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学中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是?
是元曲。元曲的产生背景:1、女真和蒙古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喜好促进了北方都市艺人的聚合。2、蒙古贵族的“贱儒”文化政策促成了大批文人涉足杂剧创作。人分四等,职业丝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贱儒把悲愤与不平放在了较为宽松的词曲领域,元曲是朔方冲击下与农牧文化融合的结晶。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扩展资料: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曲 (文艺形式)
元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楼下的有点搞混了,元代主要文学形式有两种:元曲和杂剧。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关汉卿和王和卿是散曲大家,其中马致远是元曲的集大成者,有”曲状元“之美誉;杂剧杂剧就是后代戏剧的滥觞,如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等都是杂剧创作的名家。杂剧主要有四大爱情剧和四大悲剧传世,如四大爱情剧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悲剧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
1、元曲: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其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得与唐待、宋词并称,在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其中尤以剧曲(即杂剧)成就更高,故通常把“元曲”作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元曲选》实际上是元杂剧集。同时,把剧称为“曲”,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戏剧中的曲的重视。“元曲”均用北方流行的曲凋,故又称“北曲”。2、杂剧:戏曲名词。我国戏剧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有不同。此处指元杂剧。元杂剧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完整故事的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元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3、院本:戏曲名词。金元时戏曲艺人的居处称行院。行院演出所用的脚本即称院本。院本体裁与宋杂剧相同。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云:“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4、北曲:宋金元时期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总称,与“南曲”相对。大都渊源于北方民间曲调和唐宋大曲、宋词,也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无入声。主要以弦乐器伴奏。凡套数每套用同一宫调的若于曲牌组成。《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有581个。元杂剧都用北曲,明清传奇部分用北曲。 5、宫调:古代音乐调名的统称。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调”,统称“宫调”、以七声配十二律,理论上可得八十四宫调,但实际并不全用。如隋唐燕乐根据琵琶的四根弦,作为宫、商、角、徵、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得二十八宫凋;南宋词音乐只用七宫十一调;元代北曲用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南曲只有五宫八调;而南北曲最常用者过五宫四调,合称九宫。 6、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原来是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戏,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约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其形式有别于北方杂剧,唱腔轻柔婉转,音乐属南曲系统,为南方群众所喜爱,元灭南宋后,它一度衰微,元代后期杂剧衰落后,它又兴盛起来,形式也趋向成熟和定型,后来发展为明清的传奇。 7、散曲:曲的—种体式。元明两代盛行,有别于“剧曲”。多用于抒情、状物、写景,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无宾白科介,只能清唱。分小令与套数两种。 8、小令:①词中的短小者。明人曾以58字以内者为小令(见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实则并不绝对。②散曲中的只曲,与“套数”相对:一般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也有例外,如“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 9、套数:古代剧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牌互相连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又叫“套曲”。—般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牌相联。如宫调虽异,但管色相同者也可互借入套,称为“借宫”或“犯调”。散曲的套数义称“散套”,必须首尾—韵。 10、诸宫调:宋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形式是把同一个宫调中的许多曲子联成一套,再把若干不同宫调的套曲连在一起演唱故事。表演时讲唱相间,以唱为主。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亦称“掐弹词”。据宋王灼《碧鸡漫志》等书记载,诸宫调的唱法是北宋民间艺人孔三传创造的。完整留传至今的诸宫调作品,惟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1种。诸宫调对元杂剧曲牌联套的体制有直接影响。 11、宋元话本:话本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样式。它始于唐,盛于宋元,是当时“说话”艺人讲演故事所用的底本,主要有“小说”、“讲史""两种。前者篇幅较短,多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后者篇幅较长,多讲说历代兴废之事。话本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2、宋杂剧:(1)、宋代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的统称。(2)、从唐代参军戏一脉相承下来的一种戏剧形式。据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宋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角色。其中副净、副末分别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苍鹘转化而来,在剧中起“发乔”、“打浑”的作用。宋杂剧在演出时,“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同名为两段”。(见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宋杂剧中滑稽、讽刺的戏占很大比重,不过从《武林旧事》所在杂剧名目看,内容已很广泛,不全是滑稽戏;在形式上还有歌舞成分。 13、入话:宋代话本的术语。在话本的开头,作者往往安排若干首诗词或一个小故事,内容与正文略有关联,它起着安定听众情绪和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时也为了照顾来晚的听众。这前面的词词或小故事就叫入话,也叫“笑耍头回”、“ 得胜头回 ”或“得胜利市头回”。 14、“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祯独具艺术个性的诗歌。杨维祯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性情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使他的乐府诗。 15、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的短的独立段落。楔子的原意是用以塞紧器物的竹木片,后在戏曲、小说中用作引子,起点明、补充正文的作用。每本杂剧通常只用一楔子,放在剧的开端。但也有不用楔子或用两个楔子,放在折与折之间的。
元代有那些突出的文学标志?
按照历史朝代的纪年,元代一般指从1271年建国号大元至1368年元朝灭亡这97年;但以杂剧、散曲的突出成就为主要标志的元代文学,实际上在1271年以前就已经形成。关汉卿等一大批戏剧家,都是所谓“金之遗民”,在金亡以后,1271年以前,都已在杂剧、散曲的创作中显示了辉煌的成就。所以,元代文学的上限,至晚亦应定为金亡的1234年。这虽然与南宋文学有四十余年的交叉重叠,但元代文学有130多年的历史,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元代文学的发展,大致以仁宗延礻右年间(1314~1320)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文学主潮是杂剧和散曲两种新兴的文学艺术样式,在文坛上最为活跃的是那些“沉抑下僚”、沦落民间的文人才子,因此文学创作表现出一种清新而遒劲的格调。后期文学,杂剧、散曲和诗、文、词等传统文学样式互相争胜,在文坛上最活跃的已是那些步入仕途的文人士大夫了,因此在诗、文、词等传统文学样式发生新变的同时,散曲的诗词化和杂剧的文人化也成为突出的文学倾向,同时南戏也出现了一批佳作。总起来看,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后人盛称“唐诗”、“宋词”、“元曲”,是有一定道理的。
元代文学的评价
元代文学的评价如下:在本世纪以前,明人贬低元代,说元无文学。清人对明人之偏见有所纠正,他们整理元代文献,在诗文的宗唐与宗宋之争中,宗宋者不大看得起元人文学,而宗唐者则抬高元代诗文。总之,清人对元代诗文的评价,较之明人是提高了。本世纪初,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卷八《总论元文化》中曾谈到这一情况:“元代之,儒学文学,均盛极一时,而论世者每轻之,则以元享国不及百年,明人蔽于战胜之余威,辄视如无物。加以种族之见横亘胸中,有时杂以嘲戏。"又说"清人去元较远,同以异族入主,间有一二学者,平心静气以求之。"于是"知元人文化不弱"。19世纪末, 一些正统文人开始注意戏曲小说的价值,想利用戏曲小说的教化功能,以挽颓风,正人心, 自然也不再无视元代戏曲小说的存在了。人们从宏观上对元代文学的认识,于是也就与明人大异了。一、补充资料元朝如同立足中原的辽、西夏、金等一样,宋、辽、金、西夏对峙时期,当时辽、金欲进入中原,两朝君臣均自称契丹族和女真族本是炎黄之后,在族源上亦属于华夏一脉。自然认同中华文化的正统地位,以继承中原王朝身份承袭为中华正统,接受中华文化,推行汉法,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中原地区乃是“农桑为天下之本”,进一步推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理学正式成为官学,成为元朝的统治思想,文化方面,如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文学艺术等,依然沿着唐宋两代的方向继续向前发展。可以说在元代这个华夷一体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文化积淀、族群规模等方面的差异,中华文化对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影响既深且广。
如何理解元代文学审美情趣上的“自然”和“酣畅”?
在元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自然酣畅之美是最为鲜明而且备受推崇的。以散曲而言,其审美要求明显与诗词不同。散曲作者多以赋的手法,白描直陈,把所写的情与物展露无余,淋漓尽致。而曲的特殊体制,例如可以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诗人奔放地抒发感情,形成自然酣畅的风格,影响了作者的审美情趣,所以,卓有成就的作者所写的作品,或清丽,或质朴,或豪放,或泼辣,或谐谑,却总离不开自然酣畅这一总的趋向。元代文学的发展: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元代文学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元代文学的时代特征最直接地同元代文人的精神面貌有关,而元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又是由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所决定和制约的。一方面,忽必烈实行以汉法治汉民,继承了唐宋以来封建统治的经验,辅之以蒙古族的务实作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统治是巩固的,民族融合是空前的,统治者是有信心的。另一方面,金、宋兴亡的历史变革,社会生活的动荡,严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使人民的反抗情绪和文人的内心愤懑也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这种社会思潮在一些文人身上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压抑状态:表面上嬉笑怒骂,或嘲风弄月,或醉情山林,而内心中却积蓄着无限的愤懑和不满。这种思潮在不同的作家身上有不同的特点,但却形成元代文学共同特征,在杂剧、散曲、南戏、诗、文、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元代文学主要成就
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代文学最高成就
元代文学最高成就是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元曲原本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代文学有什么特征
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由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以及文学本身的种种原因,传统的诗词古文创作局限于少数文人的范围,新起来的戏曲小说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流行南北。诗词古文的语言风格一味模唐仿宋,有人还甚至标榜学习周秦汉魏,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曲高和寡,与那语言浅近通俗的戏曲、小说相比较就不易的人们接受。戏曲、小说的题材大都取自人民群众所关心和熟悉的生活,同时由于作者多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他们看问题,谈人论事,也都和人民群众好恶接近,所以戏曲小说,特别是杂剧成了元代趺学创作中最受欢迎的剧艺。前人把它和唐诗、宋词并称,作为一个朝代文学艺术的代表,许多作家也享受很高的荣誉。扩展资料元朝文化发展背景: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中华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义。例如极力推崇藏传佛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元代前期长时间没有举办科举等。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地位下降,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头。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朝
元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
元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元曲。元代的历史不长,自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王朝改国号为大元(其时南宋尚未最后灭亡)算起,至1367年元亡,只有96年。自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到元亡,则为133年。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始于宋代,鼎盛于元。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什么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 元代文学最高成就介绍
1、元朝最高的艺术成就是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2、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3、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4、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5、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元代文学最大的成就是元曲。《窦娥冤》是元曲代表。对还是错
错,正确是:元代文学最大的成就是元曲,《窦娥冤》是元曲代表之一。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是他的优秀代表作。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郑光祖元曲代表:《哭孺子》、《秦楼月》、《指鹿道马》、《紫云娘》、《采莲舟》、《细柳营》、《哭晏婴》、《后庭花》、《梨园乐府》马致远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窦娥冤》写作特色1、本文本色的戏曲语言: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剧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好民恶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3、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愿望。
元代文学包括哪些呢?
1.元代词元词上承两宋余绪,虽难以继承,但也出现了许多词人。元代词创作可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代一统以前蒙古时期的词人的词作;第二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后到元亡之前的词人的词作。白朴像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南宋入元的词人、由金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部分。这一时期的词人大多有亡国和战乱的经历,因此,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的词作。南宋入元的词人,如赵孟頫、曹伯启、姚云文以及刘壎、陆文圭等人,他们的词作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怀思,以及家破人亡的隐痛。由金人元的词人,如元好问、段克己、白朴等人,其词作大致属于“沧桑之叹”。而这一时期词作成就最高的词人当数元好问、赵孟頫、陆文圭等人。元代第二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虞集、王旭、张雨、张翥等。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议论行藏出处和羡慕半隐半俗生活,对现实表达不满。其中最负盛名的词人是张翥,如他的《瑞龙吟》、《水龙吟》、《解连环》等,都具有意境含蓄、描写细腻的特点。2.元代杂剧、散曲及南戏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题材是戏曲。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元代散曲从北方金代俗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多数为北曲。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后期有乔吉、张可久、雎景臣、张养浩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散曲中为宴会歌伎唱词的艳曲较多,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和怀古、叹世的小令,以及少量讽世喻俗的套数,如马致远的《借马》和雎景臣的《高祖还乡》。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杂剧艺术形式新颖,且内容具有时代特色,主要包括商人和妓女题材、清官公案戏、历史题材及水浒戏和隐逸题材等。其中商人和妓女形象最引人注目。元帝国横跨欧亚,商业十分发达,商人大都以此起家。妓女为城市社会畸形产物,在元剧中大多富于斗争精神,著名的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戏剧除杂剧外,在南方尚有南曲戏文,或称南戏。《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和《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元顺帝时高明写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到顶峰。3.散文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虽不乏可读的篇章,但总体而言,抒情写景的少,而经世致用、歌功颂德的多。元朝散文呈三变:初期文坛呈现一片新气象.中期文章写得峭刻森严;晚期,作者摆落凡近,追习往哲。元朝著名的作家有郝经、戴表元、袁桷、姚燧、赵孟頫、虞集、黄潘、杨维桢等人。其中姚燧和虞集被称为元代古文二大家。赵孟頫既是作家,又是画家、书法家,有《吴兴山水清远图记》等作品传世。4.元代诗元代统一前活跃于诗坛的依旧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为突出,此外还有麻革、张宇、陈赓、李俊民等。契丹人耶律楚材也能写诗,多写塞外风光,意趣天成。入元后,北方的曹伯启、元明善、姚燧,南方的袁桷、贡奎、胡炳文相继兴起,开始形成南北统一的诗风。稍后的虞集、杨载、范椁和揭侯斯号称元代四大家。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四起,诗作成就最高的是杨维桢,隐士王冕的诗作也堪称上乘。5.元代小说元代小说是承袭六朝以来两种体制,即唐代传奇的文言小说和宋代话本的通俗小说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但主要成就在话本小说方面。从说话艺术发展而来的话本小说,分为短篇小说话本和长篇讲史话本两类。元代小说大多经明人修改,现存很少。陆显之编有《好儿赵正》,金仁杰编有《东窗事犯》。这些小说很难确定朝代,一般称为“宋元话本”。保存至今的元代至正年间新安虞氏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十五卷,显示了元代在古典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这五种平话是:《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全汉书续集》和《三国志平话》。这五种平话所叙史事,多系真假参杂、虚实并行,但为后来的长篇小说的发展积累了艺术经验。6.元代文论元代诗文理论多沿袭宋人,而戏曲、小说理论开始形成。元代文学理论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元代诗文理论分为以下几派以郝经、刘将孙为代表,承继宋代理学家的观点,以道论文;以方回为代表,承继宋代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标榜“格律整峭”;以戴表元、袁桷为代表,承继严羽,提倡唐音;元末杨维桢,则把诗当作个人性情的表现。元代曲论和小说理论均属开创阶段。曲论主要著作有:论述演唱的专著,有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关北曲的韵书,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有关戏曲的评论,有钟嗣成的《录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小说理论的主要著作是罗烨的《醉翁谈录》、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和杨维桢的《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等。
戏剧影视文学报考福建师范研究生哪些方向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130300 戏剧与影视学研究方向:01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02 中国现代戏剧与外国戏剧研究03 地方戏曲研究招生名额:6人,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1中外戏剧史,④818文学理论。详情可参考: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网站公布的《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网址:http://yjsc.fjnu.edu.cn/UploadFiles/TKSSS/2011/9/201109261627538166.htm;或咨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颜老师,电话:0591-83465202,邮箱:fjsdwxy@163.com,传真:83423373,网址:http://wxy.fjnu.edu.cn。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宿舍条件如何?
还不错,标准四个一间,没空调两个风扇(挂壁的),有独立卫生间。大学里面都是这样的~~~住宿条件算是不错了!
中牟之士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一半中的中牟之士指的是什么人
原话应该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中牟是个地名,中牟之民指得是中牟这个地方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农民,反正是有地和房产的)另外,参见以下类似的一段话应该更好理解。王登为中牟令,上言于襄主曰:‘中牟有士曰中章、胥己者,其 身甚修,其学甚博,君何不举之?"主曰:‘子见之,我将为中大夫 。"相室谏曰:‘中大夫,晋重列也,今无功而受,非晋臣之意。君 其耳而未之目邪?"襄主曰:‘我取登既耳而目之矣,登之所取又耳 而目之,是耳目人绝无已也。"王登一日而见二中大夫,予之田宅, 中牟之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西方文学史上三大哲理散文
西方三大经典哲理散文:《蒙田随笔集》作者:(帕斯卡尔)蒙田《培根人生论》作者:(英)培根《帕斯卡尔思想录》作者:(法)帕斯卡尔
世界文学三大随笔集是什么
法国思想家蒙田的《蒙田随笔》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培根人生论》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的《帕斯卡尔思想录》
西方文学史上三大哲理散文是哪些
西方三大经典哲理散文:《蒙田随笔集》[法]蒙田/著《培根人生论》[英]培根/著《帕斯卡尔思想录》[法]帕斯卡尔/著这三本书并称“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其中《帕斯卡尔思想录》在未完稿时,作者帕斯卡尔便不幸逝世。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的书目有哪些?
教育部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读书100本一、语言学类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11.《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三、中国古典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7.《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8.《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10.《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5.《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8.《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9.《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2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4.《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7.《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8.《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9.《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0.《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1.《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三、中国古典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7.《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8.《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10.《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5.《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8.《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9.《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2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4.《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7.《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8.《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9.《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0.《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1.《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成人高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什么?
成人高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什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可适宜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汉语言文学(专升本、高起本)汉语(专科)这两个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普通中、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学员通过学习,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和文学艺术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主要课程: 公共必修课: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理论、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等。 专业必修课: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唐诗宋词专题、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影视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训诂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语言学概论、美学、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西方文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等。 选修课: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语言美学、民间文学、汉语逻辑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专题等。 汉语言文学高起本主要课程: 公共必修课:马克思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等。 专业主干课: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写作、古代汉语、形式逻辑、外国文学、初中语文教材教法、美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先秦两汉散文研究、唐诗宋词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语法学、文体创作论、中国现代文学新论、西方文学名著选读、西方现代文艺思潮述评、中学语文教学原理、修辞学专题、书法、书法概论。 汉语专科开设的主要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学、心理学、大学英语、普通逻辑、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美学学的是什么内容啊?
美学考核知识点: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识记:1、美学学科的基本性质。2、美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领会: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1、中国当代美学家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不同观点。2、全面、准确地理解美学研究对象。 领会:领会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 识记:1、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2、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领会:领会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关系。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立 识记: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领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美论 第一节 美的问题的性质 识记:美的问题的性质。 领会: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基本差异。 第二节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 识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领会:1、西方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其各自的核心内涵。 2、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论断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的价值和缺陷。 4、 马克思主义美论的逻辑起点。 简单运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1、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这一做法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 综合运用:1、“愉快说”、“移情说”、“距离说”的理论有效性及其局限。 第三节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识记:1、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的争论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学说。 第一节 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 识记:1、“人是‘世界的美"”。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美是自由的形象”。 4、“美在创造中”。 领会:1、人的本质属性的主要逻辑层面。2、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下定义的原因。3、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的必要性。4、在美的观念问题上应实现何种变革。5、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 简单运用:1、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不能采取简单化的求解方式的基本原因。 2、举例说明美的形式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次。 综合运用:1、在美的可定义性问题上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 2、立足于人生相和创造相求解美的本质。 第三章 美感论 第一节 美感的产生 识记:1、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 2、美感诞生的前提、基础和历程。 2、 美感诞生的逻辑因素。 第二节 美感的生理基础 识记:1、西方一些著名学者对感觉器官的作用的分析。 领会:1、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 简单运用: 1、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 2、人的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 第三节 美感的心理功能 识记:1、感受和直觉的作用、特征。2、情感。 领会:1、想象和联想。 简单运用:1、理解在美感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心理功能的关系。 2、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对客观世界的转化途径。 1、 通感的性质、作用与形成原因,并能结合具体诗文加以分析。 第四节 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 识记:1、审美欣赏与日常品味的联系和区别。 综合运用:1、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 2、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识记:1、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理解:1、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第一节 崇高 识记:1、在西方美学史上,朗吉诺斯、博克、康德、黑格尔等人对崇高的看法。 领会:1、崇高的本质及特征。 简单运用:1、谈谈崇高范畴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优美 识记: 1、优美的本质。 综合运用:1、能结合自然和艺术中的具体事例,说明优美的表现及其特征。 第二节 悲剧性 识记:1、西方悲剧形态及其观念的历史变迁。 领会:1、悲剧性的本质。 综合运用:1、能结合具体的悲剧性作品或现象,说明悲剧性的效果 第四节 喜剧性 识记:1、霍布斯、康德、斯宾塞、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对喜剧产生原因的看法。 领会:1、喜剧性的本质。 简单运用:1、举例说明喜剧性的效果──笑的特征。 第五节 丑 识记:1、丑的美学意义。2、丑的历史发展。 领会:1、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简单运用:1、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第五章 艺术论(一) 第一节 艺术与艺术品 识记:1、八种流行的艺术定义。 领会: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运用:1、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第二节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领会:1、艺术品四个结构层次的内涵、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简单运用:1、能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其四个结构层次。 第三节 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识记:1、意象的定义、主要类型。2、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的过程。 简单运用:1、以艺术品为例,说明意象的结构及生成。 综合运用:1、对艺术意象的四个基本特征,能举例说明。 第四节 意境 识记:1、意境的内涵。2、意境与意象的关系。 领会: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 简单运用:1、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意境的存在形态。 第五节 艺术的功能 识记:1、艺术的多元化功能。2、审美功能在艺术的功能中的核心地位。 简单运用:1、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审美功能在艺术作品中的首要地位。 第六章 艺术论(二) 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 识记:1、艺术存在的三种方式。 2、了解作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品的三个基本特征。 领会:1、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 综合运用: 1、能举例说明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的原因。 第二节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领会:1、理解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2、理解意象的孕育、创造、生成过程。 综合运用:1、能举例说明意象物态化和生产过程。 第三节 艺术的天才与创造力 识记:1、了解艺术天才、灵感等范畴及其特征。 领会:1、理解艺术的敏感及其特征。 简单运用:1、能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 第四节 艺术创造的操作与技巧 识记:1、了解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关系。 领会:1、理解艺术操作在意象生产中的作用。 简单运用:1、能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 第五节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识记:1、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和过程。2、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领会:1、理解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综合运用:1、能举例说明在鉴赏过程中艺术意象是怎样重建的。 第七章 美育 第一节 西方美育思想史述评 识记:1、了解西方美育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 2、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席勒、马克思等人的美育观。 第二节 美育及其特点 识记:1、美育的基本性质。 领会:1、理解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2、能结合中西方学者的观点说明美育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识记:1、美育的目的。2、美育的作用。 第四节 美育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途径 识记:1、美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简单运用:1、能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美育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 第五节 美育的方式:自然、社会和艺术 识记:1、自然美对人的审美教育作用。2、社会美对人的感化作用。 简单运用:1、能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艺术美对人进行审美教育的特点
1.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美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人文学
一)古典阶段 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从先秦两汉到近代王国维之前,中西方思想美学还处在一种“前美学”的形态。这一阶段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在于:初步和比较零碎地提出了一些有关美学的基本问题、概念和范畴,并作了一些尚不彻底的回答;对美的思考往往同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哲学、伦理把握直接联系在一起,“美”与“善”常常混为一谈。这就是说,人们在思考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本质、艺术的社会作用等的时候,既没有完全摆脱直观经验的形态,也还没有同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理论的思考严格区分开来,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对象范围并对问题作出独立、系统的解答。 具体而言,先秦两汉中国古代贤哲主要是在关注人的情感立场上,从哲学、伦理层面探讨人类审美诸问题的。当时的儒、道、法、墨等各家思想中,都包含了许多迄今很有价值的美学思想,例如《左传》、《国语》、《尚书》等典籍里,便记载有诸如“五味”、“五色”、“五声”之美的主张,以及有关“无害为美”、“以和为美”的重要见解。其中,儒家着重强调了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孔子“兴、观、群、怨”的诗论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准则与“尽善尽美”的观念,孟子“充实之谓美”的主张等等,就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鲜明的社会伦理化倾向。道家则从“逍遥”、“无为”的处世态度出发,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超越性、自然纯朴性;老子有关美善相依、大音希声的看法,庄子“虚静恬淡”、“身与物化”、“物以游心”的审美境界论,都曾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至近代王国维之前,中国美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工艺领域,提出了诸如意象、神思、韵味、意境等中国所独有的审美范畴,使美学的思考不断趋于精细化。特别是,当时的美学思想家大多同时是诗人、画家或书法家,因而其美学思考往往同实际的艺术经验直接联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美学思维由“美”“善”问题向审美与艺术特征问题转向,深化了直觉感悟形式与古典理性精神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结合。 西方美学的发源,主要基于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和对各门艺术的统一定义的努力。古希腊学者曾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样产生的”等作了大量推测,如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就把数量的和谐关系视为艺术(音乐)美的根基,主张美是“和谐与比例”。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对美的本质问题作了一定深度的讨论。例如,柏拉图在他的一系列“对话”中,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见解,即美的范围十分广泛,形体、心灵、行为、制度等都是美,但探讨美的本质却不应追究什么是“美的”问题,而应该探究导致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质(“美本身”)。亚里士多德则在《诗学》等著作里,深刻分析了悲剧艺术特征、艺术起源等,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和“净化说”,并将“美是和谐”思想同当时人们对生物有机体的认识结合起来,从而成为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具有自己独立理论体系的美学家。 中世纪,在基督教神学引导下,美学以压抑人性的丰富性为代价,把审美的光辉完全归于神(上帝),“基督教的上帝代替了至善和理式,上帝就是智慧、仁爱和最高的美,就是位于造物主静观阶梯之上的自然美的诸事物的源泉”①。 这种以神为中心的美学理想,在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浪潮中受到猛烈冲击。此后,在法国古典主义美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以及狄德罗(D.Diderot)“美在关系说”、莱辛(G.E.Lessing)“诗画同一说”等的推动下,西方美学日渐丰富,为美学学科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强调真、善、美的同一,特别是美和善的一体性,是“前美学”形态下中西方基本一致的思想倾向。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②。 而孔子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③ 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④, 以及荀子“全粹全美”的美本体论、“水玉比德”的自然美论等,其中所强调的,就是美与善的一致与和谐。这说明,在人类思想的早期发展中,美学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既与当时社会的政治、伦理和人生理想紧密相关,也是组成早期人类思想整体的重要内容。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 这个阶段,美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在于: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美学”得以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美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构建。 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A.G.Baumgarten)在《诗的哲学默想录》里,第一次提出了诗的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并以希腊语中“埃斯特惕克”一词称这种诗的哲学为“感性学”(德文为sthetik,英文为Aesthetics),认为诗作为“完善的感性谈论”(即“完善的”感性表象的认知和表达),是“可感知的事物”,也是诗的哲学或诗的艺术的对象,“诗的哲学考察是指导感性谈论趋向完善的科学”,诗的艺术是“一种有关感性表象的完善表现的科学”⑤。 不过,鲍姆嘉通此时虽然把诗的哲学叫作“感性学”,却还没有正式以之命名美学。直到1750年,他用sthetik作为书名,出版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拉丁文专著(即《美学》第一卷),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了,而鲍姆嘉通也因此被后人誉为“美学之父”。 从鲍姆嘉通那里,我们发现,第一,美学原本是作为一种与逻辑学相对立的认识论被提出来的。⑥ 鲍姆嘉通指出,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层,逻辑学研究知或理性认识,伦理学研究意志,惟独人类情感(“混乱的”感性认识)一直没有相应科学来研究,因此有必要设立一门新的科学来弥补这一漏洞。这就是他在书中开宗明义地说美学(Aesthetics)“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的意味所在,由此也初步界定了美学的对象和范围。在这个基础上,鲍姆嘉通构造了一个包括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两部分的美学框架:前者包括启迪学(关于事物与思维的一般规则)、方法学(关于条理分明的安排的一般规则)、语义学(关于用美的方式想到的和加以安排的东西的表达手段的一般规则),涉及诗或艺术的题材、思想、结构及语言表达的一般规则问题,中心目标是实现美——感性认识的完善;实践美学则研究个别情况下如何运用一般规则的问题。尽管这个体系框架基本上还是艺术学的,但它对后来的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第二,美学研究人类认识中具有审美属性的部分。鲍姆嘉通认为,感性认识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灵中以美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自然禀赋,即人的低级认识能力以及相应禀赋(感受力、幻想力、记忆力、审视力、趣味、创作天赋、预见与预感、表达表象的能力等)和高级认识能力(如知性、理性)、天赋的审美气质(如情感能力);二是审美训练,即审美才能的培养;三是审美学说与审美指导。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美的实现,就是以低级认识能力为主干,交织各种心理因素以及审美观念、审美技能的综合活动过程。这样,作为认识论提出来的美学(感性学),同时是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认识),而这完善也就是美”⑦。美作为感性认识的成果,也就是“表象的总和”的完善,是诗、“美的艺术”、“自由的艺术”。 作为大陆理性主义的继承人,鲍姆嘉通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上,为美学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名称,使得人类的美学思考在经历长期发展之后,终于有了自己明确的对象。而他在遵循传统哲学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低划分之时,给予感性认识以应有的重视,强调美学研究的独立的认识价值,则启示他的同乡康德(Kant)、谢林(Schelling)、席勒(Schiller)、黑格尔(Hegel)等人,在更高层次上最终建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德国古典美学。 康德和黑格尔便以鲍姆嘉通的美学为思考起点,致力于解决感性和理性的和谐自由统一问题,并各自推演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对美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康德美学的重点在人的感性认识能力、主体心理机能方面,深刻地提出了有关“审美判断力”的问题,不仅给予审美判断(即审美心理机制)以组合有序的表述,而且在重点分析审美心理机制的过程中,形而上地探求美(情感表象),形而下地推及艺术,建构了一个以审美判断为中心的先验哲学的美学体系。这样,在康德那里,美学便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框架,而成为有着充实的内容、明确的对象以及一系列概念范畴的严谨体系。 黑格尔则着重探讨了感性认识能力的产物、对应物——诗(艺术)以及艺术的历史。在他那里,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主体心灵理念的感性形象表现,则是美的最高形态。正是以美的理念或理想为起点和中心,以美的理念的逻辑和历史的感性呈现(即艺术类型和艺术体裁)为基本对象与内容,黑格尔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艺术哲学(美学)体系——它的最大贡献,是给了美学以逻辑与历史,把美学从重视心理研究引向了重视历史研究的方向。 (三)现代美学之路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马、恩的美学贡献,不在于对审美和艺术现象的具体分析,而是从哲学人类学高度,深刻阐述了人类审美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他们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的论述,为从社会历史角度解答美学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和方法。马克思本人曾经有心撰写一本美学专著,据说《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美学”条目⑧ 就是他撰写的。不过,马、恩美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们的许多其它著作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及一些有关文艺问题的书信中,都包含了精彩的美学论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关“美的规律”、“自然的人化”、“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美感性质等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精华。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⑨,肯定美源自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则为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提供了一定理论根据。至于马、恩在评论拉萨尔剧作《弗兰茨·冯·济金根》,以及马克思论述古希腊神话的永恒魅力时,从意识形态理论角度分析作品和艺术现象的方法,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 同马克思主义美学并存的现代西方美学,在总体上集中体现了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和美学的反叛,其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流变更迭,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主线。它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概括: 第一,现代西方美学内部,集合了诸多思想学说和理论流派。其中,以叔本华(A.Schopenhauer)、尼采(F.W.Nietzsche)的唯意志论为前驱的现代人本主义美学思潮,集中了克罗齐(B.Croce)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柏格森(H.Bergson)为代表的直觉主义美学、英伽登(R.Ingarden)和杜夫海纳(M.Dufrenne)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海德格尔(M.Heldegger)和萨特(J.P.Sartre)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美学、苏珊·朗格(S.K.Langer)为代表的符号论美学,以及像“移情说”、“心理距离说”和精神(心理)分析学美学等。以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思想基础的现代科学主义美学,则包括了桑塔亚那(G.Santayana)和托马斯· 门罗(T.Munro)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美学、克莱夫· 贝尔(C.Bell)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杜威(J.Dewey)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美学、瑞恰兹(I.A.Richards)等人为代表的语义学美学、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等人为代表的分析美学、阿恩海姆(R.Arnheim)为代表的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美学和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和罗兰·巴特(L.Barthes)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美学;等等。 第二,现代人本主义美学张扬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以非理性因素解释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的本质,追求审美的绝对自由和超越。表现主义、直觉主义都把主体直觉当作美学的中心概念来展开理论阐述;“移情说”、“心理距离说”及各种“审美态度”理论,把主体超功利的审美观照理解为审美活动的本质和决定因素;存在主义强调对主体想象功能的研究;精神(心理)分析学美学则把人的无意识活动看作艺术创造与审美的源泉。这样,自古希腊而来的西方美学研究重点,便从审美客体转向了审美主体,体现了对“自我”进行更深入的发现、追寻和探索的现代意识。 第三,1876年,德国实验心理美学创始人费希纳(G.T.Fechner)在《美学导论》中提出,美学应从感性经验事实出发,走归纳和实验的道路。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正是在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展开了对具体审美经验或艺术事实的经验描述、理论推演和一般概括。例如,语义学美学就主张,有关审美判断问题的讨论,应在科学分析作品语词、句子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而阿恩海姆则运用格式塔原理分析艺术与视知觉的关系,揭示了客观事物与主体心理结构形式之间的相同或相似性,即“异质同构”规律。 第四,现代西方美学基本背离了传统思辨形式,悬搁了美的本质一类思辨性问题,转向经验性的艺术哲学、特别是审美心理学方向,寻求解决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经验性问题。这一点,在科学主义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主义、实用主义、语义学、分析哲学、符号学等美学流派,都角度不同地在经验描述基础上建立起审美心理学、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或一般艺术科学。 第五,现代西方美学以审美——艺术为中心,重视研究艺术本质、特征、规律、构成等问题。除了分析美学对艺术本体问题尚持怀疑态度外,大多数美学流派都力图按自己的立场来解释艺术本体问题。诸如艺术本体与创作主体心理功能及活动的关系、非理性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艺术作品“本文”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关系等一系列课题,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元的方法论景观,大大开拓了美学的现代视野。 在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一,大量吸收、借鉴了西方美学成果。王国维在20世纪初率先从日本引入西方的“美学”⑩术语,并用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的理论来阐释中国艺术,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学科。蔡元培在康德、席勒思想影响下,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通过美育在教育中的机构化而扩散了美学的社会影响。二三十年代,朱光潜的《谈美》、《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吕澄的《美学概论》等许多美学文献,更是充分利用了当时西方的美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对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进行了分析。直至20世纪末,中国美学研究仍然持续着这种“拿来主义”的理论进程。正是通过引入和借鉴西方美学,中国美学思想由原来偏于感性经验形态,走向了比较自觉的理论思辨,走向了美学学科的现代建构。其二,通过中西方美学思想的相互参证比较,现代中国美学家为传统美学的现代重建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朱光潜的《诗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钱钟书的《谈艺录》等,在把握中国艺术特有的审美境界、高扬中国美学精神方面,有着重大贡献。其三,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得到传播和研究。40年代,周扬、蔡仪等人的著述,体现了现代中国学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它的认识论),建设中国新美学的努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更对中国美学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美学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为自己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支点。这一点,正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化的建构意图。 然而,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维转向了反深度性、反中心性和反体系性。恰如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M.Rorty)所揭示的,作为对科学、道德、宗教和艺术所提出的永恒性(本体论)或认知(认识论)问题的仲裁者的哲学,在后现代进程中已经终结,固守人类思想和艺术实践中所谓“第一原理”、“永恒不变的哲学问题”已是荒诞。⑾在美学领域,这种后现代思维逻辑主要就体现在以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为指导的后分析美学、德里达(J.Derrida)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美学、伽达默尔(H.G.Gadamer)为代表的解释学美学和马尔库塞(H.Marcuse)和阿多诺(T.Adorno)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它们在不同角度地批判现代主义文化的深度模式之际,深刻质疑了现代主义美学从某一个绝对的理论原点去逻辑地建构美学体系的做法及其结果(体系)。 尽管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发展主线仍然延续在后现代美学进程上,但它的内部却发生了剧烈扭变:在人本主义这条线上,从“结构”到“解构”的转向,充分体现了美学的“后现代”特点——结构主义曾强调作品本文背后实际起支配作用的“结构”的存在,解构主义却要取消一切“中心”,消解全部“结构”;结构主义强调作品本文的内部研究,解释学美学、接受理论等却把重点转移到读者和接受过程,强调本文意义的不确定、相对和多义,呈现了“非中心化”的特点。在科学主义这条线上,分析美学曾经由语言分析入手,反对固定的美的本质探讨,走向了美学的取消主义;后分析美学则集中到艺术本体论上,以折衷主义取代取消主义,走向了美学的建设性方向。 此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法兰克福学派高举社会批判旗帜,提出“反艺术”的理论;他们对卢卡契(G.Lukacs)美学“整体性”概念的批判,体现了一种反对将本质和必然作宿命理解的倾向。而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批判地吸收各种理论基础上,同样把马克思主义美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后现代”阶段,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的思想活力。 后现代文化景观中,美学成了没有美的本质的碎片。这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美学形态的美学(反美学),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它在克服美学的贵族态度和被动性之际,有助于美学在更为开放的文化空间里,把审美问题与人对合理生活的追求进一步结合起来。 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 第一,在研究方法、研究主旨上,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凭借科学理性来发掘客观自然现象背后的本质,以便为人类获得更大的生活幸福提供充分的物质性条件。美学则以研究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为核心。而人的精神活动尤其是心灵的内省体验,有着非理性、非逻辑、非确定的一面,是科学理性所无法准确达到的,因而,美学研究不仅始终不能脱离感性形态,而且还总是保留着某种阐释上的模糊性、体验性和多义性。 社会科学通过对社会秩序、经济规律、法律典章、政治体制等的研究,关注人类行为价值的分析、预见和控制,探讨文明对人类限制的一面。美学则研究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的艺术和审美活动,以及在人际间起沟通交际作用的各种情感符号等,所探讨的是文明与人的精神实践的关系以及人在精神上寻求自由的可能性。比如,在中国古代,儿媳被婆母休弃之所以不为社会舆论反对,是因为它符合所谓“七出”条律,探讨这种宗法制度的产生根源、内容和形式,便是社会科学的任务。而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对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的赞颂,以及作品创构的审美境界,其中所张扬的追求自由的特定情感,则是美学所要研究的。 由于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主旨的特殊性,便决定了美学归属于人文领域的的必然性。 第二,人类审美活动本身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决定了美学的归属。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的形、色、声、味等,以及审美主体对对象形式所反映、象征的生活特征的把握,固然有其自然规律可寻,但这些都只是人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不是区别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审美活动的关键,在于由人文(社会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传统)因素所造就的人类文化——心理结构在审美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消极地反映客观对象,而是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在体悟对象的过程中重新塑造了对象。比如,一定时期的审美活动现象及其水平,就反映了一定时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又如,一个感怀伤世的人与一个春风得意的人,对天涯沧海的感受会截然不同,对象与“我”在他们各自脑海里所创构的审美意象迥然有别。而日常生活中,用红玫瑰表达爱情的热烈,用白色婚纱表示爱情的纯洁,用钻石象征爱情的永恒,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因素在人的心灵中所起的作用。 就像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得由自然界本身的存在来说明,社会历史领域的一切现象得由社会存在来说明,人文领域的一切现象应由人的存在和活动来具体说明。离开人的存在和活动,对“美”的讨论就会得出荒谬结论:或以为“美”先于人类而存在,或是被预先给定——这个给定者就是所谓“理念”、“上帝”、“神”或独立于人和人的活动的“自在的自然界”。而实际上,无论具体的审美对象,还是事物的审美属性或美的本质,既不是某种实体性的东西,也不是在人类活动之外预成的,而是通过活动向人生成的,是人类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一种价值。 因此,把美学定位于人文学科,符合审美活动作为人文现象的本性。 第三,追求与建构人类价值体系,是美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相一致的本性。 人类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旨在超越有限人生,以求获得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出现,不仅超越了有限的经验世界,而且超越了有限人生;审美使片面的、不完整的人成为全面、完整的人。这,恰恰是人文活动的指归。 人文学科关心人类价值体系的建构。而美学以审美活动为对象,就是要通过审美这一人文活动的特殊领域,追踪、建构人类审美的价值体系。只是在美学中,这种审美价值既不是对象本身的现实价值,也不取决于对象的自然物质特性,而是在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精神互动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一方面,审美对象本身具有能够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精神价值,并在其感性形态上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审美主体积极的心灵活动能够在对对象精神价值的领悟中得到提升,主体的精神创造能力得以自由发挥,心灵进入自由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审美价值就是经由审美活动而形成的主体与对象的精神联系方式及其成果,不仅包括对象价值,同时体现了主体活动及其相关价值;不仅是对象价值潜能的实现,也是主体心灵能力和愿望的证明。我们比较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和一匹真马的价值,不是要比较它们各自质地的经济价值(物质存在形态),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创造的奔马的感性形象及其情感表现力,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创造精神,来确认人自身的情感和生命精神,获得一种感动心灵的审美价值。 既然是价值,就要求有一个衡量价值的尺度。这个尺度又是什么?中西方都有奉行“人是万物的尺度”、“惟人为万物之灵”的文化传统,而审美的价值尺度,必然在心理和社会历史层面上体现出人的心灵的合目的性要求,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以及人对它们的自觉意识所造就的。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正是于一刹那间自觉运用了审美尺度来衡量对象的审美价值,进而产生某种确定的判断。 对人类价值的深切关注,表明美学有着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的学理本性。 总起来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来追踪、建构人类审美价值体系的人文学科。
美学概论:结合文学作品论述艺术中的丑及其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 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 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再次, 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是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最后, 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 例如:罗丹《老*》(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人们看到时,不禁惊呼“丑的如此精美”。欧米哀尔“肉体受着垂死的痛苦”,“发现自己活象一具尸体而感到恐惧”,罗丹在雕刻中深刻地揭示了这种丑,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颤,从而不能不惊叹于他艺术表现的精美绝伦,不能不赞叹他艺术的美,因此,生活中的丑到了艺术中,不是变美了,而是暴露了它丑的真实面目,让人真实地认识它丑的本质。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
美学概论:结合文学作品论述艺术中的丑及其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再次,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是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例如:罗丹《老*》(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人们看到时,不禁惊呼“丑的如此精美”。欧米哀尔“肉体受着垂死的痛苦”,“发现自己活象一具尸体而感到恐惧”,罗丹在雕刻中深刻地揭示了这种丑,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颤,从而不能不惊叹于他艺术表现的精美绝伦,不能不赞叹他艺术的美,因此,生活中的丑到了艺术中,不是变美了,而是暴露了它丑的真实面目,让人真实地认识它丑的本质。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
文学里的美学原则有哪些?
美的思想是最实用的思想美作者:孙达钧美是对己有益,美是看着顺眼,美是吃着有味,美是觉得舒适,美的也是好的。-人因美而追求,人追求的不一定美,人追求的自有美在。-美是一种好的感觉,美是一种愉悦的体验。美是人的美,对人有用人才觉得美。-好的是美的,凡是好的都可说成是美的,人追求好也是追求美。人有追求,人因美而追求,人图穿好吃好住好用好都是在美,想穿的美吃的美住的美玩的美。-好的不一定是美的,比如吃苦受累人就觉得不美,尽管吃苦受累对财有利,人想时有美,可感觉不美,感觉上有不好在,有多亏了自己,美中有不美,不美中有美。-美最直观,人事事处处都觉着美丑,眼看到美丑,耳听到美丑,鼻闻到美丑,嘴可品美丑,身体可感触美丑,它们是好看动听好闻味美舒适,它们是漂亮动听香的好吃自在。-人好追求美胜过追求好,美有心情带感情。美的情过于好的情,好的是判断,美是经验体验,美之于人更直接,美的反应更迅速,美比好动作大。-男的理性倾向好,女的感性倾向美。女的对美更敏感,女的更看重美。-美比好范围大,美比好更直观,美比好感觉多,美比好反应大,美比好更需要。-有人将完美当做作神,神是完美,人上美就是在近神。宇宙有规律美有序美和谐美,美美相通,美的世界很广,美的世界广阔无边。美是信息,美是讯息,人的心灵向往美,美的世界会滋养抚慰他的心。
汉语言文学中美学的主要内容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方法;古典美学概论及探索研究历史;美的模式和本质;审美关系;美感论;艺术美论;美育论;美学未来;中国的美学发端以及发展。第一节、什么是美学:识记:1、美学学科的基本性质。2、美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领会: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1、中国当代美学家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不同观点。2、全面、准确地理解美学研究对象。领会:领会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识记:1、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2、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领会:领会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关系。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立:识记: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领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美论第一节、美的问题的性质:识记:美的问题的性质。领会: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基本差异。第二节、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识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领会:1、西方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其各自的核心内涵。2、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论断的历史贡献和局限。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的价值和缺陷。4、 马克思主义美论的逻辑起点。简单运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美学概论:结合文学作品论述艺术中的丑及其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再次,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是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例如:罗丹《老*》(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人们看到时,不禁惊呼“丑的如此精美”。欧米哀尔“肉体受着垂死的痛苦”,“发现自己活象一具尸体而感到恐惧”,罗丹在雕刻中深刻地揭示了这种丑,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颤,从而不能不惊叹于他艺术表现的精美绝伦,不能不赞叹他艺术的美,因此,生活中的丑到了艺术中,不是变美了,而是暴露了它丑的真实面目,让人真实地认识它丑的本质。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以及翻译
1.关于曹刿论战的文学知识 一. 文学常识。 1. 作者:左丘明。 2. 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一部有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二. 文章内容。 1. 分段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曹刿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第三段):写战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 2.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要取信于民、详察敌情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3.写作特色 : 1)对比、对话突出人物。 2)内容详略得当。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1)曹刿-远谋。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鲁庄公-鄙。急躁冒进、鲁莽行事,但虚心求教、知人善任。 本文从三方面突出鲁庄公的“鄙”:战前,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同样鄙陋的“肉食者”和子虚乌有的神灵身上;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胜而不知何以胜。其目的在于和曹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 2.本文对战争略写,“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便带过。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却写得很详尽,是因为: 1)本文重点在“论”战,对话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2)能够以次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见形成对比,突出中心。 2.【文言文《曹刿论战》的翻译和原文】 绝对权威,原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能独自享用,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近臣和亲臣).”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了(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意图),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同意追击他们.”。 3.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课题:《曹刿论战》 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积累《左传》有关的常识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背诵、默写、翻译全文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复习过程:一、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二、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以记忆为主。 三、教师课件的相关内容。(一)、文学常识积累:《曹刿论战》选自《 》,相传是 时期 所作。 《左传》原名《 》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 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 )名著和( )名著。 本文所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战役是以少胜多?答案:《左传u2022庄公十年》 春秋 左丘明 左氏春秋 编年 史学 文学 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二)、字词句积累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shì( )而望 吾视其zhé( )乱 夫战,勇气也( ) 望其旗mǐ ( )答案:guì jiàn bǐ bó fú 轼 辙 fú 靡重点字词解释。1、肉食者谋之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何以战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6、牺牲玉帛7、弗敢加也,必以信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10、必以情,忠之属也11、齐师败绩12、公将驰之13、登轼而望之14、下视其辙15、遂逐齐师16、既克,公问其故17、夫战,勇气也18、再而衰19、望其旗靡20、大国,难测也21、惧有伏焉22、彼竭我盈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2、参与;3、目光短浅;4、凭、靠;5、有“养”的意思;不;个人专有;6、指猪、牛、羊等;丝织品;7、虚报;实情;8、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9、案件;即使;明察;10、以实情判断;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1、大败;12、驱车(追赶);13、古代车子前面的痕迹;14、车轮轧出的痕迹;15、追赶、追击;16、已经;原因、缘故;17、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18、第二次;19、倒下;20、推测、估计;21、埋伏;2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一词多义1、间: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时进而间进( )又间令吴广( )2、信:必以信( )小信未孚( )3、其:其乡人曰( )吾视其辙乱( )公问其故( )答案:1、参与;夹杂;间或、偶然;暗地里;2、实情;信用;3、代曹刿;代齐军;代词,指打仗取胜;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擂鼓古今异义词1、肉食鄙,未能远谋( ) 2、小大之狱( )3、虽不能察( ) 4、必以情( )5、忠之属也 ( ) 6、牺牲玉帛( )7、再而衰( )1、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品德低劣2、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转折关系的连词4、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5、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6、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7、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10、夫战,勇气也。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彼竭我盈,故克之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见识浅陋,不能作长远谋划。3、您靠什么作战?4、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5、小恩小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6、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7、小的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你的。8、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9、这是尽了职份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10、作战,靠的是勇气1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击士兵们的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12、他们的勇气用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理解性默写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答案: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三)、内容及写法理解《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 4.曹刿论战笔记和复习资料 《曹刿论战》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 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 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 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 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 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二、问题研究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 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 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 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2.怎样评价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 5.曹刿论战全文翻译及重点字词 1、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扩展资料: 一、词句注释 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攻打。 5、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二、作品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 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6.曹刿论战的资料和翻译 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 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编辑本段]【题解】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编辑本段]【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编辑本段]【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 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大夫以上的高官。 (6)间(jiàn):参与。 (7)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独享,专有。 (12)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帛,丝织品。 (14)孚(fú):信任,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诉讼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满,充沛。这里指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8)加:超过。 这里有虚夸,以少报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属也:这是为民尽心的一类事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33) 败绩:大败。 (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去。 (35)遂:就 (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37)夫(fú)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8)伏:埋伏 (39)靡(mǐ):倒下。 [编辑本段]【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来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
我国语文学科教育发展史上有哪些学者
第六章 明清语文教育 概说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繁荣到衰落的转折期,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至,凡543年。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传统蒙学教育集大成的时期。 明初统治者已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方针。建国之初就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从京师到郡县直至农村地区,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学校教育网络。清朝的官学制度基本上是沿袭明制,分为地方和中央两类。中央主要是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的义学、社学、私塾等伴随着民间的搜书、藏书和编书的风行也愈来愈昌盛。在教育和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传统语文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明清的统治者除了在思想上钳制士人外,还用科举来诱导知识分子使其就范,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科举考试。统治者通过科举网络人才以供其驱使,知识分子也期望得到统治者的选拔和任用,因而科举成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时期对前代科考制度又有所增损,形成了一整套极为完备的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学风和教育制度等产生了极大影响。久而久之,学校成了科举应试的预备场,其教学目标与内容都与科举产生了直接联系。学校教育围绕着科举考试进行,导致教学内容越来越空疏、教学方法愈来愈程式化。同时科举制度也越来越僵化,走向了形式化的泥淖,这种“假、大、空”的文风对明清的教育和学风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到了清初,统治者已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对科考内容和方式予以改良,并崇尚实学。 第二节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十分复杂,也非常重要,这一时期不管在阅读教材的编写,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人们对阅读教学的认识逐步深刻,正如李国钧在《明清蒙学教育述评》中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困难要解决,即内容和语言的问题。在语言方面,是书面语言跟口头语言的分家;在内容方面,由于中国历史悠久,要读古书,须记忆相当的名物制度和典故。同时古人的思想和经验与儿童的生活也相隔甚远,这更加对文章的内容不易理解。还由于阅读教学这一环,有承上启下的任务,既得巩固和扩充识字,又须从识字教学向阅读写作教学过渡。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不但要求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多样化,而且教材的选择也甚为重要。”[4] 一、阅读教材 当时的蒙学读本除了传统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礼记》、《尚书》、《易经》、《春秋》)、乃至“经、史、子、集”外。明清学者特别是蒙学家们编出了一些适应蒙童们阅读的浅易教材。 (一)《古文观止》,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共12卷。本书选取了自先秦到明末二千多年间的共二百二十二篇文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散文选集。这些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章多是历代著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能显示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从文体上讲,选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和韵文,但不选商业和科技方面的。体现了重农轻商,重思辨轻实践的思想。其编排以时间为经,以作家为纬,打破了过去文选读本的框框,是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编撰史上的一大突破。选集中的作品,重《史记》轻《汉书》,唐代以韩、柳为大家,宋代以欧、苏为重点。浅显且易读易记的文章,再配上为世人所称道的精当评点,本书很快就流传开来,并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文辞类纂》,清桐城派学者姚鼐历时40年编定,为桐城派重要读本。自两汉到明末,几乎各类选文都有选录。全书共75卷,按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辞赋等十三类。每类都有一个序目,其对各种文体之源流叙述甚明,对教学很有帮助。至此文章选编型的语文教材已基本成熟,对后世产生了莫大影响。后人就根据此类编写体例,清人黎庶昌选编了《续古文辞类纂》,曾国藩选编了《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杂钞》共26卷,较多地选编了有益于实用的经史百家作品,这是其与《古文辞类纂》的最大区别。 二、阅读教学方法 这时期的阅读教学吸收前代的成功教学经验,充分兼顾蒙童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成功的阅读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五节 语文教育思想 当时的学者们对以前的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对以语文教育为主体的传统教育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理(有些是自觉的,也有些是不自觉的),这些思想有的是专门的著述,有的散见于有关学术著作中。 一、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以“心学”为基础,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即要发见学童本身所具有的“良知”的教育思想。同时儿童的“良知”保存得最多,儿童是最容易教化的,故特别重视儿童教育。以其鲜明的“反传统”姿态,对此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简称《训蒙》)和《教约》这些教育著作中。主张在教学中蒙师要根据学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学童施以“歌诗”、“习礼”和“读书”的教学,具体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训蒙》规定了教学的具体步骤,首先对儿童要“诱之诗歌”,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和平”;其次要“导之以礼”,使其“心地纯正、仪表堂堂”;最后要“讽之读书”,使其“存其心、宣其志”。儿童通过诗歌的诵读,不仅能激发其意志,还能使其情感得到合理的宣泄,这有助于消解内心的烦恼和郁闷,对于学童的道德情感和美感的培养有关键作用。即如书中所讲:“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10]接着进行礼仪教育,可以使学童养成威严的仪容,也有利于锻炼其身体。习礼应与歌诗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把单调枯燥的习礼教学寓于情感宣泄的乐教之中。最终还是要诵经习典,主要是儒家经典。通过经书的阅读,有利于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即如书中表述的:“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11]他还倡导了新的教学方法,批判了旧教法不顾学生身心特点的弊端,强调教育儿童一定要适应学生的性情。他认为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故教学时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这才能使儿童不断长进,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教约》是对教学的一些原则要求,规定了教学的具体步骤和学习课业。如对歌诗的要求:“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即读诗时,要“整容”、“定气”、“朗声”、“节调”,不要放荡、急噪和恐惧。这样练习久了,就能在学习中精神宣畅、心平气和。授书的原则:“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而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演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从而提出了授书的原则:贵精熟。书要读得精,要读得熟,这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还提出了讲课的方法:一曰量其资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一曰专心一志,把书放到心内,勿使心到书外;读书时要字字响亮,句句分明;且要反复推敲,虚心体会。用这样的方法读书,最终定会心领神会,心胸开阔。本书的最后,概括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即:“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教,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他把教学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复习检查,二是巩固与准备,三是上新课、即诵书和讲书。由此可见,这种课时安排的方法,注意了儿童身心的特点,不断变换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二、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明末参加东林党反对宦官专权,明亡组织军队抵抗清军入侵,晚年隐居著书,先后在几所学院讲学授徒。《明夷待访录》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学校》、《取士上》、《取士下》三篇,集中体现了其鲜明的民主教育思想。《学校》着重论述了学校的重大作用,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和议政相结合,即“公其非是于学校”。这样学校既是培养人才、传递文化的机构,还是议论政治利弊的场所。《取士上》、《取士下》专门论述了考评人才的标准。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如“科举盛而学术衰”、败坏学风等,并提出了非常有名的“取士八法”。此外还有《留别海昌同学序》、《广师说》、《续师说》等,也论及了很多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具体到语文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如下观点:一曰因人而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施教。教师平时要考察学生的志向,关注他的行为以熟悉、了解学生,从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二曰施之有序:教学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稳步前进、逐步提高,这是由学童能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决定的。他同时主张学习语文需要经常温习,指出“学而不习,习而不常”,是学习者常犯的毛病,善学者应克服之。三曰学思相资以为功:“学”要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思”要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他认为学与思,二者应紧密结合,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人的学识越丰富,思考就越全面。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这就会促使学生更发愤的学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四曰启发主动性:学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启发学习者的自觉性。教师教得好,学生不一定学得好,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得”、“自觉”。“善教育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之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13] 同时,他还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既要热爱教育工作,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为人师表。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对待教学工作,应该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教师要乐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精心培育人才。第二、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这就要求教师自己要有渊博的学识,深刻地领会所教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更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水准。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行动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故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五、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号习斋,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既反陆王心学,也反程朱理学,《存学篇》是其教育方面的代表作。他发展了荀子、王充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强调教育应顺应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存学篇》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他以性善论和实践观为出发点,批评宋学的空疏,汉学的繁琐,玄学的空谈,释老的虚无。他主张一切学问离开实用即无价值,要教授经世致用之学。教法上反对记诵的教育,强调实习和习行的重要。“为学为教,用力于诵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14]这里的“习”是实习和练习,“行”是实行、实践,习行是在实习中求知能,在实行中求应用。这些主张在当时趋向于极端,不能为一般士人所接受。 具体到语文教学,主要主张是,教学生以“礼、乐、射、御、书、数及兵、衣、钱、谷、水、火、工、虞”等经世之学,同时要重视有关语文的“习书”、“讲书”、“作文”等技能、技巧的训练。如对习书的规定:“每日饭后,字半纸,改正俗,教演笔法,有讹落忘记者责。”重视讲书:“每日早晨试书毕,讲四书或经,及酉时,讲所读古今文字,俱须潜心玩味。不解者不妨反复问难,回讲不通者责。”强调读书贵在精熟,并提出了具体的读书方法和要求。强调写作训练:“每逢二、七日,题不拘经书史传古今名物,文不拘诗辞记序诰示训传,……俱须用心思维,题理通畅,不解题不完篇者具责。”题目的选择不拘于四书五经中,扩大了选题的范围;写的文体不拘泥于八股文,可以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六、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号伯涵,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人。学术上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著述后人辑为《曾文正公文集》。教育上主要贡献在家庭教育方面,其中诸多观点对语文教育实践影响很大。既有关于看、读、写、作的,还有关于写字、书法的,更有关于待人处世的、修身养性和兴国治家的。所谓“看”,即今天的“略读”,“浏览”;所谓“读”,即今天我们说的“精读”,“讲读”,“钞读”;所谓“写”,是指写字、书法;所谓“作”,是指作文、写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读书方法的指导,主要观点有四:一曰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即这四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二曰涵咏体察。读书要联系亲身经历,深入体验,以求真正地理解和体悟。三曰读书须选择。经过选择决定要读的书,就要精思熟读。四曰做读书笔记。要在理解所读的书的基础上,认真作读书笔记。 (二)对于写作方法的指导,主要观点有五:一曰读写结合,互相促进。读和写的关系很密切,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学生只有积累多了,才会写出好文章,这道出了读与写关系的真谛。二曰多作常作,敢做“逼作”。作文要经常写,同时自己要敢于“逼”自己作文。三曰作文应以模仿始,但不能刻意模仿,力求在模仿中有创新。四曰注重积累词汇。平时在学习中,要吸收词汇,并牢记在心,作文时才能才思敏捷,得心应手。五曰注重作文的思路和气势。作文应将气势展开,才能写出好文章,同时注重训练写作时作者的思路。 (三)关于写字、书法的内容在《家书》中也很多,有关于临帖的、描摹的;有关于间架、门径的;有关于笔力、气势的;有关于神理、法变的;有关于态度、毅力的。《家书》中讲的这些都是曾国藩的切身体会,有的对初学书法的人很有帮助。所说:“尔前用油纸摹字,若常常位置,间架必大进。欧、虞、颜、柳四大家,如诗家之李、杜、韩、苏,天地之日月星河也。尔有志学书,须窥寻四人门径。”[15] 七、崔学古,清代著名的蒙学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体现在其代表性教育著作《学海津梁》,《幼训》,《少学》中,这些也是他长期从事蒙馆教育的经验总结。他提出教育理论观点很多,如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课内外的关系等问题都作了深入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一)《学海津梁》,这本书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其作文教学的指导上。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一曰以读促写,以读悟写。他认为精读了某一类文,真正理解了这类文章的特点,学者在写作中必然会具有某一种风格,故主张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研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之精髓,发现写作的规律,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二曰明确作文的要求和构思的方法。作文的具体要求是:“造意要起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16]同时注重文章的整体构思,要确定好文章的主旨,定好文章的基调,把握好文章的重点。三曰在炼字、修辞上下功夫。他认为炼字、修辞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应有意识地进行严格的训练。他说:“一字粗,即一句不雅;一字腐,则一句不新。作文知炼字,使观之如明霞散锦矣。”四曰改文要顺乎学生的资质,助其发展。改文应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按学生学习作文的程度、素质和水平批改学生的作文。改文不仅要修改文词,更重要的要修改文意。好的文章应是文词典雅、文意高尚的统一体。 (二)《幼训》,共有28卷,是崔学古长期教学的经验总结,对读书、识字、教书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对读书的要求是:“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读书应根据实际的情境,选定适当的方法。识字教学可采用纸上识字、书上识字两种方法。通俗地讲纸上识字,就是今天的卡片识字;书上识字,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随文识字法。首先要纸上识字,即集中识字;然后就要随课文分散识字了。对教书的要求是:“书忌口传,或不论生徒敏钝,教至数十遍,甚则师口一停,徒亦默然者;不知儿童止用口耳,不用心目,虽滔滔背读,倘摘指一字,则茫无以应也。”[17]旗帜鲜明的反对老师单纯的讲授,主张应让儿童反复诵读琢磨地学习。同时主张读书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讲读的过程中,要领读、范读、背读、默读、朗读、追读等多种读书方法并用。本书另一可贵的地方是提出了诗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对容易理解的诗句,浅显地解释一下就过去了;对于难懂的诗句,要用打比喻的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点进行教学。同时诵读贯穿始终,先分步读,再朗声读,最后才是解释诗文。 (三)《少学》是一本主要论述八股文做法的作文指导书,分为督责初功、开示路数、八法、五要、四十字决、行文变化六部分。鲜明地提出了读书、作文的方法。一是关于读书的:“凡读文,亦可略仿读书法,探读数遍,篇只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易熟;明后复讲完篇。或正在读书时,提一句,责令自讲,讲后再读,熟后再温。得趣全是涵泳。”[18]在此涉及到了“探读”、“熟读”、“温读”的读书法。所谓“探读”,就是了解文章大意的读,以求掌握文章的全貌;所谓“熟读”,是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反复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所谓“温读”就是今天的评价性阅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反复的读,最终获得审美的感受,陶冶人的情操。二是关于作文教学提出了著名的六忌说:“盖小题所最忌者:一曰枯寂,枯亩寒鸦,不如千红万绿也。一曰深晦,兰生谷底,不如芝产彤庭也;一曰质实,闾阎朴地,不如海市蜃楼也;一曰涩滞,寒蛩唧唧,不如流莺百啭也;一曰径遂,通衢大路,不如横峰侧岭也;一曰方幅,长枪大剑,不如短兵相接也。”[19]即学生在作文中要克服枯燥、模糊、平实、不通、直接、宽泛的毛病,做到有虚有实、文脉通顺、章法得当、过渡自然、写出新意,长久这样坚持下来,就能写出好文章。 八、唐彪,字翼修 ,浙江兰溪人,大约生活在明末崇祯至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曾任会稽、长兴、仁和等地训导,明末清初的蒙学教育理论专家和语文教学法专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研究蒙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学者。代表作《家塾教学法》是专门研究家塾语文教育和探讨读写教学规律的,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蒙学语文教育理论的专著。包括《读书作文谱》和《父师善诱法》两部分。 (一)《读书作文谱》是探讨私塾中读写教学规律的理论著作,也总结了他写八股文的经验,共分十二卷。分别介绍了识字与习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要求和方法。第一卷谈读书作文的“根本工夫”,即教学目标,包括“学基”、“文源”、“读书总要”三节。“学基”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文源”论学者的修养问题,“读书总要”论读书的方法和技巧。书共分五类,各有其特定的读法和注意事项。第二卷介绍常用的阅读方法,如书文标记法、圈点法、评注法,看书会通法,看书分层次法等。第三卷谈求学之道,介绍了学习时应注意的一些原则问题。如提倡“优游渐积法”,就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日积月累的学,渐至止境;“学有专攻深造之法”,即要学有专攻,才能有所建树。第四卷谈写字、书法,包括一整套执笔、运腕、运指之法,以及基本的用笔技巧,很值得我们借鉴。第五卷主要讲读文章与做文章的方法,主要探讨的是八股文的读法和作法。如对读文提出的要求:文章要分类读,读文不能专读一体等。第六卷谈分文体写作,主要是作八股文的技巧。同时还讲了修辞方面的知识,很有可取之处。第七卷谈古文、时艺两种文章的作法技巧,比较细致地讲作八股文的技巧。第八、第九两卷专谈八股文的各种命题形式和写作程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写作策略。第十卷论古文评论,先分评传世的名家名作,后在历史的流变中进行总评。第十一卷讲了科举考试的常用体裁和四十五种制艺的实用文体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反映了唐彪经世致用的先进思想。第十二卷介绍各类诗体的来历和特点,主要是引用前人的观点,但也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归纳。总而言之,本书把蒙学教育中的许多问题系统化和理论化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讲蒙学教育的理论专著,其巨大的学术价值和独特的历史意义是永不能磨灭的。 1、先进的识字和写字教学观。识字教学是古代蒙学教育的基础,读书作文都要以识字为根底。书中首先介绍了识字的方法。其一是集中识字法。在《父师善诱法》中指出:“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识字,尤为妙法。”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先认一千上下的字。其二是比较辨形法。汉字有很多形近字,儿童在认字之初区别它们有困难,故要比较其异同,才能提高识字的准确性。即“教蒙童泛然令认字,不能认也。凡相似而难辨者,宜拆开分别教之”。其三是复认法。学童认字快,但忘得也快,识字时要常常复习。即“将认过之字,难记者,以厚纸钻小隙露其字,令认之;或写于他处令认之” 。写字技巧训练包括执笔方法训练、笔顺训练、临摹训练等。书法能力的培养包括执笔法、运腕运指法、基本笔画的用笔法等。特别指出蒙童要用心练习写字和书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2、优化的阅读教学观。首先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扩充才思”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同时把“流畅笔机”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接着规定了阅读教学的内容和选材原则,主要有三条:其一是“精读”和“博览”的关系,这是从阅读的广度上说的。多读以开眼界、以广见闻;同时要精读几本书,而且好文章要经常读。略读时要分门别类的读,不可只读一体一家之书。其二是“精思”与“泛观”的关系,这是从阅读的深度上说的。书要精读,这样才能以一当十,读一篇有一篇的收获。其三是阅读的内容要因人而异,这是从个别教学方面说的。老师要根据学童的禀赋和气质,因材施教,选择恰当的教材让学生学习。蒙童所读的教材要顾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所读文章要适应其兴趣。其三是塾师可以修改阅读的内容。古人的文章是为表达其情致和思想而写作的,有些并不一定适合儿童学习,因此老师要修改古人的教材,使其适合儿童的阅读。这在教材编撰史上开了可以对选文改编的先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在此之前,只是一味的选编古人的好文章,而唐彪主张对入选的文章根据学童的程度和特点进行改编,这是很有意义的。最后提出了阅读教学的方法。即精读的书一定要熟读精思,化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切实掌握好。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授与提问的关系,他认为学习者只有肯于并善于发问,学习才有长进。同时主张师生间相互驳问,老师可以问学生问题,学生也可反问老师问题,通过师生的质疑问难以求得学力的增进。 3、朴实的写作教学观。唐彪主张写作教学应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即“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作文教学强调模仿,即从范文的学习中体悟作文的技法规律。《读书作文谱》中说:“所作之文之工拙,必本于所读之文之工拙,用不离乎体也。”下面提出了写作教学的原则:其一是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虽各有特点,各有其独特的功效。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教学中要读与写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为可贵的是,他认识到作文训练是个过程,故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每种文体有每种的特点,各有其特殊的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因此要分文体进行练习。其二是多读多写。作好文章的关键是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学识的积累等。“学识浅狭,胸中不富,作文无所取材,文必不能过人”。
我从山东一所学校大学毕业,专业汉语言文学,想到加拿大读硕士,但是没有语言成绩。
去欧洲的塞浦路斯吧,英特那吧国际大学欧洲塞浦路斯英特那吧国际大学项目优势(你可以重点看看11、16条)1、办理速度快: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5-10天就可以获得签证; 2、打工时间:学生签证每周可以打工20小时,且学校会与学生签订带薪实习合同,有四个月的带薪实习,每月最低工资为650欧元,只要自己努力,一年至少可以挣8万人民币;3、费用:塞浦路斯学费以及生活费,一年只需5万人民币,花费只是加拿大以及其他国家的几分之一;4.大学综合性强,有语言预科,大专,大本学历。专业性强,商业企业管理,计算机,宾馆服务等专业等,方便学生就业。5.可以签约转签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连成就业。第三国家转签,政策更宽松。6.费用低廉,第一年3400欧元。第二年2000欧元。在塞浦路斯读书可以拿到英国的学历。也可以后2年去深造。7.办理手续简单。只需要无犯罪证明,体检,高中成绩单和证书的公正和认证。无雅思和英语的要求。8.办理周期短。每年3次招生。2月,7月10月招生。9.签证率有保证。因为材料是通过使馆认证的,签证率为99%以上。特别是针对有其他国家拒签历史的同学有签证的保障。而且对福建人没有特殊歧视。10.银行存款要求低,只有10万元人民币。11.英国,瑞士大学联办,1年后可以免面试去英国。12.签约留学,保证中介信誉。13.带薪实习,保证学生的后顾之忧。14.假期集体旅游,欧盟生根国家,几日游。让学生体会欧洲风情。15.跳板:塞浦路斯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属于欧盟国家,所以在塞浦路斯学习1年后,可以转签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学习或者工作,成功率更高。16.转签加拿大留学和移民。学生在塞浦路斯因英特纳吧大学学习1年可申请加拿大SPP计划里的红河学院,可将学分全部转入加拿大红河学院(学生在加拿大学习2年后,可申请3年的工作签证并可申请移民)1+1,1年在塞学语言或专业,1年红河留学,工作半年申请移民;1+2, 1年在塞学语言或专业,2年红河,毕业直接申请移民 (去塞之前有工作经验的,在塞一年后,可直接申请萨省,曼省移民。可针对条件达不到的大部分想移民的客户 )17.塞浦路斯英特纳吧工作安排,学生过去学习英语6个月后(政府规定在塞浦路斯6个月后方可工作),每个星期可打工20个小时(为政府规定时间)。学生毕业以后,可申请工作签证,但必须回签(即离开塞浦路斯后再申请工作签证),方可在欧盟国家打工,也可转签到加拿大、英国、瑞士等国工作,享受打工的权利。塞浦路斯英特纳吧学校可帮助学生申请相关工作,月薪在1-2万人民币以上(毕业后工作需一定的英语基础)。18.塞浦路斯移民学生持留学签证,政府规定超过8年时间可申请移民(8年内前7年时间可自由出入塞浦路斯,第8年必须住满1年),持工作签证超过5年可以申请移民、专业有:接待和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厨艺专业接待和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厨艺专业会计专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专业办公管理护工
潜意识是什么?要科学性的不要文学性的
【心理学定义】 潜意识(心里学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 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其他定义】潜意识,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认识潜意识 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潜在意识的世界,是超越三度空间的超高度空间世界。潜意识一经开启,将和宇宙意识产生共鸣,宇宙信息就会以图像方式浮现出来,心灵感应等 ESP能力 也将一一出现。如今世界顶尖的心智潜能开发课程“UltraMind ESP Training(超意识ESP训练)”已经落户中国大陆,专业致力于开发每个人先天就具备的ESP能力。爱因斯坦把第四度空间定位为“时间和空间合而为一的世界”。 分析认为,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积累的大量知识,充分开发之后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人类现在需要做的,则是正确认识和激发潜意识。潜意识的发现这项说法在现实世界固然难以想象,但在潜在的世界则可能存在。每一个人都具备潜意识的存在,只是过去并没有这种体认。潜意识的发现始自催眠术。现代催眠术的原始型态是奥国维也纳的医师梅斯梅尔所创立。但是第一次提出人类具有潜在意识学说的人,是西格蒙德u2022佛洛伊德。弗洛伊德所谈的潜意识,是一种与理性相对立存在的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动力,他认为,人类又一种本能,也就是追求满足的、享受的、幸福的生活潜意识。这种潜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类的言语行动。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潜意识可以升华成为人类文明的原始动力。根据维也纳大学康士坦丁博士估算,人类的脑神经细胞数量约有一千五百亿个,脑神经细胞受到外部的刺激,会长出芽,再长成枝(神经元),与其它脑细胞结合并相互联络,促使联络网的发达,于是开启了信息电路,然而人类有95%以上的神经元处于未使用状态,这些沉睡的神经元如果能够被唤醒,几乎人人都可以变成“超人”。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属于显意识的范围,约占意识的5%,换句话说,95% 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这仅仅是理论值,就目前只用到很少的脑细胞的大脑,其耗氧量已经占到全身耗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全部使用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像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天才人物,一生中也不过运用了他们潜意识力量的2%不到。因此,任何人不论你聪明才智的高低,成功背景的好坏,也不论你的愿望多么的高不可攀,只要懂得善用这股潜在的能力,它就一定可以将你的愿望具体的在你的生活中实现出来。 潜意识如同一部万能的机器,任何愿望都可以办得到,但须要有人来驾驶它,而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有心控制,只让好的印象或暗示进入潜意识就可以了。潜意识大师摩菲博士说过:“我们要不断的用充满希望与期待的话,来与潜意识交谈,于是潜意识就会让你的生活状况变得更明朗,让你的希望和期待实现”。只要你不去想负面的事情,而选择有积极性、正面性、建设性的事情,你就可以左右你自己的命运。 潜意识的六大特征 1.能量巨大:博恩u2022崔西说:潜意识是显意识力量的3万倍以上。2.最喜欢带感情色彩的信息。3.不识真假,直来直去。4.易受图像刺激。5.记忆差,需强烈刺激或重复刺激。6.放松时,最容易进入潜意识。 潜意识的形成 所有的肉体痛苦和情感的丧失及被麻醉而失去意识的时刻。 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原理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而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但是这个反作用,以往我们注意的是意识中可意识部分的能动作用,却没有注意到意识中不可意识部分即潜意识的消极负面作用。 潜意识形成后,反作用于人的身体,减慢我们的思维速度,影响我们的记忆……从而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也影响了我们的健康。 潜意识形成举例一位母亲由于莫名的烦躁,对自己调皮的孩子不上进感到焦虑,经常打骂指责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说:“你瞎了吗?这样的东西都看不见?”或者“你聋了吗,我讲的话你都听不进去?” 在这里可以看出在打痛孩子肉体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向孩子心灵致入潜意识,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孩子将来在他的视觉或听觉方面肯定会有心理障碍,或者是听不清充足的音色,或者是看不全充足的颜色。 潜意识作用举例“会下围棋的人大概都知道下棋先后次序的重要性,我国棋圣聂卫平对此是深有体会。聂棋圣曾经在一次国际重要围棋比赛后遗憾地说,自己明明前半盘领先优势很大,在收官子的阶段自己怎么下出了昏招啊!明明是在脑袋里想好的最佳收官次序,可是在出手下子时却下出最差的收官次序,真是莫名其妙,结果被别人翻盘了!真遗憾啊 ”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反过来吧”或者诸如此类意念的潜意识在聂棋圣脑里起了作用! 在聂棋圣疲倦的时候,潜意识这个小人儿说:快反过来吧。他的大脑就把最佳的次序与最差的次序反了过来!这种潜意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聂卫平棋圣早年或青年时期(或许是文革时的?)所遭受的肉体痛苦或精神迫害,同时伴随着“反过来”等意义的语言。由于受这种潜意识的影响,聂棋圣又有多少次遗憾地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呢?这恐怕只有聂棋圣本人最清楚了。人有所谓的意识和潜意识,一般人学习的时候,都是运用意识的力量,然而,世界潜能大师博恩u2022崔西曾经说过:“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以上。” 所以,任何的潜能开发,任何的希望要实现,都是依靠你的潜意识。 如何开发潜意识 潜意识包罗万象,深厚神奇,那么如何来训练开发和利用它呢?以下几点可供探索参考:1、训练开发潜意识的无限蓄储记忆功能,为我们的聪明才智开辟广阔深厚的基础。如果你想建造高楼大厦,就必须储备好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装修材料、设计知识、建筑技能、各种建筑机械,还有指挥管理技能等等。对于一个追求成功与卓越的人来说,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给潜意识输进更多的基本常识知识、专业知识、成功知识以及相关的最新信息。“事事留心皆学问”,你要大脑更聪明,更有智慧,更富于创造性,更符合现实性,就必须给潜意识输送更多的相关信息。为了使你的潜意识储蓄功能更有效率,可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帮助储存。如重要资料重复输入,重复学习,增加记忆功能,建立看得见的信息资料库——分类保存图书、剪报、笔记、日记、现代的电脑软盘等等,以便协助潜意识为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其他聪明才智服务。2、训练对潜意识的控制能力,使它为我们成功服务,而不是把我们导向失败。由于潜意识是非不分,积极消极、好的坏的统统吸收,常常跳过意识而直接支配人的行为,或直接形成人的各种心态。所以,成也潜意识,败也潜意识。因此,我们要训练自己,努力开发利用有益的积极成功的潜意识,对可能导致失败消极的潜意识加以严格的控制。具体地说,珍惜原来潜意识中的积极因素,并不断输入新的有利于积极成功的信息资料,使积极成功心态占据统治地位,成为最具优势的潜意识,甚至成为支配我们行为的直觉习惯和超感。另外,对一切消极失败心态信息进行控制,不要让它们随便进入我们的潜意识中。遇到消极思想信息时,可采取两个办法加以控制:一是立即抑制它,回避它不要让它们污染你的大脑思想。对过去无意中吸收的消极失败潜意识,永远不要提起它,让它遗忘,让它沉入潜意识的海底。二是进行批判分析,化腐朽为神奇。用成功积极的心态对失败消极的心态进行分析批判,化害为利,让失败消极的潜意识象毒草化成肥料一样变成有益于成功卓越的思想意识。3、开发利用潜意识自动思维创造的智慧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获得创造性灵感。潜意识蕴藏着我们一生有意无意、感知认知的信息,又能自动地排列组合分类,并产生一些新意念。所以我们可以给它指令,把我们成功的梦想,所碰到的难题化成清晰的指令经由意识转到潜意识中,然后放松自己等待它的答案。比如反复下达这样的指令:我该如何开辟这新的饮料市场呢?还可以把指令化小:我开辟市场的第一步应该怎样走?等等。有不少人苦思冥想某一问题,结果却在梦中,或是在早晨醒来,或在洗澡时,或在走路时突然从大脑时蹦出了答案或灵感。所以我们要随时准备纸和笔,记下突然而来的灵感。电影大王邵逸夫,经常在思考各种问题的同时,在任何地方,都备有一本记事簿,一旦灵感从潜意识中来,便立刻记下来。这使邵逸夫成就辉煌的事业。4、不断地想像、不断地自我确认、不断地自我暗示。 假设你想要成功,就念我会成功,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假设你想赚钱,你就念我很有钱,我很有钱,我一定会很有钱;假设你想要让自己的业绩提升,就告诉自己,我的业绩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提升,我的业绩一定会不断地提升;假设你想要存钱,就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很会存钱,我很会存钱,我很会存钱。这样子不断地经由你反复地练习,反复地输入,当你潜意识可以接受这样子一个指令的时候,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会配合这样一个想法,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事到达成目标为止。 很多人试了这个方法,没有效果,原因是因为他们重复的次数不够多。 影响一个人潜意识最重要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再一次地重复,大量地重复,有时间随时随地不断地确认你的目标,不断地想着你的目标,这样的话,你的目标终究会实现的。潜意识的激发我们的思想分成两部分,一是意识,二为潜意识。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3万倍,所以要激发潜能,需要运用潜意识。 潜意识会依照我们心中所想的画面,构成真实事物。潜意识无法分辨事情是真还是假,一旦被接受,它终究要变成事实。只要有明确画面进入潜意识,潜意识立即想尽办法把这个画面转为事实。只要我们给予潜意识一个画面,它就会努力将它实质化。 我们当前生活的一切,都是我们潜意识的真实反映。在你潜意识种种的思想和观念,造就了现在的你。如果你的未来要有所不同,你一定要现在就改变你的潜意识。 看看你的周围世界吧,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外部世界,只有那些受到启迪的人才会非常关注内部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内部世界,即你的思想、感情、想象,造就了你的外部世界。 因此,这惟一的创造力产生于你的内部世界,不管是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你的意识和潜意识会相互作用。为了改变外部条件,你得首先改变内部世界。 许多人在盲目改变周围条件和环境。他们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会产生不和谐、迷惑、匮乏和其他对于愿望的限制,这,还得向就在你的内部世界追寻原因。 你生活在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里。你的潜意识对你的思想非常敏感,你的思想先会产生一个“模型”,然后你潜意识中的无穷智慧和活力就会铸造它。本书中每一章都会列举一些实例,教你如何就会操作和运用潜意识的心理规律。 你有一个心灵,你应当知道怎样使用它。你使用意识进行思维,你的习惯性思维就会渗入到你的潜意识层,这里有创造一切的原动力。 你的潜意识是你情感的发源地。如果你想的都是好事情,好事就会来找你;如果你想的是坏事,坏的事情就来找你的麻烦。这就是你心理的工作方式。 一旦潜意识接受了一个想法,它就开始执行。潜意识既执行好的想法,也执行坏的想法。你要是消极地使用这一规律,它就会给你带来沮丧、失败和不幸。如果你的习惯思维方式是和谐的、具有建设性的,那你就会经历健康、成功和一切美好的事情。 心情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是你以正确方式思维和感受的必然结果。 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指出,当思想传递给潜意识时,在大脑的细胞中会留下痕症,它会立刻去执行这些想法。 为达到目的,它会利用以往的所有经验和任何星星点点的知识;它会萌生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它会将所有的自然规律都加以总结和利用。有时会立刻解决问题,有时则需要几天、几周或更长的时间,但所有问题最终都会解决。 意识与潜意识的不同意识是可以进行推理、可以作出选择的。例如,你可以选择书籍,选择住房,选择伴侣等。而潜意识是不受控制的,例如心脏的跳动,消化系统的运作,血液的循环、呼吸等,都是潜意识的作用。 潜意识不能进行推理,也不同你的意识进行争论。潜意识就如同土壤,意识如同种子。消极的,破坏性的思想只能长出灾难的果实。潜意识不能区别好坏。如果你认为某事是真的,潜意识也接受它为真的,即使实际上可能是假的。 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试验,表明人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对所有指示和暗示都接受,哪怕是错误的暗示,而且一旦接受后就做出相应的反应。催眠医师对试验者在催眠状态下暗示他是某某人,是猫或狗,试验人都能做出相应反应,有些反应与暗示的非常相像。 有一个熟练的催眠医师,在受试者进入休眠状态后,分别向他们暗示:你的背要发痒,你的鼻子流血了,你现在成了大理石塑像,你现在被冻起来了,现在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等之后,每个受试者做出的反应均与暗示的内容有关。 这潜意识是非人格化的,是没有选择的,是什么都接受的。因此,有意识的选择,如想法、前提等,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选择正确,你的心里才能充满快乐。 意识常常被称为客观心理,客观心理指通过身体的五大感官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通过这些感官,也就是通过观察、感受、教育等人们获得知识。客观心理的伟大功能是推理。 设想你是成千上万名旅客之一,你们每年来到洛杉矶,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洛杉矶是座美丽的城市。因为你看到美丽的公园,漂亮的街心花园,壮观的楼群,可爱的住宅……这都是客观心理工作的结果。 潜意识常被人称做主观心理。主观心理认识环境不靠五官功能,它通过直觉。它是产生感情的地方,是记忆的仓库。当你的五官停止活动时,就是它的功能最为活跃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客观心理终止活动或处于睡眠状态时,主观心理的智慧就彰显出来。 主观心理观察事物不需要使用视觉官能,它有超人的视力和超人的听力。你的主观心理可以离开你的身体,漂离到遥远的地方,给你带回来的信息往往很真实,很准确。 通过主观心理,你可以读懂别人的心思,可以阅读未拆封的信,看到保险箱里的东西。你的主观心理不需要交流就可以理解别人。了解这两种心理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 你的潜意识无法与你争论。因此,如果你给它的是个错误的建议,它也会接受,并产生相应的结果。过去在你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基于你潜意识中的想法,它是你信仰的结果。 如果你传递的是错误观念,现在想把它改过来,你可以不断地重复一些有建设性的、和谐的和健康的思想,你的潜意识就会重新接受新的思维习惯,因为它是你习惯生成的基地。 你的意识所进行的习惯性思维在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槽沟”。如果你想的都是些健康的、有意义的东西,这对你是很有好处的。 如果目前你已深陷恐惧、担忧和一些灾难性的想法之中,要想改变并不困难。你的潜意识是万能的,向它发布命令,让它接受自由、幸福和健康的想法,很快你就会有自由、幸福和健康的感受。 左右潜意识 潜意识是由信心做牵引 “十大刺激源”左右方向 。十大刺激源: 1、欲望 2、音乐3、友情6、盟谊7、诸如遭迫害者所体验到的折磨苦难8、自我暗示9、恐惧10、对神经刺激的物质 信心——具体描摹并且信以为真信心是心灵最有力的触媒。当信心结合了思想时,潜意识立即受其悸动,将之转化为精神上的对等力量。信心、爱和性的情愫,是所有正面情绪中最有力的三者。当三者融合为一体时,可以达到立即“显化”思想的效果,并且直达潜意识如何发挥潜意识 我们如何发挥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关于潜意识运作特性:1.储存记忆按时间顺序存储记忆,或是按某一种情绪存储记忆。记忆分为暂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暂时记忆处于显意识中,比如接电话的时候,对方告诉你一个客户的电话号码,你强行记住的这一串数字也许很快就会被遗忘,这就是因为这个记忆是暂时的记忆。而我们的经历和遭遇,事实上都记忆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分毫不差。它们按照时间或者是按照情绪的连锁被组织在潜意识中。只是被埋藏在潜意识的深处很久没有被挖掘出来罢了,但在催眠状态下,这些尘封已久的记忆也许就会被显现出来。2.成为情绪的领域情绪是人的一种能量形式,具有自我保护和宣泄的负面能量作用,用以平衡内心世界。3.压抑未解决之负面情绪成为记忆经历中所形成的负面情绪未被释放前,会被存储在记忆中,成为“记忆仓库”中的“存货”,留待日后再处理。处理的方式就是把这些记忆进行再一次的学习,这些负面情绪才可能被彻底地清除。4.呈现出被压抑之情绪,让它得以“合理化”(用以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当我们遭遇到一些让自己难以接受的事件的时候,反应方式可能是“合理化”,就像是“阿Q精神”。这其实是潜意识的自我解嘲保护机制,以让我们接受现实。因为,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正面积极的意义,只是在于我们愿意看事物的那一面了。5.经营身体的运作,掌管着生命的蓝图、现时身体状况的蓝图、最佳生命状态的蓝图(超我的功能)潜意识负责身体各部分的运作,在此过程中,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变化都会自然地在潜意识中有所呈现,因而当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发生病变的时候,身体都会自动地调整。保护和自我愈合的功能,这都是缘于潜意识背后的运作。6.保存和维持身体的完整性潜意识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保护身体的安全。因而,在催眠状态下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是安全的,当任何有害于身体的指令和状态发生的时候,我们意识会自然醒觉。这也是我们本能的反应。7.作为一个具有极高道德标准的个体潜意识和整体潜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潜意识中有一个自然的反应就是维护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因为个体会觉察到只有当整体安全的时候,个体才可以安然无恙,个体会自然愿意维持系统的稳定存在。所谓“道德”,就是“道的德行”,是这个系统运作的规律。个体的行为符合系统的运作规律就会得到系统的呵护。因此,符合道德的行为是可以维护系统平衡的行为。8.不带评判地接受指令潜意识就好像是一个容器,它会自然而又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一些指令和信息。平常处于理智状态之下的时候,外来的信息会受到理智的过滤,受以前的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被传输到潜意识的信息也会或多或少地被扭曲、夸张、删减或者一般化了,信息的植入变得不那么完整了。而当潜意识完全自主工作的时候,信息就会被完全的不带任何折扣地植入到潜意识中。9.控制及保持所有的感应感应分为一般感应(来自五官的感应)和心灵感应两种。潜意识接收这些感应并传递到意识层面去处理。10.制造、储存、分配及传送生命的能量潜意识是存储能量的地方,焦点专注在哪里,能量就会被输入到哪里,成果也就在哪里出现。11.用天性及习惯响应外来的讯息人类的先天模式,与生俱来。这些模式是被存储在潜意识中,当外在的信息传输到潜意识中的时候,潜意识的处理模式就是运用先天的本能。12.对于长期计划需要不断重复以加强其模式的效果一个概念对于潜意识的不断反复的刺激,将会被潜意识接受,统计结果是当一个概念被反复重复了30次以后就会被潜意识所接受。因此,对于一个意念需要反复地重复。重复的过程是让显意识中的模式被晃动的过程,这样就会被潜意识所接受。被潜意识所接受的信念就会不断地重复。13.不断地寻求更多,常常在发掘更多、更新、更好的事物潜意识的趋向就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和完善自我,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将自己的模式变得更加高效和完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可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原因了。14.用潜意识中最少数的“部分”运作潜意识懂得最为高效的方式来运作,其中一项最为高效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资源充分地运用。因此,当一项模式在运作的过程中,潜意识会自发地将自己的资源运用降到最低。因为潜意识要同时运作很多的功能,如是为了一个功能耗费了太多的资源,就会造成系统的崩溃,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有一个太大的心理困惑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造成身心的巨大伤害。15.潜意识的沟通方式是图像和符号文字是属于显意识的,抽象的。而潜意识的沟通方式是运用图像和符号,因而在梦中,多半会梦见的是图像,而并不是语言。16.把每件事物都看成与自己有关正是因为潜意识是与整体相联系的,所以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会自发地感受到这个事件的影响。整体中有很多的个体,而每一个个体都和整体有着联系。任何一个个体的变化都回对整体产生影响,而整体的变化也是因为有了个体变化而产生的。“感同身受”就是这样的道理。 19.采用最少阻力的途径和最简单快捷的原则运作潜意识管控的是能量的运作方式,那么,它的方式就好像水一样,自然地会选择一条最为便捷的道路。20.不懂得处理否定性的字眼“请你不要想一只黑色的猫。”你想到的是什么呢?也许你现在想到的正是一只黑色的猫。因为潜意识只接受正面直接的描述,而不能理解否定的字样。因为如果说否定的字眼就会有很多的可能,而这很多的可能就会让潜意识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因此潜意识只接受正面的直接的描述,这种描述已经界定了某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可以为我们潜意识带来直接和明确的影响。
2011萧山二中文学特长生
考试不难的,就是考文科的一些,语文 英语还有社会 具体的我们学校是有10问10答下发到各个学校的我考试的时候就有 我留个Q给你,回答有字数限制,我只能回答到这里
2012萧山二中文学特长生录取分数线
慌不要慌,竟然会看到你的问题啊 我还想来看看分数线多少的
儒林外史简介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代表作
是清代吴创作的一部小说。写于乾隆十四年或者更早一点。最早作为抄本流传下来,最早刻于嘉庆八年。全书五十六章,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各类人对于“名利”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深刻地批判和嘲讽了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守自我的方式对人性的保护,从而体现了作者的理想。白话小说的运用也更加娴熟,人物的刻画也相当透彻细腻,尤其是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这部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代表作。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开创了用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手稿从755年流传到79000年,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鲁迅认为该书的思想内容是“坚持公利,批判时弊”,胡适则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致脱俗”。在国际汉学界,这本书影响很大。长期以英、法、德、俄、日、西等多种语言流传下来,得到了汉学界的高度评价。有人认为儒林外史可以跻身世界文学名著之列,可以和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者狄更斯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内容简介小说写于元末明初,到明万历四十四年为止,历时约248年。从正文的第二部分看,故事发生在明朝成化末年,距离“楔子”约120年;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的结尾,这件事发生在万历二十三年,离“友邦”二十一年。一个朝代的兴衰之后。元末,浙江诸暨农家子弟王冕自学成材,因不愿在知县遇到仁和乡绅的危险,避免在山东济南卖画为生。半年后,黄河村民修路挖出千年龙王决口,百姓流离失所,王冕回到家乡。不久,母亲病逝。又过了一年,天下大乱。吴平国的一位国王,去拜访王冕,向他请教如何使天下太平。几年后,王武建国大明,礼部同意用四书、五经、八股文来选拔学者。结果王冕预言“一代文人必有不幸”,于是及时避居会稽山。成化年底,山东兖州汶上县薛家集观音寺中学办学,夏宗嘉推荐周入校。作为一个老男孩,金舟被学者梅九所嘲笑,被王惠看不起,感到无限屈辱。一年后,我失去了我的图书馆,我充满了怨恨。姐姐金玉玉去省城给商人记账的时候,去了贡院一趟。她看到号牌,无比愤恨,就跑了,不省人事。商人出资捐考后,先后中了举人、进士,做了御史,命广东学道。当他在南海县和舒凡县进行蜜生测试时,他选择了54岁的男孩金范入学。不久,金范再次被举人录取,但他欣喜若狂,吵醒了他的岳父胡涂。范的母亲也因喜悦而死。在乡绅张静怡的劝说下,范金耐和他一起去了高要县的方时和冯唐打秋风。正在等着看县的时候,当地的乡绅颜又来认识他了。龚升被指控在村里胡作非为,去了县里。不料唐知县已有准状,而颜只好避入省城。县里派人去找他哥哥此时,金舟已被提升为国子监,他的博学弟子金范被任命学习山东。范赴任那天,是受了薛嘉济讲堂学生的委托。何正和王惠是名列前茅的学者。没想到,寻梅的母亲去世的时候,朝廷正在考科目和道术。王惠劝他去求亲情,被拒绝后,他回到家中守制。王弼入南昌为知县,交与南昌太守之子余婧。后来,他被提升到南干路,在那里王宁反叛,王惠投降。宁被俘后,汪晖赶到浙江乌镇,见到了的儿子孙。公孙胜给了他二百两银子,他把枕盒交给公孙胜。公孙在枕盒里找到一份儒林外史,上面刻着自己“补”的名字。从那时起,他被认为是一个年轻的名人。湖州的娄洵、娄赞设宴招待鲁编辑,鲁编辑见桌上密公孙,便将女儿许配公孙。不久,陆编、相继去世,公孙的成名之心有所收敛,结识了文海楼选文的。此时,家人环城绑架了女孩双红逃走了。被抓回来后,在警察的唆使下,他扬言要向孙公举报“秦犯”王惠的枕箱。幸运的是,马纯用所有的包裹修复并赎回了枕头套,这样案子就解决了。另一方面,马纯离开嘉兴去杭州书店韩文楼。在马纯西湖上游,性格分裂的少年匡得到了帮助。超人回到家乡后,得知县里的李本英得到了认可,他成了一名在校秀才。没想到,李本英被诬告。在潘的带领下,匡超人到杭州投奔他的堂兄潘三。此后,匡超人结识了西湖名人荆兰江、赵雪、智剑锋、蒲,在胡三公的簇拥下,游览西湖,举行诗词会。潘三泽劝说他不要和这些人见面,并指使他伪造证件,代替他人参加考试。于是,匡超人也积攒了不少银子,娶了郑老爹的女儿,一个警察。在李莹莹的案子被澄清后,他被提升到这个职位,并派人去请他。这时,潘三已经被带走了。匡得到李本应的信,就把妻子送到乐清乡下,独自去了北京。原来郑的死,是他的心愿。结婚后,我乘船北上,在那里遇到了冯卓安和牛布衣。到了扬州,冯、匡二人改船北上,牛布衣却乘江船到了芜湖,投宿甘露寺。没想到,他生病不起,老和尚照顾他的事情。一天晚上,住在附近的小男孩牛普朗来到寺院,在那里学习晨光。老和尚要给他看牛布衣的诗稿,他等不及了,先偷走了。老和尚来北京不久,干脆装成牛布,招摇撞骗。新任知府董莺前来拜访,匆匆道别。从那以后,牛普郎学会了势利眼,和岳家的卜氏兄弟处得不好。而是去安东郡投靠董莺。在路上,他们遇到了牛玉普,他们被视为祖孙。牛普带他去了扬州盐商李莲斋的家。牛郎因为掉进池塘,受到了牛玉普的冷遇。就在他从子午宫道士那里听说万学斋出世的消息时,故意诱导牛玉璞当众出丑,被万学斋辞了职。牛普知道自己被骗了,就把牛普郎打了一顿,扔在了河岸上。牛郎被路过的黄客救下,和他一起去了安东,被黄客收养为夫。此时董莺即将被提拔,但他向接任的向鼎交待,要他照顾好牛普郎。没想到,牛布衣的妻子找到丈夫,告诉了县里。项知府因破了这场无头官司,被送进了巡检司,却被巡检司门下的演员包救了出来。不久,鲍回到南京重操旧业,被提拔为安庆府知县,路过南京,走近,邀请他父子杜为人豪爽,重孝,管不了家。其家人王与张铁兵等人合谋骗取其财物,鲍廷喜也借机索要一百多两白银。不久,邵的家产将尽,她便听从老管家娄的建议,举家迁往南京,以便结识南京各地的名人。邵青和他的妻子去梁青山旅行,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想到巡抚大人推荐他为有学问的诗人,只好去安庆答谢,并辞官,李大人拒绝了。回去后,李又派人去催,装病辞了职。此时池衡山正在鼓吹修太北寺,杜、庄绍光等人极力赞同,参与盛况,并推定南京国子监的俞懿德博士为主祭。经过长时间的准备,选择了四月的第一天举行纪念仪式。来自南京的名人和家庭成员聚集在各地参加盛会,南京人民挤在一起观看。神社举行后,所有参与者都散了。这时,寻找了父亲20年的郭小子又来到了南京。以杜绍为首的南京名士并没有因为他是王惠的儿子而冷落他,称赞他的孝顺,赞助他的银子,帮助他在陕西、四川找到父亲。当她到达成都郊外的寺院时,王慧拒绝承认她的儿子。不久,王惠病逝。郭小子背着骨头回了家。途中遇到肖云贤,劝其为朝廷效力。父亲还让云仙去平哨堡参军。在平绍保的记述下,云仙领兵收复青峰城后,修筑城墙,兴修水利,耕田兴学。到应天府任江淮守备后,认识了俞懿德等南京名人。渡河时,他在扬州码头遇到了曾在青峰城任教的沈大年。沈大年要把女儿琼芝送到扬州嫁给宋家。我是宋被当妾,琼枝只身逃到南京,写扇子诗,以刺绣为生。当江都郡派人来逮捕她的时候,她正在把自己的遭遇告诉杜夫人,最后她被带进了江都。在船上,一个男人带着两条母狗也去了扬州。那人一到家,唐振泰的侄子刘唐师傅就来和他厮混,把唐振泰的两个儿子唐友和唐史引诱到青楼喝酒。乡试之后,唐佑和唐史来到镇元府,在那里他们的父亲被任命。苗人动乱时,唐奏乱,却被降三级。父子俩一起回到了家乡。唐太让于特教子,于特不走,去武威府秋风。没想到,个人和人命发生了。因为关文忠错写了“龚升于之”,为了弟弟把他和于之搞混了,在官司中蒙混过关。余特又去了南京,与杜、等先贤聚会。但俞懿德很快去了浙江,俞懿德回到五河,俞华宣邀他去教育儿子,宣被选为徽州府的训导。老秀才王允来拜师,于特很看重他。王允鼓励三女儿殉道,然后觉得难过,就去了南京。在南京,我在邓芝罘的陪同下,去了太波庙拜谒,却没有见到一批南京的名人。不久,兀术回到南京,正要去拜访邓芝罘,却被高翰林邀请去拜访。客人是语文书,但是假的语文书。事情发生时,多亏了冯思老爹的帮助,秦仲舒出钱,捐了一本真正的汉书。冯思老爹把万仲舒送回浙江,顺便找他在杭州的朋友陈要回南京所欠的钱。但陈被毛二虎骗走了银子,冯思老爹出面替他把银子拿回来,然后回南京回到秦中书身边。秦钟书和陈思大师在妓女的地方鬼混。不久,秦钟书进京补缺,大师陈思去福建找表哥徐九的儿子。雇佣母亲是被一个虔诚的女人逼的,而且
2022年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学生4篇
2022年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学生1 经过总校统一安排,我们完成了前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就这次期中考试过程的关键点,以及在今后的有限教学时间里,优化教学,完善教学管理,查缺补漏,总体提高教学质量,做如下分析汇报: 一、期中考试情况分析 1、试题方面:本次考试试题是由总校统一组织命题,就整个试题而言,除个别科目考题偏难,(选题角度的不同)偏易外,其余基本都体现了目前考试命题要求:注重基础、体现能力。 2、成绩情况:从总体成绩上看,大部分学科与上学期相比都有所提高,各年级优秀率有所提高,及格率明显增加。 3、考试所暴露的问题 ①学生基础差 各年级都存在着部分学生基础太差,同班学生中,单科成绩差距太大,个别学生单科成绩个位数。例如:六年级的英语低分率较高,达到18%,三年级的数学、英语都在20%以上,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基础太差。 ②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态度问题 各年级都存在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头,没有养成在学习新课之前预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求取新知识的习惯,学习浮于表面,敷衍行事,不能静心去学习,致使一些常见的应该熟知的知识不能正确解答。 ③审题能力 试题的入题深度的确定和入题方法的选择,决定了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大部分学生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道理,勿忙审题,甚至说匆忙做题,就连基本的`思考过程都没有,或失之于思维方法偏颇,或失之于入题角度不正确,或失之于完成过程草草。答题语言的组织,缺乏准确性和逻辑性。前言不搭后语。 二、今后教学工作思路 期中考试之后的教学已经进入了后半期,即进行新课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基础,精讲精练。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都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做为重点,能够多次严格训练以求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但事实不完全如我们所愿,仍存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脱节的现象。应当看到,所谓夯实基础,绝不只是背熟课本,增加练习题的数目而已,而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能够熟练地运用,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叫夯实基础。 2、强化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都非常注重训练与检测,学校要求进行周检测,单元检测,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巩固知识,检测课堂教与学的效果,查缺补漏的作用。但是根据我们检测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我们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上觉得学习的很好了,拿起书来一看,概念原理什么都明白,但一遇到考试,或者稍具综合性的题目,需要这些概念,原理解决问题时,却又感觉似是而非,吃不准,有时还得再需要看看课本怎样说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究其根源就是平时只注重做题,满足于做对,缺乏对概念、原理的深挖、细抠,没有注重形成宽泛的,严密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做检测训练工作时,设置的习题要结合学生实际,选择那些有多种解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精练,做到一题多变、多解、多题一解。拓展外延,分析归纳,做一题、学一法、分一类、通一片。 3、分类指导,分层辅导,个别辅导。 各科在进行整体教学的同时,要分层抓好三类生的工作(优、中、学困生)如优生的培养,做到及早抓,抓好抓实,可打破单科界线,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各科齐抓共管,课上组织优秀生讨论难题,典型题,课外增加布置新的内容,课下可个别面批、辅导。中间生,要常抓不懈,课堂教学时,要盯紧不放,课外辅导工作更应做细做实。要掌握好尺度,大胆降低难以达到的训练要求,放弃预计无法突破的知识,尽量腾出更多自我消化的时间。学困生的工作,难度最大,也是一直影响我们整体成绩的组成部分。这些学生,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把学困生成绩提高工作,当做一场持久战争去考虑。各科要协调做战,齐抓共管。当面辅导,当面批改作业及检测跟踪辅导可能会有效果。 总之,今后工作应做细、做实、做好,细节决定成败,付出决定命运,只要我们再执着地追求,不放弃每个细节,成功就会属于我们。 2022年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学生2 期中考试的试卷已经下发,成绩已经尘埃落定。 仔细分析成绩,不太理想。3班特优84分以上仅1人,4班特优84分以上也仅有3人。距离预期目标差距甚大。 依据试卷再分析,发现: “积累运用”总分25分,3班满分者仅韩晓一名同学,20分以上者共17人,全班此项平均16.7分;4班满分者也仅王雨晴同学1人,20分以上者9人,全班此项平均15.07分。 “诗歌鉴赏与文言文阅读”总分19分,3班最高分是刘清华和孙璐瑶两名同学17分,14分以上者10人,全班此项平均8.98分;4班最高分是王雨晴和王依隆两名同学17分,14分以上者5人,全班此项平均7.78分。 “课外阅读”总分16分,3班最高分是闫迪和孙秀两名同学13分,11分以上者8人,全班此项平均6.72分;4班最高分王依隆13分,11分以上者8人,全班此项平均7.52分。 “作文”总分40分,3班最高分是周昕宇、杨蕾、尉良云37分,35分以上29人,全班此项平均33.1分;4班最高分是刘英惠、李佳、欧阳永亮、夏小惠和汪岚四名同学,35分以上32人,全班此项平均33.2分。 综上分析,“积累运用”和“诗歌鉴赏与文言文阅读”两个部分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班级得分都偏低,其中4班略低于3班。这是以后的教学中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为提升此两项成绩,必须加强 导学案 、同步、配套和检测的布置和落实。虽说此次考试“课外阅读”所占分值不大,但平均得分依然较低,这是以后的教学中更要着力加以关注和指导的。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水平和能力,这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为了鼓励同学写作的积极性,此次评卷作文分数相对其他各项要稍高一些,但毋庸置疑的是,部分同学的书写水平和写作现状依然令人担忧,不可忽视。这在历年的中考成绩早已有所反映。 总之,这次考试的成绩既是对前段时间教学工作的检验,也是对下一步教学工作的的警醒和启示。希望下一次期末考试能够提升不足,扬长避短,取得师生皆满意的成绩。 2022年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学生3 紧张的期中考试已经落下帷幕,期盼已久的成绩也已出炉,针对我所任教的15班,有喜也有忧。下面,我就对本次的考试成绩做一分析及反思。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覆盖面较广,涉及题型多。有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如字音、字形、词语释义、课文理解、语病、及古诗文默写),也有对文章的理解(包括文言文和现代文),还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如写作)。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初中的做题思路慢慢熟悉,所以有许多学生的成绩考得还是比较理想,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还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作进一步的引导,争取让全部学生尽早适应初中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三)成绩分析 这一次的考试成绩总体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第一题是积累运用,满分的只有16人;第二题是文言文,满分的有17人;第三题是课内现代文与课外现代文的比较阅读,满分12分,12分以上的有45人;而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满分是17分,10分以上的就有18人;第四题为写作题,满分是50分,而一类卷只有28人,二类卷的人数稍微多一点。 综观全局,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课内文言文也必须加强,失分最多的是课外现代文的阅读,这就需要做教师的做好对学生的督促与辅导,教给学生做题方法,由课内进一步延伸至课外,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 (四)反思 学生之所以考出这样的成绩,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不强,还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做教师的应做好对学生的管理与组织作用,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做题能力。 总之,对于这次的考试成绩,应用一种客观的眼光去对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培优工作;同时,还要加强边缘生的促进工作,也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力争更上一层楼 2022年成绩质量分析报告范文学生4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最直接的标准。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临江市教育局、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经过全体小学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答卷情况 本学期末,在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统一安排下,我们对我镇小学一至五年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抽测、分析工作,下面就根据抽测情况,对我校小学教学质量作如下分析: 1、从成绩统计表分析来看,由于我镇重视非统考学科的教学,除语文、数学学科的成绩相对稳定外,英语、综合(科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也还比较扎实。语文学科学生的成绩都比较理想,优秀率、及格率都较高,数学学科随着年级的升高有所下降。可见,教师群体的整体教学还是比较认真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特别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训练。 2、从各年级教师试卷分析的情况看,各年级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非常好。除个别题目比较灵活,得分相对稍低外,其他各项都掌握得较好。各年级大多数学生在图形操作、统计分析上都表现得很好,这说明教师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重视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年级、各学科的成绩大部分稳定外,也有的年级或学科成绩有所下降,试卷分析中反映的问题还很多: (一)语文 1、还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如学过的汉字不会书写,或写错别字等。 2、部分学生书写不够规范,不认真。 3、能力题,个别学生掌握不好。如五年级扩句或仿句不按要求去做。关联词掌握不好,从给出的关联词中选择还可以,随便给个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填得五花八门。 4、学生对阅读分析的得分率还是相对稍差,究其原因:一是平时训练得材料少;二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读懂文章就开始回答问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稍有难度的,如四年级阅读中的“饥荒”、“光景”,学生都不理解。 5、个别学生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语言空洞,词汇量小、不生动,叙述不流畅。达不到规定的字数,有错别字、病句等。 (二)数学 1、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好,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还没有逐步形成,不认真审题,个别学生甚至落题。 2、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需加强,如:四、五年级制作统计图,个别学生计算不认真,不写名称;在平面图上辨别方向标出场所,不够精确,总有误差。 3、部分学生学知识死,不会变通,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低。 4、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计算能力不强,准确率不高,尤其是计算题。 5、部分学生答题速度慢,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题。 (三)英语 1、记忆性知识掌握不牢。本次检测关于单词拼写题、语言规则题、各种英语小疑点等需要背会的知识,学生的完成情况不理想。 2、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此次检测,四、五年级各有一篇阅读文章,四年级连词成句,每个年级的情景会话,都需要学生能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大体看懂全文,学生根据语篇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整理能力都很差。 3、学生写作能力不强。本次检测,有二成学生写不出成形的文章,还有部分学生写的文章单词、语法错误太多,看不出写的是什么意思。 4、三、四、五年级的试题在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中难度较高。三年级要求学生会抓住主要信息进行分辨,这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四年级直接出现字母发音规律认读单词并进行归类,加大了难度,并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五年级则出现书写partc部分的单词,提高书写的难度…… 5、两级分化现象突出。一是同班学生之间的,另一方面是班级之间的。 (四)综合学科 我镇基本能开齐学科,开足课时,尤其是中心校,平时教学抓得紧,落得实。但由于学生、家长普遍觉得学好数学、语文、英语就可以了,对其它学科不太感兴趣,加上学生也是边学边忘,课后学生又不愿及时主动地去复习巩固,课本知识掌握得还可以,再加上条件限制,学生对于课外知识了解得不多。 三、分析教学现状及主要原因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行为影响教学成绩的提高 1、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有些教师角色转化不到位,教学方式没有发生实际性的`变化,许多教师仍然把重心放在教上,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围着教师转,被动学习。有人来听课是一种教法,真正上起课来是另一种教法。 2、课标理解不透,教材挖掘不深,教法研究不足,学法指导不够。新课标教材,其编排意图,内容安排都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探究的自由。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例题讲解例题,就课文读课文,就练习做练习的现象严重,缺乏教学思想的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3、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够。许多课堂上,教师就是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凭借这些,即使最优美的语言文字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远程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教学的重难点突破不够。 4、后进生辅导缺乏计划安排,随意性大,转化率低。可以说,每个班级都不同情况的存在一些后进生。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教师是力没少出,但效果不明显。 (二)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能正常开展,但大多是老套路。一是教研组开展得不够深入,学科组、备课组群体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个别教师工作虽然很务实,但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不能主动地、充分的利用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教研意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也相对薄弱。三是缺少优秀资源的专业指导,没有开阔的视野和先进理念的支持。 (三)教学常规落实不到位 表面看起来,我们的各项教学常规工作都很到位,但在具体操作上缺少实效,实际问题还是很多。课堂上一些教师还是“满堂灌”,学生学习还是很被动。作业训练形式单调,布置作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作业效益不高。课外积累与动手训练较少,造成训练不全面。 (四)村小管理还有待加强 一是中心校成绩来看比较正常,无论是平均分还是及格率,成绩相差无几。但村小成绩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村小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加强;二是各学科之间存在差距。总的来讲,语文、数学成绩较好,英语成绩相对较差。目前我镇一部分村小没有开设英语课,即使是开设了,也参差不齐。加上村小教学设施不齐,任课教师水平差异很大,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他们知识结构陈旧,职称已经晋级,很多工作态度消极,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所以教学质量更是很难提高。学校领导平时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对村小、教学点教师的教学情况检查甚少,指导不可能全面,同时又缺少整改监督措施,致使整改难到位,收效不大。 (五)学生状况 一是留不住优质生源。由于我镇离临江城区较近,再加上花山林场棚户区改造,很多职工在临江买楼,这个学期以至下个学期往外转学的现象严重,造成了生源的严重流失。 二是家庭教育的隐性缺失。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素质及认识程度不够,再加上有些家长外出打工做生意或单亲家庭,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或亲戚照应,暂时监护人根本无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管不了,在管理孩子方面疏于管理,有些学生的家庭作业应付了事或干脆不写。即使老师与家长沟通,家长也不闻不问,或说管不了。这样缺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只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就导致了各班级中都有学困生。 三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能完成学习任务,还有一部分孩子厌学,只要一离开老师的视线对学习任务是能拖就拖,拖到放学没完成老师也得让他回家,回家就更不学习了。 四、今后教学设想及对策 根据我镇小学教学工作的现状,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效率。 1、认真备课,设计最佳方案。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要吃透教材,然后翻阅各类教学参考书,最后根据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领悟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使教师尽快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懂的,教师则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课堂里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教导处、教研组要深入课堂听课,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及时发现处理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之间也可以互听课,进行交流探讨,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
荷叶母亲文学常识
1.【荷叶母亲】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②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③.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yìn bì )?。 2.《荷叶母亲》内容简介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赞母的散文。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3.荷叶母亲的主要内容 重点写雨中的莲花,想起了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我是红莲,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 于是在结尾处写道。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托荷赞母的散文,心中的雨点来了,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深化了中心。 是啊,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啊。“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你是荷叶,除了你,坎坷磨难。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触动了自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 4.散文诗两首的文学常识 《散文诗两首》①《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国王和王后》,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乍看之下,这是一首写儿童与母亲嬉戏的诗歌,所表达的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并无奇特之处.但泰戈尔之所以是大文豪,就在于他的诗作能够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之处继续向前,朝更深处迈进,进入“入神”的境界.②《荷叶 母亲》.作者:冰心.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5.《荷叶母亲》内容简介 我们做过这个阅读。。考试的时候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赞母的散文。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正文:荷叶母亲①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②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了,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③。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注释: ①荷叶母亲: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卷。原题作《往事(一)》之七,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菡萏(hàndàn):荷花; ③倾斜:歪斜。 6.荷叶母亲的阅读答案必须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的 1.本文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2.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在自家庭院赏莲写出,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3.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抒发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之情.(差不多就行)4.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儿女遮风挡雨,荷叶无畏无惧地为红莲遮蔽风雨.作者被感动了.大雨来临,荷叶会自觉地保护荷花,就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关于比较文学的
《文学散步》------------简 介------------ 《文学散步》简介 台湾学者龚鹏程的力作《文学散步》是一本享誉多年的文学入门经典读物,至今仍风行海外,倍受学界推崇。作者本人学贯中西,治学既重考据又不拘于专门,因此能够通观全体,深入浅出。该书一反传统文学理论套路,角度、观点别开生面,新鲜创见随处可见,从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直叩文学本质,曾在台湾引发学界大讨论,至今仍是文学理论专著中的一枝独秀。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称:作者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文学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 龚鹏程先生的这本书摆脱了一般文学概论从理论到理论的套路,从读者关心又有兴趣的一个个问题入手,一步步深入梳理文学的知识系统。该书的理论阐述系统不但简明清晰,而且深入浅出,对一般读者来说这”很够用”,也很容易进入状态。作者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探询文学内在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基础问题。既有对西方文论的广泛涉猎和理论借力,又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论素养及其水乳交融的化用,对文学的种种问题做了淋漓尽致、极尽透彻的解剖。 本书完全颠覆当前文学理论套路,痛诟坊间各种文学论调,是享誉多年并至今风行海外的文学入门经典,于2006年9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中国大陆出版,并很快取得各地经销商和读者的热烈反应,第一刷10000册很快就售罄。此书最初是在1985年由台湾汉光文化公司出版,由于与同类书相比,《文学散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观点,因此出版之初即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争论颇多,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本书对于传统的继承和颠覆;这本书是否可以取代坊间的其他文学概论;这本书对于大学教育的适用性问题;这本书在思路上的开放和严谨之间的取舍得失问题。 作为龚先生早年少作,《文学散步》体现出作者灵动跳脱的思维和恣肆横溢的才华,不拘泥于传统,发前人未发之言。他认为文学知识系统的呈现必须贴近文学生活,应当重在讨论“文学内在知识规律以及方法学基础的问题”,而不是那些永远争吵不休、而又在学界反复运转的“假问题”。比如,他质疑说“作品是否存在?”“散文能被视为一种文学类型吗?”“文学应该讲形式吗?”该书所论及的基本命题有文学的欣赏、形式、意义、功能,以及文学与社会、道德、历史、哲学诸方面的关联等问题,谈论领域很集中,纲举目张,简明扼要,新鲜创见颇多,因此不免与既成的研究成果时时冲突;而少年常出“妄言”,写到与前辈存有冲突之处,就总有些辛辣犀利的文字。此书一出,冲撞了不少前辈时贤,引来骂声一片,尤其牵扯到所谓“学养”同“文气”的轻重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快感。喧嚷过后,此书获得了台湾省“教育部”教材改进甲等奖,并被一些学校采为课本,可算是终于得到了承认。 在《文学散步》出版之后这十多年间,龚先生此书的价值逐渐被很多学者挖掘出来。比如台湾学者林湘华评论说:“像康德在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转向一样, 询问形而上学知识成立之可能, 龚先生也意在透过文学知识基础的询问, 建构文学研究的基本认知。而其实这就是一种建立学科‘严密学"的理想。”应该说,龚先生这种理论的自觉意识在以前的文学理论著作里是非常罕见的。 “第四版”在大陆的引进,引起了很多大陆学者王一川、张颐武、黎湘萍及朱青生、刘苏里等人的关注,尤其得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的倾力推荐,温教授说:“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文学散步》使龚先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话题,或可称作鬼才,或可称作另类。不管怎么说,20年来,《文学散步》一直是同类著作所不可取代的一枝独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徐学先生说:“面对‘龚鹏程现象",我们大陆学者应该有一种紧迫感。文化意义上的中心与边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建‘中原文化"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力。”如今大陆读者可一睹此书风采,孰非幸事?------------龚鹏程的研究路数------------ “所有知识化的工作,都是我个人生命的体验,在一本书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之间刻苦建立的。所有方法意识,也都是从凿山采铜的经验里,摸索获得的。……我用我法,而我法即从中国传统学术中变化而出,似洋似古,乃又不洋不古”——龚鹏程《四十自述》 “在写作过程中,我只想写成较平浅的东西,未运用严密的论证过程来达到目标。而在语言的使用上,也运用了一些文学语言,以呼唤读者的注意。这当然不是正规的做法。但我以为,这本书或许对一般流行的意见或套语,有澄清的作用,也可能是对文学概论这一门学科做尝试性的革命。我希望提出与现在一般的文学概论在性质、目的及写作方法上不同的意见。这也是其他各门学问进步的方法,通过方法及问题的反省,而造成该学科的大地震、大突破,往前推进。我这本书,只是小地震,所以称为‘散步"。这样的‘散步",也显示了一个在封闭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在很少外力支援下辛苦的思索历程。现在把此历程呈现出来,虽不见得有什么大风景,然或许也有一些小花小草、小的好意见,足供大家参考。”——龚鹏程《文学散步·后记》------------文学知识的性质------------ 《文学散步》选摘: 1.文学知识的性质 一个人可能很有学问,但并不能掩盖他不懂文学。我曾见过一位声韵学名家,用研究《广韵》的方式去研读东坡诗,先正襟危坐,以毛笔圈点苏诗及注本,然后归纳整理其用韵,分题分韵,用毛笔抄缮一遍,日日讽诵。所以,他认为自己对苏诗极熟,偶尔诗兴大发,又自诩做诗甚有苏味。但一位长辈却问我说:“天下什么事不好做,他为什么偏要去做诗呢?”如果一个人,真是天生的“钝根”,那我们无话可说;然而,大多的情形却来自不了解文学知识的性质,误以为拥有了其他的知识,也就当然能够了解文学,忽略了要跨越异质的知识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他们必须确实地知道,艺术上的意义与真理并不来自命题或推论,也不来自事实或经验,而只在于我们心中唤起的某种“生命的价值”。所谓文学的知识,就是为了成就这种艺术表现的意义或价值而建构的。因此,在文学的知识里,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不是作者的人品如何、属于何派何党、是否反映社会、是否指控现实、是否为真人实事……而是作品文字、意象、观点、人物、气氛、风格等问题。以诗来说,一位合格的读者自应熟谙各种“诗法”,明白各种风格类型,了解各种诗歌作品、诗史的知识,才不至于把“寒灯思旧事”的寒灯当做主语,而还要洋洋得意,自诩新解。 近代许多所谓的文学批评,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实在是欠缺文学细胞的僵尸,在非文学知识的大量填塞与凌迟、奸污之下,似乎它想保持人的身份和价值都很困难,更别提什么凌波仙子的绰约风貌了。故而,所谓充实知识,第一要务就是沉潜到文学里,汲取文学的知识,并借此体验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生命的价值。我知道这是个艰巨的工作,但不能不以此来劝勉行步在文学道路上的旅人。 2.意义的主观面与客观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读者对于意义的认识一定不同于作者。作者在创作时,必有一定的意图想要藉着作品传达给读者,但读者通过作品去掌握、去认识到的意义,往往与作者赋予的原初意义相去甚远。例如,台湾有首《补破网》的歌谣,原先只是作者抒发失恋情怀的哀叹,后来却被视为替渔民仗义执言的呼声。温庭筠的《菩萨蛮·懒起画蛾眉》被张惠言解释为“感士不遇”。晏殊、欧阳修的词,被王国维解释成人生三境界。这些解释,就连解释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人间词话》)文学作品之能解者,尚且如此,那些原本不可能给予确定的解释,也不需要给予确定之解说的,更是“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周济语)。何者方为作者之意,的确也难说得很。 假若文学欣赏,是以追探并吻合作者的初衷为终极目标,那么,这种活动就只好说是一种猜谜。而且,千百年来,无数才智之士殚精竭虑的结果,又大部分是已确定没猜中或不知道猜中了没有。这岂不令人沮丧吗? 3.文学有什么用 曾有一位时髦贵妇对大画家威斯娄(Whistler)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我只知道我喜欢什么东西。”威斯娄鞠躬对曰:“亲爱的夫人,在这一点上,夫人所见与野兽略同。”——每逢有人向我问道:“文学有什么用?”我总会想起这则人与野兽的故事。 一个人,在欣赏时装少女之余,也还知道别有此实用嗜好之外的崇高美术;在教书混饭吃之外,也知道另有学问;在应付实用之外,也还知道有个真理存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或嗜好,不能与价值混为一谈,岂非甚为明显吗?何以面对文学,便忽然昏聩了起来?不是像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奇人志》(Les Crotesques)里所说的商人财主,每看见孩子们写诗,立刻罹患恶疾,怒冲脑顶,神经发生变态;就是像古罗马教宗德尔图良(Tertullian)那样,主张若要大道光明、实现极乐世界,非铲除文学不可。 至于那一般文学家们,面临这恶劣的环境,又往往显得跼蹐不安,充满了自卑自怜的情愫,先就自己看不起自己,以免旁人鄙夷时少了心理准备。偶尔有一两个替文学辩护的,又嗫嚅口吃,只能结结巴巴地说些文学有益世道人心、能做宣传武器之类的话。他们愈是这么说,愈是让人相信文学果然是没什么用的了。 其实,这个问题本不难解决,难就难在世人问错了问题。好比铁槌原是用来敲东西的,现在拿来炒菜,当然炒不好。而世人居然还要指着铁槌痛骂:“要你有什么用?”而一帮为铁槌打抱不平的先生们,竟还要替铁槌辩护说,铁槌确实是可以炒菜的。这,这岂不是甚为滑稽吗? 何况,文学也非铁槌所能比拟。文学根本是不能放入“有什么用”这样的考虑中的。 4.哲学在文学之中 自早期王国维把我国元剧《窦娥冤》、《赵氏孤儿》当做足以媲美西方的伟大悲剧之后,许多学者即套用“悲剧”一词来诠释中国文学。但事实上,在中国哲学以性善论为主流的人生观照底下,悲剧是无所存身的。中国人根本缺乏对死之憧憬,中国文学亦罕有人性幽暗底层原始罪欲的刻画。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说得好:“悲剧作为戏剧形式来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表达痛苦与个人主义的悲剧明显属于西方所有,这种观念和所暗示的人生观,是受希腊影响的。” 5.文学与科学 文学果真需要科学来撑腰吗?一位尊贵美丽的女孩,站在天光下,风姿绰约,就是她存在最好的证明。强拉一位毛发森然的彪形大汉来,说她必须具有彪形大汉的性质才有存在的价值,这种人若非愚蠢,定是癫痫。至于问那文学的创造者(作家)是否疯狂或行为不检,也像讨论宙斯是否犯过强奸罪一样,与其作品无甚关联。 …… 可是,没有认知意义就是无意义吗?《红楼梦》这部小说,我们初读它时,未必能了解或理会历史事实,即使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贾府,我们读来还是要痛哭叹息的,还是有真实的意义感觉的。所以,才有人会因读《西厢记》而悟道。这个真实的意义感受,就是科学知识里所不讲的人生具体的真实。 从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觑破了这层奥秘,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具哲学性,因为诗所处理的不是已经发生的实际事件,而是可能或应该发生的人生。认知的历史对象永远是个别的、外延的,文学则揭示普遍而具体的事物(类似黑格尔所说的具体通性〔concrete universal〕)。文学家若抛弃了原有的职事,而竟去追求外延的、历史的、认知意义的事件,就会像周汝昌写《红楼梦新证》那样,硬把红楼故事镶进曹雪芹的生平里,把一个生机盎然的文学世界塑造成一册按事编列的账簿。戕害文学生命,莫此为甚了。------------欣赏的困难------------
罗鸿玉属于什么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是:意识流小说。古华,原名罗鸿玉,男,电影编剧、作家。古华在乡间放牛的山间小道上走过自己的童年少年。他的家乡嘉禾是著名的民歌之乡,那些饱和着痛苦、忧伤、欢乐和憧憬的民歌,给了古华最初的艺术熏陶。 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其中《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爬满青藤的小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矛盾文学奖作品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1、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百花文艺出版社2、魏巍,《东方》,人民文学出版社3、莫应丰,《将军吟》,人民文学出版社4、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5、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6、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1、李准,《黄河东流去》,北京出版社2、张洁,《沉重的翅膀》(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3、刘心武,《钟鼓楼》,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1、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凌力,《少年天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3、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浙江文艺出版社4、刘白羽,《第二个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5、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荣誉奖】1、萧克,《浴血罗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徐兴业,《金瓯缺》,海峡文艺出版社【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1、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白鹿原,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3、刘斯奋,《白门柳》(一、二),中国青年出版社4、刘玉民,《骚动之秋》,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1998)】1、张平,《抉择》2、阿来,《尘埃落定》3、王安忆,《长恨歌》4、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2002)】1、熊召政,《张居正》,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秦腔,张洁,《无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3、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4、柳建伟,《英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5、宗璞,《东藏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1、贾平凹,《秦腔》,《收获》杂志、作家出版社2、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杂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3、周大新,《湖光山色》,《中国作家》杂志、作家出版社4、麦家,《暗算》,《钟山》杂志(发表篇名为《暗器》)、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1、张炜,《你在高原》2、刘醒龙,《天行者》3、莫言,《蛙》4、毕飞宇,《推拿》5、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1—2014)】预测贾平凹《带灯》余华《第七天》苏童《雀鸟记》方方《涂自强的悲惨生活》方方的《武昌城》
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谁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张炜的《古船》。张炜,1956年生于山东龙口市,原籍山东栖霞。当代著名作家,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1] 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其80年代前期所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潮流里长篇小说中的佼佼者之一。[1-2] 求采纳
茅盾文学奖最好十部(中国名著60部必读)
1、《芙蓉镇》作者:古华《芙蓉镇》是湖南作家古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古华的成名之作,小说主要通过讲述湖南一个名叫芙蓉镇的地方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来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小说获得了1982年的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茅盾文学奖最好的三部之一,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可以让我们明白很多人生中的大道理,也展现了很多难能可贵的精神,路遥也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3、《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生活在陕西关中平原白鹿县的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的恩怨和纷争,小说不仅获得了第四届矛盾文学奖,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4、《长恨歌》作者:王安忆《长恨歌》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女人长达40年的感情经历,小说语言幽默,文笔细腻,把一个女人40年的生命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5、《尘埃落定》作者:阿来《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视角独特,语言风格明快生动,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让小说充满美感,而且还蕴含了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6、《秦腔》作者:贾平凹《秦腔》是贾平凹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很多人和事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小说的语言也十分细腻平实,展现的思想非常深刻,贾平凹也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7、《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通过讲述发生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既有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也有优美的爱情。8、《张居正》作者:熊召政《张居正》是熊召政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非常适合喜欢明朝历史的人去读,作者用非常客观、公正的态度将一个非常的矛盾的张居正描写的非常成功。9、《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茶人三部曲》是中国知名女作家王旭烽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小说主要通过描述杭州忘忧茶庄中三代茶人的命运的变化,展现了茶的精神、茶人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10、《繁花》作者:金宇澄《繁花》是上海作家金宇澄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上海的方言来进行创作,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所描述的故事的情节也十分紧密,小说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哪些书值得买
一、《芙蓉镇》《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创作的小说,作者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该书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小说曾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6年,《芙蓉镇》被谢晋改编成电影。二、《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仍然保持着刘震云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羁的风格,用不同时代的两段故事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时代的普通人的命运,讲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由此试图追问横在东西古今之问的现代中国的“大历史”。《一句顶一万句》试图从以杨百顺为首的小人物的命运变迁中去寻找破解孤独的钥匙,而一个又一个不断出场的人物故事只是把这个寻找钥匙的机会围成了一个圆圈,真正的钥匙在圆圈中间。三、《天行者》在长篇小说《天行者》中作家大胆闯进描写对象“自我”内心世界中去,准确又合乎逻辑地揣摩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所想、所说、所做,同时保持他清明的理智和独特的创作个性对生活、对人有自己的敏锐观察和见解,对他笔下的每个人物还做出了恰如其分的美学评价。本书收录前后有关联的三个故事,第一个为作者早年创作,后两个为后增补,显然前后精彩程度差别很大,以第一个故事为最优,也最沉重。作者文笔诙谐幽默,轻松自然,但不妨碍表现时不时出现的人物严肃的内心情感和贯彻始终的沉重主题,很多描写和桥段设计让人过目难忘。四、《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关于鄂温克民族的温情史志,一个女人对于原始部落的最真切的留恋。难以置信的是迟子建写作时一气呵成和全篇小说气贯长虹般的美丽。五、《抉择》《抉择》直面现实,关注时代,以敢为人民代言的巨大勇气和张扬理想的胆识,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突出地塑造了在艰难抉择中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也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广大群众和党的优秀干部与腐败势力坚决斗争的正面力量,给读者以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小说注意调动操作心弦的情节和细节等艺术手段,在冲突的浪尖去刻划人物,描写生动爽利,语言流畅激越。整部作品正气凛然,具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其启示意义,尤其发人深省。
求一部当代小说,讲的是一个家族史,好像是茅盾文学奖
“落户”小说“落户”,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于2000年,法官认为是新颖独特的视角,“有丰富的藏族文化意蕴。强度的神奇色彩增强开闭淡淡层艺术表达,“语言”轻巧和有吸引力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巧“,”笔者显示效果出众的艺术才华。“著名军旅作家柳建伟有把握地说,这本书将阿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十大最佳作品
茅盾文学奖十大最佳作品分别是:《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长恨歌》、《尘埃落定》、《秦腔》、《额尔古纳河右岸》、《张居正》、《茶人三部曲》、《繁花》。1、《芙蓉镇》《芙蓉镇》是湖南著名作家古华的成名作,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湖南一个名叫芙蓉镇的地方。2、《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最为知名的作品,这部作品很好地传递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人们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可以明白很多的道理,尤其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3、《白鹿原》《白鹿原》是陈忠实最为大家熟悉的作品,这部小说也是同样的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关中平原,一个名叫白鹿原的地方,在经历了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心理历程。4、《长恨歌》《长恨歌》著名作家王安忆的作品,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安忆被认为是张爱玲的传人,其实应当说她一点也不逊色于张爱玲。5、《尘埃落定》《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成名作,据说这部小说,当年写好了之后,送去出版社,却是被无情的给退稿了,最后经过了种种困难,终于还是出版发行了。6、《秦腔》贾平凹被人们称为鬼才,不过他却是到了第七届时才获得了这奖,可以说是一份迟来的祝福,应当说她得九次茅盾文学奖,那么也是不为过。7、《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健是一个如精灵一般的作家,她的文字清新脱俗,读起来非常的顺畅,这也可能是由于她内心极度的纯净的关系。8、《张居正》如果你喜欢历史,而且还非常的喜欢明朝的历史,那么可以建议你读一读这部小说,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历史小说。9、《茶人三部曲》《茶人三部曲》是王旭烽的所著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10、《繁花》《繁花》是金宇澄的作品,这部小说以上海方言来创作的一部作品,非常的的有时代和地方特色,而且这也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作品。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里最值得看的作品有哪些?
一、《芙蓉镇》古华《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创作的小说,作者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该书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小说曾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6年,《芙蓉镇》被谢晋改编成电影。经典摘录:1、那是什么样的年月?一切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与非、红与黑全都颠颠倒倒光怪陆离的年月,牛肝猪肺、狼心狗肚一锅煎炒、蒸熬的年月。正义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派性应运而生、风火狂阔。2、芙蓉镇上许多熟知他们案情的人,都偷偷躲在黑角落流泪,包括黎满庚和他女人“五爪辣”都流了泪。他们是立场不稳,爱憎不明,敌我不分。他们不懂得在和平时期,对秦书田这些手无寸铁的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3、老天爷,生活在他的感情深处,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他感觉到了生命的伟大,做了一个母亲真了不起。她们孕育着新的生命,生产新的人。有了人,这世界才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痛苦。这世界为什么要有痛苦?而且还有仇恨?4、活下去,像狗一样的活下去!二、《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这部小说仍然保持着刘震云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羁的风格,用不同时代的两段故事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时代的普通人的命运,讲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由此试图追问横在东西古今之问的现代中国的“大历史”。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生动地刻画出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与外国人身上背负的十字架不同,中国人身上背负的十字架不是宗教而是语言。这部稍嫌琐碎的小说,用不断出场的人物来说明,在中国,语言是一个人气脉里最厚重的东西。语言这个东西的顺畅流淌很玄妙,不能靠血缘,不能靠爱情,不能靠道德,不能靠等级划分,甚至连机缘也靠不上。所以,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被语言削薄了身子,变成一个孤独的手掌,尽其一生都在寻找能够覆盖自己手掌上孤独纹路的另一只手掌。《一句顶一万句》试图从以杨百顺为首的小人物的命运变迁中去寻找破解孤独的钥匙,而一个又一个不断出场的人物故事只是把这个寻找钥匙的机会围成了一个圆圈,真正的钥匙在圆圈中间。经典摘录:1、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2、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3、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4、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5、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6、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7、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你让别着心了。三、《天行者》刘醒龙在长篇小说《天行者》中"作家大胆闯进描写对象‘自我"内心世界中去,准确又合乎逻辑地揣摩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所想、所说、所做,同时保持他清明的理智和独特的创作个性对生活、对人有自己的敏锐观察和见解"对他笔下的每个人物还做出了恰如其分的美学评价。《天行者》零距离的描绘了中国乡村教育的现状,总体上来说是"民办教师的纪念碑,乡村学校的艰辛史。本书收录前后有关联的三个故事,第一个为作者早年创作,后两个为后增补,显然前后精彩程度差别很大,以第一个故事为最优,也最沉重。作者文笔诙谐幽默,轻松自然,但不妨碍表现时不时出现的人物严肃的内心情感和贯彻始终的沉重主题,很多描写和桥段设计让人过目难忘。经典摘录:1、这是久经沙场的英雄,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但凡功败垂成,莫不是感天动地的悲剧。2、姹紫嫣红,独钟一缕,至沧桑不改。天理人伦,琴瑟和鸣,伴日月轮回。3、如果将来你有机会去城里,千万不要相信那些有了钱就急忙去买宝马车的男人。更不要相信那些将宝马车停在身边与你搭讪的男人。4、“冬天再冷也还等得来春天,若是心里冷了下来,一生也温暖不了。李子,其实我好羡慕你。就像吃甘蔗,我是从最甜的蔸子往不甜的杪子吃,你是从不甜的杪子往蔸子上吃。我是会越吃越苦,相反,你越吃越甜。”四、《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关于鄂温克民族的温情史志,一个女人对于原始部落的最真切的留恋。难以置信的是迟子建写作时一气呵成和全篇小说气贯长虹般的美丽。抛却她的种种警世价值而言,迟子建可以算作把男女之情写得最干净最曼妙的一位作家,一个严肃的写作者。那团燃烧在部落之间的火终于还是因为伐木工人、乡村干部、社会主义的侵入而苍老了、黯淡了、熄灭了。而围绕那团圣火展开的传奇故事却永远流淌在笔端。可以想象身在漠河老家的迟子建在三个月如此短暂的写作时间里,是如何贪恋于那些久远而动人的故事,贪恋于自己前世的记忆。经典摘录:1、在那段岁月,我相信照耀温度翁河的是两轮月亮,一轮在天上,由神托举着;一轮在岩石上,由我的梦托举着。2、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3、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4、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5、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一样的,你以为用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6、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地被晒得弯了腰了。7、月亮周围没有一丝云,明净极了,让人担心没遮没拦的它会突然掉到地上。五、《抉择》张平《抉择》直面现实,关注时代,以敢为人民代言的巨大勇气和张扬理想的胆识,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突出地塑造了在艰难抉择中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也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广大群众和党的优秀干部与腐败势力坚决斗争的正面力量,给读者以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小说注意调动操作心弦的情节和细节等艺术手段,在冲突的浪尖去刻划人物,描写生动爽利,语言流畅激越。整部作品正气凛然,具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其启示意义,尤其发人深省。《抉择》一书,不只记述了改革中各个阶层的人物表现,也是作家着笔的视点与典型化人物的抉择。而作家在写作的时侯,作品中又常反映着作家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也折射出作家的道德观、价值观。掩卷沉思,小说命题《抉择》,不仅是作家的构思与谋篇,又暗喻着一个沉重又严肃的话题。经典摘录:1、它会让你感到很神秘,而神秘就是一种权威、一种象征、一种深不可测的玄机和力量。2、驴粪蛋外面光,走到里面,立刻就发现它里面其实要多差有多差,要多脏有多肌!3、能力不够,却很有“魄力”,这样的领导是很值得让人深思的,有时候也是非常可怕的。
茅盾文学奖最值得读的十本书
茅盾文学奖最值得读的十本书有《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长恨歌》、《尘埃落定》、《秦腔》、《额尔古纳河右岸》、《张居正》、《茶人三部曲》、《繁花》。1、《芙蓉镇》《芙蓉镇》是湖南著名作家古华的成名作,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湖南一个名叫芙蓉镇的地方。2、《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最为知名的作品,这部作品很好地传递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人们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可以明白很多的道理,尤其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3、《白鹿原》《白鹿原》是陈忠实最为大家熟悉的作品,这部小说也是同样的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关中平原,一个名叫白鹿原的地方,在经历了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心理历程。4、《长恨歌》《长恨歌》著名作家王安忆的作品,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安忆被认为是张爱玲的传人,其实应当说她一点也不逊色于张爱玲。5、《尘埃落定》《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成名作,据说这部小说,当年写好了之后,送去出版社,却是被无情的给退稿了,最后经过了种种困难,终于还是出版发行了。6、《秦腔》贾平凹被人们称为鬼才,不过他却是到了第七届时才获得了这奖,可以说是一份迟来的祝福,应当说她得九次茅盾文学奖,那么也是不为过。7、《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健是一个如精灵一般的作家,她的文字清新脱俗,读起来非常的顺畅,这也可能是由于她内心极度的纯净的关系。8、《张居正》如果你喜欢历史,而且还非常的喜欢明朝的历史,那么可以建议你读一读这部小说,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历史小说。9、《茶人三部曲》《茶人三部曲》是王旭烽的所著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10、《繁花》《繁花》是金宇澄的作品,这部小说以上海方言来创作的一部作品,非常的的有时代和地方特色,而且这也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作品。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当代最有名的文学书籍
中国文学近两个世纪的时代划分是这样的近代文学: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文学:1919五四运动——1949建国当代文学:1949建国至今当代著名作家主要有:钱中书《围城》《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王蒙《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贾平凹代表作: 短篇小说 《腊月·正月(梗概)》、《鸡窝洼的人家》等商州系列 长篇小说 《浮躁》 散文 《人病》、《闲人》《丑石》 余秋雨《行者无疆》《借我一生》《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笛声何处》《寻觅中华》70后的作家主要有:今何在《悟空传》《若星汉天空》《九州·羽传说》《九州·海上牧云记》《中国式青春》《十亿光年》《花痴帮》李师江:《逍遥游》冯唐 :《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尹丽川:《贱人》《再舒服一些》 饶雪漫:《沙漏》《左耳》《离歌》《酸甜》 丁天 :《幼儿园》《饲养在城市的我们》 金仁顺:《冷气流》《六日》《水边的阿狄丽娜》(改编为电影《绿茶》) 朱文颖:《高跟鞋》《戴女士与蓝》 魏微:《拐弯的夏天》 慕容雪村: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80后的作家主要有:蒋方舟《骑彩虹者》《第一女生》《骑彩虹者》《邪童正史》 《我是动物》《都往我这儿看》蒋峰:《维以不永伤》 张悦然:《樱桃之远》 孙睿:《草样年华》 郭敬明:《幻城》 韩寒:《三重门》 李傻傻:《红×》 春树:《北京娃娃》
想到日本旅行,有哪些描写到日本城市的文学作品值得一读?
特别推荐《知日》丛书、村上春树作品集、东野圭吾作品集。或者看一些日本作家的散文。《知日》是目前为止,中国唯一专门关注日本的媒体品牌。它是致力于向中国年轻人深度报道、记录有关日本的文化生活和创意生活的丛书。书里直接描述现代日本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潮、他们的社会热点和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在各大新华书店展架上都能看到,获取方便。村上春树的的小说。大作家村上春村原来是一个日本小酒店的老板,他本身就是生活在日本城市中,最最普通的人。小说是生活的比喻。村上的小说也不能例外。要想知道现代日本城市的生活,建议看一下他的作品《挪威的森林》和《且听风吟》。前者通过一个少年人混乱的性史,展现了一幅现代日本青年人生活的图卷。后者由众多短篇故事构成,书中全是平凡的小人物。具体的生活,就是由此构成。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的男主角是一个传奇的数学家,但女主角却是一个地道的日本家庭女妇。通过书中对她生活环境,情感经历的描写,我们能够读到在报刊杂志上看不到的,文明日本的黑暗面。《秘密》是一个更奇幻的故事。书中的女主角意外重生到自已女儿的身体里,从而改变志向,努力去实现自已少年时代的梦想。生活真相就在她上学,放学,买菜,煮饭的每一个细节之间。这些角色每天进进出出的生活化细节,都是近距离接触跟认识日本城市生活的途径。另外,如果感兴趣还可以找一些当代日本散文家的作品来读一读。更加写实。
想上传小说,那个文学网站比较好
喜欢零收入的话,推荐:17K、华夏天空、3G、汤圆创作。至于哪个网站,创世中文网、云起书院、作客中文网、香网、若初、趣阅、花生都可以,还有晋江。(女频的话)如果想要全勤的话推荐掌中、作客。
谁能说说这些发文的文学网站,每一个网站属于什么类型的,都是主打什么风格的小说比较多
太多了 而且还没分... 姑且说说我知道的吧据说.... 起点水深 新人免进 文属各类 仙侠为主潇湘 女性言情 古言多些吧 并且好看红袖 女性网站 红袖多出版文 要求言情 总裁 反正是女人看的小说阅读网 与晋江类似文风 杂七杂八 主要仙侠 玄幻言情小说吧 少女言情 总裁 代孕 高干 都是些 妾 郞什么..榕树下主打青春文学 并非通俗文学解乏用的 就类似鲁迅爷爷那种发人深省的文字 翠微居 YY种马文都有 不过现在改版稍好些了 管得严了吧其余你说的很多都是玄幻的网站
现代英国文学的主要主题和风格?
现代英国文学是现代文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突出特点是“反”字,也叫“反传统文学”。基本主题是“异化”(alienation)和“孤独”(loneliness)。写作风格上,主要是complexity and obscurity(复杂性和模糊性), symbol use(象征手法的运用), allusion(暗喻), Irony(反讽)。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文学流派,如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等。
高分求英语大神翻译这些文学手法
Allegory:寓言;讽喻Alliteration:头韵Allusion:暗喻Amplification:增译Anagram:回文构词法Analogy:类比 Anastrophe:倒装 Anecdote:轶事趣闻Anthropomorphism:拟人Antithesis:对偶Aphorism:格言 警句 Archetype:原形 Assonance:谐音 Asyndeton:连接词省略
在英语文学修辞法里,Antithesis 与 Contrast有和区分?? 解释一下英语修辞中Alliteration
1,Antithesis是修辞学中的对语,对句,对偶(常用两个平行的词、短语或句子,如:You are going;I am staying.)2,Contrast是修辞学中的对比手法。3,alliteration是头韵:头韵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在英语诗歌中最早出现。它是指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音相同的单词如:vice and virtue (罪恶与美德),twists and turn(曲折),safe and sound(安然无恙),tit for tat(一报还一报)等等。构成头韵的多为辅音字母。但应注意不发字母本音的字母不构成头韵。如:physical pain,psychological power这样的短语,由于ph一组合读f 音,ps一组合中的字母 p不发音,因而不能在短语中构成头韵。 又如:many people in the West are gourmets and others are glutton,... to making you a saint or a sinner? 上述两个例子中的gourmets 和glutton第一个字母都为g,saint 和sinner第一个字母都为s,构成头韵。 头韵运用单词首字母发音的共性特征,发挥着独特的修辞作用,使语言更生动,更贴切,更具有感染力,达到语言上的优美动听。 头韵的修辞作用有: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形式有对称之美,读之音韵和谐4,Metaphor是隐喻,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称其为隐喻 。 例如: 1.He is a pig.他简直是头猪。(比喻:他是一个象猪一般的人,指肮脏,贪吃的人。) 2.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比喻:这个女人冷酷无情。) 3.Mark Twain is a mirror of America.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一面镜子。(用镜子比喻美国的现实,很贴切。) 5,Allusion是引喻,是比喻的一个分类,是借着某一种事物来阐述另外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可能是天南地北之差,可是由于我们熟悉前者,因为它们的相似性便能很快地了解后者。既然引喻也是一种符号,自然也能激起人们的情绪,甚至比一般用的字眼更有效且更快。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英国文学常考名词解释是什么?
英国文学常考名词解释有以下几个:1、Allegory (寓言)A tale in verse or prose in which characters, actions, or settings represent abstract ideas or moral qualities.寓言,讽喻:一种文学、戏剧或绘画的艺术手法,其中人物和事件代表抽象的观点、原则或支配力。2、Alliteration (头韵)Alliteration is the repetition of the same initial consonant sound within a line or a group of words.头韵:在一组词的开头或重读音节中对相同辅音或不同元音的重复。3、Allusion (典故)A reference to a person, a place, an event, or a literary work that a writer expects the reader to recognize and respond to.典故:作者对某些读者熟悉并能够作出反映的特定人物,地点,事件,文学作品的引用。4、Analogy (类比)A comparison made between two things to show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类比:为了在两个事物之间找出差别而进行的比较。5、Antagonist (反面主角)The principal character in opposition to the protagonist or hero or heroine of a narrative or drama.反面主角:叙事文学或戏剧中与男女主人公或英雄相对立的主要人物。6、Antithesis (对仗)The balancing of two contrasting ideas, words, or sentences.对仗:两组相对的思想,言辞,词句的平衡。7、Aphorism (警句)A concise, pointed statement expressing a wise or clever observation about life.警句:蕴含关于人生真理的明智的看法的精练的语句。8、Aside (旁白)A piece of dialogue intended for the audience and supposedly not heard by other actors on stage.旁白:只说给观众而认为不会让台上其他演员听到的一段对话。9、Apostrophe (呼语)The direct address of an absent or imaginary person or of a personified abstraction, especially as a digression in the course of a speech or composition.呼语:直接称呼不在场或虚构的人物或称呼拟人的事物,尤指作为演讲或作文过程中的离题话10、Assonance (类韵)The repetition of similar vowel sounds, especially in poetry.类音,类韵:相同或相似元音的重复,尤其指在诗歌中的重复。以上内容参考:英国文学(记叙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英国文化形式) 百度百科
三毛有哪些文学作品啊?以及主要内容
本名:陈平《撒哈拉的故事》1976年5月初版 《雨季不再来》1976年7月初版 本书可归纳为表现心灵生活经验的写作,一种人类深思默省存在的意义,灵魂的归依,命运奥秘等问题的写实.这些作品构成三毛生命的一个阶段,亦是日后成熟三毛的基石. 《稻草人手记》1977年6月初版 《哭泣的骆驼》 1977年8月初版 《温柔的夜》1979年2月初版 《娃娃看天下(一)》1980年2月初版(译成) 《娃娃看天下(二)》1980年2月初版(译成) 《背影》1981年8月初版 《梦里花落知多少》1981年8月初版 《万水千山走遍》1982年5月初版 《兰屿之歌》1982年6月初版(译作) 《送你一匹马》1983年7月初版 《清泉故事》1984年3月初版 《倾城》1985年3月初版 《谈心》1985年3月初版 《随想》1985年3月初版 《刹那时光》1986年1月初版(译) 《三毛说书》 1987年3月初版(有声书) 《我的宝贝》1987年7月初版 《流星雨》1987年7月初版(有声书) 《闹学记》1988年7月初版 《阅读大地》1989年7月初版(有声书) 《滚滚红尘》1990年12月初版(电影原著剧本)
中国作家三毛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1]作品一览作品集《倾城》 《温柔的夜》 《梦里花落知多少》 《我的宝贝》 《我的快乐天堂》 《背影》 《哭泣的骆驼》 《撒哈拉的故事》 《闹学记》 《高原的百合花》 《谈心》 《雨季不再来》 《万水千山走遍》 《亲爱的三毛》 《你是我不及的梦》 《月河》 《秋恋》 《安东尼·我的安东尼》 —— 剧本《三毛全集:滚滚红尘》 《三毛说书》 《阅读大地》 《流星雨》 译作 《娃娃看天下》(共两本) 《清泉故事》 《刹那时光》 《兰屿之歌》 诗 《朋友》 《岁月》 —— —— —— 歌曲填词《回声》 《不要告别》 《说给自己听》 《说时依旧》 《一条日光的大道》 《迷》 《橄榄树》 《远方》 《那人》 《对话》 《轨外》 《晓梦蝴蝶》 《孀》 《雅各天梯》 《假如还有来生》 《飞》 《沙漠》 《梦田》 《做一个百分之百的女人》 《风》 《今生》 《今世》 《梦里风景》 《生活,是一种夏日流水般的前进》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英文版收版面费吗
一部分收一部分不收并不是外文期刊都不收版面费,有一部分外文期刊确实不收版面费,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外文期刊是收版面费的,而且费用都比较高,一般都是一千到四千美元不等,折合人民币大概几千到几万不等,所以你所说的外文期刊不收版面费是不准确的。不收版面费的期刊,下载全文时可能要付一定的费用。扩展资料:物理学三大期刊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高压物理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能科学技术、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光学学报。中国激光,发光学报,光子学报。声学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量子电子学报,量子光学学报,物理,低温物理学报,计算物理,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大学物理,波谱学杂志,光散射学报。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写作文学语文的乐趣
1. 作文,以“学语文的乐趣”为主题,600子左右 我爱童话,爱童话世界的美妙与神奇;我爱散文,爱它细腻的笔触与梦幻般美的语句;我爱宋词,爱它的短小精简与柔美。我也不知怎的,自己会一直忠于这些,大概是性情的缘故吧,我不喜欢轰轰烈烈,倒反是喜欢那柔美与婉转。正是这些让我体会到了学语文的乐趣。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求我们去读书,去写作,一开始我很厌烦也很苦恼,可是渐渐地我却觉得自己越发喜欢上了它。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错的,书中有着太多的乐趣,太多的财富。 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我是一只小小的船儿……”我学会了如何去爱母亲,如何去报答母亲;“童年呵,是真中的梦,是梦中的真。”与冰心一起体味童年之乐,一起回忆小时侯的梦。从一首首清丽的小诗中,我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这难道不是学语文的乐趣吗?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已忘却这是谁 的著作,但是细细地细细地品味一番,你就会有着与作者同样的情怀,与他共欢乐,共悲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学语文的乐趣呢? 当你用自己的心与作者深挚的笔触去碰撞时,你会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当老师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你通过思考与理解,正确做出了答案,你的心中同样也会洋溢着一种快乐,这快乐的源泉,就来自于学语文的乐趣;亦当你用自己稚嫩的笔尖,创作了一篇优秀的文章时,太多学语文的乐趣就会荡漾在你心中。 学语文的乐趣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不论是农村的乡间小路,还是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学语文的乐趣,然而,这种乐趣是需我们用那颗敏感的心去感受,去仔细品味的。 学语文的乐趣是什么?是你被书中情景所吸引,与它同呼吸,共欢笑;是你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被文字所触动,潸然泪下;是你的心在受过洗礼后,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学语文,学出它的乐趣,它的柔美,它的凄凉,它的神奇。学语文的乐趣,就像天边的彩虹,就像流星划破天宇,令人激动不已,快乐不已,令心的最深处,永存着一份美好而短暂的回忆。 找了蛮久,就这靠谱点。600字貌似没有,你在添点什么就差不多了 2. 作文 写作的乐趣 写作的乐趣 寂寞的人应该写作,写作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寂寞的人应该写作,写作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段话,虽然没有特别的记忆,但是它清晰地在我脑海中很多年,我很喜欢,因为,我也是一个寂寞的人。 写作的确是件快乐的事。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我喜欢沏上一杯清茶,点一盏昏黄色的台灯,房间里飘荡着曼妙的音乐,钢笔在纸上发出沙沙的欢快响声。那感觉,真的很惬意。 打开记忆之门,探询最原始的写作动机在现在看来也许很好笑。那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个和我一起读了四年小学同学的女孩,有一天我发现我的同桌,忽然之间就优秀起来,这让我颇不能平衡,后来我终于发现她的作文没有我写得好,于是我在写作文方面更加努力了,开始是抄袭作文选,再后来发挥平时爱看书所获得的丰富想象,自己写。几年以后的今天,她依然优秀,而我,也只有写作才能算个特长了。 我不懂文学,但我喜欢写作。 我从小就梦想将来有一天能成为一名作家,因此,也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终因我的能力不够,加之,在文学这块田园里,我算不上个勤劳的耕夫,充其量只是一个捡拾麦穗的孩童,所以,我一定要努力,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作家。 想想这几年,我读过的书虽不是很多,走过的路虽不是很长,写过的作品虽有很多,但却没有一篇象样的作品,更不用说是大作、力作或上乘之作了。当我咀爵着这些酸涩的青果时,心里难免生出一些感慨来,我觉得我就象一个误了农时的懒汉,蹲在田间地头,不敢看天,愧于看地。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把写作当作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来做,从中去感受写作的乐趣。至于作品的好坏,我并不是很计较。 现在写作,就像面对收获的秋天,面对沉甸甸的果实,面对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它带给我的是懵懂后的憬悟,是冷却后的沉重思考。在完成了写作的角色转换后,我的心态改变了,我认识到:写作,只是我生活中的一种爱好,一种事务。就象人活着就要吃饭、穿衣和工作一样,还要做点应该做的事情,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就象有人喜欢玩牌,有人喜欢炒股,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健身一样。而我喜欢写作,就象一位虔诚的信徒,沿着朦胧而清晰的轨迹,在朝圣的路上慢慢地秉烛前行。 从此,我尽情地享受着写作时的那份宁静,那份快意;尽情地品位着窗外那充满生命力与希望的绿色和透过窗帘的夜色渗出的温馨情怀。于是,我的生活不再孤独痛苦,我的生命感悟不再寂寞沮丧。 是啊,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既有痛苦,又有欢乐;既是修炼,又长见识。这就是写作的乐趣。即使明天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也会坚持并坦然面对。 3. 作文语文带来的乐趣好处和想法 我如此沉醉其中,润物细无声 如果你是“大漠孤烟直。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满以为我的这个“冒”字用得很妙,估摸妈妈也找不到更好的词了。“是啊,柳树爆青了。”妈妈用的“爆”字更加贴切。这是语文的奥妙。 语文如清泉,渗透我们的每个学科。数学需要它来解释,想记住它,别忘了,这是语文,语文融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语文是无声的冷月,是静谧的荷塘,让人无限留恋,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秦皇岛外白浪里的渔船,别忘了,我愿飞奔在漫天的黄沙里,淡淡的。 不需“众里寻他千百度”,你觉得歌词真好,你叫我爱不释手。 语文让我学会品味,学会发现,音乐需要它来表达,思想品德需要它来传播,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大漠。春天柳树发芽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感动时,别忘了,这也是语文;当你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感叹时,感受着窗外阳光的气息,我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你瞧柳树冒出新芽了,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那古老城邦中国色天香的牡丹、倡导,美术需要它来描述……瞧,语文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当你为“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太阳光辉灿烂,你觉得生机勃勃,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我兴奋地告诉妈妈:“妈,落落大方地展露着它的身影。就像此时,因为我知道;如果你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山丛林,我愿跋涉在布满荆棘的小路上;如果你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浩瀚江河,我愿遨游于急流之中。呵,语文,悄悄地改变着我们。 天空中的一丝云儿飘过,这同样是语文。 语文如春风,吹拂着世界的每个角落,是那青天上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4. 语文中的乐趣 有人说:“语文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语文的魅力远是新的。所以,热爱语文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热爱语文,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亲灸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精华,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同学们!在祖国和平的蓝天下,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我们比先辈拥有了更优越的学习条件,能心无旁骛,日以继夜地遨游学海,向书山攀登。我们成了新一代读书人,志存高远,只争朝夕,我们要在学好课本知识后,博览群书,在书中读李白的潇洒,读苏轼的豪放,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感味冰心的意切情长。 历经苦难的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语文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语文带给我们心灵的和平,精神的慰籍。 朋友可能离去,语文却是最忠诚的伙伴,时光不断流逝,阅读却让我们永葆青春!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心灵充实,使之明辨是非,使人有爱心和文明行为、礼仪规范;而读一本坏书,则使人心胸狭窄,使人不知羞耻,使人自私残暴。 语文是一种“静趣”,是一种“心趣”。 当自己一个人时,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她会娓娓动听地向你讲述一些新鲜故事来,讲述一些大的道理或小的道理,于是,翻不上几页,我就会忘却自己,翩翩飞进书的世界中。有的书如风尘仆仆的流浪汉;又像走南闯北的旅行家;肚子里装满稀奇古怪的风土人情和美丽诱人的风光。 正是她,教我认识了伟大的祖国,美丽的欧罗巴,冰封雪地的南极……同时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忘记了祖国的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书像陈年佳酿,百读不厌;有的书如倒啖甘蔗,渐入佳境;有的书却像一枚青青的橄榄,苦涩后现清香……人生,让人们尝尽酸、甜、苦、辣、涩。 夏夜里,与李白坐在凉席上,听着旷野的风声,追忆着唐朝的月亮。 冬夜中,窗外飘着大雪,拥被而坐,倾听着俄罗斯文学大师们忧郁的诉说,书中西伯利亚的大雪与窗外的大雪一起纷飞……夜深了,沉浸在一本天文书里,遨游于广袤的宇宙空间,遥想地球的命运、银河的命运、宇宙的命运、万物的命运……倾听过去,触摸现在,叩响未知。那颗被凡尘的喧嚣折腾得疲惫不堪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了。 我爱语文, 她伴我走过了无数风雨,同时让我感受到:读书之趣,藏书之趣,买书之趣。有朝一日,她会让我尝到写书之趣。 语文是我的良师益友,她像我描绘气象万千的景色,教我大的道理或小的道理,教我受益无穷的知识…………书会伴我一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是如此热爱语文。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成为祖国21世纪的高素质的建设者 只有在书中才能学到语文吗?不是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在语文课上许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或者是运用语文.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身影.电视中,每个广告都有看柞特的广告词,多种多样.而在这其中,不也会发现语文的身影吗?语文是一缕阳光.语文是无处不在的. 语文是一簌花朵,带给人芳香; 语文是一汪清泉,带给人凉爽; 生活既是语文,语文也既是生活,只要我们生活中处处留心点就会锓有学习.列如: 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草坪上的告示牌); 我们的名声是吹出来的(电扇广告词); 过年时家家户户上贴着的春联不也是语文知识中的一小部分吗? 语文是知识的海洋,是学不完数不尽的. 想从生活中学到语文知识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那就要看我们在生活中是否用心留意过在我们身旁的事物.哪怕是一个商品说明书上的语言或是各种活动所用的语言这也是语文的知识啊! 在生活中,大家也别忘了运用语文. 家里,有电视,DVD,手机。 但是,刚买来的电器,一买回来你就回使用吗?当然,我们还是离不开说明书的.阅读说明书也是有技巧的,若平时不好好学习阅读,在这个方面就会一无所知.这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 "读书破万倦,行万里路",在课堂上,我们学到了许多语文知识;课堂外,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学习实践,创造,更加认知到语文的重要性,感受到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语文,是人类感情的传替者,是一首询丽的歌,是一本丰富多采的书.生活处处有语文,让我们学好语文,感受语文的其乐无穷吧。 5. 学习语文的乐趣多三百字作文大全 学语文的乐趣很多,先拿最基本的来说,不会汉字,就什么都看不懂,更写不出什么。享受不到美好的语言,体会不到字、词的巧妙之处,岂不是少了很多由欣赏得到的乐趣吗? 我觉得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用各种各样的文字,构成几句丰富的语言,还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是不是很有趣啊? 记得五年级下半学期,有一次同学之间闹了点儿误会,我受了很大的委屈,哭了出来。的确,当时有同学来安慰我,可是没有一个人理解我的心情。于是。我把它写了出来,突然感觉自己轻松了许多,有种说不出来的 *** ,好像所有的委屈都随着写出的字跑掉了。那天后,我终于明白了,最好的知己是自己和自己,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像自己那样感同身受,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然而这个方法就是写文章。所以,我得出结论:写文章是让自己发泄的最好方法。 另外,语文还有很多有趣儿的东西,比如说歇后语,成语接龙,对对联等。所以语文有很多乐趣,用你的心去发现它吧! 6. 【以“学习语文的乐趣”为主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生活,当我们听到有人拿着一把锄头,对着黄土说:“我就这么点能耐,我还能做成什么呢?”时,我们要告诉他,学习可以让你的生改变;当我们听到有人对着镜子说:“我就这么一副样子,我还能做成什么呢?”时,我们要告诉他,学习可以让你的生改变.很多人总是在这样抱怨,却没有付出真的努力,不能够抱着享受这一切的过程. 曾经有一个青年,身上就剩80美元了.假设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看看这位青年吧,他就做出了一个常人想也不敢想的决定——周游世界.他就是在常人困惑之时,决定不去比较结果,为此而一拼,去实现自己多年以来的梦想.最终通过各方努力,就凭着这80美元,他成功了.试想他若没有成功,他依然是可以满足的,因为至少他已拥有了去实现的过程,他在这过程中所拥有的已足以表明他这一生不平凡了. 面对学习和考试,也是如此.很多老师在考试之前经常这样教育我们:“天道酬勤,只要全心付出,考试成绩一定不会令你失望.”但老师的话或许过于绝对,毕竟劳而无获或劳多获少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付出后可能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但是,你付出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的过程,这样的锻炼其实就是一种收获,因为,它为你以后的生活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会令你收益匪浅. “我们无法把握结果,但我们可以享受过程.”看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诸葛老师吧.他帮刘备打天下,虽然最终没能成功.可是,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气势、智慧、忠诚已足以表明了他生命的价值,令后人所尊敬了. 因此,我们决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直接给你一百分,而不需你学习,这个一百分有意义吗?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把过多的目光投向结果,一心想要达到某个目标时,我们有时便会因为承受太多的压力而失利.所以,与其盯紧胜利而给自己加上无谓的包袱,还不如享受过程本身.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在学习上做一个勤勤恳恳的“农民”,而不是一个为达目的而投机取巧的“商人”.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处世.这也便是真正的为人处世了.”怀着勇气和力量,在学习的海洋中劈波斩浪,然后奋力到达了某个高度,不必在乎你是不是最高的,因为在你向某个目标逼进时,你的收获已远远超过取得一个最好的成绩了. 期末考试就在眼前,同学们,问问自己:你在学习中付出努力了吗?。 7. 语文里的乐趣, 这作文该怎么写 语文,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着,在学习着,可以说在出生就开始学语文。但是,进入初中后,我觉得我的语文学习又上了一个台阶。因为在这一本本课本中,我感受到了更多的美好。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寻找“成长的足迹”;感受“情感的涟漪”;沐浴“科学的星光”;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品味“语言的魅力”。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有了更多的“说”。我们常常“对话”。我们与课文的人物对话;与作者们对话;甚至与许许多多的英雄们对话。同时,我们有了更多的“看”,我们四处观望,我们眺望“大海”,感到那宽阔的美,感到了海洋带给人类的忧思;我们瞻仰“丰碑”,感到树立这一座座丰碑的艰辛,也感到了我们肩负的责任;我们“遥望星空”,感到星星闪烁的光芒,真想去探索那天空中的奥秘。 我们是迎着“校园风”,哼着“四季歌”,怀着“山水情”在学习语文,你说,语文学习不美好吗? 在语文学习中,是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是冰心的“纸船”,让我们承受到了母爱的温馨;泰戈尔让我们“不记得母亲”,但永远记得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是巴金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们向理想迈进;普希金说:人生的奋斗方向是——敢与风浪搏斗;雨果说:要忠于职守,要履行做人之道;鲁迅告诉我们:童年是那样的欢乐;叶圣陶告诉我:写作的三个要点——联想丰富、抓住特点、善于观察;同样,叶文玲也告诉了我们写作的三个方法——要别出心裁、要有真情实感,广泛阅读做基础。 看吧!在语文学习中,能与高尚的人对话,能与名作家交流,更重要的是能丰富自己头脑,难道语文学习不美好吗? 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能了解到这么多的知识,能体味到这么多的乐趣,能感受到这么多的美好,我真心地说一句——语文学习真美好! 8. 作文语文带来的乐趣好处和想法 如果你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大漠,我愿飞奔在漫天的黄沙里;如果你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山丛林,我愿跋涉在布满荆棘的小路上;如果你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浩瀚江河,我愿遨游于急流之中。 呵,语文,你叫我爱不释手。语文让我学会品味,学会发现。 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你觉得歌词真好,想记住它,别忘了,这是语文;当你为“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感动时,别忘了,这也是语文;当你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感叹时,别忘了,这同样是语文。语文如春风,吹拂着世界的每个角落。 春天柳树发芽了,我兴奋地告诉妈妈:“妈,你瞧柳树冒出新芽了。”满以为我的这个“冒”字用得很妙,估摸妈妈也找不到更好的词了。 “是啊,柳树爆青了。”妈妈用的“爆”字更加贴切。 这是语文的奥妙。语文如清泉,渗透我们的每个学科。 数学需要它来解释,音乐需要它来表达,思想品德需要它来传播、倡导,美术需要它来描述……瞧,语文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天空中的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太阳光辉灿烂,你觉得生机勃勃,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这也是语文。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那古老城邦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无声的冷月,是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白浪里的渔船,是那青天上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不需“众里寻他千百度”,语文融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落落大方地展露着它的身影。 就像此时,感受着窗外阳光的气息,我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我如此沉醉其中,因为我知道,语文正悄悄地改变着我。
存在主义文学的定义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阳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存在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萨特宣称:“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存在主义者曾经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他们把资本主义现实的丑恶,看成是世界上永恒的荒谬,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徒劳的。存在主义既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感和厌恶,又宣扬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在“自由”的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由于它否认了人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存在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点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己任。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在文学创作中,存在主义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认为作家不能撇开读者来写小说,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是先验的,还必须通过读者去检验;只有当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才共同发现人物的真面貌。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对欧美青年一代作家影响很大,后来,也为其他文艺思潮流派所运用。
求著名的法国文学家及代表作
恩,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 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 )、《我弥留之际》( 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 1925 )、《副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 1939 )、获得 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 1938 )、剧本《苍蝇》( 1942 )、《间隔》( 1945 )、《死无葬身之地》( 1946 )、《肮脏的手》( 1948 )、《魔鬼与上帝》( 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 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7 )、自传《词语》( 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 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 1942 )、《随落》( 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 1957 )、散文集《反与正》( 1937 )、《婚礼》( 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 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馆》( 1959 )、《金果》( 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 1956 )、自传《童年》( 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 1954 )、《时间的运用》( 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 1957 )、《变》(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 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 1958 )、《弗兰德公路》( 1981 )、《风》( 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 1953 )、《窥视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宫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复》( 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 1985 )。 古典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 约翰.班扬 亚历山大.蒲伯 丹尼尔.笛福 乔纳森.斯威夫特 亨利.菲尔丁 塞缪尔.约翰逊 理查德.比.谢立丹 英国新古典主义 屈雷顿 蒲柏(1688~1744)Pope,Alexander 英国诗人 约翰生 《格理弗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 琼森,B.(Ben Jonson 1572?~1637)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l802~1870),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法国人,1803年出生。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他出生在一个将军的家庭,父母早丧,生活贫困。青年时代,他做过公证人事务所的见习,当过奥尔良公爵的抄写员,参加过1830年的七月革命,当过炮兵连的副连长。1848年革命时期,大仲马曾带兵进入巴黎,并编辑报纸。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后,他被迫流亡国外。1860年他到意大利去协助加里波第征战。大仲马死于1870年12月5日。 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 大仲马的复杂的带有冒险色彩的生活经历,为他创作出离奇曲折的故事提供了条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达100多部,都以情节生动紧张取胜。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1844),旧译《三剑客》、《基督山伯爵》。《基度山伯爵》的故事梗概: 一个正直勇敢的青年水手,正当他对生活充满着好的追求的时候,由于被嫉妒他的人告密陷害而下狱,在黑暗的牢房里度过了整整十四个年头。他按狱友提供的线索,找到宝库,成为百万富翁。他改名基度山伯爵,靠“万能的金钱”,他随心所欲,对有恩于他的船主摩莱尔报了恩,对陷害过他的仇人马瑟夫伯爵、银行家邓格拉斯和法官维尔福,一一作了惩罚。这就是小说。小说情节紧张生动,富有传奇色彩,很引人入胜,因此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托马斯.格雷希望采纳
急求西方现在文学各流派的祥细介绍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自十九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它主要盛行于二十世纪西方各国,影响延续至今. 它的主要特点是:反传统.它所反映的内容和所用艺术手法与传统西方文学有着极大的不同.它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复杂性. 现代主义文学由多个流派组成.象征主义及其特征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3,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德国里尔克,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和英国T S 艾略特. 象征主义的主要作家作品 1,英国T S 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国诗人瓦雷里:《海滨墓园》(1926),思索人生的意义,礼赞永不停息的宇宙运动,抒发超越死亡意识后的欢欣.哲理的沉思与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韵和谐优美,意境深远. 3,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4,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青鸟》(1908,蒂蒂尔,弥蒂尔,白丽伦),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编辑本段]表现主义及其特征 1,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个重要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 2,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 3,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其诗歌情绪炽烈,雄辩,追求力度,抒情方式夸张,常采用浓缩的诗句.戏剧和小说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主题. 表现主义的主要作家作品 1,在戏剧上: 美国的奥尼尔:《琼斯皇》(1920),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毛猿》(1921),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2,在小说上: 奥地利的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城堡》(1915),《变形记》(1915) 意识流小说及其特征 1,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 2,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3,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4,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和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编辑本段]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1,爱尔兰的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2,英国的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 3,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4,美国的福克纳:《喧哗与骚动》(1929),反映了美国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着重表现昆丁的变态心理和班吉神经错乱的潜意识活动.人物(长子昆丁,二子杰生,小儿子班吉,女儿凯蒂)[编辑本段]存在主义文学及其特征 1,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2,存在主义文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它是以文学的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 3,"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与毁灭,以及孤独,失望,恐惧的思想情绪. 4,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 5,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法国萨特,法国加缪,波伏瓦.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 1,法国加缪:《局外人》(1942),《鼠疫》(1947,里厄医生) 2,法国萨特:《恶心》(小说),《自由之路》(小说),《墙》(短篇小说集),《死无葬生之地》(戏剧),《苍蝇》(戏剧),《禁闭》(戏剧,表明"他人就是地狱"),《必恭必敬的妓女》(戏剧),《存在与虚无》(哲学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哲学著作) 3,法国波伏瓦:《女客》,《第二性》[编辑本段]荒诞派戏剧及其特征 1,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2,荒诞派因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 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3,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荒诞,抽象的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在内容上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诞不经;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运动和前言不达后语的枯燥语言来从总体上突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它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4,法国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其独幕话剧《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1,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2,法国尤奈斯库:《秃头歌女》(1949,史密斯夫妇,马丁夫妇),《椅子》(1959),《犀牛》(1958)[编辑本段]新小说派及其特征 1,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后成为二战后法国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说流派之一.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 2,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诞,虚无的和不真实的,传统小说是对读者的愚弄和欺骗,小说以描写人物性格和情感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反对传统小说的倾向性,主张作家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色彩.新小说屏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 3,代表人物有阿兰·罗布-格里耶,萨洛特,西蒙,杜拉斯. 新小说派的主要作家作品 法国萨洛特:第一个写新小说 2,法国西蒙:"新小说派之父",《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佛兰德公路》 3,法国罗布—格里耶:《窥视者》:获法国1955年的"评论家奖",《橡皮》(1953,杜邦,格里纳达端,瓦拉斯,写政治谋杀案)[编辑本段]"黑色幽默"小说及其特征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得嘲讽态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象征形式表现扑朔迷离的情节.打破理性化的时间顺序,加速节奏的跳跃,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笔法富有反讽意味,语言经常打破一般语法规则和固有的词语搭配习惯. 具有寓意性. 4,美国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还有冯纳古特,品钦,巴思,巴塞尔姆,法国维昂. "黑色幽默"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1,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2,冯纳古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猫的摇篮》(1963,博克侬,麦克凯布) 3,品钦:《万有引力之虹》[编辑本段]魔幻现实主义及其特征 1,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后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兴起被称为"拉美文学的爆炸".代表人物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2,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有时场面带有象征色彩,显示出鲜明的地狱和民族特点.它堪称是"移植"和"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它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本大陆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 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作家作品 1,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 帕拉莫》. 2,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垮掉的一代"及其特征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作家多为男女青年,他们以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著称.用同性恋,爵士乐,吸毒酗酒等来逃避现实并向体面的社会和美国传统价值观念挑战,提出"沉沦就是解放"和纵欲享乐合法的结论,他们用怪僻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来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 "垮掉的一代"的主要作家作品 杰克 凯鲁阿克:《小城镇与大都会》 2,金斯堡:《嚎叫》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指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后的一种文艺思潮。由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以古希脂、罗马文艺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之称。古典主义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且为完备。 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墓础是中央象权的君主专制.哲学攀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和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宫.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即三一体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关。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全义在欧洲几乎波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全义文艺兴起才告结束。它对近代欧洲各国文学艺术,尤其是戏剧的发展影响很大。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欧芙现代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法国。它的名称是法国诗人莫留亚斯1886年9月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的《象征主义宜吉》中提出的。他主张用“象征主义.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并阐述了象征主义的基本原则。象征主义的先驱是法国的波德莱尔,他发展了浪漫派诗人在创作中的象征、橄胧因素.在诗歌创作中以外界“对应物”暗示内心的徽妙世界,即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对比、烘托等方法表现个人感受和某种理念。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文艺流派。倡导者是法国诗人特里斯唐·查拉。1916年,童拉在瑞士苏黎世与一些有年诗人组成文艺小组,在给小组定名时.他们翻开一部字典,用手随便一指,怡好指到目Da湘”叮达达含这个名字.于是.就用它命了名。Dada本来是初学说话的幼儿的语宫,意思是“马”。将它用作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任何惫义。但达达主义的宗盆在于反对一切有惫义的事物.反对一切传统.反对一切常规.也反对被认为有愈义的文学艺术。它主张以梦吃一般混乱的语宫、怪诞荒谬的形象表现不可思议的率物。意识流小说派 息识流小说派是兴起子20世纪初。议反传统的",惫识流”方法写作的西方现代文学流派.风廊于20世纪as年代.后逐渐消亡。“意识流,这一名称最失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厄姆斯在19世纪so年代提出。继之法国哲学家怕格森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创的波动之中".小说家应当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内在世界的意识流动。1915年英国女作家瑞恰生发表的《尖尖的屋顶).是一部典型的“息识流”小说。由于人物内心状态的愈识流轨迹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当时,西欧小说界正在搜索突破意识流小说派 息识流小说派是兴起子20世纪初。议反传统的",惫识流”方法写作的西方现代文学流派.风廊于20世纪as年代.后逐渐消亡。“意识流,这一名称最失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厄姆斯在19世纪so年代提出。继之法国哲学家怕格森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创的波动之中".小说家应当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内在世界的意识流动。1915年英国女作家瑞恰生发表的《尖尖的屋顶).是一部典型的“息识流”小说。由于人物内心状态的愈识流轨迹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当时,西欧小说界正在搜索突破传统小说框棍的途径.因此.这部小说引起了文艺界的浓厚兴趣。从此,“意识流,的理论和技巧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子是,人们把采用归忿识流.表现手法写作的作家称为“惫识流小说派一。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指20世纪20年代奖国的一批怀有仿徨和失望情绪的青年作家。这些年轻作家多数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恻门当时刚刚成年曾在关国政府.拯教世界民主卜的口号盗感下,奔赴欧洲战场,但是他们所目赌的是人类的大屠杀和翎谙的反战悄绪。于是他们觉得自己受骗上当.被人出卖。他们原来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对生活怨观、失望,感到苦闷、迷惘,他们大多流落欧洲:以巴黎为文学活动中心,通过小说诉说他们栩神上的创伤。桥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斯泰因一次对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建惘的一代”。海明威将这句话用作长篇巧、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千是“迷惘的一代.便成为这些作家的称呼。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是指20世纪50年代兴起子法国,60年代成为法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因标新立异地反对有人物、有情节、有社会意义的巴尔扎克式的小说,拒绝一切小说传统.要求新的小说形式而得名为“新小说派目。该派大致上有两种主要倾向:一种是以萨洛特为代表的“内心小说,,着宜写内心独白和下意识的情感:另一种是以罗布,格里耶为代裹的“客观小说曰,强调客观地记录外界的语言、动作和摘奴而不作任何解释。“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指2o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男女青年,他们以否定一切的无政府全义态度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和风尚习俗.要求摆脱一切传统的束缚.拒绝承担任何家房和社会义务,迫求绝对自由的生活。他们反对金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讨厌机器文明。他们进避现实,吸毒、酗酒、偷窃,无所顾忌.不停地迫求各种利激.提倡9性恋和佛教禅宗、以躲进超现实的幻境寻求神秘主义的员感因而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该流派的代表作家有凯亚克、金斯堡、巴罗斯等。他们在艺术上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盯.发明了“自发式散文,、“放射诗:不求文饰.粗糙散漫。黑色幽默 焦色幽瞅是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60年代初,美国一些作家在作品中把恐怖、怪诞和滑稽结合在一起,把生活描写为荒谬可怕的喜剧。1965年.美国作家兼批评家弗里德曼将这类作品的一些片断编成集子,题为《黑色幽狱,,这一流派遂得名。黑色幽歇叮、说家突出描写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自我的压抑甲嘲讽地、玩世不恭地将周围世界的丑恶、自我的淆移及环境与白我之间的不协谓2于他们独特的哈哈镜前加以放大、扭曲,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黑色幽狱在60年代中后期达到全盈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形响。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个流派。.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自镶国文艺评论家费朗茨·罗。1925年.他发表了一本评论给画的专著,书名为《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玫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乳“魔幻现实主义湘这一名词被应用到拉丁关洲的文学上,则是从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子1967年出版的长摘小说《百年孤独》开始的。这部奇妙而又动人的小说以虚构的小镇马孔多以及居住在马孔多的布思迪亚一家一百年间的变迁.反映了哥伦比亚的历史。小说中有不少离奇怪诞的情节和人物.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影和象征愈味。这种独特的风格,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极大兴趁。评论界认为此书是当代拉丁美洲习、说中一种新流派的代表.因此便借用了在美术界与此相近似的新流派的名词,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在反映现实的叙今和描写中,插入离奇怪诞的情节、人物和惫晚,以及种种超自然现实。代表作家有马尔竞斯、博尔赫斯和阿斯图里亚斯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离奇怪诞而引人入胜的情节、独特的文字风格和色影.因而深受读者欢迎。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是指18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因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丈《狂飙突进》而得名,是德国启萦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口主要思想倾向是猫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反刘租碍人的发展的一切傻化保守的教条和遵循传统栩神的处世态度,在艺术领域否定任何因袭的陈规;倡导民族风格,主张从本民族历史中汲取题材;歌颂自由,拥护卢梭解回到自然“的口号推泉“天才”,强调“天才,。参加狂飙突进运动的青年作家大都富有狂热的幻想和奔放的滋怕他们的作品往往充瀚特浪漫的气息湘感伤的成分。歌德的《少年维特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狂飙突进运动文学的代表作品。
如何理解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观感受真实性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主观意识决定存在的意义,但承认有独立于意识的存在。“如果现象的存在不转化为存在的现象,而我们又只有通过考察这种存在的现象才能对存在说点什么,那么,首先就应该建立那种使存在的现象和现象的存在统一的确定关系。如果我们考虑到,以上所说的一切都直接受到对存在的现象的揭示性的直观的启示,建立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可能就容易得多了。倘若不把存在看成揭示的条件,而是把存在看成能以概念来确定的显现,我们一开始就值得了,单靠认识不能为存在提供理由,就是说,现象的存在不能还原为存在的现象。总之,在安瑟伦和笛卡尔所谓本体论证明意义上存在的现象才是“本体论的”。它是对存在的呼唤。作为现象,它要求一种超现象的基础。存在的现象要求存在的超现象性。这并不意味着存在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我们已经看到现象不可能掩藏存在),也不意味着现象是一种返回到独特的存在的显象(现象只作为显象存在,就是说,现象在存在的基础上表达自身)。言下之意,虽然现象的存在与现象外延相同,却不能归为现象条件——这种条件只就其自身揭示而言才存在——因此,现象的存在超出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为这种认识提供基础。”
存在主义文学属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说出依据
存在主义文学属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学采取的艺术策略和手段:夸张变形,拼贴杂揉、戏彷嘲谑、话语膨胀、文学文本与现代传播媒介的结合等。 存在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是强调文学对现实的“介入”。即文学不能脱离社会而必须为社会服务,反映时代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存在主义文学的这一特征,正是它区别于其它现代主义流派的最重要的一点。 存在主义文学的首席代表必推——保罗·萨特。1938年,他的长篇小说《恶心》问世,发行量达40万册。现在研究者一般都以《恶心》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起源。1945年10月,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喉舌。同年,萨特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著名演讲,存在主义声名大振。到萨特被迫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的时候,第一批存在主义的文学作品已经出版。1942年,阿尔贝·加缪出版了他的小说《局外人》,第二年,西蒙娜·德·波伏瓦也出版了她的第一篇小说《女客人》。 ——满意请及时采纳—— >>>你的采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存在主义的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主观意识决定存在的意义,但承认有独立于意识的存在。“如果现象的存在不转化为存在的现象,而我们又只有通过考察这种存在的现象才能对存在说点什么,那么,首先就应该建立那种使存在的现象和现象的存在统一的确定关系。如果我们考虑到,以上所说的一切都直接受到对存在的现象的揭示性的直观的启示,建立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可能就容易得多了。倘若不把存在看成揭示的条件,而是把存在看成能以概念来确定的显现,我们一开始就值得了,单靠认识不能为存在提供理由,就是说,现象的存在不能还原为存在的现象。总之,在安瑟伦和笛卡尔所谓本体论证明意义上存在的现象才是“本体论的”。它是对存在的呼唤。作为现象,它要求一种超现象的基础。存在的现象要求存在的超现象性。这并不意味着存在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我们已经看到现象不可能掩藏存在),也不意味着现象是一种返回到独特的存在的显象(现象只作为显象存在,就是说,现象在存在的基础上表达自身)。言下之意,虽然现象的存在与现象外延相同,却不能归为现象条件——这种条件只就其自身揭示而言才存在——因此,现象的存在超出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为这种认识提供基础。” 存在主义指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的,但也是可交流,互相不能脱离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但存在主义并不是只顾自己一己之私,而主张对世界承担责任,对社会“介入”。所以萨特说:“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任何人在体现一种人类类型时,也体现了自己”。 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他们指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己任。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他们指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在文学创作中,存在主义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指出作家不能撇开读者来写小说,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是先验的,还必须通过读者去检验;只有当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才共同发现人物的真面貌。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对欧美青年一代作家影响很大,后来,也为其他文艺思潮流派所运用。 谈到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沉沦的最深刻反思,一定要处理的,就是「存在文学」这一重要领域。因为存在文学已不在刻画个别的人物情境,而是陈述着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读者也因此无法置身事外,观赏别人的喜剧与悲剧,读者会从存在文学的哲学性文辞中,看见所有时代中人,包括自己的苦痛焦虑与绝望。文学,就其粗略分期来说,曾经历过「古典时代」、「浪漫时代」,以及反叛浪漫,据实描写中下阶层生命困境的「写实时代」,和再度反叛写实,走入神秘象徵意识流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的鼎盛高峰,就小说界而言,首推乔艾斯的《尤里西斯》。就此之后,文学分期突然转向,走入「存在文学」时期。到底什么是存在文学呢?既选用「存在」,多少跟存在哲学有一点点相关。 哲学从笛卡尔将主客二元对立,并以「我思故我在」肯定主体的理性能力后,历经经验主义者柏克莱、休谟的不断质疑修正,到了康德,则批判传统对理性无限能力的认知,认为理性不可能理解物自体,这时哲学界理性主义的高峰已过,渐渐式微,还外加社会学研究者马克思、韦伯对人理性的批判,甚至科学界孔恩对科学「典范」是否可能客观的质疑...,哲学传统在处处冲击之下几乎要完全瓦解掉。就在此时,哲学界出现一个大转向:胡赛尔以其新方法论「括弧还原存而不论」,企图找出先设「想当然尔」背后仍须被质疑的预设。其最重要弟子海德格,根据老师胡赛尔的理论,再度修正,提出跟当年的笛卡尔完全相反的哲学理论「我在故我思」,认为哲学不应先从「知识」入手,而应先从「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盖传统理性,他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时间、有历史的主体。从此哲学界封闭性的本体论研究不再囿限于人的理性。新的认识论肯定想像、潜意识、原型、挑战、希望、信仰、同情、抉择以及意志。也就是说,哲学开始研究「人生」。人生是「此在」的自我表现,人生无法回避焦虑、担忧、耽溺与最终的归宿死亡,人生最向往的处境是「绝对自由」...。这种转向,约在19世纪末就出现,到二次大战结束后方完全成形。二次大战后的世界,已完全不相信理性进步,反而对黑格尔「绝对理性」所导致的国家主义浩劫,弥漫着自省与反思。因此沿着海德格哲学,不拘是新马克思、诠释学或后现代哲学都尝试用哲学来解决现世的问题。存在文学正是于此时蓬勃发展,最重要的存在文学作家,诸如卡谬、卡夫卡及海明威的重要作品几乎都是第一次大战以后出现的。这些存在文学作家虽有不同的作品风格,却相当一致地呈现人生状态中的焦虑、担忧、沈溺与荒谬。 存在文学的一个共通特色就是文学近似哲学。过去的小说,除了走象征神秘的意识流以外,都会很清楚地陈述故事与情节。但存在文学小说故事性却不强,或者是故事可以陈述,却不容易马上掌握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关连,需要一种哲学性的解读作辅助。譬如卡夫卡于1919年出版的《变形记》,说的是一个人变成虫的故事。若强要做文学性解读,或强要讲述情节、人物与对白,会觉得《变形记》简直荒诞到极点。《变形记》是说一个人早上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一条大虫。他全家的生计全掌握在他的手上,因此变成虫后,他有很几天还一直担心父母与妹妹的生活,期待着赶快回返成人。他的家人中,除了妹妹以外,全都害怕他,因此把他关在房中不让他出来,由妹妹负责天天喂食。渐渐地,他过去一切的生活习惯全都消失不见,他真的变成虫,喜欢阴暗的角落,喜欢吃虫爱吃的食物,唯一没改变的是他的思想与情感,这就成为他的悲剧。有一次,妹妹在拉小提琴-----妹妹的小提琴,是他过去辛苦上班供应的-----他一时激动,想回返过去与家人相聚聆听的时光,恰好家人又忘了把门锁上,因此他不知不觉地爬了出来,却造成一场大大的骚动不安,租客惊惶奔逃,家人匆匆把他赶进去。当夜,那最不怕他的妹妹也说要抛弃那条虫,说:“万一这虫从头到尾都不是哥哥呢?”虫听到了,就在第二天,虫死了。《变形记》这故事很明显的根本不是现实生活会发生的事件,它不只是文学,也是哲学,它是在表达一种致命的疏离,这疏离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政治社会的架构底下,不管是极度商业物化,或极权社会,甚或是类似精神分裂脱离现实的疏离…。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生存状态中所呈现的疏离,来解读人变成虫的故事,因而与《变形记》此一文学作品产生情境的关连。 卡夫卡出版于1925年的另一部小说《审判》一样有类似的特点。《审判》是说一个人在某年某日的某一天,突然被控诉有罪,他必须于每周日去接受审判,平日则过着例行的生活。审判地点的破败、吵杂与人际间的荒谬,与平日生活的舒适完全格格不入。最令他痛苦的,是他根本不知自己的罪为何。他发现他周遭的人都知道他有罪,知道他在接受审判,但是每当他要问及到底自己是什么罪名时,所有的人,包括他的父亲、同事,全都回避着,隐讳着,神秘着,莫测高深着。他在不知何罪的痛苦中,疏离了他与周遭的人,也疏离了他日常的生活与审判的周日,疏离了平日生活的规则与审判日的荒谬。最后他终于莫名其妙地被好像完全与审判无关地杀死在路上,罪名是「像条狗」。这故事一样需要哲学性的解读。它呈现疏离与荒谬,有人解读成独裁政权,也有人解读成基督教信仰下所灌输给人不当的、神经质的罪意识,或是物化社会之人成为「非人」。卡夫卡说:「存在其实是『丧尽内容的』和『不确定』的,并因而是『不可说出的』,尽管如此,人却无时无刻地趋向它。」在卡夫卡看来,世界是荒谬的,人必须忍耐一切,以至于对一切荒谬形成习惯的态度,人的存在才能达到自由。卡夫卡这种看法其实相当「自我摧残」。较之于加缪,则加缪倾向反击。他反击的方法是以荒谬回应荒谬。这个观点明显见之于卡谬1942年出版的《异乡人》。 《局外人》故事一开始就是「母亲死了」。但在这重要事件下,主角的态度却是极其的冷漠无情,在母亲下丧当天,他邂逅女友,并上床作爱。而男主角周遭的人,情感状态都一样是极其荒谬的。譬如一个吃软饭的,依赖女友作妓女供养自己,却屡屡打女友,理由是女友不忠,又譬如一老人养只狗,他与狗感情不睦,他打狗,狗向他吠,后来狗逃家,老人却哭泣,觉得失去生存的指望。至于小说的高潮:男主角用枪打死阿尔及利亚人,绝非为了朋友与他们有仇的情义,仅仅是因为阳光太耀眼像是伸出一把刀。男主角作监期间,加缪花了非常长的篇幅来描述那种前后不连贯的片段生命处境。最后,男主角被判死刑,理由跟杀人事件的关连也是极其可笑的:「母亲下丧那天他没有哭。」从《局外人》的确可看出加缪以反抗来回应荒谬的人生哲学。他对人生的看法有如作监,生命不连贯且片片段段,他对价值、意义、宗教情怀、人生在世的处境等的诠释,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荒谬」、「异乡」。加缪的中心概念是「荒谬」。荒谬??生出来的。面对荒谬,才出现「反叛」,所以加谬有句名言:「我反叛,因此,我存在。」对付荒谬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诸其身,以荒谬对付荒谬,也就是视一切现存秩序和道德于不顾,自己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不但不回避荒谬,反而让荒谬继续保持下去。他透过《薛西弗斯的神话》说:「反叛给予生活以价值。」 存在文学出现于一二次大战之际,其内容绝对跟两次大战带给人的荒谬绝望有关。而恰如人类在两次大战后抛弃信仰,存在文学也泰半将信仰放逐。譬如卡谬,他就对存在哲学中的一支「祈克果神学」相当不满,对祈克果尽管知道生命的荒谬,却鼓励信仰最后的一搏:以信心的跳跃来与神相遇,卡谬说这是「自贬」,是「自弃」,是「哲学上的自杀」。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很明显地是部控诉信仰的存在文学。《等待戈多》是部戏剧,剧中两个主人翁一直在等戈多,在等待过程中一直是又无聊、又烦闷、又焦急。剧情一开始就是一句对话:「什么事都作不成!」「一辈子我都在避免那个念头,告诉自己,别迷糊,你还没把样样事都试过呢!于是我继续奋斗。」然后在对白中出现「所盼望的未得,令人心忧。」这句话出自箴言13章12节,但删掉下句:「所愿意的来到,却是生命树。」这就构成整出剧的控诉主题:「戈多不来。」在这一切中有什么真理呢?除了以上的中心主题外,还有非常多控诉宗教的对白,例如:「念过圣经吗?记得福音书吗?」「我记得圣地地图,都是彩色的,很漂亮,死海是淡蓝色的,一看就觉得口渴起来。」「耶稣定十字架时,救了一个强盗。为何只救这个,不救那个免于死亡?为何四个作者中只有一个提到有一强盗被救,我们要信谁的记录?」「我们到底向他求过什么?一种祷告,一种模糊的祈求。他怎么回答?他说他会考虑,他必须好好想一想,他不能答应任何事情。」波左说他自己与幸运的主奴关系(他们喻指亚伯、该隐,与全人类):「我很可以换成他的身份,他可以换成我的身份,假如命运碰巧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一生都在和基督相比,基督至少可以钉十字架,我们却无事可作。」《等待戈多》控诉宗教,也陈述人类历史命运的荒谬。例如以下的对白:「我们是不是被戈多拴住了?」波左:「让我们不要再说自己这一代的坏话,因比前一代欢乐不少一点。」「夜在无意料时来到,地球上的事就是如此。」波左:「幸运乱跳舞,这我称之为代罪羔羊的苦闷。」「又磨过一天,又打发一天。」「你说你快乐,即使不是真的。」「凡人都有他的小十字架要背,直到他死并被遗忘。」「我们不再思想,不再有精力,不能保持沈默,充耳不闻。我们明明不用头脑也过得去,我们在要求什么?我们总得找到事情,让自己觉得自己存在。」波左:「有一天我醒来就瞎得像命运一样,瞎子没有时间观念,时间的产物也随之隐匿,幸运也突然哑了。你一直问何时发生何时发生的?你那该死的时间还没把我折磨够吗?」「在这一切中能有什么真理呢?」《等待戈多》最后的台词是:「『我们走吧!』」但是他们不动。§从思乡到流浪贝克特于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等待戈多》出版于1952年,距离存在文学哲学的先知尼采的《上帝之死》(1882年)整整七十年之久。尼采在产生「上帝之死」此一断句的著作《欢愉的智慧》中,第一次对以基督教的权威赋予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信仰自觉性的否定。他描述一个狂人在白昼提着油灯跑到市场一面四处奔跑一面喊:「我在找神!...神去哪里了呢?我现在告诉你们吧!是我们杀死了神!是你和我...,神死了,就那样死了!杀死神的是我们!」尼采陈述的,不仅是他自觉性地弃绝信仰,也是先知性地陈述即将来临的,整个时代对神的弃绝。另一伟大的俄国文学家,有时也被归类为存在文学先驱的俄国作家陀斯妥也夫斯基还比尼采早四年,透过《卡拉马助夫兄弟们》(1878年)中的伊凡说:「因为没有上帝,一切都可以被容许。(指的是道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其实无非是尼采、加缪等先驱的进一步验证。 存在哲学的先驱海德格说,一个形而上的抽象彼岸世界终止了,但他并未宣告上帝信仰的终止,他只是宣告一种方法论的终止。后辈学者描述他开启的哲学有若「思乡的游子」,念念不忘信仰的家乡,这在他《存在与时间》哲学思维中的确一直若隐若现。其哲学体系中对时间哲学思维中的确一直若隐若现。其哲学体系中对存在真理的「去遮蔽」「揭露」的描述,多少肯定了真理必然存在,并表现出对真理的向往。却越来越远,越来越仅只关注现世,或是在「意义的耽延」中变成一种嬉玩的态度。譬如相当影响后结构哲学的德希达,较之海德格,就很像是个流浪汉。海德格的「现象学分解」,是一种批判步骤,将概念分解到根源,因为概念在历史长河中,会被遮蔽出现偏差,所以需清理其系谱,寻找起源,推断归宿。德希达却只是抓住偏差歧异,瓦解一致性。海德格旨在恢复对话,德希达并不,海德格为建立基础存在论而强调存在论差异,德希达则为消解形上学而启用延异。同样地,存在文学初始,法兰克福学派的瓦尔特.班杰明曾在其文学批评理论中说:「只有对一切尘世存在的悲惨、无意义彻底确信,才有可能透视出一种从废墟中升起的通向拯救王国的远景。」对班杰明而言,透过文学描述出幻灭、荒谬、无望、虚无的「废墟」感,就是一种赎救的过程,恰如「弥赛亚」来临之前的阵痛,以此「辩证意象」作为赎救的形式而存在。班杰明是不是太过浪漫?至少哈柏马斯就说,班杰明 存在文学之后,文学走向一如哲学的走向,严肃者或贴近女性主义与同性恋议题,或在神秘主义浪潮下贴近魔幻写实,或处理种族主义议题,更多的是继续玩世不恭的嘲谑,诸如被称为黑色幽默或黄色幽默…的包装颓废,再加上商业文化对一切艺术文学的收编,艺术文学非但不能像班杰明所说的成为一种救赎,甚至极为讽刺地,由谁来救赎艺术文学,竟成为艺文界最关切的问题。艺术文学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寻找救赎,无非是寻找另一个振衰起弊的出路。恰似存在哲学中齐克果神学由荒谬导向「信心的一搏」,存在文学中也有杜斯托也夫斯基式地在卑微苦难的人世间「等候救赎」,如果当年以自我摧残或荒谬来对抗荒谬、以艺术文学救赎荒谬是一种估算的错误,是否这长久以来一直被冷落的齐克果与陀斯托也夫斯基所遥遥指出的方向,会是一个需审慎考虑的可能呢?
现代主义文学的存在主义
1、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2、存在主义文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它是以文学的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3、“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与毁灭,以及孤独、失望、恐惧的思想情绪。4、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5、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法国萨特、法国加缪、波伏瓦、梅勒。 1、法国加缪:《局外人》(1942)、《鼠疫》(1947,里厄医生)2、法国萨特:《恶心》(小说)、《自由之路》(小说)、《墙》(短篇小说集)、《死无葬生之地》(戏剧)、《苍蝇》(戏剧)、《禁闭》(戏剧,表明“他人就是地狱”)、《必恭必敬的妓女》(戏剧)、《存在与虚无》(哲学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哲学著作)3、法国波伏瓦:《女客》、《第二性》4、梅勒:《一场美国梦》
古代文学知识
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其中也包括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等其他经典著作,还有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以及来华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作,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的编纂 清乾隆38年(1773年)2月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永瑢负责,任命皇室郡主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召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纂官开始编纂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陆锡熊、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其他学者也参与了编纂。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达到3600多人,而抄写人员也有3800人。 《四库全书》收录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清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据统计,光是征收得的图书就达13501种。这些书筛选后按“著录书”及“存目书”分别收入,其中“存目书”不录全书,只摘部分内容,而“著录书”则经过整理、校勘、考证后,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写存入,誊写完成后,还要与原本反复校勘。最后收录的图书有3461种。 《四库全书》为了美观与便于识别,采用分色装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或浅蓝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颜色的确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的黄色。 乾隆49年(1784年)四套书陆续完成,全书共抄7部,分别贮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于京师翰林院。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体也更工整。 乾隆52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库全书》时发现一些书有诋毁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检《四库全书》,并最终删除《诸史同异录》等11部。但这11部书虽然从《四库全书》中删除,但是依然存在宫中,没有销毁,这11部书中的9部还流传到今天。 嘉庆八年(1803年)由纪昀主持进行了《四库全书》最后一部分官修书籍的补遗工作,进一步完善《四库全书》。 删改古籍 编纂四库全书时,清廷为维护统治,大量查禁明清两朝所谓有违碍字句的古籍,见四库禁书。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的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等等。 《四库全书》的命运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4部,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后从沈阳故宫转运至兰州,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1966年10月,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经中央有关部门协调,辽宁省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运至兰州,藏于山中。目前,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甘肃方面也修建藏书楼,加强保护。文溯阁《四库全书》其最终归属仍未定。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之缩印。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分别出版发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我国古代有哪两本兵书?《孙子兵法》, 孙武. 《吴子》, 吴起
文学的理由的介绍
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2000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星期四(2000年12月7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发表了题为《文学的理由》的演讲。此文对大陆正统文坛人士产生了一定冲击,引起官方文化部门的不满。
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中国作家们为何从诺贝尔文学奖诞生至今,近百年来与此项大奖无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在下分析是由下述两种因素所致: 一、 外部因素: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地在欧洲,因地域的关系,东、西方价值观念、审美标准、阅读爱好等均存在重大差异;评委们懂中文的又极少,不能直接阅读中文原著,这就势必对中国作家的入选造成被动的劣势,形成不利的局面。就像西方人喜欢吃面包、喝牛奶;中国人喜欢豆浆、油条,口味爱好相差实在太大!也有如让广东人评选美食,南甜北咸,他们绝不会让东北人爱吃的猪肉炖粉条入选上榜的。还有,评委们看的都是中文作品的英译本,有些译本的质量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假如把名著《红楼梦》翻译成《躺在红房子里做梦》,岂不大煞风景,甚至大倒胃口,评委们看了谁会投上一票? 二、 内部因素:首先是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国外宣传的力度不够,无论从翻译的语种及作品的种类、数量都较少,没能形成相应的气势与规模;其次是中国作家的作品质量,距世界级的水平可能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我们冷静客观地把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优秀作品,做一翻认真系统的衡量分析,再与国外获奖作家的作品近行比较,就会发现,中国作家的创作视角还是比较狭隘近视的,创作情绪比较浮躁,功利化的成份多一些,作品的内在质量与世界级作品的水平的确存在一些差距。你的作品本身不行,就怪不到那些蓝眼鹰鼻的洋评委们了,不能老是腹议埋怨人家老外有眼不识中国泰山美玉了。把中国文学史横竖看上几遍,你就会发现,象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那样当之无愧的真正世界级的大作家,每二、三百年才诞生一位,真可谓凤毛麟角,不象青菜罗卜年年都冒出几茬来。也许中国的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将来真正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尚在母腹之中,还未降临到神州大地,那就暂时麻烦不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各位评委们了。就象国际田径百米锦标赛,人家冠、亚军选手百米速度均在10秒以内,咱的成绩还在10秒以上,哪位裁判也不敢冒天下大不韪,把冠军的奖杯颁给咱们啊! 其实,文学大奖与田径比赛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两者是不能简单类比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也有看走了眼的时候。举个例子,听说《河湾》是2001年获过此项大奖的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代表作品,笔者找来认真研读两遍,失望的很,根本未能得到以往阅读世界级水平作品后的那种良好的阅读感觉与体验。当然,它的确是一部很优秀的小说,但远不是世界级水平的杰出作品。其实际水准,在国内至少有几十部优秀作品,都可上阵与其较量一番,一决雌雄。因此,在下奉劝中国作家们,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得过于神圣公正,高不可攀,那仅仅只是一种世界性文学奖项而已。当然,更不要把它看的过重。大可不必为了获此大奖而拼命写作,倘若果真若此,那就本末倒置,失去了写作的真正意义了。离功利近,距名作远,几十年来这样的教训,可谓比比皆是。功利性写作,帮忙或帮闲式的写作,作家们的急功近利,均是产生名作的一大瓶颈。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的写作年代,一无稿酬,二无什么大奖赛在前方召唤,这些大师们的写作,完全是摆脱了功利而自发的写作。 世界上有些事情有时就是那么怪、那么邪,在你越朝思梦想望穿秋水想得到时,却象水中捞月,捞出来的却是满腹的失望;当你完全淡忘时,成功的果实却又会突然落进你的怀里。在下奉劝中国的作家们,把夺取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丢进沼洼国里去,真正放松身心,抛弃功利,排出干扰,拒绝红尘世界中的种种诱惑,真正静下心来为写作而写作,也许到时诺贝尔文学奖会主动寻上门来找你的。 对待诺贝尔文学奖,就象对待其他奖项一样,中国当代作家们应持平和自然的心态,宠辱不惊,不要急功近利,还是从长计宜,来日放长。假如中国的世界级大作家真正尚在母腹中,还未刮刮坠地,那我们就从容等待,耐心等待瓜熟蒂落,等待收获季节的到来。诺贝尔文学奖,现在不拿也罢,将来有一天真该我们拿了,我们就理智气壮、问心无愧地张开双臂,迎接这枚金苹果的从天而降,为中国又一位世界级大作家的诞生而喝彩欢呼。 假如换个平俗角度来看,就象彩迷们购买彩票期望中几百万大奖的眼光,举目向欧洲大陆眺望过去:诺贝尔文学奖,想说爱你不容易,年年失望年年望,你让新中国的作家们空望了五十多年,望穿了秋水,望白了一颗颗作家头颅,你是否太伤中国作家们的自尊和感情了?剃头的挑子不能老是一头热,俺们中国作家从今日起挺直脊梁,敢于对诺贝尔文学奖大声说不,就象当年鲁迅先生那样,不太感冒你这项文学大奖,俺们现在不领此奖也罢!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呵呵 给你找的 我的感觉就是 中国语言翻译过去就没有中国味了 还是中文意境高啊 咱也不必和他们争那个奖项的 呵呵 我们知道中国有很多好作家就可以了啊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有哪些
高行健 莫言2000年10月12日当地时间13:00,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旅法中国作家高行健。瑞典文学院认为,“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高行健(1940— )出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从文学的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学奖了。因为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余华[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谁?
高行健(1940— )出生于江西赣州, 祖籍江苏泰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是谁
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是莫言。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因其“用虚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理由是,他‘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而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中国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谁?
第一位是高行健,但是他是法国裔。高行健(1940— )出生于江西赣州, 祖籍江苏泰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二位是莫言,这我们都知道的了
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是谁?
高行健(1940—) ,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第一人是谁?
高行健。高行健(1940— )出生于江西赣州, 祖籍江苏泰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谁?
高行健。高行健(1940— )出生于江西赣州, 祖籍江苏泰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转国籍的有哪些?
这个,我借了导师的手册,查了一下,具体如下: 高行健,(法籍华裔作家) 自1901年——至今,得过诺文奖的中国人,只有两个,一个高行健(法籍),一个莫言(华籍)
诺贝尔文学奖里的中国血统有谁
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中国,父母都是中国人,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入法国籍。赛珍珠,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美国,后长期居住在中国,父母都是美国人,父亲是来华的美国传教士,因此她没有中国血统。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创作都是采用的中国题材。
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是谁
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是莫言。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因其“用虚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理由是,他‘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而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都是他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