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想写小说,掌阅旗下,塔读文学,红薯,有乐等中文网怎么样?有了解的吗

红薯是掌阅旗下的三个原创文学子网站之一,如下: 掌阅文化、趣阅中文网、红薯小说网,这三个网站的书出现在掌阅的机会大一些。红薯主攻主线,不过总体来看女频比男频成绩要好一点。你想发表像其他所有小说一样被所有读者看到的书可以去魔情小说网和有乐,直接导入TXT。如果是修真玄幻等等可以试试塔读、熊猫、掌阅。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只要书写的好,待遇肯定会好的

塔读文学的介绍

塔读文学,中国最主流的数字版权创作、聚合和分发平台。改变阅读世界,引领精彩移动阅读生活。以贴心的移动阅读体验为核心,以丰富的品质版权内容的精细化运营为特色,充分结合移动终端的富媒体特性,为亿万用户提供精彩的数字阅读服务。塔读文学,手机无线互联网原创文学先锋,精选海量精品小说,汇集各种经典读物,其中都市、穿越、玄幻、历史、武侠、灵异、军事题材等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塔读文学现已展开全平台运营,电脑读书、手机读书、客户端应用(Android、IOS、WP7、Symbian、Java),服务已覆盖7000多款终端,是国内最受手机阅读用户喜爱的无线阅读服务商之一。塔读文学,正式上线于2010年7月12日,是北京易天新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无线阅读领域发力的基础平台。塔读文学是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隶属于天音通信集团,亦是在新华社管理和指导下健康成长的无线阅读平台,为读者、作者、内容合作商创造了一个共赢共荣的阅读乐园。

塔读文学稿费可以提现到支付宝吗

可以。塔读稿费通过塔读官网“作者专区”中的“结算查询”中提现,平台能够绑定支付宝和银行卡,是可以提现至支付宝和银行卡的。塔读文学是一款拥有海量精品图书和强大阅读功能的手机软件。

塔读文学网的本周阅读怎么算

从星期一开始一直到周末结束塔读本周阅读就是这一周的阅读量。本周阅读的意思是指从星期一开始一直到周末结束,这样的阅读就是属于本周的阅读

塔读文学一银票等于多少钱

1起点币=1分钱。这款看小说的手机端软件是塔读文学网发布的,里面的小说分为免费小说和VIP小说,免费小说不要钱,VIP小说一般是前面不收费,后面开始收费。在塔读文学里的1塔豆合大约1人民币, 由于充值渠道的不同,塔豆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例会进行适当调整。 每阅读1000字消耗3塔豆。但是根据字面意思能猜出个大概来: 塔读豆应该是充值购买的(起点中文网是1起点币=1分钱,我估计塔读豆应该也是如此) 塔读券则像点券一样,是塔读免费发的代金券,能代替塔读豆使用或者搭配塔读豆使用。 两者能购买VIP章节。VIP作品,现在各大网站的VIP点击基本为3分钱/千字,而网站抽取1/3左右作为网站收入(人家也要赚钱,理解万岁吧!),所以加入VIP的写手,千字只是在2分钱而已。那些大叫着我们是看白书的朋友和那些大叫着我们没钱的朋友,一章1万字你点一下才3毛钱。

塔读文学网的小说封面尺寸规格是多少

7k小说网封面图片尺寸为:189*272。大小不超过40kb。 下面是常见的小说网站封面大小: 起点封面图片尺寸为:120*150。不能超过20k 。 小说阅读网封面图片尺寸为:120*150。 红袖添香封面图片尺寸为:160*205。 纵横中文网封面图片尺寸为:210*2

如何在塔读文学上发表作品?

塔读属于手机端,想要自己的书出现在网页,必然要与其他和塔读有合作的文学网站联系,在文学网发表作品,通过签约,在阅读点击加上订阅数达到标准的情况下,由网站推送。大概就是这样。

塔读文学为什么不能下载了

塔读文学可能是因为本身的版权问题受到了约束,或者内部需要软件整改。塔读文学是手机无线互联网原创文学先锋,精选海量精品小说,汇集各种经典读物,其中都市、穿越、玄幻、历史、武侠、灵异、军事题材等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塔读文学现已展开全平台运营,客户端应用(Android、IOS),服务已覆盖7000多款终端,是国内最受手机阅读用户喜爱的无线阅读服务商之一。塔读文学,正式上线于2010年7月12日,是北京易天新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无线阅读领域发力的基础平台。塔读文学隶属于天音通信集团,并在其管理和指导下健康成长的无线阅读平台,为读者、作者、内容合作商创造了一个共赢共荣的阅读乐园。

在塔读文学看小说收费吗?

塔读文学阅读这款看小说的手机端软件是塔读文学网发布的,里面的小说分为免费小说和VIP小说,免费小说不要钱,VIP小说一般是前面不收费,后面开始收费。如果你想看小说不收费,建议你找一些小说论坛,里面基本上什么小说都有,下载下来就可以,而且也不担心网络不稳定。

塔读文学和塔读小说免费版的区别

阅读平台和移动端app的区别。1、塔读文学是一个在线阅读平台,是手机无线互联网原创文学先锋,平台上精选海量精品小说,汇集各种经典读物,其中都市、穿越、玄幻、历史、武侠、灵异、军事题材等小说深受读者喜爱。2、塔读小说免费版是个移动端的app,塔读文学阅读这款看小说的手机端软件是塔读文学网发布的,软件汇集全网海量小说,用户可以随意搜索,而且,阅读界面可以个性化设置,打造专属于你的个性阅读界面,让你更加舒服地看书。

语文作文学会为他人着想800字

 大休回家看了一则广告,是关于一种叫做“转转笔”的商品。转转笔,顾名思义,就是让你转着玩的。看到这儿,我对这个卖“转转笔”的厂家厌恶到了极点。  为什么不为其他人想想呢?  这“转转笔”的厂家只顾自己盈利,弃广大老师和学生的利益于不顾。在继转书之后,转笔热潮又一次强势来袭。于是乎,课堂上,转笔、掉笔声无数,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此时竟有一些无良厂家,抓住了“商机”,专门为转笔打造了一种笔。让本就难管的纪律“又上一层楼”。虽然有让无数学子止步于此的可能,但他们还是毅然决然的做了,一点也不为他人着想。  其实,这种状况在今天的中国何尝少见呢?  滥伐森林,不为一方百姓着想;滥制药品,不为广大病患着想;黑心食品,不为亿万同胞着想;虚假产品,不为民族的名声着想;污染环境,不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现如今,中国许许多多“转转笔”事件在一件又一件上演着,一次又一次重复着,你有瘦肉精,我有毒胶囊,你有地沟油,我有苏丹红。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用“不为他人着想”来总结。这些丧尽天良的厂家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弃亿万同胞的健康于不顾,弃中华民族的名声与不顾,这等行为是何等的可耻!不知他们在花那些以牺牲同胞和名族的利益和名誉换来的“脏钱”时,会不会胆战心惊,因为,他们买的有可能是自己“天涯同路人”的黑心货!  中国为有这种人丢脸!  看看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0年!绿了荒山,白了乌发,他为百姓着想,把亿万元的“家产”无偿捐赠给国家;想想胡忠谢夫妇,坚守藏区20年支教,带着他们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放下他们年迈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瞧瞧阿里木,一个朴实的新疆汉子,用的卖烤羊肉串的钱,8年未曾间断的资助上百名贫困生,当然,资助还在继续,因为他有一颗为孩子着想的心;瞅瞅孟佩杰,十几年如一日的照顾躺在床上的母亲,任劳任怨,坚守清贫,因为她心中有孝。这些人,注定流芳百世,当然,心怀他人的人不止这些,因为他们在默默付出,悄悄把每个人装进他们心里。这,才是一个“人”所做的事!  为他人着想,是身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性

意识流的中国文学

意识流文学在中国的出现有过两次高潮,一是五四期间,一是八十年代。中国的意识流文学并非来源于西方意识流派,这是针对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而言的。19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而那个时候,《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还未诞生。有人认为,五四期间中国意识流文学的来源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以及日本的“私小说”。弗洛伊德的著作在当时已经进入中国,并且对中国作家产生很大的影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最早引介弗洛伊德学说的人物。而《苦闷的象征》正是由鲁迅翻译。与鲁迅一样曾经留学日本的郁达夫也深受弗洛伊德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1921年发表的《沉沦》就具有私小说的特征,小说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抒情的“自述式”笔调表现了“弱国子民”的自惭与对性爱的渴求,郁达夫在把弗洛伊德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人物心理和生理描写的同时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郭沫若也曾经在《批评与梦》等文章中对弗洛伊德的性压抑理论及梦的理论表示赞赏。1922年郭沫若发表具有意识流风格的小说《残春》,写了性本能被压抑及其梦中得到宣泄的全过程,可见他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是人的原动力的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也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意识流风格的小说。他们的作品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又具有现代主义特性,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现实主义因素。严格来讲,五四期间真正的意识流小说并没有出现,但是意识流小说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视,以及它所具有的联想、内心独白、内心分析等艺术表现手法,却对中国20世纪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渗透于小说创作之中。 1963年香港作家刘以鬯发表的长篇小说《酒徒》被视为华文文学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同样是在60年代,台湾作家白先勇由于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包括《香港——一九六0》《游园惊梦》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的意识流文学直到八十年代才重新涌现。王蒙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重要的实践者。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蒙相继发表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这一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与创新。1981年高行健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对西方意识流技巧进行了探讨。同一时期北岛发表《波动》,李陀发表《自由落体》《七奶奶》等意识流小说引起广泛讨论。随后中国大陆掀起了意识流文学热潮,出现了陈洁的《大河》、张宝发的《奇境》、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魏志远的《一种线条》、李叔德《不眠人的自白》、徐星《无主题变奏》、扎西达娃的《流》、张承志《北方的河》等一批具有意识流风格的小说。从1985年开始,莫言的出现,将中国意识流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相继发表了《枯河》《爆炸》《红高粱》《欢乐》《红蝗》等一系列具有强烈意识流风格的小说,引起文坛轰动。其中《红高粱》成为了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小说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莫言称福克纳为导师,他的意识流技巧也与福克纳相似,多采用蒙太奇手法,例如慢镜头描写、多视角叙事、意象比喻等。但和福克纳一样,莫言也并非纯粹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仍隶属于现实主义范畴。 与莫言同时期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作家是残雪。她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突围表演》 给文学界带来了一阵“残雪旋风”,形成了文学界的“残雪现象”。她的作品借用西方意识流的手法,挖掘人的深层精神世界,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这在当时中国文坛属于另类文学。 80年代之后,意识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写作技巧,出现在很多作家的作品里,例如王小波、余华、张炜等等。

推荐几本适合高中生看的外国文学作品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128716-1.shtml书单开列如下:  一、(德)黑塞《婚约》;  二、(美)德莱塞《小莫泊桑》;  三、(美)舍伍德.安德生《曾经沧海》;  四、(美)考德威尔《温暖的河流》;  五、(美)海明威《大双心河》;  六、(美)塞林格《献给爱斯美——为了爱和凄美》;  七、(日)森鸥外《寒山拾得》;  八、(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九、(俄)果戈理《鼻子》;  十、(俄)屠格涅夫《白净草原》;  十一、(俄)巴别尔《盐》;  十二、(俄)巴别尔《德.葛拉索》;  十三、(苏)普拉东诺夫《第三个儿子》;  十四、(苏)皮利尼亚克《不灭的月亮的故事》;  十五、(法)尤瑟纳尔《王福脱险记》;  十六、(法)加瓦尔达《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  十七、(瑞士)瓦尔泽《六则小故事》;  十八、(哥伦比亚)马尔克斯《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死者》;  十九、(阿根廷)科萨塔尔《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  二十、(意)卡尔维诺《做起来》。  其中巴别尔入选了2篇,分别选自他的2部小说集《骑兵军》和《我的鸽子窝的历史》,也算说得过去吧。  黑塞和德莱塞的入选作品写青年人的友谊和选择的困惑,高中生读读很有必要,入选理由很充分。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生的《曾经沧海》和法国女作家加瓦尔达的《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写中年人的情感,本不适宜于高中年阅读,但我考虑到它们写得有特色,也就入选了。  森鸥外《寒山拾得》和尤瑟纳尔的《王福脱险记》,属于外国人写中国题材,基于这个考虑而入选了。  外国优秀短篇小说不胜枚举,悠哉的以上遴选,是多个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回头自己看看篇目,发现俄国(加上苏联)作家最多,美国作家次之,符合我心目中的预想。遗漏的外国作家当然还有很多,也就这样吧!

韩国岭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怎样

很好。成都大学和韩国岭南大学进行了本硕联合,对口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岭南大学韩国排名第七,亚州前150,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成都大学—韩国岭南大学本硕联合,围绕着项目特色展开,为同学们介绍了其独特的(2+1+0.5+0.5)+2模式,即两年本科学习、一年本科学习+韩语选修学习、半年韩语强化(韩国)、半年毕业设计+硕士基础课程、两年韩国硕士课程。也特别说明了同学们能够对口的专业,即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硕士)、汉语言文学(本科)、汉语言文学(硕士)。

文学家、作家和小说家有何区别?

文学家是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随笔等方面发表、出版了有一定质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专门从事文学研究活动的成功人群,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作家是以写作为工作者,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按照创作题材来看,作家主要有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理论评论家等。“小说写作者”称为“小说家”。如:现代小说家茅盾、巴金、沈从文等;当代小说家陈忠实、周克芹、路遥等;如70后小说家田耳、安妮宝贝、李吉顺等、80后小说家巩玟语、李子悦、郭敬明、韩寒、落落、笛安等,90后作家有吴子尤、另维、原筱菲、张牧笛、许仕龙、朱雀、高璨、欧英澍、艾溅果、李军洋、习修鹏、后博寒、柯雪、时迪芬、张悉妮、周丽晶等;多如繁星,灿烂星空。言情小说家:莫书、明晓溪、小妮子、郭妮、楼雨晴、饶雪漫等

90后青春文学作家有哪些?

张牧笛、后博寒、苏笑嫣、余慧迪、柳香川、吴子尤

莫言的哪些作品可以称得上优秀文学作品?

《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 《藏宝图》《拇指铐》 《白狗秋千架》 《酒国》 《透明的`红萝卜》 《食草家族》 《白棉花》《红树林》 《月光斩》 《老枪·宝刀》 《会唱歌的墙》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证》 《锁孔里的房间》 《战友重逢》 《蛙》。莫言的作品比如《红高粱》、《蛙》,都是突出反映人性的,而不是其他作家通常反映的社会性。莫言《红高粱》里的人无法定位,因为写的是土匪,“我爷爷”又抢了“我奶奶”,不是革命题材,不是乡土题材,不是军旅题材,就是写人性,把其它剥离了。他还写了一个上官家的妈妈,一个儿子是国民党,一个是共产党,不管他们是什么,母亲都爱,写这种社会性、人性、政治性的交织,包括他们互相影响、渗透,是别的作家很难写的。从手法上来讲,莫言的语言很多人有意见,说不细致,不精雕细刻,不精致。白烨表示,如果细致,就不是莫言。莫言的语言特点就是粗粝、奔放,是豪气、雄性的各种结合,他用很独特的披头散发、不加修饰的语言表达一种很丰沛的感觉。莫言文学艺术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借鉴。他借鉴了传统的《聊斋》的写法、戏曲的写法、说书的写法等,另外加上美国的手法、日本的手法、拉美的手法,他把它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手法,所以莫言给人的感觉是他讲的故事都是中国故事,但是手法独特,是一个外国人普遍能够接受和欣赏的手法。用中西结合的方法讲一个中国的故事,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可译性,容易理解。莫言的文学艺术有三个特点。一是人性,他把人当成人来写。二是原创力,他有好多点子,别人想不到。比如《蛙》采取那种形式,具有独创性。第三是幻想力,他幻想能力非常强,对自己脚下土地非常熟,理解也非常深。

中国有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书???

有,莫言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主要作品是:《檀香刑》 、 《生死疲劳》 、《丰乳肥臀》 、 《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 《丰乳肥臀-增补版》、 《藏宝图》 《四十一炮》 、 《天堂蒜薹之歌》 、《拇指铐》 、《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选集》 、《莫言作品精选》 、 《酒国》 、《食草家族》、 《白棉花》 、 《红树林》 、 《月光斩》 、 《老枪·宝刀》 《会唱歌的墙》 、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证》、 《锁孔里的房间》 、《什么气味最美好》 、 《传奇莫言》 、 《莫言散文》 、《莫言中篇小说选》 、《莫言王尧对话录》 、 《战友重逢》、 《蛙》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而且好看的是: 《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等。望楼主采纳!谢谢!o(≧v≦)o~~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是哪个啊

莫言并不是通过一件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的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扩展资料:莫言创作特色:寻根文学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早期受到福克纳的启示,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言

几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是诟.他被归类于什么作家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是莫言,他被归类于“寻根文学”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2014年12月,莫言先后获颁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目前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莫言主要作品长篇小说(11部)  小说 发表时间 《红高粱家族》 1987年 《天堂蒜薹之歌》 1988年 《十三步》 1988年 《酒国》 1993年 《食草家族》 1993年 《丰乳肥臀》 1995年 《红树林》 1999年 《檀香刑》 2001年 《四十一炮》 2003年 《生死疲劳》 2006年 《蛙》 2009年 中篇小说(27篇) 《透明的红萝卜》(1985年) 《球状闪电》(1985年) 《金发婴儿》(1985年) 《爆炸》(1985年) 《秋水》又名《流水》(1985年) 《筑路》(1986年) 《欢乐》(1987年) 《红蝗》(1987年) 《你的行为使我恐惧》(1989年) 《父亲在民夫连里》又名《野种》(1990年) 《怀抱鲜花的女人》(1991年) 《白棉花》(1991年) 《红耳朵》(1991年) 《战友重逢》(1991年) 《幽默与趣味》(1992年) 《模式与原形》(1992年) 《梦境与杂种》(1992年) 《牛》(1998年) 《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1998年) 《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1998年) 《师傅越来越幽默》(1999年) 《我们的七叔》(1999年) 《藏宝图》(1999年) 《野骡子》(1999年) 《司令的女人》(1999年) 《扫帚星》(2001年) 《变》(2009年)    短篇小说集   《白狗秋千架》 《与大师约会》  

莫言在文学界有着怎样的地位与成就?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  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主要作品  《檀香刑》  《生死疲劳》  《丰乳肥臀》  《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  《丰乳肥臀-增补版》  《藏宝图》  《四十一炮》  《天堂蒜薹之歌》  《拇指铐》  《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选集》  《莫言作品精选》  《酒国》  《食草家族》  《白棉花》  《红树林》  《月光斩》  《老枪·宝刀》  《会唱歌的墙》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证》  《锁孔里的房间》  《什么气味最美好》  《传奇莫言》  《莫言散文》  《莫言中篇小说选》  《莫言王尧对话录》  《战友重逢》  《蛙》

亚洲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及她们的代表作

罗德宾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杰出诗人、作家、艺术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东方作家。泰戈尔是一位多产且多才多艺的作家,一生共出版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20多个剧本以及不少游记、随笔、论文和专著,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音乐绘画作品。诗歌方面著名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小说作品有《沉船》、《戈拉》、《摩诃摩耶》。泰戈尔曾于1924年访问中国,其诗风对郭沫若、徐志摩、谢冰心等均有影响。■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小说家。1968年10月17日以其三部名作《雪国》、《古都》、《千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保持了日本的古典美及民族个性。川端崇奉禅宗,将佛经看作世界文学的极致。他古典文学素养深厚,幼时即熟读日本文学名著,并深受外国现代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和乔伊斯等人的影响。川端的代表作品有《伊豆舞女》、《水晶幻想》、《浅草红团》、《雪国》、《名人》、《湖》和《古都》等。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寓所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以色列著名作家。196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出生于波兰加西利亚的一个犹太商人、学者家庭。他10岁时迁居巴勒斯坦,25岁时赴德国任教,1924年重返巴勒斯坦,直至逝世。生活阅历使阿格农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阿格农创作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新娘的华盖》、《宿夜的客人》、《前天》,短篇小说《黛拉婆婆》、《千古事》等。他的作品流传很广,已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出生在日本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今内子町大濑)。大濑地处森林峡谷间,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对大江健三郎后来的创作影响颇深。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品有《死者的奢华》、《广岛札记》、《人的性世界》《同时代的游戏》、《青年的污名》、《日常生活的冒险》、《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等。■莫言的作品是由于大胆创新而成功的,他的作品主要利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并且结合许多的神话,传说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也就是这些综合的因素。他的做品如下:0《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增补版》《藏宝图》《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莫言精选集》《莫言作品精选》《酒国》《食草家族》《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唱歌的墙》《司令的女人》《良心作证》《锁孔里的房间》《什么气味最美好》《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战友重逢》《蛙》-------------前几年还有我国的高行键,但因为意识形态问题我国政府不承认,不宣传!

什么叫世界文学观?

从近几年到近几十年间,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新闻界,直到一般民众,对一些国际性的文学、电影、美术、音乐等奖项都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这种情感也许与拿奥运金牌和申办奥运属于同一性质。如果说有什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意识的话,这也许是。外国人也很高兴,因为一个过去的“中央帝国”毕竟对他们搞出来的东西在意了。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被世界承认的需要,这种世界的承认反过来又在推动国内的承认。于是,“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个口号失去了诱惑力。你的东西固然是中国的,但只是一心追求它的中国性,而不想“世界”那一面的情况,那只能孤芳自赏。这时,就会另有一些人感到,这是抱残守缺加守株待兔。新的流行口号是,“只有世界的才是中国的”。挟洋人以自重。外国人都承认了,中国人也就只好承认。体育运动中就是如此,拿一个世界冠军,胜于十个国内冠军。文化上似乎也应如此。这个口号的倡导者们摸准这一点,开创着一个又一个打出去再打进来的事业。这么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对于我们这里的讨论来说,赞成与反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澄清这种态度背后的理论意味。作为这个工作的第一步,我想问这样一些问题:一个为不同文化所共同认可的最高文学或艺术成就是否可能?如果可能的话,它的根据是什么?有没有普遍的文学与艺术标准?或者说,有没有绝对美与绝对艺术存在?一、对审美与艺术标准探讨的历史与现状对文学艺术的世界性评价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美学问题。它包括纵向的美的标准的时间性与横向的美的标准的空间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中国,美学的讨论都是围绕着时间性而展开的。围绕着美的标准的时间性,形成的是一种关于美的标准的历史变迁的思考。它首先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对浪漫主义式对绝对美的概念的批判,后来则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的解读。为了论述的简便起见,我想以一个例子为焦点来概述这场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的争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句名言:“弥罗岛的维纳斯大概比罗马法或者89年的原则更不容怀疑。”[1] 普列汉诺夫在回应这句话时,说出下点几点意思:(1)“非洲的霍屯督族人不但完全不知道1789年原则,而且对弥罗岛的维纳斯也是一无所知。如果他看见了弥罗岛的维纳斯,他一定会对她有所‘怀疑"。”(2)“基督教的……圣像崇拜者对弥罗岛的或其他所有的维纳斯都表示极大的‘怀疑",他们把所有的维纳斯都叫做女妖,只要有可能就到处加以消灭。”(3)“欧洲人愈是具备宣布1789年的原则的条件,弥罗岛的维纳斯在新欧洲就变得愈是‘不容怀疑"了”。(4)“绝对艺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曾有过。”[2]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是浪漫主义式的绝对美与绝对艺术的观点,一是认为美是由社会所决定的观点。这个争论当然远不是从屠格涅夫和普列汉诺夫开始,也远不是到他们那儿为止。在他们之前,欧洲浪漫主义的“纯粹艺术”观与艺术社会学派的争论就显示出了这种差别。[3] 在20世纪中后期的苏联和中国,美学界不约而同地形成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存在着永恒的、客观的美,从无机的自然、植物、动物,再到人,这个进化的阶梯中每一步都有美,都显示出美的发展。[4] 对于这种美,人只能去发现它。一物过去不被认为是美的,而现在却被认为是美的,并不说明美是由社会所决定的,而只是说明,社会为人们对(一种客观存在的)美的认识提供条件。于是,霍屯督人不能认识维纳斯的美,是由于他们缺乏审美能力;圣像崇拜者们宣布维纳斯为女妖,是由于偏见遮住了他们眼睛。对此相对立的是另一种看法是,即认为并不存在着永恒的美,也不存在着“绝对艺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自己的美的典范和艺术理想。于是,对于霍屯督人和欧洲中世纪的圣像崇拜者来说,弥罗岛的维纳斯并不美。[5]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历史进化论。在不同的时代,由于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方式的不同,人的意识,包括对美的意识也就不同。美是由人的这种社会实践所决定的。由于人的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因此,美也具有客观性。但是,这种客观性不是永恒性,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6]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这一美学上的争论持放弃的态度。在这一时期,有关美学与艺术的研究在其它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然而,很少有人再回到这样一个在一般人看来太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争论之中。然而,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没有了理论,我们就只能满足于感性的批评和更具现实意味的政治意识形态批评,并将之冒充为理论。让我们回到霍屯督人、希腊人、中世纪人和文艺复兴后的西方人这一区分上来。这个例子在人类学研究中可以形成两种解读:一种解读大致说来,可以说是属于19世纪的解读,另一种则是20世纪的解读。按照19世纪,或者虽活到了20世纪,但在19世纪形成其基本的思想方法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例如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 1818-1881)、泰勒(Sir Edward Brunett Tylor, 1832-1917)、弗雷泽(Sir James George Frazer, 1854-1941)、涂尔干(émile Durkheim, 1858-1917)等人的观点,人类的历史社会组织和思维形态必然经历一系列的进化阶段。例如,摩尔根就按照人类的生活资料的获得方式与人的社会组织形态等标准,将人类的历史分为蒙昧、野蛮到文明这三个时期。在摩尔根的笔下,现代原始民族的资料,考古学家所发掘上古文化遗存,与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学资料都用来填补一个构造出来的人类总体历史框架中的各个空白点。于是,现代的易洛魁人代表了人类在古希腊以前的一个阶段,前者是氏族社会,后者则经历了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的过程。[7] 再如,弗雷泽持人类思想方式的进化主义观,认为人类经历了一个从巫术经宗教再到科学的思维进化过程。[8] 这些人类学家们受到斯宾塞的进化论影响,具有一种普遍主义的世界观,认为全世界的人类都会经历大致相似的进化过程,在进化的不同阶段,出现大致相似的思想文化特征。[9] 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关于人的审美趣味的社会解读背后,都存在着这种大的理论框架。按照这种框架,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本身并不重要,所有这些空间的差异,都可以被解读成时间差异。一些部落艺术,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上原住民的艺术成了在理论上具有普遍性的艺术起源的证据。在研究者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是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或铁器时代这种按照工具区分的时间上顺序关系,而不是种族、民族、文化间的差异。不仅对待所谓的原始民族是如此,对待文明社会也是如此。当人们说美是由社会所决定的时候,我们就读到了许多所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美。我们曾经非常重视所谓美的阶级性,这种观点的产生,除了当时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原因之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是这种普遍性的意识。全世界的无产者具有共同的美,而全世界的资产者具有共同的美。这种阶级论的理论框架,是从进化论发展而来。它们同属于普遍主义的理论体系。在这种理论体系中,文化间的差异被忽略不计了。一种本质上属于20世纪的人类学,则对这种普遍主义的进化论观点构成了挑战。这种挑战本来是从方法上开始的。在19世纪,人类学的研究主要还依赖于第二手的,来自旅行家和传教士的笔记资料,因而被人们称之为“摇椅上的民族学”。20世纪初年,出现了一场所谓的“人类学的革命”[10]。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1884-1942)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人物。这时的人类学具有强烈的对田野工作的爱好,认为只有通过田野工作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才是通向可靠结论的惟一途径。这种原本是在科学主义的精神指导下进行的方法上的变化,却导致了人类学观点和这个学科性质的根本变化。人类学不再用来填补一个巨大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框架中的缺环,而成了具有描述性,力求避免先入为主的框架的民族志(ethnography)。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个文化特征是由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因素,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器物”的与“习惯”的因素。“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的。”[11] 文化以及它所包含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构成了一个整体,当我们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时,应该从这件艺术品在它所属的文化之中所具有的功能来衡量。“艺术作品总是变为一种制度的一部,我们只好把它置于制度的布局中去研究,才能明了它的整个功能与发展。……只有把某种艺术品放在它所存在的制度布局中,只有分析它的功能,亦即分析它的技术,经济,巫术,以及科学的关系,我们才能给这个艺术品一个正确的文化的定义。”[12] 实际上,并不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相对应的艺术与文化产品。那种文化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思想,不能解决为什么此文化具有这些而不是另一些特征的具体问题。根据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则,研究的对象越是具体,所要考虑的因素就越多。当研究者从“归根结底”式的哲学思考层面向具体文化的描述层面转化时,更多的因素就必定要被容纳进来。按照马林诺夫斯的观点,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精神“习惯”,这种“习惯”与“器物”相互作用构成文化的特征。[13]人类学上的这种转向的另一个后果是文化相对主义的出现。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887-1948)曾指出,“对人类学家来说,我们的风俗和新几内亚某一部落的风俗是用以处理某一共同问题的两种可能的社会方案,而且,只要他还是一位人类学家,他就必须要避免偏袒一方。”[14] 博厄斯 (Franz Boas, 1858-1942) 则指出,“我们可以说在社会科学的绝对标准的实际应用是没有的。……例如:非洲中部的黑人,澳洲人,伊斯奇摩人,和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均与欧美人不同,他们对人类行为所给予的价值实无可以比较的,一个认为好的而别个则认为不好的。……因此,一般社会方式的科学研究,依据我们自己文化的调查者,应从一切价值中解放其自己才对。”[15] 文化相对主义的产生,基于这样一些原因:第一,人类学家作为人的状况的描述者,努力持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以便得出一种科学的结论。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科学致力于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待所研究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的人类学与西方宗主国研究殖民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坚持这样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有助于克服当时根深蒂固的宗主国对殖民地人民偏见,克服种族中心主义,从而提高研究的质量。第二,这也是研究进入到所研究对象内部层次的需要。对于这些研究者来说,文化的各种要素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的某一个或者某一组要素的意义,不能从这些要素的普遍的,或者说是对于研究者来说所具有的意义,而是从它在该文化中的功能来考察。我们从这里再次回到普列汉诺夫的例子。霍屯督人与希腊人的美有没有高下之分?普列汉诺夫没有提供明确的回答,但通过对普列汉诺夫基本思想体系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他持这样的一种观点:一方面,霍屯督人与希腊人具有不同的美,并且各自有着充分的理由坚持自己的审美观点;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民族的境况“归根到底受它的生产力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因此它们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的角度具有高下之分。[16] 这个结论可能会被简化成这样一句话: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美和艺术,时代进步了,美和艺术也进步。这一似乎合情合理的观点之中,却可能隐藏一种将世界时间化的危险。现存世界上的各个不同的民族的文化产品被转化为一个历史表上的不同时间段,并进而依据这一在时间表上的位置来决定其价值。文化相对主义的魅力正是在这里见出的。它本来是发达国家的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们的一种在研究中形成的工具性观念,这时却成了不发达国家捍卫自己的文化独特性的理论武器。二、普遍主义标准的现实诱惑、历史起源及其困境20世纪的文学与艺术在世界范围的比较和评价活动常常以一种普遍主义的面貌出现,似乎在它们的背后,具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然而,我们从什么地方,以什么为依据来建立这种标准?我们在前面讨论过审美的进步主义观点与相对主义观点,这两种观点在这里都具有适用上的困难。依照进步主义的观点,审美的标准被归结为社会状况,从而最终归结为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然而,经济上占据着强势的国家和民族并不一定代表着最高的审美标准,而用政治上的强势取代审美标准,或者用政治意识形态置换审美标准,则必然会遭到普遍的抵制。另一方面,相对主义的观点取消一切世界范围内的比较和评价活动的可能性。当各个不同的个人、人群、民族、文化都自美其美时,世界范围的评价活动就是不可能的。将文学与艺术创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评价,也许可以与世界性的体育比赛来比拟。也许,这种比较、评价和评奖活动的发展,正是与这种世界性的体育赛事的刺激有一定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会要决出金牌,必须依据普遍的标准。这种标准有不同的情况。有些是由尺子、秒表决定的,有些是由评委评分,裁判吹哨决定的。不管具体的决定方式如何,,有着一个客观尺度。比赛的结果由规定条件下人的能力发挥的情况决定。这些比赛甚至有着一个被称为世界纪录或各个级别的纪录一类的东西,使一位运动员在此时此地的比赛中所达到的成绩与其它时间、其它地点中自己或他人的比赛成绩具有可比性。体育中有一个口号:公平竞争(fair play)。将来自不同文化与社会的人放到一个标准之下来评判,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但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比性是通过对运动形式本身做出规定而形成的。体育运动中有所谓的奥运会项目和非奥运会项目。比起世界各地存在的各种民族、民间的体育运动项目来说,奥运会项目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一个非奥运会项目要想变成奥运会项目,就要依照奥运会的方式进行改造,制定一整套的规则,从而使公平竞争成为可能。无法公平竞争,从而成为可授予奖牌的项目,就无法成为奥运会的正式项目。这种公平主要是在一种同质(同一项目)内的量(“更快、更高、更强”)的竞争中体现了出来的。这种公平的背后,具有一个理论预设: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人性。我们都是人,因此可以假定,我们的先天构造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一个场地上,按照同一种客观尺度进行公平竞争。让龟与兔在一道赛跑不公平,因为它们的先天构造不一样。人与人也不一样,于是,为了实现公平,需要做到将男子与女子分开,正常人与残疾人分开,等等。在做出了一些区分后,就假定在已区分的类别之中,所有的人,不分其种族与文化,更不论个人的先天条件,都应该是一样的,应该放在同一个标准下来衡量他们的能力。体育背后有着人种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这些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在普遍人性的前提下,这些因素从尺度的基础变成了被衡量的对象。要想证明人种和文化的优越吗?到奥林匹克这个被认定的公平场所来证明你自己吧。恰恰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奥林匹克运动不仅具有健身强体,而且具有各国家间进行竞争的含义: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这里证明你的力量吧!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甚至被理解为促进了世界和平。文学艺术的评价与评奖活动,是不是也可以这种共同的人性为理论预设?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17] 康德也将美的普遍性建立在共同人性之上,然而,他就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而不像古人那样理直气壮了。康德所讲的是“主观的普遍性”,即不管事实上是否具有普遍性,主观上要求普遍性。[18] 今天的国际美学界,艺术与运动的关系已经被维希(Wolfgang Welsch)这位具有挑战性的所谓后现代美学家提了出来。[19] 他说,“运动是一种艺术”。我曾经对他说,这不对。但我认为,将运动或游戏与艺术作比较,会有助于我们对艺术特性的认识。[20]到目前为止,理论界还很少有少将艺术与体育运动作比较,但在实践中,体育运动式的比较是无所不在的,只是人们将这种比较推进到一定程度后,就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停止了。这种比较就是以普遍主义文学观为理论预设的,同质之中的量的比较。量的比较的第一种可能性是词汇量。对于一门外语的学习者,我们通常都以所掌握的词汇量来衡量该学习者对这门语言的熟练程度。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词汇范围,同样的标准也被一些评论家与文学史家用于对作家掌握语言的能力的评论上。例如,人们常常评价说莎士比亚的词汇量大,能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语言都包括到作品中去,并且能够熟练地而巧妙地运用。与此相反,词汇贫乏则是一位作家低能的标志。第二种可能性是一位作家怎样纯熟地运用各种创作技巧,对于诗人来说是全面地用各种韵律、音步和格式写诗;而对于小说家来说是全面掌握各种叙事方法和手段,并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形成有机结合。第三种标准是,人物众多,生动有个性,不雷同。读文学史,我们常见到对巴尔札克与狄更斯人物刻划才能的称赞,我们甚至见到有人判定《红楼梦》优于另外某个作品,例如《水浒传》,理由是前者人物个性众多、丰富、完整而又有发展,而不像后者个性平面而单一化。第四种标准是,一位作家怎样将一个时代的宏大画卷史诗般地描述出来,在他的作品中,融合进了社会、历史、经济、政治、人的心理等各方面的知识,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同时,这种描述又是生动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于是,托尔斯泰成为一面镜子,而欧洲的每一位最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一面镜子。这些标准的设定,都有使比较成为可能,但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这些标准都具有局限性。这些标准,当它们不是仅仅对某一个作家的称赞,而且也是这位作家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时,具有一种对个人才能衡量的特点。它们可能成为一些文学评论的说辞,成为我们对这些作品赞扬的理由。它们也确实体现了一些文学作品的价值。但是,它们似乎都不足以成为普遍标准。所使用的词越多就越好吗?使用的手法越多就越好吗?人物越多越丰满就越好吗?成为镜子就好吗?文学史家与文学评论家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反证。在文学中,存在着种种客观的尺度,但是,文学评价似乎既依据这些尺度,又不完全是。在一些表面的尺度之后,总是有着某种更高的尺度或标准在起着作用。除了这种量化的考察以外,我们是否还有一些并不脱离文化传统但又被假定具有普遍性的衡量尺度?当然,这种尺度是有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定过这样一个尺度:“富有理想倾向”,这是一个具有德国古典美学色彩和道德主义色彩的标准。然而,实际上,这一尺度很难坚持下去。在20世纪初一些年里,评委们坚持这一尺度,结果却起了相反的效果,评出一些思想上保守,艺术上平庸的作家。后来,这种理想被自由地解释,一战后被解释为人道主义倾向,二战后,评选的标准实际上换成了文学性和文学上的创新精神,尽管负责评选工作的人仍小心地避免与诺贝尔遗嘱直接对抗。[21] 任何评奖都会有自己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并不像奥林匹克运动那样对文化因素忽略不计。只要文化因素成为标准,评价相对性就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这时的相互比较已经不再是同质中的量的比较,而是不同质的对象之间的相互比较了。体育中也有从欧文斯奖到中国的十佳或二十佳运动员评选,那属于不同质之间的比较,这时,就有某些运动项目比其他项目更为人们所看重的情况。只是在体育中,这一类的评选既没有奥林匹克式的比赛重要,也以奥林匹克式的比赛为基础,是一种对比赛结果的跨越具体项目的承认。文学与艺术在世界范围的评价和评奖活动,常常是某一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中的评价活动的延伸和发展。在一个社区以至一个国家之内的评奖活动开展的动机,本来并非评出一种在审美意义上,或其它一般意义上的最好的作品,而是一种对文学与艺术生产活动从外部来进行影响的方式。文学艺术创作既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也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劳动产品来换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文学与艺术家总要生活,而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中,他们的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同。在传统社会中,作家艺术家寄食于宫廷、贵族、官僚和商人门下。到了近代社会,支配职业的作家艺术家的是双重的力量,一种力量是市场,另一种力量是作家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评价与奖励行为所要刺激和推动的,正是后一种力量,它对市场起平衡作用。[22] 对没有遵循正确的途径取得成功,从而成了市场的奴隶的作家艺术家进行批判,奖励向市场挑战的文学艺术家(如文学奖励一些被认定具有艺术价值但一开始并不畅销的作品),通过这种奖励行为影响市场(如一些电影奖本身即可为电影创造票房价值),所有这些评价与奖励活动,都是以文学艺术的现实存在状况为前提的一种对它们的影响方式。它们具有通过举着金牌往人们脖子上套而对人施加影响的特点。这个金牌与奥运金牌具有不同的性质,距离以一种对文化因素忽略不计的普遍人性标准要遥远得多。我们曾经讨论过审美标准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空间上的差异。这种讨论方法容易产生一个错觉,即认为古代社会或现代原始民族之中也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的统一的审美标准,只是它们的标准与我们不同而已。美学史上的事实告诉我们,一种统一的关于艺术的观念,一种普遍的美的观念,以至一个以美与艺术的一般特性为对象的学科,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今天,许多研究现代性的学者都重视民族国家的产生一类的话题,其实,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话题对于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来说更为重要:与民族国家的各自独立相反的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文化的美与艺术概念的形成。这种概念构造出一种文学艺术的共性,使文学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成为可能。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在古代社会中,文学艺术是为着较为单一的对象和目的而制作出来的,受着当时当地的情境性制约。当时人们没有产生要将这个或那个作品从这些情境中抽取出来,形成一个一般性概念的需要和动机。将不同的作品放到一道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后起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对作品进行抽象。也就是说,将文学作品从具体情境制约下出现的语言性和文字性活动抽象出来,按照一种被称为文学性的标准来寻找其共性。这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个推动力。这与艺术作品从实用性中抽象出来,被当作一个单独的类来对待是一致的。这是一个世界历史向现代的大转型。在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日益活跃,形成一种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艺术生产“作为艺术生产出现”[23] 的情况。市场本身,正如马克思在讨论经济活动时所指出的,将一些过去不可比较的东西放在一道比较了。不同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可比较的,但是,它们作为商品,又有着交换的需要。于是,在千差万别的物品的使用价值中,它们作为商品所包含的抽象劳动的量,构成了它们的交换价值。这种可比较性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历史展开而获得其内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马克思曾举过“劳动”这个简单的范畴为例,说明重农主义只承认农业劳动,而资本主义生产最为发展的地方,人们才形成抽象劳动范畴。因此,抽象劳动范畴的“是历史关系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之内才具有充分的意义”。[24] 这种经济方面的思想,当然可以成为理解文学艺术间相互可比较性形成的基础。千差万别的劳动产品本来也是不可相互比较的,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方式的发展,它们才变得可以相互比较,从而形成一般性的价值观念。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文学艺术的生产,具有与一般商品生产不同的特点,一般商品生产与流通的经济规律并不能成为文学艺术评价的标准。这种评价的普遍性要以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但并不能直接从价值规律来寻求解释。一方面,文学艺术的生产与相互比较固然遵从某种经济活动的规律,但另一方面,文学艺术相互比较还为另外一些非价值的,并且与价值相对立的因素而推动。这就是人们由于艺术生产的意识形态性质而对这种产品生产的有意识地操纵和调节。文学艺术的批评、评价、评奖等等的活动,就是在这一个层次上展开的。这些活动不完全等同于商业性活动,如果那样的话,那只是广告的延长而已。广告不可做比较,而评价则是一种比较活动,原因在于,广告活动不是以评判者的身份出现,而评价以具有评判资格为前提。在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曾对文学作品的价值(value)与评价(evaluate)作出了区分。[25] 这种价值,实际上大致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即作品的效用。在历史上,文学的存在并不从评价开始的,而是从价值开始的。文学在一开始可以没有评价,但必须有价值。只有这种价值才能为文学艺术的生产提供动力。评价的出现表明一种文学和艺术的自觉。通过评价,一文学作品开始与其它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与其它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一民族的作品与其它民族的作品进行比较,一文化

什么叫文学创作观?

从近几年到近几十年间,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新闻界,直到一般民众,对一些国际性的文学、电影、美术、音乐等奖项都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这种情感也许与拿奥运金牌和申办奥运属于同一性质。如果说有什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意识的话,这也许是。外国人也很高兴,因为一个过去的“中央帝国”毕竟对他们搞出来的东西在意了。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被世界承认的需要,这种世界的承认反过来又在推动国内的承认。于是,“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个口号失去了诱惑力。你的东西固然是中国的,但只是一心追求它的中国性,而不想“世界”那一面的情况,那只能孤芳自赏。这时,就会另有一些人感到,这是抱残守缺加守株待兔。新的流行口号是,“只有世界的才是中国的”。挟洋人以自重。外国人都承认了,中国人也就只好承认。体育运动中就是如此,拿一个世界冠军,胜于十个国内冠军。文化上似乎也应如此。这个口号的倡导者们摸准这一点,开创着一个又一个打出去再打进来的事业。这么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对于我们这里的讨论来说,赞成与反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澄清这种态度背后的理论意味。作为这个工作的第一步,我想问这样一些问题:一个为不同文化所共同认可的最高文学或艺术成就是否可能?如果可能的话,它的根据是什么?有没有普遍的文学与艺术标准?或者说,有没有绝对美与绝对艺术存在?一、对审美与艺术标准探讨的历史与现状对文学艺术的世界性评价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美学问题。它包括纵向的美的标准的时间性与横向的美的标准的空间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中国,美学的讨论都是围绕着时间性而展开的。围绕着美的标准的时间性,形成的是一种关于美的标准的历史变迁的思考。它首先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对浪漫主义式对绝对美的概念的批判,后来则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的解读。为了论述的简便起见,我想以一个例子为焦点来概述这场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的争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句名言:“弥罗岛的维纳斯大概比罗马法或者89年的原则更不容怀疑。”[1]普列汉诺夫在回应这句话时,说出下点几点意思:(1)“非洲的霍屯督族人不但完全不知道1789年原则,而且对弥罗岛的维纳斯也是一无所知。如果他看见了弥罗岛的维纳斯,他一定会对她有所‘怀疑"。”(2)“基督教的……圣像崇拜者对弥罗岛的或其他所有的维纳斯都表示极大的‘怀疑",他们把所有的维纳斯都叫做女妖,只要有可能就到处加以消灭。”(3)“欧洲人愈是具备宣布1789年的原则的条件,弥罗岛的维纳斯在新欧洲就变得愈是‘不容怀疑"了”。(4)“绝对艺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曾有过。”[2]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是浪漫主义式的绝对美与绝对艺术的观点,一是认为美是由社会所决定的观点。这个争论当然远不是从屠格涅夫和普列汉诺夫开始,也远不是到他们那儿为止。在他们之前,欧洲浪漫主义的“纯粹艺术”观与艺术社会学派的争论就显示出了这种差别。[3]在20世纪中后期的苏联和中国,美学界不约而同地形成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存在着永恒的、客观的美,从无机的自然、植物、动物,再到人,这个进化的阶梯中每一步都有美,都显示出美的发展。[4]对于这种美,人只能去发现它。一物过去不被认为是美的,而现在却被认为是美的,并不说明美是由社会所决定的,而只是说明,社会为人们对(一种客观存在的)美的认识提供条件。于是,霍屯督人不能认识维纳斯的美,是由于他们缺乏审美能力;圣像崇拜者们宣布维纳斯为女妖,是由于偏见遮住了他们眼睛。对此相对立的是另一种看法是,即认为并不存在着永恒的美,也不存在着“绝对艺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自己的美的典范和艺术理想。于是,对于霍屯督人和欧洲中世纪的圣像崇拜者来说,弥罗岛的维纳斯并不美。[5]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历史进化论。在不同的时代,由于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方式的不同,人的意识,包括对美的意识也就不同。美是由人的这种社会实践所决定的。由于人的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因此,美也具有客观性。但是,这种客观性不是永恒性,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6]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这一美学上的争论持放弃的态度。在这一时期,有关美学与艺术的研究在其它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然而,很少有人再回到这样一个在一般人看来太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争论之中。然而,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没有了理论,我们就只能满足于感性的批评和更具现实意味的政治意识形态批评,并将之冒充为理论。让我们回到霍屯督人、希腊人、中世纪人和文艺复兴后的西方人这一区分上来。这个例子在人类学研究中可以形成两种解读:一种解读大致说来,可以说是属于19世纪的解读,另一种则是20世纪的解读。按照19世纪,或者虽活到了20世纪,但在19世纪形成其基本的思想方法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例如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1818-1881)、泰勒(SirEdwardBrunettTylor,1832-1917)、弗雷泽(SirJamesGeorgeFrazer,1854-1941)、涂尔干(émileDurkheim,1858-1917)等人的观点,人类的历史社会组织和思维形态必然经历一系列的进化阶段。例如,摩尔根就按照人类的生活资料的获得方式与人的社会组织形态等标准,将人类的历史分为蒙昧、野蛮到文明这三个时期。在摩尔根的笔下,现代原始民族的资料,考古学家所发掘上古文化遗存,与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学资料都用来填补一个构造出来的人类总体历史框架中的各个空白点。于是,现代的易洛魁人代表了人类在古希腊以前的一个阶段,前者是氏族社会,后者则经历了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的过程。[7]再如,弗雷泽持人类思想方式的进化主义观,认为人类经历了一个从巫术经宗教再到科学的思维进化过程。[8]这些人类学家们受到斯宾塞的进化论影响,具有一种普遍主义的世界观,认为全世界的人类都会经历大致相似的进化过程,在进化的不同阶段,出现大致相似的思想文化特征。[9]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关于人的审美趣味的社会解读背后,都存在着这种大的理论框架。按照这种框架,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本身并不重要,所有这些空间的差异,都可以被解读成时间差异。一些部落艺术,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上原住民的艺术成了在理论上具有普遍性的艺术起源的证据。在研究者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是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或铁器时代这种按照工具区分的时间上顺序关系,而不是种族、民族、文化间的差异。不仅对待所谓的原始民族是如此,对待文明社会也是如此。当人们说美是由社会所决定的时候,我们就读到了许多所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美。我们曾经非常重视所谓美的阶级性,这种观点的产生,除了当时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原因之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是这种普遍性的意识。全世界的无产者具有共同的美,而全世界的资产者具有共同的美。这种阶级论的理论框架,是从进化论发展而来。它们同属于普遍主义的理论体系。在这种理论体系中,文化间的差异被忽略不计了。一种本质上属于20世纪的人类学,则对这种普遍主义的进化论观点构成了挑战。这种挑战本来是从方法上开始的。在19世纪,人类学的研究主要还依赖于第二手的,来自旅行家和传教士的笔记资料,因而被人们称之为“摇椅上的民族学”。20世纪初年,出现了一场所谓的“人类学的革命”[10]。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1884-1942)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人物。这时的人类学具有强烈的对田野工作的爱好,认为只有通过田野工作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才是通向可靠结论的惟一途径。这种原本是在科学主义的精神指导下进行的方法上的变化,却导致了人类学观点和这个学科性质的根本变化。人类学不再用来填补一个巨大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框架中的缺环,而成了具有描述性,力求避免先入为主的框架的民族志(ethnography)。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个文化特征是由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因素,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器物”的与“习惯”的因素。“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的。”[11]文化以及它所包含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构成了一个整体,当我们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时,应该从这件艺术品在它所属的文化之中所具有的功能来衡量。“艺术作品总是变为一种制度的一部,我们只好把它置于制度的布局中去研究,才能明了它的整个功能与发展。……只有把某种艺术品放在它所存在的制度布局中,只有分析它的功能,亦即分析它的技术,经济,巫术,以及科学的关系,我们才能给这个艺术品一个正确的文化的定义。”[12]实际上,并不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相对应的艺术与文化产品。那种文化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思想,不能解决为什么此文化具有这些而不是另一些特征的具体问题。根据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则,研究的对象越是具体,所要考虑的因素就越多。当研究者从“归根结底”式的哲学思考层面向具体文化的描述层面转化时,更多的因素就必定要被容纳进来。按照马林诺夫斯的观点,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精神“习惯”,这种“习惯”与“器物”相互作用构成文化的特征。[13]人类学上的这种转向的另一个后果是文化相对主义的出现。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1887-1948)曾指出,“对人类学家来说,我们的风俗和新几内亚某一部落的风俗是用以处理某一共同问题的两种可能的社会方案,而且,只要他还是一位人类学家,他就必须要避免偏袒一方。”[14]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则指出,“我们可以说在社会科学的绝对标准的实际应用是没有的。……例如:非洲中部的黑人,澳洲人,伊斯奇摩人,和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均与欧美人不同,他们对人类行为所给予的价值实无可以比较的,一个认为好的而别个则认为不好的。……因此,一般社会方式的科学研究,依据我们自己文化的调查者,应从一切价值中解放其自己才对。”[15]文化相对主义的产生,基于这样一些原因:第一,人类学家作为人的状况的描述者,努力持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以便得出一种科学的结论。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科学致力于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待所研究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的人类学与西方宗主国研究殖民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坚持这样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有助于克服当时根深蒂固的宗主国对殖民地人民偏见,克服种族中心主义,从而提高研究的质量。第二,这也是研究进入到所研究对象内部层次的需要。对于这些研究者来说,文化的各种要素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的某一个或者某一组要素的意义,不能从这些要素的普遍的,或者说是对于研究者来说所具有的意义,而是从它在该文化中的功能来考察。我们从这里再次回到普列汉诺夫的例子。霍屯督人与希腊人的美有没有高下之分?普列汉诺夫没有提供明确的回答,但通过对普列汉诺夫基本思想体系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他持这样的一种观点:一方面,霍屯督人与希腊人具有不同的美,并且各自有着充分的理由坚持自己的审美观点;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民族的境况“归根到底受它的生产力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因此它们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的角度具有高下之分。[16]这个结论可能会被简化成这样一句话: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美和艺术,时代进步了,美和艺术也进步。这一似乎合情合理的观点之中,却可能隐藏一种将世界时间化的危险。现存世界上的各个不同的民族的文化产品被转化为一个历史表上的不同时间段,并进而依据这一在时间表上的位置来决定其价值。文化相对主义的魅力正是在这里见出的。它本来是发达国家的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们的一种在研究中形成的工具性观念,这时却成了不发达国家捍卫自己的文化独特性的理论武器。二、普遍主义标准的现实诱惑、历史起源及其困境20世纪的文学与艺术在世界范围的比较和评价活动常常以一种普遍主义的面貌出现,似乎在它们的背后,具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然而,我们从什么地方,以什么为依据来建立这种标准?我们在前面讨论过审美的进步主义观点与相对主义观点,这两种观点在这里都具有适用上的困难。依照进步主义的观点,审美的标准被归结为社会状况,从而最终归结为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然而,经济上占据着强势的国家和民族并不一定代表着最高的审美标准,而用政治上的强势取代审美标准,或者用政治意识形态置换审美标准,则必然会遭到普遍的抵制。另一方面,相对主义的观点取消一切世界范围内的比较和评价活动的可能性。当各个不同的个人、人群、民族、文化都自美其美时,世界范围的评价活动就是不可能的。将文学与艺术创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评价,也许可以与世界性的体育比赛来比拟。也许,这种比较、评价和评奖活动的发展,正是与这种世界性的体育赛事的刺激有一定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会要决出金牌,必须依据普遍的标准。这种标准有不同的情况。有些是由尺子、秒表决定的,有些是由评委评分,裁判吹哨决定的。不管具体的决定方式如何,,有着一个客观尺度。比赛的结果由规定条件下人的能力发挥的情况决定。这些比赛甚至有着一个被称为世界纪录或各个级别的纪录一类的东西,使一位运动员在此时此地的比赛中所达到的成绩与其它时间、其它地点中自己或他人的比赛成绩具有可比性。体育中有一个口号:公平竞争(fairplay)。将来自不同文化与社会的人放到一个标准之下来评判,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但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比性是通过对运动形式本身做出规定而形成的。体育运动中有所谓的奥运会项目和非奥运会项目。比起世界各地存在的各种民族、民间的体育运动项目来说,奥运会项目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一个非奥运会项目要想变成奥运会项目,就要依照奥运会的方式进行改造,制定一整套的规则,从而使公平竞争成为可能。无法公平竞争,从而成为可授予奖牌的项目,就无法成为奥运会的正式项目。这种公平主要是在一种同质(同一项目)内的量(“更快、更高、更强”)的竞争中体现了出来的。这种公平的背后,具有一个理论预设: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人性。我们都是人,因此可以假定,我们的先天构造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一个场地上,按照同一种客观尺度进行公平竞争。让龟与兔在一道赛跑不公平,因为它们的先天构造不一样。人与人也不一样,于是,为了实现公平,需要做到将男子与女子分开,正常人与残疾人分开,等等。在做出了一些区分后,就假定在已区分的类别之中,所有的人,不分其种族与文化,更不论个人的先天条件,都应该是一样的,应该放在同一个标准下来衡量他们的能力。体育背后有着人种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这些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在普遍人性的前提下,这些因素从尺度的基础变成了被衡量的对象。要想证明人种和文化的优越吗?到奥林匹克这个被认定的公平场所来证明你自己吧。恰恰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奥林匹克运动不仅具有健身强体,而且具有各国家间进行竞争的含义: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这里证明你的力量吧!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甚至被理解为促进了世界和平。文学艺术的评价与评奖活动,是不是也可以这种共同的人性为理论预设?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17]康德也将美的普遍性建立在共同人性之上,然而,他就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而不像古人那样理直气壮了。康德所讲的是“主观的普遍性”,即不管事实上是否具有普遍性,主观上要求普遍性。[18]今天的国际美学界,艺术与运动的关系已经被维希(WolfgangWelsch)这位具有挑战性的所谓后现代美学家提了出来。[19]他说,“运动是一种艺术”。我曾经对他说,这不对。但我认为,将运动或游戏与艺术作比较,会有助于我们对艺术特性的认识。[20]到目前为止,理论界还很少有少将艺术与体育运动作比较,但在实践中,体育运动式的比较是无所不在的,只是人们将这种比较推进到一定程度后,就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停止了。这种比较就是以普遍主义文学观为理论预设的,同质之中的量的比较。量的比较的第一种可能性是词汇量。对于一门外语的学习者,我们通常都以所掌握的词汇量来衡量该学习者对这门语言的熟练程度。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词汇范围,同样的标准也被一些评论家与文学史家用于对作家掌握语言的能力的评论上。例如,人们常常评价说莎士比亚的词汇量大,能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语言都包括到作品中去,并且能够熟练地而巧妙地运用。与此相反,词汇贫乏则是一位作家低能的标志。第二种可能性是一位作家怎样纯熟地运用各种创作技巧,对于诗人来说是全面地用各种韵律、音步和格式写诗;而对于小说家来说是全面掌握各种叙事方法和手段,并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形成有机结合。第三种标准是,人物众多,生动有个性,不雷同。读文学史,我们常见到对巴尔札克与狄更斯人物刻划才能的称赞,我们甚至见到有人判定《红楼梦》优于另外某个作品,例如《水浒传》,理由是前者人物个性众多、丰富、完整而又有发展,而不像后者个性平面而单一化。第四种标准是,一位作家怎样将一个时代的宏大画卷史诗般地描述出来,在他的作品中,融合进了社会、历史、经济、政治、人的心理等各方面的知识,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同时,这种描述又是生动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于是,托尔斯泰成为一面镜子,而欧洲的每一位最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家都是一面镜子。这些标准的设定,都有使比较成为可能,但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这些标准都具有局限性。这些标准,当它们不是仅仅对某一个作家的称赞,而且也是这位作家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时,具有一种对个人才能衡量的特点。它们可能成为一些文学评论的说辞,成为我们对这些作品赞扬的理由。它们也确实体现了一些文学作品的价值。但是,它们似乎都不足以成为普遍标准。所使用的词越多就越好吗?使用的手法越多就越好吗?人物越多越丰满就越好吗?成为镜子就好吗?文学史家与文学评论家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反证。在文学中,存在着种种客观的尺度,但是,文学评价似乎既依据这些尺度,又不完全是。在一些表面的尺度之后,总是有着某种更高的尺度或标准在起着作用。除了这种量化的考察以外,我们是否还有一些并不脱离文化传统但又被假定具有普遍性的衡量尺度?当然,这种尺度是有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定过这样一个尺度:“富有理想倾向”,这是一个具有德国古典美学色彩和道德主义色彩的标准。然而,实际上,这一尺度很难坚持下去。在20世纪初一些年里,评委们坚持这一尺度,结果却起了相反的效果,评出一些思想上保守,艺术上平庸的作家。后来,这种理想被自由地解释,一战后被解释为人道主义倾向,二战后,评选的标准实际上换成了文学性和文学上的创新精神,尽管负责评选工作的人仍小心地避免与诺贝尔遗嘱直接对抗。[21]任何评奖都会有自己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并不像奥林匹克运动那样对文化因素忽略不计。只要文化因素成为标准,评价相对性就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这时的相互比较已经不再是同质中的量的比较,而是不同质的对象之间的相互比较了。体育中也有从欧文斯奖到中国的十佳或二十佳运动员评选,那属于不同质之间的比较,这时,就有某些运动项目比其他项目更为人们所看重的情况。只是在体育中,这一类的评选既没有奥林匹克式的比赛重要,也以奥林匹克式的比赛为基础,是一种对比赛结果的跨越具体项目的承认。文学与艺术在世界范围的评价和评奖活动,常常是某一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中的评价活动的延伸和发展。在一个社区以至一个国家之内的评奖活动开展的动机,本来并非评出一种在审美意义上,或其它一般意义上的最好的作品,而是一种对文学与艺术生产活动从外部来进行影响的方式。文学艺术创作既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也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劳动产品来换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文学与艺术家总要生活,而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中,他们的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同。在传统社会中,作家艺术家寄食于宫廷、贵族、官僚和商人门下。到了近代社会,支配职业的作家艺术家的是双重的力量,一种力量是市场,另一种力量是作家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评价与奖励行为所要刺激和推动的,正是后一种力量,它对市场起平衡作用。[22]对没有遵循正确的途径取得成功,从而成了市场的奴隶的作家艺术家进行批判,奖励向市场挑战的文学艺术家(如文学奖励一些被认定具有艺术价值但一开始并不畅销的作品),通过这种奖励行为影响市场(如一些电影奖本身即可为电影创造票房价值),所有这些评价与奖励活动,都是以文学艺术的现实存在状况为前提的一种对它们的影响方式。它们具有通过举着金牌往人们脖子上套而对人施加影响的特点。这个金牌与奥运金牌具有不同的性质,距离以一种对文化因素忽略不计的普遍人性标准要遥远得多。我们曾经讨论过审美标准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空间上的差异。这种讨论方法容易产生一个错觉,即认为古代社会或现代原始民族之中也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的统一的审美标准,只是它们的标准与我们不同而已。美学史上的事实告诉我们,一种统一的关于艺术的观念,一种普遍的美的观念,以至一个以美与艺术的一般特性为对象的学科,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今天,许多研究现代性的学者都重视民族国家的产生一类的话题,其实,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话题对于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来说更为重要:与民族国家的各自独立相反的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文化的美与艺术概念的形成。这种概念构造出一种文学艺术的共性,使文学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成为可能。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在古代社会中,文学艺术是为着较为单一的对象和目的而制作出来的,受着当时当地的情境性制约。当时人们没有产生要将这个或那个作品从这些情境中抽取出来,形成一个一般性概念的需要和动机。将不同的作品放到一道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后起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对作品进行抽象。也就是说,将文学作品从具体情境制约下出现的语言性和文字性活动抽象出来,按照一种被称为文学性的标准来寻找其共性。这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个推动力。这与艺术作品从实用性中抽象出来,被当作一个单独的类来对待是一致的。这是一个世界历史向现代的大转型。在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日益活跃,形成一种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艺术生产“作为艺术生产出现”[23]的情况。市场本身,正如马克思在讨论经济活动时所指出的,将一些过去不可比较的东西放在一道比较了。不同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可比较的,但是,它们作为商品,又有着交换的需要。于是,在千差万别的物品的使用价值中,它们作为商品所包含的抽象劳动的量,构成了它们的交换价值。这种可比较性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历史展开而获得其内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马克思曾举过“劳动”这个简单的范畴为例,说明重农主义只承认农业劳动,而资本主义生产最为发展的地方,人们才形成抽象劳动范畴。因此,抽象劳动范畴的“是历史关系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之内才具有充分的意义”。[24]这种经济方面的思想,当然可以成为理解文学艺术间相互可比较性形成的基础。千差万别的劳动产品本来也是不可相互比较的,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方式的发展,它们才变得可以相互比较,从而形成一般性的价值观念。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文学艺术的生产,具有与一般商品生产不同的特点,一般商品生产与流通的经济规律并不能成为文学艺术评价的标准。这种评价的普遍性要以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但并不能直接从价值规律来寻求解释。一方面,文学艺术的生产与相互比较固然遵从某种经济活动的规律,但另一方面,文学艺术相互比较还为另外一些非价值的,并且与价值相对立的因素而推动。这就是人们由于艺术生产的意识形态性质而对这种产品生产的有意识地操纵和调节。文学艺术的批评、评价、评奖等等的活动,就是在这一个层次上展开的。这些活动不完全等同于商业性活动,如果那样的话,那只是广告的延长而已。广告不可做比较,而评价则是一种比较活动,原因在于,广告活动不是以评判者的身份出现,而评价以具有评判资格为前提。在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曾对文学作品的价值(value)与评价(evaluate)作出了区分。[25]这种价值,实际上大致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即作品的效用。在历史上,文学的存在并不从评价开始的,而是从价值开始的。文学在一开始可以没有评价,但必须有价值。只有这种价值才能为文学艺术的生产提供动力。评价的出现表明一种文学和艺术的自觉。通过评价,一文学作品开始与其它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与其它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一民族的作品与其它民族的作品进行比较,一文化

名词解释: 1.湖畔诗派; 2.孤岛文学; 3.八大革命样板戏; 4.改革文学。

1,湖畔诗派,于1922年4月组成于杭州西子湖畔的湖畔诗社,成员只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四人。他们利用春假来到杭州,一同游览了西湖的名山秀水,一起写诗,记录这次难忘的春游。结成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湖畔诗派。湖畔诗人是以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性的爱与美为主题的。2,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孤岛文学的作品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文艺刊物《世纪风》多刊登杂文;专业剧团有于伶等的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和历史剧。3,八大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4,改革文学,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爱情天文学》男主是谁?

《爱情天文学》男主是杰瑞米·艾恩斯,1948年9月19日出生于英国,英国影视演员。1981年在著名影剧《故园风雨后》中展露头角,同年出演《法国中尉的女人》进入好莱坞。1991年凭借《命运的逆转》获得第63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1995年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担当"刀疤"的配音。2012年,出演伦敦奥运会献礼剧《空王冠》。女主是杰瑞米·艾恩斯,1948年9月19日出生于英国,英国影视演员。1981年在著名影剧《故园风雨后》中展露头角,同年出演《法国中尉的女人》进入好莱坞。1991年凭借《命运的逆转》获得第63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1995年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担当"刀疤"的配音。2012年,出演伦敦奥运会献礼剧《空王冠》。

洪常青是中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把人比喻为“洪常青”表示什么含义?谨求教

在文学作品中把人比喻为“洪常青”表示一般有两种含义:1、比喻此人的周围或团队里仅他一人为男性,其它皆女性,因为洪长青是吴娘子军中的政委,是军中唯一的男性,除了他其余皆女性。2、是形容此人英俊且能力超群,因为扮演洪常青的是很英俊的著名老演员王心刚,在剧中他性格坚毅、刚强,感情丰富,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扩展资料:红色娘子军称谓的由来:红色娘子军的正式番号,是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创造”“红色娘子军”这一称谓的人是刘文韶。刘文韶,1934年生,1950年参加解放海南岛渡海作战,1956年在海南军区政治部做宣传工作。1957年,刘文韶创作的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全文共2.5万余字,真实地反映了大革命时期,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女兵连的英雄事迹。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红色娘子军”的称谓在全国传开,此后出现了由《红色娘子军》改编的电影、歌剧、戏曲、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以红色娘子军为原型的经典文艺作品1961年,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上映,一时风靡全国。1962年,在第一届“百花奖”评选中,电影《红色娘子军》一举获得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等重要奖项。1964年,根据该影片改编的我国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登上了舞台,近半个世纪以来久演不衰。它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结合,创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纪精品。在音乐创作上,《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音乐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色娘子军参考资料:人民网-揭红色娘子军称谓的由来 追溯大革命故事

北欧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伊蒂丝·索德格朗的名作《星星》是这样写的: “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

描写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很难被理解,因此让人难以接近,同时作者也阐释了自己心中的某种不堪与琐碎,同时对于被理解不抱希望。 这只我的猜测,如果错了,你就只当听了一个不好笑的笑话,无聊过后便忘却吧!

双飞蝶表现了关汉卿那些文学主张

  《关汉卿》是田汉为纪念关汉卿创作《窦娥冤》700周年而写的历史剧。堪称田汉的绝唱,关汉卿》全剧共12场,《双飞蝶》出现在第八场。《双飞蝶》是全剧的画龙点睛之笔,在悲愤激昂的歌声中,关汉卿的品德与情操、刚强不屈与正气凛然的气概以及他与朱帘秀“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的爱情。他们不但是情投意合的尘世知己,而且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两个人相差10多岁,一个敢写,一个敢演,在共同排演《窦娥冤》中产生了感情,又因诸多原因不能结合,汉卿只有学梁祝大唱《双飞蝶》了。这曲是两人一起投入大狱,面对杀身之祸,视死如归时唱的。我第一次看演出时深深地被这首诗歌所打动,人间爱情如此,无处其右者,感天动地!田汉的剧作热情洋溢,抒情味很浓,这在《关汉卿》中有充分的体现,比如关汉卿痛打叶和甫后,理直气壮地说:“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了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那种怒不可遏的激情,就像沸腾的岩浆,奔涌而出,势不可挡。

光——宇宙中的最重要物质,在天文学上有多重要的作用?

根据《圣经》的描述,造物主在创造这个世界的时候,最先创造的就是光。 光,是宇宙中最奇特的一种东西。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宇宙中没有任何物体可以超过光速,因此光速成为了束缚这个宇宙的最高级法则之一。而对于我们生物来说,通过光来产生视觉效果,也是认知这个世界的最有效方法。可以说,如果没有光,很难想象这个宇宙是什么样的。看起来,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类始终都有着一个共识:光在宇宙中几乎是最重要的。 在天文学中,光则成为了最重要的研究工具,帮助我们进行各种宇宙观测。那么,我们都通过光来进行哪些宇宙观测呢? 1858年秋到1859年夏,德国化学家本生在把不同的元素放到他特制的本生灯上进行燃烧时,意外发现了不同元素的燃烧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后来通过基尔霍夫的提示和帮助,他们利用分光镜对火焰的光谱进行分析,确定了不同元素的燃烧会产生不同的光谱,这就是著名的光谱分析法。 到了今天,光谱分析被应用在天文学领域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非常灵敏,某种元素在物质中的含量即使仅有10^-10克,也可以被清晰地分辨出来。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天体含有哪些元素。即使是远在几十上百光年以外的恒星,只要通过对它光谱的分析,科学家就可以判断它内部含有那些元素,金属丰度等等。 另一方面,恒星的亮度还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系外行星。 系外行星非常小,本身又不发光,因此观测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们。不过,系外行星在挡在地球和它的宿主恒星之间时,会导致其宿主恒星的光度有微弱的变化。就好像晚上的路灯照在地上的影子,有的时候会有小黑影出现,我们就知道有虫子飞过。 虽然系外行星遮挡其宿主恒星没有这么明显,但是人类的设备已经足以检测出来。通过这个方法,人类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同时,我们利用光的波长,可以知道河外星系与我们的距离。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科学家介绍某个河外星系的时候,说它们距离我们有多远多远,动辄几百万光年,甚至几十几百亿光年,这都是怎么计算的呢? 其实,这利用的就是光的多普勒效应。所谓的多普勒效应,就是波在远离接收者的时候,波长会显得更长。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听车辆的声音,靠近我们时,车的音调会变高,声音变尖,远离我们的时候就会音调变低。 而应用到光上,那就体现在光的颜色上,当一个天体远离我们,它的光波长也会显得更长,颜色上就会偏红色,这就是红移现象。而通过计算红移的数值,科学家就可以判断这个天体的距离。因此,对于河外星系或者黑洞之类天体的距离,科学家就通过这个方式来判断。实际上,光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比我们介绍的要多得多,甚至很可能比我们了解的也要重要得多。包括判断一颗恒星的演化阶段、了解恒星的温度、质量等等方面,以及暂时还未知的方面,光都是我们最有力的工具。 我们不知道《圣经》的作者当初只是偶然把光写成造物主第一个创造的东西,还是他本人也认为光是那么的重要。总之,人类对光的研究不会停止,这些研究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宇宙。

小学生可以看些什么文学作品呢?急需!老师要我们写一页的文学作品,好坑!

朝花夕拾、汤姆索亚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呼啸山庄、伊索寓言、三国演义、西游记、爱丽丝奇境漫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爱的教育、 《西游记》、《夏洛的网》、《骑鹅旅行记》、《小老鼠斯图亚特》、《嫫嫫》、《送急件的魔女》《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城南旧事》《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海底两万里》《世界儿童》《呼啸山庄》《小布头奇遇记》《小猪唏哩呼噜》《小猪唏哩呼噜》《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舒克和贝塔历险记》(注音版)《大灰狼罗克》《亲爱的笨笨猪》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严文井童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三毛流浪记 “小溜溜”溜了》《格林童话全集》《安徒生童话故事集》(丹麦《爱丽斯漫游奇境》 《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丁丁历险记》《木偶奇遇记》 《狐狸列娜的故事》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绘本(美)詹金斯《蓝火车温情童话(系列)》 《伊索寓言精选》 《一千零一夜》 《兔子坡》《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 《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吹牛大王历险记》 《雅诺什经典绘本》小熊温尼·普》绘本胡萝卜种子》绘本 《猜猜我有多爱你卡夫卡变虫记》

如何给文学报起名?

十二星座起名大全: 摩羯座12月23日~1月20日:地象、阴性的星座。 摩羯男:有一股难以形容的阴气,所以可以取一个与天、火、团圆等等有关的笔名。 笔名举例:比邻、炎之西、全日。 摩羯女:女孩子的名字里要是能有和任性有关的字眼,将来做各种事情都顺利。笔名举例:雪落红炉、幽草、风吹帘。 水瓶座1月21日~2月19日:风象、阳性的星座。 水瓶男:是很藏得住才华的家伙,所以可以取一个表面低调,但很经得起反复推敲的笔名比较好。 笔名举例:闲筝、落萧、了了蓝。 水瓶女:有个风花雪月的名字能提升你的运气。 笔名举例:踏雪寻梅、翩翩、伊莎。 双鱼座2月20日~3月20日:水象、多情的星座。 双鱼男: 多愁善感的性情,行事又有些急噪的你最好取一些有浩然之气的笔名,定定自己的神。 笔名举例:空城落日、河东。水瓶女:有时过多的柔情,未必能讨好所有的朋友,所以不防给自己一个硬朗、爽朗一些地笔名。 笔名举例:临界水、玲珑、可馨。 白羊座3月21日~4月20日:火象、阳性的星座。 白羊男:要体现出自己的阳刚,又能画龙点睛地表示出我很温柔那可就更妙,这样的笔名让MM一看,就很倾慕哦!笔名举例:欢喜天忧、旷野天。白羊女:总是兴高采烈、充满活力的你不妨取一个突显自己活泼、生动的笔名。举例笔名:夕颜、云朵朵、舒展。 金牛座4月21日~5月20日:地象、阴性的星座。 金牛男:性格温顺,心胸宽广的金牛男适合一听就气势磅礴、叫起来响亮的笔名。 笔名举例:跃然、干戈、逆水千帆。 金牛女:充满母亲魅力的你,适合温文尔雅的名字,另外要注意的是,字眼必须显得有内涵才好。 笔名举例:以沫、雁如眉。 双子座5月21日~6月20日:风象、阳性的星座。 双子男:思维敏捷的你,在÷名字里首先就该体现速度感以及活力,你甚至不妨多起几个笔名轮着换着用。 笔名举例:斗阑干、独步千军。 双子女:双子MM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显得有些飘,所以笔名对你来说正可以起到中和你过于飘忽的气质作用哦! 笔名举例:六月草、梦亦菲。 巨蟹座6月21日~7月22日:水象、阴性的星座。 巨蟹男:扎实的个性有时候不免叫人觉得过于沉闷,所以要取一个奇妙的笔名。 笔名举例:游程、好天气、随随意。 巨蟹女:多情的你可以选择一个温情脉脉的笔名,或者一个纯情而清爽的笔名,都很适合的。笔名举例:茶蘼、蔷薇雨、伊甸。 狮子座7月23日~8月22日:火象、阳性的固定星座。 狮子男:生机无限的性情,有时也令你的生活过于忙碌,所以取一个显得安静、平和地笔名。笔名举例:南岭寒、江畔、台痕。 狮子女:里里外外都应付过来的好女孩,你的干练有目共睹,所以,笔名也应该是简洁上口的好。 笔名举例:肖肖、阿楚、小菲。 处女座8月22日~9月22日:地象、阴性的星座。 处女男:你是一个多面手,并且行事谨慎周到,所以一个古雅的笔名对你来说很贴切。 笔名举例:五岳散人、醉烟、漫天。 处女女:你的细心、灵动、柔情似水,都应该由你精致的笔名向大家传达。 笔名举例:微微语、花开未落、徐徐。 天秤座9月23日~10月22日:风象、阳性的星座。 天秤男:稳重是首选,四平八稳,甚至看上去有点古板的笔名也不错,将来有机会到领导就知道它有多有用了。 笔名举例:谭易、萧星、叶枫。 天秤女:曼妙的笔名既中听又能体现天秤女协调的生活节奏,会被大家崇拜。 笔名举例:璞玉、璐伽、清音。 天蝎座10月23日~11月22日:水象、阴性的星座。 天蝎男:有汪洋之气,并且行动力也很强,要取一个让人感到容易接近的笔名会全面提升内在和外在地魅力。 笔名举例:今昔何惜、旷。 天蝎女:能干的你,有很强的创造力,要取一个对自己体制有所帮助的笔名,可保你一身平安哦! 笔名举例:弄墨、辛夷。 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2日:火象、阳性的变动星座。 射手男:锋利的笔名能够帮助你勇往直前,突破人生险滩上一个又一个难关,将来的成就业会因此更加卓越。 笔名举例:寒噤、风霜一剑。 射手女:找一个充满幻想的神秘色彩的字眼,会让射手的你很幸福。 笔名举例:暮色四合、夏草。参考资料:自己选合适的吧!!

济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

济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文学院下设的一个专业,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为济南大学“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中获得省财政支持的十大专业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有6门课程(古代文学、美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济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在职研究生专业介绍如下: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一)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二)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专业方向(一)文艺学(文艺理论、文艺美学、文艺批评)(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理论研究、语言应用研究)(三)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近代文学)(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当代女性文学、现当代小说)(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宗教与文学、俄罗斯文学)(六)汉语国际教学与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学、中外语言对比与中华文化传播)(七)书法学(书法文献、书法创作)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即将成为济南大学的大一新生,我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女生,请问济南大学西校区的宿舍好么?

那你是文学院的同学啦,她们的宿舍很好的,六人间,上床下桌,有独立卫生间,在室内,有阳台,是济南大学主校区比较新的宿舍,临近八食堂、十一教,楼上说的四人间,一般是给研究生预备的,我的一些文学院好友都是六人间哈,济南大学只有学八和学二是四人间的公主楼呢,学二一般是管理学院和信息学院,学八一般是研究生,当然空余的每年会分给别的学院,但不一定是给哪个学院,而且今年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的全院搬迁也会对宿舍分配影响很大哦,不管怎样,文学院的宿舍是肯定非常好呢,就祝你好运了呢!

研究先秦文学的名师

李炳海,1946年10月4日生,吉林省龙井市人,汉族。著名学者,古典文学专家。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78-2003,历任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2003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精通《〈周易〉释读》、《周礼研究》、《〈老子〉解读》等学科。在先秦两汉文学、道家文学、民族文学、古代词赋研究领域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二十多年来出版学术专著近1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陆侃如和冯沅君陆侃如(1903—1978),著名学者。原名侃,字衍庐,笔名小璧。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江苏海门,生于一爱国士绅家庭。1920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1924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大学一年级时他便出版了《屈原》,大学毕业时又出版《宋玉》一书。研究院毕业后,他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兼职。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1902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十二日)出生。1921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先生。1928年先执教于南通中学、无锡中学,后任大夏大学、济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及北新书局编辑,其间师从章太炎先生。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5年赴法国巴黎进修,1937年经莫斯科回国,先后任职东北大学教授、英士大学教授兼文理学院院长,云南大学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昆明师范学院教授,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省军政委员会文教处处长。1953年任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国家教委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王红旗的南开大学文学院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语言学教研室主任. 1《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合著),语文出版社,1995年。2《语言学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年。3《语言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 张斌主编《现代汉语描写语法》之第十三章“指称范畴”一、二、四、五节之原稿,商务印书馆,2010年。 主要论文1《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语义限制》,载《汉语学习》1993年第4期。2《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载《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别V了”的意义是什么——兼论句子格式意义的概括》,载《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转载于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期。4《论〈马氏文通〉“字类假借”理论产生的原因》,载《语文新论》(《语文研究》创刊15周年纪念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5《论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原因》,载《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6《汉语“规范过度”现象产生的认识根源》,载《语文建设》1998年第11期。7《动趋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载《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又载《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动词的特征与“别V了1”的歧义指数》,载《语文研究》1999年第3期。9《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载《语文研究》2001年第1期。10《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与郭继懋合作),载《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2期。11《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汉语学习》2002年第6期。12《“把”字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语文研究》2003年第2期。13《关于若干语法理论问题的思考》(与马庆株合作),《南开语言学刊》第3期,2004年,又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5期。14《框架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语言研究》2004年第1期,又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7期。15《功能语法指称分类之我见》,载《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16《名称名词的句法表现》,载2005年第一期《对外汉语研究》,又载《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7《非指称成分产生的原因和基础》,《汉语学习》2006年第1期,又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5期。18《指称不确定性产生的条件》,《语文研究》2006年第3期,又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12期。19《施受歧义产生的条件》,《语言研究》2006年第4期。20《论无指成分》,《语言学论丛》(第35辑),2007年,商务印书馆。21《“当作”与“看作”》,《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1期。22 在《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主持“网络语言”笔谈,并与张薇合写其中的《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23《“是”字句的话语功能》,《语文研究》2010年第3期。

天文学上的四级天体系统是哪四级?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就能形成天体系统,宇宙中总共有四级天体系统。1、最大的是总星系(全部宇宙,所有天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2、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无数恒星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3、太阳系和同等级的其他恒星世界(恒星与围绕其运动的行星及其他天体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4、地月系及类似(行星与围绕其运动的卫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地外行星都有类似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壶口瀑布—梁衡(文学赏析)

文学赏析:《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威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造句: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之意气,能乎不能?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扩展资料:1.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了出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3.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抓住就具体景物描写,赋予壶口瀑布人的"喜、怒、哀、乐、怨、愁",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梁衡壶口瀑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刘勰关于文学创作中物与我,情与景关系的论述,它出自哪儿?

《文心雕龙》写成于齐代,出自《文心雕龙 神思》想象活动刚一开始,千头万绪竞相涌起,既要按一定写作规矩虚构意象,又要对不够具体的形象精细刻画,想到登山,满目都是青山;想到观海,沟中全是大海。作者刘勰。就其本来意义说,这是一本写作指南,而不是文学概论。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强调文学创作上的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对于物与我、情与景关系有精彩的论述,如:“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

试述刘勰《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文学创作的理论: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的文学评论

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先秦两汉时期,文论已简括涉及这一问题,如《诗大序》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等可为代表论点。魏晋时,曹丕开始接触了作家的禀性气质问题,陆机对艺术想象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而刘勰则对创作中的主客观的关系等,作了更为明确而全面的论述。它首先肯定了“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等现象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同时,又十分强调创作主体即作家先天的禀性、气质、才能(《体性》《才略》等篇)及后天的学识修养等对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美的重要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心雕龙》还论述了在创作中,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即“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认为作家观察外物,只有带著深挚的情感,并使外物染上强烈的感情色彩,艺术表现上才会有精巧的文采。《文心雕龙》对于物与我、情与景关系的论述,对唐代及唐以后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有著重要影响。《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认为创作构思为“情变所孕”(《神思》),结构是“按部整伍,以待情会”(《总术》),剪裁要求“设情以位体”(《镕裁》),甚至作品的体裁、风格,也无不由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起著重要的作用。这一认识是相当深刻,符合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的。《文心雕龙》对于风格和风骨也有深入的研讨和论述。在《体性》篇中,刘勰继承曹丕关于风格的意见,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形成作家风格的原因,有先天的才情、气质的不同——“情性所铄”;也有后天的学养和习染的殊异——“陶染所凝”。并且将各种不同的文章,分为四组八体,每一组各有正反两体——“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但它们又互相联系——“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作者在这八体中参差演化,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勰关于风格的研究,对后来的《诗式》《二十四诗品》等,都曾发生直接的影响。在风格论的基础上,刘勰特别标举“风骨”。“风骨”一词本是南朝品评人物精神面貌的专用术语。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骨”一词,正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即《诗大序》中的“风以动之”的“风”;“骨”则是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风骨”的理论,既是针对南朝浮靡的文风而发,也是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概括出来的。“风骨”之说,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也有精辟的论述。继承《文赋》关于这一问题的见解,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挥。《神思篇》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一成语,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但他又比陆机的观点大大前进了一步,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它以“博见为馈贫之粮”的形象化的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它又提出“神与物游”的重要观点。“神”即“神思”,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语汇,意即思维的特点是不疾而速的;语出《易?系辞上》:“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物”即客观现实。“神与物游”即指作家在艺术想象的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感性的物象,两者始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正是形像思维的特点。《文心雕龙》还强调指出,唯有当作家的精神心理处于“虚静”状态,用志不分,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虚静”之说源于道家,荀子曾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刘勰将它创造性地运用于文艺创作理论。《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等见解,强调艺术想象要有平日广泛的积累和生活知识,这样就为他的艺术想象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文心雕龙》继《文赋》之后,对于艺术想象及形像思维的论述,对后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王昌龄所说的“神会于物”(《唐音癸签》卷二),苏轼所说的“神与万物交”(《书李伯时山庄图后》),黄宗羲所说的“古之人情与物相游,而不能相舍”(《黄孚先诗序》)等观点,都是漤觞于《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还对“辞令”“志气”和语言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阐发。关于文学创作,《文心雕龙》论述到的问题还有:文学的夸张、结构、剪裁、用事、修辞、含蓄和声律等。在这些问题的论述中,同样不乏精辟的创见,例如在《夸饰》中,《文心雕龙》不仅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离不开必要的夸张,以使作者表现的事物更为突出,但他又主张夸而有节,反对夸张失实。关于各种文章体裁、源流的阐述,也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自曹丕、陆机相继对文章体制的同异提出了意见后,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刘勰的《文心雕龙》从第 5篇《辨骚》起,到第25篇《书记》止,就成为中国现存的南朝时代关于文章体制和源流的唯一重要的著作,也是关于这一问题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细致,中肯以至精辟的见解。例如在《明诗》篇中,它对自建安时代起到刘宋初年诗歌发展过程的论述,就是如此。

《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价值是什么?

《文心雕龙》的价值决不在于宗经,而在于宗经的神圣外衣下所独立创造发展的一系列的文学批评的观点。刘勰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他初步地建立了用历史眼光来分析、评论文学的观念。用他的话说,就是“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在《时序》篇里,他首先注意从历代朝政世风的盛衰来系统地探索文学盛衰变化的历史根源。例如他论建安文学“雅好慷慨”的风格出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环境。论西晋时代,指出当时作家很多,但因为“运涉季世”,所以“人未尽才”。他最后的结论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代可知也”。在《通变》篇里,他又系统地论述了历代文风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把《时序》、《通变》两篇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刘勰对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具有相当简要清晰的概念。就每一种文体来说,他也很重视历史发展的追索。《明诗》篇对建安、西晋、宋初诗风面貌的变化,概括相当准确;《诠赋》篇对两汉、魏晋辞赋的盛况,也有相当充分的描绘,这两篇可以说是他心目中的诗史和赋史的提纲。甚至在《丽辞》、《事类》、《比兴》等论语言修辞的子篇中也有文学语言修辞的历史发展观念。由于他对历史事实有广泛观察和深入追溯,他对南朝文风的批判也就显得比较深刻有力,不让人感到是儒家观点的片面说教。这是他超过前代批评家的主要成就。二、他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情采》篇中,他指出:“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盻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因此,他认为创作应该“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并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晋宋以来许多作家“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的虚伪清高的面目。在《风骨》篇里,他更强调文章要有风有骨。所谓风,是指高尚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所谓骨,是指坚实的事理内容及清晰的结构条理。必须先有思想然后可以述情,必须先有事义然后可以铺辞。在《定势》篇里,他指出要“因情立体,即体成势”,适应不同的内容来选择文体形式,并适应不同的文体来确定文章的风格面目。在风格上,他并不泛泛地反对华美形式,而是认为“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在文体论各篇中,他还具体指出写作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文章的政治社会作用和客观效果。例如《檄移》篇指出写战争中的檄文,为了达到“振此威风,暴彼昏乱”的政治目的,就应该写得“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在《论说篇》他反对陆机“说炜烨而谲诳”的观点,认为“说”并非对待敌人,就应该讲忠信。总之,宗经六义是他对质文关系的基本看法。三、他从创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总结了创作的经验。在《神思》篇里对创作构思过程有着非常简练生动的描绘,而且对作家构思过程中主观的“神”和客观的“物”之间的关系有比较准确的概括:“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辞令管其枢机。”同时指出要使“关键”、“枢机”活跃疏通,一方面要“虚静”,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平时的才能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准备。在《附会》篇中他用非常生动的比喻说明了文章体制的有机的完整性:“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鲠,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这些都是针对南朝形式主义文风而有意识发挥的议论。他认为形成风格的因素,有才(艺术才能)、气(性格气质)、学(学识修养)、习(生活习染)四个基本方面,而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风格的不同,正由于作家在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存在着差别。把人们认为玄虚奥妙的风格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说明。在这方面,他也大大地发展了曹丕文气的理论。在有关形式修辞方面,他也往往针对关键问题立论,在《比兴》篇里他指出了两汉以来的作品中存在“日用乎比,月忘乎兴”,只讲形容,不讲寄托的不健康倾向。在《夸饰》篇里指出运用夸饰手法应该准确得当:“饰穷其要,则心声并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诸如此类的论述,至今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四、他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在《知音》篇里,他反对“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错误批评态度,认为应该“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他还正面指出批评家应该有深广的学识修养,“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又提出了“六观”的方法:“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这六方面虽然更多是从形式上着眼,但是他认为只有“披文”才能“入情”,只有“沿波”才能“讨源”,只有全面地观察形式才能深入内容。《文心雕龙》的理论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陈子昂革新诗歌标举“风骨”、“兴寄”,杜甫、白居易论诗重视“比兴”,韩愈论文主张尊儒、复古,论学习古人应该“师其意不师其辞”,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刘勰理论的启发。清章学诚倡导“战国文体最备”的著名议论,实质上也是继承和发展了他《宗经》等篇的看法。至于刘知几、黄庭坚、胡应麟等著名作家、批评家的一般赞扬,就更难于列举了。(佚名)

为什么说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著作

  书名中“文心”,是指“言为文之用心”,“雕龙”是因为“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如雕镂龙纹。“文心雕龙”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文学思想研究”。《文心雕龙》集汉魏以来文学批评之大成,体大思精,体系完整。全书共50篇,分为上下编,共三万七千多字,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心雕龙》全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中庸原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调,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美学规律。《文心雕龙》抛弃了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对文学创作和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者刘勰(约465~523),字彦和,南朝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文学理论家。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终生未娶,寄居江苏镇江。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在沈约的指导下,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  《文心雕龙》的版本种类较多,影响较大的是清代黄叔琳(黄侃)辑注本与范文澜注本。  1914年黄侃把《文心雕龙》作为一门学科搬上大学讲坛,标志着现代意义“龙学”的诞生;而他为授课撰写的讲义《文心雕龙札记》,则成为现代“龙学”研究的奠基作。《札记》从传统的校注、评点中超越出来,开创了把文字校勘、资料笺证和理论阐述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给人以全新视野,“从而令学术思想界对《文心雕龙》之实用价值,研究角度,均作革命性之调整”。  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是紧随黄侃《札记》的又一部“龙学”研究力作,是《文心雕龙》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范注”被视为《文心雕龙》研究史上划时代之作:对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概念和理论术语作了清晰的阐释;仿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的体例,对刘勰所论作品“悉为抄入”,有利于对原文的理解,便于读者翻检;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刻见解,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范注”至今是最通行的《文心雕龙》读本,是“龙学”入门的阶石。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打破文体之分,讨论一些共同性的东西,经纬交织。《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这五篇相互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但都是撇开具体的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最后《序志》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理论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理论1   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一、文学本质论   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中。具体而言,体现为三个关系:   第一,“文”与“道”的关系。刘勰探讨文的本质,是从文与道的关系入手的,为了说明文学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论述了自然的天文、地文来源于道。“人文”,指人类所独有的变现性灵的语言文字形式,亦即文章。他认为“人文”的文章,与天之文、地之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道,是道的具体化。   第二,“文”与“圣”的关系。刘勰认为,儒家的圣人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至高无上的“道”,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道的玄妙之理也可以通过圣人得到阐明,《六经》是道的体现。   第三,“文”与“经”的关系。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原道心”写成的,经书是天下文学作品的典范。通过经书,不仅可以学习明道的内容,效法圣人美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获得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规范。   二、文学作品论   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特点的分析论述,散见于《文心雕龙》的许多篇幅中。这里就作品的构成要素、体裁、风格等内容,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和形式。   《情采》篇是专论文学的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的。   刘勰把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形式相统一视为一个普遍的法则。他列举自然事物有质有文,文质相依,目的在于说明由人所创作的文章构成。他把广义的文分为三种形态:   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文,便指人类变现性灵的言辞文采。刘勰认为,人类文章的本体,实际上也包含两个部分,即文与质、情与采、内容与形式。他指出,文采依附于内容,内容靠文采方得以表达,二者在文章本体中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不以“文质”名篇,而称为“情采”,突出了“情”在创作中的地位,肯定了“采”的形式之美,不仅反映了魏晋文学观念的进化,而且对纠正齐梁文弊也有一定意义。   第二,文学体裁。   《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着重研究作品的体裁,分别论述各种文体的性质、源流和代表作家作品,是古代文学理论关于体裁研究和文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心雕龙》的体裁分类非常细密,所论述的主要文体有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加上骚共34类,论述中所涉及到的比较次要的文体,类别就更为繁多,计有70多种。   根据《序志》篇的提示,《文心雕龙》对每种文体的论述大致上有以下几项内容:   一是“原始以表末”,即追溯各种文体的源流;   二是“释名以章义”,即对各种文体的名称加以解释;   三是“选文以定篇”,即分析各体文章的代表作家作品;   四是“敷理以举统”,即论述各类文体的性质、特色和要求。   在二十篇的论述中,不仅体现了刘勰关于文学分类和文学体裁的思想,而且每一篇都相当于一种文体的发展史,并包含着许多关于文学创作各方面的重要见解。   从《文心雕龙》所列的各类文体来看,刘勰所谓的文学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纯文学性的诗赋等,而且包括经书、史传、诸子及其它应用性文体,表明刘勰并没有把文学和非文学严格分开。但他先列有韵之文,后列无韵之笔,而且把《明诗》、《诠赋》置于其文体论之首,又显示出他仍然是以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第三,文学风格。   《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包含有论文学风格的思想,较为集中的是《体性》、《定势》、《风骨》各篇。   首先,《体性》篇着重论述作家个性与文体风格的关系,“体”即文体风格,“性”指作家的性情才识。刘勰认为,文章的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作家在天赋、气质、知识、才能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作品风格的差异。   基于这种认识,刘勰把文章的风格概括为八类:   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其次,《定势》篇论述作品风格与体裁之间的关系。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这里的“体”即文章体制,“势”即文体风格,不同体制形态的文章,其对风格应有不同的要求,每一种文体都有其一定的风格特征相对应,一种体裁的作品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风格,高明的作家又可以用一种体裁融会不同的风格气势,但其必有一种主导的风格计调。   第三,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了“风骨”的概念。“风骨”一词,虽与风格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但与风格又有密切的关系。   在刘勰看来,“风”,指的是与作家的`禀赋、气质、情感相联系,并在作品中表达得鲜明而有生气、骏快而爽朗、富于感染性的内容;“骨”,指与文意相称,精练而有条理、挺拔刚健、端正劲直的语言形式。   三、作家论   《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非常重视,在许多篇章中都涉及到对作家才能的评论及其与创作之关系的研究,《养气》、《才略》、《程器》三篇最为突出。   第一,重视作家先天之“气”的蓄养。   《养气》篇着重探讨“养气”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即作家应如何保持良好的创作心境问题。刘勰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和创作的客观需要,指出只有保持随意适志的平和心境,才能保证构思为文的成功。   第二,重视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刘勰强调作家要蓄养元气,但并不否认后天学习的意义。《文心雕龙》的《神思》、《体性》、《事类》等篇,都论及了学习修养对于创作的意义。如在《体性》篇里,刘勰把作家创作的主体条件分为才、气、学、习。“才”和“气”偏重指作家得之于先天的禀赋和气质,而“学”、“习”则偏重于后天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   气靠蓄养,知识技能则靠后天学习。学习时的勤奋与创作时的适意相结合,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第三,重视文学批评中对作家才能的评价。   《才略》、《程器》二篇,专门评述作家的才能品德,可视为专篇的作家评论。在《才略》篇中,刘勰评述了自虞、夏、商、周、春秋、战国到汉、魏、晋九个时代作家的才性、学识及其作品特色,并指出,通观创作历史,司马相如和王褒以前,作家大多凭借才力创作而不讲求学问的修养;扬雄、刘向之后,作家则多重视学习,引用古书来创作。   《程器》篇认为,评论人才应以“文采”和“器用”为准则,文学家的才华,既包括创作才华,还包括品德操守和政治修养。他反对作家“有文无质”,批评了当时“务华弃实”的不良风气,这些对于作家才能识略的批评,丰富了古代作家论的研究。   四、文学创作论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关于客观外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刘勰在《物色》篇中专门探讨了客观外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文学情感的激发产生于自然景物的变化,面对大自然的神奇多变,诗人便会产生按捺不住的创作激情。不仅诗的情感来源于外物,而且人的情感反应的不同也是因为外物本身的不同引起的。这种“感物而动”的思想,与陆机所谓“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一致的。基于这种认识,刘勰认为自然外物是文情无尽的源泉。   更为深刻的是,刘勰还认识到作家在面对外物时,主体的情感并不是被动地受外物变化的调遣。一方面是作家的“气”、“情”、“心”,另一方面是外物的“貌”、“色”、“象”,二者实际上通过“视听”感官的中介,处于一种双向交流共振的状态。只有客观外物所发散的审美信息与创作主体的内在的意志情思之间发生这种双向对流,才意味着作家达到了“入兴”的状态,感发了创作的情怀。   2.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   刘勰对文学创作构思问题的论述主要体现在《神思》篇中。   《神思》篇是继陆机之后,中国古代文论对以艺术想象为中心的构思过程最为集中、全面、深刻而精彩的描绘。刘勰把以想象为核心的构思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所以对神思过程最为重视,体验也最入微。   《神思》篇包含了对想象和构思许多精辟的见解:   其一,刘勰准确地把握的艺术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特点,即不受作家感官和具体外物的局限,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点。   其二,强调“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神”,即只有在一种超功利的、不受干扰的平静心态下,才能进入自由想象的境界。   其三,揭示了艺术想象中“神与物游”的规律。所谓“神与物游”,即艺术想象过程中,作家的主观情思始终不脱离具体物象。   其四,刘勰认为艺术构思过程中一切外在的物象都染上了作家情感的色彩,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强调了主体情感对外物的能动作用。   其五,刘勰和陆机一样,还注意到了艺术构思中想象离不开“辞令”的参与。即作家在构思过程中,总是把形成于脑海中的意象赋予其一定的语言形式,所以形象化的语言便成为意象形成的“枢机”。   3.关于文学表达   在《神思》篇中刘勰说过: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他认为构思中要做到意奇,只意味着创作成功的一半,另一半还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把“意”表现出来。   《总术》篇是文学表达论的总纲,其所谓“术”,既包括基本的创作原则,也包括了具体的创作技巧。   《熔裁》和《附会》两篇论剪裁和布局;《比兴》和《夸饰》两篇论比兴和夸张;《隐秀》论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和概括性。   五、文学发展论   《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发展的论述,最主要的集中在《时序》篇和《通变》篇中。   《时序》篇从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上论述文学发展的规律。刘勰列举了从唐虞到南齐时代文学演化中的“十代九变”,考察了各个时代社会状况与文学风气之间的关系。   刘勰把文学看作是时代社会的反映,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学的变化,立足于对时代社会条件的考察,便可以把握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轨迹。在对各个时代文学的具体论述中,他注意到以下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一是社会政治和时代风气;   二是意识形态特色和学术思潮;   三是君主的提倡。   《通变》篇论述文学发展中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所谓“通”,指文学创作中代代相因的基本原则;   所谓“变”,指文学创作因时代和创作者的不同而发生新变。   刘勰认为,文学发展中既有“通”的一面,又有“变”的一面;不同时代的文学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刘勰一方面非常注意提倡文学创作继承传统,提倡学习内容纯正而多文采的商周文学,反对汉魏以后文学创作中一味追求新变,追求浮艳、轻绮,另一方面,又认为新变是必然的,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促进创作的发展。   六、鉴赏批评论   《文心雕龙》集中论述文学欣赏和批评的篇目,主要有《知音》、《程器》、《才略》等。   在《知音》篇里,刘勰认为文学的鉴赏批评是与创作性质不同的审美评价过程。创作从情感出发,是先有情感的触发再用文辞加以表现;而欣赏批评则相反,是从文辞形式入手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辞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中介,所以,文学欣赏是批评的基础,通过“文”的欣赏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情感,方可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作家。   但是通过欣赏来准确地把握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在欣赏批评中常常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不能成为作者的“知音”。刘勰认为,以下四种因素影响了文学欣赏和批评的客观性:   一是厚古薄今的倾向;   二是“崇己抑人”倾向;   三是缺乏文学鉴赏能力;   四是作品的复杂性和欣赏批评者性格、趣味、爱好的不同。   以上四个方面原因造成了欣赏中的复杂性和文学批评的片面性,所以刘勰感叹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作品呢?刘勰指出:   首先批评者必须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其次,在“博观”的基础上还要客服主观偏见。   综观《文心雕龙》全书,刘勰对文学创作与客观外物的关系,文学构思中的艺术想象,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体裁、风格,作家修养,文学的表达方法,文学欣赏和批评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论述和阐发,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文论宝库,发展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有点和长处,完善了中国文论的体系和民族特色,不仅在当时对促进文学性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纠正齐梁文学不良风气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也产生了广泛、长久的影响。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理论2   知识点概要   上次推送我们针对《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神思》和风格论中的《体性》等篇章中出现的重点文论观点有选择性的进行了介绍,今天我们把目光转移,一起了解一下《通变》等章节中论述的艺术创作与继承以及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风骨。   特征分析   刘勰关于文学发展观的论述是从内外两面展开的。就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而言,主要看时代社会。《时序》等篇对此有系统的探讨。依据刘勰所述,大致可以得出三点看法:一是文学随时代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一一质朴与文华一的互为消长:二是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或质胜于文,或文胜于质,或文质相激,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三是指出楚汉以后,文华过分,有背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加以矫正。在《通变》中,他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来揭示造成“质文代变”的原因,并就如何纠正“由质及讹,弥近弥淡”的不良文风提出自己的主张。首先,刘勰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诸要分类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术”两方面。前者渊源于传统重在“因”,后者植根于现实主于“变”,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创作“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这可以视为一种写作策略。其次,通变观不仅是写作策略,同时表现为对文学遗产和文学传统的一种态度和方法。文学传统和文学遗产是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加以学习和钻研,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刘勰讲通变之术,就是正确处理古与今、因与革的关系。其三,刘勰提出了作家贯彻通变思想应当掌握的原则和方法。尽管通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也要把他落实到主体的修养和创作的实践当中,才能发挥作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众说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般认为,风当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做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   加深印象   风骨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刘勰在文章中提出的“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对知识分子的人格要求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精神品格上有非常可贵的一面,这就是追求实现先进社会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毅不屈,顽强斗争的性格和先进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风骨正是这种奋斗精神和抗争精神在文学审美理想上的体现。

闻蓝球帅哥的白袜子文学作品18岁

红色经典的史诗性?什么叫做史诗性?如果侧重在文学史实性,我应该怎么来写论文?

红色经典的史诗性是影响深远,对社会、人民有启迪的、体现时代特点的经典作品。“史诗性”应具备如下特性:1)以对民族和时代意义深远的事迹及其过程为对象,通过描述社会的“政治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物质生活的方式,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显示出民族精神的全貌”。2)史诗反映的时代,民族信仰与个人信仰、个人的意志和情感还未分裂。3)对于作者来说,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可能已成为过去,但相隔不远,作者对那种生活及其观照方式和信仰完全熟悉,作者所处时代的信仰、观念、意识与之是一致的。4)作者在创作时未受外来强势文化的奴役,也不受固定的政治和道德教条桎梏,他在创作上自由独立,对所描述的世界了如指掌,他自己的全副心思和精神都显现在作品里,使人读后感到亲切、心情舒畅。5)读者能从史诗中领会到“英雄人物的荣誉,思想和情感,计谋和行动”,欣赏到“既高尚而又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诗人物“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性和民族性”,却又是完整的人。不应只表现人物的单一特征或欲望。主要英雄人物“把民族性格中分散在许多人身上的品质光辉地集中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为伟大,自由,显出人性美的人物”。6)史诗的创作主体的因素完全退到后台,“人们从这些史诗里看不出诗人自己的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作者不在作品中露面,“作品仿佛是在自歌唱,自出现”,但作者已“把他自己的整个灵魂和精神都放进去了”;作品表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全民族的客观的观照方式”,却是由一个具体作者来完成的。7)最适宜史诗表现的题材是战争,“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因为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8)用战争做情节基础,“就有广阔丰富的题材出现,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事迹都可以描述,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英勇,而环境和偶然事故的力量也还有它的地位,不致削弱。”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最理想的史诗情境。9)史诗在结构上应是有机的整体。

张卫明的文学成就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爱与恨的交织》 中短篇小说《双兔傍地走》、《城门》、《铁盾零二》、《儿子睡中间》长篇报告文学《中越战争秘录》(合作)、《血对西藏说》(合作)、《统帅部中国最大军事演习秘录》等。 《雪域战神》获全国1990年-1991年优秀报告文学奖 中篇小说《英雄圈》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电影文学剧本《英雄圈》(已拍摄发行)获第二届夏宴电影文学奖。 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世界最大伟大的文学家是谁?有没有他的简介?

很多人会回答列夫托尔斯泰,或者雨果。不过我最喜欢希区柯克……性别: 男 出生: 1899 8.13 活跃年份: 20"s—60"s 地区: 英国 类型: 导演 演员 监制 编剧 星座: 狮子座 关键词: 伟大 精神分裂 诡异 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而希区柯克著名的那个人头侧像剪影,也不仅只是单纯的剪影,它还成了这“希区柯克精神”的一个图腾意向。 电影艺术大师希区柯克导演,在我国知名度似乎并不甚高,你或许看过他的《蝴蝶梦》、《美人计》、《爱德华大夫》?可以说,谈论电影而不知希区柯克,那真是一个不可原谅的疏漏。他已被归入世界最伟大的电影创作者之列,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不仅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蒙尘,反而日久弥新,愈显出其永恒与伟大的力量。 拍电影对希区柯克来说就是要阻止平庸的东西出现在银幕上,他创造并完善了制造悬念的艺术,借以使银幕下的观众"身历其境",参与到剧情中去,因此他所控制的不仅是影片,还有观众的注意力,他因而成为始终把观众放在第一位的娱乐片高手;他对人类本性与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和高超凝练的视觉化银幕表达,又使他的影片升华为独一无二、不可仿效的艺术经典;同时,还没有哪一个导演象他驾驭惊险片那样主宰过某一类型的电影,于是擅长在银幕上"惊吓"观众的希区柯克名正言顺地揽下"恐怖大师"头衔。 希区柯克的父母笃信天主教,家中宗 教气氛很浓厚,家规甚严。但在英国这样一个基督教国家,天主教徒毕竟罕有。他的影片与其说是创造悬念的艺术,不如说是舒解焦虑的通道,他用超越日常的冒险故事,令人心惊肉跳的银幕效果,让那些经受莫名的内疚与焦虑所折磨的人们,在"银幕历险"中暂时忘却痛苦,而他自己,则在他全情创造的艺术中找到了安全感。 当希区柯克中学快毕业的时候,父母把他送进一所和他的"志愿"蛮对口的学校"工程与航海学校",在那里,未来的电影导演攻读着机械、电气、声学和航海。学成了,该自己谋生了,于是19岁的希区柯克进入了亨莱电报公司。他那时是海底电缆方面的专家,负责技术鉴定。为了学会制图,他一边工作,一边在伦敦大学专修美术。这时期剧院和电影院成了招引他的去处,电影显然更具吸引力,他尤其喜欢美国影片。由于伦敦大学的进修,他被调到广告服务部,搞绘图设计(为广告写文字说明和画图),"这项工作的最大好处是使我接近了电影。"在一次记者采访中他这样说道。此后不久他就进入了电影界,他找到了一份编写和设计字幕的工作。那时都是无声片,镜头之间需要加进对白或叙述性的字幕,"我的工作就是在纸板上写上简单的句子,再配上简单的图。"最有趣的是如果演员实在演得太差以至滑稽可笑,希区柯克就将它配上喜剧性对白,反倒大获成功,因为观众认为这是一种讽刺。对电影的兴趣使他开始尝试写脚本,兼做美工、副导演,并常常被派去拍一些不太重要的场面。 1922年他毛遂自荐,第一次做了编剧,那部影片叫《女人对女人》。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位英国军官在巴黎休假时与一位舞女发生了关系。后来他又回到前线,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记忆------回英国后,他娶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女子。不久,那个舞女带着孩子出现在军官面前------故事以舞女身亡而结束。这部影片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希区柯克因此认识了他生活中的第一个女友艾尔玛,她是该片的剪辑师。这个23岁、信奉天主教的小伙子向姑娘表白说他"至今没和一个姑娘出去过,也从没喝过一杯酒。"看来姑娘相信了他的话,4年后艾尔玛皈依了天主教,并嫁给了他,他们成了终身相依的良伴。不久,他们有了唯一的女儿帕特。 希区柯克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快乐园》(1925年)让他经历了一连串的磨难,但最后的结果还不错,影片上映后舆论颇为看好这位新手,称他是"一位具有大师头脑的青年。"至此,希区柯克正式掌舵他的电影之舟,一路开过去,再无法停下来。第二部影片《山鹰》(1926年)希区柯克自认为"拍得不好",而接下来的《房客》(1926年)却是一部真正"希区柯克风格"的影片。《房客》是围绕着一个无辜者被怀疑为连环谋杀案的凶手这一事件展开情节的。影片包含了希区柯克作品中一些最主要的元素:一个人不公正地受到指控--这成了后来希区柯克几乎所有影片的主题;以制造悬念的方式推动叙事;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一切都通过高超的视觉技巧优美地展现在银幕上。当时的电影还属于很幼稚的艺术,它的视觉表现的可能性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正是在这一点上希区柯克称得上是一个不懈的追求者,其实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完善着电影的视觉化的过程,他的作品也因为体现了视觉艺术的真谛,至今仍值得后学者细细品味。他的追求盖源于他对电影的一种信念:"我一直被一种愿望激励着,我要用一种纯视觉的形式来表现我的意念。"他的影片最逗趣的必备元素是--他总要在自己的作品中露上一面,《房客》是他第一次亮相(坐在编辑部里的一个闲人)。这几乎成了"希区柯克系列"的品牌标志,在他以后的56部影片中他都见缝插针地在银幕上晃上一晃,《蝴蝶梦》中他站在电话亭旁等待,《群鸟》中他牵着两只小狗从宠物店走出来------最妙的是在《救生艇》中,整部影片就发生在一艘船上,总共9个幸存者,没什么不相干的人,如何挤上银幕?希区柯克本想让自己演水上的浮尸,又害怕淹死。有一天他突发灵感,立即执行了一次严格的减肥计划(希区柯克一生都被肥胖困扰),结果竟减重100磅,他摆好姿势拍下减肥前后的照片,然后把照片复制在剧中人看的报纸上,作为莫须有的"蕾杜高"减肥饮料的广告。希区柯克对此举甚是得意:"我演的这个角色取得巨大成功!"确实,因为许多观众写信打电话询问这种"饮料"的详情。其实观众不仅被他制造的悬念吸引,也喜欢他的影片散发出的机智与幽默。 《房客》再次为他赢得了声誉,被认为是当时英国的最佳影片。 随着默片时代的结束,1929年希区柯克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讹诈》。有声片的出现在最初的年代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电影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段,另一方面,它几乎使默片后期取得的几近完善的视觉成果被弃如蔽履,"声音"除了令剧中人开口说出对白之外,还远不具备艺术功能,反使本已有很高艺术水准的电影再度跌落起点,重新面临形式构成(声画配合、声音的功能性)的探索,总之,那时"声音"所带来的是1+1〈2状态。这倒又给了希区柯克一个机会,他正是那种特别乐于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实验新方式、新技巧的人。在首部有声片中他就尝试让声音融入整个形象系统,并承担起表达心理状态、强化戏剧效果的功能。例如女主角用刀子杀了欲强暴她的画家之后回到家,吃饭时邻居们在议论刚刚广播的凶杀案,姑娘听不下去了,这时议论声变成咆哮声,嘈杂而含混,只有"刀子"一词姑娘听得很清楚,这个词不断重现"刀子------刀子------"突然,她清楚地听到父亲的声音:"艾丽丝,请把面包刀递给我。"艾丽丝手里拿刀的样子看上去和她杀死画家时一模一样,邻居们谈论凶杀案的声音仍在继续------这在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人们尚不明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声音的年代,无疑是声音与画面相得益彰的范例。 接着希区柯克经历了一段事业上的低潮期,这期间拍摄的《埃尔斯屈的职业》(1930年)、《凶手》(1930年)、《骗局》(1931年)、《奇怪富翁》(1932年)、《十七号》(1932年)、《维也纳的华尔兹》(1933年)等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都不甚理想。好在希区柯克是富于自省精神的,他总结道:"经过这段时间后,我学会了善于挑剔自己,学会了退一步评价自己过去的创作,就象用别人的目光来看自己。特别是在进行新的创作构思时一定要让内心体验到喜悦。如果你在构思中确实感到喜悦的话,那么好东西就会油然而生。" 1934年的《一个知道太多的人》似乎预示着一个人生的转折,它不仅令希区柯克在英国的银幕生涯进入颠峰时期,该片在美国也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就是说希区柯克因这部影片获得了国际声誉。为他不久以后受邀来到制片条件更好的好莱坞,开始另一段艺术成果更为丰硕的人生打通了航道。 《三十九级台阶》(1935年)被认为是他在英国拍摄的最好的一部影片。这是一部间谍片,它最大的特点,也是导演最为得意之处是戏与戏之间迅速而突然的转换。这里的速度造成了这样一种观影效果:观众始终处于凝神贯注的境地,一步没赶上,便觉得整部影片风驰电掣般地飞速而过,一个套着一个的悬念彻底将观众抓住了。希区柯克曾把自己比作"一位点心大师在制作美味的馅饼",他的"馅饼"就是充满悬念的故事。许多人欣赏他的一句名言:"一般影片都是一段段生活的片断,而我的影片全是一块块有馅糕饼。"因为他坚信:"所谓戏,就是去掉了那些平淡无奇片断的生活事件。"所以他的影片总是快节奏的。1938年完成的《失踪的女人》也赢得一片喝彩,先他一步在美国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奖"。 希区柯克在英国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牙买加旅店》,虽然他自己表示不太满意,但该片在商业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此前,希区柯克收到美国著名的电影制片人塞尔兹尼克(他曾是影史上最卖座影片之一《飘》的制片人)发来的电报,邀请他去好莱坞把"泰坦尼克"邮轮遇难事件拍成一部影片。进好莱坞大制片厂工作是希区柯克向往的,因为他一直认为:"就电影而言,他们拍片的方法与技术是真正有专业水平的,而且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后来当他回首在英国与美国两地的创作时,他这样总结道:"在英国的创作使我的直觉能力即构思的直觉能力得到了加强和发展,但我对技巧和摄影机运用的方法自《房客》以来一直不变。所以我的第一个时期可以用"电影的感觉"一言以蔽之;而第二个时期则是"观念的形成"。"在好莱坞的几十年中,希区柯克以职业导演的身份充分发挥了他的天赋与才华,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希区柯克因为制片人塞尔兹尼克放弃了原计划,转而投拍《蝴蝶梦》。这部在我国上演过的影片类似于灰姑娘的故事,乍看起来不大象希区柯克的电影,准确地说它是一部心理剧。但希区柯克创造性地将悬念因素渗入到由人物纠葛构成的纯粹心理剧中,这也使后来的希区柯克电影增添了一个新的元素,即运用心理素材对影片加以充实和滋润,不过《蝴蝶梦》的心理冲突是原小说所提供的。该片获得了1940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这是授予制片人塞尔兹尼克的,同年度的最佳导演奖让《愤怒的葡萄》的约翰福特拿去了。但《蝴蝶梦》很受观众欢迎,第一次在美国执导便取得如此成绩算得上旗开得胜。紧接着是一部惊险片《海外特派员》(1940年),希区柯克最得意之处是片中那个特技镜头:飞机一头扎向大海,飞行员再也无法把它拉起。这是希区柯克亲自设计的,他说:"任何特技师都想象不出它是怎么拍成的。"希区柯克总是喜欢在影片中尝试新东西,解决一些看来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因而银幕上总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1941年他拍摄了他电影生涯中唯一的一部喜剧片《史密斯夫妇》。同年又有《深闺疑云》问世,由《蝴蝶梦》女主角琼?芳登主演。讲一位妻子怀疑她的丈夫将在牛奶里下毒谋杀她。片中那个优美而扣人心弦的镜头是男主角用托盘端着一杯牛奶缓缓走上楼梯,希区柯克给那杯牛奶打了强光,他别出心裁之处是让聚光灯朝着牛奶而不是杯子照,这样更亮。当男主角往上走时,观众就全神贯注地盯着那杯牛奶,这正是希区柯克控制观众注意力的方式之一。 二战期间希区柯克返回英国为国家情报部拍了两部颂扬法国抵抗运动的影片,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为反法西斯战争竭尽绵薄之力。"当时横跨大西洋去英国是很不容易的,他搭乘了一架轰炸机,没有座位,就坐在机舱地板上。可是那架飞机中途突然奉命返回,结果两天之后希区柯克又再次起程,足见他为国尽力之诚心诚意。战后他拍的第一部作品是在我国公映过的《爱德华大夫》,由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和格里高利?派克主演。希区柯克以他一贯善于捕捉即将兴起的新思潮的敏锐洞察力,率先将日后在美国电影里风靡一时、简而化之的心理分析主题引入了他这部影片。该片投资150万美元,利润7倍以上,商业上又大获成功。希区柯克在他的下一部影片中再次起用了当时极为走红的明星英格丽?褒曼,让她主演《美人计》。这是希区柯克影片中最浪漫、优雅,同时又完美地体现了希区柯克风格的精品之作。影片故事是由《星期六晚邮报》上的一则新闻诱发出来的:女主人公在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卡莱?葛伦饰)陪同下,来到拉丁美洲,她要潜入一个纳粹组织盘踞的宅第探察他们活动的秘密。高度风格化兼高度的简朴是影片成功之本,而摄影的精致,演员阵容的整齐也给了影片很好的烘托。此外,虽然《美人计》是一部间谍片,但它表现罪恶时回避了暴力手段,做了富于人情味的处理,并在紧张的节奏中恰倒好处地展示了角色之间微妙的心理较量,强化了影片的情感魅力与人性深度。它同样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取得超过成本8倍以上的高票房收入。事实上,希区柯克的名字一直是令制片人放心的票房保证。 当观众和投资人都看好希区柯克的惊险片时,他本人却试图离开这条"老路",不仅在内容上也在电影的形式技巧方面作出新的尝试,他深知艺术没有创新对创作者和受众而言都将变得索然无味。这时期的作品如《帕拉亭案件》(1947年)、《绳索》(1948年)、《在摩羯星下》(1949年)、《怯场》(1951年)等虽然并不成功,但他在电影表现形式上超乎寻常的实验(例如在他的第一部彩色片《绳索》中他用"一个镜头拍下了全片,这在影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及对人性主题长期深入的思索,都使他具备了一个新的起点,他开始在新的高度上"跑回头路",进入了他电影创作最辉煌的时期。 《后窗》(1956年)便是一部技巧圆熟而寓意深刻的影片。一个腿部受伤的摄影记者杰夫每天坐在自家窗前观看对面楼里邻居们的日常生活,结果他发现了一起谋杀案。整部戏只一堂景,但导演将主人公的所见和他的反应剪接成变化多端的蒙太奇组合,化成银幕上紧张有趣的效果,那一扇扇窗中的故事也随之演变为人间百态的缩影。同时它严谨的结构、强烈的激情、丰富的细节成为可与《美人计》媲美的希区柯克最佳剧作。而偷窥者杰夫所看到的与其说是一起谋杀案的暴行,毋宁说是人类的种种弱点的一幅幅图景。影片女主演格蕾丝?凯莉(曾获奥斯卡奖)是希区柯克最喜欢起用的女明星,她正符合希氏对银幕女性的要求:表面清雅冷峻,内心激情如火。这种"女性观"来源于希区柯克"悬念主宰一切"的电影观念(他认为象梦露那样太醒目就没有悬念了),当然,这也无疑是他内心对理想女性的想象。但凯莉后来成了摩洛哥王妃,两人失去了合作的机会。 《眩晕》(1958年)正好是一部从一个富于感情的男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影片,它的节奏舒缓,给观众一种沉思冥想的感觉,是希氏其他影片中所没有的。希区柯克本人也很偏爱这部作品,他的传记作家认为影片潜藏了导演感情倾向的自传性因素,表现出一种将女性纳入他的理想的固执态度。无论如何,影片中神秘气氛的营造和那钟楼上的著名镜头再次显示了希区柯克电影无与伦比的魅力。 间谍片《西北偏北》(1959年)则与之相反,目不暇接的节奏,出人意表的想象力令人叫绝,堪称是有经典意义的希区柯克作品。如果说《三十九级台阶》是英国时期创作的总结,那么《西北偏北》就是希区柯克美国时期创作总结。不久前为纪念希区柯克100周年诞辰,一些现今世界上最杰出的导演受英国著名电影杂志《画面与音响》之邀,评选希区柯克最杰出的一部影片,结果《精神变态者》(1960年)击败《眩晕》一举夺魁。而在6、70年代它曾被认为是一个爱用耸人听闻的手法的导演拍摄的一部血淋淋的影片,如今它越来越受到推崇。看来希区柯克永远是超前的,他早就说过:"《精神变态者》超过了我以前拍的所有影片------不管人们认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我都无所谓。拍摄时我并没想要把它拍成一部意义重大的影片,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一大段胶片的剪接,摄影,音响,以及一切能使观众惊叫起来的技巧。充分利用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制造出能影响大众情绪的作品,是我想做的,在这部影片里我做到了------它是一部纯电影之作,所以深深激动了观众。"为了避免血腥,希区柯克把《精神变态者》拍成了黑白片,但竟有观众表示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浴室谋杀场面中他们看到了红色的鲜血,有一次当我表示要看这部影片时,朋友阻止说:"别看,看了你准不敢洗澡了。"希区柯克"逼真的恐怖"是你无法抗拒的,但他并不写实地去表现血淋淋的东西,事实上,浴室那场戏中,杀人的刀子连对方的身体都没有碰到,希区柯克完全是用高超的电影蒙太奇技巧达到他的目的的。除了让你惊叫之外,影片还给观众留下了对人性之复杂与丰富性的想象空间。如果说从事艺术的人可以分为艺术家和匠人两类的话,那么希区柯克就是模糊了这二者界线的艺术大师。《精神变态者》另一点让希区柯克本人也感到骄傲的是,它以80万美元的小投资赚得1300万美元高额利润。其实是希区柯克有意想尝试用拍电视的条件来拍一部大型故事片,他成功了。 《群鸟》(1963年)的难题在于如何表现那些成群结队攻击人类的鸟群,但这种挑战对希区柯克来说却是一种乐趣:"这回我们可要用特技了,试试看吧。"在数字化技术已大量用于电影的今天,《群鸟》中的特技并没有显得拙劣。影片提出了那个至今越来越困扰着人们的主题: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全片没有音乐,只有各种各样鸟的叫声,往往令人毛骨悚然。希区柯克表现的虽然都是超越日常的内容,但他一直非常重视生活细节的真实,例如拍《群鸟》之前,他让人拍下了外景地波德加湾所有居民的照片,以便制作服装。所以,虽然他只拍那些不寻常的东西,而且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但观众看完后不会指责影片不真实,反而是津津乐道那里面的故事。 1972年70高龄的希区柯克回到阔别20年的英国,拍出了在那年嘎纳电影节上获得一致好评的《狂凶记》。4年后的《家庭阴谋》成了希区柯克最后一部影片。1980年4月29日献身电影50余年的希区柯克在美国洛杉矶离开了人世。 由于他对电影的贡献,他生前曾获得过不少荣誉,尽管那时人们对他和他的作品还存有或多或少的偏见。1968年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希区柯克一项特别荣誉奖:欧文?撒尔伯格奖;1979年美国电影研究院为他颁发"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晋封希区柯克为爵士。 多年来模仿希区柯克之作不胜枚举,近年又兴起了希氏作品重拍风,而崇拜希区柯克的导演们已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电影亚型:新希区柯克流派,他们认为:"希区柯克就象是一本语法书,书中包括了所有你将要学习的东西。"总之,他是世界上对电影这门艺术影响最大的少数几位导演之一。

希区柯克有哪些经典的影视或文学作品?

  http://baike.baidu.com/view/22583.html?wtp=tt,这是他的简介中文名: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英文名:Alfred Hitchcock  出生地:英国伦敦  出生日期:1899年8月13日  逝世日期:1980年4月29日  希区柯克在生前就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却从未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虽然曾经获6次提名。1968年获特殊奥斯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1979年获美国电影研究院终身成就奖。  希区柯克所贡献给电影艺术的,绝对不仅仅是纯电影的技巧。就像他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有多重人格一样,希区柯克的电影人格也是多重的。他是悬念大师,也是心理大师,更是电影中的哲学大师。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如此深刻地洞察到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在精心设计的技巧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在严厉的天主教家教之下饱受压抑的灵魂。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生与死、罪与罚、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抗争的矛盾统一体,是一首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他被称为“电影界的弗洛伊德”。  永远的惊悚大师——希区柯克  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词;而希区柯克著名的那个人头侧像剪影,也不仅只是单纯的剪影,它还成了这“希区柯克精神”的一个图腾意向。  称呼这位由英国来到好莱坞发展的导演为恐怖大师,他当之无愧!相信只要是喜爱心理惊悚恐怖剧的观众,一定会对“希区柯克”这个名字感到熟悉,自大师以后的许多相同类型剧,或多或少都会被拿来与希区柯克做研究比较一翻。这位世界所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the thriller genre)这一电影类型。阿佛莱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同时也是个优秀的技师,熟练的把性感、悬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  根据希区柯克的理论,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线,透过提供观众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而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但是为了达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唯剧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们可以藉由故事的叙述发展来了解男女演员之间的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  永远的惊悚代名词  这种声东击西的游戏手法,却是让后人回味无穷的戏剧张力,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了经典的代表,为许多后辈导演模仿学习。而其中三部纯正一时的电影杰作:《后窗》、《西北偏北》、《惊魂记》,更真是典型的线索追踪电影,充斥着让我们会想起希区柯克的元素:足智多谋的拍摄手法、不可思议的男女角色关系、戏剧性的真相、明亮鲜明的色彩、内敛的玩笑戏弄、机制风趣的象征符号、和最重要的——能支配人心的悬疑配乐。因为这些元素,成就了“希区柯克”这个与悬疑紧张划上等号的代名词——让人感觉无助、惊吓、祈祷着接下来要(或不要)发生什么——而这,就是这就是希区柯克!  现在,让我们一同进入希区柯克为我们营造的恐怖悬疑世界吧!  [编辑本段]【生平简历】  好莱坞之前  希区柯克于1899年生于伦敦东部某小镇的一个天主教家庭,9岁时被送到名为圣·伊格纳修斯公学的基督教学校上学,他在那里接受的是一种将罪恶无处不在观念和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育。有一部名为《希区柯克和他的时代》的传记,描绘了那所学校体罚学生的情景和学生们在接受惩罚时的微妙心理:违反校规的学生将遭到鞭打,但他可以自己选择受罚时间,可以在早餐前、中午或晚上临睡前。通常孩子们总是尽量把那个可怕的时刻向后推到晚上,在受罚前的一整天里都处于焦虑、恐惧之中。这种心理体验对希区柯克后来的导演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总是让观众在恐惧、期待中等待凶杀场面的出现。在题为《我为何惧怕黑暗》的文章中,希区柯克认为,在电影艺术形式中,营造悬念的关键在于激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并知道如何在故事发展进程中,在导演和观众之间形成一种共谋。他把“惊骇”和“悬念”做了比较:惊骇可以使观众惊慌地跳起来,但悬念则使观众一直处于一种狐疑、焦虑的状态。希区柯克曾就此对人作了进一步解释:假设一个场景,我和你坐在房间里漫无边际地聊天,房间里有一颗炸弹轰然爆炸,观众会大惊失色,但这种紧张或许只能持续15秒;现在换一种方法,还是在同样的场景,插入一个炸弹的镜头,告诉观众炸弹放在那儿,并且肯定会在1点钟爆炸,然后再插入一个挂在墙上的钟的镜头,显示现在是差10分1点,再切回到谈话场面。我们仍在闲聊中,对面临的危险浑然不觉,但观众却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一直处于紧张焦虑之中。  1914年,希区柯克的父亲去世,他离开圣·伊格纳修斯公学,去学习工程学,后来到一家制造公司的广告部从事绘画工作。1919年他投身电影界,加入英国的拉斯基影星公司,为公司设计电影字幕卡。在那里,他结识了女友阿尔玛,并于1926年12月与阿尔玛举行了婚礼。  在拉斯基公司,希区柯克平生第一次有机会当导演,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没有引起任何反响的喜剧片《十三号》(1922年),后又拍摄了《经常告诉你的妻子》(1923年)。在这之后希区柯克又被英国的培根·萨维尔·弗雷德曼电影公司聘用,并导演了《乐园》(1925年)和《山鹰》(1926年)等。1926年他导演了《房客》,该片的情节设计有点类似猫捉老鼠的游戏,这一点在希区柯克以后拍摄的《深闺疑云》(1941年)和《疑影》(1943年)中也有所体现。  20世纪初,电影正处于无声片时代。希区柯克初期拍摄的影片都是无声片。他认为,拍摄无声影片,要通过巧妙地构图、剪辑并适当地插入一些文字说明来叙述故事。拍摄无声电影也使希区柯克在制造视觉效果方面的非凡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在影片《房客》中,他用了一张玻璃板,把摄影机放在玻璃板下面,拍摄演员行走时的脚底板,增加了影片的恐怖气氛;拍摄《轻浮的德行》时,他请了一位壁画家来改进背景幕布。他曾说,背景幕布的妙处在于,它可以使你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随着对有声电影的了解,希区柯克也开始在他的影片中刻意、谨慎地使用音响效果。1929年希区柯克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讹诈》,获得观众的喜爱和影评家的一致好评。  希区柯克在英国的导演生涯极为成功,这期间他的主要作品有《知情太多的人》(1934年)、《三十九级台阶》(1935年)、《失踪的女人》(1938年)等。  1938年,制片商大卫·塞尔兹尼克邀请希区柯克到好莱坞拍摄一部以沉船故事为背景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希区柯克于是偕妻子阿尔玛和女儿帕特来到美国,从此定居洛杉矶并最终成为美国公民。拍摄《泰坦尼克号》号的计划因故搁浅,希区柯克转而拍摄《蝴蝶梦》(1940年),这是一部由琼·芳登和劳伦斯·奥立弗共同演绎的浪漫故事。在该片拍摄过程中,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希望希区柯克能像当时好莱坞大多数导演那样先拍摄各种镜头,然后再把这些镜头重新剪接。但是希区柯克则坚持严格按照剧本拍摄,并按他自己的意图剪接。正如《希区柯克和他的时代》一书中写的:“希区柯克(拍摄出来)的素材,就像一幅拼图,只能用一种方法拼出来,那就是希区柯克的方法。”  创作历程  1899年8月1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莱顿斯通(leytonstone).  1899年8月13日,蔬菜水果店老板威廉·希区柯克与妻子爱玛的第三个孩子,阿尔弗雷德·约瑟夫·希区柯克出生于伦敦东部的莱顿斯顿。  8月14日,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妻子艾尔玛·露西·蕾维尔出生于英国的诺丁汉。  1907年 希区柯克一家迁至伦敦。  1910年 家人把希区柯克送往伦敦市区的学校就学。从十月起到伦敦圣伊格纳修斯学校学习,在那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活。  1913年 希区柯克从学校毕业后,开始在伦敦大学选修艺术课程。  1914年 12月12日父亲威廉·希区柯克去世。进入工程航运学校接受短期培训。  1915年 希区柯克开始在亨利电讯公司工作,成为一名技术员。  1919年 6月,在公司创办的企业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麻醉剂》。  1920年 希区柯克自荐到美国拉斯基明星公司设在伊林斯顿的一个制片厂,开始从事设计字幕的工作,不久即被正式聘用。  1921年 在拉斯基明星公司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电影剪辑师艾尔玛·蕾维尔。  1922年底,最初尝试执导一部名为《皮博迪夫人》(又名:第十三号)的影片。  1923年 拉斯基明星娱乐公司出现财政危机。迈克尔·巴尔孔、维克多·萨威尔以及约翰·弗里德曼接管伊林斯顿制片厂。在他们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女人对女人》中,希区柯克担任助理导演。  1924年 巴尔孔创办了他的盖恩斯巴洛电影公司。希区柯克在拍摄《白色的阴影》、《充满激情的冒险》、《普鲁特的堕落》时,一人身兼多项职务,在拍摄《恶棍》一片时,曾亲赴柏林的乌发电影制片厂工作,在那里向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汲取经验。希区柯克与艾尔玛·蕾维尔订婚。  1925年 希区柯克首次独立执导影片《欢乐园》和《山鹰》。两部电影均在慕尼黑的埃米尔卡制片厂完成。  1926年 执导影片《房客》。12月2日,希区柯克与艾尔玛正式结婚。  1927年 为盖恩斯巴洛公司执导影片《下坡路》和《水性杨花》。然后,希区柯克与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签约,相继执导了《手镯》和《农夫的妻子》。  1928年 执导影片《香槟》和《蒙克斯人》。7月7日女儿帕特里夏出生。开始着手改编并执导《讹诈》。  1929年 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讹诈》,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0年 希区柯克根据希恩·奥凯西的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朱诺和孔雀》。在执导影片《谋杀者》和《骗局》期间,参与歌舞片《爱尔斯特的呼声》的部分导演工作。  1931年年初,为拍摄《骗局》一片与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结识。希区柯克后悔艾尔玛携女儿帕特里夏外出旅行。  1932年 执导影片《第十七号》、《奇怪的富翁》。在这期间又创作执导了《一代红颜》。辞去在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的职务。  1933年 执导影片《维也纳的华尔兹》。与迈克尔·巴尔孔再次合作,受聘于英国高蒙影业公司。  1934年 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首次与家人一起到圣莫里茨欢度圣诞。  1935年 执导影片《三十九级台阶》和《间谍末日》。  1936年 执导影片《破坏》。因英国高蒙公司宣告破产,希区柯克的聘用合同转到盖恩斯巴洛制片公司。  1937年 执导影片《年少无知》。赴美国进行首次访问。接着,又执导影片《失踪的女人》。  1938年 6月,再次赴美访问。7月,与独立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签定合同。同年秋天,执导影片《牙买加旅店》。《失踪的女人》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同时被评选为当年最佳影片。  1939年 3月,希区柯克一家移居到美国的洛杉矶。在那里结识了托马斯·曼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同年秋天,执导影片《蝴蝶梦》。  1940年 执导影片《海外特派员》和《史密斯夫妇》。希区柯克赴美后第一次返回英国探亲。  1941年 希区柯克的女儿帕特里夏在百老汇舞台上参加演出。与桑顿·怀尔德合作改编《疑影》的剧本,完成此片拍摄工作。迁入贝尔·艾尔新居。执导影片《海角擒凶》。9月26日,希区柯克的母亲在英国去世。  1943年 1月4日,希区柯克的哥哥威廉在伦敦去世。执导影片《救生艇》。  1944年 希区柯克在伦敦执导法语短片《一路平安》和《马达加斯加历险记》,其中一部引起法国抵抗组织的不满。返回美国后开始拍摄影片《爱德华大夫》,其间与萨尔瓦多·达利一起合作。  1945年 执导影片《美人计》。  1946年 为了摆脱塞尔兹尼克的控制,在英国与西德尼·伯恩斯坦合作建立独立的制片公司。  1947年 为塞尔兹尼克执导最后一部影片《帕拉亭案件》。  1948年 希区柯克自己独立制作的影片《绳索》问世,该片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执导影片《摩羯星座下》。  1949年 执导影片《怯场》。希区柯克与朋友合作的公司倒闭。开始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合作拍片。  1950年 根据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说,拍成电影《列车上的陌生人》。希区柯克的女儿帕特首次在父亲执导的影片中扮演正式角色。  1952年 执导影片《我忏悔》。  1953年 执导影片《电话谋杀案》(首次采用立体电影技术拍摄)和另一部代表作《后窗》。  1954年 执导影片《捉贼记》,在法国南部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1955年 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这是希区柯克唯一的一部重拍片。同年加入美国国籍。10月,开始拍摄电视系列片《希区柯克剧场》。亲自执层完成电视片《报复》。  1956年 执导《哈里的麻烦》和《冤枉的人》。  1957年 秋天开始考虑拍摄《在死者中间》,后来又易名为《眩晕》,不久即正式投拍。9月30日,电视连续剧《深闺疑云》开始播映。法国人克劳德·夏布罗尔与埃里克·罗默尔出版第一部关于希区柯克的论著,受到电影评论界的好评。  1959年 执导影片《西北偏北》。  1960年 影片《不准保释法官》的拍摄计划搁浅。执导影片《精神病患者》。  1963年 希区柯克与环球影片公司签约。执导影片《群鸟》。  1964年 执导影片《玛尔妮》。由于希区柯克管理过于严厉,开始影响到他与主要演员蒂比·赫德伦的合作关系。  1965年 8月,在好莱坞接受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特别采访。谈话内容后经整理出版,书名为《希区柯克论电影》。  1966年 深秋,开始投拍影片《破碎的幕布》。  1968年 4月,希区柯克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加州大学授予希区柯克名誉博士学位。  1969年 执导影片《黄玉》。希区柯克当选为法国文人协会的理事。  1971年 希区柯克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为拍摄电影《狂凶记》,希区柯克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祖国。  1972年 执导影片《狂凶记》。希区柯克获得金球奖,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75年 执导影片《家庭阴谋》。希区柯克的身体开始受到多种疾病困扰。  1978年 从春天开始,筹划拍摄影片《短夜》。  1979年 3月,希区柯克被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授予终身成就奖。他的健康每况愈下,被迫放弃他所从事的电影工作。  1980年 1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希区柯克爵士封号。4月28日晚,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终因肾功能衰退,在洛杉矶逝世。6月3日,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希区柯克举行安魂弥撒。  [编辑本段]【作品年表】  - 1976 - Family Plot - 家庭阴谋 奇案  - 1972 - Frenzy - 狂凶记 夺命狂凶  - 1969 - Topaz - 黄宝石  - 1967 - Torn Curtain - 破幕 冲破铁  -1965-The Dark Intruder (TV Pilot)-美国《黑暗入侵者》电视剧首集  - 1964 - Marnie - 玛尔尼 艳贼  - 1963 - Birds, The - 群鸟 鸟  - 1960 - Psycho - 精神变态者 惊魂记  -1960-The Gazebo-《凉亭虚惊》,又译《电话里的声音》  -1960-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宣传片-主持  - 1959 - North by Northwest - 西北偏北 北西北  - 1958 - Vertigo - 眩晕 迷魂记  - 1956 - Wrong Man, The - 冤枉的人 伸冤记  - 1956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 知道太多的人(擒凶记)(翻拍)  - 1955 - The trouble with Harry - 哈里的麻烦 怪尸案  - 1955 - To Catch a Thief - 捉贼记  - 1954 - Rear Window - 后窗  - 1954 - Dial M for Murder - 电话谋杀案 电话情杀案  -1954-美国安全驾驶宣传片-演员  - 1953 - I Confess - 忏情恨 我坦白  - 1951 - Strangers on a Train - 火车怪客 列车上的陌生人  - 1950 - Stage Fright - 怯场 欲海惊魂  - 1949 - Under Capricorn - 在摩羯星下 历劫佳人  - 1948 - Rope - 绳索 夺魂索  - 1947 - Paradine Case, The - 帕拉亭案件 凄艳断肠花  - 1946 - Notorious - 美人计  - 1945 - Spellbound - 爱德华大夫  -1945-《F3080》或《Memory Of The Camps》-《集中营的记忆》-顾问  - 1944 - Aventure malgache - 马达加斯加历险记  - 1944 - Bon Voyage - 一路平安  - 1944 - Lifeboat - 救生船  - 1943 - Shadow of a Doubt - 疑影,又译《辣手催花》  -1943-战争债券宣传短片-导演  - 1942 - Saboteur - 破坏分子,又译《海角擒凶》  - 1941 - Suspicion - 深闺疑云  - 1941 - Mr. & Mrs. Smith - 史密斯夫妇  - 1940 - Foreign Correspondent - 海外特派员  -1940-The House across the Bay -《海湾那边的屋子》(拍摄部分内容)  - 1940 - Rebecca - 蝴蝶梦  - 1939 - Jamaica Inn - 牙买加客栈  - 1938 - Lady Vanishes, The - 失踪的女人 失踪的贵妇,又译《贵妇失踪案》  - 1937 - Young and Innocent - 年轻姑娘 年轻与无知,又译《年少无知》  - 1936 - Sabotage - 破坏,又译《阴谋破坏》  - 1936 - Secret Agent - 间谍末日又译《间谍》  - 1935 - The 39 Steps - 三十九级台阶 国防大揭密  - 1934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擒凶记 知道太多的人34年版  -1934-Waltzes From Vienna-《维也纳的华尔兹》  - 1933 - Waltzes from Vienna - 维也纳的华尔兹  - 1932 - Number Seventeen - 十七号  - 1932 - Rich and Strange - 奇怪的富翁  -1932-lord Camber"s Ladies-坎伯勋爵的妻妾们  - 1931 - Skin Game, The - 骗局  - 1930 - Elstree Calling - 埃尔斯屈里的职业  - 1930 - Juno and the Paycock - 朱诺与孔雀  - 1930 - Murder! - 凶手  -1930-Mary-玛丽-(Murder!的德国版本)  -1930-Harmony Heaven-和谐天堂  - 1929 - Blackmail - 讹诈  - 1929 - Manxman, The - 孟克斯人  - 1928 - Champagne - 香槟  - 1928 - Farmer"s Wife, The - 农夫的妻子  - 1927 - Easy Virtue - 轻浮的德行  - 1927 - Downhill - 下坡  - 1927 - Ring, The - 指环  - 1926 - Lodger, The - 寄宿人  - 1926 - Mountain Eagle, The - 山鹰  - 1925 - Pleasure Garden, The - 快乐之园  - 1925 -The Prude"s Fall-普鲁特的堕落  - 1925 -The Backguard -恶棍  - 1925 -The White Shadow -白色阴影  - 1923 - Always Tell Your Wife - 永远告诉你的妻子  - 1922 -Woman to Woman -女人对女人  - 1922 - Number 13 - 十三号

希区柯克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1、《农家妇》,希区柯克导演的一部剧情电影,上映时间1928年3月2日,讲述农夫选妻,兜兜转转之后发现意中人却近在眼前的故事。2、《奇怪富翁》,上映时间1931年12月10日。剧情:弗雷德无意中得到叔叔给予的一大笔钱,带着妻子埃米莉踏上周游世界的旅程。弗雷德病倒在豪华游轮上,埃米莉则结识了受人欢迎的戈登上校,并相互发生好感,病愈的弗雷德被一位别人称为公主的风骚女子迷倒。戈登上校请求埃米莉跟他走,但被拒绝,临走前告诉埃米莉那个公主是假的,未听妻子警告的弗雷德果然被公主骗走大笔现金,只得回到埃米莉的身边,最后两人买了最便宜的船票返回伦敦。在海上遭遇海难。3、《欲海惊魂》,故事叙述当红舞台女星夏洛是乔纳森的情人,她早晨来找他时,裙子上沾了一大片血迹,她告诉乔纳森刚刚杀了自己的丈夫,要乔纳森出个主意。乔纳森为了爱情,一面让夏洛稳定情绪装作毫不知情,一面到夏洛的家中帮她取出一件衣服。正当乔纳森试图布置一个假现场的时候,被夏洛的女助手发现。刚送走夏洛不久,警察就找上门来,乔纳森夺路而逃,到剧院找到学戏剧的女友伊芙。4、《家庭阴谋》,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根据维克多·坎宁的一部小说改编,其风格近似于其早期的作品,剧情讲述一名女性的冒牌灵媒卷入了一宗谋杀案之中,令到两家人为了钱财问题而展开勾心斗角。5、《狂凶记》,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于1972年6月2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理查德被诬陷为多起领带杀人案的凶手,他设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为洗刷自己的冤屈而孤军奋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一、希区柯克的文学作品:  - 1976 - Family Plot - 家庭阴谋 奇案  - 1972 - Frenzy - 狂凶记 夺命狂凶  - 1969 - Topaz - 黄宝石  - 1967 - Torn Curtain - 破幕 冲破铁  -1965-The Dark Intruder (TV Pilot)-美国《黑暗入侵者》电视剧首集  - 1964 - Marnie - 玛尔尼 艳贼  - 1963 - Birds, The - 群鸟 鸟  - 1960 - Psycho - 精神变态者 惊魂记  -1960-The Gazebo-《凉亭虚惊》,又译《电话里的声音》  -1960-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宣传片-主持  - 1959 - North by Northwest - 西北偏北 北西北  - 1958 - Vertigo - 眩晕 迷魂记  - 1956 - Wrong Man, The - 冤枉的人 伸冤记  - 1956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 知道太多的人(擒凶记)(翻拍)  - 1955 - The trouble with Harry - 哈里的麻烦 怪尸案  - 1955 - To Catch a Thief - 捉贼记  - 1954 - Rear Window - 后窗  - 1954 - Dial M for Murder - 电话谋杀案 电话情杀案  -1954-美国安全驾驶宣传片-演员  - 1953 - I Confess - 忏情恨 我坦白  - 1951 - Strangers on a Train - 火车怪客 列车上的陌生人  - 1950 - Stage Fright - 怯场 欲海惊魂  - 1949 - Under Capricorn - 在摩羯星下 历劫佳人  - 1948 - Rope - 绳索 夺魂索  - 1947 - Paradine Case, The - 帕拉亭案件 凄艳断肠花  - 1946 - Notorious - 美人计  - 1945 - Spellbound - 爱德华大夫  -1945-《F3080》或《Memory Of The Camps》-《集中营的记忆》-顾问  - 1944 - Aventure malgache - 马达加斯加历险记  - 1944 - Bon Voyage - 一路平安  - 1944 - Lifeboat - 救生船  - 1943 - Shadow of a Doubt - 疑影,又译《辣手催花》  -1943-战争债券宣传短片-导演  - 1942 - Saboteur - 破坏分子,又译《海角擒凶》  - 1941 - Suspicion - 深闺疑云  - 1941 - Mr. & Mrs. Smith - 史密斯夫妇  - 1940 - Foreign Correspondent - 海外特派员  -1940-The House across the Bay -《海湾那边的屋子》(拍摄部分内容)  - 1940 - Rebecca - 蝴蝶梦  - 1939 - Jamaica Inn - 牙买加客栈  - 1938 - Lady Vanishes, The - 失踪的女人 失踪的贵妇,又译《贵妇失踪案》  - 1937 - Young and Innocent - 年轻姑娘 年轻与无知,又译《年少无知》  - 1936 - Sabotage - 破坏,又译《阴谋破坏》  - 1936 - Secret Agent - 间谍末日又译《间谍》  - 1935 - The 39 Steps - 三十九级台阶 国防大揭密  - 1934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擒凶记 知道太多的人34年版  -1934-Waltzes From Vienna-《维也纳的华尔兹》  - 1933 - Waltzes from Vienna - 维也纳的华尔兹  - 1932 - Number Seventeen - 十七号  - 1932 - Rich and Strange - 奇怪的富翁  -1932-lord Camber"s Ladies-坎伯勋爵的妻妾们  - 1931 - Skin Game, The - 骗局  - 1930 - Elstree Calling - 埃尔斯屈里的职业  - 1930 - Juno and the Paycock - 朱诺与孔雀  - 1930 - Murder! - 凶手  -1930-Mary-玛丽-(Murder!的德国版本)  -1930-Harmony Heaven-和谐天堂  - 1929 - Blackmail - 讹诈  - 1929 - Manxman, The - 孟克斯人  - 1928 - Champagne - 香槟  - 1928 - Farmer"s Wife, The - 农夫的妻子  - 1927 - Easy Virtue - 轻浮的德行  - 1927 - Downhill - 下坡  - 1927 - Ring, The - 指环  - 1926 - Lodger, The - 寄宿人  - 1926 - Mountain Eagle, The - 山鹰  - 1925 - Pleasure Garden, The - 快乐之园  - 1925 -The Prude"s Fall-普鲁特的堕落  - 1925 -The Backguard -恶棍  - 1925 -The White Shadow -白色阴影  - 1923 - Always Tell Your Wife - 永远告诉你的妻子  - 1922 -Woman to Woman -女人对女人  - 1922 - Number 13 - 十三号  【悬念故事集】  《“修道院”里的幽灵》《大理石里的人》《幽灵猴》《医生谋杀死人》《39级台阶》《愿她的灵魂得以安息》《罗马惊艳》《神秘飞船的降落》《罪恶的纸牌》《老宅闹鬼记》《棺材的秘密》《猩猩的悲剧》《人类的天性》《金蝉脱壳》《印第安人的诅咒》《倒计时》  二、人物简介: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尤其擅长拍摄惊悚悬疑片,电影悬念大师。  1925年,完整的执导了自己第一部电影《欢乐园》。1926年,执导影片《房客》,该片被他当做自己第一部影片。1933年,执导影片《维也纳的华尔兹》。与迈克尔·巴尔孔再次合作,受聘于英国高蒙影业公司。1935年,执导影片《三十九级台阶》和《间谍末日》。1939年,执导影片《蝴蝶梦》,该片是他赴美后拍的第一部影片,也是希区柯克的成名代表作。1948年,希区柯克自己独立制作的形片《绳索》问世,该片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1954年,凭借电影《后窗》获第27届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提名。1955年,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这是希区柯克唯一的一部重拍片。1959年,执导影片《西北偏北》。1960年,指导电影《惊魂记》,该片获第3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奖提名。1968年4月,希区柯克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1971年,希区柯克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79年3月,希区柯克被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授予终身成就奖。1980年1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希区柯克爵士封号。

兴奋的文学 男人用什么

飞机杯

中国现代研究天象的天文学家有哪些

现代中国天文学家——李启斌 李启斌(1936-2003),出生于宜都市高坝洲镇。1941年至1945年在高坝洲茶店小学上小学,随后在宜都一中上初中。1953年9月至1957年9月就读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至1985年在北京天文台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6年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1年至1982年在德国马普学会天体物理研究所从事客座研究工作。1985年2月至1987年5月任北京天文台副台长,1987年5月至1998年4月连任三届北京天文台台长。先后于1989、1995年两度出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1985年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5、第28委员会组织委员;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联合实验室主任;1992年任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与研究”首席专家;1994年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1995年至1996年任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LAMOST项目总经理。 李启斌在天文研究中表现出杰出的才华和开拓精神,一生有大量高水平论文、著作在国内外发表。1980年其著作《天体是怎样演化的》一书,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被授予建国以来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特别是,他多次将我国古代天象观测与现代天文研究相联系,研究证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的辉煌贡献,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1988年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长恨歌》的内容是什么,你真的读懂了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头一句很巧妙的引出了这段令人赞叹又令人遗憾的历史,长恨歌的读后感。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句平淡的话引出了杨玉环这个看似普通大家闺秀的女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鲜明的表现出杨玉环脱俗的魅力,她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动人,使所有宫中的妃子都为之黯然失色,同时也为后面的隐患埋下了一个不可忽略的伏笔。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出乎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各地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衰败的唐朝,在这次战争中练练败退,六军被迫停留在马嵬坡,面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将士的激动之情是难以容忍的。在军谏之下,唐明皇悲伤的望着那位曾经深爱的女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看着玉环被军士推出去的时候,他心中是如此的无奈却又焦急。可看着军士激动的情绪,自己没有能力去抚慰。看着自己破碎的山河,自己却没有能力挽回。他只能仰望着天空,默许了军士,然后独自一人默默地流泪。云髻,花冠,仙袂,霓裳描绘出一种仙境的生活,在那里,人不需要受到任何拘束,此时的玉环虽然依旧有着倾城的容貌,不过脸色却较之以前已显憔悴。内心思念着明皇,却音容相隔在2个不同的世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睹物思人,这估计是十分悲伤的事吧。所有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小小的物品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2句话不仅写出了对国家衰败的惋惜,也写出了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爱情的惋惜。虽然我痛恨唐明皇沉迷女色,荒废江山,导致一代王朝从此湮没。但我同时也为唐明皇和杨玉环至死不渝,纯真的爱情所有感动。

急急急~~~ 各位文学才子 鄙人求一篇写关于 【看一本书过程的文章】, 一定不要写成读后感 切记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一)怨歌行  说班婕妤应以《怨歌行》开篇,说杨贵妃更应该拿《长恨歌》来作题,可是不,有了纳兰容若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有了开始存在的理由。  夜深不睡,读《饮水词》,通书看下来,我仍觉得这句最好。其实这一阕词着实平淡,但这一句又实在叫人哑然,像张僧繇画龙的一点,又像西门吹血的剑,准确,优雅,无声地吻上了你的脖子。感觉到的时候,已经回不到最初。  “何事西风悲画扇”,讲的是汉成帝妃班婕妤,史书上著名的幽雅贤德的女子,名门闺秀。成帝初年入宫,因美而贤,深获殊宠。一次,成帝想与她同辇出游,她言道:“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退而不敢奉诏。  那是君王爱恋正浓的时候,因赞她贤,后宫亦逢迎她,传为美谈,仿佛她是那楚庄王的樊姬,李世民的长孙贤后。她也自得,以为深承君恩,又不没家训,如此地相得益彰。许皇后愚钝,她是不动声色宠冠六宫的人,这样好的日子哪里找去?只愿恩爱长久,如宫名长信。  可是,有一天,她来了!她带着她的妹妹合德一起来了。  飞燕入汉宫,是她寂寞的开始。一切,是那么地出乎意料。所有的怜爱,宠幸,都随着那身轻如燕的舞女入宫,戛然而止。  山盟虽在情已成空。  人世如此翻云覆雨,似纳兰说的:“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也似刘禹锡的《竹叶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她作《怨歌行》,又名《团扇歌》,以团扇自比,忧切动人——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  弃捐箧奁中,恩情中道绝。  这是她女知识分子的遣情,自遣。她不是那许皇后,在飞燕极盛的时候,犹自站在那儿不躲开,生生地,惹人厌弃。班婕妤对自己的处境有很清醒的认识,否则她不会自请去服侍太后,在成帝死后又去为成帝守陵,孤独终老。  她只是料不到,料不到,清高自诩、目下无尘的自己,日后竟成了宫怨的代言人。很多年后,有个男人,仿佛从《团扇歌》中窥到她的苦况,作了《长信秋词五首》来怜惜她——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我猜。她决计料不到如此。若是知道,纵然长信宫中,孤灯映壁,房深风冷,也挺住喽,咬碎银牙也不作什么劳什子《怨歌行》,白白地叫人看了笑话去。  叹一句遇人不淑呵,她是樊姬,可夫君绝不是楚庄王;她有无艳之贤,夫君却绝无一鸣惊人的志气。她其实不弱啊,美貌才智都有,输在太拘于礼法,她太规整,没有飞燕起舞绕御帘的轻盈,亦没有合德入浴的妖娆妩媚。  她是太正经,撂不下来身份。做什么都要循于礼教,不明白,你只是婕妤,不是皇后,做了妃子,始终也只是个妾。天下女人,迈入皇宫的和未入皇宫的,其实都一样。只要皇帝愿意,他都可以嫖得到。婕妤和舞姬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过是换了个名称而已,有什么好讲究的?皇宫是个金碧辉煌的妓院,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嫖客。  还记得周星星版的《鹿鼎记》吗?韦小宝初入天地会的那段,陈近南一脸正气地拉他进密室说,我们反清复明,就是要抢回属于我们的钱和女人!韦小宝问,那为什么要说反清复明之类的屁话呢?陈近南说,聪明人只对聪明人说实话,外面那些笨人只要拿空洞的理想忽悠之……韦小宝大悟,两人一拍既合。出来后,两个人依旧是一脸正气地面对那些呆鸟,慷慨陈词。这一棒子敲得狠,狠到后来,看见有草莽叫嚣着要反什么复什么,我都觉得好笑,总想起这句话,还是欣赏王晶的直捷和周星星的犀利。男人看男人,才见得恶毒。  这些男人们哪,皇朝天下,也不过是嫖客相争。  飞燕和合德,这一双姐妹,是倾国的尤物,生来是要招惹男人的。成帝说,吾当老死在(合德)“温柔乡”里,一语成谶。  有一天,她爱的男人终于死了,死在另一个女人的身上。  当繁华过尽,天子与凡人一样躺在冰冷的墓穴里时,那个曾被他抛弃的爱人,被他冷落遗忘的班婕妤,仍在他的陵园里,陪住他一生一世。  只是,婕妤闭目时,会不会想到当年初入宫的景象,想起那日他坐在高高的黄金辇上,伸出手来,微笑如水的模样;她会不会后悔当初缩回手去,没有和他同乘一辇。两相依偎,或许是最亲密无间的时刻。  非常短暂。人生若只如初见。

印度宗教虔诚运动给地方语文学带来什么影响?

宗教虔诚运动席卷了印度多数地区,许多地方语文学都有强烈的反响。孟加拉语文学有崇拜湿婆教派和崇拜毗湿奴教派的文学;前者以歌颂湿婆妻子难近母(琼基)的诗歌成就突出,著名的穆贡德拉沃的《琼基颂》描写女神的威力、仁慈以及为民降魔除妖的功业,它反映了人民痛恨战乱、渴望安定的心愿;后者以15世纪诗人钱迪达斯为代表,他的抒情诗《黑天颂》体现了诗人对毗湿奴化身的黑天膜拜的宗教情感,也歌颂人生的美好、青春的欢乐,并且痛斥了世间的丑恶。

北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名单

北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名单如下:高友鹤,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尿液蛋白质组学。 尿液生物标志物。 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吴宝铃,女,满族。海洋生物学家。奉天(今辽宁)绥中人。调中科院海洋所无脊椎动物多毛类专家。邱小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内容,蛋白质降解调控细胞增殖和死亡的机制及其在癌症、神经退行性病变和男性不育等许多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崔宗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 兼光生物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任海云,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增殖及调控过程中微丝骨架的动态特性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工作。张大勇,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重点探索随机性与生态位分化在群落结构组建中的作用。郑光美,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鸟类学研究,在我国鸟类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工作,尤其在我国特产濒危雉类研究中成果显著。孙儒泳,院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虫鼠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师范院校科技教育顾问。姜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7月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继续在那里作博士后。2006年2月,博士后出站,同年3月,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术研究

历代名师自1942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搬迁至兰州以后,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先后在中文系和文学院任教,黎锦熙、何士骥、谭戒甫、刘朴、刘文炳、易君左、罗根泽、于赓虞、焦菊隐、李辰冬、王汝弼、李嘉言、张舜徽、叶鼎彝(丁易)、冯国瑞、赵荫棠、徐褐夫(徐行)、沈心芜、舒连景、杨伯峻、郑文、匡扶、尤炳圻、彭铎、廖可兑、郭晋稀、唐祈、吴福熙、张文熊、支克坚、孙克恒等先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已退休的李鼎文、叶萌、陈涌、霍旭东、蹇长春、万嵩、乔先知、李树凯、季成家、胡大浚、张明廉等先生仍然关注着文学院的进步,为文学院的发展献言献策。 部分名师简况如下: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专家、教育家。1940-1947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国文系主任、院长。罗根泽(1900-1960)),字雨亭,河北深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48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副教授。何士骥(1893-1984),字乐夫,浙江诸暨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著名文献研究专家、考古学家。1942-1949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刘国钧(1899-1980),字衡如,江苏南京人。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哲学系,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著名图书馆学家。1944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李嘉言(1911-1967),字慎予,河南武陟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国文系。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42-1947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教授。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早年随父在家学习,后负笈外出寻师访友。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1948-1949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徐褐夫(1903—1978),笔名徐行,江西修水人。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著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1951年后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教授、副院长,兼系主任。丁易(1913—1954),原名叶鼎彝,安徽桐城人。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著名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历史学家。1941年至1943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易君左(1898-1972)),字家钺,湖南汉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攻读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硕士。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1948-1949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台湾、香港等地大学任教。谭戒甫(1887-1974),字介夫,湖南省湘乡人。1905年考入湖南游学预备科,后考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学习电机工程。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1940-1943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焦菊隐(1905-1975),天津人。艺名菊影,后改菊隐。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著名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1945-1947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于赓虞(1902—1963),河南西平人。毕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伦敦大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1944-1947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李辰冬(1907-1983),河南济源人。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曾主编“民族主义”刊物《文化先锋》、《文艺先锋》等。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1948-1949年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赵荫棠(1893-1970),又名仝光、憩之,河南巩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音韵学家。1953年后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教授。尤炳圻(1912—1984),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著名日本文学专家、翻译家。1950年后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教授。郭晋稀(1916-1998),字君重,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国立湖南大学国文系。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51年后历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彭铎(1913-1985),字灵乾,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著名古典文学、文献学研究专家。1952年后历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等职。郑文(1910-2006),字天叔,四川资中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51年后历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副教授、教授。杨伯峻(1909-1992),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著名语言学家,古代汉语研究专家。1959-1962年任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匡扶(1911—1996),字昨非,辽宁营口人。毕业于辽宁文法学院、华北大学。民间文学研究专家,诗词学家。1960年后历任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张文熊(1919-2010),字公望,北京房山人。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国学部。著名现代汉语、逻辑学研究专家。1951年后历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副教授、教授。支克坚(1935-2009),浙江嵊县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著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文学理论家。1960-1986年历任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孙克恒(1934-1988),山东烟台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1960后历任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西部文学研究所所长。王培青(1932-2004),甘肃康乐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研究。1957年后历任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师资概况截止到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业教师66人,教辅行政人员10人。专业教师中教授16人(其中9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7人;有博士学位者38人,在职在读博士2人。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赵逵夫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韩高年教授),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园丁奖、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多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省“333“555”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二层次人选14人。 中文专业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早在1945年,黎锦熙先生主持下的国文系就已经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49年因故停止招生。1961年,彭铎教授任系主任期间恢复招生。新时期以来,在赵逵夫教授的带领下,于1996年创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2003年建立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文学院于2010年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同时拥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上述八个二级方向,形成了由学士、硕士到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 截至到2013年,文学院已建成《中国古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美学》、《写作》、《古代汉语》、《新时期文学研究》等6门甘肃省精品课程,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体、辐射选修课程的精品课程体系。与精品课程建设相伴随,文学院也及时推进教学改革。由邵宁宁、郭国昌、龚喜平等人完成的《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创新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质量规范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于2011年获得了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是文学院教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最新成果。 截止到2013年,文学院有本科生1100余人,研究生400余人。

兰州大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用什么参考书?

初试指定书《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之戏剧部分) 朱维之 南开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上、下) 雷达 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史发展纲要》(上、下) 庆振轩 兰州大学出版社 资料来源:文博兰大考研网>参考书目>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

考北大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需考政治,英语,综合考试,日语语言文学。其中综合考试和和日语语言文学到底

北京大学2007年日语研究生招生简章和试题2007年北京大学五、关于硕士生材料1、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1日本语言1、日语语法研究(含词法和句法);2、日语词组学研究;3、日语敬语研究;4、日语语用学研究;5、中日语言对比研究;6、类义语比较研究;7、日语助词与助动词研究;8、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彭广陆教授(博导)赵华敏教授(博导)刘振泉副教授郭胜华副教授王彩琴副教授潘 钧副教授(博士)李奇楠副教授(博士)马小兵副教授(博士)2日本文学1、日本文学史:掌握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倾向、艺术表现、美学观念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2、日本文学思潮与流派:了解日本近现代文学思潮及流派产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探讨各种思潮、流派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3、中日文学比较:运用比较文学的原理分析中日两国文学创作的异同,探讨日本文学的特点。4、日本作家与作品研究:通过对具体作品和典型批评文章的研读,加深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整体认识,掌握研究作家、分析作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于荣生教授(博导)李 强副教授3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史、日本社会思想、日本人的伦理道德、日本人的宗教与民俗、日本传统文化与艺术、日本人的国民性、中日文化比较、日本传统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关系等。研究重点在于日本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思维、行为、情感方式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联系。刘金才教授(博导)金勋副教授(博士)滕 军副教授(博士)2、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在日本语言、文学、文化、中日比较文化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学问意识,能够确切地把握专攻领域的学科前沿动向并且比较熟悉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在能力方面: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研究能力。熟练掌握日语,英语达到“六级”。能对本学科的问题进行具有一定创新内容的研究。具有从事日本学研究、高等院校的教学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的能力。 3、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语言方向:①比较熟练地掌握日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及一定的写作能力。②对日语语言具有较广泛的知识。③英语相当于“四级”。文学方向:①本科修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纪阶段教学大纲》规定的《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学选读》等课程,成绩优异者。②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较强的日语听、说、写的实践能力。英语相当于“四级”者。③掌握扎实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文化方向:要求新生扎实地掌握日本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能胜任实际工作的日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对日本的社会、历史、文化、外交以及政治、经济的现状有较广泛的了解,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英语达到国家四级、具有较好的汉语水平和表达能力,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①政治②英语(二外)③日语语言文学④综合考试“综合考试”由外国语学院统一命题。有关综合考试的内容请详见“综合考试说明”。4、考试参考书语言方向:1) 加藤彰彦著:《日本语概说》,おうふう,1989年。2) 古田冬朔:《新国语概说》,くろしお,1980年。文学方向:①松原新一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讲谈社,1976年;罗传开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②大久保典夫等编:《现代日本文学史》笠间书院,1989年。③市古贞次著:《日本文学史概说》,倪玉等译,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④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筑摩书房,叶渭渠等译,开明出版社,1995年。⑤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⑥刘振瀛等编著:《日本近现代文学阅读与鉴赏》,商务印书馆,1993年。⑦刘瑞芝、小林保治等编:《日本古典文学读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⑧秋山虔、桑名靖治等编:《日本古典读本》,筑摩书房出版,1997年。文化方向:1)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2) 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年。3) 露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5、“日语语言文学”考试题型(除翻译外要求使用日语答题)(150分):○日语能力(60分) 一、阅读(包括词汇、语法)(35分)二、翻译(包括日译汉、汉译日)(15分)三、文言(10分)○专业知识(有关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内容各占三分之一)(90分)一、填空(30×0.5=15分)二、名词解释(10×2=20分)三、简述题(3×5=15分)四、论述题(3×13.3=40分)外国语学院关于设置“综合考试”科目的说明(附样题)一、宗旨设置“综合考试”科目,旨在全面考察报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 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2、 作为北大文科硕士研究生候选人应具备的综合人文素质;3、 开展人文学科工作所需要的中文写作能力和作品分析能力。二、适用专业(详见《北京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外国语学院”条目)三、参考书目(一般知识类,考察内容并不限于以下书目)1、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2、周建设主编:《现代汉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3、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1995年。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李明滨主编:《世界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世界文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预计2006年出版。附: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考试”样题考试科目:综合考试 考试时间: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综合考试包括三部分,共150分)第一部分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50分)一、选择题:(5分)( )1、语言系统中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是:______。A、 语音 B、词汇 C、语法( )2、现代汉字主要是:______。A、表意字系统 B、表音字系统C、形音字系统 ( )3、“团结”和“勾结”是:______。A、 一对同义词 B、一对反义词C、既不是同义词也不是反义词( )4、我国第一部字典是是:______A、《古汉语常用字典》 B、张玉书等编纂的《康熙字典》C、许慎的《说文解字》( )5、熟语在运用中的作用相当于:______。A、 语素 B、词 C、词组二、解释题:(选作3题,9分)1、 赋、比、兴2、 语体3、 象征4、 复杂词组5、 夸张三、语法题:(5分)指出下列句子中哪个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现象(说明是使动、意动、还是名词、名词用作动词)。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大将军邓骘奇其志,累召不应。 3、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4、女为说己者容。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四、标点下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5分)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意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富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赉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五、阅读下文并作简要评述(16分)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了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茅盾:“谈独立思考”,《人民日报》1956年7月3日)第二部分 中国文学(50分)一、选择题(11分)( )1、《终南山》属于王维的______。A、政治诗 B、山水诗 C、边塞诗 D、田园诗( )2、新乐府运动中除了白居易以外创作成最高的两位诗人是:______。A、张籍和元稹 B、王建和李绅 C、元稹和李绅 D、张籍和王建( )3、苏洵和苏辙都以( )见长。A、政论文 B、山水游记 C、抒情散文 D、书札( )4、始学江西诗派,转学唐人,最后师法造化的南宋诗人是( )。A、陈与义 B、曾几 C、杨万里 D、范成大(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______的诗句。A、陆游 B、文天祥C、元好问 D、汪元量( )6、贺知章的《咏柳》诗是一首______。A、五律 B、五绝 C、七律 D、七绝( )7、《为奴隶的母亲》是______的作品。A、胡也频 B、柔石 C、刘大白 D 冰心( )8、苇弟和凌吉士是小说______中人物。A、《月牙儿》 B、《春风成醉的晚上》 C、《莎菲女士的日记》 D《火》( )9、“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诗人______的诗句。A、汪静之 B、徐志摩 C、冯至 D 胡适( )10、______是臧克家的作品。A、《老马》 B、《北京人》 C、《财主的儿女们》 D《自由魂》( )11、《雷雨》是______的作品。A、老舍 B、丁玲 C、曹禺 D 巴金二、解释题(选作3题,共9分)1、白话文学2、拟话本3、桐城派4、公安三袁5、词(文体名)三、赏析题(任选一题,10分)1、范仲淹《苏幕遮·怀旧》(选段,暂略)2、郭沫若《女神》(选段,暂略)四 论述题(任选一题,20分)1、谈谈你对《西游记》主题的理解。2、简论老舍的小说(或戏剧)创作特色。第三部分 世界文学 (50分)一、选择题(6分)( )1、《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的______代表作品。A、戏剧 B、史诗 C、小说 D、随笔( )2、“悲剧之父”是:______。 A、莎士比亚 B、索因卡 C、索福克勒斯 D、埃斯库罗斯( )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 )见长。A、夸张 B、心理分析 C、抒情 D、冷嘲热讽( )4、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______。A、马尔克斯 B、 乔伊斯 C、普鲁斯特 D、纳博科夫( )5、“啊,我的爱人像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是_____的诗句。A、雨果 B、 雪莱 C、歌德 D、彭斯( )6、长篇小说《鼠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______的作品。 A、加谬 B、萨特C 雨果 D 乔伊斯二、解释题 (任选3题,共9分)1、物语文学2、荒诞派戏剧3、《拉奥孔》4、寓言5、《一千零一夜》四、赏析题 (任选2题,20分) 1、《万叶集》(选段,暂略) 2、《鲁拜集》(选段,暂略) 3、《神曲》(“地狱篇”片断) 4、《变形记》(选段,暂略)四、论述题 (任选1题,15分)1、举出两则不同国家(包括中国)的创世神话,并简析其文化蕴涵的异同。2、谈谈你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认识。3、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句话的理解。

天津师范大学 如果要考天津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方面的硕士,要看哪些参考书目呀?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37中国古代文学史④866中文专业文学基础常识参考书目637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袁行霈主编866中文专业文学基础常识 1《中国文学史》高教出版社2002,袁行霈;2《文学理论教程》高教出版社1998,童庆炳等;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钱理群等;4《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金汉;5《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亚非卷)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朱维之等参考资料的网址是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 详细的自己看看 买真题的话在考研论坛 天津师范大学版块 有人卖真题和答案的 你可以找找相关帖子 还有可以在百度搜天津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然后可以找相关的真题或者卖真题的网站 另外就是去学校买 一般学校里都有卖的 祝你考研成功。

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研学校

首先你要先确定方向,到底考哪个专业,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艺理论等等,然后根据专业再考虑学校较好。给你列举几个学校吧,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祝你成功!

谁知道兰州大学的具体地址呢?主校区和分校区的都要,还有有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区地址?

兰大本校部地址是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在盘旋路附近。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据说距兰州市校本部47公里。兰大有关于语言文学的专业,叫“文学院”,历史还满悠久的。但不是单独的校区,就是兰大里一个平常的系,和其他系在一起的。兰大还有单独的校区是医学部,医学部在南滨河东路,兰州人民政府附近,原儿童公园对面。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和文学院的区别?

我是南大的本科生,今年刚毕业,几个月前新东方托福老师是南大汉语言文化学院去年本科毕业的。区别就是:第一,文学院专业比较多,具体你查看www.nankai.edu.cn上面有专业设置,也有招生办电话,详情自己打电话咨询更有底,当然别太外行,那样老师也没办法说的太有针对性。最好,自己查完专业,然后打电话问各个专业的不同,如就业方向等。汉语言文化学院听着特好,其实就是对外汉语,你可以教外国人中文,有机会你就可以去外国的孔子学院。但是,据我的老师讲,他进去大一大二学了整整两年的甲骨文,非常枯燥,实用性不强。起初是因为他喜欢语文,外语也棒,有这样的专业能二者结合,觉得很不错。进去以后才知道,理论知识占多数,学不到实际的东西。文学院在我看来,如果你想报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是报社编辑,文案策划,高级文秘,助理等都是很容易的,面也很大。不过不要以为文学院就不枯燥,我是学法律的,觉得超级实用,学了四年觉得很值,但是我最好的朋友就是文学院的,前两年我看她一直学什么古诗词,古文等,后来她去澳洲留学了,所以就业我不太了解。不过,可以很负责人的告诉你,只要是南开大学,无论哪个专业,只要你不是太差,太拿不出手,就业都是你在选择别人。文学院的选修课我上过三门,古诗词格律、大学语文、中国近代文学品读,除了大学语文老师30多岁,正常点,其他都是老学究一样,在我们法学院学生看来,太出世了,不适合我们的性格。不过,上了文学院研究生,在混个博士,留校当个老师也不错,省心,只不过没有赚大钱的机会。哦,忘了一点,文学院和电视台也算对口,我去天津电视台面试过,8成专业都是学这些的,只不过,电视台很复杂,很考验一个人,不是学校好,专业好就行的。希望能帮到你,加油!

兰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院有没有搬迁到榆中校区?具体在什么地方呢?

没有搬到榆中校区,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全部都在兰州。文学院在兰大一分部,具体是在永新市场口,二热附近,可在地图上查看。 从兰州大学总部到一分部之间有免费通勤车。

汉语言文学考研科目

汉语言文学下有很多专业,方向,因此除了2门统考课,专业课会有不同,最好查学校的专业目录1、汉语言文学考研都需要考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专业课名称和要求因招生单位不同而不一样)。2、建议先确定自己的报考学校,然后去该校官网查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即可了解相关专业和考试科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与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为语文教育,其培养对象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等。本专业是培养具有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扩展资料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教育等学科的相关知识;3.具有文学修养、鉴赏文学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协作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8.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9.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10.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11.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研方向有哪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研方向有八个,具体是如下:一、文学与世界文学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中国古代文学五、中国古典文献学六、汉语言文字学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八、文艺学考研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是老牌专业,也是基础专业,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该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师范类大学要为中国语文教学培养教师开设本专业,综合类大学在中文系或文学院也普遍设有这一专业。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宽所决定的。虽然是一个传统专业,但是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趋于饱和,供大于求。近年来,总体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那么热门,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知名校友

杨振杰,195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十届全国政协常委,1998年1月在政协甘肃省八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甘肃省政协主席;敏春芳,1990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所长;戴炳隆,1983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甘肃省信访局局长、党组书记; 何思玉,1960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供职于商丘师范学院,为该院中文系教授。退休后受聘于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任中文系主任;谢富饶,195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甘肃电视台副台长,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主任记者。甘肃省第七届政协常委,中国文联第六届委员;罗家湘,200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两汉文学方向,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邵明,1982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现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8年3月任甘肃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 匡文立,197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甘肃天水市委招待所职工,天水地区群艺馆创作员,兰州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作家协会副主席,编辑。甘肃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杨永发,兰州市师范院校教学新秀,兰州市骨干教师,甘肃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中国训诂学会会员,甘肃诗词学会会员、甘肃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院兰州分院院士、兰州市书协会员、旭东书画研究院研究员。2001年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得硕士学位;解志熙,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谢昌余,196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共兰州市委文教部干事,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和甘肃文联《甘肃文艺》编辑,《当代文艺思潮》总编,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干事、副处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甘肃人民出版社副总编,编审;王玉福,1987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中共金塔县委书记;唐景凯,教授,研究员,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专业。中国韵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修辞学会、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研究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世界艺术家协会等学会会员;范志斌,197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厅);牟本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民族工作者,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民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原中共甘肃省委常委、中共天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7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伏俊连,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硕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郑本法,197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担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光明日报》特约记者,甘肃省社会学会理事,甘肃省旅游协会理事,甘肃省亚欧大陆桥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旅游咨询中心专家;杜林,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王永,200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贾海生,199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肖奂,1985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魏晋六朝文学)硕士学位,师从郑文先生。现为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专职研究员。李炜,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届校友。,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获学士学位; 尚立富,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届校友。200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助理;王子恢,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1996届校友。第五届北大《财经》记者奖学金获得者。曾任《甘肃经济日报》编辑、记者,《中国经济时报》甘肃记者站专职记者,《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南方周末》经济部记者。2004年7月加盟搜狐公司,现任搜狐微博运营经理、搜狐网副总编辑;阎占斌,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1988届校友。现任重庆博众房地产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王人恩,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1982届校友。现为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 赵房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1982届校友,科迪健康产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雄夏,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1982届校友,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薛皓,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1982届校友,甘肃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 李希,辽宁省委书记杨子兴,甘肃省副省长何西庆,海南省副省长

急求世界大学文学专业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四川大学 A+ 2 北京大学 A+ 3 华中师范大学 A+ 4 北京语言大学 A 5 北京师范大学 A 本专业重点院校介绍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南开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央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天津外国语学院 --各专业列表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河北大学 --人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山西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蒙古学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辽宁大学 --日本研究所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大连外语学院 --比较文化研究所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吉林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延边大学 --朝鲜-韩国学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武汉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上海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集美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厦门大学 --中文系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暨南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深圳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山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河南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郑州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南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山东大学 --威海分校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川外语学院 --研究生部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西南民族大学 --彝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西南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西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兰州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西北民族大学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西安外国语学院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西北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江南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南京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南京农业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南京艺术学院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苏州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苏州科技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天津外国语学院 --天津外国语学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我是看别人的 ,不要骂我喔》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研方向有哪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研方向有八个,具体是如下:一、文学与世界文学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中国古代文学五、中国古典文献学六、汉语言文字学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八、文艺学考研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是老牌专业,也是基础专业,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该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师范类大学要为中国语文教学培养教师开设本专业,综合类大学在中文系或文学院也普遍设有这一专业。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宽所决定的。虽然是一个传统专业,但是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趋于饱和,供大于求。近年来,总体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那么热门,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汉语言文学专业 | 从大漠孤烟到江南烟雨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彻底火了!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这些诗句或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般豪迈壮阔,或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一样凄婉动人,但无论哪种,都需要鉴赏之人有一定的文学底蕴和情感共鸣,才能领会其中的精妙。然而却有一个高校专业,或可带你开启诗词的魅力之门!这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就让下面这位学姐带你领略它的独特魅力吧。 本文首发于 大会的诗词你读懂了几首?| 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作者王同学,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将奔赴澳大利亚学习教育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培养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与教学的专门人才和从事文化管理、行政管理、文秘、宣传编辑及其他文字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顺利阅读中国古籍和外文专业文献,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 以上是从兰州大学文学院简介中摘出的一段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介绍。汉语言文学,大家听起来好像并不陌生。兰州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隶属于文学院(除汉语言专业外,还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算兰大里办学历史比较悠久、发展比较早的学科。有时候说起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多人都以为就是读读古诗古文,接触到的完全是古代文学,后来说我读的是中文系,又有人以为就是读读小说写写文章,将来毕业就是作家。 其实汉语言文学不完全等同于高中的语文课程,高中所学的语文课程是比较基础和机械的,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包含更广,所学更深。这个专业可以这样看: 当然,上面分支中列举的学科之间会有交叉研究的部分。在有些高校中,汉语言专业在大二学期时会分语言/文学两个走向让学生选择,在兰州大学没有这个分流,所以大学四年中学习的专业范围会比较广和杂。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和平常的学习中接触的大部分都是有关中国语言、文字、文学的东西。老师会要求学生平时就有很大的阅读量,在本科期间我也接触到了除鲁迅、季羡林、朱自清等中学课本常选的大家之外,更广阔的文学天地。 直到大三开始,我们才会接触到外国文学及外国文学理论的部分,虽然我很喜欢外国文学,很享受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但其中一些拗口的外国作家、外国文学理论家的名字以及文学理论的概念实在是背得人头晕眼花。如何学好这门专业呢? 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我觉得首先要紧跟老师好好听课,这很重要。这门专业,有看不完的书,写不停的笔记,翻不完的PPT,所以老师在课上会系统的总结出学习重点,会有条理的帮助我们理顺知识要点,在上课时跟着老师,再课下整理笔记,加强重点记忆,这门专业的性质使我们避免不了对记忆力的反复使用。 其次,一定要好好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加大阅读量,多读书,且要涉猎广泛。当然,每位老师都会在课上列出必读书目,如果你是有自制力的人,这样一学期下来,接触的作家作品肯定不会少,外加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书目,在大学四年中,阅读量肯定飙升。我现在不敢说在本科期间学了多少多少实用的知识,但可以底气十足的说在本科期间我读了多少多少本书,且每一本都让我体会不同收获颇多。 我尤其记得在大二下学期(大二学期正是由基础课程向有难度课程过渡的时期)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开课第一堂,老师就要求我们在一周之内,上交20篇以上关于本学期选读的五位作家作品的读书笔记,接下来的一周只要不上课,我都泡在图书馆里,抱着一摞一摞的书苦读。当时觉得很累,心里也有埋怨老师太过严厉的时候,但不知不觉我逐渐享受这种苦读, 读完一篇立即写下读书笔记的学习方式,确实能帮我理清各位作家作品的风格、流派、特点,更有利于日后的学习。 到最后,我交上了30篇读书笔记,而且也自此养成了看完一本书就写写短评的习惯。还有一点,老生常谈,就是要学会泡图书馆。泡图书馆,一方面是去看书,另一方面就是利用那里安静认真的氛围让自己沉迷学习。对我来说。宿舍是供我休息娱乐的地方,在宿舍学习我始终心是浮着的,只有到了图书馆,我才能沉下心学习。 也许是受文化气息的浸染,文学院的老师都是风度翩翩温文儒雅的,不管是向他们请教学术问题也好,还是简单的聊聊天,他们都会非常仔细耐心的给出建议,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处氛围特别亲切自然。 实践上, 兰州大学文学院和甘肃本土各类杂志、报纸、书刊编辑部以及北京校友会都有实习交流,尤其和《读者》杂志编辑部联系紧密(总部就设在兰州),本科期间可以利用这些难得的机会锻炼自己。 我是一个比较安静内向的人,所以大学四年参加的社团活动都很少,但有一件事让我受益匪浅,就是大三有幸赴台湾师范大学交流学习。兰州大学和港澳台以及国外的许多名校都有交流来往,每一学期和寒暑假都会提供交流生名额。一开始我想着竞争太过激烈,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最后能成为小组第一获得交流机会。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很值得去台湾学习研究交流,因为在很多方面,台湾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方法会比大陆先进,文献保存也做得很好。比如台湾师范大学开设的课程就非常细,在古代文学这一块就根据古代文献著作,开设《论语》《孟子》《墨子》《汉书》《隋书》等等小课,这样更有利于学精学深。 在台湾求学的日子令人难忘。因为开设的课程又多又细,所以一般都是小班教学,老师认识班里的每一个同学。课程要求,除了每周的小测验和每月的大考之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上台做演讲,尤其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我选修的《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在台师属于教育系)。因为我选修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三门难度比较大的课程,所以课下要复习记忆的内容非常多,我的室友在环岛旅游的时候,我还在闭门苦读。好在努力有了回报,我的各门成绩都很优秀。我的台湾老师们对大陆学生都很照顾,课下常常来找我谈天,对大陆不懂的问题也会认真询问我,除开文学方面,他们对日常生活反而更感兴趣。这些细节,不论是对我在台湾的学习还是在台湾的生活,都有莫大的鼓舞。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工作适应范围: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学科,应用范围很广,算是一个“万精油”专业,它虽然平淡无奇,但社会各部门对此专业需求量是源源不断的。 但是,由于此类专业的可替代性较强,而且各高校对此专业都有扩招,中文类人才有增无减,趋于饱和,因此在就业阶段,此专业毕业生还是面临巨大压力的。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大多只限于文学类科目,内容单一,其知识构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更新的要求,而社会又需要有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学习此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再掌握一门其他学科或具备其他特长,在人才市场上将会发挥更强的竞争力。 关于本科毕业后的走向: 毕业后主要分两流:一是工作,二是读研。而读研又可以分为国内读研和国外深造。 在我那一届,工作和读研比率基本平分。大四开始,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要考研的日夜奋战,要找工作的东奔西走,忙得焦头烂额。而在读研大军中,有少部分成绩优异的同学可以直接保送,我认为这算是一个不太辛苦的小捷径,当然,这需要你前三年的绩点足够优秀,并在高校面试中能脱颖而出。 关于出国读研,我自己就是选的这条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国外并没有很大的研习价值,我选择了教育专业。出国留学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现在很多国外大学并不是太看重本科绩点,而且对985和211的大学都有适当放低录取要求,所以有时候难过的反而是语言关。如果去欧美国家留学,就需要托福和雅思成绩,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都有不同分数要求。比如我申请的澳洲莫纳什大学教育专业,要求雅思总分不低于7.5,小分各有要求,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出国路上第一道关卡。 总之,不管是选择哪个专业,毕业后选择哪条路,都是一份重要的人生经验,只要过得精彩有趣,没有后悔,我都觉得满足。我不能马上告诉你,在大学里学了多少实用的知识,但学进去的东西都会沉淀,在将来一定会慢慢体现发挥出来。珍惜当下,寓乐于学吧。

非艺术时代,文学与评论何为?

  时代是一辆狂奔的悬浮列车,悬浮于存在之上,我们的存在普遍缺乏诗意,普遍苍白,无法培育文学,文学呈现无根、空心、游离、泡沫的不同状态,也无法滋养时代。悬浮时代也是一个难以名状的时代。谈悬浮时代或者非艺术时代的艺术还原,还原是一种承担。   评论家有没有起到桥梁作用,将更多读者引导进文学场里来?因而,也许当前更需要一种以读者心态、和读者平行的批评。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在海德格尔那里拥有了更多的哲学内涵,也成为一代代学人的梦想。在很多理论家的论述中,我们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技术理性的时代,一个人被异化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艺术何为?如何再让人重新回到诗意当中?在8月3日至6日由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承办的首届甘肃文艺论坛上,“非艺术时代的艺术还原”成为论坛主题,在丰富多角度的分议题下,甘肃作家评论家对文学使命、学院批评、甘肃本地创作的思考引人关注,尤其是他们对自身的反思乃至自我批判,显示出他们的诚恳与胸襟。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地区,必然会走向强大。   创作   悬浮时代的文学使命:不要过度描黑时代,文学是时代的压舱石   给一个时代命名是困难的,甘肃作家评论家慎重地用了“悬浮”这个词。这是一个悬浮的时代。会上,有人说,时代是一辆狂奔的悬浮列车,悬浮于存在之上,我们的存在普遍缺乏诗意,普遍苍白,无法培育文学,文学呈现无根、空心、游离、泡沫的不同状态,也无法滋养时代。悬浮时代也是一个难以名状的时代;有人说,悬浮时代是一个被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物质欲望包围的时代。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春文   解释道,在西方意义上,悬浮是脱离中心的运动,从近代以前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到近代以后的人类中心主义,直至所谓的后现代变为无中心主义,抹平一切,消解深度,存在失去了天地人神的高度,变成了纯粹的概念,离真正的存在越来越远。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如何让文学回到现实,不再是话语狂欢而重新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面对现实,很多人在批判时代的时候,甘肃作家评论家更多的是冷静地发出了反思自我的声音。   “将我们文学的问题归结为时代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就在时代当中。 ”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权绘锦表示,文学与时代并没有堕落,之所以对文学与时代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出于文学被边缘化的内心焦虑。而文学被边缘化是正常的,“文学是时代的压舱石,是一小部分,不是时代的全部” ,这种焦虑心理需要修正。这与诗人、评论家高尚的观点不谋而合。高尚也指出,“时代并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不是悬浮于我们头上的一个词语。 ”时代在我们每一个个体之中,我们在批判着别人不担当不作为的时候,可能更需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否则我们永远都好像在说着别人的事。“谈悬浮时代或者非艺术时代的艺术还原,还原是一种承担” 。   “我们不要把一个时代过度描黑。 ”作家弋舟也强调,任何时代的写作都与时代本身有着天然的敌意,任何作家都会觉得他所处的时代是悬浮的,即便是李白也会这样认为,否则也就不会有《行路难》等诗作。他指出:不要反复放大时代的溃烂与痛苦,要让文学给时代开药方,文学承担不了那么多,但是文学要准确地看到时代痛在何处,并给予一些劝慰性的东西。   评论   对学院批评的反思:从评论无关文本,到和读者平行的批评   学院批评读不懂、引用西方理论太多、与普通读者无法对话u2026u2026对于学院批评的诟病向来不少,如有评论家所言,“不知道什么时候学院批评好像成了一个贬义词” 。大多数来自高校的甘肃省评论家,也发出了来自于学院批评内部的反思。   徐兆寿是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委员会主任、西北师大传媒学院院长,他的一个学生曾要做李娟理论散文研究,一些教授们纷纷否定,说这个人是谁,没听说过啊。徐兆寿说:“不读文本,怎么会知道作家的存在呢? ”后来教授们一查,哦,这个作家不错,才同意学生做。天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王元忠也指出,评论家喜欢贴标签归类,有评论家试图给李娟归类,发现哪类都归不了。“我们的批评不在文学现场,很多人都不读作品,评论不与文本发生关系” 。   不读作品之外,还存在其他问题。“评论家拿知识说话,处于一种u2018无思u2019状态,没有思想。 ”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存学坦言,这些人或拿道义为标杆要求文学,或拿理论套作品,这个是什么主义,那个是什么主义,好似真理在握,实际上连真理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也导致了评论本身的无力。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教授张懿红也认为,学院批评因为局限于学术期刊,与读者相距远,造成了批评家缺席的现象。同时初学者急于卖弄学问,剔除引用的理论剩下的没有多少自己的观点和精彩评论。此外,所有的学院派认可的都是阐释空间大的作品,作品只是提供了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也正如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梁波所说:“一切作品拿一把手术刀解剖,符合自己的就认为是好作品,不符合的就认为不合格。 ”西北师大文学院博士李晓禺也指出,一些学院批评没有情感体悟在里面,只为推出自己的观点,“评论无关文本,文本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论据” 。   这样不仅导致了评论家与作家的关系紧张,也导致了理论与作品关系的颠倒。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翰存指出,学院派的文章倒了作家的胃口,触及不了个人创作的要害,作家就不买你的账,而学院派反而将其归咎于作家不近人情,难以交流。同时,“任何一种原创性文艺理论的诞生都是有根的” ,而不是先入为主地用一些所谓的观念、理论去对应作品,应该从感受作品的世界性和文学性开始,慢慢悟出一些理论。一些学院派恰恰颠倒了二者,将文学批评变成了阐述术,形成不了自己的理论。唐翰存也直言,在高校评价体系的诱导下,学院派已经僵化,普遍丧失了对文学和艺术真理的热爱,更关心的是评论本身带来的实际效用,功利化、工具化,已经成了当代中国“学术八股”的代表。   如何在学院批评中自我修行?首先,评论家可以做些文学创作。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周仲谋指出,陈思和是学院派的代表,但是他的文学批评并没有被僵化的理论体系束缚住,而是充满睿智与灵性,其中原因可能跟他自己创作散文有关,文学创作使得他评论时能够从作家的角度思考。其次,不再高高在上,回到与读者平行的批评。梁波强调,大学生在不断增加,读者应该成倍增长,而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文学作品只是中文系的学生在读,其他系学生完全不知道。他反问道:“评论家有没有起到桥梁作用,将更多读者引导进文学场里来? ”因而,也许当前更需要一种以读者心态、和读者平行的批评。第三,对作家抱有理解和期待,并带着问题意识评论。作家需要的是心灵和精神深处的理解,对一个作家的解读要像康德所说的“能比他理解自己还要更好地理解他” 。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建军认为,时代与作家是评论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期待作家,如同卡夫卡与时代的关系、鲁迅与时代的`关系,期待我们的作家对时代的回应,同时,应该揭开一些作家的思想匮乏,指出他们的精神成长历程,带着问题意识进行评论。此外,还应葆有初心。徐兆寿强调,文学评论不算做科研成果,因而具有无功利性,这也使得写作者需要保持初心,否则都去为了挣钱为了成果写,评论也就毁掉了。   地域   甘肃文学的现状与提升:静水流深,蓄势待发,地域文化差异是文学的富矿   上世纪八十年代,甘肃省文联主办的一本杂志风生水起,与《文学评论》和《文艺理论研究》三足鼎立,独特而敏锐,走在时代前沿,关注并引导着当时的文艺思潮,这就是《当代文艺思潮》 。一大批全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都在这份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徐敬亚《崛起的诗群》等也从这里走出从而推动了一个诗歌流派的发展。甘肃在当时也成为文艺重镇。三十余年过去了,甘肃走出了不少优秀作家、评论家,但不可否认的是,昔日辉煌已不再。问题何在?甘肃省创作的优势在哪里?又将走向何方?   在“后现代”已经成为过时了的词汇时,甘肃大多还处于“前现代”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光祖坦言,甘肃文学的第一大特点就是乡土味,然而,并非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要写出甘肃各地的深层特色,需要作家有很深的文化修养和广阔视界,民族性、乡土性,如果没有“世界性”作为前提,那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甘肃作家大多来自农村,农裔身份使他们既有先天优势,也有很大劣势,比如容易为名利所俘,创作带有强烈的现实诉求,无论对乡土文化的深入反思还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思考都不够,走向伟大的路也更难。他强调,一个作家不应该是为一个地区写作,也不是为一类人写作,而应该是为人类写作,为自己的灵魂写作,应有大的视野和胸襟,不要先天地局限自己, “我们不占有天时地利,我们从自己做起,奇迹是会发生” 。   不仅乡土题材创作如此,城市形象建构也存在问题。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郭茂全指出,甘肃文学表现城市时,有着乡村作家对城市文化的陌生感和情感上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即便是城市里的乡村作家,也在不断重复着乡村故事, “是坐在城市大楼上遥望乡村、缅怀乡村” ,多见于反映城市文明病,也更关注官场或大学生活。他提出,看城市应该是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应该更多地关注市民,不关注市民就无法真正完成城市的精神建构。   “为什么我们要出好作品那么难? ”作家弋舟表示,可能确实跟作家写得不够好有关,但也跟地处偏远有关,甘肃作家诗人如果能够在全国有一定名气,一定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这种多年艰苦乃至堪称憔悴的训练,对于甘肃作家来说未尝不是好事。“我们在这个时代稍受冷落一点,可能在创作精神、研究精神上更纯正一些” 。也有评论家认为,甘肃文学底气不足的原因是向标不正,经验、学养等各方面沉淀不足,心态上急功近利,没有做好远航的准备,没有对世界做出准确判断就匆匆出发,只好漂到哪儿就算哪儿。此外,甘肃没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媒体为作家评论家提供平台和阵地,目前有正式刊号的文学刊物只有两家,即《飞天》和《北方作家》 ,省文联评论类刊物《甘肃文艺》是内刊,地州市文学刊物也都是民刊、内刊,没有刊号在全国就没有话语权,作家也不能很好地发出声音。   地域偏远,文化贫瘠,果真如此吗?从另一方面来看,甘肃文化资源恰恰非常丰富,有待挖掘。权绘锦指出,甘肃几千年来都是多民族交汇的地方,“甘肃地域文化的差别和丰富性,恰恰是甘肃文学的富矿,而不是制约甘肃文学发展的因素” 。杨建军也强调,写乡村还是写城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甘肃人的生活的经验能够对当下人的生存困境有所回答,“我们应该拥有对这片土地的自信” 。杨光祖也清晰地看到,甘肃文化积淀厚实,缺乏的是有耐心、甘于寂寞去挖掘本土资源的人。作家杨显惠已不在甘肃,却每年自费来甘肃,走访河西、定西、甘南,写出了《夹边沟纪事》 《定西孤儿院纪事》 《甘南纪事》等优秀作品。倘若沉潜下来,甘肃作家也可以写出更多精彩作品。

急求兰州大学文学院冯欣教授和周仲谋教授的邮箱地址或其它联系方式,麻烦知道的学哥学姐们告我一下。

在这里想问到概率多低啊,我可以提供方法给你,首先,学校官网,找二级学院,再找对应的员工,里面一般都会有联系方式的。其次,找下学校的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估计里面会有不同学院不同导师的联系方式吧。接着,你直接找上届录取的同学的联系方式,或者什么群啊,都可以打听到的。最后就是找你要找的导师的论文,里面肯定有联系方式的。

田广(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详细资料大全

田广,男,汉族,1968年11月25日生于甘肃会宁,文学博士, *** 党员。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兼任《视野》杂志副总编。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田广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甘肃会宁 出生日期 :1968年11月25日 性别 :男 政治面貌 : *** 党员 人物经历,主讲课程,主要贡献,发表论文,出版著作, 人物经历 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档案学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6年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2部,在《小说评论》、《齐鲁学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文艺作品40余篇。 主讲课程 1、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话剧专题研究》 2、本科生课程:《戏剧影视艺术概论》,《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戏剧影视文学泛读》,《中国戏剧史》,《戏剧影视艺术鉴赏》(通识教育选修课) 主要贡献 1、2002---2005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在回归传统中走向现代??废名小说论》。 2、2006---2008年,承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项目《中国当代悲剧研究》。 3、2007---200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悲剧观念的现代转型研究》。 发表论文 1、《小说语言与汉语主体性》,《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2、《乡土文学的走向与选择》,《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3、《论周作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独特贡献》,《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4、《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 5、《从“路遥现象”说起》,《兰州大学报》2003年2月28日。 6、《从“烦恼”到“ *** ”----池莉与市民小说及其他》,《兰州大学报》2003年3月18日。 7、《民族精神的探寻与重铸----新时期西部文学精神透视》,《兰州大学报》2003年3月31日。 8、《一言难尽兄弟情----我心目中的鲁迅与周作人》,《兰州大学报》2003年4月15日。 9、《废名与诗化小说》,《兰州大学报》2003年4月30日。 10、《镜花水月幻亦真----论废名“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及其小说创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1、《试论周作人历史轮回观的三维形态》,《学术探索》2006年第4期。 12、《中国现代写意小说初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3、《试论废名小说的晦涩美学》,《三峡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4、《晦涩--读者--陌生化----废名小说美学初探》,《齐鲁学刊》2007年7月。 15、《晦涩----废名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出版著作 1、《文学:现代与传统的观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参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中国戏剧简史》(参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兰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和信息工程学院的研究生都在本部吗?住宿条件如何?

信息院的研究生全在本部,好像文学院的研究生在兰大一分部!离本部很近!住宿条件研究生应该在兰州算最好的了!

急求兰州大学文学院老师的联系方式

敏春芳,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所长。电子信箱:minchf@lzu.edu.cn;mchf666@163.com 胡颖,现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子邮箱:huying@lzu.edu.cn 张进,主讲文学概论、文艺美学、审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比较诗学、马列文论与当代文艺批评等课程。电子邮件:zhangj@lzu.edu.cn 王大桥,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六级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子邮件:daqiao_wang@163.com 权绘锦,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六级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子信箱:quanhuijin@163.com ......如果还不够,可以直接登录兰州大学文学院网站看教师简介:http://chinese.lzu.edu.cn/lzupage/B20090513062628.html

兰州大学文学院保研率

整体保研率为22.1%。根据兰州大学2020届保研公示来看,兰大参与保研的共有29个本科学院,也就是说,兰大的每个学院都有保研名额。其中只物理科学与技术这一个学院就一举保送了90个毕业生,化学化工学院也有85个毕业生被保研。在兰州大学20届被保研的1030个人中,整体保研率为22.1%,接近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兰大调剂汉语言文学复试名单什么时候出来

2023年3月28日。兰州大学文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预调剂复试名单与2023-03-28公布在兰州大学文学院官网。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

兰州大学文学院专业硕士毕业要求

1、学生需要完成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2、部分专业硕士会有实习或者实践环节,需要完成相关的实践任务和报告,并获得导师的认可。3、学生需要完成一篇符合学校和学院要求的论文,通过答辩并获得导师和评审委员会的认可。

甘肃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好的大学

甘肃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好的大学是兰州大学。1.兰州大学的学科实力兰州大学作为甘肃省的重点高校,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学科实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该校具备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学术传承。兰州大学的文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系,汇聚了一大批在该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教授和学者。学院的教师队伍稳定,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较高,他们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专业课程设置兰州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包括语言学、文学、古代文献等多个方向。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此外,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科研实践、论文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3.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兰州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学校设有图书馆和文化资源中心,汇集了大量中外文献书籍和期刊杂志。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此外,兰州大学还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学生有机会与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4.就业和发展前景兰州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并且有良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毕业生可以在教育机构、文化传媒机构、出版社、研究机构等多个领域就业。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国内外汉语教学、研究及文化交流方面需求量大,毕业生也可选择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继续深入学术研究。总结:兰州大学是甘肃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好的大学之一。学校拥有强大的学科实力,专业课程设置合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毕业生就业和发展前景广阔。选择兰州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会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