拉姆u2022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u2022罗斯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u2022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u2022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u2022施罗克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u2022科恩伯格因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u2022埃特尔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u2022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u2022舍特曼)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u2022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u2022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u2022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u2022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u2022瓦谢尔(Arieh Warshel)2014年,美国霍华德u2022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u2022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u2022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u2022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u2022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u2022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u2022桑卡(Aziz Sancar),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u2022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u2022弗雷泽u2022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u2022Lu2022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u2022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u2022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202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求01年到07年诺贝尔化学奖历届得主名单和年龄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2004年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2005年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诺贝尔化学奖及得住的相关资料?

1990年 科里(E.J.Corey) (1928-) 科里,美国化学学家,创建了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使有机合成方案系统化并符合逻辑。他根据这一理论编制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程序,于1990年获奖。 60年代科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法-逆合成分析法,为实现有机合成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化学家们早先的做法不同,逆合成分析法是从小分子出发去一次次尝试它们那构成什么样的分子--目标分子的结构入手,分析其中哪些化学键可以断掉,从而将复杂大分子拆成一些更小的部分,而这些小部分通常已经有的或容易得到的物质结构,用这些结构简单的物质作原料来合成复杂有机物是非常容易的。他的研究成功使塑料、人造纤维、颜料、染料、杀虫剂以及药物等的合成变得简单易行,并且是化学合成步骤可用计算机来设计和控制。 他自己还运用逆合成分析法,在试管里合成了100种重要天然物质,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天然物质是不可能用人工来合成的。科里教授还合成了人体中影响血液凝结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等,研究成果使人们延长了寿命,享受到了更高层次的生活。 1991年 恩斯特(R.Ernst) (1933-) 恩斯特,瑞士科学家,他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而获奖。经过他的精心改进,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他还将研究成果应用扩大到其他学科。 1966年他与美国同事合作,发现用短促的强脉冲取代核磁共振谱管用的缓慢扫描无线电波,能显著提高核磁共振技术的灵敏度。他的发现使该技术能用于分析大量更多种类的核和数量较少的物质,他在核磁共振光谱学领域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一种能高分辨率地."二维"地研究很大分子的技术。科学家们利用他精心改进的技术,能够确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研究生物分子与其他物质,如金属离子.水和药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化学物种,研究化学反应速率。 1992年 马库斯(R.Marcus) (1923-) 马库斯,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他用简单的数学方式表达了电子在分子间转移时分子体系的能量是如何受其影响的,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电子转移过程理论的基础,以此获得1992年诺贝尔奖。 他从发现这一理论到获奖隔了20多年。他的理论是实用的,它可以解除腐蚀现象,解释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解释萤火虫发出的冷光,现在假如孩子们再提出"萤火虫为什么发光"的问题,那就更容易回答。 1993年 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 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 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 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 1994年 欧拉(G.A.Olah) (1927-) 欧拉,匈牙利裔美国人,由于他发现了使碳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在碳正离子化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奖。研究范畴属有机化学,在碳氢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早在60年代就发表大量研究报告并享誉国际科学界,是化学领域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这项基础研究成果对炼油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项成果彻底改变了对碳阳离子这种极不稳定的碳氢化合物的研究方式,揭开了人们对阳离子结构认识的新一页,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发现可广泛用于从提高炼油效率,生产无铅汽油到改善塑料制品质量及研究制造新药等各个行业,对改善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1995年 罗兰 (F.S.Rowland) (1927-)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罗兰,美国化学家,发现人工制作的含氯氟烃推进剂会加快臭氧层的分解,破坏臭氧层,引起联合国重视,使全世界范围内禁止生产损耗臭氧层的气体。 莫利纳 (M.Molina) (1943-)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而正是他们阐明了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化学机理,并找到了人类活动会导致臭氧层损耗的证据,在这些研究推动下,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课题,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作用。 莫利纳,美国化学家,因20世纪70年代期间关于臭氧层分解的研究而获1995年诺贝尔奖。莫利纳与罗兰发现一些工业产生的气体会消耗臭氧层,这一发现导致20世纪后期的一项国际运动,限制含氯氟烃气体的广泛使用。他经过大气污染的实验,发现含氯氟烃气体上升至平流层后,紫外线照射将其分解成氯.氟和碳元素。此时,每一个氯原子在变得不活泼前可以摧毁将近10万个臭氧分子,莫利纳是描述这一理论的主要作者。科学家们的发现引起一场大范围的争论。80年代中期,当在南极地区上空发现所谓的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被耗尽的区域时,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证实。 克鲁岑 (P.Crutzen) (1933-)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而正是他们阐明了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化学机理,并找到了人类活动会导致臭氧层损耗的证据,在这些研究推动下,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课题,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作用。 克鲁岑,荷兰人,由于证明了氮的氧化物会加速平流层中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的分解而获奖,虽然他的研究成果一开始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为以后的其他化学家的大气研究开通了道路。 1996年 克鲁托(H.W.Kroto)(1939-) 克鲁托H.W.Kroto)与斯莫利(R.E.Smalley)、柯尔(R.F.Carl)一起,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斯莫利 (R.E.Smalley)(1943-) 斯莫利 (R.E.Smalley)与柯尔(R.F.Carl)、克鲁托(H.W.Kroto)一起,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柯尔 (R.F.Carl)(1933-) 柯尔(R.F.Carl)美国人、斯莫利(R.E.Smalley)美国人、克鲁托(H.W.Kroto)英国人,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7年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为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设计了一个球形建筑物,这个建筑物18年后为碳族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启示。富勒用六边形和少量五边形创造出“弯曲”的表面。获奖者们假定含有60个碳原子的簇“C60”包含有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每个角上有一个碳原子,这样的碳簇球与足球的形状相同。他们称这样的新碳球C60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buckminsterfullerene),在英语口语中这些碳球被称为“巴基球”(buckyball)。 克鲁托对含碳丰富的红巨星的特殊兴趣,导致了富勒烯的发现。多年来他一直有个想法:在红巨星附近可以形成碳的长链分子。柯尔建议与斯莫利合作,利用斯莫利的设备,用一个激光束将物质蒸发并加以分析。 1985年秋柯尔、克鲁托和斯莫利经过一周紧张工作后,十分意外地发现碳元素也可以非常稳定地以球的形状存在。他们称这些新的碳球为富勒烯(fullerene).这些碳球是石墨在惰性气体中蒸发时形成的,它们通常含有60或70个碳原子。围绕这些球,一门新型的碳化学发展起来了。化学家们可以在碳球中嵌入金属和稀有惰性气体,可以用它们制成新的超导材料,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有机化合物或新的高分子材料。富勒烯的发现表明,具有不同经验和研究目标的科学家的通力合作可以创造出多么出人意外和迷人的结果。 柯尔、克鲁托和斯莫利早就认为有可能在富勒烯的笼中放入金属原子。这样金属的性能会完全改变。第一个成功的实验是将稀土金属镧嵌入富勒烯笼中。 在富勒烯的制备方法中略加以改进后现在已经可以从纯碳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管—纳米碳管。这种管直径非常小,大约1毫微米。管两端可以封闭起来。由于它独特的电学和力学性能,将可以在电子工业中应用。 在科学家们能获得富勒烯后的六年中已经合成了1000多种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光学、电学、力学或生物学性能都已被测定。富勒烯的生产成本仍太高,因此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今天已经有了一百多项有关富勒烯的专利,但仍需探索,以使这些激动人心的富勒烯在工业上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1997年 因斯.斯寇(Jens C.Skou)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 因斯.斯寇最早描述了离子泵——一个驱使离子通过细胞膜定向转运的酶,这是所有的活细胞中的一种基本的机制。自那以后,实验证明细胞中存在好几种类似的离子泵。他发现了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一种维持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平衡的酶。细胞内钠离子浓度比周围体液中低,而钾离子浓度则比周围体液中高。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以及其他的离子泵在我们体内必须不断地工作。如果它们停止工作、我们的细胞就会膨胀起来,甚至胀破,我们立即就会失去知觉。驱动离子泵需要大量的能量——人体产生的腺三磷中,约三分之一用于离子泵的活动。 约翰.沃克(John E.Walker) (1941-) 约翰.沃克与另两位科学家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约翰.沃克把腺三磷制成结晶,以便研究它的结构细节。他证实了波耶尔关于腺三磷怎样合成的提法,即“分子机器”,是正确的。1981年约翰.沃克测定了编码组成腺三磷合成酶的蛋白质基因(DNA). 保罗.波耶尔(Panl D.Boyer)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保罗.波耶尔与约翰.沃克阐明了腺三磷体合成酶是怎样制造腺三磷的。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以及细菌的质膜中都可发现腺三磷合成酶。膜两侧氢离子浓度差驱动腺三磷合成酶合成腺三磷。 保罗.波耶尔运用化学方法提出了腺三磷合成酶的功能机制,腺三磷合成酶像一个由α亚基和β亚基交替组成的圆柱体。在圆柱体中间还有一个不对称的γ亚基。当γ亚基转动时(每秒100转),会引起β亚基结构的变化。保罗.波耶尔把这些不同的结构称为开放结构、松散结构和紧密结构。 1998年 约翰.包普尔(John A.Pople) (1925-) 约翰.包普尔(John A.Pople),美国人,他提出波函数方法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发展了化学中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对薛定谔方程(Schrodinger equation)中的波函数作不同的描述。他创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化学,其中用一系列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系统地促进量子化学方程的正确解析,从而可以控制计算的精度,这些技术是通过高斯计算机程序向研究人员提供的。今天这个程序在所有化学领域中都用来作量子化学的计算。 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 (1923-) 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美国人,因他提出密度函数理论,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早在1964-1965年瓦尔特.科恩就提出:一个量子力学体系的能量仅由其电子密度所决定,这个量比薛定谔方程中复杂的波函数更容易处理得多。他同时还提供一种方法来建立方程,从其解可以得到体系的电子密度和能量,这种方法称为密度泛函理论,已经在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方法简单,可以应用于较大的分子。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 (1946-) 艾哈迈德·泽维尔1946年2月26日生于埃及。后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大学获得理工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1990年成为加州理工化学系主任。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美国哲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欧洲艺术科学和人类学院等多家科学机构的会员。 1998年埃及还发行了一枚印有他本人肖像的邮票以表彰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为整个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早在30年代科学家就预言到化学反应的模式,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要进行实证无异于梦想。80年代末泽维尔教授做了一系列试验,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瞬间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断裂和新形成的过程。这种照相机用激光以几十万亿分之一秒的速度闪光,可以拍摄到反应中一次原子振荡的图像。他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飞秒即毫微微秒(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即用高速照相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记录其在反应状态下的图像,以研究化学反应。人们是看不见原子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现在则可以通过泽维尔教授在80年代末开创的飞秒化学技术研究单个原子的运动过程。 泽维尔的实验使用了超短激光技术,即飞秒光学技术。犹如电视节目通过慢动作来观看足球赛精彩镜头那样,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让人们通过“慢动作”观察处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与分子的转变状态,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认识。泽维尔通过“对基础化学反应的先驱性研究”,使人类得以研究和预测重要的化学反应,泽维尔因而给化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2000年 艾伦-J-黑格 (1936-)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 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 2002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年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2008年 三位美国科学家,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 Roger Y. Tsien (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而获得该奖项。 Osamu Shimomura,1928年生于日本京都,1960年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MBL)和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名誉退休教授。Martin Chalfie,1947年出生,成长与美国芝加哥,1977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1982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Roger Y. Tsien,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7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

20世纪生物化学哪些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化学家有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威廉·拉姆齐、阿道夫·冯·拜尔、欧内斯特·卢瑟福、玛丽·居里、等等。一、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语: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于荷兰鹿特丹,逝于德国柏林,荷兰化学家。1901年由于“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二、爱德华·毕希纳由于发现无细胞发酵,于1907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三、奥托·瓦拉赫在1895年~1905年,他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由于上述杰出贡献,他于1910年被授予 诺贝尔化学奖。四、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也作艾摩·阿道夫·比瑞格,德文为Emil Adolf von Behring)德国医学家,他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参考来源:百度百科-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百度百科-爱德华·毕希纳

诺贝尔化学奖都有谁得过?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具体如下: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1902年,埃米尔u2022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1904年,威廉u2022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1905年,阿道夫u2022冯u2022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1906年,亨利u2022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1907年,爱德华u2022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1908年,欧内斯特u2022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1909年,威廉u2022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1910年,奥托u2022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1911年,玛丽u2022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1912年,维克多u2022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1913年,保尔u2022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u2022威廉u2022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1914年,阿尔弗雷德u2022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1915年,理查德u2022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1916-1917年,空1918年,弗里茨u2022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1919年,空1920年,瓦尔特u2022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1921年,弗雷德里克u2022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1922年,弗朗西斯u2022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1923年,弗里茨u2022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1924年,空1925年,理查德u2022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1927年,海因里希u2022Ou2022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1928年,阿道夫u2022Ou2022Ru2022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1929年,阿瑟u2022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1930年,汉斯u2022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1931年,卡尔u2022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u2022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1932年,欧文u2022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1933年,空1934年,哈罗德u2022克荣顿u2022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1935年,弗雷德里克u2022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u2022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1936年,彼得u2022J.Wu2022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1937年,瓦尔特u2022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u2022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1938年,理查德u2022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1939年,阿道夫u2022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u2022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1940-1942年,空1943年,盖奥尔格u2022冯u2022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1944年,奥托u2022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1945年,阿尔图巴u2022Iu2022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1946年,詹姆斯u2022Bu2022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u2022霍华德u2022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1947年,罗伯特u2022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1948年,阿恩u2022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1949年,威廉u2022Fu2022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1950年,奥托.P.Hu2022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u2022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1951年,艾德温.Mu2022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1952年,阿切尔u2022J.Pu2022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u2022L.Mu2022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1953年,赫尔曼u2022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1954年,菜纳斯u2022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1955年,文森特u2022杜u2022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1956年,西里尔u2022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u2022Nu2022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1957年,亚历山大u2022Ru2022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1958年,弗雷德里克u2022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1959年,雅罗斯拉夫u2022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1960年,威拉德u2022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1961年,MELVINCALVIN1962年,约翰u2022考德里u2022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1963年,卡尔u2022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u2022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1964年,多罗西u2022克劳宣特u2022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1965年,罗伯持u2022伯恩斯u2022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1966年,罗伯持u2022桑德逊u2022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1967年,曼弗雷德u2022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u2022G.wu2022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u2022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1968年,拉斯u2022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1969年,德里克u2022哈罗德u2022理查德u2022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u2022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1970年,卢伊斯u2022弗德里科u2022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1971年,格哈特u2022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1972年,克里斯廷u2022波默u2022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1973年,恩斯持u2022奥托u2022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u2022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1974年,保尔u2022约翰u2022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1975年,约翰u2022沃卡普u2022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u2022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1983年,H.陶布(美国人)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u2022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u2022夏普莱斯 美国人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u2022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u2022维特里希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u2022阿格雷和罗德里克u2022麦金农年,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u2022切哈诺沃、阿夫拉姆u2022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u2022罗斯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u2022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u2022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u2022施罗克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u2022科恩伯格因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u2022埃特尔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u2022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u2022舍特曼)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u2022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u2022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u2022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u2022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u2022瓦谢尔(Arieh Warshel)2014年,美国霍华德u2022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u2022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u2022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u2022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u2022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u2022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u2022桑卡(Aziz Sancar),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u2022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u2022弗雷泽u2022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u2022Lu2022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u2022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u2022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202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首次获得化学诺贝尔奖的是谁 在何时

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在190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范霍夫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1901年他在接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后,应邀访问了美国、德国等一些经济、文化先进国家,多次得到荣誉博士学位。但他始终念念不忘报效自己的祖国。1911年3月1日,年仅59岁的范霍夫不幸早逝。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震惊了世界化学界。荷兰人民经受了失去一位忠实儿子的痛苦。为了永远地怀念他,范霍夫的遗体火化后,人们将他的骨灰安放在柏林达莱姆公墓,供后人瞻仰。扩展资料每年的贝尔化学奖最多颁给三个人及两项不同的科学研究。获奖者由贝尔化学委员会甄选。该委员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推举的五名成员组成。每年9月进行的第一轮选拔中,事先选出包括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等人在内的约3千人会收到一份保密的提名表。表格须于翌年1月之前送达诺贝尔委员会,专家在审议后,在被提名人中选出15人左右。委员会将最终人选报告呈交至皇家科学院,接受进一步审议。瑞典皇家科学院最后以多数表决的方式,挑选出获奖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诺贝尔化学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霍夫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

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两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2万美元)奖金。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1968年生于法国奥尔日河畔瑞维西,1995年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她目前担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体科学研究所主任。珍妮弗·杜德纳,196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1989年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她目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以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调查员。诺贝尔化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历届(1901年-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具体如下: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1902年,埃米尔u2022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1904年,威廉u2022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1905年,阿道夫u2022冯u2022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1906年,亨利u2022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1907年,爱德华u2022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1908年,欧内斯特u2022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1909年,威廉u2022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1910年,奥托u2022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1911年,玛丽u2022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1912年,维克多u2022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1913年,保尔u2022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u2022威廉u2022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1914年,阿尔弗雷德u2022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1915年,理查德u2022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1916-1917年,空1918年,弗里茨u2022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1919年,空1920年,瓦尔特u2022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1921年,弗雷德里克u2022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1922年,弗朗西斯u2022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1923年,弗里茨u2022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1924年,空1925年,理查德u2022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1927年,海因里希u2022Ou2022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1928年,阿道夫u2022Ou2022Ru2022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1929年,阿瑟u2022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1930年,汉斯u2022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1931年,卡尔u2022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u2022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1932年,欧文u2022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1933年,空1934年,哈罗德u2022克荣顿u2022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1935年,弗雷德里克u2022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u2022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1936年,彼得u2022J.Wu2022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1937年,瓦尔特u2022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u2022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1938年,理查德u2022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1939年,阿道夫u2022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u2022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1940-1942年,空1943年,盖奥尔格u2022冯u2022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1944年,奥托u2022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1945年,阿尔图巴u2022Iu2022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1946年,詹姆斯u2022Bu2022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u2022霍华德u2022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1947年,罗伯特u2022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1948年,阿恩u2022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1949年,威廉u2022Fu2022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1950年,奥托.P.Hu2022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u2022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1951年,艾德温.Mu2022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1952年,阿切尔u2022J.Pu2022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u2022L.Mu2022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1953年,赫尔曼u2022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1954年,菜纳斯u2022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1955年,文森特u2022杜u2022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1956年,西里尔u2022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u2022Nu2022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1957年,亚历山大u2022Ru2022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1958年,弗雷德里克u2022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1959年,雅罗斯拉夫u2022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1960年,威拉德u2022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1961年,MELVINCALVIN1962年,约翰u2022考德里u2022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1963年,卡尔u2022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u2022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1964年,多罗西u2022克劳宣特u2022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1965年,罗伯持u2022伯恩斯u2022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1966年,罗伯持u2022桑德逊u2022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1967年,曼弗雷德u2022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u2022G.wu2022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u2022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1968年,拉斯u2022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1969年,德里克u2022哈罗德u2022理查德u2022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u2022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1970年,卢伊斯u2022弗德里科u2022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1971年,格哈特u2022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1972年,克里斯廷u2022波默u2022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1973年,恩斯持u2022奥托u2022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u2022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1974年,保尔u2022约翰u2022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1975年,约翰u2022沃卡普u2022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u2022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1983年,H.陶布(美国人)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u2022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u2022夏普莱斯 美国人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u2022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u2022维特里希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u2022阿格雷和罗德里克u2022麦金农年,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u2022切哈诺沃、阿夫拉姆u2022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u2022罗斯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u2022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u2022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u2022施罗克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u2022科恩伯格因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u2022埃特尔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u2022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u2022舍特曼)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u2022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u2022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u2022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u2022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u2022瓦谢尔(Arieh Warshel)2014年,美国霍华德u2022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u2022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u2022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u2022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u2022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u2022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u2022桑卡(Aziz Sancar),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u2022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u2022弗雷泽u2022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u2022Lu2022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u2022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u2022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诺贝尔化学奖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诺贝尔化学奖都有谁获得?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具体如下: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1902年,埃米尔u2022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1904年,威廉u2022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1905年,阿道夫u2022冯u2022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1906年,亨利u2022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1907年,爱德华u2022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1908年,欧内斯特u2022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1909年,威廉u2022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1910年,奥托u2022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1911年,玛丽u2022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1912年,维克多u2022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1913年,保尔u2022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u2022威廉u2022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1914年,阿尔弗雷德u2022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1915年,理查德u2022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1916-1917年,空1918年,弗里茨u2022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1919年,空1920年,瓦尔特u2022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1921年,弗雷德里克u2022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1922年,弗朗西斯u2022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1923年,弗里茨u2022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1924年,空1925年,理查德u2022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1927年,海因里希u2022Ou2022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1928年,阿道夫u2022Ou2022Ru2022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1929年,阿瑟u2022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1930年,汉斯u2022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1931年,卡尔u2022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u2022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1932年,欧文u2022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1933年,空1934年,哈罗德u2022克荣顿u2022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1935年,弗雷德里克u2022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u2022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1936年,彼得u2022J.Wu2022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1937年,瓦尔特u2022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u2022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1938年,理查德u2022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1939年,阿道夫u2022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u2022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1940-1942年,空1943年,盖奥尔格u2022冯u2022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1944年,奥托u2022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1945年,阿尔图巴u2022Iu2022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1946年,詹姆斯u2022Bu2022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u2022霍华德u2022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1947年,罗伯特u2022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1948年,阿恩u2022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1949年,威廉u2022Fu2022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1950年,奥托.P.Hu2022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u2022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1951年,艾德温.Mu2022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1952年,阿切尔u2022J.Pu2022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u2022L.Mu2022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1953年,赫尔曼u2022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1954年,菜纳斯u2022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1955年,文森特u2022杜u2022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1956年,西里尔u2022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u2022Nu2022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1957年,亚历山大u2022Ru2022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1958年,弗雷德里克u2022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1959年,雅罗斯拉夫u2022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1960年,威拉德u2022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1961年,MELVINCALVIN1962年,约翰u2022考德里u2022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1963年,卡尔u2022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u2022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1964年,多罗西u2022克劳宣特u2022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1965年,罗伯持u2022伯恩斯u2022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1966年,罗伯持u2022桑德逊u2022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1967年,曼弗雷德u2022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u2022G.wu2022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u2022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1968年,拉斯u2022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1969年,德里克u2022哈罗德u2022理查德u2022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u2022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1970年,卢伊斯u2022弗德里科u2022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1971年,格哈特u2022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1972年,克里斯廷u2022波默u2022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1973年,恩斯持u2022奥托u2022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u2022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1974年,保尔u2022约翰u2022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1975年,约翰u2022沃卡普u2022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u2022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1983年,H.陶布(美国人)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u2022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u2022夏普莱斯 美国人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u2022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u2022维特里希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u2022阿格雷和罗德里克u2022麦金农年,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u2022切哈诺沃、阿夫拉姆u2022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u2022罗斯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u2022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u2022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u2022施罗克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u2022科恩伯格因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u2022埃特尔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u2022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u2022舍特曼)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u2022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u2022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u2022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u2022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u2022瓦谢尔(Arieh Warshel)2014年,美国霍华德u2022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u2022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u2022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u2022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u2022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u2022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u2022桑卡(Aziz Sancar),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u2022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u2022弗雷泽u2022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u2022Lu2022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u2022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u2022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202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

瑞典当地时间2021年10月6日11时55分(北京时间10月6日17时55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Benjamin List和美国科学家David W.C. MacMillan,以表彰他们对“发展不对称有机催化”的贡献。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如下:1、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2、1902年,埃米尔u2022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3、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4、1904年,威廉u2022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5、1905年,阿道夫u2022冯u2022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6、1906年,亨利u2022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7、1907年,爱德华u2022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8、1908年,欧内斯特u2022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9、1909年,威廉u2022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10、1910年,奥托u2022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11、1911年,玛丽u2022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12、1912年,维克多u2022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13、1913年,保尔u2022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u2022威廉u2022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14、1914年,阿尔弗雷德u2022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15、1915年,理查德u2022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16、1916-1917年,空17、1918年,弗里茨u2022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18、1919年,空19、1920年,瓦尔特u2022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20、1921年,弗雷德里克u2022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21、1922年,弗朗西斯u2022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22、1923年,弗里茨u2022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23、1924年,空24、1925年,理查德u2022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25、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26、1927年,海因里希u2022Ou2022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27、1928年,阿道夫u2022Ou2022Ru2022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28、1929年,阿瑟u2022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29、1930年,汉斯u2022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30、1931年,卡尔u2022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u2022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31、1932年,欧文u2022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32、1933年,空33、1934年,哈罗德u2022克荣顿u2022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34、1935年,弗雷德里克u2022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u2022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35、1936年,彼得u2022J.Wu2022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36、1937年,瓦尔特u2022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u2022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37、1938年,理查德u2022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38、1939年,阿道夫u2022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u2022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39、1940-1942年,空40、1943年,盖奥尔格u2022冯u2022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41、1944年,奥托u2022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42、1945年,阿尔图巴u2022Iu2022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43、1946年,詹姆斯u2022Bu2022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u2022霍华德u2022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44、1947年,罗伯特u2022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45、1948年,阿恩u2022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46、1949年,威廉u2022Fu2022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47、1950年,奥托.P.Hu2022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u2022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48、1951年,艾德温.Mu2022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49、1952年,阿切尔u2022J.Pu2022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u2022L.Mu2022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50、1953年,赫尔曼u2022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51、1954年,菜纳斯u2022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52、1955年,文森特u2022杜u2022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53、1956年,西里尔u2022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u2022Nu2022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54、1957年,亚历山大u2022Ru2022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55、1958年,弗雷德里克u2022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56、1959年,雅罗斯拉夫u2022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57、1960年,威拉德u2022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58、1961年,MELVINCALVIN59、1962年,约翰u2022考德里u2022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60、1963年,卡尔u2022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u2022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61、1964年,多罗西u2022克劳宣特u2022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62、1965年,罗伯持u2022伯恩斯u2022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63、1966年,罗伯持u2022桑德逊u2022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64、1967年,曼弗雷德u2022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u2022G.wu2022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u2022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65、1968年,拉斯u2022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66、1969年,德里克u2022哈罗德u2022理查德u2022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u2022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67、1970年,卢伊斯u2022弗德里科u2022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68、1971年,格哈特u2022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69、1972年,克里斯廷u2022波默u2022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70、1973年,恩斯持u2022奥托u2022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u2022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71、1974年,保尔u2022约翰u2022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72、1975年,约翰u2022沃卡普u2022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u2022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73、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74、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75、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76、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77、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78、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79、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80、1983年,H.陶布(美国人)81、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82、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83、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84、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85、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86、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87、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88、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89、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90、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91、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92、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93、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94、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95、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96、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u2022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u2022夏普莱斯 美国人97、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u2022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u2022维特里希98、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u2022阿格雷和罗德里克u2022麦金农年,99、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u2022切哈诺沃、阿夫拉姆u2022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u2022罗斯100、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u2022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u2022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u2022施罗克101、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u2022科恩伯格因102、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u2022埃特尔103、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u2022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104、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105、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106、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u2022舍特曼)107、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u2022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u2022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108、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u2022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u2022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u2022瓦谢尔(Arieh Warshel)109、2014年,美国霍华德u2022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u2022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u2022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u2022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110、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u2022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u2022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u2022桑卡(Aziz Sancar),111、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u2022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u2022弗雷泽u2022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u2022Lu2022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112、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u2022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u2022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113、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114、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115、202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诺贝尔化学奖意义

诺贝尔化学奖(英语:Nobel Prize in Chemistry;瑞典语:Nobelpriset i kemi)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 。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

yes!

美国共获得多少个诺贝尔化学奖?

大概60个,不知道数清楚没历届获奖者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 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 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 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 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 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 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究” 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未颁奖     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 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 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 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 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 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英国 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 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 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 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 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 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 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 “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 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 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 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 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 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中国台湾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 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 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 “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 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 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 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 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1995年 保罗·克鲁岑 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 马里奥·莫利纳 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 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 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 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 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 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丹麦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 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 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 美国 白川英树 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野依良治 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约翰·贝内特·芬恩 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 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 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 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 2008年 下村脩 美国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 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 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 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 2011年 丹·谢赫特曼 以色列 “准晶体的发现” 2012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1] 美国 “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87.htm

2022诺贝尔化学奖公布时间

2022诺贝尔化学奖公布时间是10月5日。

诺贝尔化学奖中有机化学有哪些

1990年美国科学家科里因其有机合成理论和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1年的今天,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超分辨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2年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其对化学系统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3年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因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加拿大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因开创了“寡核苷酸定点突变”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4年美国科学家欧拉因在碳氢化合物(即碳氢化合物)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德国科学家克鲁琴、莫利纳和美国科学家罗兰阐述了臭氧层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破坏了臭氧层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96年的今天,美国科学家科尔、英国科学家克拉通和美国科学家斯莫利因发现了一种新形式的碳元素,即富勒球(也称为巴克球)C60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7年的今天,美国科学家博伊尔、英国科学家沃克和丹麦科学家斯科特因发现了负责在人体细胞中储存和传递能量的离子转运体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8年奥地利科学家科恩和英国科学家波普因其密度泛函理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近五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今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J·莱福特霍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与布莱恩·K·卡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61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奖。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准晶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固体物质结构的原有认识,由此带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有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领域。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61赫克与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而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2009年,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61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61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61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而获奖。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61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61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19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名字不打).

范特霍夫。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道灵光降临在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身上。这位一生痴迷实验的化学巨匠,不仅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语: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于荷兰鹿特丹,逝于德国柏林,荷兰化学家,1901年因“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获诺贝尔化学奖。成功的范特霍夫身上,自然有许多成功的启示。走进这位大师的世界,聆听他生命的节律,或许会有不小的收获。

求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生平(尽量多几个人)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2004年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2005年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还有很多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pingxuan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有哪些人?

从1901年开始到2010年为止,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共有156人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华人得主--李远哲钱永健(英文名:Roger Yonchien Tsien ) 华裔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钱永健与哈佛大学的利伯有望夺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今年由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 谢赫特曼获得......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_1911)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_1919)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_1927)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_1916)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_1917)190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_1907)1907。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_1917)1908。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_1937)1909。威廉·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_1932)1910。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_1931)1911。玛丽·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_1934)1912。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_1935)1913。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_1941);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_1928)1914。阿尔弗雷德·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_1919)1915。理查德·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_1942)1916-1917。空1918。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_1934)1919。空1920。瓦尔特·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_1941)1921。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1922。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1923。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1924。空1925。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1926。西奥多。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1927。海因里希·O·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1928。阿道夫·O·R·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1929。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_1940);汉斯。冯。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_1964)1930。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_1945)1931。卡尔·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_里希·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_1949)1932。欧文·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_1957)1933。空1934。哈罗德·克荣顿·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_ )1935。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_1958);伊伦·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_1956)1936。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_1966)1937。瓦尔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_1950);保罗·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_1971)1938。理查德·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_1967)1939。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_1976)1940-1942。空1943。盖奥尔格·冯·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_1966)1944。奥托·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_1968)1945。阿尔图巴·I·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_1973)1946。詹姆斯·B·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_1955);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_ )1947。罗伯特·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_1975)1948。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_1971)瑞典人1949。威廉·F·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_)美国人2000。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2001。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2003。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2004。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2005。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舍特曼)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2014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多少

诺贝尔奖的奖金是不固定的,包括化学奖。每年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按规定,每年要从基金利息中抽出10%加入基金,另加上一部分没有发出的奖金也并入基金,因此基金的数目越来越大。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由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一人独享。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由George P. Smith 和Sir Gregory P. Winter以及Frances H. Arnoid三位英美科学家获得,其中Frances H. Arnoid因研究酶的定向进化而分享一半奖金。扩展资料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 )、吉野彰(Akira Yoshino)。3名科学家将均分900万克朗奖金,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哪三位?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分别是瑞典的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的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以及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阿齐兹·桑贾尔主要成就: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扩展资料: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做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做出重大贡献者。参考资料:诺贝尔化学奖-百度百科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1年,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美国)、野依良治(日本):“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1年10月10日宣布,将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的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奖金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威廉·诺尔斯的贡献是,他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镜像形态的最终产品。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而野依良治的贡献是进一步完善了用于氢化反应的手性催化剂的工艺。巴里夏普莱斯的成就是开发出了用于氧化反应的手性催化剂。

诺贝尔化学奖历年得主都有谁?

如下:2000年:艾伦u2022黑格(美)艾伦u2022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2001年:威廉u2022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巴里u2022夏普莱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应。2002年库尔特u2022维特里希(瑞士)约翰u2022贝内特u2022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2003年:彼得u2022阿格雷(美)罗德里克u2022麦金农(美)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2004年:阿龙u2022切哈诺沃(以)阿夫拉姆u2022赫什科(以)欧文u2022罗斯(美)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2005年:罗伯特u2022格拉布(美)理查德u2022施罗克(美)伊夫u2022肖万(法)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2006年:罗杰u2022科恩伯格(美)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2007年:格哈德u2022埃特尔(德),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2008年:下村修(日)、马丁u2022查尔菲(美)、钱永健(美),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2009年:万卡特拉曼u2022拉玛克里斯南(英)、托马斯u2022斯泰茨(美)、阿达u2022约纳什(以色列),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做出贡献。2010年:理查德u2022赫克(美)、根岸英一(日)、铃木章(日),发明新的连接碳原子的方法。2012年:罗伯特u2022莱夫科维茨(美)、布莱恩u2022克比尔卡(美),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2013年:马丁u2022卡普拉斯(美)、迈克尔u2022莱维特(英、美)、阿里耶u2022瓦谢勒(美、以色列),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做出贡献。2014年:埃里克u2022贝齐格(美)、威廉u2022莫纳(美)、斯特凡u2022黑尔(德),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做出贡献。2015年:托马斯u2022林达尔(瑞典)、保罗u2022莫德里奇(美)、阿齐兹u2022桑贾尔(土耳其、美),因“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获奖。2016年:让-皮埃尔u2022索维奇,Ju2022弗雷泽u2022斯托达特和伯纳德u2022Lu2022费林加三位科学家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奖。2017年,约阿希姆u2022弗兰克(瑞士),理查德u2022亨德森(英),雅克u2022杜博歇(瑞士),他们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的结构。

历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有谁?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具体如下: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1902年,埃米尔u2022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1904年,威廉u2022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1905年,阿道夫u2022冯u2022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1906年,亨利u2022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1907年,爱德华u2022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1908年,欧内斯特u2022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1909年,威廉u2022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1910年,奥托u2022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1911年,玛丽u2022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1912年,维克多u2022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1913年,保尔u2022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u2022威廉u2022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1914年,阿尔弗雷德u2022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1915年,理查德u2022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1916-1917年,空1918年,弗里茨u2022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1919年,空1920年,瓦尔特u2022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1921年,弗雷德里克u2022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1922年,弗朗西斯u2022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1923年,弗里茨u2022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1924年,空1925年,理查德u2022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1927年,海因里希u2022Ou2022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1928年,阿道夫u2022Ou2022Ru2022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1929年,阿瑟u2022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1930年,汉斯u2022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1931年,卡尔u2022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u2022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1932年,欧文u2022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1933年,空1934年,哈罗德u2022克荣顿u2022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1935年,弗雷德里克u2022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u2022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1936年,彼得u2022J.Wu2022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1937年,瓦尔特u2022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u2022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1938年,理查德u2022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1939年,阿道夫u2022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u2022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1940-1942年,空1943年,盖奥尔格u2022冯u2022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1944年,奥托u2022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1945年,阿尔图巴u2022Iu2022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1946年,詹姆斯u2022Bu2022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u2022霍华德u2022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1947年,罗伯特u2022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1948年,阿恩u2022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1949年,威廉u2022Fu2022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1950年,奥托.P.Hu2022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u2022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1951年,艾德温.Mu2022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1952年,阿切尔u2022J.Pu2022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u2022L.Mu2022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1953年,赫尔曼u2022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1954年,菜纳斯u2022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1955年,文森特u2022杜u2022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1956年,西里尔u2022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u2022Nu2022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1957年,亚历山大u2022Ru2022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1958年,弗雷德里克u2022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1959年,雅罗斯拉夫u2022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1960年,威拉德u2022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1961年,MELVINCALVIN1962年,约翰u2022考德里u2022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1963年,卡尔u2022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u2022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1964年,多罗西u2022克劳宣特u2022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1965年,罗伯持u2022伯恩斯u2022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1966年,罗伯持u2022桑德逊u2022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1967年,曼弗雷德u2022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u2022G.wu2022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u2022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1968年,拉斯u2022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1969年,德里克u2022哈罗德u2022理查德u2022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u2022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1970年,卢伊斯u2022弗德里科u2022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1971年,格哈特u2022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1972年,克里斯廷u2022波默u2022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1973年,恩斯持u2022奥托u2022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u2022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1974年,保尔u2022约翰u2022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1975年,约翰u2022沃卡普u2022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u2022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1983年,H.陶布(美国人)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u2022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u2022夏普莱斯 美国人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u2022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u2022维特里希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u2022阿格雷和罗德里克u2022麦金农年,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u2022切哈诺沃、阿夫拉姆u2022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u2022罗斯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u2022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u2022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u2022施罗克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u2022科恩伯格因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u2022埃特尔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u2022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u2022舍特曼)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u2022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u2022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u2022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u2022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u2022瓦谢尔(Arieh Warshel)2014年,美国霍华德u2022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u2022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u2022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u2022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u2022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u2022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u2022桑卡(Aziz Sancar),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u2022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u2022弗雷泽u2022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u2022Lu2022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u2022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u2022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202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2022化学诺贝尔奖得主

202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卡罗琳·贝尔托西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R. Bertozzi),女,1966 年 10 月 10 日出生于美国;1988 年,哈佛大学化学系学士;1993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博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免疫学博士后);2000 年,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 年 6 月,加入斯坦福大学;曾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现为斯坦福大学教授。除了诺贝尔化学奖之外,她的其他荣誉包括但不限于:2022 年 2 月,获得 2022 年度沃尔夫奖化学领域奖项。2022 年 10 月 5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 2022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卡尔·巴里·沙普利斯和丹麦科学家莫滕·梅尔达尔,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贡献。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卡罗琳·贝尔托齐

诺贝尔化学奖评奖标准是什么

诺贝尔化学奖的筛选,没有物理学奖那么严苛,但是,基金会对化学家审核还是秉承着一点:化学领域的研究,不可以存在反人类实验。诺贝尔化学奖,比较青睐于那些发现各项元素的化学家(例如,居里夫人发现镭和钋),这也使得在化学界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你偶然发现了某一个元素,那么明天诺贝尔基金会就会找到你。”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此外,从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中不难看出,诺贝尔化学奖“混搭”明显,与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并没有明显的界线。不少人的获奖成就并非出自传统的化学研究,而是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等多重学科,因此诺贝尔化学奖也被调侃为“理科综合奖”,还曾出现过“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物理学家、以奖励他们的成果有益于生物学家”之类的情况。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过程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不得自荐。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每年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每年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每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由瑞典国王出席并授奖。

首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首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1852年8月30日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父亲是医学博士,范托夫从小聪明过人。中学时期,对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经常在放学以后偷偷地溜进学校实验室,做化学实验。1869年到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工业技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受到该校任教的化学家A.C.奥德曼斯和物理学家范德·桑德·巴克胡依仁的重视。1872年,范霍夫在莱顿大学毕业,前往巴黎医学院的武兹实验室。1901年由于“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后应邀访问美国、德国。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情况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发。诺贝尔化学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化学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至2020年,已经有185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中63次由一人获得,24次由二人分享,25次由三人共享;其中有8年因故停发;有9年延迟一年颁发;一位两次获奖;七位女性获奖;一对夫妻获奖;一对母女获奖。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多少

诺贝尔化学奖奖金是1000万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 645.59 万元)。2022年10月5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美国化学家 Carolyn R. Bertozzi,丹麦化学家 Morten Meldal 和美国化学家 Karl Barry Sharpless,获奖原因是他们为 " 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的发展 "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发现了什么

制造新分子的巧妙工具他们发现了制造新分子的巧妙工具。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49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德国科学家本杰明·李斯特 (Benjamin List) 和美国科学家戴维·麦克米伦 (David MacMillan)荣膺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对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本杰明·利斯特,德国化学家,鲁尔河畔米尔海姆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主任。戴维·麦克米伦,苏格兰出生的化学家,2010年至2015年期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主任。诺奖委员会指出,这两名科学家的贡献,为合成分子提供了一种巧妙的工具。在化学领域,分子合成永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本杰明·李斯特教授与戴维·麦克米伦教授在“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创新发明,带来了一种极为精准的合成新工具,对医药研究和绿色化学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是:1、卡罗琳·贝尔托齐卡罗琳·贝尔托齐,女,1966年10月10日出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2、卡尔·巴里·夏普莱斯1941年4月28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两次),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W.M.Keck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3、莫滕·梅尔达尔莫滕·梅尔达尔,男,1954年出生于丹麦,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得奖原因: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齐、卡尔·巴里·沙普利斯和丹麦科学家莫滕·梅尔达尔,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贡献。点击化学的概念来自沙普利斯在21世纪初发表的一篇文章。沙普利斯认为,让碳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是化学合成的一大障碍,来自不同分子的碳原子往往缺乏成键的化学动力,而人工激活反应的过程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副产物。他提出一种更容易掌控的路径,即利用氮原子或氧原子作为“桥梁”,将具有完整碳骨架的小型分子拼接起来。这种方法被称为点击化学。此后不久,梅尔达尔和沙普利斯分别独立报告了“铜催化的叠氮化物-炔烃环加成”反应,它被称为点击化学“王冠上的明珠”。梅尔达尔在用铜离子催化炔烃与酰卤的反应时,发现炔烃与中间产物叠氮化物反应生成环状结构的三唑。梅尔达尔看到了叠氮化物和炔烃发生反应的价值,他于2002年在一篇学术文章中表示,该反应可用于将许多不同分子结合在一起。同一年,沙普利斯也发表了用铜催化使叠氮化物和炔烃发生反应的论文,并将其描述为“完美的”点击反应。

首次获得化学诺贝尔奖的是谁

首次获得化学诺贝尔奖的是谁 首次获得化学诺贝尔奖的是谁,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发是在1901年,得益于这些科学家的发现和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被极大地推动,首次获得化学诺贝尔奖的是谁。 首次获得化学诺贝尔奖的是谁1 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是在1901年,只能说第一批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德国科学家伦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获诺贝尔化学奖;德国科学家贝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士人桂南、法国人帕西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 priset,英语:Nobel Prize)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增设“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授奖仪式 。 第一批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如下: 1、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Rontgen, W.K., 1845~1923),因发现X射线而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因此而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2、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范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3、医学家 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因发现白喉抗毒素。首次成功地用动物的免疫血清治疗白喉,为血清疗法的创始人之一。1901年获首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文学奖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5、和平奖 瑞士人琼.亨利.杜南(Jean H. Dunant)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帕西(Freder Passy)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首次获得化学诺贝尔奖的是谁2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北京时间6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本亚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和戴维·麦克米伦(David W.C. MacMillan),他们因对“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做出贡献而获奖。总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32万元人民币)。 诺贝尔化学奖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介绍,诺贝尔化学奖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旨在颁给“做出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而化学也是与诺贝尔本人工作联系最紧密的科学,亦是诺贝尔在遗嘱中提到的第二个获奖领域。 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发是在1901年,获奖者是荷兰化学家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表彰其在发现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跟普通人有啥关系 诺贝尔化学奖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化学奖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2019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现代锂电池的发明者吉野彰和在锂电池领域有着开创性研究的威廷汉。诺贝尔奖官网说:“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手机、相机等常见的数码产品,广泛使用了锂电池。 再举一个例子——塑料已经融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当我们使用这些不起眼的塑料制品时,可曾想过,他们都来源于高深的理论? 1953年,因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的贡献,德国科学家施陶丁格获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意大利科学家纳塔、德国科学家齐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得益于这些科学家的发现和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被极大地推动。正如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伊格纳罗所言,“摘取诺贝尔奖的任何科学发现都不应束之高阁,而应普惠大众”。

首次获得化学诺贝尔奖的是谁 在何时

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在190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范霍夫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1901年他在接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后,应邀访问了美国、德国等一些经济、文化先进国家,多次得到荣誉博士学位。但他始终念念不忘报效自己的祖国。1911年3月1日,年仅59岁的范霍夫不幸早逝。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震惊了世界化学界。荷兰人民经受了失去一位忠实儿子的痛苦。为了永远地怀念他,范霍夫的遗体火化后,人们将他的骨灰安放在柏林达莱姆公墓,供后人瞻仰。扩展资料每年的贝尔化学奖最多颁给三个人及两项不同的科学研究。获奖者由贝尔化学委员会甄选。该委员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推举的五名成员组成。每年9月进行的第一轮选拔中,事先选出包括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等人在内的约3千人会收到一份保密的提名表。表格须于翌年1月之前送达诺贝尔委员会,专家在审议后,在被提名人中选出15人左右。委员会将最终人选报告呈交至皇家科学院,接受进一步审议。瑞典皇家科学院最后以多数表决的方式,挑选出获奖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诺贝尔化学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霍夫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原因

:他们“对于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的重要贡献”!诺贝尔奖官方认为,Benjamin List和David MacMillan开发了一种新的、巧妙的分子构建工具:有机催化。它的用途包括了研究新药、使化学更环保,并使生产不对称分子变得更加容易。可以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理综奖”,而被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甚至是数学家摘得桂冠的诺贝尔化学奖,终于颁发给了真正的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终于“花落”两位化学家本杰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德国籍化学家,1968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利斯特曾在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化学,1993年毕业。1997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维生素B12的基础结构。之后曾在美国拉霍亚做博士后工作,研究接触反应抗体。而在这期间,他开始从事有机催化的研究。利斯特于1999年至2003年担任为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2003年,他回到德国,任职于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并于2005年7月担任该研究所所长至今。而在马普煤炭研究所,他的工作重点仍然是有机催化。大卫·麦克米兰,1968年生于英国贝尔斯希尔,199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麦克米兰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选择性催化的研究,特别是Sn(II)衍生双恶唑啉络合物的设计和开发。1998年7月,麦克米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了其独立研究生涯,在化学系任职。他于2000年6月加入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他的团队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对映选择性催化的新方法上。并于2006年9月转至普林斯顿大学任职。

2022化学诺贝尔奖是什么

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R. Bertozzi)、莫滕·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卡尔·巴里·沙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发展”,其中巴里·沙普利斯更是再次夺得诺奖。

诺贝尔化学奖有什么意义

表彰在化学领域作出的贡献。诺贝尔化学奖设立的意义在于表彰那些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感谢他们再化学领域作出的贡献。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六大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化学奖颁给评选过程中,获奖人不受国籍、肤色以及宗教信仰限制,评选的第一标准就是成就的大小。诺贝尔化学奖被称为“最难预测的诺贝尔奖项”。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如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英语:Nobel Prize in Chemistry;瑞典语:Nobelpriset i kemi)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发。诺贝尔化学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并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化学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至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114次,有191位获得者,,其中63次由一人获得,25次由二人分享,26次由三人共享;其中有8年因故停发;有9年延迟一年颁发;两位两次获奖;八位女性获奖;一对夫妻获奖;一对母女获奖。北京时间2022年10月5日下午,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摩顿·梅尔达尔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是什么

诺贝尔化学奖是五个诺贝尔奖之一,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已颁奖114次,获奖人数超过180人。

DNA双螺旋结构理论为什么是生物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因为,自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也由此纠正了科学界错误的观点:蛋白质是生物的遗传物质。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的碱基排列序中。而基因正是DNA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由此引发了生物界基因工程、克隆的技术快速发展。从此掀起了新的华章。 望采纳呦。

说明DNA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DNA是以脱氧核苷酸(磷酸基团、脱氧核糖、碱基A,T,C,G)为基本单位组成的,其元素构成为C,H,O,N,P。其结构为反向双螺旋结构,十分稳定。其中,A与T配对,C与G配对。主要是区别其与RNA的区别我答到点上没?如果没有的话,可以追问哦【化学吧】为您解答。。

发现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是dna是谁

DNA的发现自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以后,人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遗传因子是不是一种物质实体?为了解决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人们开始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研究.早在1868年,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核酸.在德国化学家霍佩·赛勒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尔(1844--1895),他对实验室附近的一家医院扔出的带脓血的绷带很感兴趣,因为他知道脓血是那些为了保卫人体健康,与病菌""作战"而战死的白细胞和被杀死的人体细胞的"遗体".于是他细心地把绷带上的脓血收集起来,并用胃蛋白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细胞遗体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对细胞核不起作用.他进一步对细胞核内物质进行分析,发现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富含磷和氮的物质.霍佩·赛勒用酵母做实验,证明米歇尔对细胞核内物质的发现是正确的.于是他便给这种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的物质取名为"核素",后来人们发现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从此人们对核酸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20世纪初,德国科赛尔(1853--1927)和他的两个学生琼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学结构,认为它是由许多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和磷酸构成的.其中碱基有4种(腺瞟吟、鸟嘌吟、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列文急于发表他的研究成果,错误地认为4种碱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从而推导出核酸的基本结构是由4个含不同碱基的核苷酸连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为基础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说".这个错误的假说,对认识复杂的核酸结构起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核酸功能的认识.人们认为,虽然核酸存在于重要的结构--细胞核中,但它的结构太简单,很难设想它能在遗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蛋白质的发现比核酸早30年,发展迅速.进人20世纪时,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已有12种被发现,到1940年则全部被发现.1902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提出氨基酸之间以肽链相连接而形成蛋白质的理论,1917年他合成了由15个甘氨酸和3个亮氨酸组成的18个肽的长链.于是,有的科学家设想,很可能是蛋白质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如果核酸参与遗传作用,也必然是与蛋白质连在一起的核蛋白在起作用.因此,那时生物界普遍倾向于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1928年,美国科学家格里菲斯(1877--1941)用一种有荚膜、毒性强的和一种无荚膜、毒性弱的肺炎双球菌对老鼠做实验.他把有荚病菌用高温杀死后与无荚的活病菌一起注人老鼠体内,结果他发现老鼠很快发病死亡,同时他从老鼠的血液中分离出了活的有荚病菌.这说明无荚菌竟从死的有荚菌中获得了什么物质,使无荚菌转化为有荚菌.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呢?格里菲斯又在试管中做实验,发现把死了的有美菌与活的无荚菌同时放在试管中培养,无荚菌全部变成了有荚菌,并发现使无荚菌长出蛋白质荚的就是已死的有荚菌壳中遗留的核酸(因为在加热中,荚中的核酸并没有被破坏).格里菲斯称该核酸为"转化因子".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1877--1955)从有美菌中分离得到活性的"转化因子",并对这种物质做了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的试验,结果为阴性,并证明"转化因子"是DNA.但这个发现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人们怀疑当时的技术不能除净蛋白质,残留的蛋白质起到转化的作用.美籍德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1906--1981)的噬菌体小组对艾弗里的发现坚信不移.因为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噬菌体的形态和进人大肠杆菌的生长过程.噬菌体是以细菌细胞为寄主的一种病毒,个体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它像一个小蝌蚪,外部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头膜和尾鞘,头的内部含有DNA,尾鞘上有尾丝、基片和小钩.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先把尾部末端扎在细菌的细胞膜上,然后将它体内的DNA全部注人到细菌细胞中去,蛋白质空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面,再没有起什么作用了.进人细菌细胞后的噬菌体DNA,就利用细菌内的物质迅速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从而复制出许多与原噬菌体大小形状一模一样的新噬菌体,直到细菌被彻底解体,这些噬菌体才离开死了的细菌,再去侵染其他的细菌.1952年,噬菌体小组主要成员赫尔希(1908一)和他的学生蔡斯用先进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做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他把大肠杆菌T2噬菌体的核酸标记上32P,蛋白质外壳标记上35S.先用标记了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然后加以分离,结果噬菌体将带35S标记的空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只有噬菌体内部带有32P标记的核酸全部注人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内成功地进行噬菌体的繁殖.这个实验证明DNA有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而蛋白质则是由DNA的指令合成的.这一结果立即为学术界所接受.几乎与此同时,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加夫(1905--)对核酸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的重新测定取得了成果.在艾弗里工作的影响下,他认为如果不同的生物种是由于DNA的不同,则DNA的结构必定十分复杂,否则难以适应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他对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说"产生了怀疑.在1948-1952年4年时间内,他利用了比列文时代更精确的纸层析法分离4种碱基,用紫外线吸收光谱做定量分析,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终于得出了不同于列文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DNA大分子中嘌吟和嘧啶的总分子数量相等,其中腺嘌吟A与胸腺嘧啶T数量相等,鸟嘌吟G与胞嘧啶C数量相等.说明DNA分子中的碱基A与T、G与C是配对存在的,从而否定了"四核苷酸假说",并为探索DNA分子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果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沃森(1928一)在中学时代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孩子,15岁时便进人芝加哥大学学习.当时,由于一个允许较早人学的实验性教育计划,使沃森有机会从各个方面完整地攻读生物科学课程.在大学期间,沃森在遗传学方面虽然很少有正规的训练,但自从阅读了薛定愕的《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促使他去"发现基因的秘密".他善于集思广益,博取众长,善于用他人的思想来充实自己.只要有便利的条件,不必强迫自己学习整个新领域,也能得到所需要的知识.沃森22岁取得博士学位,然后被送往欧洲攻读博士后研究员.为了完全搞清楚一个病毒基因的化学结构,他到丹麦哥本哈根实验室学习化学.有一次他与导师一起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参加一次生物大分子会议,有机会听英国物理生物学家威尔金斯(1916--)的演讲,看到了威尔金斯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从此,寻找解开DNA结构的钥匙的念头在沃森的头脑中索回.什么地方可以学习分析X射线衍射图呢?于是他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在此期间沃森认识了克里克.克里克(1916)上中学时对科学充满热情,193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1946年,他阅读了《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卜书,决心把物理学知识用于生物学的研究,从此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1947年他重新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1949年他同佩鲁兹一起使用X射线技术研究蛋白质分子结构,于是在此与沃森相遇了.当时克里克比沃森大12岁,还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他们谈得很投机,沃森感到在这里居然能找到一位懂得DNA比蛋白质更重要的人,真是三生有幸.同时沃森感到在他所接触的人当中,克里克是最聪明的一个.他们每天交谈至少几个小时,讨论学术问题.两个人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以及相互激发出对方的灵感.他们认为解决DNA分子结构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只有借助于精确的X射线衍射资料,才能更快地弄清DNA的结构.为了搞到DNAX射线衍射资料,克里克请威尔金斯到剑桥来度周末.在交谈中威尔金斯接受了DNA结构是螺旋型的观点,还谈到他的合作者富兰克林(1920--1958,女)以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也在苦苦思索着DNA结构模型的问题.从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的18个月中,沃森、克里克同威尔金斯、富兰克林之间有过几次重要的学术交往.1951年11月,沃森听了富兰克林关于DNA结构的较详细的报告后,深受启发,具有一定晶体结构分析知识的沃森和克里克认识到,要想很快建立DNA结构模型,只能利用别人的分析数据.他们很快就提出了一个三股螺旋的DNA结构的设想.1951年底,他们请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来讨论这个模型时,富兰克林指出他们把DNA的含水量少算了一半,于是第一次设立的模型宣告失败.有一天,沃森又到国王学院威尔金斯实验室,威尔金斯拿出一张富兰克林最近拍制的"B型"DNA的X射线衍射的照片.沃森一看照片,立刻兴奋起来、心跳也加快了,因为这种图像比以前得到的"A型"简单得多,只要稍稍看一下"B型"的X射线衍射照片,再经简单计算,就能确定DNA分子内多核苷酸链的数目了.克里克请数学家帮助计算,结果表明源吟有吸引嘧啶的趋势.他们根据这一结果和从查加夫处得到的核酸的两个嘌吟和两个嘧啶两两相等的结果,形成了碱基配对的概念.他们苦苦地思索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一次又一次地在纸上画碱基结构式,摆弄模型,一次次地提出假设,又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假设.有一次,沃森又在按着自己的设想摆弄模型,他把碱基移来移去寻找各种配对的可能性.突然,他发现由两个氢键连接的腺膘吟一胸腺嘧啶对竟然和由3个氢键连接的鸟嘌岭一胞嘧啶对有着相同的形状,于是精神为之大振.因为嘌吟的数目为什么和嘧啶数目完全相同这个谜就要被解开了.查加夫规律也就一下子成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必然结果.因此,一条链如何作为模板合成另一条互补碱基顺序的链也就不难想象了.那么,两条链的骨架一定是方向相反的.经过沃森和克里克紧张连续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DNA金属模型的组装.从这模型中看到,DNA由两条核苷酸链组成,它们沿着中心轴以相反方向相互缠绕在一起,很像一座螺旋形的楼梯,两侧扶手是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一磷基因交替结合的骨架,而踏板就是碱基对.由于缺乏准确的X射线资料,他们还不敢断定模型是完全正确的.下一步的科学方法就是把根据这个模型预测出的衍射图与X射线的实验数据作一番认真的比较.他们又一次打电话请来了威尔金斯.不到两天工夫,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就用X射线数据分析证实了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正确的,并写了两篇实验报告同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富兰克林因患癌症于1958年病逝而未被授予该奖.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极大地震动了学术界,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从此,人们立即以遗传学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首先是围绕着4种碱基怎样排列组合进行编码才能表达出20种氨基酸为中心开展实验研究.1967年,遗传密码全部被破解,基因从而在DNA分子水平上得到新的概念.它表明:基因实际上就是DNA大分子中的一个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在这个单位片段上的许多核苷酸不是任意排列的,而是以有含意的密码顺序排列的.一定结构的DNA,可以控制合成相应结构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物体的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来体现的.因此,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相继产生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这些生物技术的发展必将使人们利用生物规律造福于人类.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它将要上升为带头学科的趋势.本文摘自《创造发明1000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生物化学 环状DNA复制 这是电镜下的复制眼 哪位大神能告诉我它上面那几条线分别代表什么?

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为四种脱氧核苷酸,核酸的含氮碱基又可分为四类:腺嘌呤(adenine,缩写为A),胸腺嘧啶(thymine,缩写为T),胞嘧啶(cytosine,缩写为C)和鸟嘌呤(guanine,缩写为G)。DNA的四种含氮碱基组成具有物种特异性。即四种含氮碱基的比例在同物种不同个体间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物种间则有差异。DNA的四种含氮碱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规律性,每一种生物体DNA中 A=T ,C=G 查加夫(Chargaff)法则(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你看到的就是腺嘌呤(adenine,缩写为A),胸腺嘧啶(thymine,缩写为T),胞嘧啶(cytosine,缩写为C)和鸟嘌呤(guanine)他们在DNA的两条反螺旋链直接互补配对,为了分别所以使用了不同的颜色。这些高中生物有。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DNA复制

百度一下: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这个过程是通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

化学问题语言表述

组成上都含有氢元素

用化学语言留言怎么写

对喜欢的女生:Os At Nb(锇砹铌)

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回答下列问题:(1)氯化铵溶液呈酸性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回答)______(2)纯碱溶液去

解(1)氯化铵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弱离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NH4++H2O?NH3?H2O+H+,故答案为:NH4++H2O?NH3?H2O+H+;(2)纯碱溶液去油污的原理,碳酸根离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CO32-+H2O?HCO3-+OH-,故答案为:CO32-+H2O?HCO3-+OH-;(3)阳极是还原强的氯离子放电,阴极是氧化性强的氢离子放电,阳极:2Cl--2e=Cl2,阴极:2H++2e=H2↑,故答案为:2Cl--2e=Cl2;2H++2e=H2↑.

用化学语言解释zns转变成cus

自然界地表层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变成CuSO4溶液,向地下层渗透,遇到难溶的ZnS,慢慢转变为CuS 其中①Cu2S→氧化→CuSO4 ②CuSO4+ZnS=CuS+ZnSO4

学习化学一定要正确使用化学语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所表

(1)①氦原子用氦的元素符号He来表示,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粒子的个数,因此2个氦原子表示为2He.②化学式或原子团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或原子团中原子的个数,因此CO 3 表示1个碳酸根含有1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粒子的个数,因此3CO 3 表示3个碳酸根.③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因此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4 S O 2 .④HgO表示1个氧化汞分子,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粒子的个数,因此nHgO表示n个氧化汞分子.(2)①由含氧量最高可知:该氧化物的分子中含氧原子个数要多,含其它原子的个数要少,且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要小.符合这些条件的氧化物是过氧化氢.1个过氧化氢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化学式或原子团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或原子团中原子的个数,因此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 2 O 2 .②根据化学式从右往左读作“某化某”的方法,可以将NH 4 Cl读作氯化铵.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三种元素中的氮和氧可以形成硝酸根,铝与硝酸根可以形成硝酸铝,1个硝酸铝分子中含有1个铝原子和3个硝酸根,1个硝酸根含有1个氮原子和3个氧原子,化学式或原子团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或原子团中原子的个数,因此硝酸铝的化学式是Al(NO 3 ) 3 .故答案为:(1)①2He;②3个碳酸根;③ +4 S O 2 ;④n个氧化汞分子.(2)①H 2 O 2 ;②氯化铵;③Al(NO 3 ) 3 .

关于初三化学(用化学语言交流)的问题`

--话说。。你不是直接拿来就做书都不看啊。。。方程式需要配平。。两边的原子个数守恒。。以后离子方程式的的时候还要电荷数,守恒呢--~~好好雪吧~加油

我是化学专业的学生,现在参加一个面试要做个性自我介绍,求一篇化学语言介绍

  “化学”一词,若单是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人称化学为“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但这是一个不太准确的概念。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合成规律的科学。这是化学变化的核心基础。   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各种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编辑本段化学的萌芽  各种试剂瓶与试管  古时候,原始人类为了他们的生存,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中,发现和利用了火。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食用熟食;继而人类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如发现在翠绿色的孔雀石等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这样,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的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人类逐步学会了制陶、冶炼;以后又懂得了酿造、染色等等。这些有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为古代文明的标志。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   古人曾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企图追溯其本原及其变化规律。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中国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而五行则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的。此说法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此说为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之一。   公元前4世纪,希腊也提出了与五行学说类似的火、风、土、水四元素说和古代原子论。这些朴素的元素思想,即为物质结构及其变化理论的萌芽。后来在中国出现了炼丹术,到了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代,炼丹术已颇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纪传到阿拉伯国家,与古希腊哲学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炼丹术,阿拉伯炼丹术于中世纪传入欧洲,形成欧洲炼金术,后逐步演进为近代的化学。   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深信物质能转化,试图在炼丹炉中人工合成金银或修炼长生不老之药。他们有目的的将各类物质搭配烧炼,进行实验。为此涉及了研究物质变化用的各类器皿,如升华器、蒸馏器、研钵等,也创造了各种实验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洁净、灼烧、熔融、升华、密封等。   与此同时,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这些都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许多器具和方法经过改进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学实验中沿用。炼丹家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发现了若干元素,制成了某些合金,还制出和提纯了许多化合物,这些成果我们至今仍在利用。  编辑本段化学的飞跃和化学学科的形成  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炼金术转向生活和实际应用,继而更加注意物质化学变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学概念建立后,通过对燃烧现象的精密实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氧化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随后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为化学进一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突出地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与古代原子论的一个主要区别。近代原子论使当时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这些都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矿物的分析,发现了许多新元素,加上对原子分子学说的实验验证,经典性的化学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体系。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原子价概念的产生、苯的六环结构和碳价键四面体等学说的创立、酒石酸拆分成旋光异构体,以及分子的不对称性等等的发现,导致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对分子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奠定了有机化学的基础。   19世纪下半叶,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之后,不仅澄清了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相继建立了溶液理论、电离理论、电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的诞生,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十世纪的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并广泛地应用了当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化学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化学分支学科。   近代物理的理论和技术、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对现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为化学在20世纪的重大进展创造了条件。   在结构化学方面,由于电子的发现开始并确立的现代的有核原子模型,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而且发展了分子理论。应用量子力学研究分子结构,产生了量子化学。   从氢分子结构的研究开始,逐步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先后创立了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佩位场理论。化学反应理论也随着深入到微观境界。应用X射线作为研究物质结构的新分析手段,可以洞察物质的晶体化学结构。测定化学立体结构的衍射方法,有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等方法。其中以X射线衍射法的应用所积累的精密分子立体结构信息最多。   研究物质结构的谱学方法也由可见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扩展到核磁共振谱、电子自选共振谱、光电子能谱、射线共振光谱、穆斯堡尔谱等,与计算机联用后,积累大量物质结构与性能相关的资料,正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不断提高,人们以可直接观察分子的结构。   经典的元素学说由于放射性的发现而产生深刻的变革。从放射性衰变理论的创立、同位素的发现到人工核反应和核裂变的实现、氘的发现、中子和正电子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发现,不仅是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亚原子层次,而且创立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和理论;不仅实现了古代炼丹家转变元素的思想,而且改变了人的宇宙观。   作为20世纪的时代标志,人类开始掌握和使用核能。放射化学和核化学等分支学科相继产生,并迅速发展;同位素地质学、同位素宇宙化学等交叉学科接踵诞生。元素周期表扩充了,已有109号元素,并且正在探索超重元素以验证元素“稳定岛假说”。与现代宇宙学相依存的元素起源学说和与演化学说密切相关的核素年龄测定等工作,都在不断补充和更新元素的观念。   在化学反应理论方面,由于对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认识的提高,经典的、统计的反应理论以进一步深化,在过渡态理论建立后,逐渐向微观的反应理论发展,用分子轨道理论研究微观的反应机理,并逐渐建立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定律和前线轨道理论。分子束、激光和等离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不稳定化学物种的检测和研究成为现实,从而化学动力学已有可能从经典的、统计的宏观动力学深入到单个分子或原子水平的微观反应动力学。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子、电子结构和化学反映的量子化学计算、化学统计、化学模式识别,以及大规模术技的处理和综合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进展,有的已经逐步进入化学教育之中。关于催化作用的研究,以提出了各种模型和理论,从无机催化进入有机催化和增物催化,开始从分子微观结构和尺寸的角度核生物物理有机化学的角度,来研究酶类的作用和酶类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   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一方面,经典的成分和组成分析方法仍在不断改进,分析灵敏度从常量发展到微量、超微量、痕量;另一方面,发展初许多新的分析方法,可深入到进行结构分析,构象测定,同位素测定,各种活泼中间体如自由基、离子基、卡宾、氮宾、卡拜等的直接测定,以及对短寿命亚稳态分子的检测等。分离技术也不断革新,离子交换、膜技术、色谱法等等。   合成各种物质,是化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在无机合成方面,首先合成的是氨。氨的合成不仅开创了无机合成工业,而且带动了催化化学,发展了化学热力学和反应动力学。后来相继合成的有红宝石、人造水晶、硼氢化合物、金刚石、半导体、超导材料和二茂铁等配位化合物。   在电子技术、核工业、航天技术等现代工业技术的推动下,各种超纯物质、新型化合物和特殊需要的材料的生产技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合成成功又向化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对零族元素的化学性质重新加以研究。无机化学在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中产生了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等新兴学科。   酚醛树脂的合成,开辟了高分子科学领域。20世纪30年代聚酰胺纤维的合成,使高分子的概念得到广泛的确认。后来,高分子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应用三方面保持互相配合和促进,使高分子化学得以迅速发展。   各种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为现代工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军事技术,以及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多种性能优异而成本较低的重要材料,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高分子工业发展为化学工业的重要支柱。  20世纪是有机合成的黄金时代。化学的分离手段和结构分析方法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纷纷获得圆满解决,还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的有机反应和专一性有机试剂,在此基础上,精细有机合成,特别是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方面,合成了各种有特种结构和特种性能的有机化合物;另一方面,合成了从不稳定的自由基到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基础物质。有机化学家还合成了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和有特效的药物。这些成就对促进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为合成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并与其他学科协同解决有生命物质的合成问题及解决前生命物质的化学问题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另一方面,在与其它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  编辑本段化学的作用  1.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2. 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学家门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3.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4.(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所有科学学科共有的作用)培养不断进取、发现、探索、好奇的心理,激发人类对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当今,化学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总之,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  编辑本段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  (1)商周时期,开始冶炼青铜(铜、锡、铅以及其他金属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的合金)。   (2)汉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3)唐朝末年用于军事的黑火药(硝石、木炭、硫磺)   (4)10世纪,宋代用水法炼铜(湿法炼铜、胆铜法)大量生产铜。   (5)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用“联合制碱法”生产出了“红三角”牌纯碱。   (6)21世纪初,涂效灰教授制得第2周期元素的超价分子。  编辑本段学科分类  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形状、状态、溶解、挥发、扩散、吸附、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粮食酿酒、动植物呼吸、光合作用..)   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类别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层次的许多分支。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分支。2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手段,导致这门学科从30年代以来飞跃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现在把化学内容一般分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五大类共80项,实际包括了七大分支学科。   根据当今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与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地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化学可作如下分类:  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  高分子化学  天然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高聚物应用、高分子物力。  核化学  放射性元素化学、放射分析化学、辐射化学、同位素化学、核化学。  生物化学  一般生物化学、酶类、微生物化学、植物化学、免疫化学、发酵和生物工程、食品化学等。   其它与化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还有:地球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环境化学、宇宙化学、星际化学等。  1、“原子经济性”,即充分利用反应物中的各个原子,因而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防止污染。原子经济性的概念是1991年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 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达到零排放。绿色有机合成应该是原子经济性的。原子利用率越高,反应产生的废弃物越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少。   2、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R”上:第一是Reduction一一“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是Reuse——“重复使用”,诸如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这是降低成本和减废的需要;第三是Recycling——“回收”,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第四是Regeneration——“再生”,即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第五是Rejection ——“拒用”,指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这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方法。  编辑本段教育  我国化学教育从初中开始,高中成为理科之一,除两本必修教材外,又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六个选修课程。全国一共四个版本: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浙科版。  浅谈化学知识的趣味记忆  趣味的东西能引起兴趣,导致神经兴奋,激起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  心理状 态,易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  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  用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科书  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如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像元素符号、化合价、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编成歌诀来进行记忆。歌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用来帮助记忆,使你轻松愉快地巩固学习成果。  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依次由强逐渐减弱)“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嫁给大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  会意记忆法  编辑本段元素周期表

用化学语言表示: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H4+2O2===点燃CO2+2H2O化学语言就是化学式的意思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钙的元素符号CuB.纯

A、钙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a,故选项说法错误.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Cl表示:2个氯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Mg2+可表示:三个镁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5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请你用化学用语填空。(1)用化学用语表示:①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解答;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进行解答.根据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气分子,进行解答.(1)①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如氧气分子,可表示为:O 2 ;表示多个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水分子可表示为2H 2 O.②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硫酸根离子中硫的化合价为+6;③根据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气分子,表示为:H 2 ;(2)根据化学式表示物质和物质的组成,微观上还能表示物质的分子以及分子的构成;多个分子在化学式前加数字,因此“2O 3 ”中数字的含义:①“2”表示两个臭氧分子;②“3”表示 一个臭氧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故答案为:2个臭氧分子;一个臭氧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下列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2个碳酸根离子

A、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碳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CO32-,故选项正确.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两个氮分子可表示为:2N2,故选项错误.C、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3Al2O3,故选项正确.D、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4个氢原子可表示为4H,故选项错误.故选AC.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的符号为Mg2+B.CO2中含有氧分子C

A、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8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8相应的数字;因此镁离子表示为:Mg2+;故A说法正确;B、4O2多含有二氧化碳分子,不含氧分子,故B说法错误;4、根据化合物多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着,氯化铝的化学式为Al4l3;故4说法错误;D、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8相应的数字2O表示两个氧原子,故D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

形容问题很难回答的化学语言

难以言说,难以言表,无法言说,无法言表,无法言传,难以言喻,难以言喻,祝愉快!

化学学科的语言表达是什么的外显方式

(1)Na2S2O3还原性较强,在溶液中易被Cl2氧化成SO42-,则氯气被还原为氯离子,离子反应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故答案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语言是什么啊?

C+O2===(点燃)CO2 如果是燃烧不充分,就会生成一氧化碳2C+O2===(点燃)2CO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下列化常用语中,正确的是下列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B A、2个氮分子,应该是2N 2 ,2N表示2个氮原子.故A不对B、2个碳酸根离子,应该是2CO 3 2- 所以B正确C、氧化铝铝元素的化合价: +3 Al 2 O 3 ,化合价的正确表示方法是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C不对D、4个氢原子,应该是4H,而2H 2 表示2个氢分子,故D不对故选B

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F原子结构示意图 B.甲

B F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个,A不正确。新戊烷的分子式为C 5 H 12 ,C不正确。甲基是9电子微粒,电子式为 ,D不正确。所以正确的答案是B。

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氨气分子的比例模型B.Cl-的

A.氨气分子的比例模型为:,故A错误;B.Cl-的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K层排2个电子,L层排8个电子,M层排8个电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正确;C.乙烯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分子式为C2H4,结构简式为CH2═CH2,故C错误;D.元素符号的左下角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质量数,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的表达式为3717Cl,故D错误.故选:B.
 首页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