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阿鹏翻译成英文名字

A Peng机译

太极旗飘扬,韩语翻译

uc6b0ub9acubfd0 uc544ub2c8ub77c, uc804uc7c1, uc804uc7c1uc774 ub354 ubcfc uc218uc788ub294 ubc18uc0acub418uc5b4 ucc98uc74cuc73cub85c uba85ud655ud55c uc774ub150uc801 uc601ud63cuc744 uc704ud558uc5ec - uc218uc0c9, ucd5cucd08uc758 uc804ud22cub294 "uc77cubcf8uacfcuc758 uc804uc7c1uc744ud558uace0 uc0c1ud669uc774 uc644uc804ud788 ub2e4ub974ub2e4ub294 uc545ub9c8uc758 uc2dcuc791" "uad70uc778", uc804uc7c1uacfc uc804uc7c1, uc778uac04uc758 ubcf8uc131uc758 uc720ud608 uc7a5uba74, ub108ubb34 uae68uc9c0uae30ub294 uc804 uc778ub958uc758 uc0b6uc758 uc0b4uc778 uc878ub824uc654ub2e4!, uc804uc7c1uc740 uc545ubabduc774, uc0acub78cubcf4ub2e4 uc624ud788ub824 ud765ubd84uc744 uc77duace0 uc2f6uc5b4ud558ub294 ubd80uc11cuc785ub2c8ub2e4 uc5d0 uac00uc57cud558uc9c0ub9cc, uc55euc73cub85cuc758 uc545ubabduc774 uc794uc778ud55c uc7a5uba74uc740 uc804uc7c1uc758 ube60ub978 ub9d0uae4cuc9c0 ubcf4uba74, ub3d9ud3ecuc5d0 uc9c1uba74, ucd1duac80 ub4e4uace0, uadf8ub4e4uc774 uc720uc77cud558uac8c uc0dduc874, uadf8ub9acuace0 uc804ud22cub97c uacc4uc18d ... ... uc804uc7c1uc740 uc5b8uc81cub098 uc778uac04, uc0acub78cub4e4uc744 ub0b4ubc84ub824 ub458 uc218uc788uc2b5ub2c8ub2e4 uc8fduc740 uc0acub78cuc758 ubf08ub97c uc544ub798 uc790ub791ud588ub358 uc804ud22cuc758 uc232uc5d0 uc313uc5ec! uc804uc7c1, uadf8uac83uc740 uc591ucabd ubaa8ub450uc5d0uc11c uc790uc2e0uc758 uc2e0ub150uc5d0 ub300ud55cub77cuace0ud558uae30 uc5b4ub824uc6b4 uacbduc6b0, uc790uc2e0uc758 uc774ub150 uc804uc7c1, uc0acuc2e4, uc815ud655ud788 ubb34uc5c7uc744uc704ud55c uc2f8uc6c0? uc544uc8fc uc885uc885 uc0acub78cub4e4uc774 ud55c uc9c0uc810uc758 ub2e8uc21cud55c uc0dduac01uc5d0ubcf4uace0ub429ub2c8ub2e4. ud55cuad6duc758 uad6duae30 uc644uc804 uc591uc2dduc5d0 uac78uccd0uc788ub2e4, uc5c6ub2e4 uc815uc758uc57cuc5d0ub294 uc545ud55c, uc804uccb4 uc804uc7c1uc740 uc7acuc559uc774ub2e4! uc774 uc7acuc559uc774 uc788uc74c, ub0b4 ub3d9uc0dduc774 uc7acuc559uc758 ucd5cub300ud55c ube68ub9acubcf4ub2e4ub294 uadf8uc758 ub3d9uc0dduc774ub2e4 uc6c0uc9c1uc774ub294 uc601uc6c5 ub098uc624uac8c ud560 uc218ub3c4 uc788uaca0uc9c0ub9cc, ub208uc5d0 ubcf4uc774uc9c0ub9cc ud6ccub96dud55c uac00uc871! ud615ub2d8ub3c4 uadf8 ub9c8uc744uc758 uc5f0uc57dud55c uae61ud1b5 ub3ccubd10uc8fcuace0, uadf8uc758 ub3d9uc0dd, uc6a9uae30ub3c4 ub9c8uc744 uc2f8uc6b0uace0, uadf8ub0e5 uba54ub2ecuc744 ub5a0ub0a0 uc218 uc788ub3c4ub85d ub9c8uc744uc744 uc0acub791ud558ub294 uc80auc740 uc624ube60! uadf8 ub208 uc18duc5d0, ub0b4 ub3d9uc0dduc774 uc790uc2e0uc758 uc720uc77cud55c ud76cub9dd, uadf8ub9acuace0 uc138 ub3d9uc0dduc5d0 uae61ud1b5uc758 ub9c8uc744uc740 uc11cub85c uc0acub791ud558ub294 uadf8uac00, ud615uc81c uc218 uc601uc6d0ud788 ud568uaed8, uadf8ub294 uc774ud574ud558uc9c0 ubabbud588ub2e4ub294 uc804uc7c1, ub610ub294顾惜uc54auc544 ub3d9uc0dduc758 ub9ccud589uc5d0 ub300ud55c uae30ub300uac00 uc0b4uc544uc788ub2e4 uadf8ub4e4uc758 uac08ub4f1uc740 ubd88uac00ud53cud558ub2e4. uadf8ub798uc11c uadf8uc758 ub208ube5buc5d0uc11c, uadf8uc758 ub3d9uc0dd uadf8ub0e5 uba54ub2ecuc744 uc6d0ud558ub294 uc5b4ub824uc6b4 uc0acub78cuc744 uc704ud574 uc790uc2e0uc744 uc704ud574 uc790uc2e0uc740 uc624ube60uc640 uacb0ucf54ubc1buc744 uc218uc788ub2e4. uc774ub7ecud55c ubcf5uc7a1ud55c uc815ub3c4ub85c uc0acub78cub4e4uc5d0uac8c uae4auc740 uad6cuacbduafbcuc5d0 uc758ud574 uc2acud504uac8c ub9ccub4e4uc5c8uc2b5ub2c8ub2e4. uc774uac83uc740 uac00uc871, uc804uccb4 uc774uc57cuae30uc758 uac1cubc1cuc744 uc9c0uc6d0 ub9ccuc9c0uace0,冗繁uc544ub2c8uc9c0ub9cc, ud3c9ubc94ud55c uc778uac04uc758 ubcf8uc131uc5d0, uc704ub300ud55c ud3c9ubc94ud55cuc785ub2c8ub2e4! ubaa8ub450 uac19uc740ubcf4ub2e4 ub098uc740 uc2acub85cuac74 - uc218uc0acud559. uac19uc740 ub290ub08c, uadf8ub7f0 uc2dcub300uc5d0 uc138uacc4ub97c ucda9uaca9uc5d0 ucda9ubd84!

《红楼梦》十二金钗的判词及翻译分别是

1、正册判词之钗黛: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翻译: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2、正册判词之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sì)相逢大梦归。翻译: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虎年和兔年之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3、正册判词之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翻译:那个小子是想中山狼一样的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小人得志之后无比的猖狂。女孩子身体娇弱像花柳一样经不起摧残,一年的时间就死去了。4、正册判词之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翻译:你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清明时节流着思亲的泪水到江边眺望,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5、正册判词之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翻译:惜春看到了三位姐姐(三春)的悲惨结局,也知道自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惜春穿起了素色佛衣,改去了当年还是小姐的时候的妆容。一个出身很好的千金小姐,最终只能在佛像、青灯旁边度过自己凄苦、孤独的一生。

pixiv小说怎么进行翻译

1、登录pixiv官网,输入账号或者使用快捷登录登录网站。2、进入pixiv官网的首页,页面拉倒最下面就语言选择,点击选择中文即可。

好心人帮忙翻译下吧

答: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 标补习班射流燃烧中生成二维的方式与一个隔离节后面跟着一个或 更扩大章节所示,在图8 ( a )条。燃料(和试点代理人的话)可以通过任何注入 一些港口的任何位置整个combustor.Figure 8条( b )显示了混合剖面和燃烧效率 然后用于确定的影响,进口条件,燃料和几何燃烧利用有限率 化学计算[ 9 ] 。 优雅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在制定有限率化学列入准一。 三维方程流体motion.Using此模型的设计敏感性不同燃料类型,化学 机制,喷嘴的位置和角度,粘性的影响,墙体传热和可确定的 计算效率manner.The列入化学动力学可预测的燃料着火,有限 率的过程,本来就无法预测使用平衡methods.Chemistry还允许非设计 计算结果,以确定什么样的条件下所需要的燃料燃烧,和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导致 燃烧室以choke.These预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流动制度的界限的超燃冲压发动机 概念被视为(即烃导弹冲压,内存/ scram过渡等) 。

WELCOME TO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HAVE A NICE DAY。帮我翻译下,给点文学性。

欢迎来到美国,希望您会在这里度过美好的一天。

子胥复仇文言文翻译

伍子胥,春秋末期的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子胥复仇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原文]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建母,蔡女也,无宠 于平王,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 诸侯,且欲人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擒。”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 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诟,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擒,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去,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 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译文]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叫伍员,他父亲叫伍奢,他哥哥叫伍尚,他的先祖叫伍举。伍举曾经用直谏侍奉楚庄王而很有名望,所以他的后代在楚国便很有声誉。楚平王有位太子,名叫建,派伍奢做了太子的师傅,费无忌做少傅。费无忌对太子建不忠。平王曾派无忌到秦国去替太子娶亲,那位秦国女子十分美貌,无忌立即回来报告平王说:“那位秦国女子美艳极了,大王你可以自己娶了她,可以为太子另外娶亲。”于是,平王自己娶了那位秦国女子,而且极其宠 爱她,生了个儿子叫轸。并另外为太子娶了亲。 无忌自从用秦女谄媚平王,便离开太子而去服侍平王。他又担心一旦平王死了,太子继位,要杀了自己。于是,他又在平王跟前谗言太子建。建的母亲是蔡国的女儿,不受平王宠 爱,平王便慢慢疏远建,派建去守城父,统领防备侵边之兵。过了不久,无忌又天天在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他说:“太子因为秦国女子的缘故,心中总免不了怨恨你,而且还怀有篡位的野心,希望你要自己防备着些。自从太子在城父领兵,对外交 结各国诸侯,想回朝来作乱。”于是,平王便召见他的太傅伍奢进行拷问。伍奢知道是无忌在平王面前谗言太子,因此说道:“大王你怎么相信进谗言的奸贼小臣,而疏远骨肉亲情呢?”后来,无忌又对平王说:“你现在不制止他,待他的事业成功了,那时你就要被擒了。”于是,平王大怒,把伍奢囚禁起来,而且派城父的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奋扬还未到达太子那儿,便派人先告知太子,要太子赶快逃走,不然,就要被杀。太子建立即逃亡到宋国。 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才干,不把他们杀掉,楚国就要遭到危害。你可以把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去召他们来。不然,他们始终是楚国的忧患。”于是,平王派使臣对伍奢说:“如你能叫你的两个儿子到来,你就能活命;否则,就是死。”伍奢说:“伍尚为人很仁慈,叫他,他必定来;伍员为人刚直乖戾,能忍受屈辱,他能够成大事业,他能猜想到来了就会一起被擒拿,看情势,他是必定不会来的。”平王不信,派人召见伍奢的两个儿子。说道:“如来,我就让你父亲活命;如不来,现在就杀了伍奢!”伍尚想前往,伍员说:“楚国之所以召见我们兄弟,并不是要我们父亲活命,而是害怕我们有逃脱的人,给他们以后带来忧患。所以要以父亲作为人质,来骗我们二人回去,如我们二人去了,那么我们父子就会全被杀死,这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我们去了,就使得杀父之仇不能报了。我们还不如投奔别国,借别国的力量来报父仇雪父耻。如全都死了,那是没有一点好处的。”伍尚说:“我知道我们去了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然而担心父亲召我们去以求得生存却不去,如以后又不能雪耻,终归要被天下人笑话呀。”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回去送死。” 伍尚既被捉了,使者又来捉伍子胥,伍子胥张弓拉箭向着使者,使者不敢走近,伍子胥于是逃亡。他听说太子建到了宋国,便前往宋国去了。伍奢听说伍子胥逃亡了,便说道:“楚国的君臣,从此,你们就要为兵祸所苦了!”伍尚到了楚国,楚国便把伍奢和伍尚一起杀了。 名人故事:伍子胥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yún,云)。伍员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楚平王有个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极做他的少傅。费无极对太子建不忠心。平王派无极到秦国为大子建娶亲。因为秦女长的姣美,无极就急忙赶回来报告平王说:“这是个绝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给太子另外娶个媳妇。”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极度地宠爱她,生了个儿子叫轸,另外给太子建娶了媳妇。 费无忌用秦国美女向楚平王献媚以后,就趁机离开了太子去侍奉平王。又担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位杀了自己,竟因此诋毁太子建。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人,楚平王不宠爱她。平王也越来越疏远太子建,派太子建驻守城父,防守边疆。(一品故事网运营也需要资金,在内容页有部分广告,给读者阅读带来不便还请见谅! 不久,无忌又没日没夜地在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他说:“太子因为秦女的原因,不会没有怨恨情绪,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备着点。自从太子驻守城父以后,统率着军队,对外和诸侯交往,将要进入都城作乱了。”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来审问。伍奢知道无忌在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因此说:“大王怎么能仅仅凭拨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坏话,就疏远骨肉至亲呢?”无忌说:“大王现在不制止,他们的阴谋就要得逞,大王将要被逮捕了!”于是平王发怒,把伍奢囚禁起来,同时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还没走到,奋扬派人提前告诉太子:“太子赶快离开,要不然,将被杀死。”于是太子建逃到宋国去了。 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不杀掉他们,将成为楚国的祸害。可以用他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不这样将成为楚国的后患。”平王就派使臣对伍奢说:“能把你两个儿子叫来,就能活命,不叫来,就处死。”伍奢说:“伍尚为人宽厚仁慈,叫他,一定能来;伍员人桀骜不训,忍辱负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来了一块被擒,势必不来。”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两个儿子,说:“来,我使你父亲活命;不来,现在就杀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伍员说:“楚王召我们兄弟,并不打算让我们父亲活命,担心我们逃跑,产生后患,所以,用父亲作人质,欺骗我们。我们一到,就要和父亲一块处死。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呢?去了,就叫我们报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别的国家去,借助别国的力量洗雪父亲的耻辱。一块去死,没有意义呀。”伍尚说:“我知道去了最后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恨父亲召我们是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后又不能洗雪耻辱,终会被天下人耻笑。”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要就身去死。”伍尚接受逮捕后,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满了弓,箭对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前去追随他。伍奢听说子胥逃跑了,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火了。”伍尚来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块杀害了。 伍子胥到宋国以后,正好遇上宋国华氏作乱,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郑国去。郑国君臣对他们很友好。太子建又前往晋国,晋顷公说:“太子既然跟郑国的关系友好,郑国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给我们作内应,我们从外面进攻,一定能灭掉郑国,灭掉郑国,就把它分封给太子。”于是太子回到郑国。举事的时机还没成熟,正赶上太子因为个人私事打算杀掉一个跟随他的人,这个人知道太子的计划,就把它告诉郑国。郑定公和子产杀死了太子建。建有个儿子叫胜。伍子胥害怕了,就和胜一同逃奔吴国。到了昭关,昭关的官兵要捉拿他们,于是,伍子胥和胜各自只身徒步逃跑,差一点不能脱身。追兵在后。到江边,江上有一个渔翁乘着船,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过江后,解下随身带的宝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把它送给你老人家。”渔翁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赏给粮食五万石,封给执珪的爵位,难道是仅仅值百金的宝剑吗?”不肯接受。伍子胥还没逃到吴国京城,就得了病,在中途停下来,讨饭吃。到达吴都,吴王僚刚刚当权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就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 过了很久,楚平王因为楚国边邑钟离和吴国边邑卑梁氏都养蚕,两地的女子为争采桑叶相互撕打,就大发雷霆,以致于两国起兵相互攻打。吴国派公子光攻打楚国,攻克了楚国的钟离、居巢就回去了。伍子胥劝说吴王僚说:“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希望再派公子去。”公子光对吴王说:“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国杀死,劝大王攻打楚国,是为了报他的私仇。攻打楚国未必可以打败它呀。”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国内有野心,想杀死吴王僚而自立为君,不可以用对外的军事行动劝说他,就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离开朝廷,和太子建的儿子胜到乡下种地去了。 五年以后,楚平王死了。当初,平王从太子建那儿夺来的秦国美女生了一个儿子叫轸,等平王一死,轸竟然继平王即位,这就是昭王。吴王僚趁着楚国办丧事,派烛庸、盖余二公子领兵袭击楚国。楚国出兵切断了吴国军队的后路,使吴军不能回国。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命令专诸暗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自立以后,愿望实现了,就召回伍员,官拜为行人,和他共同策划国事。 楚国杀了它的大臣嚭宛、伯州犁,伯州犁的孙子伯嚭逃到吴国,吴国也用伯嚭做了大夫。先前,吴王僚派遣攻打楚国的两位公子,后路被切断不能回国,后来听说阖闾杀死吴王僚自立为王的消息,于是带领着军队,投降了楚国,楚国把舒地封给了他们。阖闾自立为王的第三年,就发动军队和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国,占领了舒地,捉住了原来背叛吴国的两个将军。因而阖闾想乘胜进兵郢都,将军孙武说:“百姓太疲惫了,不可以,暂切等待吧。”就收兵回国了。 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 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后来,伍子胥靠着这一头白发,混出了昭关。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在过河的时候,被一名渔夫所搭救,来到对岸之后,渔夫看到伍子胥饥肠辘辘的样子于心不忍。渔夫让伍子胥呆在岸边的大树之下,他回去给伍子胥准备饭食。等了渔夫好久的伍子胥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骗自己的,他怕渔夫引来官兵,于是藏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渔夫端着丰盛的饭食来到树下,发现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树下呼唤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吃饱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价值百金的佩剑,要送给渔夫,渔夫拒绝了,他说:“楚王的赏金比你这把宝剑值钱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贪念财富就不会救你了”。伍子胥听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向渔夫道谢之后,他又叮嘱渔夫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渔夫为了让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渔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与洗衣女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逃难到一个山间的一个小水潭旁边,看到潭边洗衣女子的身边有一个饭盒,饥饿难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洗衣女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了他吃,吃完后伍子胥对她说:“你放心,等我发迹之后,会以千金报你的一饭之恩的,但是请你不要将我的行踪泄露出去”。洗衣女对她说:“既然你怀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最后,洗衣女抱着一块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当上大官后,曾携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伍子胥就将千金扔到洗衣女自尽的那个水潭里。 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逃出大楚国都之后,准备通过昭关,然后乘船去往吴国。但是,昭关是吴国边境重镇,防卫森严,无奈的伍子胥只好躲到山中,恰好被东皋公所救,伍子胥急的一夜之间白头,后又在东皋公的帮助下顺利通过昭关。 伍子胥住在东皋公的家中的时候,由于急于过关,再加上遭受重大的打击,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后来也是因为这头白发,他才能够顺利的逃出昭关。 东皋公有一个名叫皇甫讷的朋友,长相酷似伍子胥,恰巧皇甫讷和昭关的守将非常的熟悉。东皋公就将皇甫讷请来,让他化妆成伍子胥的样子,然后又让白发的伍子胥扮成皇甫讷的仆人。几人来到城门口,守城的士兵看到长相和伍子胥非常相像的皇甫讷的时候,误把他当成伍子胥抓了起来,而真正的伍子胥则趁乱逃出城去了。 事后,皇甫讷被士兵押到守将那里,守将一眼就认出了他不是伍子胥,教训了手下的士兵一顿就把皇甫讷放了。 逃出城的伍子胥怕后面有追兵,急忙赶到河边,想找一艘船渡江而去。恰巧此时的江面之上只有一艘小船,在伍子胥的请求下,撑船的老汉答应将他送到了河对岸。到了河对岸之后,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佩剑,对老头说:“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这把剑值百金,权当是我的谢礼”。老头笑道:“楚王悬赏五万石粮食,还加上一个大夫之职,何止百金”。 听出话中意思的伍子胥连忙向老人下跪感谢,收起宝剑,转身走了。

求翻译 英译汉2

If, as Schleiermacher believed, a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method can be useful in building a national culture, forging a foreign-based cultural identity for a linguistic community about to achieve political autonomy, it can also undermine any concept of nation by challenging cultural canons,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national valu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is borne out b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controversy that pitted Francis Newman"s foreignized Iliad (Newman 1856)against Matthew Arnold"s theory of foreignization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at deviate from Victorian standards of transparent discourse, but also from an Aronoldian concep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hat favors an academic elite. The following genealogy reconstructs a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tradition, partly German, partly English, examines the specific cultural situations in which this tradition took shape, and evaluates its usefulness in combating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in the prese如果象施莱尔马赫认为,一个异化翻译法可有助于建立一个国家的文化,建立一个总部设在外国的文化特征的语言社会,以实现政治自治,也可以破坏任何国家的概念的挑战文化炮,纪律边界和国家的价值观的目标语言。证实了这一点的英文翻译争议进站弗朗西斯纽曼foreignized伊利亚特(纽曼1856年)对马修阿诺德的理论异化需要翻译的发展战略,偏离标准的透明维多利亚话语,但也从一个Aronoldian概念国家文化有利于学术精英。下面的家谱重建一异化传统,部分德语,部分英文,审查了特定的文化情况下,形成了这一传统,并评价其效用在打击归翻译prese

翻译啊,中译英

旅游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涉及旅游与文化的翻译。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是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旅游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应顺应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从单纯语言形式的对比和转换上升到文化分析和对比的高度,揭示语言形式与文化隐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真正使翻译活动成为跨文化交流, 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打响自己的旅游品牌。中国要实现其旅游强国的目标,应该重视旅游宣传的作用。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意识要求旅游翻译在尽量满足潜在游客的审美心理和文化习惯同时,更应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尽量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旅游文化翻译最理想的境界应是将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融合并用,使归化和异化达到动态统一。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首先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其次需要用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最后还需要深厚的双语能力及文化功底。 Hello,翻译如下:Foreign tourism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publicity, one of the translation related to tourism and culture. China"s tourism is to introduce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tourists. Tourism Translation should not just switch between languages, but should be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dimensions. Tourism Transla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ajor trends in world culture, from the pure form of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up to the height of cultur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reveal the form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metaphors inherent in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to a truly inter - cultural exchanges, promot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market competition started their own tourism brand. Power for China to achieve its tourism goal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tourism promotion. 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required travel translation of the aesthetic potential tourists as possible to meet the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culture, try 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urism and Culture should be a translation of the best scenario would be alien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integration and used to make natur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to dynamic unity. To achieve this state must first translator with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followed by the need to translate theory to guide their practice, the last also need strong bilingual capabilities and cultural grounding. 希望能帮助你哦

下面这段话应该如何翻译,请高手帮帮忙

We can see from the above example, the apparent contradictions of the strategies of natur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strategies in real terms complementar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 the backdrop of today"s openness, and exchange,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retained heterogeneou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fore different cultures take a more tolerant attitude, but reall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for some target language content, for a different audience, the appropriate use of naturalization policy is also necessary.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the good of both, in order to better translation.

求翻译!急!谢谢大神们!

In idiom translation, image process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stand or fall of image processing directly affect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Because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make people encountered problems in idiom translation, the author through to the concrete,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related to animal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us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y.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above, we can see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people"s way of thinking, morality, religion, of all animals have similar or dissimilar to emotion and lenovo, therefore i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related to animal should first consider not the translation on the level of text, but a cultural translation.Next, want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dopt flexible translation methods.On the one h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ontext, to give priority to with alien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s complementary translation criterion.Maximally convey the source idioms of animal image by means of metaphor.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also be reasonably use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to make up for the defect of alienation in translation.Try to be cultural exchange.Enhance the read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跪求好心人帮我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急用,谢谢

Abstract1: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are two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while the latter designates the type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a target text deliberately breaks target conventions by retain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ess of the original. But what is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like in China? Do translators tend to use foreignizing methods or domesticating ones?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decision making?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by looking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 Key words: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metaphor; target language reader 1. Introduction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are the terms coined by L. Venuti (1995) to describe the two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while the latter designates the type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a target text "deliberately breaks target conventions by retain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ess of the original" (Shuttleworth &Cowie, 1997:59). The roots of the term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German philosopher Schleiermacher"s argument that there are only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 " either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 or he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Venuti, 1995: 19-20). The terms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may be new to the Chinese, but the concepts they carry have been at least for a century at the heart of most translation controversies. Lu Xun (鲁迅) once said that "before translating, the translator has to make a decision : either to adapt the original text or to retain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foreign flavour of the original text" (Xu, in Luo, 1984: 315). But what is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like in China? Recently I have read two articles which show completely conflicting views on this question. In his article entitled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On Translation", A. Lefevere makes a generalization based on his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on translation, When Chinese translates texts produced by Others outside its boundaries, it translates these texts in order to replace them, pure and simple. The translations take the place of the original. They function as the original in the culture to the extent that the original disappear behind the translations. (Bassnett & Lefevere, 1998:14) However, Fung and Kiu have drawn quite different conclusions from their investigation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ur comparison of the two sets of data showed that in the case of the English metaphor the image often than not retained, whereas with the Chinese metaphors, substitution is frequently used. [...] One reason perhaps is that the Chinese audience are more familiar with and receptive to Western culture than the average English readers is to Chinese culture. (Fung, 1995) The above conflicting views aroused my interest in finding out whether the Chinese tend to domesticate or to foreignize when they translate a foreign text. In what follows I shall not compare translation by Western and Chinese translators, but rather look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 2. What is Metaphor? The 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 (second addition) defines metaphor a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term or phrase is applied to something to which it is not literally applicable in order to suggest a resemblance." While according to BBC English Dictionary, "metaphor is a way of describing something by saying that it is something else which has the qualities that you are trying to describe." Peter Newmark defines metaphor as "any figurative expression: the transferred sense of a physical word; the personification of an abstra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a word or collocation to what it does not literally denote, i.e., to describe one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 Metaphors may be "single" -- viz. one-word -- or "extended" (a collocation, an idiom, a sentence, a proverb, an allegory, a complete imaginative text" (1988b:104). Snell-Hornby rejects Newmark"s concept of the "one-word metaphor" in favour of Weinrich"s definition that "metaphor is text" (1988:56). She believes that a metaphor is a complex of (at least) three dimensions (object, image and sense), reflecting the tension between resemblance and disparity" (1988: 56-57). This paper will follow the idea that "metaphor is text" which includes an idiom, a sentence, a proverb and an allegory. 3. What has been said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contrast to the voluminous literature on metaphor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hetoric,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has been largely neglected by translation theorists" (Fung, 1995). In his article "Can metaphor be translatable?",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initial discussion of the subject, Dagut says, "What determines the translatability of a source language metaphor is not its "boldness" or "originality", but rather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semantic associations on which it draws are shared by speakers of the particular target language" (1976). Snell-Hornby takes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integrated approach. She says that The sense of the metaphor is frequently culture-specific, [...] Whether a metaphor is "translatable" (i.e. whether a literal translation could recreate identical dimensions), how difficult it is to translate, how it can be translated and whether it should be translated at all cannot be decided by a set of abstract rules, but must depend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articular metaphor within the text concerned ". (1988: 56-9) van den Broeck conceives the treatment of metaphors as a functional relevancy to the communicative situation (1981). Mary Fung also considers translating metaphor as a communicative event which is both 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1995). Different from the semantic, cultur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mentioned above, Newmark holds a more pragmatic approach. Drawing on his practical experience, he proposes several procedures for translating metaphor: (1) Re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2) Replacing the SL image with another established TL image; (3) Replacing the metaphor by simile; (4) Retaining the metaphor and adding the sense; (5) Converting the metaphor to sense; (6) Omitting the metaphor if it is redundant. Discussions of the subject, especially those written in Chinese, are also pragmatic rather than theoretical. In E-C Translation Coursebook (1980 ) whic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translation textbook in China, Zhang Peiji ) and his co-compilers summarized three popular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metaphors: (1) Literal translation (similar to Newmark"s first procedure); (2) Replacing the SL image with a standard TL image (similar to Newmark"s second procedure); (3) Converting the metaphor to sense (Same as Newmark"s fifth procedure). Based on the methods suggested by Zhang and his colleagues, Guo Zhuzhang ) proposes five in A Practical Coursebook in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996, revised edition): (1)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explanation; (2)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meaning; (3) Adapting the metaphor; (4) Using Chinese couplets to render the English metaphor; (5) Replacing the SL image with a TL image. 更多论文,请访问http://www.icn.net.ru4. How Are Metaphors Translated? The above methods, envisaged as guidelines for the translation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translators, are quite exhaustive of rendering the metaphor. Which of the methods of translation are actually domesticating and which ones foreignizing?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 I will cite some example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from two translation textbooks, two dictionaries and two articles as the source for the analysis.

100分急求金融危机论文的一段英文摘要翻译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erms of the world is a huge disaster, a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 can not survive naturally. In that context, the outbreak of the crisis in-depth study of a variety of reasons, and prevention, has now become urgent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has been based on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crisis emerged in some of the practices and theories to be described and explained by the phenomenon of nature to explore. The crisis is the American model of market economy treatment ideology, the neo-liberal ideas and distorte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s well as lack of supervision of the joint effect of factors such as the results. Growing crisis, the slowdown in global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 starting from the root causes and adopt appropriat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brought about by a variety of negative effects, is particularly urgent and important.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the new liberalism, regulation, high-leverage ratio

英语翻译论文题目

英语翻译论文题目   写英语翻译的论文需要写哪些内容呢?选什么样的题目合适?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英语翻译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1、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2、谈英语幽默的翻译   3、英语汉译技巧初探   4、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   5、翻译中常见错误分析   6、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会话含义的推导与翻译   8、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9、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10、翻译技巧探索   11、商标词翻译   12、广告语言的翻译   13、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   14、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5、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   16、浅谈颜色词在英语中的翻译   17、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18、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   19、英语意义否定表现法及其汉译   20、浅谈新闻标题的翻译   21、互文性理论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22、从唐诗《春望》英译比较看译者主体性   23、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个案   24、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25、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汉语习语的英译   26、从目的论角度看新闻标题英汉翻译   27、目的论关照下的汉语标语翻译   28、影视翻译的特点及技巧-阿甘正传个案研究   29、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hletic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体育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30、Chinese Reduplicated Words and their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31、Non-Correspond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Color Words中英文翻译中颜色词的非对应   32、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of Animal Idioms and Translation 动物俚语文化含义与翻译   33、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s in Cross-cultural Vision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和归化翻译   34、The Loss of Affective Meaning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   35、On the Explicitness and Implicitness of Conjunction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 论连词再英汉翻译中的显性和隐性存在   36、Approaching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从功能翻译角度看归化与异化   37、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英译汉中词类的转换   38、The Transfer of Culture Image and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in Translating 论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转化 VI 旅游英语方向的选题   39、科技汉英翻译中的.修辞现象述评 ( An Overview of Rhetoric in Scientific English Translation )   40、科技英汉翻译中的虚实互化现象微探 ( Research on the Change from Abstractness to Concreteness in Scientific Translation )   41、翻译方法个案研究?如?“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 干净、明亮的地方》看简洁句的翻译”?   42、两个译本比较研究 ?或某 个译本翻译评论?   43、某个著名翻译家翻译方法或翻译风格研究   44、英汉习语翻译方法研究   45、广告翻译策略 研究   46、Culture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Chinese Idioms   47、浅析应用文体之翻译   48、烹饪英语 翻译探微   49、科技英语翻译方法例析   50、中式菜谱的英译   51、汉语颜色 词的英译   52、福克勒小说的英译   53、英语俚语的汉译   54、论英语委婉 语的差异和翻译对策   55、实用文体翻译中的语 言、文化透视?结合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相关内容分析影响实 用文体翻译的因素?   56、关于对外交流翻译中不足 的反思?如?电影名的误译?旅游翻译的误译及其他。?   57、对某一翻译的理解与 探讨?如“信、达、雅”的探讨与新解?等等   58、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59、中英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60、论小说风格的传译   61、英文小说中对话的翻译   62、英汉修辞格 的语篇衔接作用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   63、文学翻译批评简论   64、英汉语篇衔接 作用及其翻译策略   65、汉语广告英译中的巧 译策略探微

我是英语专业的,要交论文,老师让我把文献里的中文文献翻译成中文,求帮助啊。

[3] Chen Shouzhen, 2004,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and Chinese Idiom.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99.Gao Huali [4], 2008,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Zhejiang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p90. [5] mankind, 1999, aspect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p281-282. [6] Jiang Rui, 2000,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Journal of sh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Vol. 3, No. 4). The p110 Peng Xiaorong [7], 2004, from the study of chinese-english idioms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publ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52 RanXiuXia [8], 2004,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Journal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146 Sun Zhili [9], 2002, China"s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domestication to foreignization. Chinese translation, p42 TaoJie [10], 1989, one hundred. Greek and Roman mythology book one hundred.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Hong Kong: the commercial press co., LTD. P360, 10

翻译中的借用法是借用第三种语言进行翻译吗?

在翻译中,针对词汇空缺现象,在词汇的借用、 引用方面通常采取四种形式: 音译、直译、改编、意译 。1.音译: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 而本族语里又找不到对成词来表示时,均可采用 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如: [汉译英] 磕头(kowtow),荔枝(litchi); [英译汉] engine(引擎),motor(马达), sofa(沙发),logic(逻辑) 2.直译: paper tiger(纸老虎), lose face(丢脸), Seeing is 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 Out of mind,out of sight.(眼不见,心不烦)3.改编:所谓“改编”指的是音译或直译如意 义补充的翻译,在翻译的“改编法”中,译者总 是一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 更希望译文含义明朗,使读者一目了然。比如,汉语的“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译成 This is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其中,“鲁班”变成了“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否则鲁班究竟是什么人,不知道典故的外国读者 就会感到茫然。这类译法在英译中比较常见,如 巧克力糖(chocolate),鸦片烟(opium), 高尔夫球(golf),来福枪(rifle),尼龙布(nylon)等。 4.意译法: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 采用“并行法”即意译法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方 法。如果某一语言观象,在译文语言中只的用意 义相同的不同语言形式即“并行”的词汇来翻译 时,那么就等于说译文语言的形式中存在着一个 “空缺”。比如,有许多词以及由这些词代表的思 想概念,最先只存在于某种语言中,当把这些词 或概念介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时,我们可采取音 译,直译法,同时也可采用意译法,而且意译译文 可从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合乎译文语言的 规范,因此最易为读者接受。比如: communism, democracy,和proletariat等外来词变成“共产主义” “民主”和”无产者”时,可以说最先是意译的结 果。同时,由于“共产主义”,“无产者”等完全 是按我们汉语的构词规则,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 的。因此,这种意译只不过是属于一种概念的借鉴 而已。

请求专业人士帮忙:在英语中归化翻译法有哪几种具体的方法??

Foreignization: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etcdomestication: Addition, Omission, Analogy, Annotation, Renaming以上只是几个例子。翻译方法有很多,简单说,凡是向目标语言靠近的方法技巧就属于归化。保持原文风格文化的就是异化。

请问有人知道就是在翻译方面的 同义词借用法 的英文怎么说,如果有英文定义最好,谢谢

你是指翻译方法中的同义习语借用法吧?英文是borrow the corresponding idiom。文献里的用法:Some detailed methods are illustrated with profound example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annotation, literal plus free translation and contextual amplification as foreignization-oriented strategies; and the borrowing of corresponding idioms, free translation, contextual omission and restituting as domestication-oriented strategies.

怎么写有关翻译方向的论文的写作方法

  翻译方向的论文2010-09-15 20:31  翻译是跨学科的,注定要采取多学科的视角研究翻译现象和翻译问题。  一、选题范围  1、翻译与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宏观方面,一般从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生产、接受、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等角度讨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交际的视角切入。阐述为什么有那样的译文?如严复的翻译,林纾的翻译,傅东华翻译《漂》时为什么使用归化的手段,鲁迅翻译的策略,翻译材料的选择等等。微观方面,可以讨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如何在翻译中表达,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等。  2、翻译与语言学理论:可以从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如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等),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方面考虑选题。如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中讨论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翻译,也可以讨论他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差别入手,进一步讨论他们在翻译中的处理,主位、述位的推进极其在翻译中的体现。英语汉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等等。  3、翻译与语文学。主要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文学翻译中的问题。  4、应用翻译:主要从特殊用途英语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等方面讨论在这些特殊领域中涉及的翻译问题如何处理。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等。  5、译文对比:可以是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不同的译者在同以时期或不同时期进行的翻译做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个译者对同一篇文章或书在不同时期的翻译的对比;可以是翻译技巧等微观层面的对比,也可以是宏观曾面的对比,以探索为什么在不同时期译者回采取不同的策略,有哪些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6、翻译及评论:首先选择一篇长文,一般是文学作品且没有人翻译过,进行翻译,翻译完后,从上述五个方面选择一个理论视角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论。  7、译者风格。  8、翻译与美学。  二、选题方法:  上述各个方面均可写出几本甚至几十本专著,因此大家从上述方面可以选出一个写作的范围。缩小选题范围:首先是广泛浏览上述各有关方面翻译研究资料,以确定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且有话可说,这是缩小范围的第一步。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浏览资料,做笔记,把有关资料的名称、作者、出版信息及重要观点和内容等资料记录下来,以便进一步缩小范围,形成初步的论文研究方向,然后在仔细浏览阅读这个研究方向资料,并作好相关笔记,为形成论文的观点打下基础,以确定初步的论文题目。  三、选题资料来源:  1、图书馆的藏书(有关翻译的图书在南区图书馆三楼、杂志包括现刊和过刊)。  2、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数据库,如中国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  3、图书馆所藏的《全国报刊索引》上面记载了每年各个报刊杂志中主要的和重要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其中的语言文字类及英语类中的有关翻译的文章索引。该索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哪里可以找到所需的资料。  4、常见杂志:《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学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以及各综合性大学学报。  2010-4-12 18:59 回复  霸王  霸玺  329位粉丝  2楼  1.关于幽默在翻译中的缺失  2.关于广告、公示语的翻译  3.关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4.关于商品说明书的翻译  文章来源:http://www.kb120.com  原文链接:http://www.kb120.com/content/389212655.html  2010-4-12 19:01 回复  霸王  霸玺  329位粉丝  3楼  1. 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2. 谈英语幽默的翻译 3. 英语汉译技巧初探 4. 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 5. 翻译中常见错误分析 6.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会话含义的推导与翻译 8. 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9.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10.翻译技巧探索 11.商标词翻译 12.广告语言的翻译 13.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 14.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5.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 16.浅谈颜色词在英语中的翻译 17.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18.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 19.英语意义否定表现法及其汉译 20.浅谈新闻标题的翻译  2010-4-12 19:02 回复  霸王  霸玺  329位粉丝  4楼  一些用于翻译方向英语论文的参考文献  本文分析了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体系的现状,指出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关键词:英 英语论文 摘要:专业课程体系能反映选择该  附录1提供了三个方向的部分参考选题,考生可从中选择,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并具有从事英语或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或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论文应在老师指下由  论文,英语,下载,毕业论文英语论文网首页>国内英语考试>英语论文题目>英语翻译论文题目 英语翻译方向论文题目论文作者:佚名论文属性:essay登出时间:2010-01-06编辑  文档下载详细资料 更多附件5:外语系2004级翻译英语方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参文档用文档搜索王!附件5:外语系2004级翻译英语方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参考  以下是些英语论文,你可以参考下:)~~ 英语毕业论文 http://22220099123:5353/03-yilx/ 英语论文类文章1001篇,里面有很多的:)~ http://www51paperscom/  2010-4-12 19:02 回复  霸王  霸玺  329位粉丝  5楼  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  法律语言特征和法律语言翻译  英汉模糊语言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2010-4-12 19:04 回复  霸王  霸玺  329位粉丝  6楼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hletic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  体育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翻译  The Semantic Contrast of Color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ir Translation  中英颜色词的语义对比及翻译 翻译  Chinese Reduplicated Words and their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翻译  Brand Translation  商标翻译 翻译  On Translating Methods of Numeral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中英数字的翻译方法 翻译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Headlines and Slogans  广告用语的直译和意译 翻译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e Mark into English  中文商标的英译 翻译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文化差异和翻译 翻译  Charactecistics and Translation of Adventisement  广告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翻译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n Brand-Translation  商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  The Study on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and its Translation 广告语的点及其翻译 翻译  Non-Correspond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Color Words中英文翻译中颜色词的非对应 翻译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电影片名的翻译 翻译  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of Animal Idioms and Translation  动物俚语文化含义与翻译 翻译  The Translation of Color Terms  试论颜色词的翻译 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Concerning the Perfec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老人与海》译文比较-谈影响文学翻译完美性的因素 翻译  O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Theory  从功能派理论角度看广告翻译 翻译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of Idioms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 翻译  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s in Cross-cultural Vision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和归化翻译 翻译  The Subject and Topic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hift  汉译英中的主位与话题 翻译  The Loss of Affective Meaning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 翻译  2010-4-12 19:05 回复  霸王  霸玺  329位粉丝  7楼  On the Explicitness and Implicitness of Conjunction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  论连词再英汉翻译中的显性和隐性存在 翻译  Approaching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从功能翻译角度看归化与异化 翻译  On Translation of Idioms  论习语的翻译 翻译  Translation of Chinese Receipt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ookery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中餐菜谱的英译及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翻译  On the Untranslatability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不可译现象在中英文化差异中的体现 翻译  Extra-linguistic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非语言语境与翻译 翻译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汉英习语对比与翻译 翻译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from Cultural Perceptives  从文化的角度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Translation  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翻译  Impact of Culture Differences on Brand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翻译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文化语境和隐喻的翻译 翻译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英译汉中词类的转换 翻译  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strategies in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  A Study of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浅谈商标的汉英翻译 翻译  How To deal with culture-loaded words in idioms translation  习语翻译中文化词的处理 翻译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for Color Words  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翻译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Loanwords into Chinese  英语外来词汉化的基本途径 翻译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emarks into English  入乡随俗——论中文商标的英译 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汉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翻译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in the 21st in China  21世纪中国的异化翻译 翻译  The Transfer of Culture Image and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in Translating  论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转化 翻译  Basic Strategy for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Target-language Oriented Strategy  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以目的语言为取向的翻译策略 翻译  2010-4-12 19:06 回复  霸王  霸玺  329位粉丝  8楼  Lexical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英汉翻译中的词义修辞格 翻译  The Criteria of the Translation of Computer English  计算机英语的翻译标准 翻译  Comprehension: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ranslation  理解: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翻译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rand Name  商标名称的翻译 翻译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ong English Slang into Chinese  英语俚语汉译的技巧 翻译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ms  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 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Untranslatability  文化差异和不可译性 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Vocabulary Translation  文化差异及词汇翻译 翻译  The Application of Fuzziness in the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模糊语现象 翻译  Translator as Artist -Translator"s Individ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译者作为一位艺术家--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个性 翻译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电影名的翻译 翻译  Translating the English Verbs into Chinese 英 语 动 词 的 汉 译 翻译  Colour Words and the Translation  颜色词及其翻译 翻译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  Cultural Comparison and Idioms Translation  文化对比与习语的翻译 翻译  Social-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社会文化背景和译者的选词  ——对简爱两种译本的比较 翻译  The Effect That Non-linguistic Context Has on Translation  非语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  Cultural Gap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Their Translation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翻译  Words Trans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不同文化中词汇的翻译 翻译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 Translation  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 翻译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On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浅谈英文商标的汉译--意美、音美、形美 翻译  Some of the Ways to Idiom Translation 习语翻译法 翻译  Para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ranslation -With Reflections on the Version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副语言与文学翻译--对《红楼梦》译本的思考 翻译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olor Words Based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翻译  Culture-gap Words and the Translation  文化空缺词及其翻译 翻译  Understanding-the Key to Translation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 翻译  A Brief Talk about Two Approach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浅谈隐喻翻译的两种方法 翻译  A Glimpse of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英语电影名翻译一瞥 翻译  Social-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社会文化差异与译者的选词 翻译  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  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应用 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Untranslatability  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翻译  The Context in Relation to Translation  语境与翻译 翻译  Female and Translation  女性与翻译 翻译  Effects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on Translation  中西文化差异对于翻译的影响 翻译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翻译  Cultural Gaps and Translation Limitation  文化差异与翻译局限 翻译  The Approaches to Proverb Translation in Cultural Context从文化语境谈谚语翻译 翻译  Allusion Translation in Song Poems  宋词典故的翻译 翻译  Blind Spots in English Proverbs Translation  英谚汉译中的盲点的探讨 翻译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广告翻译 翻译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Headline and English Headline aswell as Their Translation  论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与翻译 翻译  On the Mistranslation of Idioms  习语的误译 翻译

关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

理论的话,现在比较统一的是目的论(Skopos Theory 或 Skopstheorie)。目的论主要包含四个基本规则The Skopos rule, The Coherence rule, The Fidelity rule, 以及The Loyalty principle。 结合电影片名的英译来讲,就是将电影固有英文片名以及电影内容相结合来进行翻译,也可以看作是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其中主要运用的翻译方式是归化和异化,英文就是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最后补充一点,毕竟理论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所以也不好说现在片名的翻译有什么通用理论,只能说根据翻译成品,翻译过程等等来讲,大部分片名翻译与某个理论相符合。如果你对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英译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代荣. 2004.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商标翻译[J]. 商场现代化 学术版 12:182.贺莺. 2001. 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 外语教学 1: 56-60.或者随便去网上找几篇相关的硕士论文,就能有个大概了解了

跪求翻译大神帮忙,英文文献综述介绍目的论,不求能翻译完,重点词汇就好

Skopos theoryIn twentieth Century 70,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originated in germany. Itsdevelopment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The first stage: Katherina L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unctional category into translation criticism, will be the language function, linked text typ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functionbased model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us put forward the rudiment of functionalist theory. Les thinks that the ideal transl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namely in the conceptual content, language forms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re equivalent to the original, but the priority should be in practice is the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ion.The second stage: Hans Vermeer (Vermeer) presented the skopos theory, the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center out of bound of theory of. The theory is that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a purpose and results of behavior, this behavior must be done through consultations; translation must follow a series of law, including objective law in the first place. That is to say,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depends on translation. In addition, the translation must follow the "coherence rule" and the"coherence rule".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translation to the internal coherence in thetarget text receiver, it is understandable, 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coherence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original shoul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se three principles,evaluation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is no longer "equivalence", but full of translation to achieve the desired objectives. Vermeer also proposed the appointment of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namely,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to decide whether, when, how to accomplish the task of transl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translator shoul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urposes of translation by 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ut also have the right to decide what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can keep the original text,what need to adjust or modify.Fimmel thinks, the highest law in translation should be "objective law". That is to say,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methods are also different. In other word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 the domestication andforeignization, peer discussion and nearly twenty or thirty years translation anddynamic equivalence, "Skopos Theory" have made a very good explanation.Translation is 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zation, depends on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Due to the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is to "objective principle" as the highest criterion, and any translation activity is purposeful, ultimate goal and main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is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movie, and stimulate the audience"s desire. We therefore need to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especially the "Skopos Theory" school to do simple to understand.The third stage: Justa Hotz Manta in reference communication and behavior theory,put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behavior theor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theory will translate as by purpose dri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with translation results oriented. The theory and purpose of a lot in common, Vermeer was also the two fusion.The fourth stage: Christina Nord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ism.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Christina Nord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and how to set up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Christina Nord sent the doctrine of the functions carried out,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guiding the translator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function plus loyalty",so as to improve the theory.

MTI 翻译硕士英语 作文怎么写呢?

楼主是要考2017年的研究生么?推荐你去看看历年真题和作文相关书籍材料,比如《2017年翻译硕士(MTI)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圣才教育出的,希望楼主学业有成!么么哒~ 谈谈你对MTI(翻译硕士)的了解,谢谢!!! 这是我在另一个问题的回答:翻译硕士除了政治是全国统考之外,其他科目全部是每个学校自主命题。 一共考两天,四科。 第一科政治是全国统考。 满分100分。 第二科翻译硕士英语,题型跟专八差不多,是考语言能力的。 满分100分。 第三科英语翻译基础,考英译汉和汉译英的水平,里面涉及专有名词翻译,缩略语翻译以及篇章翻译。 满分150分。 最后一科,汉语百科知识。 这一科用中文考,从古到今,从天到地,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涉及范围非常之广。 还会考到应用文写作(小作文)和大作文。 满分150分。 还想知道啥,我正读着这专业,尽量回答吧。 MTI翻译硕士都考什么? 翻译硕士除了政治是全国统考之外,其他科目全部是每个学校自主命题。 一共考两天,四科。 第一科政治是全国统考。 满分100分。 第二科翻译硕士英语,题型跟专八差不多,是考语言能力的。 满分100分。 第三科英语翻译基础,考英译汉和汉译英的水平,里面涉及专有名词翻译,缩略语翻译以及篇章翻译。 满分150分。 最后一科,汉语百科知识。 这一科用中文考,从古到今,从天到地,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涉及范围非常之广。 还会考到应用文写作(小作文)和大作文。 满分150分。 (我说的是英语的翻硕) 急求!谁能给我讲讲MTI这个专业怎么样?怎么准备?我是应届考研的... 除去全国统考的政治外,备战MTI的同学们还有三门专业课需要复习:150分的百科知识与中文写作,100分的基础英语,以及150分的英汉互译。 【北外是个例外,北外的MTI也要考二外的!日法德西任选一门!在此不作讨论!】 对于百科知识与中文写作。 有许多同学“不敢”报考MTI,就是因为担心百科知识涉及面太广,备考起来不知该如何下手。 的确,根据MTI大纲的要求,百科知识涉及到中外文化、文学、政治、宗教、经济、法律、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看上去琐碎又繁杂。 但实际上,大家并不需要太担心。 因为50分的百科知识,多以选择题和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我的建议是,大家不必一味地纠结于百科知识的“广”,而应该“有针对性地”复习。 即:专门地复习几门课,比如中国文化、英美概况等。 这样就可以把整个面缩为几门课,提高复习效率。 还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因此很担心自己在中文写作这一部分发挥不好。 但我觉得同学们对此不必太担心。 中文写作包含两个一个大作文和一个小作文,同学们要做好的就是要抓住中文写作的规律,平时多练笔。 尤其是小作文,即公文写作,是有一定的形式和规律可循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修改、再练习,努力精益求精,即可面面俱到。 [参考书目]1. 卢晓江,《自然科学史十二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 叶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3.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白延庆,《公文写作》,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基础英语分为三个部分,词汇语法30分,阅读40分,写作30分。 词汇语法部分出题灵活,可以出现很多题型,比如最常见的选择题形式,以及比较有难度的改错题形式,难度起码要达到专八的程度。 因此,同学们从备考的开始阶段起就要多背单词,在此基础上,大量地做单词语法题和专八系列的改错题,反复记忆,总结技巧。 至于阅读部分,笔者认为传统选择题的难度大致为专八水平,但也可能出现GRE水平的理解题,而对于一些非传统的阅读题型,比如paraphrase, answer questions等,考察的不仅是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考生的表达能力。 所以,笔者建议,同学们在平时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语言“输出”功力,不可辞不达意。 英语写作部分类似于专八,但有的学校可能更突出时效性,会出一些与时事文题。 笔者对于写作的建议就是,多写多练多积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老师的批改,不可一味地求数量而忽视每一篇的质量。 有的同学写了很多作文,但成绩提不上去。 就是因为他总按照自己的路子写,写了十篇作文就把自己的错误重复“强化”了十遍。 [参考书目]1. 姜桂华,《中式英语之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 张汉熙,《高级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3. 蒋显璟,《英美散文选读》,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4.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5.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7. 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翻译基础,也可以称为翻译实务,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词语翻译和篇章翻译。 词语翻译这一部分是因校而异的。 【注意!这是水平考试!没有词汇提示!不许使用字典!】 比如北航MTI考试中这一部分涉及到的词语翻译大多是翻译理论的词语,而北外则更倾向于考时事政治经济这类的词语。 因此,同学们在备考时,要好好研究自己目标院校的历年试题,抓住每个学校考试的侧重点,看词语翻译到底是跟中国文化有关还是跟政治经济有关,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而对于篇章翻译,我想说,没有捷径可走,不存在什么速成的办法。 在150分的翻译基础卷中,篇章翻译起码要占到100分,可能包括一到两篇的汉译英,以及一到两篇的汉译英。 这样来看,这一部分的量还是很重的,也就使我们不容易判断翻译的类型是散文类还是时文类的,或是经贸类的,还是外交类的。 因此,这就要求大家具备较高的翻译素质。 但翻译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听某个老师讲了翻译理论就可以达到的,更多的还是依赖同学们自己大量反复的练习,以及,同前面讲到的写作一样,要依赖老师有效的指导和修改。 有的同学认为翻译有了答案就可以了。 但事实上,看没有指导下的答案就只能让你看到与好的翻译的差距,并不能帮你找到缩小差距的方法,不能指出你的不足是什么。 [参考书目]1.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 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 王恩冕,《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5.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连淑能,《英译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MTI考研的翻译硕士英语,英语翻译基础和别人说的英语一和英语二有... 翻译的词汇量是基础,但翻译真正挑战并不是词汇。 是对原文含义的彻底理解,以及用汉语的准确表达。 一般来说,熟练掌握三千词汇,即可借助字典做笔译普通文章。 中级水平的翻译,至少要掌握五千以上词汇,高级的要用八千以上的词汇量。 至于专业翻译,文学翻译,还有其它的特殊要求。 我报了今年上外的MTI,他们的出题方向这几年是怎么样的,题型变... 上外MTI题型基本不变,以下是2011年的真题回忆版:1. 翻译硕士英语一篇cloze一篇阅读还有一篇作文cloze的那篇文章题目是Into Africa -- human ancestors from Asia文章不长 有15个空,但没有任何选项供选择,一篇阅读是介绍华尔街的一个成功投资家的,他在诊断出绝症后决定把自己的投资技巧写成书,供大家参考。 文章后只给出了四个问答题,每小题10分,供四十分。 记得最后一题是要解释文中的一句话,when the end is near, the end is not the end.最后一部分是作文,就给出了一句话,Not all that counts in life can be counted, 根据这个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 2. 英语翻译基础题量依旧很少。 共四题,分两类,词语和语篇的翻译Cancun conference 2010, Bogor Goals, 3R economy, Reforestation, UN security council,千年发展计划,雷曼兄弟,国家一二五计划,上海合作组织,美联储,其他的暂时记不得了 以后想到了再传语篇翻译,一篇英译中好像是奥巴马的每周演讲,好像就是圣诞后那周的电台演讲,将的是美国人民就业问题的。 中译英将的是上海世博会的,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已经落下帷幕,创下了很多世博会记录等等。 3. 汉语写作与百科15个选择题5个成语解释选择题考到了: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指的是哪个时节? 京剧里谁是性格活泼开朗的青年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谁会跳掌上舞?等等。 成语解释有:初出茅庐。 韬光养晦。 精卫填海。 来龙去脉,等等。 一篇应用文。 写道歉信,注意格式。 大作文,给了一篇新闻报道,关于国考的,然后以相关内容写一篇议论文。 我想考翻译硕士,可是好困难不是英语专业的,怎么准备呢? 考翻译硕士,即MTI考试,考试的几个科目,以及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 除去全国统考的政治外,备战MTI的同学们还有三门专业课需要复习:150分的百科知识与中文写作,100分的基础英语,以及150分的翻译基础。 首先,谈一下百科知识与中文写作。 有许多同学“不敢”报考MTI,就是因为担心百科知识涉及面太广,备考起来不知该如何下手。 的确,根据MTI大纲的要求,百科知识涉及到中外文化、文学、政治、宗教、经济、法律、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看上去琐碎又繁杂。 但实际上,大家并不需要太担心。 因为50分的百科知识,多以选择题和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 根据去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其难度并不太大。 我的建议是,大家不要一味地纠结于百科知识的“广”,而应该“有针对性地”复习。 所谓“针对性”就是要专门地复习几门课,比如中国文化、文学、英国社会文化、英美文学,以及要特别提到的,环球时代学校专门针对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宗教等开设的百科知识课(以及针对以上课开始的专门课程)。 这样就可以把整个面缩为几门课,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还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因此很担心自己在中文写作这一部分发挥不好。 但我觉得同学们对此不必太担心。 中文写作包含两个一个大作文和一个小作文,同学们要做好的就是要抓住中文写作的规律,平时多练笔。 尤其是小作文,即公文写作,是有一定的形式和规律可循的,同学们不可轻视练习、修改、再联系的实用性。 最好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做到精益求精。 也有的同学听今年考上的同学说,中文写作很简单,因此掉以轻心。 我要说的是,今年是MTI正式开考的第一年,依照考试的一半规律来看,今后MTI考试的难度和广度只会增加不会降低。 因此,同学们还是要积极应考,做到面面俱到。 其次,来谈一下基础英语。 基础英语分为三个部分,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每个部分所占的分值还是蛮大的。 词汇语法部分出题灵活,可以出现很多题型,比如最常见的选择题形式,以及比较有难度的改错题形式,难度起码要达到专八的程度。 因此,同学们从备考的开始阶段起就要多背单词,在此基础上,大量地做单词语法题和专八系列的改错题,反复记忆,总结技巧。 至于阅读部分,认为四选一这种传统选择题的难度应该达到专八的水平,但也可能出现达到GRE水平的理解题,同学们不可掉以轻心。 而对于一些非传统的阅读题型,比如paraphrase, answer questions等,考察的不仅是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考生的表达能力,即(英语)作文水平。 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平时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语言“输出”功力,不可辞不达意。 英语写作部分类似于专八作文的模式,但有的学校可能更突出时效性,会出一些与实事有关的作文题。 我对于写作的建议就是,多写多练多积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老师的批改。 有的同学写了很多作文,但成绩提不上去。 就是因为他总按照自己的路子写,写了十篇作文就把自己的错误重复“强化”了十遍。 因此,练习写作,要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一味地求数量而忽视每一篇的质量。 最后,来谈一下很重要的翻译基础这门课。 翻译基础,也可以成为翻译实务,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词语翻译和篇章翻译。 词语翻译这一部分是因校而异的。 比如北航MTI考试中这一部分涉及到的词语翻译大多是翻译理论的词语,而北外则更倾向于考时事政治经济这类的词语。 因此,同学们在备考时,一定要好好研究自己目标院校的历年试题,抓住每个学校考试的侧重点,看词语翻译到底是跟中国文化有关还是跟政治经济有关,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而对于篇章翻译,我想说,没有捷径可走,不存在什么速成的办法。 在150分的翻译基础卷中,篇章翻译起码要占到100分,可能包括一到两篇的汉译英,以及一到两篇的汉译英。 这样来看,这一部分的量还是很大的,也就使我们不容易判断翻译的类型是散文类还是时文类的,或是经贸类的,还是外交类的。 因此,这就要求大家具备较高的翻译素质。 但翻译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听某个老师讲了翻译理论就可以达到的,更多的还是依赖同学们自己大量反复的练习,以及,同前面讲到的写作一样,要依赖老师有效的指导和修改。 有的同学认为翻译有了答案就可以了。 但事实上,看没有指导下的答案就只能让你看到与好的翻译的差距,并不能帮你找到缩小差距的方法,不能指出你的不足是什么。 因此,对于缺少指导环境的考生,我推荐大家关注一下环球时代的定制辅导课程,以起到有效的辅助备考的目的。 MTI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有其必然的优势,那就是发展前景广,目前竞争相对较小。 因此,对于有志于考MTI的同学,我建议大家把握好目前这个契机,积极准备,全面复习,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次。 祝所有的考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询问一些关于MTI考研的问题 经过苦逼的等待,2013年的考研大战至此已经尘埃落定。 想想一路走来,历尽艰辛,自己受益于学姐学长们的恩惠,先今自己也应为后来者做出一些贡献吧,也算是分享。 先从复试说起吧我报考的是南师大翻译硕士。 4月8号体检,9号下午笔试,10号上午面试。 体检只不过是个形式和过场,大家跟着流程走就行。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笔试。 笔试共有三道题目。 第一道英译汉,大约800-900字。 是关于俄罗斯政治改革的问题。 这是一篇对政治的评论性文章。 第二道是汉译英。 取材于莫言。 大约有600字。 共三段。 第一段2句话:“……大概是因为我天生爱说话的原因吧,我叫自己莫言,有时候也是对自己的讽刺吧。 ”第二段:“………我小时候辍学的早,身子单薄,所以只能到荒废的浅草滩上去放牛羊…天蓝如海,碧绿的草原上一望无际。 ……在我的家乡,常常流传着狐狸变美女的故事,所以我也幻想着有一个狐狸变成的美女,陪着我放牛羊。 ……有时候我学着鸟儿鸣叫,跟它对话。 有时候我对着一棵树讲话,跟它聊心事。 但是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睬我。 ……有时候我牵着牛羊从学校前的门口走过,看到昔日的伙伴打打闹闹…”第三段:“中国的古代哲学家老子有句话叫做“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靠”,大概是因为我童年辍学,受尽饥饿,寒冷和无书可读的痛苦,所以后来我能够…后来我成为一名作家,将小时候的哪些幻想全都写进书中。 很多人对我的想象力感到惊讶,有些文学爱好者还问我怎样培养良好的想象力,我什么都没有回答,唯有一声苦笑。 ”大家可以根据我所回忆的内容,试着找下来自何处。 第三题是作文,叫你围绕翻译中的“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来写一篇文章,引文就是一个长句对这个两个概念解释了一下。 实际上,这就是写一下你对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两种译法的看法。 12年也是考的关于翻译标准的问题。 可见近两年,出卷老师在作文上,偏爱关心一下考生对翻译理论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 复试笔试总结:初试笔试和复试笔试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 有关初试的问题后面还有涉及。 初试的英汉翻译基础,英译汉大约500-600字,汉译英不过200-300字。 取材上,英译汉基本一致,初试的英译汉是关于凯恩斯的经济观念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但是汉译英上,初试考的是中国的崛起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过威胁到任何国家。 时政性很强,很像外交声明,在三级笔译上随处可见。 而复试考的不再是时政翻译了。 但与往年大不一样,今年考的根本就不是什么近代散文大家的文章。 像往年朱自清的背影,匆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鲁迅的药,祝福都考过,所以我以为今年还是会考一下近代文学大家的著名文章,甚至古文。 所以张培基的散文选译我一直觉得会考到,可惜没有,但是这本书最好还是要看的,经典,要想将散文翻译练出感觉,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素材,毕竟考研最终靠的是功底和实力,而不是寄希望于压题。 一.复试的内容和细节注意(1) 细节。 进门时敲门,进门后鞠躬30度,用双手扶正椅子坐下。 回答老师的问题一定要略作思考,不能抢答,回答时要让老师领悟到你的逻辑。 要谦虚,自己有不完美的地方,不懂的地方不要掩饰,告诉他如果幸运进入南师大,一定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弥补上。 离开时,说声“老师辛苦了”,鞠躬离开。 态度很重要,看到你的礼貌,沉稳,谦虚和诚意。 穿着要大方得体,男生最好要穿淳朴大气的休闲西服,衬衫,不过于正式也不过于随意。 (2) 面试题目。 今年面试包括两个内容:视译和回答问题。 没有自我介绍了,老师就问下你叫什么,哪个学校的,然后你就开始视译了。 视译。 今年的内容是南京青奥会,简介一下青奥会,和它的宗旨促进亚洲青年的交流,第一届新加坡青奥会有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奥委会官员参加,今年是第二届由南京主办,要把它办好。 是一篇说明文,很简单。 但是我翻译的时候由于状态不佳,还是结结巴巴的给译完了。 评论:去年考的是 *** 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我问过导师,导师的提点也是 *** 工作报告,于是我猛看今年的报告。 可是,今年给我的却是青奥会。 我完全是没想到。 唐突之下就有点紧张了。 现在想想,今年南京沸沸扬扬的就是青奥会,我再回头想一下今年考到了莫言,嗯,南师大看来还是很抓住时事的。 问题。 第一个你为什么要报考南师大,第二个,你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可遇到过什么困难。 问完了就结束了。 今年没有自我介绍,估计因为复试人数大幅增加,老师只能压缩时间,每个人大概就10分钟多点吧。 二.一些内幕10号上午面试之前,院长来了,告诉大家今年的复试线,英美文学,语言学和翻译笔译的复试线都是377分,口译的是381分,复试的差额比并不是网上公布的1比1.2,而是1比1.5。 所以这里告诉大家,想进南师大,没有380分是不靠谱的。 另外,南师大是个男女比例失调的学校,翻硕更是完全失调,10:1的比例丝毫不过分,所以众老师都在期待一个男生的出现。 只要你是男生,可以占很大便宜,尤其是面试的时候。 说完了复试,接下来说初试和考研的一些其他话题吧~说说初试先说说考南师大在... 根据历年翻译硕士考试大纲:百科知识与写作考试包括三个部分:百科知识、应用文写作、命题作文。 总分150分。 (笔译的)I. 百科知识1. 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对中外文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中外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2. 题型要求考生解释出现在不同主题的短文中涉及上述内容的25个名词。 每个名词2分,总分50分。 考试时间为60分钟。 3.复习方法这道题考得知识面很全,可能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法律、政治、中外文学、中外文化、音乐、翻译专有名词等,准备起来比较棘手。 而且学校每年偏好让人捉摸不定,可能突然变化,让人始料未及。 比如北大09-11年偏重英美历史文学,而12年突然转到翻译专业术语,13年又出了很多古文解释。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人物称谓翻译策略

  【摘 要】文化渗透于语言,语言又承载了文化。称谓语是语言的典型体现,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运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部分地向西方读者译介了中国称谓语文化。林氏译本在处理某些称谓语译介时,注重目标语的通顺原则,造成了原语称谓语文化的缺省,失去了向目标语读者介绍中国称谓语文化的机会。   【关键词】林语堂 人物称谓 翻译策略 文化缺省   1引言   称谓语是人们日常交际时的称呼语,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所形成的规则以及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的产物,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机制,因此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写的一篇题材较为广泛的自传,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沈复和妻子芸的生活点滴写得最为动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林语堂曾说过这样的话:“有一位好作月旦的朋友评论我说,我的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这原意不是一种暗袭的侮辱,我以为那 评语 是真的。”林语堂认为,“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性。”“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浮生六记》是林语堂最见功力的译作,“易稿不下十余次”。其中可供鉴赏、借鉴之处颇多,本文仅就书中所涉及的称谓语文化的翻译作一番赏析。   2翻译策略   2.1归化与异化   1813年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到文化翻译的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的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此基础上,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在他的著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把两种途径称为“异化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法”(domestication)。由此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认为译文应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oriented,or TL oriented),异化则主张译文应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oriented,or SL oriented)。   2.2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一生中曾经发表过不少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 然而其中最系统、最有分量的译论当数长篇论文《论翻译》这篇论文很长, 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翻译标准的三个原则, 即忠实、通顺和美的原则: 第二部分具体论述忠实标准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指出“直译”与“意译”名称不妥, 并提出了“字译”与“句译”两个概念。他倡导句译, 反对字译, 强调“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且“忠实需求传神”: 第三部分作者主要讨论了通顺问题, 强调了译者对本国读者之责任, 主要从分析行文之心理出发, 倡导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来行文。在文章最后部分即第四部分,作者讨论了美的问题, 精辟地指出文章之美不在质而在体, 因此译艺术文一定要把作者之风度神韵译出, 并就体裁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体裁有内外之分, 翻译时应当给予充分注意。在文章结尾处, 作者引用了克罗齐“翻译即创作”的说法, 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从林译思想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维护本民族语言文化,也要尊重外来的“异”的成分,这两种态度的结合就是译者努力达到的“忠实”翻译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皆以原作为中心,依势而成,或直译、或意译、或加注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处理各种不同语境和内容的要求,尽量保全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以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   3 《浮生六记》称谓语的翻译   中国是称谓语大国。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汉民族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大家族亲族制度,家庭成员多关系复杂。因此, 称谓语数量也就随之增多, 而且语义明晰。在赵元任先生的《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 列举了114种亲属称呼语。在《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中, 包惠南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汉语称谓体系的特点,讲辈分、重性别、分血缘等。在西方国家里, 由于结构简单, 成员较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显得比较简单明了。而且西方更重视“人为本, 名为用”, 称谓语也就比较宽泛[4]。例如cousin,可以指称汉语中的八个亲属词,“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看似简单的称谓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却有不同的翻译。在翻译时,译者应视具体语境,具体翻译。下面选取林语堂的英译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进行具体的赏析。   (1)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P4)   If you were to choose a girl for me, I won"t marry anyone except Cousin Su.   (2) 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P6)   Yun was the same age as myself, but ten months older, and as we had been accustomed to calling each other “elder sister” and “younger brother” from childhood, I continued to call her “Sister Su”.   (3)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 (P8)   Yun"s boy cousin Yüheng called out,“Sister Su,come quick!”   (4)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P10)   Now that my face is clean and smooth without pock-marks, my dear sister will you break your fast?

翻译中指的归化和异化是什么

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同时,译者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异化是指对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

习语翻译 什么情况下用异化和什么情况下用归化??什么时候异化归化一起用??

[摘要]归化与异化之争,这一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归根究底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争论。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谚语习语翻译做了分析,指出归化和异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作为一个“交流与沟通”不同文化的翻译工作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应力求达到两者均衡。   [关键词]谚语习语互译 归化 异化 异归均衡      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在引进外国作品时,究竟要以一种什么样的翻译理论作指导呢?关于翻译标准或指导原则,一直都未有定论。中国翻译界先是有近代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翻译的三大标准。在当代翻译论中,有钱钟书提倡的“化境”说与傅雷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都是围绕翻译转换问题,把标准和方法融为一体,但这都不过是归化与异化的一种延伸。在当代翻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传统的翻译,即“归化”(domestication)的翻译,译者利用母语的优势,使译文读起来通俗易懂,译文读者能产生一种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效果,即达到了某种审美传输功能上的相似,这与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或“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一样的。异化(foreignization)的提法最早始于一千多年前的某些佛经翻译家,即所谓“求质、求信之谓,与译界常说的直译相近”。美国学者韦努蒂也提出要保留源语文化的差异和陌生度,十分青睐异化的翻译。   在中国翻译界。自刘英凯发表论文《归化一翻译的歧路》以来,掀起了异化与归化的又一轮争辩,但这次争辩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变化,“语言层次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已经上升到了文化、文学和政治伦理的高度”。许均也指出所谓“归化”与“异化”之争,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争论,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会导致“异化”,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会导致“归化”,而站在沟通出发语与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则避免极端化的“异化”与“归化”,并试图以“交流与沟通”为翻译的根本宗旨,寻找一套有利于不同文化沟通的翻译原则与方法。所以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不应该绝对,应该力求达到一种平衡。正如著名翻译家张谷若提出的以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原文,孙迎春在《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一书中把“地道”作为翻译的一大原则,并指出“地道”非极端归化之谓,而是力求达到一种异归均衡。   以谚语习语的翻译为例,谚语习语的翻译需要同时兼顾语言和文化,以便将原语信息的意义和风格再现。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谚语和习语,但由于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的不同,意义完全相同,结构相似,字数对等的谚语习语很少能在译文中找到。在跨语际翻译中,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中表达相差甚远、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谚语习语呢?是采取归化的翻译还是异化的翻译呢?对此,本人仅谈谈个人看法。      (一)从归化的方法看谚语习语的翻译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transparent fluent style),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例如:   Like knows like,英雄识英雄。   Like attracts like,物以类聚。   Like cures like,以毒攻毒。   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风。   这几个含有like的谚语,实在是太过抽象,异化的方法很难译,而且难免生涩拗口。采用归化的方法译成中国读者熟悉的成语则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谚语习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英汉谚语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无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人们常常借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来喻指有相似特征的人或其他事物。但是,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双方对有些事物理解的不一致,在一种语言里用某种事物表达某种形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要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例如“to see a hare in hen"s nest”意思是“to look for something in a wrong place”。知道这一深层的意思,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缘木求鱼”,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找什么东西并不重要,关键是两者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如果译成“到鸡窝里寻兔”,由于文化的不同,沿袭下来的一些传统也不同,译文读者读到这里时,他很可能联系不到“缘木求鱼”上去而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不知所云。又如: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原文中的“烟”和“火”翻译成“风”和“浪”,有的译者可能觉得没必要。既然“烟”和“火”,“风”和“浪”都是因果关系,是紧密相联的,何不直接翻译成“无烟不起火”呢?当然,既然意思都差不多,翻译中采用一个更通顺,大家更耳熟能详的句子,能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更通俗易懂。   归化有它的必要性,但过度的归化也会造成一些意义的缺失,意义外延的扩大,甚至扭曲原本的意义。例如“The truth is stronger than fiction”译成“事实胜于雄辩”。但仔细看来,这个谚语里面含有的两个关键词“truth”和“fiction”,“truth”译成“事实”可以,但“fiction”查遍字典也没有“雄辩”这一层意思。因此,这个谚语的翻译扭曲了原本的意义。又如Whil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译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一句太过地道的中国话。读到这句话就会有一种大丈夫拍着胸脯,发誓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的信心满满的感觉,让人不由得精神振奋。但读原文,很朴实的语句“只要生命在,就有希望”。因此,读原文与译文所激起的读者的情感共鸣是不一样的。译者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情感与心境。另外一个例句:“The devil takes the hindmost”译成“谁落后,谁挨打”。虽然译文与原文意思差不多。但不免缺失了一个成分“devil”(魔鬼,恶魔),这是一个西方文化里与上帝作对的角色,头上长角,西方人非常熟悉的一个形象,译者没有译出来,难免使读者丧失了了解异国文化的机会。译文的后半句“谁挨打”不免缩小了“take”的意义,魔鬼会带走他,而并没有说要做什么。而且译文让读者看了,不免联系到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因为落后,常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这是原文读者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要注意译文会引起的读者的情感诉求,更要注意与此联系 到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总之,只要意义表达准确,而且不牵涉到文化层面意义的缺失,归化的翻译是可取的。而且归化在缓和语言文化矛盾这一方面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让读者在自己接受的和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一种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效果。      (二)从异化的方法看谚语习语的翻译      异化(foreignisation),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相对于归化,异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foreignness),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以下列习语为例:   “Shed crocodile"s tears”译成“鳄鱼的眼泪”。鳄鱼,我们知道在中国以前是一种不常见的动物。如果我们一味地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而译成“猫哭耗子”或“兔死狐悲”,那我们就不会了解这一英美常见的异域动物了。其实“猫哭耗子”或“兔死狐悲”我也只是在童话故事或卡通片中才能读到看到,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但鳄鱼掉眼泪却是确确实实有的。动物学家观察到鳄鱼在吃猎物时会掉眼泪,因此才有了这个习语。但后来发现真正的原因是鳄鱼在通过泪腺排泄体内多余的盐份。因此如果不用异化的方式直译这个习语,读者会穷根究底了解到这个让他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吗?   “Paper tiger”译成“纸老虎”。这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个词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他在作报告是提到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只会虚张声势。在翻译毛泽东这篇报告时,译者曾想用“scarecrow”(稻草人)来译,但毛泽东坚持直译“paper tiger”,以保留他的语言特色。因此。这个词在加了注释之后传到美国,美国人后来也慢慢接受了,成为英语语言中的一个新词汇。如果不是因为毛泽东的坚持,英语中也就少了一个这么鲜活的习语。   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文化的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不同的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因此,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别人说“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瓶颈”(bottle-neck),“酸葡萄”(sour grapes),“象牙塔”(ivory tower)等一系列的外来词。异化能丰富我们的词汇,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因此,异化的翻译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还是值得提倡的。      (三)从一些实例看异归均衡      翻译学家孙迎春指出“一般而言,异归均衡应当是最理想的”。并援引黄建华在《改进双语的翻译》一文中就怎样把成语、谚语、习语之类的词例译好应注意的三点来说明这个问题。即译出准确的含义、尽可能表达其生动的形象、尽可能保持其成语、谚语习语的格式。并且他援引黄建华的话提出了一个解决之道一“提供两种译文,一种较为直译,另一种更接近谚语的形式”。举例来说:   It"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一根草,压断骆驼腰。积羽沉舟。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空罐子声音最响。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   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一斧一斧砍下来,橡树再大也砍倒。滴水穿石。   这些均是异归均衡的典范,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次,我让学生翻译一段带有很多习语的文章,其中有些句子是“I hope you don"t 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Oh,don"t mind my little brother Jason;he"s just got ants in his pants today,Here"s your room;it"s clean as a whistle,”虽然课后这些习语给出的意思是“感到生疏,不自在”,“坐立不安,兴奋”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但大部分同学还是把它比喻的意思译出来了。以下是一个学生的翻译:   “我希望你不会有如鱼离水般生疏的感觉。噢,请别介意我的小弟弟杰森,他就像有蚂蚁爬到裤子里一样坐立不安的。这是你的房间,它干干净净地就像哨子一样。”   前两个翻译是可以的,既保留了原文特色,又把深层的意思译出来了。但后一个翻译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因为汉语中没有这样的比喻。但不管怎样,我们能看出学生习惯把所有的意思都译出来,避免缺失。在翻译时。我们也不妨借鉴这种做法,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引进的谚语习语,像是之前提到的“to shed crocodile"s tears”,我们不妨用歇后语的形式翻译一“鳄鱼掉眼泪—假慈悲”。既有异化也有归化,这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接受起来也快,慢慢地读者只看到前半句也能理解它的意思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也达到了。   总而言之,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一地使用归化策略而抛弃异化策略,也不可能只采用异化策略而抛弃归化法。归化和异化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才是解决翻译中文化冲突现象的真正出路。      (四)结语      随着世界化进程的加快和各民族之间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日趋明显,文化的异质色彩似乎也在逐渐变淡。但另一方面各民族又呼吁“文化多元化”,要求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翻译,是文化的媒人,起着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桥梁作用”。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应站在沟通不同文化的立场上,以“交流与沟通”作为翻译的宗旨,合理的运用归化与异化这一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翻译方法。既不能过分强调异化,也不能过分强调归化,应学会熟练地交错使用这两种方法,力求达到异归均衡。

英语翻译的知识点

  英语翻译是一门十分专业的英语学问,随着我国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对于英语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英语翻译的基础知识   1. 异化 foreignization 和归化 domestication   保留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形象色彩,叫异化,读者通过这样的译文可以感受到异域文化的东西。例如,把crocodile tears 译为鳄鱼泪,就是异化的翻译方法;舍弃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形象色彩,取而代之用译文的文化色彩,或者牺牲这种文化色彩而只翻译出其意义就是归化,就是让原文“归顺”于译文。例如把crocodile tears 译为假惺惺的眼泪,就是归化的翻译方法。   2.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和意译 free translation 直译即照着原文直接翻译,例如 藏龙卧虎 – Hidden dragons and hidden tigers. 意译就是抛弃原文形式而只传达其意义,例如 Dutch courage – 酒后之勇   3. 音译 transliteration 比如:store – 士多 cheese –汁斯 风水 –fungshui   4. 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faithful to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source text;“达”指的是译文语言流畅自然而不生硬阻滞 the translation or target text should be natural and expressive;“雅”指的是译文译文语言风格尽可能贴近原文风格。   5. 词类的转化 conversion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根据表达需要,在翻译中,往往需要进行词类的转化,此外,还包括抽象与具体的转化。   6. 增添法 amplification 比如:增添连线词、范畴词、冠词、介词等等   7. 省略法 omission比如:省略连线词、范畴词、冠词、介词等等   8. 汉语是意合parataxis语言,分句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 covert,英语是形合 hypotaxis 语言,分句之间关系还是显性的 overt   9. 英语的54种基本句型:   SV / SVC / SVO / SVOO / SVOC   10. 比较来说,汉语是动态 dynamic 语言 英语是静态 static 语言;汉语更喜欢使用有灵主语及人或其他有生命的词作主语animate subject,英语更喜欢无灵主语inaminate subject,例如:The sight of the photo reminded me of ...参考教材31面   11. 句子层次来说,英译汉常要分division, 汉译英常要合 bination.   英语翻译的题目   饺子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相传为古代医圣张仲景发明。饺子的制作是包括: 1 擀皮、2 备馅、3 包馅水煮三个步骤。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中国人接亲待客、逢年过节都有包饺子吃的习俗,寓意吉利。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更岁交子”吃饺子,更是欢度除夕、辞旧迎新必不可少的内容。   Dumplings   Dumplings are on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favorite traditional dishes. According to an ancient Chinese legend, dumplings were first made by the medical saint---   Zhang Zhongjing. There are three steps involved in making dumplings: 1 make dumpling wrappers out of dumpling flour;   2 prepare the dumpling stuffing; 3 make dumplings and boil them. With thin and elastic dough skin, fresh and tender stuffing, delicious taste, and unique shapes, dumplings are worth eating hundreds of times. There"s an old saying that claims, “Nothing could be more delicious than dumpling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other holidays, or when treating relatives and friends, Chinese people like to follow the auspicious custom of eating dumplings. To Chinese people who show high reverence for family love, having dumplings at the moment the old year is replaced by the new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bidding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ing in the new year.   剪纸   剪纸paper cutting是中国最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剪纸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明朝和清朝时期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特别流行。人们常用剪纸美化居家环境。特别是在春节和婚庆期间,剪纸被用来装饰门窗和房间,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剪纸最常用的颜色是红色,象征健康和兴旺。中国剪纸在世界各地很受欢迎,经常被用作馈赠外国友人的礼物。   Paper cutting is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ar traditional folk arts. Chinese papercutt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 It was widespread particularly during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eople often beautify their homes with paper cuttings.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wedding celebrations, in particular, paper cuttings areused to decorate doors, windows and roo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joyousatmosphere. The color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paper cutting is red, which symbolizeshealth and prosperity. Chinese paper cutting is very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and it isoften given as a present to foreign friends.   大四   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重。除了大四,他们开始找工作了,其余的学生总是忙于学习,而不愿参加校园团体和俱乐部,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课外活动,不愿与他们的朋友玩玩,不愿关心和学习没有关系的事。总之,他们就像一个机器人。压力大,时间少,功课多。看到同寝室里的人都上图书馆去学习,到深夜闭馆才回,而自己却去看电影,他们就会有一中内疚感。一想到白天什么事都没干,心理就感到不安,会整夜因此睡不着觉。他们学习太紧张,几乎没有时间好好品尝生活,干些其他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读大学使他们失去太多的个人幸福和健康。   Nowadays, college students bear great/heavy academic pressure. You will find all of them, except seniors who are beginning to look for a job, always too busy with their studies to join campus organizations or clubs, to take part in sports and othe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play with their friends,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anything unconnected with their studies. In short, they are just like a robot. They are under great pressure to do too much work in too little time. If they go to a movie while their roommates are studying in the library until it closes at midnight, they will feel guilty. The very idea of doing nothing during the day will make them unfortable and sleepless all night. They study so hard that they hardly have time to savour life and to pursue other interests to grow as all/well-   rounded people. The pursuit of college education costs them too much personal happiness and health.   胡同   北京有无数的胡同hutong。平民百姓在胡同里的生活给古都北京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北京的胡同不仅仅 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环境,而且还是一门建筑艺术。通常,胡同内有一个大杂院,房间够4到10个家庭的差不多20 口人住。所以,胡同里的生活充满了友善和人情味。如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胡同被新的高楼大 厦所取代。但愿胡同可以保留下来。   In Beijing, there are numerous hutongs. The life of mon people in hutongs brings endless charm to the ancient capital, Beijing. The hutong in Beijing is not only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on people but also a kind of architecture. Usually, there is a courtyard plex inside hutong, with rooms shared by 4 to 10 families of about 20 people. Therefore, life in hutongs is full of friendliness and genuine humanity. Nowadays, with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ny hutongs are replaced by new tall buildings. I hope hutongs can be preserved.

《清平乐六盘山》翻译是什么?

译文: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赏析: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望断”二字涵义丰富,寄意尤深。“望断”,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因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过冬。下阕的结构同上阕一样,也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六盘山上高峰”,点明六盘山题意,并告诉读者,作者当时是在六盘山高峰之上。高峰是作者描写的一个大的背景,这个背景前面的景物很特别:“红旗漫卷西风”。

《清平乐六盘山》翻译是什么?

《清平乐·六盘山》翻译是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清平乐·六盘山》原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赏析《清平乐·六盘山》上阕从眺望远景起笔,写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清秋的景色,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下阕则写近处,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着西风舒卷,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在表现手法上,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妙境。

文言文翻译织

1. 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译文 鲁国有一个人自己很会打草鞋,妻子很会织白绸。两口子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必定会变穷。”那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这个人回答说:“鞋子是为了用鞋子走路,但是越国人却习惯于赤脚走路;帽子是为了给人戴的,但是越国人喜欢披散着头发,不戴帽子。以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走投无路,那怎么能办到呢?” 2. 孟母断织教子文言文翻译(初一)急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⑤斯:这.⑥是以:因此.⑦则:就.⑧旦:早晨.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导读]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 *** ,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与《伤仲永》正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仲永的父亲不使学,让仲永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变成平凡的人.。 3. 断织之诫文言文翻译 夫君断织诫子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祖师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断织之诫 译文 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4. 文言文 断织之诫 全文翻译 译文:孟子年青时,在外求学中途回到家来,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问孟子:“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孟子说:“还是像原来一样。” 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子很害怕,忙问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这些织物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以求学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居家就能得到安宁,出门做事、做官也能避开祸害。 今天你荒废了学业,这就不可避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粗活而供人驱使的人,从而也就无法远离祸患了。孟子很恐惧,日夜不断地勤奋学习,效法老师子思,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学问家。 5. 引刀裂织的文言文翻译 引刀裂织① 孟子少②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⑤,以此戒之⑥。自是⑦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诗文翻译】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6. 【引刀裂织的文言文翻译】 引刀裂织① 孟子少②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⑤,以此戒之⑥.自是⑦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诗文翻译】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7. 文言文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8. 织席贩履文言文翻译 先主幼年丧父,和母亲靠贩卖草鞋织席为生,他住的房屋东南角篱笆边长着一棵高五丈多的桑树,远远望去枝叶繁茂像小车盖一样,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不同一般,有人说这家一定会出贵人。 先主小时候,和同族的孩子们在树下玩耍时说:“我将来一定要乘坐像这样的用羽毛装饰车盖的车子。”叔父刘子敬对他说:“你不要胡说,那是会灭我们九族的!”先主十五岁时,母亲让他外出游学,他和同族的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事奉从前的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 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经常给先主财物,和刘德然一样多。刘元起的妻子说:“各自是一家,怎么能经常这样呢?”刘元起说:“我们族中有这样的孩子,可不是一般的人。” 公孙瓒也和先主很要好,公孙瓒年岁大,先主像对兄长一样待他。先主不很喜欢读书,喜爱狗马、音乐和好的衣服。 他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臂能过膝盖,眼睛向后能看见自己的耳朵。说话不多,待人恭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 喜欢结交行侠仗义的人,年轻人争相依附他。中山国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家有资财千金,在涿郡一带往来贩马,见到先主而认为他是奇才,就给了他很多钱财,先主因此能够用这些钱聚合起部众。

文言文迁翻译成什么

1. 文言文中迁是什么意思 遂 ⒈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 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唐·李中碧《庐山》 王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又如:遂怀(遂愿);遂隐(满足隐遁的愿望);遂初(旧时辞去官职,实现隐退的本愿) ⒉成功:已~。 上无乏用,百事乃遂。――《礼记·月令》 四者无一遂。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⒊就,于是: 乃拙地,~得水。 4终于 5行,往 遂,往也。 ――《广雅·释诂一》 不能遂。――《易·大壮》 遂贤良。 ――《礼记·月令》 又如:遂行(通行;顺适地进行)。 2.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53933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 文言文翻译 沈众 袁泌 刘仲威 陆山才 王质 韦载 族弟翙 沈众,字仲师,吴兴武康人也。 祖约,梁特进。父旋,梁给事黄门侍郎。 众好学,颇有文词,起家梁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是时,梁武帝制《千字诗》,众为之注解。 与陈郡谢景同时召见于文德殿,帝令众为《竹赋》,赋成,奏,帝善之,手敕答曰:“卿文体翩翩,可谓无忝尔祖。”当阳公萧大心为郢州刺史,以 众为限内记室参军。 寻除镇南湘东王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兼散骑常侍。 聘魏, 还,迁骠骑庐陵王谘议参军,舍人如故。 侯景之乱,众表于梁武,称家代所隶故义部曲,并在吴兴,求还召募以讨贼, 梁武许之。 及景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馀人,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贼东 府置阵,军容甚整,景深惮之。梁武于城内遥授众为太子右卫率。 京城陷,众降于 景。景平,西上荆州,元帝以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 寻迁司徒左长史。江陵 陷,为西魏所虏,寻而逃还,敬帝承制授御史中丞。 绍泰元年,除侍中,迁左民尚 书。高祖受命,迁中书令,中正如故。 高祖以众州里知名,甚敬重之,赏赐优渥, 超于时辈。 众性吝啬,内治产业,财帛以亿计,无所分遗。 其自奉养甚薄,每于朝会之中, 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永定二年,兼起部尚书,监起太极殿。 恒服布袍芒屩,以 麻绳为带,又携干鱼蔬菜饭独啖之,朝士共诮其所为。众性狷急,于是忿恨,遂历 诋公卿,非毁朝廷。 高祖大怒,以众素有令望,不欲显诛之,后因其休假还武康, 遂于吴中赐死,时年五十六。 袁泌,字文洋,左光禄大夫敬之弟也。 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释 褐员外散骑侍郎,历诸王府佐。 侯景之乱,泌欲求为将。是时泌兄君正为吴郡太守,梁简文板泌为东宫领直, 令往吴中召募士卒。 及景围台城,泌率所领赴援。京城陷,退保东阳,景使兵追之, 乃自会稽东岭出湓城,依于鄱阳嗣王萧范。 范卒,泌乃降景。 景平,王僧辩表泌为富春太守,兼丹阳尹。 贞阳侯僣位,以泌为侍中,奉使于 齐。高祖受禅,王琳据有上流,泌自齐从梁永嘉王萧庄达琳所。 及庄僣立,以泌为 侍中、丞相长史。天嘉二年,泌与琳辅庄至于栅口,琳军败,众皆奔散,唯泌独乘 轻舟送庄达于北境,属庄于御史中丞刘仲威,令共入齐,然后拜辞而归,诣阙请罪, 文帝深义之。 寻授宁远始兴王府法曹参军,转谘议参军,除通直散骑常侍,兼侍中,领豫州 大中正。聘于周,使还,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其中正如故。 高宗入辅,以泌为 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光大元年卒,年五十八。 临终戒其子蔓华曰:“吾于朝廷 素无功绩,瞑目之后,敛手足旋葬,无得辄受赠谥。”其子述泌遗意,表请之,朝 廷不许,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质。 刘仲威,南阳涅阳人也。祖虬,齐世以国子博士征,不就。 父之迟,荆州治中 从事史。仲威少有志气,颇涉文史。 梁丞圣中为中书侍郎。萧庄伪署御史中丞,随 庄入齐,终于邺中。 仲威从弟广德,亦好学,负才任气。父之亨,梁安西湘东王长史、南郡太守。 广德承圣中以军功官至给事黄门侍郎、湘东太守。荆州陷后,依于王琳。 琳平,文 帝以广德为宁远始兴王府限外记室参军,仍领其旧兵。寻为太尉侯瑱湘州府司马, 历乐山、豫章二郡太守,新安内史。 光大中,假节、员外散骑常侍、云旗将军、河 东太守。太建元年卒于郡,时年四十三,赠左卫将军。 陆山才,字孔章,吴郡吴人也。祖翁宝,梁尚书水部郎。 父泛,散骑常侍。山 才少倜傥,好尚文史,范阳张缵,缵弟绾,并钦重之。 起家王国常侍,迁外兵参军。 寻以父疾,东归侍养。 承圣元年,王僧辩授山才仪同府西曹掾。高祖诛僧辩,山才 奔会稽依张彪。 彪败,乃归高祖。 绍泰中,都督周文育出镇南豫州,不知书疏,乃以山才为长史,政事悉以委之。 文育南讨,克萧勃,擒欧阳頠,计画多出山才。及文育西征王琳,留山才监江州事, 仍镇豫章。 文育与侯安都于沌口败绩,余孝顷自新林来寇豫章,山才收合馀众,依 于周迪。擒余孝顷、李孝钦等,遣山才自都阳之乐安岭东道送于京师。 除中书侍郎。 复由乐安岭绥抚南川诸郡。 文育重镇豫章金口,山才复为贞威将军、镇南长史、豫章太守。文育为熊昙朗 所害,昙朗囚山才等,送于王琳。 未至,而侯安都败琳将常众爱于宫亭湖,由是山 才获反,除贞威将军、新安太守。为王琳未平,留镇富阳,以捍东道。 入为员外散 骑常侍,迁宣惠始兴王长史,行东扬州事。 侯安都讨留异,山才率王府之众从焉。 异平,除明威将军、东阳太守。入为镇 东始兴王长史,带会稽郡丞,行东扬州事。 未拜,改授散骑常侍,兼度支尚书,满 岁为真。 高宗南征周迪,以山才为军司。 迪平,复职。余孝顷自海道袭晋安,山才又以 本官之会稽,指授方略。 还朝,坐侍宴与蔡景历言语过差,为有司所奏,免官。寻 授散骑常侍,迁云旗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天康元年卒,时年五十八。赠右卫 将军,谥曰简子。 王质,字子贞,右光禄大夫通之弟也。少慷慨,涉猎书史。 梁世以武帝甥封甲 口亭侯,补国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 遭 母忧,居丧以孝闻。服阕,除太子洗马、东宫领直。 累迁中舍。 4.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翻译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5. 见异思迁 文言文 译文 桓公说:“划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应怎么办?”管子回答说:“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 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使士人们居处相聚而集中,闲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 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学问,不劳苦也能学会。 所以士人的子弟常为士人。使农家居处相聚而集中,分别四季,安排用具,置备器械。 搞齐全耒耜枷镰等等。在天气尚冷的时候。 就铲除杂草修整土地,以待时而耕,耕得深,种得均,盖土又快。在降雨之前就除草松土,以等待时雨。 时雨—‘来,就。其子弟的学问,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幼者言悌,种得均。 时雨—‘来,一身泥水,不会见异思迁。在天气尚冷的时候。 他们头戴草笠,以等待时雨,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使农家居处相聚而集中,排好苗的疏密,身披蓑衣,长者言爱,闲时父与父言义?”管子回答说,而积极在地里劳动,思想安定,分别苗的好坏,安排农住近田野,就带上各种农具,其父兄的教导。 搞齐全耒耜枷镰等等:“士农工商四民。他们从小时就习惯了,分别四季,是国家的柱石之民,盖土又快,安排用具,竭尽其四肢之力。 所以士人的子弟常为士人,以教其子弟,早晚在地里从事农活。就铲除杂草修整土地。 使士人们居处相聚而集中,置备器械,以待时而耕,不可使他们杂居,暴露发肤,事君者言敬,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应怎么办,思想安定,脱下常服。 在降雨之前就除草松土,子与子言孝,安置商人靠近市场。朝夕从事于此,耕得深,从小时就习惯了桓公说,安排人民职业,不严也能教好,不劳苦也能学会,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划定人民居处。 因此,以就功役。

翟母皈心释氏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止母念佛 日诵佛不啜声的日意思 又呼不已的已 彼佛者日为母呼 日诵佛不啜声:日,名词作状语,意思是“每天”。 又呼不已:已:停止 彼佛者日为母呼千万声:为,被。 翟永龄:是一个睿智与机敏,而又风趣幽默的人。 要劝母亲停止念 佛,他采用了“因势利导”的方法, 用类比的方式来劝说。他没有否 定佛的存在,而是将佛与人相比, 母亲被喊了三四声就恼怒了,而她 每天念佛千万声,难道佛就不厌烦 吗?方法简单,却寓普遍道理。看 来,劝一个人接受一种观点或建 议,光讲大道理往往是行不通的, 最好能让他设身处地想想。 2. 文言文翻译,《童贤母》翻译一文 方孝孺《童贤母传》译文: 童贤母,姓罗氏,是宁海县童处士释卿的妻子。罗氏家原先是县里的大户,童贤母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她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见识,十三岁的时候嫁到了童家。当时童处士的祖母年龄已经很大了,并且父母也已很老了,但童贤母侍奉他们却非常的孝顺恭敬,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乎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兴,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她来管理。童贤母的祖婆婆晚年有病,手脚麻痹不能活动,大小便有时弄脏了床席,童贤母就亲自抱着她或扶着他帮她清洗。祖婆婆喝水吃饭,童贤母一定拿着汤匙或筷子亲自喂,长久如此。祖婆婆心里感激她的所作所为,常常私下里祝福她说:“我为不能报答媳妇而感到痛苦,希望你将来能够有孩子有媳妇,都能像你一样孝顺恭敬。” 童贤母聪明能干,对待小姑子和族人亲戚都有恩惠。祖婆婆和公公婆婆去世,她帮助丈夫里里外外安排丧葬,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筹划的都有条有理。不久童家慢慢兴盛起来,童贤母生了四个儿子。孩子长大后,都富有才智,好学不倦;童贤母用礼义忠厚之道教育他们,孩子们都有母亲为人处事之风。等到童处士去世后,各个儿子长大了,娶妇生孙,全都听从贤母的教诲。于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吃饭,不分家过日子。童贤母建造了祖先的祠堂,添置了祭祀的东西,用来供奉去世的列祖列宗。家庭之间,里外有法,长幼有序,对待别人有恩惠,对待宾客有礼节,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贤母。 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社会动荡。很多人都用资财结交官吏,应该交纳的租税,让租种自己田地的人代交,村长借此而获取好处。每亩田地征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而贫困不堪。正好赶上童贤母家里人作村长,于是童贤母催民交纳租税,让减去一半,不够的宁愿拿出自己的粮食代交。村里的贫困老弱的人家依靠这而不至于生活困顿。 明朝洪武初年,宁海以及邻县闹饥荒,村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当时童贤母家里有几仓库麦子,贤母召集几个儿子对他们说:“受饥荒的人很多,而我们的家里幸好有很多麦子,怎么能够忍心借这种时候来获取加倍的利息呢?你们这些人不要效仿他人,应该减去利息一斗,来作为村里人的表率。”于是大儿子遵从母亲的意思,和各个兄弟做这件事。同时告诉县里,请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让百姓生活困顿的富人的做法。方圆几百里内租借麦子的人都认为童家的利息小有好处,争相奔走到童家来,都感动叹息把童母当做自己家里人。童贤母喜欢施舍帮助贫穷孤弱的人,不能养活自己的,童贤母就送给他钱粮,不要求其偿还。同时还给他们娶媳妇,帮助他们建立家业,像这样的有二十多人。有人来告诉饥饿的,童贤母就拿东西给他吃。遇到别人有困难,考虑到事情可以解决,就嘱托各个儿子帮助解决。后来也许人会忘恩负义,童贤母也绝不与之计较。对于不义之人,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靠近,对于不合乎情理的事,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做事有远见,即使是男子也有赶不上的。家人婢仆好几百,她都能够说出姓名,并且明了每个人的饥饱苦乐以及能力性格,家人没有怨恨她的。 今年童贤母已将近八十岁,有儿媳妇以及各个孙媳妇男女达几十人,曾孙七八人。他们奉养贤母孝顺恭敬,果真像祖婆婆所祝愿的那样。名人名士经过童家的,都要拜见贤母后才离去,并且对贤母赞口不绝。 3. 文言文翻译 帮忙翻译一下 1·郑善果的母亲,是清河县崔氏的女儿。十三岁时,嫁给了郑诚,生下了郑善果,但郑诚讨伐尉迥,拼命打仗死于战场上。母亲20岁就成了寡妇,外公崔彦穆像要女儿改嫁,母亲抱着郑善果对崔彦穆说:“女人没有再嫁给别的男人的道理,况且郑诚虽已死,但还有这孩子在。丢下儿子是不仁慈的,背叛亡夫是不符合礼制的。我宁愿割掉耳朵剪掉头发以表达我内心的清白,违背礼制泯灭慈爱,无能这样做。”善果因为其父为帝王尽忠而死,几岁时,(就)被封为持节使、大将军,承袭父亲的爵位开封县公,食邑一千户。开皇初年,被加封为武德郡公。14岁时,被封为授沂州刺史,又改为景州刺史,不就成为鲁郡太守。 2· 母亲本性贤明,有节操,博览群书,懂得治国之道。每次善果开始办公,母恒坐胡床,在屏风后察 他。听到他剖析判断的合理,等他回来就很高兴,马上让他坐下,面对面坐着说笑。如果他办事不公正,或者随意发怒,母亲就回到屋里,用被子蒙着头哭泣,一整天不吃东西。善果趴在床前,也不敢起来。母就起来对他说:“我并非生你的气,是因为对不起你们家罢了。我作为你们家的媳妇,打理家务,想你先付,忠义勤奋之人,为官清廉,从未谋私,以身徇国,最终而死,我也希望你有这样的心志。你小时候就成了孤儿,我就成了寡妇了,我仁慈不严厉,导致你不守礼制,增么能承担得起忠臣的担子呢?你从幼年就承袭了爵位,位置到了至方伯,这难道是你打拼出来的吗?怎么不想想这些却擅自发怒,心里想着骄奢贪图快乐,(必然)导致腐败!对内破坏了你家家风,有可能丢掉官爵,对外触犯了天子的法令,换来负罪的悲泣。我死的时候,再地下还有何面目去见你的父亲呢?” 4. 翻译文言文 田子之母 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 母亲问他说:“您怎么得到这些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 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 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喜欢她的义气,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5. 文言文【欧阳修不喜释氏】翻译 阳修不喜释氏 欧阳修不喜欢佛教,谈佛教的读书人,欧阳修定板着脸看对方,而欧阳修年幼的儿子字“和尚”,有人问:“你既然不喜欢佛,却为什么用‘和尚"给儿子命名呢?”欧阳修说:“因为都鄙践它,如今用牛驴的名字为小儿子命名。”提问的人大笑,而且佩服他的辩解力。 欧阳修不喜释氏 欧阳文忠公不喜释氏。士有谈佛书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字“和尚”。或问:“公既不喜佛,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贱之也,如今人以牛驴名小儿耳。”问者大笑,且伏公之辨也。 【注释】 ①欧阳文忠公: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他死后谥“文忠”。②释氏:佛教,因为佛教创始人为鳊释迦牟尼,故称释氏。 6. 《孟母教子》文言文翻译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 现分别翻译如下: 一、孟母三迁 1、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二、买肉啖子 1、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三、断机教子 1、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2、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出处: 《列女传》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从所编一百余个历史故事来看,多数还是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内容,而且有些情节生动感人,颇具女性文学的特征。 二、作品赏析 《列女传》 ,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如今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如今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教子 7. 《李仕鲁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广西玉林高中南宁二中2011届高三9月联考李仕鲁,字宗孔,濮人。 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 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 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 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 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 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 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 ”帝不听。 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 一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 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 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 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u2022李仕鲁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和……比较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⑤章数十上,亦不听⑥遂置笏于地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鄱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3分)(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 (4分)。 8. 文言文《鲁施氏有二子》的翻译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①。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取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 “吾弱国也,而摄③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④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⑤,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1,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用现代汉语解释, 2,施家和孟家的儿子从政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是因为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什么? 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 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 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的事理没有总是这样的,也没有总不是这样的。以前采用的东西,现在有的已经抛弃了;现在丢弃的东西,后世可能又会加以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是没有一定的。抓住时机,见机行事,灵活地处理问题,才算聪明。如果你智力不够,即使像孔丘那样渊博,象吕尚那样富有谋术,又怎么能不处处碰壁呢?” 孟氏父子听了,心情开朗,消除了怒气,说:“我们懂了,你不必再讲了。” 1。抓住时机,见机行事,灵活地处理问题,才算聪明。 2。孟氏儿子——到处碰壁,遭受酷刑 施氏儿子——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3。认识到不审时度势,机械地照搬现成的方法,结果必定事与愿违 9. 翟銮的翻译 文言文 《明史·翟銮传》 【原文】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 *** ,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译文】 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几经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群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服事。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不合乎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翟銮替生母守丧回家。服丧期满,很长时间内不被召用。夏言主持政务,翟銮和他商量召用自己。正好皇帝即将南巡,担心边塞有警情,商议派重臣巡视,夏言等就借机推荐翟銮担任行边使。嘉靖二十一年,夏言罢官,翟銮担任首辅。进身少傅、谨身殿。严嵩刚入阁,翟銮因资历地位在严嵩之上,权力却远远不如严嵩,但严嵩终究憎恶他,容不下他。恰逢翟銮的儿子汝俭、汝孝一同考中二十三年进士,严嵩就嘱咐给事中弹劾其营私舞弊。皇帝大怒,交给吏部、都察院审查。翟銮上书辩解,用自己在西苑值勤为自己开脱。皇帝更加生气,勒令翟銮父子罢官为民,把主考官和乡试主考官关入钦犯监狱,并且杖责六十,剥夺官职。翟銮当初辅政时有廉洁的名声,中间守丧居家时到了贫困不能自给的程度。当他以行边使身份起用后,各边镇的文武将官都全副装束到郊外迎接,常常怕不合翟銮心意,馈赠的财物不可计量。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装了千辆车(的财物),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又受他儿子的牵累,最终一蹶不振。过了三年死去,终年七十岁。

孝亲文言文和翻译

1. 搜几个关于孝的文言文 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2. 关于亲情的文言文 孟母三迁 列女志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译文: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不懂的可以追问,望及时采纳,谢谢O(∩_∩)O~ 3. 孝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关于孝到的文言文【篇一:关于孝到的文言文】《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一.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 4. 关于王冕的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 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已而:不久。④会稽:地名。⑤韩性:人名。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 阅读: 1.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亡:______(2)遂:_______ 2.解释“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1)暮乃反: 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__ (3)乃入见: 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翻译王冕,字元章,年少时,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就放牛。他(常常)偷偷地到学堂听各个学生读书,到了傍晚才回家。丢失了牛,父亲发怒打他,不久还是这样。母亲说:“儿了(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王冕因此去了依僧寺,夜晚坐在佛的腿上映着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听说了并对他很惊异,收他为弟子,就称他博通经典的儒士,韩性死了,门人对待王冕象对待韩性一样。 答案 1.丢、于是,就 2.才、竟、于是,就 3.儿子(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4.答喜欢谁都可,育之成理即可。 5. 求珍惜敬孝的文言文 《二十四孝》讲的都是孝道的故事,你选择吧,有的是糟粕。 例如郭巨埋儿,这样的不可信,也不能行教育之用。 一、孝感动天虞舜 虞舜。 瞽搜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 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 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 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 孝感动天下。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 名恒。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 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 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 周。 曾参。字子舆。 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 乃啮其指。参忽心痛。 负薪以归。跪问其母。 母曰。有客忽至。 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周。闵损。 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 衣以棉絮。闵损。 衣以芦花。一日。 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 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 损曰。母在一子单。 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 卒悔改。系诗颂之。 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五、负米养亲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尝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 南游于楚。从车百乘。 积粟万钟。累褥而坐。 列鼎而食。乃叹曰。 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 不可得也。有诗为颂。 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六、卖身葬父汉朝董永 汉董永家贫。父死。 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 途遇一妇。求为永妻。 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 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 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有诗为颂。 诗曰葬父贷孔兄。 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 孝感动苍穹。七、鹿乳奉亲周朝郯子 周。 郯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双目。 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 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 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八、行佣供母后汉江革 后汉江革。少失父。 独与母居。遭乱。 负母逃难。数遇贼。 或欲劫之去。革辄泣告有母在。 贼不忍杀。转客下邳。 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 母使身之物。莫不毕给。 有诗为颂。 诗曰负母逃危难。 穷途贼犯频。告知方获免。 佣力以供亲。 九、怀橘遗亲后汉陆绩 后汉陆绩。 字公纪。年六岁。 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 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 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 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 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有诗为颂。 诗曰孝悌皆天性。 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 遗母报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 崔南山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 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 乳其姑。奶不粒食。 数年而康。一日玻长幼咸集。 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 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 有诗为颂。 诗曰孝敬崔家妇。 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 愿得子孙如。 十一、恣蚊饱血晋朝吴猛 晋。 吴猛。年八岁。 事亲至孝。家贫。 榻无帷帐。每夏夜。 蚊多潜肤。恣取膏。 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也。 爱亲之心至矣。有诗为颂。 诗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 恣取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十二、卧冰求鲤晋朝王祥 晋。王祥母丧。 继母朱氏。不慈。 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 时天寒地冻。祥解衣。 卧冰求之。冰忽自解。 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有诗为颂。 诗曰继母人间有。 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 留得卧冰模。 十三、为母埋儿汉朝郭巨 汉。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 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 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 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 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 有诗为颂。 诗曰郭巨思供亲。 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 光彩照寒门。 十四、搤虎救父晋朝杨香 晋。 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 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 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 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 父方得免于害。有诗为颂。 诗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十五、弃官寻母宋朝朱寿昌 宋。朱寿昌七岁。 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 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 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 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 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余。 有诗为颂。 诗曰七岁离生母。 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后。 喜气动皇天。 十六、尝粪忧心南齐庚黔娄 南齐。 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 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 时父疾始二日。医曰。 欲知愈剧。但尝粪。 苦则佳。黔娄尝之。 甜。心甚忧之。 至夕。稽颡北辰。 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 诗曰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十七、戏彩娱亲周朝老莱子 周。老莱子至性孝。 奉养二亲。备极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 作婴儿啼以娱亲。有诗为颂。 诗曰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十八、拾桑供母汉朝蔡顺 汉。蔡顺少孤。 事母至孝。遭王莽乱。 岁荒不给拾桑。以异。

孟母戒子的文言文和翻译及注释

《孟母戒子》文言文和翻译及注释如下:原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翻译:孟子年轻时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然后再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说:这织物断了,还能连接起来吗。以此来告诫孟子,从此之后,孟子不再因分心遗忘书中的内容了。注释:1、少时:年轻的时候。2、诵:背诵。3、方:正在。4、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5、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6、进:背诵下去。7、喧:一作愃,通谖,遗忘,忘记。8、引:拿来,拿起。9、自是之后:从此之后。孟母教子的深远影响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孟母戒子

互迁文言文翻译

1. 卢从愿文言文翻译 译文;卢怀慎是滑州人,大约是范阳的著名家族.祖父卢悊,任官灵昌县令,于是成为灵昌县人.卢怀慎在儿童时已经不凡,父亲的朋友监察御史韩思彦感叹说:“这个儿童的才器不可 *** !”到他长大,中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神龙年间,升任侍御史.中宗去上阳宫谒见武后,武后诏命中宗十天一朝见.卢怀慎劝谏说:“往昔汉高祖受命为帝时,五天一次去栎阳宫朝见太公,因为从布衣登上皇位,拥有天下,将尊贵归于父亲,所以这么做.现今陛下遵守成法、继承皇统,怎么可以效法呢?何况应天门离提象门才二里多,骑马不能成列,乘车不能并行,从这里屡出,万一有愚人进犯车驾,虽将他问罪也来不及了.愚臣认为应将太后接到内朝以尽孝养之情,这样可以免去出入的烦难.”中宗不听. 升迁右御史台中丞.上章疏陈述当时政治,说: 臣听说“善人治理国政持续到一百年,可以克服残暴免除杀戳.”孔子说:“假若用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仅差不多了,三年便会很有成绩.”所以《尚书》说:“每隔三年就要考核政绩,经过三次考核就决定提拔表彰或罢免惩罚.”昔日子产为郑国宰相,变更法令,颁布刑书,第一年众人怨怒,想杀他,三年后众人感德而歌颂他.子产是贤人,他治理国家尚且需要三年才有成绩,何况平常的人呢?最近州刺史、长史司马、京畿都畿县令或者一二年,或者三五个月就迁官,而不论政绩.这样就使没有迁官的人倾耳而听,踮足盼望,争相冒进,没有廉耻,还哪有闲暇为陛下宣布风化、抚恤民众呢?礼义不能施行,户口更加流散,仓库越益匾乏,百姓日见凋弊,都因为这个缘故.民众知道官吏任职不长,便不听从他的教导;官吏知道迁官日期不远,也就不竭尽他的气力.地处爵位而偷安,用来养成资历声望,虽然圣明君主有勤劳治理天下的志向,然而侥幸的道路已经开启,上下之间互相欺骗,怎么能尽力作到至公呢?这是国家的疾病.贾谊所说的脚掌反转不能行,是小小的毛病,这个病不治好,虽有名医和、名医缓也将不能治.汉宣帝考核名实,大兴治理,致使风俗向化.黄霸是优良的太守,宣帝对他加官秩赐黄金,就地表彰他的政绩,但终于不肯将他迁官.所以古时担任官吏的,以至能延长到子孙.臣请求都督、刺史、长史司马、畿县县令任职不满四年,不能迁官.如果治理的特别优异,或者可以加赐车马裘服俸禄官秩,派使节慰问,下诏书劝勉,须等到有公缺,才提拔上来以鼓励治理有才能者.对那些不称职或贪婪暴虐的人,则免官放归乡里,以表明赏罚的信义. 昔日“唐尧、虞舜稽考古事,建立官职,只有百名官员”.“夏朝、商朝官吏加倍,还能够任用才能之士”.这是说减省官吏.因此说:“官员不必完备,只在他的才能”.“不要荒废百官职务,上天设立的官职,由人来代行.”这里讲的是选择人才.现在京师各官司员外官,多出数十倍,是近代以来没有过的事.若说官员不必完备,这就是多余;若说人能代行天职,这些人却大多不掌事务,然而俸禄的支出,一年达亿万之巨,白白空竭了府库的储藏,这难道是求得治理的本意吗?现在民力极其凋弊,在黄河渭水扩大漕运,也不足以供给京师,公室私家损耗无数,边境尚不平静.如果水旱成了灾害,租税收入减少,边境出现敌情警报,赈救的谷物储量不足一年,陛下将用什么来解决危难呢?“不要轻易使用民力,这会使人危难;不要安于其位,因为这很危险”.这是说要谨小慎微.审查这些员外官员,都是当世有才干的良吏.因才能提拔他们但不发挥他们的作用,用名位尊敬他们但不竭尽他们的才力,从过去以来,使用人材难道是这样吗?臣请求将那些员外官中有才能可以担任地方长官或高级僚佐的官员,一并加以升迁,让他们在地方上出力,由朝廷核查他们的政绩.若有年老有病不能任职的,一切停罢,使得贤者与不贤者能截然分开,这就是当前的迫切事务. 争思宠,贪贿赂,欺侮鳏夫寡妇,这是政事中的祸害.臣见朝廷内外官员中有贪污受贿、声名狼藉,以及残害平民的官员,虽然被流放贬官,但很快就升迁回来,仍然作地方长官,被委任在江淮、岭表、沙漠地方,只是粗略表示一下惩罚贬斥.他们内心中自暴自弃,使贪财聚敛不顾其身,到底也没有侮改之心.圣明的君主对于万物应该平分恩泽没有偏向,用有罪的官吏治理远方,等于是给奸人恩惠而遗弃了远方的民众.远方州郡,哪点辜负了圣明教化,要单独承受这种恶政呢?边境地方夷族与华人杂居,恃仗险要依靠路远,容易扰乱而难于安定.如果长官没有治理的才能,就会使平民流亡,起事成为盗贼.由此说来,平凡之才都不可用,何况奸猾的官吏呢?臣请求因贪赃而被停罢官职的人,罢官不到数十年,不得赐思录用.《尚书》说:“识别善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童疏奏上,没有答复. 升任黄门侍郎、封爵渔阳县伯.与魏知古分别掌管东都的选举事务.开元元年,进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任黄门监.薛王舅舅王仙童暴虐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又有诏书命紫徽省、黄门省覆核查实.卢怀慎与姚崇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以怀疑,那么其他人怎么还能够相信呢?”于是结案.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务。 2. 乌重胤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原文】 乌重胤,潞州牙将也。元和中,王承宗叛,王师加讨。潞帅卢从史虽出军,而密与贼通。时神策行营吐突承璀与从史军相近,承璀与重胤谋,缚从史于帐下。是日,重胤戒严,潞军无敢动者。宪宗赏其功,授潞府左司马,迁怀州刺史,兼充河阳三城节度使。 会讨淮、蔡,用重胤压境,仍割汝州隶河阳。自王师讨淮西三年,重胤与李光颜掎角相应,大小百余战,以至元济诛。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转司空。蔡将有李端者,过溵河降重胤。其妻为贼束缚于树,脔食至死,将绝,犹呼其夫曰:“善事乌仆射。”其得人心如此。 (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十一》) 【翻译】 乌重胤,是潞州的牙将。元和年间,(契丹人成德(河北正定)军节度王武俊(735年-801)长子继任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759年-809年)之子)王承宗反叛朝廷,朝廷派军队加以讨伐。潞帅(昭仪节度使)卢从史虽然已经出兵,但暗中与王承宗互通消息。(因为)当时(宦官左)神策军行营中尉吐突承璀与卢从史的军队相近,(所以)他与乌重胤谋划到卢从史的营帐抓捕他。这天,乌重胤(进行全军)戒严,潞州军队没有敢轻举妄动的。唐宪宗嘉奖乌重胤的功劳,封他为潞州府左司马,升任怀州刺史,兼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后来)恰逢讨伐淮州、蔡州(两地的叛军),唐宪宗命令乌重胤(率军)逼近叛军边境,又将汝州划归给(他节度的河阳)。自从朝廷军队征讨淮西开始的三年间,乌重胤与(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互为犄角,互相配合,(经过)大小一百多次战斗,最终吴元济被杀。乌重胤因功加封检校尚书右仆射,接着转任检校司空。(当时)蔡州的叛将(吴元济部)有一个叫李端的,渡过溵河投降乌重胤。他的妻子被叛贼抓住绑到树上,脔食至死(将她的肉切成小块一块一块地吃掉,一直到她彻底死掉),(李端的妻子)在将要断气时,还高喊她丈夫道:“好好侍奉乌重胤仆射!”乌重胤得人心就像这样。 3. 古文中 迁是什么意思 迁 拼音: qiān 部首: 辶 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6 笔顺: 撇横竖捺折捺 详细释义 qiān ①迁移;迁徙。《史记·秦始皇本纪》:“迁其民于临洮。” ②特指迁都。《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③变动;变更。《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④调动;重新任命。《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⑤放逐;流放。《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客】被贬谪到京城以外做官的人。 【迁怒】怒此而移于彼。 4. 《孟母教子》文言文翻译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 现分别翻译如下: 一、孟母三迁 1、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二、买肉啖子 1、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三、断机教子 1、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2、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出处: 《列女传》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从所编一百余个历史故事来看,多数还是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内容,而且有些情节生动感人,颇具女性文学的特征。 二、作品赏析 《列女传》 ,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如今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如今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邹孟轲母翻译 详细

邹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扩展资料:主要内容: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最早记述孟母教子故事的是作于西汉文、景时期的《韩诗外传》,其次是晚生于司马迁七八十年的刘向所作《列女传》。其记述内容,一是“三迁”,二是“断织”,三是劝止孟轲出妻,四是赞成孟子去齐。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帮莪翻译孟母三迁的两个句子.!

1、这里不是我教育孩子的地点 此非吾所(这里不是我合适的地方)以处子也(来教育孩子)2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非事母文言文翻译

1. 《田子奉母》文言文翻译 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 母亲问他说:“您怎么得到这些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 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 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喜欢她的义气,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2. 《孟母教子》文言文翻译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 现分别翻译如下: 一、孟母三迁 1、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二、买肉啖子 1、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三、断机教子 1、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2、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出处: 《列女传》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从所编一百余个历史故事来看,多数还是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内容,而且有些情节生动感人,颇具女性文学的特征。 二、作品赏析 《列女传》 ,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如今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如今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教子 3. 文言文《楚子发母》 楚子发母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②。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③”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④。”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⑤。”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⑥,使人数之曰⑦:“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⑧,客有献醇酒一器者⑨,王使人注江之上流⑩,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⑾而士卒战自五也⑿,异日,有献一囊糗糒者⒀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⒁,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诗》不云乎⒂,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言不失和也⒃,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⒄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子发于是谢其母⒅,然后内之。 【注释】: ①子发:战国时楚宣王的将军,名舍,发。 ②因:于是,就便。问:探视。 ③无恙(yàng样):安好。 ④并分菽(shū叔)粒:大家分吃豆粒。并,合起来。菽,豆类。 ⑤朝(zhāo招)夕刍豢(huàn换)黍粱:意思是将军早晚食必粱肉。刍,牛羊。豢,猪狗。黍粱,好粮食。黍,黄米。粱,精美的粮食。 ⑥内:同“纳”。不内,不让儿子进门。 ⑦数(shǔ暑)之曰:责备他说。数,列举(罪状)。 ⑧越王勾践: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国打败,后来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⑨醇(chún纯)酒:美酒。 ⑩注:倾倒。 ⑾味不及加美:意思是江水中并没有增加酒的美味。 ⑿战自五也: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自,自然。下文“战自十也”意同。 ⒀糗(qiǔ)糒(bèi备):干粮。 ⒁甘不逾嗌(yì意):美味过不了咽喉。嗌,咽喉。 ⒂《诗》:《诗经》。以下引的诗句见《唐风·蟋蟀》。休休,喜悦的样子。 ⒃言:(诗的)本意是。不失和:不能失了分寸。 ⒄康乐:这里指享受。 ⒅谢其母:向他母亲认罪。谢,谢罪。 【大意】: 楚子发母就是楚国将军子发的母亲。子发攻打秦国的时候,军粮吃光了,子发派人向楚王求援,并叫使者顺便回家探望一下母亲。子发母亲问使者:“士兵们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士兵们能分吃豆粒充饥。”母亲又问:“那么将军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将军每天早晚都吃好饭好肉。”子发打败秦国归来,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并且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有人献上一坛美酒,越王勾践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其实江水中并没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五倍。又有一天,有人送来一袋干粮,越王勾践又下令赐给军士们分了吃,其实只有一点点食物,过了咽喉就没有了。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十倍。现在,你身为将军,士兵们分吃豆粒充饥,惟独你早晚吃着好饭好肉,这是为什么?《诗经》上不是说了吗?‘我快乐而不荒废正事,贤人都高兴",说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挥士兵进入生死相争的战场,而自己却高高在上地享乐,即使能够取胜,也不能说是用兵的正道。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门!”子发只得向他母亲谢罪认错,这才进了家门。 【解读】: 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一个对孩子严格要求的母亲。儿子在前方率兵战斗,她牵挂的是士兵的安康,牵挂的是儿子能否与士兵一起同甘共苦。当得知士兵艰难得只能“并分菽粒而食之”,而作为将军的儿子却“朝夕刍豢黍粱”时,她深为不安,儿子得胜归来时,本可出郭相迎的她却“闭门而不内”,并狠狠地教训了儿子一顿,直到儿子认错后,才让他进家门。这位母亲以她的言行告诉我们:父母之爱如果仅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关心孩子的冷暖安康,就未免太肤浅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要从塑造人格、人品上着眼,这样才能保证子女走正道,干正事。 【子发母的品质】: 教子有方,深明大义,明事理 【子发的品质】: 知错就改 【领悟】: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非止限在生活起居,更非一味顺从溺爱,真正深明大义疼爱子女的父母更应该立其身、正其行,培养他的操行品德。” 而从子发自身为楚将带兵的身份来说能得出的教训就是: “得人心者成人事,失人心者损人事,为将须得与士兵同甘共苦方能克敌。” 4.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行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译文>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5. 文言文翻译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竞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穿丹扁柑壮纺憋尸铂建必严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有一天,他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因为他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鲁国的国君觉得这样的名人穿如此破旧的衣服在田里耕作,有失鲁国的体面,也失曾子的面子。于是,他就派人对曾子说,国王看到你如此大名鼎鼎的学者却穿着这麽破旧的衣服劳作,要封给你一块采邑,权切给你添置几件衣服用吧。可是,曾子并不领情。他坚决不受。没办法,国王派的人只好回去。国王又让他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来来回回反复多次,曾子坚持不收。使者就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后来这件事让孔子知道了,孔子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这就是人的节操,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们崇奉的节操。离我们久远的文人,宁可穿破旧的衣服,也不愿接受别人的馈赠,那怕是国君的。也许在今天的人看来,这曾子也太迂腐透顶了,国君送的,也不是他私人的所有,应该说是国家的,国家的么,不要白不要。也不需去感谢何人。况且,国家这么大,他曾子享受一点也少不了什么。可曾子为了节操,竟然甘愿穿破衣,苦劳作,过清贫的日子。真的让人不可思议。回过头来看看现在吧,那还会有如此的傻冒,受贿的畏恐你不行贿;侵吞国家利益,畏恐手段不狠,畏恐捞之不足,哪里还管什么节操。这些贪心的人,已不能用蛀虫来形容他们了,他们是一群饕餮着,饕餮的是国家,是人民的血肉。 曾子的话,已经说过了几千年,一个奴隶社会的穷文人说的话,完全不必当作什么教义顶礼膜拜,他的话也丝毫没有约束力,但我还是要你记住这句话: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我能不畏乎 6. 文言文的原文 9.王欢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 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6.刘羽冲死读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 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 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 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 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25.鲁宗道正直 宗道为人正直,疾恶 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 微行 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 上 怪 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 以宗道所言对。帝诘 之。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钟弱翁所至,好贬驳榜额字画,必除去之,出新意,自立名为重书之,然书实不公,人皆苦之。尝过庐陵一山寺,有高阁壮丽。翁弱与僚属部曲拥立,望其榜,曰: “定惠之阁”,旁题姓名漫灭。弱翁放意称谬,使僧梯取之,拂拭就视,乃鲁国颜真卿书,弱翁顾谓曰:“似此字画,何不刻石?”即令刻石,侍者以为笑 有吴生者,老而趋势。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意色殊傲。已而见主人代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也。吴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半揖,但乞补还即可,勿复为劳。”时人嗤之。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亲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赵广,合淝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昕虏,妇人,广毅然辞以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姆指遣去,而广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的藏件时观音,多广笔也。 [宋 陆务观(名游)老学庵笔记]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尉陈尧咨为翰林学士日,有恶马,不可驭,蹄啮伤多人矣。一旦,父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圉人,乃曰:“内翰卖之商人矣。”谏议遽谓翰林曰:“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蓄此?是移祸于人也。”亟命取马,而偿其直,戒终老养焉。其长厚远类古人。 于令仪。夜获盗。乃邻子也。仪曰。汝迫于贫耳。今以十千资若生。勿复为非。既去又呼之曰。汝贫而夜负钱归。恐为逻者所诘。留至旦而遣之。终不与人言。后子孙相继成进士。人谓悯凶之报。

欧母教子文言文原文翻译

欧母教子文言文原文翻译1.文言文欧母教子翻译【原文】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宋史·欧阳修外传》)【译文】:欧阳修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曾经给他说:“你的父亲做官,经常在夜里挑灯处理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该判死刑的案件,我想让他活着却不能够。"我说‘能让他活着吗?"他说:‘想让他活如果做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了。"”2.《欧母教子》文言文练习【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3.《孟母教子》文言文翻译(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4.古文《教子》的全文翻译译文: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就棍棒鞭策他,因此,王僧辩成就了一番功业。梁元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传,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他若一件事有闪失,他父亲为他百般遮掩,,希望他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原文:《教子》南北朝,颜之推《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二篇》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扩展资料教子的其他故事:1、孟母三迁原文: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译文: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2、岳母刺字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5.《孟母教子》的文言文翻译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欲啖(给。.吃)女6.《孟母教子》文言文翻译“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现分别翻译如下:一、孟母三迁1、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2、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二、买肉啖子1、原文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2、译文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三、断机教子1、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2、译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出处:《列女传》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从所编一百余个历史故事来看,多数还是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内容,而且有些情节生动感人,颇具女性文学的特征。二、作品赏析《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如今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如今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三、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教子。7.文言文〈教子〉全部翻译你是要整篇的还是这一段的全部啊?这是这一段的!全篇的你打开下面那个网址吧!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秉性严厉正直。王曾辩在湓城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纪已过四十,但只要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还要捶打鞭鞑他。因此,他能成就一番功业。梁元帝时,有个学子很聪明很有才气,深得父亲的宠爱,有失教诲。一句话说对了,父亲就到处夸奖,整年地称赞他;一件事做错了,父亲就为他百般遮掩粉饰,指望他自己改正。他到了为学求官,成婚娶妻的年龄,一天比一天残暴傲慢。终因言语放肆,被周逖杀掉,还抽了肠子,血被涂在战鼓上了。8.孟母教子古文翻译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曾子杀猪,师旷论学,铁杵磨针和孟母三迁的翻译。 急呀!三天内答出来重重奖赏!!!

(1)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译文: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道理: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2)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道理:对人对事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3)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一边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一边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像着猪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了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作两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快杀猪油,我都快要馋死了。” 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于工作杀猪呢?” 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话没说。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曾子的妻子吓坏了,因为曾子一向对孩子非常严厉,以为他要教训孩子,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哪知曾子却径直奔向猪圈。 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杀猪”。 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 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 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道理: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4)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道理: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5)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道理:只要下苦功,有恒心,就能成功。(6)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之处也"隧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衔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徒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应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初吾子矣”遂居焉译文: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道理:拥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很重要。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孟子的妈妈三次搬家,选择邻居而住(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i型起源电影插曲中文歌词翻译

  I型起源,是由迈克·卡希尔执导并编剧的电影。迈克尔·皮特、史蒂文·元等主演。剧情介绍伊恩·格雷,分子生物学在读博士,专攻眼睛的进化。他离开实验室去参加了一个聚会,在那里他邂逅了一位神秘的带...

孟母教子 选自列女传 翻译

一、译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二、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三、出处《列女传》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列女传》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孽,庶也。嬖,爱也。”),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从所编一百余个历史故事来看,多数还是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内容,而且有些情节生动感人,颇具女性文学的特征。二、作品赏析《列女传》共分七卷,共记叙了110名妇女的故事。这七卷是: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和孽嬖传。西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宫廷动荡多有外戚影子。《列女传》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些故事流传至今,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即出自该书。后来,中国的史书多有专门的篇章记叙各朝妇女事迹,随着妇女观的变化,各朝侧重记叙表彰的妇女德行也有所不同。三、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中处子、炫卖、徙的意思,还翻译常嬉为墓间之事,此可以处吾子矣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处子:孩子可以在这里安顿炫卖:办理丧事徙:搬家译文: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绝对标准,我们的老师已经考过了!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母三迁古诗讲解

1、原文: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3、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中的负起居学工之旁的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又,再原文是:复徙居学宫之旁。译文: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注音版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译文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关于孟母三迁的翻译和原文

1、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2、原文: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孟母三迁的全文翻译?

http://baike.baidu.com/view/45153.htm?ss=16F4695F49BAC58F4F97395423FDCCA41948C6AB在这里

孟母三迁原文_翻译及赏析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两汉·刘向《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国小文言文 , 教育 , 故事寓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著,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启发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薰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仇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南北朝·刘义庆《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 南北朝 : 刘义庆 儿童国小文言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明代·礼赞《邴原泣学》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国小文言文 , 寓言 , 故事 , 学习哲理一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二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三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两汉·刘向《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两汉 : 刘向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 展开阅读全文∨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 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国小文言文 , 历史 , 故事 , 外交哲理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翻译重点字

孟母三迁作者:刘向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解释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译文(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文言知识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孟母三迁文言文的孟子幼时翻译

1. 谁有孟母三迁:“孟子幼时 [白话文]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文言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 文言文《孟母三迁》从“孟子幼时~遂居焉” 舍:家,居住之的 为:做 徙居:搬家 进:前进、上前 居:居处(“遂居焉”中的“居”,是“定居”之意。)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参考译文: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 谁有孟母三迁:“孟子幼时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4.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53933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5. 文言文《孟母三迁》的译文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u0103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原文: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孔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6.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 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7.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8.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翻译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文言文的翻译和文言文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孟母三迁的原文及翻译如下: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网络资源,侵权必删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孟母三迁文言文带加点字翻译

1.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53933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 孟母三迁古文加翻译 原文: 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出自: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 扩展资料: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故事启发: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作者介绍: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系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 刘向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秋八月,鉴于秘府之书颇有散亡,诏使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导校勘、整理采访来的书籍。 他负责校经传、诸子、诗赋;任宏校兵书;尹咸校术数;李柱国校方技。 在三阁校书19年,把数十年间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重加整理。 每校完一书,乃条贯篇目,撮其旨意,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工作的先例。方法为:广罗遗本,较之异同,除去重复,条别篇章,定著目次,然后再写定正本,撰写叙录。 叙录的内容有:叙撰人之生平,辨书籍之真伪,剖学术之源流。《别录》记录了上古至西汉的文化典籍,为古代文化史之精华,对后世目录学、分类学有极深远的影响。 该书已佚,今从《七略》可窥一斑。 3.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4.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翻译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5.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编辑本段]【出 处】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编辑本段]【用 法】 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编辑本段]【解释】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以防他学坏。 [编辑本段]【典故其一】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u0103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编辑本段]【典故其二】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编辑本段]【释文】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编辑本段]【寓 意】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6. 孟母三迁文言文解释及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遂居焉。 解释下列字: 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贾(gù)人() 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乃() 此非无所以处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其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同意孟母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戏;商人,于是。 这里可以安置我的儿子。 想让儿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 同意,因为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应该注重环境的选择。 ps:是老师讲的哦。。不是网上抄的! 解释: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不行!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后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希望可以帮到您,很荣幸为您服务 7.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母三迁 刘向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 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8.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孟母三迁翻译成白话文

孟母三迁作者:刘向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译文(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 孟母三迁作者介绍

1、《孟母三迁》 【作者】刘向 【朝代】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孟母三迁翻译急求

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译文: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小古文孟母三迁翻译

孟母三迁作者:刘向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译文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清平乐·六盘山的翻译

【译文】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际尽头。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猛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出处】《清平乐·六盘山》——近现代·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扩展资料1、《清平乐·六盘山》创作背景此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下午翻越了六盘山。此词即是作者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2、《清平乐·六盘山》鉴赏“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下阕首句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绝非重复。它所表现的情感已较上阕首句更进一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平静和休憩、个人胸怀及智慧,而是革命集体的崇高与可敬及革命信仰的强劲活力。形式上回到了起点,情感上却有了新的格调。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翻译:起初孟子家在墓地附近,每隔几天,就会有送葬的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好奇的孟子就跟着送葬的队伍学着吹喇叭,引得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跑着玩儿,大家一起玩儿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问题,看到孟子整天吹喇叭玩儿送葬游戏,赶紧就把家搬到了城里,住在屠宰场的旁边。《孟母三迁》寓意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竟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可见孟母深知环境对儿子成长的重要性。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体现得尤明显。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内、外两重因素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少年儿童的成长也不例外,其天赋秉性与是否刻苦用功是起决定性的内因,而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影响,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成语告诉人们,环境是孩子成长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而恶劣的环境则可能使孩子也跟着学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KoBElco翻译为中文、叫什么

您所说的是 日本神户制钢所 所生产的挖掘机, 以下是他们公司的简介:日本神户制钢所(简称KOBELCO)是世界500强之一,是日本第三大钢铁联合企业。 该公司创建于1905年,以钢铁制造业、锻造业起家,其前身为1905年9月建立的当时日本国内最大的贸易厂家的神户钢铁厂。1960年公司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新纪元,迄今以成为涵盖钢铁、机械、工程、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公司在电子和信息系统方面都具有高科技业务。以钢铁业为核心的综合性跨国公司,在日本本土及世界各地控股多家子公司,并设立了多家海外办事机构,公司在日本,美国,亚洲和欧洲都有很多稳定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  神户制钢的业务领域主要包括:钢铁材料、焊接材料、铝及铜、钛制品、基本建设工程作业、机械工业、建筑器械、电子信息业、房地产开发,以及一般贸易及服务等。  神户制钢拥有先进的工程机械制造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100年全球开发的先进经验、100年工程机械研发技术的积淀,累积了日本“神钢”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  日本神户制钢所是日本著名的财阀集团,影响力遍及日本各界。曾诞生过诸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等著名人士。工业用机器人更是神户制钢集团的一个新星,从2010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开设了神钢焊接器材有限公司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L[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译文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 启蒙读本答案   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孟母三迁 全文翻译

孟母三迁遂迁居市旁此非吾所以处子也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此又非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读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下面是我整理的"读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出自于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原文: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译文: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依靠纺织麻布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孟子非常聪明,看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模仿本领特别强。起初孟子家在墓地附近,每隔几天,就会有送葬的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好奇的孟子就跟着送葬的队伍学着吹喇叭,引得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跑着玩儿,大家一起玩儿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问题,看到孟子整天吹喇叭玩儿送葬游戏,赶紧就把家搬到了城里,住在屠宰场的旁边。搬到城里后,孟子每天都到屠宰场去看杀猪,那些屠夫杀猪时手脚利落,十分熟练。孟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没过多久,他竟然能帮着杀猪了。孟母非常着急,又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晨,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摇头晃脑地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书,并且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当时,孔子的孙子正在这里当老师,他见孟子学什么都很快,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就非常喜欢他,还让他免费进学堂读书。后来,孟子果然没有辜负孟母的期望,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寓意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竟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可见孟母深知环境对儿子成长的重要性。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内、外两重因素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少年儿童的成长也不例外,其天赋秉性与是否刻苦用功是起决定性的内因,而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影响,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成语告诉人们,环境是孩子成长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而恶劣的环境则可能使孩子也跟着学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翻译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行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译文>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原文翻译

孟母三迁刘向 〔两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翻译】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启发】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孟母三迁 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朝代:汉朝 作者:刘向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译文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孟母三迁翻译

孟母三迁 汉 · 刘向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译文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

译文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原文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扩展资料故事背景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母三迁用英文怎么说? 我在写作文 希望翻译的专业一点

dude, save it...don"t use that crap in your essay, it"d make you the biggest communist-dumb-licker in the world history...nobody in America or Britain"d know who the fk"s 孟母...and none of those poeple"d know why she wanna 三迁。。。you know what, they ain"t give a fk about that shitty story! so SAVE IT! use some stories that foreigners"d know, don"t be such a dumb! no offense

孟母三迁故事翻译英文!!

Mencius youth, began to live in a cemetery. He had learned buried the dead. Mother meng and moved his family to market nearby. Mencius vendors and learn his wares. Mother meng and then moved his family to near expanded. Mencius game, learning imitate manners. Mother meng and settle down. This is MengMuSanQian story.

孟母三迁的小古文翻译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翻译是: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的英文翻译

Yesterday mencius fewer, father, mother Zhang bereaved early zhang] surname [feast. The tomb, to live for the funeral, Bi mencius learn bi], [the idled weep. Mother yue: "this not so r son also." But go to, giving up city, to learn the carcasses, mencius for buyers slaughter of matter. Mother again yue: "is not so." in the son also Then moved from beside the expanded. New XiaLi shuo, per month per month (the first day, officials at the temple), the salute, yi [y ī bow, arch MengMuSanQianHand ritual] let advance and retreat, mencius see, 11 acquisition to remember. Mother meng yue: "this true son in." Hence in this.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母三迁古诗讲解

1、原文: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3、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孟母三迁原文注释翻译

《孟母三迁》原文、注释、翻译如下:1、原文: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2、注释:1.舍:家。2.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3.处子:安顿儿子。4.乃:于是,就。5.嬉:游戏,玩耍。3、翻译: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示:孟母三迁教育我们重视教育环境。孟母为了让孟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断地迁居,寻找更好的教育环境。这告诉我们,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孟母三迁也教育我们重视教育方式。孟母不仅注重孟子的学习,还注重孟子的品德修养。她通过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让孟子在玩耍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让孟子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这告诉我们,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同样非常重要,家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中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孟母三迁也教育我们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孟母了解孟子的特点,鼓励他发挥个人优势,培养自己的特长。这告诉我们,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发挥孩子的优势,让孩子在发展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首页 上一页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下一页  尾页